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连长与女儿出生擦肩而过:时差1小时,距离一生一世

孩子 0 102

炮兵连长与女儿出生擦肩而过:时差1小时,距离一生一世,第1张

炮兵连长与女儿出生擦肩而过:时差1小时,距离一生一世
导读: 按:本文系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传之五。麻栗坡烈士陵园是著名的英雄圣地,但对许多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即便脚步走过、躬身拜过、热泪流过,对长眠于此的英烈也知之甚少。实际上,每一位英烈的生前身后事,都是一本英雄书,是一部青

按:本文系麻栗坡烈士陵园英雄传之五。麻栗坡烈士陵园是著名的英雄圣地,但对许多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即便脚步走过、躬身拜过、热泪流过,对长眠于此的英烈也知之甚少。实际上,每一位英烈的生前身后事,都是一本英雄书,是一部青春曲,远非墓碑上短短几十个字能概括。他们来过,他们笑过,他们战斗过,他们梦想过。他们化作了山脉,依然守卫着祖国的南疆,屹立于我们的心中。(独侠客)

宋强牺牲的八里河东山,远观酷似戴着钢盔的战士仰躺于祖国的南疆,头、脸、颈、胸轮廓分明。宋强从未谋面的女儿宋思昆长大后一定懂得,她的爸爸从未离去,而是化作了山脉,庇护着她的成长,庇护着她的、你的、我的家园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埋葬的烈士中,多数是步兵,鲜有炮兵。原因是炮兵作为远程火力支援兵种,通常不用直接面对敌火,伤亡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炮兵是个惬意的兵种,他们在战场上经受的高强度炮战、艰苦恶劣的阵地生活,毫不亚于步兵。特别是炮兵前观、火炮阵地,既是越军炮兵重点打击的目标,又是特工袭扰的重要目标,随时可能面对牺牲。

昆明军区炮4师炮5团3连连长宋强,就是在老山炮战中壮烈牺牲的一名炮兵军官。 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埋葬的炮兵原本就不多,正连职以上的炮兵军官更是屈指可数。 这位炮兵连长究竟是怎么牺牲的?

宋强烈士的墓碑简要记述了其生平:贵州省长顺县人,1954年7月出生,1974年1月入伍,1984年6月13日在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英勇牺牲,追记二等功(摄于2019年5月)

(一)男人最大的遗憾

相对于很多18岁参军的战友而言,20岁才当兵的宋强显然年龄偏大。1974年,20岁的宋强入伍来到 11军32师炮兵团二营 。在这里当了6年炮兵后,于1980年入炮兵学院学习,1982年毕业。

他没有分回老部队,而是在炮4师炮5团三营七连任指挥排排长。1983年3月,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优秀炮兵骨干, 排长未当满一年,就越级提升为一营三连连长,时年29岁。

宋强当兵的年龄偏大,成为大龄未婚青年也就不奇怪。经人介绍,宋强与贵阳市凯福糖果厂的职工刘丽芬相识。和那个时代的很多军人一样,宋强没有经过漫长的恋爱,于1983年6月与刘芬闪婚,开始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1983年下半年,南疆局势紧张。宋强作为一连之长,抓战备训练的工作强度,用部队的老话“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来形容很贴切。1984年1月21日晚9点,团政委陈芝贵到一营传达了上级的预先号令,部队进入了战备。

炮4师炮兵第5团1营在边防15团磨山营区组织临战训练

备战越来越紧张之际,宋强接到好消息:妻子快生了。 部队虽然进入了战备,但毕竟还没开始打仗,老婆生孩子这样的大事,男人是要回去的。宋强请了探亲假,走时留下话:部队有行动,火速来电。

1984年2月26日,宋强正在医院陪妻子待产,宝宝已经有了动静,却来了加急电报:速归。

一看这两个字,宋强就明白,部队要上前线了。他看了看表,时间是下午4点25分,还可以赶上5点钟从贵阳开往昆明的火车。

他找到医生:“能不能让我爱人现在就生下来?”

医生想笑,见宋强的样子严肃,没能笑出来:“不能再等等吗?”

宋强打定了主意,却没有勇气跟妻子告别。他在走廊里徘徊后,写了一张纸条,连同电报一起装入信封,交给了60多岁的母亲。母亲流泪,宋强抹泪,直奔车站。

1984年2月26日5时整,宋强乘坐的火车离开贵阳。

1984年2月26日6时20分,宋强的女儿来到了人间。

女儿和爸爸擦肩而过,时差:1小时20分,距离:一生一世。

炮4师5团1营机动进入麻栗坡

(二)军人最大的职责

宋强没有猜错,部队已紧急开赴麻栗坡,他紧赶慢赶,回到了连队。

按照昆明军区作战方案,“两山”作战分炮击作战“一四工程”和拔点作战“一七工程”两个阶段。从1984年4月2日开始的炮击作战“一四工程”,一直持续到4月27日。我军炮兵部队对老山、者阴山越军据点进行了长时间的打击,一方面摧毁越军防御体系,另一方面隐蔽我主攻意图、麻痹越军斗志。

宋强(右)与副连长陈宪堂在“一四工程”中观察越军目标

宋强带领的三连,是打响收复老山“第一炮”的连队。 3月21日,三连奉命在麻栗坡交趾城构设4个火炮掩体,一炮进入发射阵地,其余3个炮位安装炸药。在14军炮指直接指挥下,炮一班打出了收复老山第一发炮弹,其它3个炮位按顺序引爆炸药,亦真亦假诱敌。这种迷惑射击方式持续了13天,阵地指挥员系三连副连长陈宪堂。

熟悉炮兵的人都知道,炮兵作战时,炮阵地由副连长指挥,连长带观察所在前方观察确定打击目标,将射击诸元下达给副连长,由副连长指挥火炮射击。 通俗地说,连长带领的前观是炮兵连队的指挥中枢,也是炮兵的“眼睛”。

炮4师5团1营在八里河东山主峰开设了10个观察所

宋强带领的三连1号、2号观察所位于八里河东山主峰11754高地,其中1号观察所设于主峰一地堡顶部,面积仅一张八仙桌大小。宋强用沙袋、树枝搭起了一个“鸟巢”用于隐蔽,天气好的情况下,可以通观越方境内10多公里地域。

宋强带领的观察所位于八里河东山11754高地,这里因条件艰苦恶劣、敌我争夺激烈,被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

1984年4月28日凌晨5点58分,“一七工程”即收复老山战役打响。我军以猛烈炮火覆盖越军工事,为步兵冲击扫清障碍。宋强不断给阵地下达射击诸元,炮弹呼啸而去。

炮4师5团1营设在麻栗坡交趾城的火炮阵地

这场炮战有多激烈?老兵们回忆,由于炮弹打得太多,炮管居然能打红;很多战士的脸颊、臂膀被烫伤,硝烟熏得睁不开眼;炮弹消耗太快,炮后堆着三四百个药筒;仓库用完了炮弹箱,只好角钢架固定弹丸,车厢全是崭新锃亮的“裸体炮弹”。

此战,我军炮兵威猛准确,为收复老山作出重大贡献,前线指挥部勘察11754高地后说: “桌大的山头,发挥了天大的作用!”

“八十年代的上甘岭”,后来轮训部队在此立碑纪念

我军收复老山后转入防御,炮兵的任务并未减轻。宋强带2个观察所坚守高地,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险:晚上睡冰冷石块,褥子一晚就湿透;蚊虫肆虐,人人体无完肤,疙瘩痒疼;炮击随时有,热饭送不上,只能啃干粮喝凉水。

6月11日,越军组织大反扑。宋强带通信员李兴伦、侦察兵李田连续捕捉了10多个目标,将射击诸元传到炮阵地,准确击中越军弹药所,一片火海。

越军对我军炮兵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拔掉11754高地上的炮兵观察所,但宋强设的“鸟巢”在主峰棱线,越军用加农炮、榴弹炮反复打,均难命中。6月13日,越军派一支160迫击炮分队秘密潜入距11754高地五六公里处,下午5点30许,突然向高地炮击。

宋强发现了对面山坳里的炮击硝烟,迅速计算诸元。他刚把诸元发给炮阵地, 一声巨响,一发炮弹落在离宋强仅6米远的山崖,弹片击中了宋强头部

2号观察所的三连指挥排长陈万雷听到连长所在位置传来爆炸声,接着又传来事前明确的“一长三短”枪声暗号,心知不好,立即带战士李福堂、杨文洲、罗玉明狂奔而来。在被炸散的鸟巢观察所, 陈万雷看到连长脑浆溢出,通信员李兴伦、侦察兵李田也受了重伤,边防15团的2名战士则当场牺牲。

通往“上甘岭主峰”的路十分艰险,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路

陈万雷和战友们立即给宋强紧急包扎,用简易担架往山下抬。山高坡陡,无路可行,只能一步一步往下滑。1个多小时后,他们与营长陈林派来接应的救护组相遇,师医院军医王贵辉一看,宋强伤在头部,知道无力回天。见宋强似想说话,王军医让大家安静。以下,是战友们记忆中宋强最后的话——

“我答应过老婆,给孩子取名,不管生男生女,就叫宋思昆吧!”

(三)儿子最大的愧疚

有的参战老兵说,打仗,有一样最难做的工作,就是烈士善后。

宋强牺牲半年后,老山作战基本结束,炮5团一营副营长李建国受命负责烈士善后工作。宋强的遗物主要有3样:1套军装、1件军大衣、1块手表。他带着遗物,在贵阳找到了宋强的妻子刘丽芬。刘丽芬看到李副营长带的东西,确认了噩耗,大哭。李副营长安慰道:“宋强是为国家牺牲的,他是英雄,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这时,刘丽芬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这一举动可能让现在的人们难以理解,但设身处地换位,一个刚生了孩子却突然失去丈夫的年轻妻子,这种表现又是多么的正常——

刘丽芬从床上抱起6个月大的女儿,哭着递给李副营长: “宋强既然是英雄,是烈士,你们把孩子带走吧,我没能力养啊!”

李建国的第一反应是担当。他毫不犹豫地接过襁褓中的孩子:“好!我把她带回部队去,她长大了,我们告诉她,爸爸是为国牺牲的英雄。”

因悲痛而失去清醒的刘丽芬,这时反应过来,把女儿抱回了怀里,哭道:“爸爸一眼也没看你,没给你取名字啊!”

李副营长含着泪,把宋强牺牲的过程以及临终遗言详细地说了,刘丽芬听后自语: “宝贝,你爸给你起名字了,以后叫你宋思昆了。”

宋强的老家,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现发展成黔南特色小镇

第二天,李副营长来到宋强的老家贵州省长顺县广顺镇。宋强的父亲已故,其母亲满头白发。李副营长叫“妈妈”,说“宋强为保卫国家光荣牺牲了”。

老人道:“你来了,他没来,我知道。”

又问:“我儿子是英雄吧?”

得到肯定的回答,宋母再问: “能把我儿子的骨头带一块回来吗?我要把他葬在身边。”

言毕,宋母无语,也无泪,接过宋强的军装放在胸前,像幼时抱宋强一样轻轻拍打。

李副营长无法回答宋母的话,热泪长流出了宋家,见村人围在门口,村长倒了一碗米酒捧上。

李副营长敬礼,鞠躬,举起大碗,一口干了。

宋强牺牲第二年,宋母辞世。

有人曾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遇到宋强的岳母、妻子带着年幼的女儿宋思昆前来扫墓。宋思昆惊奇地看着外婆在墓前烧纸,妈妈哭泣流泪。她听妈妈的话,在爸爸墓前磕头。妈妈对她说,爸爸化作了这块石碑。她很奇怪这座陵园到处是石碑,为什么单单磕头那一块,是自己的爸爸(资料照片)

部队有部队的纪律和培训选拔原则,孩子在部队想去培训连长不让,应该是孩子没有达到部队选送培训人才的标准。孩子需要积极上进,更加努力,达到标准后自然就有机会选送培训,另外也可以通过考军校的方法提高自己。

1刘胡兰

刘胡兰,10岁起参加儿童团,12岁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儿童团团长海娃

有一次,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安排儿子海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一路上受尽折磨。深夜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陡峭的山路上,乘机拼命往山上爬,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依然坚持到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3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7年3月加入中国***。他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4小萝卜头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男,1941年生于江苏邳州,1949年9月在重庆被害,遇害时年仅8岁,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最小的战士。

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一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经过地下党对特务的斗争,他才在监狱里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作他的老师。由于他年龄小,特务们对他的看管不是很严,他就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东西、传递信息和秘密情报,在门口放哨,帮助大人了解入狱同志的情况等。

5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一次日本鬼子又来“扫荡”时迷路,就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年仅13岁。

从学校角度来说,只要你找到能接受这个年龄的幼儿园,就没问题。不是所有学校都肯接收。毕竟宝宝越小,老师越要付出得多,班级人数也越少。了解下学校的办学理念,硬件设施,多对比,不难找。从宝宝角度来说,需要衡量送学校是不是更有利于宝宝的发展。我家宝宝两岁九个月送去的,去之前别说讲话不利索,就连长句子都不会说,只能说简单常用的两个字词语,也不会自己上厕所,暑假去找学校的时候,甚至连上厕所也经常不表达,在家上厕所都靠我们不定时把他放到马桶上。不管语言还是运动,都比同龄人差了一大截。我婆婆和老公都非常反对送他去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把宝宝送去陌生环境,接触更多陌生人,才能更好地刺激他学习表达和社交。通常幼儿园设有两教一保,并且拖班,小班,混龄班人数都不会过30,就算孩子自理能力为0老师也能应付过来。

幼儿园的大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的培养,与幼儿、教师的交往有利于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经验。一个学期下来,我儿子每天晚上叽叽喳喳重复在学校学到的有趣的话,能自己吃饭,能告知要上厕所。进步不要太大。至今我仍然认为这是我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所以,要根据自己家庭具体情况,来分析哪一个决定更值得去实践。网友并不清楚你家情况,能说的也不过是泛泛而谈的东西,要不要参考还得看你自己。但是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宝贝不会因为一件事突然变好,也不会因为一件事突然变差,这个过程中多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好。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没必要强求自己每件事都做“对”,爱他,表达爱,不后悔就好。

提前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可以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并能融入集体生活。2-3岁的孩子特别想和大孩子玩儿,每天在家找玩伴真的有时候让大人比较烦恼,入园了,每天有很多同学一起玩耍,活动时间固定,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去的,哪怕只有几个小时。因为上学放学时间相对固定,所以孩子每天的生活规律被卡的比较准,晚上睡觉也比较早,早上起床也早。

暖秋小孩回家拿书包是2集。

暖秋儿子回家拿书包开门看到满地衣服暖秋婆婆终于醒悟决定离开不再阻拦儿子的幸福,马心月期盼着男友赵健康的归来。可她收到的是赵健康从前线寄来的绝笔信和她的半张照片,而马新月已经有了孩子。

暖秋的介绍:

马新月坚强地将孩子抚养长大。一转眼二十五年过去了,赵健康回来了,他解开了所有的谜底。当年在战斗中,连长为了掩护他献出了生命。当他到连长家送遗物时,却看到连长的爱人瘫痪在床,身边躺着嗷嗷待哺女婴。于是他做出了一个给马新月带来二十五年伤痛的决定。

马心月带着自己的孩子马赛,过着很艰难的生活,而马赛慢慢的长大,总是哭着要找自己的爸爸,而且他们家附近的孩子都说马赛是野孩子,总是欺负马赛,这让马心月很无奈,而马心月自己也没工作,日子过的很是艰辛,最后马心月决定离开这个伤心地,带着马赛去外地生活。

《鸡毛信》的故事是一个叫海娃的孩子,他的父亲让他送一封信。结果海娃在送信的途中遇见了日本鬼子,他就机智地把信藏在了厚厚、软软的羊尾巴里,最后,他通过他的机智、勇敢顺利地把信送给了王连长,王连长把敌人一举歼灭。

故事详细内容:

儿童团的团长,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队长(他父亲)让他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以后,拿着放羊鞭子赶着一群羊,就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刚一进山谷,迎面就来了一群日本鬼子兵。无法躲避,为了躲过敌人的搜查,确保鸡毛信安全送到八路军负责人手中,海娃把鸡毛信绑在了一只羊的尾巴下面。就这样渡过了一关。

鬼子兵想抢海娃的羊群,以便他们杀羊美餐,硬是让海娃赶着羊随他们走。海娃装着顺从的样子,随他们走了。晚上歇在一个村庄,鬼子兵横七竖八地躺在一个大房间,把海娃堵在中间,门口还有岗哨。夜深了,万籁俱寂,月光轻柔,可是海娃的心一点也不平静。信还没有送到,怎么办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轻轻地、一步一步地挪动,满头大汗也顾不得擦,终于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后,又经过几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最后,终于把信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手中。这样,按照鸡毛信中作战的时间、路线,八路军与民兵一举炸毁了鬼子的炮楼,夺回了被敌人抢走的粮食、物资,还活捉了鬼子的头头“猫眼司令”,为百姓除了害。 

《鸡毛信》有**和连环画等形式,主要赞扬了海娃在敌人面前,机智、勇敢,有了困难不要退缩,积极想办法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