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儿女家养老,支付一部分生活费合理吗?

孩子 0 20

老人去儿女家养老,支付一部分生活费合理吗?,第1张

老人去儿女家养老,支付一部分生活费合理吗?
导读: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给父母养老,这是应该做的。儿女对你好,很孝顺,就应该把你的钱交给他们,如果不是这样,最好去养老院。 在儿女家养老应该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用,因为国家给了你们的退休金,如果没有请子女们要原凉,因为他养你小,你们也应该供他老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给父母养老,这是应该做的。儿女对你好,很孝顺,就应该把你的钱交给他们,如果不是这样,最好去养老院。

在儿女家养老应该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用,因为国家给了你们的退休金,如果没有请子女们要原凉,因为他养你小,你们也应该供他老,是中国传承的孝道!

老人去儿女家养老那点生活费合理不?

如果老人自己有养老金,不用儿女说,老人自然给儿女用,给孙子孙女用,老人百年后所有遗产还不都是儿女的。

如果老人本身就没有养老金,拿什么给儿女,难道老人没有养老金,儿女就不养老人了吗?

试问一下题主,你当初给过你父母抚养费没有,你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地生下你,你给母亲拿了多少怀胎费?你父母把你从婴儿抚养到成人,供你吃穿,供你读书,给你盖房娶媳妇或者给你陪嫁找夫君,你给父母拿了多少抚养费,你现在好意思给父母要生活费。

难道父母住在你们家,吃你喝你的就要生活费,那你没有独立之前那你十年,你给父母拿了多少生活费?你自己说说。

题主问“别说你没有养老金为啥别人有?”这事混账话。

人和人生来就不一样,有的人过去有公职或者在企业工作,所以现在有养老金;有些人过去虽然是城镇户口,但是一直没有工作,当然现在没有养老金;有些人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付出,当然也没有养老金。难道这都是因为他们不努力吗?

最近几年国家政策好了,凡是买了养老保险的,每月几乎都能领到两千七八的养老金,这样的养老金基数也会随年增长;有些人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太好,所以没有给自己买养老保险,现在只能享受每月一百多元的低保生活。难道说享受低保的人都是不努力的人吗?

曾经认识一位大姐,过去一直是农民,夫妻俩一个儿子,儿子不成器,到现在还没有成家不说,在外边还给他们欠了许多债,所以,他们拆迁后只有两套房子,当初社区统一给办理养老保险,她给老头买了一份,没有给自己买。如果老头每月可以领到两千八百元养老金,她只能每月领一百三十元低保。

题主问“有些人没有养老金,您年轻时干嘛去了?”

如果说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年轻到年老,每个人都没少出力,没少下苦,老了依然没有养老金,难道说这些人年轻时都没努力,都在闲逛吗?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年轻时汗流浃背地干活,干到老年,依然没有存款,也没有养老金。我母亲九十五岁去世,还好,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还享受了几年高龄补贴,每年一千来元。我父亲八十多岁去世,农村六十五周岁以上老人的补贴都没享受到,难道说因为老人没有养老金,儿女都不赡养老人了吗?

总之,不管老人有没有养老金,作为子女都应该给老人养老,别说让老人给你们拿生活费,你们小时候给老人拿过抚养费没有?

老人去女儿家养老,支付一部分生活费合理吗?刚好我也是才办理退休的人员,才加入到退休大军这个行列,虽然我就是长期和女儿居住,女儿也没有问我要过生活费,但是如果条件允许,我想支付一部分生活费还是合理的。

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比较的,有的小两口工资收入并不高,很多人还要每月还车贷、房贷,即使小两口每月有一万元,如果加上房贷、车贷,还要供养小孩,其压力肯定是非常大的。但很多孩子,由于比较孝顺,再苦再累,也不会开口向父母要钱,甚至有时在过年过节或是节假日还要为父母发红包,这对于生活比较宽裕的年轻人来说,这也是应该的,也是孝顺的表现。

孩子把父母接到身边,也是为了免得每年回家看望父母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父母来到身边,很多人也是不会在乎父母给不给生活费。但作为父母到了女儿家,自己有了养老金,而且有的父母养老金比较高,吃住在女儿家,平时也没有多少花销,看到女儿压力那么大,我们做父母也感到心疼,这时如果能将自己的养老金拿出部分来,购买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或是每天去买菜、买粮等,用自己的养老金来支付,我想作为一个有感情的父母都是会做的,也是会想得到。

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方法也不一样的。如果女儿一家收入比较高的,女儿也不会在乎你出不出生活费,如果属于这种家庭,老人即使想支付一部分生活费,可能女儿也不会同意,你执意要这样做,估计女儿还感觉没有面子,如果属于这种家庭最好不要强求,毕竟老人有点积蓄,今后自己患病或是有其他突发情况,能拿出一笔钱来解燃眉之急,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当然对于女儿收入不高的家庭,父母出一点生活费,对女儿的支持就比较大了。女儿女婿可能不好说,不好开口,但是做父母不但要想得到,还要做得到,父母的无私奉献,这也是很多父母的传统,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一个团结和谐的家庭,很多是从父母开始的,传承优良的家风家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当然如果你的养老金低的可怜,比如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人,有时可能也是有心无力,这种情况儿女不但不会要用你的钱,可能还会给你补贴,家庭经济情况不一样,处理的方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之只要有心,一家人是没有私心可言的,怎么做比较好,还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考虑吧。

现在老年人去儿女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去儿女家帮助带孩子做家务,这是以奉献为主的一种行为,另一种是老年人干不动活了,身体也不行了,住到儿女家儿女对其进行照顾,甚至是护理,这样的是老人去儿女家养老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也很多,有的是能干活,干活干得不多需要养老为主,还有的是老头有病,不能干活,老太太身体好,还能带孩子做家务,也有老太太身体不好,老头身体好能干活的。所以说老人到儿女家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不能简单地说应不应当给生活费,有的老年人有养老金,有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没有养老金的,从哪里出生活费,这都是问题,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就不错了,绝不能千篇一律的提出老年人到儿女家给不给生活费的问题。

我们可以分析几种常见的情况,来说明给不给生活费这样的问题。

第一种是老夫妻二人退休时间不长,在自己家居住可以打工赚钱,因为到儿女家带孩子做家务,帮助料理各种事情,被动到儿女家生活的。我认为,这样的老年人是以给子女干活为主,不是自己要到儿女家来养老的,如果他们在自己家去打工,不但不需要向外出钱,而且还有他们的收入,由于到了儿女家耽误了自己赚钱的机会,还要在这里给儿女生活费,心中就不平衡,无论他们自己有多少养老金,愿意给儿女就给一些,不愿意给的也可以不给。不能耽误了自己挣钱,这边儿干着活省着保姆,还要自己掏生活费,我以一个退休老年人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心甘情愿拿钱的,那是自己愿意!不愿意拿钱的没有任何毛病,省保姆费的钱要比生活费多得多,无论家庭关系和睦相处还是比较复杂,都是应当讲理的,不能让老年人出力干着活,耽误着自己在家里挣钱,到这里还得往外拿钱,你们大家说我说的这个在不在理。

第二种情况就是老年人家在农村生活本来可以种地养活自己,但是由于为儿女看孩子,做家务,为儿女省家庭保姆钱,放弃了自己在农村种地,到儿女家帮助看孩子,做家务干零活,有的家中的地租出去了,但是也租不了多少钱,有的是借给亲属家去种了,到年底时能给一些粮食,无论怎么样,这样的老年人到子女家来奉献本身不挣钱,又耽误了自己的收入,哪有什么钱在子女交交生活费呢,为子女省了保姆的钱,保证子女家中两口子都能去上班挣钱,儿女家里没有后顾之忧,保证不用保姆支出的钱,这样生活就能好一些。客观上决定了这样的老年人在儿女家是没有钱交什么生活费的,我在上海浦东这里去接送外孙就遇到很多这样的农村人,他们本身拿不出钱来交生活费,如果儿媳非要交生活费不可的话,他们只有转身,回家去种自己的地了。

第三种类型是花钱奉献型老年人。有一些退休的老年人来到儿女家,无偿地把老两口的养老金都拿出来花销,先前在孩子结婚买房子等大事上已经把家中的积蓄花得差不多了,现在在儿女教继续花他们的养老金,因为儿女们刚刚参加工作自己很难维持自己的生活,还需要老年人用养老金继续帮助他们,这就不是简单地交生活费问题了,是吧,养老金都奉献给了儿女家。详细的花销就不说了,只要在儿女家生活的老年人都有深深的体会,按照老年人的话说都是自己的孩子还分什么你的,我的,有钱花就行,如果自己留着钱不花,哪一天突然没有了,那些钱孩子们都是捡的,谁也不领情道谢,还不如现在痛痛快快的该花就花吧。这样的老年人也不在少数,心态比较好,都想开了,实际生活当中,也是家庭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天天乐乐呵呵没有什么生气的事儿,所以花钱心里也高兴。

第四种是纯养老类型的。我现在还没有发现老两口都身体不好,动不了了的家庭。多少能干活,至少一个老年人能动,另一个老年人需要照顾的也有,他们有的有养老金,有的没有养老金,多数有养老金的,在儿女家养老的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支出自己的生活费的,现在看还没有有钱的在儿女家真正养老不交生活费的。有的农村老年人确实没有收入来源,以前有些积蓄也为儿女办事花得差不多了,他们就没有办法向儿女交生活费了,不过这样的人还是用自己的劳动、辛勤付出做出了贡献,有的人看到儿女家生活困难,又基本不需要自己在这里带孩子料理家务了,就回到家乡去了,最近就有几个老年人回到了自己家乡,他们和这里老年朋友告别的时候都说儿女家如果没有什么大事儿,他们以后就不来了,就在家乡生活养老了。

顺便也说一嘴,有些儿女在上海挣钱比较多,不但不向老年人要生活费,还每个月给老年人一些零花钱,有的老年人回到家乡去了,他们的儿女还在一年当中给几次老年人的家用钱。那些向老年人要生活费的家庭,多数都是家庭不太和睦的家庭,或者是儿媳和婆婆关系紧张的家庭,多数家庭和谐团结,关系融洽的,都不在这个问题上斤斤计较,很少有人提出老年人要交生活费的问题。

有些老人的养老金比现今的年轻人工资都高,与赡养费是两个概念。父母的养老金再多,那是他自己的。儿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理所应当,赡养费在道义上来说,必须得给。当然,父母的养老金收入挺高,他们不要儿女的赡养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至于老人去儿女家养老,自然会增加儿女的负担。老人可以支付一部分生活费,但那是在老人同意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强迫。

为什么要去子女家养老呢?生活能自理,自己过最舒服了 。

楼主你好,老人去儿女家来养老,支付一部分的生活费合理吗?我认为这个是完全合理的,作为老人来说如果有固定的经济收入,比如说有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并且夫妻双方都有领取养老金待遇的情形,那么我认为至少每个月都在几千块钱左右,这样一来的话,其实即便是拿出一小部分或者说一部分给自己的儿女当成生活费也是理所应当的,毕竟在儿女家养老吃喝拉撒都在儿女家,所以说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有情可原的。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现在的老一辈老人如果说在儿女家进行养老肯定是要支付生活费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再加上本身老人自己拿着高额的退休金,他实际上自己也是花不完这个钱,所以说还不如把这个养老金的一部分或者是一大部分交给子女来进行打理,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贴补子女的生活状况,那么也可以降低子女身上的经济负担,这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对我们来说,那么这个事情很明显是有情有理的,没有任何的问题,如果说老两口去子女家来养老不掏一分钱,那么作为子女的可能心里也不舒服,当然作为你们老两口来说可能在子女家生活那么事事也不顺心,所以干脆不如把自己的养老金一部分甚至全部交给子女都是无可厚非的,那么既可以让自己过上一个舒心的养老生活,又可以减轻自己子女的经济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人与人之间关系,说穿了三个字:有用论。养大了儿女,按理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是亲情养育之恩。但亲情只是道德底线上的一个点,发展至当下,已相当薄弱,随时会破。路要畅通需时常保养,关系要和谐需相互体谅。子女大了,有了自己的家,物价通涨挣钱难,这是残酷现实。老人生活确有困难,儿女应该帮助。但前提是力所能及。不孝父母不好,过份逼迫子女也欠妥。

我认为,如老人有经济能力,真心诚意,减轻子女生活上的负担,而支付一部分生活费。也在情理之中。老人支付了费用,也可心安理得。子女们也减轻了生活中的负担。皆大欢喜,也可算作双赢。但这并不是什么合理不合理范围。

但如果子女们以理所当然的态度,或带有强迫性的要求,要老人交抚养费,这就有点不合时宜,不通人情了。

经济实力厚的老人,本早就想拿出一些钱来帮助儿女们,能有个更好的生活基础。但这春风暖意计划还在筹划中。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骤雨。儿女们的话绝不亚于强冷空气来临,老人听了从头凉到脚,彻底寒了心。

“爸妈,你们来我们这里一月有余了,吃喝拉撒所有费用都我们在支付,你们知道,孙子读大学,孙女念高中,那地方都需要钱,今又多了你们两口子。这费用如脱缰的野马,狂奔不已。我实在难以驾驭了。这样吧,多也不问你们拿,每月你俩退休金有一万多。给一万吧,其余的你们零花用。因为毕竟我们是儿子,媳妇。”

多么开恩的儿子媳妇。我两老退休金确有一万零几百。他们总算大度留几百给做零花钱。这是儿子,媳妇说出来的话吗?当时两老还误以为听错了。但后证实确是这回事。两老气得第二天就去了养老院。

还有个名叫陈雨生的老人,年轻时妻子就因病去世。为了不让子女们心中容不下后妈,他再也没娶。辛勤的山上农田劳作,把一对子女抚养长大。

如今自己年纪大了,生活自理也困难了。无奈求子女家去度下不多的日子。可子女对他都冷眼相待,既不给上桌吃饭,也从不给点荤菜。每天象乞丐般给一小碗稀饭,弄点咸菜将就。

这样的日子,还招儿子谩骂。“你活到这么大,赚的钱呢?”罪过呀,他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养育他们,那里还有钱多余。也许是子女们伤害他太深。这天晚上就突发疾病,找妻子去了。

富爸,或穷爸。去子女家养老,都不用也没义务支付费用。因为这是子女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责任。所以根本没合理不合理之说。

至于富爸妈们,自愿资助子女们,那是他们的仁爱之举。作为小辈应感恩。养育之恩深如海,现又大力资助你们。如还不懂感恩。那你真有点……象什么?你自评吧。

如果家里有小宝宝要过周岁的时候,一般都会请客,然后为孩子做一个周岁礼。并且身为孩子的长辈也要给孩子送一些礼物,特别是爷爷奶奶。对于一岁的小宝宝来说,可以送衣服,提前送的话也可以在周岁那一天穿着,并且孩子一般都长得不慢,所以尽量选衣服的时候选择大一号的。婴儿的皮肤都很娇嫩,要注意衣服的材质,尽量选择阴人年获纯绵的,这样宝宝不会过敏。

一岁的孩子也可以玩一些适龄的玩具,比如声音比较大或颜色比较鲜艳的,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以及视觉能力,让孩子对于颜色能够更好的认知。而且一岁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走路了,也有着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能力,所以可以选择一款早教机,这样能够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尽早的开发,并且早教机中还可以听故事听音乐,孩子用起来也比较的适合。

更有趣的礼物就是带周岁的孩子去影楼拍摄一组照片,一周岁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进行拍照留念。所以如果爷爷奶奶能够送孩子去拍照的话,也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而且能够留存很长时间,多年以后,也能够将这组照片拿出来观看。如果实在不知道送什么礼物或者想到的礼物别人都送过了,那么也可以给一个大红包。

红包是比较实际的,不管怎么样红包都能够派上用场,可以让孩子的父母在以后用这笔钱给孩子进行教育上的投资,或帮孩子存到银行。不管礼物是贵重还是普通,这都代表着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美好祝福与喜爱,所以不要纠结爷爷奶奶送的东西是什么,只要能够真心的爱孩子,对孩子好就可以了。

在鲁中,鲁南,湘南,湘西,鄂西,鄂南等地,传承着一种古老朴素的育儿风习: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送鸡米")。小孩出生以后,其父亲或家人赶紧带上礼物去岳父母家报喜;岳父母家再约定日子,邀集一些亲友挑着喜物前来女婿家祝贺,称为"送祝米"。

在不同地区,送祝米的时间和礼品种类也有不同。如在南方,孩子生下后,女婿备好荔枝、龙眼、花生、喜蛋等去外婆家报喜,外婆家则回送喜蛋、衣服等。

安徽淮北地区则在孩子出生第12天赠送礼品,俗称“送钟美”。山东莱阳等地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外婆家赠送面饼、红鸡蛋等。

四川许多地区在孩子出生后10天左右,女方的姑母、姑婆、母亲、妹妹等带上蛋、鸡、糖、肉、小儿衣物等,到婿家祝贺,俗称“送粥米”。

我国许多地区还有为婴孩送银锁的习俗,称“长命锁”。江苏武进、江阴等地,婴儿出世后,婴儿的外婆、舅母和姨妈要“送汤”。

"送祝米"表达祝贺的意思,届时亲朋在一起庆贺一番,就图个喜庆吉祥气氛。

扩展资料:

“送祝米”没有什么硬性规定,送什么东西,送多少,都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但是有几样东西是不可缺少的,那就是糯米、面条、发饼、小孩的鞋帽衣服、鸡、鸡蛋、晒干的鱼虾等。

把这些东西或用红布包着,或贴上红纸,或点上红色的颜料,放在箩筐里,再在箩筐口上蒙上一块红布。娘家人把这一担箩筐挑到女儿家,女儿家则放鞭炮迎接。这就叫“送祝米”。

“送祝米”常引来村里许多姑娘婆婆们的围观,大家围着“送祝米”的担子,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脸上充满喜气。对于内容丰富的担子,特别是对缝制精巧的小孩衣物,用彩色丝线绣成的虎头帽、猫头鞋,则常常啧啧称赞,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送祝米

农村结婚风俗,有非常多的讲究,其中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那么这有什么讲究呢?其实这就是一种中国人的文化,给大家具体的说明一下:

一、姑不接,其实是对于嫁出去女性的一种传统认知:

姑姑在中国的亲属里面属于比较亲近的一支,可是为什么姑姑不能接亲呢?这是因为这个人有一个说法,那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拨出去的水。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传统观念,现代人也许不是很理解,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古代的时候家族有很多的规定,一定女子出嫁之后,回家必须要经过公公婆婆的允许,也就是说作为妻子,不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也不能够依赖以往的家庭,所以家族对于嫁出去的女孩,也不会过于看重。

二、姨不送,实际上也是一种家族的理念:

姨姨虽然是非常亲近的人,可是由于姨姨是嫁出去的女孩,而且姨姨送的话,有一个很不好的寓意:那就是媳妇接不回!其实这是很迷信的说法,可是古时候的人,都比较的迷信,绝对出嫁的女子,而且要送人的话,明显很不吉利,似乎回不了家的感觉。因此姨姨就不能够送亲了,这个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合上面的结束大家能够看到,姑姑和姨姨其实都是出嫁的女人,所以不能够做结婚上的一些事情,另外姑姑和姨姨是至亲,所以可以在家里面帮助操持家务,帮助完成一些结婚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基本上姑姑、姨姨也不会闲着。

婆婆给带两个孩子,每月给500块钱,多不多?说实话,不多。不过,即使一块钱不给,婆婆也会照样给看孩子。所以,不要用钱来衡量婆婆给看孩子的价值。

如果是心意,无所谓多少。

这500块钱肯定不是按市场价给的看孩子费用,也只能算是一个心意吧,老人给带孩子不容易,晚辈表达一下感激和尊重,给500块钱,让老人买件衣服或自己喜欢的东西,老人心里也会暖暖的。

不同的家庭情况,500块钱的意义也不同。

有些老人自己有退休金,不会要孩子的钱,甚至还有不少帮带孩子还帮养孩子,我有个亲戚,和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一起住,家里日常开销都是老人出,孙子孙女的不少开销也是老人出,儿子儿媳的收入都是自己攒着。

这样的情况婆婆肯定不在乎几百块钱,给不给也没事。但是也有没有收入的婆婆,看孙子就不能出去挣钱了,这样的话,每月给婆婆500块钱,她有些日常花费也不用向儿子儿媳要了,是非常有必要的。

给的500多不多,也要看当地消费水平,婆婆的支出情况。

500元在不同的地域价值完全不同,如果在农村,婆婆一个月花费可能500用不完,如果在一线城市,可能就是一件衣服、一顿饭都不够。婆婆带孩子也会出去玩,给孩子买个零食玩具,或者坐坐车什么的,有时候顺便买卖菜等,也是有支出的,所以也要看婆婆每月的支出情况。

所以,500多不多,不能只看数值,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看,也要结合婆婆的性格。一家人不能把钱看得太真,也不要因为钱影响和睦,所以,除了钱,更应该多给予婆婆一些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