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红梅》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关于四句七言绝句如下:
1、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特点与构成:
七言绝句的特点是每行七个字,共四行,总计二十八个字。每行字数规定了诗句的长度和节奏感,使得七言绝句较为平稳和宽广,既能表现抒情与抒发思想,又能展现出节奏韵律之美。四行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包括意义上和音韵上的对仗、呼应或转折。
结构与押韵:
七言绝句结构简洁明快,多用仄平仄平仄平平或平仄平仄平仄仄的韵脚形式,使整首诗产生和谐的音韵美。通常第一句和第二句呼应,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或转折,从而达到整体的协调与平衡。
历史发展与代表作品:
七言绝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很多著名的唐诗就是以七言绝句形式创作的,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在宋代,七言绝句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苏轼的《水调歌头》和李清照的《如梦令》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作品。
其他诗体与七言绝句之间的比较
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丰富多样,在七言绝句以外,还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相对于五言绝句的短小精炼和抒情直接,七言绝句的每行字数更多,更有空间展现修辞和意象的延展。同时,七言绝句相比于律诗的规则结构和严格押韵要求,更自由、灵活,诗人创作时更具探索性和表达的自发性。
总结:
七言绝句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之一,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共二十八个字。七言绝句的特点包括平稳宽广的节奏感、较为自由的结构和呼应、对仗或转折的表达方式。
七言绝句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和繁荣,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与其他诗体相比,七言绝句在长度与押韵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使诗人能够更充分地展现诗歌的内涵与表达。
别董大
十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南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言四句古诗(常见七言绝句)如下:
一、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三、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五、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六、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秋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天,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八、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九、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十、闺怨(王昌龄)
闺中**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十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三、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十四、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十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六、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十七、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十八、伊州歌(王维)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十九、清平调词其一(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十、清平调词其三(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二一、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二、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五、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二六、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七、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八、客中作(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二九、朝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十、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三一、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三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三、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三四、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三五、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三六、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三七、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三八、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九、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四十、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四一、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四二、早梅(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四三、绝句漫兴其一(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四四、赠花卿(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四五、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四六、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舟。
四七、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八、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四九、山房春事(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五十、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五一、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五二、寒食(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五三、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四、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啼,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五五、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五六、初至巴陵与李白裴九同泛洞庭湖(贾至)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五七、巴陵夜别王八员外(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五八、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五九、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六十、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六一、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六二、军城早秋(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六三、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六四、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六五、苏溪亭(戴叔伦)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六六、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六七、汴河曲(李益)
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六八、从军北征(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六九、宫怨(李益)
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七十、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七一、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七二、隋宫燕(李益)
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七三、上汝州郡楼(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七四、写情(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七五、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七六、江南曲(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随女伴赛江神。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七七、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七八、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七九、春兴(武元衡)
杨柳依依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八十、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八一、三日寻李九庄(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八二、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八三、凉州词(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八四、雨过山村(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八五、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六、送友人(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八七、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八八、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八九、早春呈水部张籍(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九十、秋思赠远(王涯)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九一、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九二、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九三、竹枝词(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九四、戏赠看花诸君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九五、再游玄都观(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九六、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九七、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九八、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九九、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百、惜牡丹花(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代表作品有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安定城楼》等。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为“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因其格律严密,故名。七言律诗的兴起,晚于五言律诗。它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这一时期的七言律诗虽亦有高华秀朗的名篇,但内容上绝大多数属于奉和应制、酬赠,比之五言律诗更见狭窄。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杜甫以下至中唐时期,七言律体未能推陈出新。晚唐时期,七言律诗则打开了新局面。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这几位七律圣手不仅修整了律诗的形体,而且改造了律诗的气质,把律诗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五中总结了唐代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一变也。高、岑、王、李,风格大备,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又一变也。”
五代时期七言律诗乏善可陈。宋代七律创作延续了杜甫和中晚唐诗人的创新努力并在“江西诗派”手中逐渐定型,走出了一条以理趣见长、以议论为诗的新路子,佳作不少。元明清以下,七言律诗逐渐衰落。
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
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
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这四种句型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