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纠正孩子插队的毛病呢!

孩子 0 50

怎样纠正孩子插队的毛病呢!,第1张

怎样纠正孩子插队的毛病呢!
导读: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大家自觉遵守规则,排队等候,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遵守规则,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会插队,造成不和谐情况的发生。遇到有人插队时,要大声指责出来,因为有错在他,是他不守规矩做了错事,他不知道遵守基本规则。就要帮助他纠正他的错误,这

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大家自觉遵守规则,排队等候,绝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遵守规则,但是,也有一小部分人会插队,造成不和谐情况的发生。

遇到有人插队时,要大声指责出来,因为有错在他,是他不守规矩做了错事,他不知道遵守基本规则。就要帮助他纠正他的错误,这是在帮助他。要肯定自己的立场,勇敢的去告诉他,插队是错误的,不能缺少底气。

注意说话方式,大声提醒,但是沉稳平和。大声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注意到他,让他自己感到羞愧。而需要注意的是,大声说话往往会引发情绪的激化,所以声音要尽量沉稳平和,不让对方感觉自己被骂了,激化矛盾。

要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不要生气,更不要情绪激动。这样只会让对方恼羞成怒,往往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管怎样,始终是插队的人做错了,只需要纠正他的错误行为就可以了。如果插队者确实是有紧急原因,并且他对后面的排队者道歉并且做出解释后,我们就要理解他确实是有急事赶时间,我们可以不做过多的干涉。

如果遇到那种脸皮比较厚,蛮不讲理的人,劝说没有一点效果,把插队当做家常便饭、若无其事的样子,很多人也会因为这个而选择退让,但是就是一味地退让往往导致插队的现象更加猖獗。所以我们要态度强硬,并寻求周边人的帮助,或者现场管理人员的帮助,坚决维护正义,纠正插队不文明行为。

幼儿园排队喝水时,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插队,我会采取以下措施来处理这个问题:

1保持冷静和耐心:首先,我会保持冷静和耐心,不要因为小朋友的插队行为而生气或者情绪激动。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与小朋友沟通:我会走到小朋友身边,微笑着和他/她进行沟通。我会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告诉他/她,每个人都应该按照顺序排队喝水,这样才能保证公平和秩序。同时,我也会询问他/她为什么要插队,了解他/她的想法和原因。

3引导其他小朋友:在与插队的小朋友沟通的同时,我也会引导其他小朋友一起遵守规则。我会告诉他们,插队是不对的行为,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同时,我也会鼓励其他小朋友帮助插队的小朋友回到正确的位置上。

4教育小朋友:如果插队的小朋友仍然坚持不改变行为,我会采取一些教育措施。例如,我可以给他/她讲述一些关于公平和秩序的故事,让他/她明白插队的行为是不好的。我也可以和他/她的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行为,并共同教育孩子遵守规则。

一点都不懂得言传身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一个人的素养就是从这些小问题中反映出来的,父母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这种行为就是正确的可取的,就是教坏了孩子,在生活中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的判断,坏习惯是特别容易养成的,但改正起来就很难了。

1该出手时就出手插队损害的是按规矩做事的人,不仅仅有损你一个人的利益,还有你后面的人。买菜插队、买单插队、有遵守公德的我们,就一定有想方设法插队的“他们”。

有网友根据千古名篇《陋室铭》,仿写了一篇《插队铭》:

“人不在多,插队则灵;

技不在精,能用则行。

如此世道,插队必行。

技精在其次,首当脸皮厚。”

生活中,我真的有遇到过理直气壮插队的人。

这天,我在超市里买东西,

一位老奶奶过来问我:

“收银台在哪里?”

我指了指不远处的收银台,

告诉她在前面就可以结账了。

可老奶奶还是紧紧跟着我。

比较少的队伍后面,

老奶奶就站在我身后。

前面是一位年轻孩子的妈妈,

她买了很多东西,正在清点购物车中的物品。

快到收银台了,

老奶奶眼看这位妈妈有一大堆东西,

就怂恿我插队,先去结账。

我没有理会她,老奶奶嘟囔了一句,

直接

孩子在排队时插队是一个常见的行为问题,对此您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温和提醒:在孩子插队时,您可以温和地提醒他们要守规矩,排队等候。可以给予他们一些赞扬,鼓励他们等待自己的轮到。

2 规则教育:与孩子分享排队的规则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等待自己的轮次,以及插队给其他人带来的不公平感受。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

3 正面榜样: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可以是其他小朋友或者自己在排队时的表现。让他们看到排队有秩序、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4 游戏化教育:可以尝试一些游戏化的排队方式,比如给孩子设定目标,在等待的过程中计算时间、猜测等待时间等等,让他们在等待中有一些乐趣。

5 激励鼓励:给予孩子适当的激励和奖励,当他们能够守规矩排队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们认识到合理等待的好处。

6 和孩子沟通:与孩子进行开放和耐心的沟通,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插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焦躁、好奇、不耐烦等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时间去适应和学习。对于插队行为,家长需要耐心引导和教育,一次次地提醒和纠正,帮助孩子逐渐养成遵守规则和守纪律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教育的诠释就是良好习惯的驯养过程排队是礼仪,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需要,排队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幼儿园里的小班孩子没有排队的意识,更谈不上习惯,但排队是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必要常规,是一切活动得以良好开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围绕幼儿园文明大课题进行子课题《小班有效排队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排队角色化,游戏与组织的统一

实录:

早晨,宝宝收玩具下楼早操,一个老师组织排队,一个老师督促和帮助宝宝收玩具排队,有不知道要收的、有不愿意收的,组织排队的老师开始抓宝宝排队,抓了这个跑了那个,大呼小叫,气喘吁吁勉强排好队伍下楼

每当带领下楼梯,宝宝们一盘散沙的往前挤,不知道跟着队伍等待,轮到自己再下楼

宝宝走楼梯的速度很慢,先下楼的宝宝需要较长的时间等待同伴,他们控制不住就乱跑开了或推挤起来,老师扯着喉咙吼这个压那个,根本不管用抓了一个跑了两个,等到全部下楼再重新排队

做操结束,老师拉着第一个宝宝排队进活动室,宝宝站在圆圈上不知道往哪里走乱成一团麻,老师凑合着,把宝宝抓成一排队伍

玩大型玩具结束,老师叫排队,没人理睬就近拉上几个开始排队,一个老师从大型玩具这边跑到那边抓人这个来了,那个跑了,始终排不成队伍只得一个老师带大部分宝宝进活动室另一个老师继续上蹿下跳捉宝宝

分析:

对于刚入园的宝宝要求他们站着等候同伴是不现实的做法,是不符合小班宝宝年龄特点的做法游戏对宝宝的吸引力太强、游戏是小宝宝的生活由于游戏等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老师的指令,宝宝反应很是迟缓,往往一些宝宝反应过来一些宝宝已经稳定不住被游戏重新吸引了过去,出现了排排队又回去游戏的现象如何吸引宝宝排队,如何让已经排队的宝宝稳定在队伍里呢?如何轻松愉快的组织好排队这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呢?

策略:

老师组织宝宝收玩具排队,首先从语言上抓住宝宝的心理,下楼是最吸引宝宝的,“宝宝们收玩具,我们下楼啦!”一听下楼,宝宝们迅速的归开了玩具为了不让先归好玩具的宝宝重新加入游戏的行列,有小部分宝宝收好玩具,老师就叫排队 老师带着排队的宝宝绕着教室玩开火车的游戏,一边开一边提醒和帮助其他宝宝加紧收拾玩具上火车,加入新的游戏,这样,从队伍里重新回去玩玩具的现象没有了,围着教室一圈转下来,宝宝都排到了队伍里,气氛既轻松又愉快老师指导到位,省心又省时

火车开到楼梯口,老师发出指令 “咔――嚓,火车到站了,开始检票下楼”宝宝在咔嚓声中,停住了脚步,不再往前走,改变了原来由于下楼梯的宝宝速度慢,后面宝宝往前挤的现象,不安全因素降到了0宝宝在检票这个环节中安全有秩的下了楼梯

有两三个宝宝下楼了,老师就带着开火车,宝宝一个一个接上来,不再到处乱跑,不再安静不住而推挤楼梯上的宝宝不再磨磨蹭蹭呆在楼梯上,需要老师提醒督促在大厅里开上一圈宝宝已经全部下楼愉快的把火车开到目的地

做完操老师带着宝宝在圆圈上顺着一个方向开上一圈火车,领着队伍上楼,秩序井然宝宝不再不知所措该怎么走,往哪里走?稀里糊涂一团糟

玩大型玩具结束,老师带着宝宝开着“火车”在大型玩具里转,一个个“小乘客”都开心的乘上了“火车”,这样做老师既组织好了排队的宝宝,又能提醒玩大型玩具的宝宝把角色转换过来,轻轻松松的一支队伍玩着游戏愉快的回到了活动室

二、排头固定化,规则与自主的统一

实录:

排队了幼儿们迅速塞好小椅子,争着抢着挤到前面拉老师的手,抢到了很开心,有任性的幼儿几次没挣到就耍脾气不排队了有的幼儿甚至顾不上归放玩具就来排队

做操教师整理好队伍就近站好开始带操,上楼老师就拉着旁边幼儿的手上楼,时间一久出现了队伍混乱的现象

分析:

幼儿都愿意跟老师亲近,有机会跟老师亲近当然要争取了,所以出现了争抢拉老师手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了很严重的安全隐患和不正当的“竞争”现象不甘心屈居的幼儿,他们的心情产生波动,排队带来了不愉快的情绪情绪的波动影响到幼儿下楼做操或活动的全过程这种自主弊大于利了

幼儿也有自己小小的思想和发现,老师每次拉就近幼儿的手回活动室,通过观察他们觉察到老师的行为不断改变,这种改变就给他们一个暗示:规则可以改变慢慢的他们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不愿顺势围着圆圈走一圈,就近等待队伍过来或直接走近路插队上楼小班幼儿还不能完全处理好自己的行为,小部分幼儿的自主,使整个队伍引起了混乱,小部分幼儿

策略:

观察到,除了跟老师拉手不一样之外,小班幼儿排第二跟最后的感觉是一样的根据幼儿的这种心理,老师让排头固定化,也就是说,只要排长长的火车队伍老师拉手的幼儿永远是班内最小的那一个,也不用告诉他们为什么?几次下来幼儿们发现争抢没有效果,老师不会拉自己排头固定了,幼儿顺势就一个接一个排上来了偶尔为了鼓励幼儿动作快一点老师临时决定奖励速度最快的幼儿拉老师的手这样既解决了争抢现象又调动了幼儿排队的积极性

规则与自主统一又矛盾,集体生活必须在规则的基础上体现自主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是一种榜样的示范老师固定排头整理玩队伍回到班内最小幼儿的旁边,做完操拉着他的手上楼,老师的榜样也让幼儿坚持了顺势绕圆圈走规则队伍井然有序

三、规则合理化,整体与个体的统一

实录:

队伍拥挤在那里不走了,原来一个幼儿的鞋子脱落了,在穿鞋子,后面的幼儿紧紧跟在后面不抢前所以出现了队伍停留和拥挤的现象

幼儿一会跑,一会儿停急着跑了跟不上速度的宝宝一个踉跄跌到了跑快了收不住脚引起队伍的一阵波浪式的涌动

“老师,某某插队了”,每次喝水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必须去关注一下,刚转身这样的声音又传来了,排队变得很不自觉,需要老师监督

分析:

鞋子脱落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到一学期末,幼儿排队的意识应该完全有了,为什么插队现象屡见不鲜呢?通过观察获悉:幼儿喝水基本上都在同一时间段队伍排得长长的幼儿等待的时间较长,一些坚持不住,缺乏耐心的幼儿就开始插队

由于宝宝的能力差异或一些突发现象在排队的过程中出现脱节现象,需要排队行进的地方由于年龄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以及宝宝们本身就会出现一会儿快一会慢的行走方式,造成速度的不同出现拥挤和推挤的现象下一阶段我们将采取一些措施和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宝宝愿意等待和怎样让宝宝减少等待的时间

策略:

告诉宝宝看看人多时,自己先做别的事情,找准时机再去寻找一些保证宝宝匀速又不出现脱节现象的一些方法,例如:告诉宝宝鞋子脱了,到一旁穿,后面的宝宝迅速接上队伍继续走,不再停留下来等,穿好鞋的宝宝排到最后,不影响队伍行进

带孩子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似乎已是每个人都认同的一个理,但怎样才能轻松愉快的做个孩子王,也是我们幼儿园老师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我们要用理论去支撑我们的实践、用实践去升华理论;我们要用心去带孩子,用智慧去带孩子;我们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去思考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决矛盾不要被一贯的现象与做法所麻木发现问题――努力探索――寻求方法,让自己轻松愉快的做个幼儿园老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时代,生活处处都讲究秩序,如何让孩子做到自律,对家长来说是个考验!

同事小琴在周日时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玩,由于博物馆上下午的开馆时间是固定的,所以到了下午开馆时间时有很多人都在门口排队,小琴带着儿子一直在老实排队,可突然儿子对她说:“妈妈,刚刚有个叔叔直接跑过来站到了队伍前面,就是前面那个拐角的地方,我们也过去吧。”

小琴告诉儿子:“我们不可以过去,如果每个人都像刚才那位叔叔一样做,那整个队伍就乱了,队伍一乱,大家争前恐后地往前挤,那最后谁也去不成了。”

我想很多人都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自己带着孩子在老实排队时,有人却在前面无理插队,这时孩子就会好奇,为什么别人可以插队,我们却要乖乖排队,这不公平啊!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呢?我们怎么说,才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呢?这四点不教育不可少。

1关于公平,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们不行?

虽然我们一直在追求公平、平等,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当孩子感受到不公平时,父母首先要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别人可能有急事,接下来便是告诉孩子如何面对这个社会的不公现象。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个社会上会有各种不良现象,我们不能朝坏的去看,要多看好的一面。

2关于秩序,为什么人们要遵守公共秩序?

当父母带孩子乖乖排队时看到这种不遵守秩序的人,父母应告诉孩子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并告诉他如果不遵守秩序,既会影响别人,也会影响自己。比如,对于那个随意插队的人而言,他会遭到别人的鄙视,甚至被人从队伍中赶出去,他的行为会让别人讨厌他。另外,如果人人都学这种不遵守秩序的行为,随意插队,那队伍乱了,最后吃亏的还是大家自己。

3关于律己,只有严于律己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人

当父母带孩子老实排队,看到有人插队时,这时可能会有人模仿,而父母要告诉孩子只有律己,才能保护自己,才能在学业、事业、为人上有所建树,也才能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我们做人不要总去看那些贪小便宜的人,要知道人生这盘棋很大,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才能拥有力量去抵制不公平现象,才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

4关于道德,道德高尚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大成就

当父母带孩子老实排队,遇到有人插队时,父母因告诉孩子那种行为是错的,是不道德的,是应该受到谴责的,而我们不能成为那样的人,只有道德高尚,别人才会尊重你,将来才能获得更多机会,取得更大成就。由于孩子自身是非观尚未建立,父母需在此时告知孩子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告诉他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这有助于孩子成长为健全的社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