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铭“隐藏”多年的老公曝光,怪不得她看不上撒贝宁,她老公到底是谁?

老公 0 30

金铭“隐藏”多年的老公曝光,怪不得她看不上撒贝宁,她老公到底是谁?,第1张

金铭“隐藏”多年的老公曝光,怪不得她看不上撒贝宁,她老公到底是谁?
导读:命运能够说是巧妙的。无论你是两小无猜,还是长大后的贴心老铁,大多数会和你携手终身的伴侣,都会选择结婚。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最近被“翻出”的一段好姻缘,那就是金明和“躲在雪里”多年的丈夫的故事。琼瑶的戏剧对演员的选择十分严厉上个世纪最受欢送

命运能够说是巧妙的。无论你是两小无猜,还是长大后的贴心老铁,大多数会和你携手终身的伴侣,都会选择结婚。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最近被“翻出”的一段好姻缘,那就是金明和“躲在雪里”多年的丈夫的故事。

琼瑶的戏剧对演员的选择十分严厉

上个世纪最受欢送的戏剧应该是琼瑶的戏剧。能够说,琼瑶的戏剧对演员的选择十分严厉,有一位演员成为了琼瑶的皇家童星,那就是金铭。金铭由于小时分饰演电视剧《国际核事故等级》的女主一角,洋娃娃般的表面和精深的演技,俘获了很多观众的心,并亲切地称金铭为“小国际核事故等级”。

当时无数人对“小国际核事故等级”印象深入,包括我们熟知的知名掌管人撒贝宁。撒贝宁在节目中自嘲,说本人对金铭一见钟情,从小就下定决计要嫁给金铭,以至在母亲调笑他的时分。他说本人之所以学习这么好,是想让金铭从更高的中央看到本人,所以在节目中不止一次提到本人对金铭的爱。但金铭小时分任务多,拍电视剧时间紧,招致她除了拍戏时间,就只要学习时间。用金明的话说,她没有时间文娱,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因而,金铭成名后不久就分开了文娱圈,想做一个普通人。

分开文娱圈的金铭也很出众

他不只取得了出国进修的时机,还找到了本人喜欢的职业。金铭不只事业顺利,还收获了本人的爱情,所谓“名利双收”。金铭成年后,不只过上了本人想要的生活,还找到了想要携手终身的灵魂伴侣安玉刚。说起安玉刚,想必大家都很熟习。毕竟这个人是北京**传播有限公司的开创人之一,不只取得了很多明星,还和无数一线导演协作过。而且,安玉刚不只才气横溢,学识广博,而且英勇无畏,对所爱的人有一颗不变的心。相比之下,撒贝宁就有点低人一等了,难怪金铭选择嫁给安玉刚。

这个时分,应该会有人有很多疑问。为什么那么凶猛的安玉刚却把金铭藏得很深,让金铭做一些幕后工作,而不是进一步包装成为当红明星?毕竟具有瓷娃娃般的表面和北大毕业的高智商明星是很难得的。面对这种质疑,安玉刚霸气十足地说,我就是想让金铭的这份美属于我本人。这对已婚夫妇也很低调,不想暴露在观众面前。这个好故事也被网友“翻”了。毕竟大家都为金铭的婚姻伤透了心,如今看到金铭过着如此幸福的生活真的是令人羡慕。

她老公到底是他

所以,即便命运必定,你也需求本人的坚持和对爱情的精心运营,你才会过上本人想要的生活。当然,除了爱情之外,假如你坚持下来,战战兢兢地管理一切,你一定会获得丰盛的成果。57岁的魏凡媳妇居然是她。难怪魏凡会分开赵本山显露你的真面目不论朱之文有多有钱,都没用。他的儿子被废弃了。网友:你毁了他的原本面目!王二妮的真实身份曾经暴露和躲藏了11年。难怪她会这么火辣!

1、定亲下聘

当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决定成亲时,在婚礼前夕,男方给女方家送礼,即“大聘”。聘礼多少,因人而异,一般是鸡、鸭、鱼、肉、糖、饼、瓜子等,但数目必须取双而忌单,各种礼品也在取吉祥之意。而女家接到财礼时,一般不能全部收下,要将其中一部份食品退回男家,其余的礼饼、食品需分赠亲友、邻舍们吃,以示女儿出嫁有期。

2、陪家贴喜

女儿要出嫁了,家里都要送些东西给她,俗称“陪嫁”,它一般是剪刀、尺子、雨伞、桶、口盅、牙刷、面巾、棉被、枕头等日常用品,这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要有一个袋子,以示有后代。还有给新娘压箱线,此外棉被中还要夹个红包,那是给铺床的全福人的,被子一般要在十月里做好,忌九月里做,因为有“十月套被十相出(连生十子),九月套被九女星(连生九女)”之说。

迎亲那天,由古到今都有贴“喜喜”字的风俗,家门、屋门、新房内墙上都要贴,有些还写上祥和喜庆的对联,贴在门框上。贴红双喜据说是北宋王安石“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登科与小登科,双喜临门而流传下来的。

3、出门撒花

新郎前去迎娶新娘有人燃放鞭炮,但新娘家不应燃鞭炮。在新娘家喝了嫁女酒,一般在过了十二点才出门。这时新娘不应与父母相见,恐冲克了父母。新娘是至尊无比的,连皇帝见了都要下马。出门前,新郎一般会给新娘家人分发些红包,伴郎还要将从男家带来的一壶水倒到女家的水缸里,谓之带“金银水”,有借水得财,互相带财发家之意。新郎吃的那碗饭也要剩点,留点给娘家,不要全带走,这些都有迷信色彩,但风俗如此,否则哥嫂会不高兴的。出门时,由伴娘为新娘撑着伞向前走,新娘千万不要回头,谓之“不走回头路”,路上遇上别人的喜车,新郎新娘要下车与对方互换红包,谁出手快,谁就最吉利。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均须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以图个吉利。

喜车驶近新房,便由男方亲友一路燃放鞭炮引向新房。新娘下车由全福人(即上有丈夫、下有孙男弟女之人)挽入新房,有些全福人会说:“今日新人远降来,喜神福神两边排,开门两厢皆为吉,今请新人下轿来”等吉利话。新娘前行,有撒彩纸的人紧随其后,随路撒路撒播,边撒边说:“一撒如花似锦,二撒金玉满堂,三撒百年好合,四撒升官发财,五撒夫荣妻贵,六撒永结同心,七撒福寿安康,八撒子孙兴旺,九撒凶神远避,十撒吉祥如意。”

4、拜堂燃烛

婚酒上,在唱礼官的唱导下,新郎新娘从坐满五男五女的新娘桌上出来,男左女右立于堂前,进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三拜完毕,女子正式成为男家一员,夫妻双方有了人伦之义。新人回洞房,洞房里要点两支红烛(今人以两盏油灯代替),红烛要长明不熄,通宵达旦。它象征夫妻生活,如果基本同时燃尽,便意味着夫妻白头偕老,和好百年,若一支先灭则预示着一人先死。若未燃尽却灭,则寓“半路夫妻”之意。因此,人们往往把两盏灯挨放在梳妆台上,并且还要在旁边堆放一些糖饼柑桔、瓜枣、银币、柏枝等,以示夫妻圆满,相偕百年。

5、铺床撒帐

铺床要看时辰,由全福夫妇铺,边铺边说吉利话,文雅点的便说:“蚊帐挂得高,十子九登科,蚊帐挂得圆,十子九状元;床头一块鸳鸯枕,床尾一块鸳鸯被,鸳鸯枕连着鸳鸯被,夫妻恩爱永不离。” 粗俗点的便会说:床头指一指,床尾一泡屎。总之是些祝早生贵子夫妻恩爱的吉利话。

铺好床,便将枣子、花生、榄子、糖饼瓜子等撒到上面,让一群“小不点”上去争抢,新郎还要抢一颗枣子或榄子给新娘吃,寓早生贵子之意。然后便是闹新房。

6、闹房取乐

新婚之夜,亲朋会聚新房、戏谑百端,谓之闹洞房。闹洞房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用一根红线拴住一只果子高高挂起。让新娘新郎同时咬的,通常女比男矮,这时就要新郎半蹲抱住新娘配合好才能咬到,提果子的人要是恶作剧,往往令新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咬到果子,应了果然得子之意。也有将一根筷子插入啤酒瓶内,让新人用舌尖共同将其夹顶出的,由于新人又羞又笑,加之旁人总摇动瓶子,要将筷子顶出,委实不易。筷子出来了,便寓子快出之意,洞房内的气氛便达到了高潮。此外,还有喝交杯酒、介绍恋爱经过之意、听洞房等种种形式,俗谓:“闹喜闹喜,越闹越喜。”总之在众人的哄闹声中,洞房风光,闺帷燕婉,夫情妇意都在这一天得到最充分的展示,而无忧无虑的快乐单身生活也在这一片哄闹声中划了句号。

其他相关介绍

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

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

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

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称“报日子”、“定茶”。

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

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

改嫁: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寡妇人称“夜桥婆”。

呵呵,我还是比较有经验的,看了你的叙述后,其实宁都结婚风俗和你那差不多,我就举宁都人嫁女儿来说吧,宁都嫁女是男方要给女方家2——5万彩礼,当然具体多少看女方父母了,或者看男方和女方父母怎么谈了,当然这个彩礼不是全归女方家的,女方家要用这个彩礼钱购买嫁妆送嫁的,具体购买多少,那要看女方父母了,好的就买全东西剩下的钱会给还女儿,甚至还要倒贴,不好的就买点东西做个样子了,至于房子一般是看女方家会不会要求和男方家经济实力了,当然买最好了,不买的或买不起的也有(不能怪人家)。见面礼宁都是有的,而且大方的见面礼会很多,这点宁都包钱大方,他家不给你看来他家是小气的,呵呵!

一、湘江战役使红军有生力量受到重大损失,客观上为战略转变提出了必要性

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后,按李德、博古的既定部署欲前往湘西同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已知晓红军意图的蒋介石,电令部下,“查赣匪倾巢西窜,我大军正分头追堵。期于湘水以东地区将匪扑灭”。面对危险,博古、李德一意孤行,往第四道封锁线硬闯,在中央军、湘军、桂军优势兵力夹击下,险些葬送了党和红军。

湘江战役主要由新圩阻击战、觉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红五军团殿后战组成。1934年11月27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率先渡过湘江,在觉山铺设下阻击阵地。红三军团第五师在灌阳新圩阻击从恭城返回的桂军,战斗在28日早晨打响。29日晚,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在光华铺设下阻击阵地,拦截桂军。

觉山铺战斗,红军伤亡很大,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受重伤,英勇自尽,四团政委杨成武也身负重伤,敌人打到了林彪、聂荣臻的军团指挥所旁边,两位红军高级将领险些被俘。光华铺战斗也异常惨烈,团长沈述清、继任团长杜宗美先后牺牲。

主力一、三、五军团与敌激战了五天五夜才得以掩护中央纵队12月1日中午过完江。由于红军炸毁了界首渡口的浮桥,后卫红九军团、红五军团13师、红八军团只好改道从凤凰嘴渡口渡江。九、五军团过江时遭敌机轰炸,伤亡惨重。八军团在渡口下游一浅水处过江时,被后面赶来的桂军“半渡而击”,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倒在了血水之中,由一万多人锐减为过江后的1200多人。3日,三军团6师18团在由新圩向湘江撤退中,被桂军分割包围,大部分牺牲。担任总后卫的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一带阻击湘军第3路的追击,该军团第34师被阻击于湘江东岸,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的6000余人全军覆没。

湘江一役,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牺牲和失踪约3万1千人,被俘约6000余人。其中红一军团损失达6000余人,红八军团不复存在,三军团6师18团和五军团34师全军覆没,其余各部编制均不足半数。至此,短短两个月不到,中央红军已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6千余人减为3万余人,而且还牺牲师级指挥员7人,团级指挥员16人。此时的红军士气低落,已经丧失了再和优势敌人打消耗战来突围的实力。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做战略转变。

二、湘江战役进一步反映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的“左”倾军事路线的指挥作风错误

湘江一役,给予中央红军几乎毁灭性的打击。作为本可避免而没能避免的一场劫难,博古、李德脱离红军实际的指挥作风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就对红军过去几次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不屑一顾,而是提出“中国两条道路的决战”和“不放弃根据地一寸土地”等错误口号,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不顾敌强我弱,实行进攻上的冒险主义,使红军一开始就陷于被动地位。当一系列强攻遭

受挫折之后,他们又消极防御,分兵防御,搞所谓“短促突击”,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让劣势装备的红军与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消耗,将红军主力一会儿保卫“广昌”,一会儿保卫“建宁”,一会儿又保卫“长汀”,直到34年9月底的保卫“兴国”,把有生力量基本上都突击光了。在转移中,其“左”倾指挥错误具体表现为:

(一)无视敌强我弱,不容他人意见,前进目标死板僵化李德自恃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利用博古的支持和中国同志对共产国际的尊重,迅速取得军队的绝对指挥权,独断专行,不仅剥夺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指挥权,而且把毛泽东同志正确的军事路线,当作所谓“游击主义”、“逃跑主义”加以反对和攻击。在第五次反“围剿”面临全面失败的紧急关头,毛泽东曾提出“应将红军主力向湖南中部挺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就被李德他们否定了,并污蔑这是“放弃根据地”。李德还把坚持原则的刘伯承从红军总参谋长贬到五军团当参谋长。

长征开始时,临时中央确定的第一个落脚点是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已知红军主力在实施突围但具体方向还不清楚。在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蓝山、临武地区后,蒋介石才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是进入湘西与贺龙、萧克的部队会合。面对敌人15个师3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红军队伍要向西走,不能进湖南。彭德怀也向最高三人团提出了自己建议。这些建议都是中肯的,能在最大限度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但博古、李德无视变化了的敌情,不作调整的急于赶到湘西会合二、六军团,拒绝了毛、周、彭等人的合理建议,并于11月25日下达了强渡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前往湘桂边境的西延山区的命令,这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二)部署不当,行军陈式笨拙呆板

“左”倾中央长征前在根据地扩大了红军,但没有补充好主力部队,使得新部队缺乏战斗力,老部队缺少兵员,在过湘江时吃了大亏。时任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后来回忆说:“这次过湘江,我们不仅要掩护中央机关,而且还要掩护几个新成立的部队。那时侯,教条宗派集团,不注意主力兵团的充实建设,却成立了一些缺乏基础的新部队。我们主力兵团又缺乏兵员补充,是打掉一个少一个,而新部队的战斗力不强,我们既要完成主要任务,有时还要掩护他们”。

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撤出,蒋介石在红军西进途中精心部署了“四道封锁线”。对于中央红军来讲,要突破敌人的封锁,最为要紧的就是要和敌人争速度,抢时间。可是临时中央的***却忽视了这一点,在出发时“不但不把主力部队扩大,反而把直属队扩大,每一个军团都成立后方部,有的有一千副担子,有的八百副担子,……,供给部、卫生部人很多,连一个石印机都要带上。野战医院还以为就在苏区附近打仗,所以连屎盆、尿盆都带上了”。

临时中央命令部队甬道式队形前进,以红一、三军团湘江战役桂军手下留情为左右开路先锋,九、八军团为左右两翼,中央纵队居中,大批辎重物资随军行动,五军团殿后。这样就造成拥挤不堪,行动迟缓,被敌人追着打。对于这种行军阵式,毛泽东怒斥为“叫花子搬家”,刘伯承讥笑是“抬轿子行军”,性格耿直的彭德怀更干脆说这是“抬棺材送死”。

11月27日,红一军团前锋部队挺进到湘江东岸,并占领了浮桥以及湘江西岸界首和觉山铺之间地域,此时敌人还不是很多,这时中央军委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如果博古、李德在25日发布强渡湘江命令后,能采取果断措施,轻装急进,党中央和其他中央红军至少可提前一天半过江,然而,博古、李德等人没有这个智慧和本领,不知兵贵神速。错失了一次绝好的渡江机会。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短短不到80公里,带着从中央苏区搬出来的“坛坛罐罐”的队伍,竟整整走了4天,全然没有理会到每拖延一分钟就要增加前方红军将士更多一份的伤亡。致使红军掩护部队成建制地为敌击散,蒙受惨重损失,使湘江几成红军绝军之地。

(三)缺乏做对敌统一战线工作的远见

李德等人不仅在军事上瞎指挥,而且根本不懂得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扩大敌人的内部分裂,孤立和打击主要的敌人,创造对我有利的环境。国民党军阀间的貌合神离,曾给红军留下过顺利渡江的机会。

由于1930年蒋桂战争的火药味尚未散尽,广西仍处在李宗仁、白崇禧统治之下,保持着半独立状态。他们奉行“既要反共,又要防蒋”的政策,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自己实力以免被蒋介石吞掉,所以对红军只追不堵,基本上是“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希望把红军尽快赶出广西。当红军攻克道县向西长驱直入时,他们意识到过境不可避免,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洲、灌阳撤兵,使蒋介石寄予厚望的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在此之前李宗仁向蒋介石谎报灌阳以南恭城一带吃紧,需南撤,实际上是给红军让开了路。何健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可惜李德等人对敌情的这一重大变化并不了解,继第五次反“围剿”时没利用好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建立福建人民政府的“福建事变”那一转机打败敌人“围剿”的极好机会一样,红军又丧失了一次突围的机会,上次是“失地于前”,这次是“丧师于后”。

三、湘江战役使更换党的最高领导层成为当务之急,为长征战略的转变开辟了道路

湘江战役,红军损失过半,引起了全党全军的极大震憾、悲愤。接连的失地、丧师迫使他们思考红军的出路在哪里?革命向何处去?从而在组织上为毛泽东的复出和“左”倾路线的灭亡作好了实践和思想上的准备。

(一)行军阵营发生了改变,提高了机动性,适应了不久后重掌军权的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的风格需要鉴于“大搬家式”的转移在突围及过湘江中的惨痛教训,渡过湘江后,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发布《后方机关进行缩编的命令》:缩小军团、师级的直属队,取消师的后方机关和兵站,将所有后方机关直属队编余人员充实作战部队;全军进行轻装,抛弃和销毁不必要的担子。解散了庞大的挑夫队伍,能战斗的人,充实到作战部队;余下的成立一个队,主要管资财、供给和档案,由杨立三当队长,毛泽民当副队长,刘英当指导员。不久又将军委一、二纵队合编为中央纵队,调回被李德贬到五军团当参谋长的刘伯承复任总参谋长并兼中央纵队司令员,陈云任政委,撤销红八军团称号,将其余各部并入红五军团。

(二)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觉悟进一步提高,意识到只有毛泽东的路线才能挽救党和红军

长征初期,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常常一夜只能翻一个山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使得红军怎么也摆脱不了追敌,像“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的不断战斗,结果是处处挨打,伤亡惨重。过第一道封锁线,损失约3700余人,第二道封锁线,损失约9700余人,第三道封锁线,损失约8600余人,第四道封锁线,损失约38000余人。这都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左”倾路线的军事指挥产生了怀疑、不满和强烈抵触的情绪。彭德怀尖锐地批评李德等人“把革命当儿戏,真是胡闹”。许多普通士兵都开始怀念朱毛领导红军打胜仗的那些日子。聂荣臻也说:“这次过湘江,进一步暴露了教条宗派集团在政治和军事指挥上的逃跑主义错误,促使人们从根本上考虑党的路线问题,领导问题。”伍修权回忆说:“事实教育了人们,王明等人自称百’分之百正’确,却打了败仗,被他们批判排斥了的毛泽东同志的主张,却越来越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人们在胜利时认识了毛泽东同志,在失败中又进一步认识了毛泽东同志”。请毛泽东出来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毛的复出奠定了群众基础。

(三)“左”倾路线阵营在毛泽东的帮助教育下发生分化,部分核心人物转而支持毛泽东

这其中的两个代表人物是王稼祥、张闻天。最初,王稼祥是作为推行王明“左”倾错误的中央“三人团”成员来到中央苏区的,在长征途中任中革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负的弹伤还未痊愈和毛泽东一起躺在担架上行军,与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张闻天。张闻天也是“左”倾错误的重要推行者。湘江战役的巨大失败,使得他们在毛泽东的帮助教育和不断反思下,也提高了觉悟,意识到了“左”倾错误给党和红军带来的严重损失,认识到再这样下去中国革命会完蛋,只有把博古、李德轰下台去,由毛泽东来领导,中国革命才有希望。因而两人日渐转为毛泽东的支持者,并站了出来,利用两人的影响在周恩来的协助下促成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的召开,从而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思想基础。正如伍修权在《我的历程》中写道:“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起第一位作用的是王稼祥同志。”张闻天回忆道:“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同志住在一起。毛泽东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博古、李德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

(四)为通道转兵和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湘江战役后,博古、李德率3万疲惫之师还是要机械地按原计划行动,这时蒋介石已经在去湘西的路上布好了口袋,在危急关头,毛泽东站了出来,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正确的,有利于保存红军实力,所以就能得到他人的拥护。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召开的非正式会议上,广大红军高级干部,同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一样,纷纷站到了毛泽东这边,通过了毛泽东改向贵州进军的主张。这是自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毛泽东的意见第一次被中央和军委采纳。在其后的黎平会议上,毛泽东成为主要发言人,但博古、李德还没下台。正如聂荣臻讲的:“黎平会议虽然开始转变了我军战略方向,不再往敌人口袋里钻了,但领导问题不解决,我军就难以彻底地由被动变主动。这不只是我个人思考的问题,也是当时广大红军指战员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提到中国革命的议事日程了”,“王稼祥同志提出,应该让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我说我完全赞同,我也有这个想法。而这个问题,势必要在一次高级会议上才能解决”。

路程未明:通常是二万五千里但有可能更多

路经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自1930年冬到1933年夏,蒋介石在江西连续发动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均告失败。他接受了过去的教训,改弦更张,放弃了长驱直入的作战方式,调整部署,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办法,企图构成包围圈,断绝苏区物资来源,迫使红军进行阵地战来比力量拼消耗。对红军来说,屡战屡败的蒋介石这点伎俩其实算不了什么。只可惜此时红军已失去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被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所把持,红军最终被逼上了远征的道路。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和200余架飞机,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他任命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以陈诚为北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第三、第六两路军由北向南进攻苏区;同时以重金收买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出兵两个军封锁江西、广东边境。以所谓政治围攻、文化围攻、经济围攻、交通围攻,配合近百万兵力的军事围攻。红军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放弃了最拿手的机动灵活的战术,与敌人打阵地战,只能局促回旋于堡垒之间,造成被动之势。而国民党军队依靠兵力优势,五里一推,十里一进,给苏区增加了不少的困难。陈诚、薛岳部逐渐占领了广昌、兴国等地,迫使红军退至白水、头陂构筑工事。蒋介石看到红军采取打正规战和他拼火力,越发起劲了。他又调来重炮兵到江西配合他的10个纵队近30个师兵力加紧进攻,9月底,又攻占了宁都等地,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000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于都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其中1军团19880人,3军团17805人,5军团12168人,8军团10922人,9军团11538人。此外,还有两个独立纵队:军委纵队4695人,中央纵队9853人。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的兵力,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漓水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红军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敌人利用宽阔的湘江构成了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前有湘江拦阻,左有广西军,右有河南军,后有中央军和广东军阀穷追不舍,处境万分险恶。25日,中央军委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令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迅速抢渡湘江,通过敌第四道封锁线。26日,红1、3军团主力迅速前进,先头部队红2、4师各一部于27日在广西的兴安、全州间抢渡湘江,至当日晚,红军已控制了界首至屏山渡之间60华里长的湘江两岸。此时,军委纵队距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如果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赶到。可是,由于山路狭窄,加之后续部队携带着从苏区运出的大量物资,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走二三十公里,宝贵的机会白白地丧失了。11月29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两岸的红军战士,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在阵地上空。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敌人对我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歼我于半渡中。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是意志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牢牢地掌握在红军手中。至当日17时,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部队终于拼死渡过了湘江。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5昼夜,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4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红军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红军会成为“石达开第二”吗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又集中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而这时中央红军只有37万人,面十分严峻。为摆脱敌军,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开始北上,分三路纵队向赤水方向急进。由于敌先我占领赤水城,我攻城未果,军委决定首先集中主力围歼尾追的川军4个团。由于敌情变化,我未能全歼敌人。为避免被动,军委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3路纵队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但此时敌人已在长江北岸部署了36个团的兵力,全力堵我北进,各路敌军形成一个大包围圈向我逼近。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向扎西集中。2月10日,正当国民党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之机,军委决定避实就虚,调动敌人,转兵东进,再入黔北,寻机再打击尾追的薛岳集团。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由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东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向敌兵力比较空虚的桐梓地区挺进。24日我占领桐梓县城,准备夺取娄山关。娄山关是贵州北部大娄山中最重要的山口,是当时四川通往遵义的唯一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贵州军阀王家烈在此部署了4个团的兵力,25日早晨,红3军对娄山关发起猛攻,经激战,于当晚攻占了娄山关。敌为夺回阵地,调集了约6个团兵力疯狂反扑,但都被我英勇的红军将士击退。在红1、3军团的打击下,敌仓惶南逃。为了不给敌以喘息之机,红1、3军团不顾疲劳,继续向遵义方向展开了追歼战,重占遵义城,黔军弃城南逃。此时,向遵义增援的敌吴奇伟的两个师孤军冒进,我果断抓住了战机,红1军团以勇猛的行动直插吴奇伟的指挥部,敌一部惊慌逃过乌江,并砍断浮桥,敌尚未渡过的1000余人和大批军用物资被我俘获。红2军团也于黄昏歼灭敌59师大部,遵义之战胜利结束。

一家人团团圆圆。宁都肉丸是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的传统名菜,属于客家菜。制作材料有猪肉、鱼肉、苦瓜、盐和淀粉等。宁都肉丸"是福气的象征,它象征着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同时也象征着对阖家团聚的向往,在中秋节送它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它常在过年、办喜事、做客、搬家、出行等场合作为接待客人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