送孩子到幼儿园,老人坚持不同意,怎么办?

孩子 0 17

送孩子到幼儿园,老人坚持不同意,怎么办?,第1张

孩子幼儿园,老人坚持不同意,怎么办?
导读: 1、送孩子到幼儿园,老人坚持不同意,怎么办2、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3、孩子上幼儿园,真的需要送礼吗?老人不让,最大的原因是太疼爱孙子了,那你就应该从这方面出手,既然要爱孙子就要从孙子的将来考虑,为了孩子的教育发展,为了
  • 1、送孩子到幼儿园,老人坚持不同意,怎么办
  • 2、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
  • 3、孩子上幼儿园,真的需要送礼吗?

老人不让,最大的原因是太疼爱孙子了,那你就应该从这方面出手,既然要爱孙子就要从孙子的将来考虑,为了孩子的教育发展,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方面都可以说,有钱人家没送,我们就让孩子比人家先起步,人家都家庭优势,我们要靠后天努力,人家孩子以后不好,可是家有钱,我们只能后天努力,幼儿园虽然学不到什么,但最起码能交点朋友,见点世面,让孩子处在群里,而不是离群独居,那样对孩子成长很不力,生病不是什么大事,有时候生病是好事,医学都研究了,平时生点病大病也不倒,因为平时生病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像我平时不生病,一个腮腺炎就折磨我一个星期不能下穿,汗啊!还有就是选择幼儿园的时候,选在老人家的附近,环境和声望好点的,老人也放心点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要送孩子去幼儿园?(1)幼儿园有温暖宜人的自然环境,这里有与孩子能力相匹配的生活自然环境。

在幼儿园里,那个地方的小椅子,小凳子,教学工具,小玩具都是为孩子专业定制的,那个地方的家庭环境,室内空间更合适她们。孩子最理想的家庭环境,便是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每种东西大小与孩子能力相符的自然环境,并让其轻轻松松,愉快地生活在其中。

(2)幼儿园班级里的小孩子年纪相仿,在那儿孩子可以更加自然而然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在幼儿园里,教师再也不是一对一的照料,文化教育孩子们,让孩子能更好地搞清楚,如何与人交往。幼儿园的重要考验是教这种彻底以个人为核心的孩子向他人敞开大门,让她们学会和别人共处。

在幼儿园这样一个放大家庭的,孩子渐渐地了解,他并不是生活在自己本人世界里,反而是生活在一个团体的内部结构,在集体中,大伙儿相互理解,学会包容、学会谦让、学会共享,学会给与和得到。

(3)教孩子单独生活,教孩子培养学习好习惯

在幼儿园里,孩子从彻底借助成年人到慢慢地自己吃饭,自身穿衣服,自身学会与人交往,但这些恰好是激起孩子学习愿望的必由之路。实际上,假如孩子太依靠别人,就不可以造成激起他来发展生活的驱动力。

3-6岁,为培养孩子读书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园会针对性地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记忆能力,想像力,而且让孩子培养阅读的习惯、聆听的好习惯,这种习惯是孩子未来学习的绝佳助推。

(4)3岁左右孩子必须社会性,他需要学会怎样被人接纳,怎样其它的小孩玩。

幼儿园是孩子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因此,孩子在幼儿园只需学会如何跟孩子玩乐,怎样在自身不受伤害的情形下,让所有孩子接纳自己。孩子之后还回进到中小学,中学,高校,社会发展。社会性是孩子很重要的一个起始点,假如孩子在幼儿园不可以学会怎样被的,之后再别的的时期不可以学会怎样被别的小朋友接纳,往后的每一个阶段,他都要会害怕孤独,无奈。

(5)幼儿园是孩子受教育的开端,孩子在幼儿园学习到的东西,会随着孩子一生。

幼儿园中的儿童早期教育,其实是一种科学合理的“启蒙教育”,就是按照孩子心身发展的特征。发展趋势孩子的智商(洞察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专注力、创造力和想像力),推动孩子身体正常发育及其机能的共享发展,塑造孩子有好处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生活和习惯读书习惯。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能够协助孩子打下较好的全面发展基本。

小柚子9月就要上幼儿园了,我开始头疼了。有朋友说,孩子上幼儿园,家长就要学会给老师送礼了,这是社会的潜规则,你不这么做,孩子就会被老师忽略。我很纳闷, 送礼真的是一种好办法吗?

闺蜜的女儿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读小班,过年前,老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家长们想集体送一块“状元金”表示祝贺,闺蜜不同意。

她从日常点滴中看到,这位老师是真心爱着每一个孩子,送这种“贵重礼物”是对老师的一种亵渎,而且她认为老师是绝对不会收的。

亲人都劝她: 大家都送,你得随大流呀,不然孩子会因为你的“另类”被孤立的。 在其他家长不停催促下,她答应了,后来召集人也把礼物“送”出去了。

送礼后,闺蜜感到郁闷和失望,因为她觉得教育失衡了。但在年前放假的最后一天,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张老师回赠的购书卡。而这张购书卡的面值也超过了大家的分子钱。

闺蜜很感动,体会到送礼并非社会主流。

我的一个朋友在一所私立幼儿园从教7年。她说,老师确实喜欢收礼物,但对礼物的喜欢和礼物的价值无关。

一张小卡片,一朵鲜花,学生手工做的工艺品……这些都会让她们在内心产生很大的满足感, 因为这些是家长对她工作的认可。

她所在的幼儿园对于家长送的贵重礼物,是明令拒收的。幼儿园对师德师风良好的老师,有表彰有奖励。

我觉得这才是送礼的正确打开方式。

想通过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受到特殊照顾的家长,只会纵容那些低素质的人群投身幼儿园, “关照” 你的孩子。

翻看社会新闻,幼儿园虐童新闻时有发生。家长到幼儿园咨询报名,总会问: “各个角落都有监控吗?”

据说一些幼儿园为让家长放心,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像素,都赶上高速公路超速违章抓拍的高清探头了。然而即使有如此清晰的监控设备,还是架不住一些家长的“不信任”。

家长焦虑啊,原来天天在自己眼皮底下的孩子,突然到了一个自己完全掌控不到的环境。而整个社会大环境,看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安全”,于是不免产生了“被害妄想症”。

这样的焦虑一半是来自父母自身,一半是社会新闻的催生。但这种焦虑,能用送礼的方式释放给老师吗?如果虐童事件很普遍,还能称之为新闻吗?

家长们一方面在家长群里热议虐童事件,另一方面通过电话、微信向老师示好,打听老师们的喜好或需要,希望通过“送礼”让孩子受关照。

更重要的是中国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日益增长。家长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定终生,要让孩子在幼儿园就是个优秀人才,想通过送礼给孩子提供一条捷径。

身为父母,我们还担心,如果没给老师送礼,孩子的床会被安排在门后或空调下面,不是空气不好就是容易感冒着凉。

事实上,很多幼儿园的铺位已实行定期轮换,而且大多数的老师,都具有基本的师德。对待所有的孩子,也会保证基本的负责和公平。

送礼和老师对孩子好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在送礼这件事上,姐姐一直都是反对派。原因有两点:

第一,她不希望老师给孩子“额外”的优待。

她在老师家访填表格时写:除了生病,不要给我孩子优待和特殊关照。她的想法是:“将来孩子要面对的是公平竞争,没人会给特殊关照。”

第二,她相信老师,尊重老师。

有一阵,孩子上学经常生病感冒。同事劝她要去给保育老师送礼,劝她说再不送,孩子肯定完了,因为天热经常出汗不给换衣服,风吹了肯定感冒。

姐姐想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她告诉孩子自己要学会换衣服,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再举手请老师帮忙。

有一天她坦承地向老师咨询:“孩子有一回穿着湿湿的衣服回家,是不是幼儿园太热了,她自己不会换又没向老师求助呢?”

老师很紧张,问:“是哪一天?是在学校吗?会不会淋雨淋的,有没生病?”听得出来,老师很内疚,很紧张,对没多关注孩子表现出很深的歉意。

姐姐说:“老师也不是圣母,对孩子肯定会有所偏好的。平常跟老师情感交流多的孩子,也许会获得多一些关注,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件事是, 地球不会总围绕我们的孩子转的,除非他(她)自己是能量强大的太阳。”

的确,如果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有健康的体魄,充满阳光的心情,并不需要老师特殊的关照。

幼儿园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借助家园共育,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带领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崇尚公平竞争,处事自信独立,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良好素质,就是给孩子最形象直观的教育。

我们想要送礼,是想和老师的关系好一点,这样可以让老师多关注一下我们的孩子。

而保持好的关系,不应该是去用简单的送礼来讨好,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用平常心地去跟老师沟通,配合老师一起协作“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才是老师所乐见的,也是对孩子的教育真正有益的。

在一些家长的内心深处,可能把幼师当成是带孩子的 “高级保姆” 。现实中有的幼师工资不仅没有保姆高,而且带孩子的数量还是保姆的十倍以上,他们更需要家长对她们工作的理解。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幼师网友对幼师行业心酸的剖白,看着很 扎心 。

幼儿教育是属于 “润物细无声” 的教育,不像中小学,可以用成绩来衡量,除了日常琐事之外,在其中最重要的,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看见的。

家长对老师们的指责和不理解,会影响老师的身心状态,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孩子。

老师需要被理解、关心、照顾和爱,这样她才能真正做到用自己的生命力滋养孩子,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爱孩子上。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幼儿园生活,与其送礼,不如给老师送理,送的是理解,是信任,是尊重。

支持你孩子的老师,就是在支持你孩子的成长!

柚妈爱叨叨 :

关于送礼,其实身边朋友的争议挺多。赞不赞成送礼,其实代表的是对老师的一种看法。多数的家长送礼都是出于一种功利化的目的,透露出对老师这个群体的不信任。

我想,每个行业都有好有坏,教师队伍也一样,不能因为有收礼的老师,我们就认为老师都是要收礼的。也不能因为随大流的想法,去被动送礼。

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话, “我们不要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要坚持做一些对的事情”。

很多人说,你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小柚子上幼儿园了,看你送不送!我想,如果要靠送礼才能换取小柚子正常的求学环境的话,那送礼已经解决不了问题了,那应该跑路了。

听朋友说,她的孩子在当地一所最好的私立学校,给老师发红包都是微信直接转账的。老师会要求家长每天轮流带水果零食去学校,教孩子们分享。

更夸张的是,如果孩子带的东西太low,老师连谢谢都不会教其他孩子说。朋友的小孩收到糖果也没跟对方说谢谢,她问孩子为什么,孩子说: “东西那么少,那么差!”

我想,如果靠送礼,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学会的是攀比,是耳濡目染的功利化,这样的最好真的是最好吗?

我们拼尽全力给孩子的,就是这样的起跑线吗?

如果我们内心真的是呼唤公平的、良性的教育环境,那么,我们就不要做和内心背道而驰的事。

让孩子成为一个内心正直而又强大的人,才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保护。

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送礼,不过是缘木求鱼,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