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鸟冠和凤冠的区别

老公 0 16

金翅鸟冠和凤冠的区别,第1张

金翅鸟冠和凤冠的区别
导读:金翅鸟冠和凤冠区别如下。金翅鸟冠的原型是宋代大理国时期的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象征平安喜乐,守护幸福。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专有的冠饰,装饰有凤鸟样珠宝,尽显雍容华贵之美。金翅鸟冠和凤冠的区别是金翅鸟冠,比十里红妆的凤冠大好多,看起来也更华丽。文/

金翅鸟冠和凤冠区别如下。金翅鸟冠的原型是宋代大理国时期的银鎏金镶珠金翅鸟,象征平安喜乐,守护幸福。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专有的冠饰,装饰有凤鸟样珠宝,尽显雍容华贵之美。金翅鸟冠和凤冠的区别是金翅鸟冠,比十里红妆的凤冠大好多,看起来也更华丽。

文/阿柯 

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结婚时身着纯洁无瑕的白婚纱好看归好看,但说到底婚纱还是西方文化的结晶,从汉文化逐渐深入人心,国人结婚也更多的选择中式婚礼,身着一袭红色中式礼服,头戴金闪闪的发冠步入婚姻的殿堂。

现在很多人都称结婚时的中式礼服为凤冠霞帔,那它到底是不是凤冠霞帔呢,真正的凤冠霞帔到底是什么呢?

1、 凤冠霞帔

据《事林广记·服饰类》记载:“ 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 ”由此可以看出在晋时就有帔子这一说法。

从一些传世的壁画资料记载中,可以看到隋唐以后,妇女们在各种场合,都喜欢用披帛作为装饰,人们觉得这种服饰美如彩霞,所以称它为“霞帔”。

唐时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中就有“ 虹裳霞帔步摇冠 ”的描写。

到了宋代,霞帔就有了硬性规定“非恩赐不得服”,只有皇帝赐予的才能佩戴,否则就是僭越服制,这样一来霞帔的地位就瞬间上升,成了贵妇礼服的组成部分。

《宋史·舆服志》所记:“ 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

所谓“常服”并非指日常服装,而是在国家大典之外的各种礼仪场合所应着的正式礼服,也能依据命妇常服、礼服的霞帔,颜色、图案、纹样来辨别她们品级的高低。

2、 凤冠

凤冠,是以金属丝网为胎,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是后宫妃嫔常用的饰品,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成为宫廷后妃的规定服饰。

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龙凤等;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仅缀珠翟、花钗,没有龙凤,但也称为凤冠(毕竟在古代对于龙凤的使用还是比较严格的)。

而辨别凤冠品级的高低,最简单的就是去数她头上的凤冠有几只凤就可以了。

3、 霞帔

霞帔也叫做“霞披”或“披帛”,因其艳丽如彩霞而得名,它的形状像两条彩练,上面印画图纹,穿着时把它绕过颈部,披挂在胸前,下垂一颗金玉坠子。

在福建南宋黄升墓中出土就有宋代霞帔的实物,是两条绣满花卉纹的细长带,长带尖角一端相连,形成“V”字形。将两条长带搭在肩头,在颈后以线缝连,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坠一个金或玉的圆形“帔坠”作为装饰。

所以,霞帔并不是衣服,而是象征身份等级的一种饰品,而非嫁衣的代名词,穿霞帔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后宫妃嫔的常服;二是受朝廷诰命的命妇(官员的母亲、妻子)的礼服;三是平民女子出嫁时的婚服。

前两种就不再赘述,第三种平民女子出嫁穿霞帔不算僭越,这里面还有一则关于宋高宗的小故事。

4、 浙江女子尽封王

相传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被追至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被一姑娘所救,康王便将身上带着的一方红帕赠给了她,向姑娘许诺:“明年的今日定来娶你。到时你只须在岭上挥动红帕,我便可认得你。”

康王登基后,如约前去迎娶姑娘,却遍寻不得,只得作罢,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下旨:“浙江女子尽封王! ”让姑娘们出嫁时都穿戴上霞帔,享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

从此姑娘们当新娘子时都披霞帔,穿上大红袍,大红裙,同时也没有忘记将康王赠送的红方巾往脸上一遮。这一习俗代代相袭直到如今,老幼知晓,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

但即便是在民间,凤冠霞帔也是身份的象征,是作为正妻婚嫁的特权,小妾根本没资格穿戴。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 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

现代的中式礼服经过历史的演变虽然很难再看到真正的凤冠霞帔,但新人对美好婚姻的期待都是一样的,愿姑娘们一身凤冠霞帔,既定三生姻缘,被心上人明媒正娶。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结婚时都会选择西式的婚纱,连仪式也是选择西式的,我们经典的中式婚礼都很少出现喽!

西式婚纱基本上都是以白色为主,白色婚纱代表内心的纯洁及像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后期则演变为童贞的象征。

至此白色婚纱做为婚礼礼服基本被传承下来,并逐渐被世界各地接收。

而我们中式的婚纱或许不能称为婚纱,应该是凤冠霞帔。

以红色为主,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红色它是一种活力、还代表着健康、热情,它代表着乐观,还有一种鼓舞勇气,喜庆的意思,所以人们在结婚的时候都会穿着红色的婚纱。

其实,中式的凤冠霞帔才是最美的,那是我们祖先送给后人最美的智慧,惊艳了几千年的凤冠霞帔会一直美下去。

《梦华录》孙三娘要凤冠霞帔是因为诰命夫人是她的人生目标。在宋朝普通女性只有儿子或者丈夫当了,自己才会得诰命,在重大的场合有穿霞帔的资格。另外女子出嫁也会穿霞帔,通常是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彩礼中就有霞帔。孙三娘想要凤冠霞帔是对儿子和丈夫寄予厚望,她当初结婚的彩礼还是自己杀猪得来的,因此非常想要一套凤冠霞帔。

在古代,凤冠霞帔并不是统一的婚服,它只是后宫嫔妃或者命妇们的一种礼服。既然是礼服,那么一定是要在重要的场合,或者是隆重的节日才能够穿着的。而婚礼自然也十分重大,所以古时许多人将凤冠霞帔作为婚礼的礼服,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凤冠霞帔并不等同于婚服哦。可以说,凤冠霞帔能够作为婚服,但它不一定只能在结婚的时候穿着,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同样是可以穿着的。

在唐朝以前,平民们在婚嫁的时候,还是不能穿着凤冠霞帔的。据说是因为后来马皇后体恤民情,允许天下的女子们在结婚时都能穿着凤冠霞帔,风风光光的出嫁,这才有了这样一种说法。不过,如此看来,古代还是比较具有仪式感的,在特定的场合就需要有特定的服饰。凤冠霞帔作为一种隆重的礼服,其实也是身份的象征。如果自己的丈夫或者儿子有出息,加封诰命之后,就可以穿着这种漂亮的大礼服。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军卒葬沙场,女儿殉江山;煌煌北凉镇魂歌,三十万英魂赴国门。穿我汉衣裳,嫁我汉儿郎。北凉 死战!

我大明女子,不论贫穷富贵,出嫁之时皆可穿我皇室服装,凤冠霞帔。

我大明不割地,不赔款,不合亲!

沈云英

一段慷慨激昂文字,叙说千年过往,每每读起,眼中都噙着泪水。作为华夏儿女,对于“凤冠霞帔”都不陌生,从大明开始,出嫁“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的婚服样式一直是国人心中认可的华夏婚礼服装。

只可惜,现在女孩子只识“西式白纱礼服”,认为这是婚姻“圣洁”的象征,却忘了曾经“凤冠霞帔”的无上荣光。今天,猫叔就要带大家重新认识下我华夏的美丽嫁衣:

一、霞帔

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南侵,当时还只是康王的宋高宗赵构一路逃至江南。

一日,宋高宗被追至现今浙江省丽水市附近,一个叫前金村的地方,逃无可逃,正是走投无路之时,忽得一妙龄少女相救。少女将宋高宗藏在谷箩中,又误导金兵一路向南追去。

宋高宗得脱大难,又见女子机敏可人,就动了小心思(话说,猫叔无比佩服宋高宗在这种时候还有泡妞的心思)。便取出身上一方红帕相赠(居然不是玉佩),约定“明年的今日我来娶你,到时咱两摇旗(红帕)为号。 ”

康王到杭州后登基,成了南宋的高宗皇帝。如约前去迎娶姑娘,不料只是“襄王有意神女无心”,女子根本不愿进宫。但是又怕皇命难违,驳了皇帝面子。便准备了许多的红帕,叫上全村姐妹都跑到岭上摇红帕,高宗瞬间傻眼,着实被调侃的不轻。

但救命之恩不可不报,面子丢了也要找回来。于是大笔一挥颁下一道圣旨:”浙江女子尽封王!让她们出嫁时都穿戴上霞帔! ”

身着彩衣恨不嫁,红帕盖头盼君来。从此新娘子出嫁都身穿红衣披霞帔,同时也没有忘记将康王赠送的红方巾往头上一遮。这一习俗代代相袭直到如今,老幼知晓。

二、凤冠

古人对“衣冠”二字尤为重视,是在特定的场合具有历史积淀的文明符号。中国是礼乐之邦,现代人疏远了“礼”的理解,实际,礼并非繁缛的多此一举,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周礼将礼划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古人平日里穿的是“素服”,只有遇到重大事件才着“礼服”。

凤冠就是皇家的“礼服”。据载,宫中嫔妃插凤钗,此俗起于秦始皇。始皇以“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到汉代,太皇太后、皇太后在重大祭祀的礼服中已经开始用凤凰作为头部的装饰。东晋南北朝的步摇、钗也往往会采用口衔珠滴的凤鸟形象,随着佩带者莲步轻移,凤鸟步摇在云髻上摇曳生姿。

到了唐朝,“凤”这个形象渐渐成为高贵女性身份的象征。隋唐在汉朝、东晋南北朝以来各朝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花树、钿、钗、博鬓的组合模式,并且以花树、钿的数目区分等级。比如皇后为十二花树,对应皇帝冕十二旒;太子妃为九花树,以下依次递减。我们经常形容女子笑得花枝乱颤,这里的“花枝”指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的“花树”头饰。

宋朝延续了唐五代花树冠之制。北宋中期,因为著名的刘太后摄政,出现了“九龙花钗冠”。在高等级的太后、皇后、妃等礼服首饰上添加了龙凤成为定制,并且增添了王母仙人队、各种鸟雀装饰。有时直接称呼为“龙凤花钗冠”、“九龙四风冠”、“九龙十二株花钗冠”。北宋在隋唐制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便是在冠上添加了龙、凤。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见的凤冠,大多是明朝的样式。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凤冠上主要的饰件是龙凤。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凤则用翠鸟羽毛粘贴增色。冠上还装饰珍珠、宝石,翠云、翠叶、珠宝花以及博鬓(两边伸出来的部分)。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制作,后插嵌到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完整的凤冠。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希望对你有用

谢谢

2013年,扬州曹庄惊现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墓中出上了一件我国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礼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凤冠”。

不过,这件凤冠上却没有“凤”的踪影,而是一派树木葱茏、鲜花盛放的景象,就像在脑袋上顶着一片小森林。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皇帝虽自诩为真龙天子,可是从秦代到明代,作为皇帝正式礼帽的冕旒冠上也没有龙。而真正以凤鸟为饰的凤冠,直到宋代才真正定型。萧后墓出土的凤冠,为我们展现了隋唐时期凤冠的样貌。

这顶凤冠上的核心组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一花树。花树以一个木质小圆盘为基座,上面伸出12根弹簧状的花柄,顶端是一朵鎏金铜箔片制作的花朵,其中有玻璃花蕊、小石人等装饰。12朵花的中央,还有一朵以铜管为柄的宝花,共13朵。而整顶凤冠上一共安插了13株这样的花树,合计169朵花,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花争艳,春意无限。

翻阅隋唐时期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花树的作用不止是装饰,更重要的是表明女性的地位:等级最高的皇后戴12株花树,一品命妇为9株,二品命妇为8株,依次减少。按照礼制,花树的数量与每株树上的花朵数量相同,也就是说12株花树上,每株配12朵花。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萧后凤冠上的花树比礼制多了一株,每株多了一朵花

原因尚没有定论,我们只能结合萧后非凡的人生经历做一些推测。萧后出身于名门世家一兰陵萧氏,曾祖父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她16岁嫁给杨广,39岁封为皇后,52岁时隋朝覆灭,后先后流亡于各路叛军,甚至远至东突厥。唐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灭东突厥,将萧后迎回长安。论起辈分,萧后是唐太宗李世民正儿八经的表叔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以81岁高龄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也许唐太宗对这位传奇的前朝皇后充满了敬意,所以给了她超规格的待遇一在凤冠上多加一株花树,每株多加一朵小花。

安装在弹簧上的花丛,会随着脚步轻轻摇曳,就像风吹麦浪,多么富有诗意。有的学者推测,花树的前身,是一种更为人熟悉的汉代头饰一步摇。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日:“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刘熙所说的步摇,类似于悬有坠饰的簪钗。但实际上,可摇动的部分并不一定是垂珠,造型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是花、叶。比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便是一朵四瓣花上开出8朵小花或花苞,以细枝相连,正中又立着一只小鸟,喙衔一片圆形金叶。四个花瓣的顶端,各有一个细小的圆环,原本应是悬挂有饰物。

《后汉书舆服志》所描述的步摇,就更加生机勃勃了:其“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雀)九华(花)”,即以黄金为底座,缠绕桂枝,串以白珠,饰以花鸟,此外还有“熊、虎、赤黑、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大公牛)”六兽。好一幅万物生长、鸟语花香的美景!此处的步摇,由众多构件组合而成,与其说是一件头饰,更像是一顶帽子,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步摇冠的说法。这已经奠定了隋唐时期凤冠的雏形。

在汉代,步摇是皇后谒庙时的必戴首饰,民间不许流通。现代人也许会疑惑,步摇是如此的繁冗,而且边走边晃荡,不是很不便于行动吗其实,步摇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行动,警示后妃保持端庄得体。因为戴上步摇后,如果步子迈得太开、动作幅度太大,金叶或是垂珠就会摇得哗啦啦乱响,岂不很是失礼所以,光鲜靓丽的步摇,把它比作后妃脑袋上的紧箍咒也不为过。不过,步摇实在是太好看了,引得民间女性争先恐后地效仿,并勇敢地把礼制、禁令统统抛到了脑后。宋人撰写的《唐语林》载,到了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紧箍咒”的痛苦,终究敌不过女人爱美的天性。

因此,步摇应是起源于西方,然后通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向东方传播。在亚洲东端的日本、朝鲜,也出土有不少完整的步摇冠。为什么西方人热衷于将金色树枝戴在显要位置呢这应该是一种树神崇拜。

在古罗马神话中,带有金色树叶的树枝,是权力的象征。古罗马曾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在罗马附近有一座森林女神的神庙,其祭司由一名逃亡的奴隶担任。他的任务是手持利刃,时刻警觉地守卫神庙边的一棵圣树。一旦有人折取了这棵树上的树枝,就有权与祭司决斗,若能杀死祭司,就能取代他成为新的祭司,并获得“森林之王”的称号。这一截命运攸关的树枝,被人们称为“金枝”。英国现代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传世著作《金枝》其题名便是来源于此。

原来,充满中国风韵的步摇,在两千年前也曾是一件“洋气”的首饰呢。

虽说以花朵、枝叶为饰的步摇是舶来品,但中国“土生土长”的凤凰终于在宋代攀上枝头,成为凤冠上最重要的配件。凤凰的起源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从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到东北的红山文化,都出现过凤的图样。不过,凤凰的形象在 历史 上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与女性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只是祥瑞、美德的象征。到了唐代, 社会 上下都刮起了一阵“凤凰热”,比如朝廷将大明宫的正南门命名为“丹凤门”,而在《全唐诗》的四万多首诗中,凤、鸾等字眼一共出现了四千多次,可以说大约每十首唐诗中,就会出现一次凤凰的身影。

这一时期,凤凰普遍地出现在女性的珠宝设计中。比如,陕西乾陵唐懿德太子墓石椁所刻盛装宫女,头戴高冠,冠的两侧各插一支硕大的凤钗,凤口还衔有珠串。又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人翟氏,除了在发髻左右各插一支凤钗外,头上还有一件栩栩如生的凤形冠饰,仿佛一只凤凰在女主人的头顶安了窝。与此相应的是,“凤钗”在唐代诗词中频频出现,比如晚唐五代诗人冯延已的诗中,就有各种凤:“宝钗横翠凤,千里香屏梦”,“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人檐春睡重”,“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

进入宋代,凤冠在因袭隋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变革,那就是将龙与凤一同饰于其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凤冠。《宋史,奥服志》记录了皇后凤冠的形制:花树十二株,仍同隋唐之制,但冠上增加了“九龙四凤”的装饰。可惜,这段记载过于粗略。“幸运”的是,金朝在灭亡北宋后,将徽、钦二帝并皇后、妃嫔虏到了北方,进而承袭了北宋凤冠的样式。《金史·奥服志》对凤冠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街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及泻鵏、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瓣等,后有纳言,上有全蝉襻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这一段话,若非古代服饰的专业研究者,可能不容易读懂,但你一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顶凤冠的繁复、华丽。冠上除了花树、九龙四凤,帽檐上还有孔雀、云鹤等珍禽,甚至有王母娘娘领衔的一个仙人队列,真是尊贵到了极致。

美丽凤冠的背后,是残酷的 历史 。在被俘的北宋皇后脱下华服的同时,金朝的皇后继而戴上了同款凤冠,享尽尊荣。据《靖康稗史》等文献记载,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钦宗的朱皇后,在金人举行的献俘仪式上,被迫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被人像羊一样牵着。朱皇后不堪其辱,当晚就投水自杀身亡。

令人唏嘘的是,金朝皇后的凤冠也没能长久地戴稳。公元13世纪,蒙古相继灭亡金朝、南宋。这一回,蒙古皇后没有继承宋、金的凤冠,而是延用了本民族的传统女冠一顾姑冠。

这倒不是因为蒙古皇后嫌凤冠笨重一顾姑冠高达二尺许,用铁丝或桦木为骨,其外饰以红罗、珠翠,佩戴的辛苦程度恐怕不在凤冠之下。

强盛的蒙古政权,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而且在文化上也将手下败将的礼乐文化斥为末流。因而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帝后始终维持蒙古族传统打扮。

朱元璋登基后,立志恢复华夏正统,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继承宋朝衣冠。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敲定了皇后受册、谒庙和朝会的礼服,礼冠仍袭宋制为九龙四凤冠。但是因为新政权处于草创阶段,而且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后,百业凋零,凤冠的设计相较宋金时期而言少了些许繁复,只保留了最基础的龙凤、十二花树、两博鬓和十二钿。

待到明成祖即位时,国力大盛,凤冠就开始讲究起来,精致程度比宋金的凤冠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龙凤、花树等“标配”,还详细规定了花儿要怎么开:大珠花树上的花朵“蕊头二个,翠花九叶”,小珠花树上的花朵“每枝花一朵,半开一朵,翠叶五叶”。

满清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冠服礼制上同样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皇后的冬朝冠上,就有不少满族老家的东北元素,如薰貂、东珠(即东北珍珠)、桦树等。不过满清的汉化程度比蒙元深,所以在冬朝冠的周圈镶缀了七只金凤。清代皇后朝冠虽无凤冠之名,但行前朝凤冠之实,也算是凤冠的一个“杂交”的产物。

历史 上,男人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展开的逐鹿厮杀,掀起了无数的腥风血雨。那么女人呢也在宫斗中。20世纪50年代,明定陵出土了四顶金碧辉煌的凤冠,它们的背后,就隐藏了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这四顶凤冠,分属于明神宗的两位皇后一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两位皇后都姓王,在同一年都参加了神宗后宫举办的首届选秀大赛。参赛的才女佳丽,哪个不梦想着戴上胜利者的凤冠但竟争是无情的。孝端皇后,原名王喜姐,她在选秀中奋勇夺魁,正位中官。可惜她只生有一女,此后屡次流产,再也未能怀上龙种。孝靖皇后王氏的命运更惨,她没能挤进前三,因而被分配到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官当宫女。

有一天,宫女王氏的命运意外地发生了转折。她被精虫上脑的神宗皇帝拦下临幸,并且一次性中标。当时,神宗皇帝才18岁,二人都不敢声张。但王氏日渐隆起的肚子,成了后宫公开的秘密。

神宗皇帝的母亲李氏也是宫女出身,母凭子贵,在神宗皇帝登基后一跃成为太后。李太后力主将王氏封为恭妃,并给予保护。不久,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

但是,王恭妃毕竟只是得到神宗一时“性”起的鱼水之欢,从来没有得到丈夫的正眼看待。就在王氏被册封的四个月前,神宗一口气娶了九个嫔,而且,九嫔之一的郑贵妃深得神宗宠爱,骄横跋扈异常,百般虐待侮辱王恭妃,称呼她为“老妈妈”。

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一心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于是更把王#妃当成了眼中钉。王恭妃谨小慎微,生怕儿子惨遭暗算,直到朱常洛十三岁了,还带着他一起睡觉。果然,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郑贵妃向神宗打小报告,称朱常洛调戏官女,神宗大惊,连忙派使者去验视。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跟儿子一同起卧,就怕有人陷害,今日果然应验了!”使者如实禀报神宗,这才保住了朱常洛的清白。

立储之事惊动了慈宁官。李太后间神宗:“外延诸臣都说要早定太子,你怎么看”神宗向来不喜欢王恭妃和朱常洛,来了一句:“常洛只是一个富女的儿子。”李太后当即大怒:“你不也是官女生的!母以子贵,还分什么三六九等!”神宗被羞得无地自容,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不过,王恭妃并没有母凭子贵,反而被负心薄幸的神宗幽禁在景阳宫,与外界隔绝长达十年之久。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恭妃病重,太子朱常洛才得到父亲特批,见母亲一面。此时的王恭妃早已双目失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王恭妃颤巍巍地抚摸着朱常洛的脸,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说完气绝,年仅46岁。

据明末文人文秉的笔记《先拨志始》转引的内部消息,这对母子相见情形更为凄惨。朱常洛进入景阳宫后,郑贵妃派人尾随其后,王恭妃怕被捉到口舌把柄,两人只好相顾无言。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恭妃咽气,朱常洛才得以收殓母亲的尸骨。

可怜的王恭妃,直到死后仍饱受屈辱。神宗并不把这个妻子的死放在心上,丧事拖了十个月,王恭妃的尸体早已腐烂不堪,随葬品又少又没人守坟。直到她的孙子明熹宗即位后,才追尊她为孝靖皇后,把她的棺椁迁人定陵,与神宗、孝端皇后同葬,并补上了皇后专有的凤冠。

按照明初的礼制,皇后拥有两顶凤冠,一顶是正式场合戴的九龙四凤礼冠,一顶是包含在常服中的双凤翊龙冠,或称“燕居冠”。所以,定陵中埋葬的两位皇后,一共随葬了四顶凤冠。有趣的是,这四顶凤冠分别为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凤、六龙三凤、三龙二凤,没有一顶遵循祖制。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凤冠的奢华程度。拿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来说,上面共镶有各色宝石一百多块,珍珠更是多达五千余颗,金碧辉煌,堪比一座小型的珠宝博物馆。

可惜,孝靖皇后在世之时,从来没有戴过一天这顶凤冠。人都已经死了,就算凤冠再大再华丽又能如何

“野鸡凤冠”也抢手

尽管 历史 上围绕凤冠的悲剧层出不穷,但美丽的凤冠,始终吸引着万千女性为之心驰神往、前赴后继。如果说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考中状元,那么女性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顶凤冠。那么,对于无缘进入后官的女人来说,如何才能过一把“凤冠瘾”呢

不能戴凤,野鸡总可以吧。按照明代礼制,皇室的后妃可用凤,而诰命夫人可以用翟(长尾巴野鸡)。二者的长相接近,于是命妇的翟冠也被笼统地称为凤冠。能戴上一顶这样的“山寨”凤冠,也算得上是莫大的荣誉了。于是,就像孩子自豪地把奖状贴在墙正中,不少凤冠都在正面的珠翠丛中赫然标明了四个大字:“奉天诰命”。

诰命夫人,是朝淑,廷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同子的加封。如果说男子是“求官心切”,那么女人们也是在家中“求冠心切”。 历史 上,有的大臣家里迟迟得不到诰命凤冠,不仅大臣着急,大臣的夫人更是着急。如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就曾上书催过嘉靖帝,称自己的继室苏氏嫁人夏家整整三十年了,还没有凤冠,以至于每次宫中大典都没资格参加。而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也曾在一封家书中安慰朝思暮想的妻子说:“我在任已经年半,再过年半,就该考满,到时就能奏请朝廷给你诰封。”

在很多反映女性题材的传统戏曲中,凤冠也是一个重要角色。福建的高甲戏有一出经典剧目《凤冠梦》,是根据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文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明嘉靖年间,吏部郎中李元顺将女儿李月娥许聘给监察御史沈炼之子沈少卿,但忠正耿直的沈炼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被嘉靖帝革职查办。李元顺恐遭株连,逼沈少卿写下退婚书,并转将李月娥许聘给严嵩之孙。

后来,天理昭彰,严嵩倒台。沈少卿考中状元,他的妻子获封诰命夫人,赐凤冠霞帔。李月娥朝思暮想戴上凤冠,于是李元顺一家矢口否认毁亲一事,明目张胆地前去抢亲。双方打起了官司,进而引发了剧情的高潮一“凤冠三讼”。经过两次上诉、三次审判,终审法官邹应龙设下妙计,使爱慕虚荣的李月娥暴露了真面目,她的凤冠梦也由此破灭。

如此说来,凤冠的存在只是为了迎合女性的虚荣心吗当然不是。凤冠有其深层的现实意义。古代的女性,因无法参加科举、建功立业,她们获得 社会 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相夫教子,凭借丈夫、儿子的成功而获封诰命,求得一顶凤冠。凤冠象征着荣誉,其 社会 价值就是激励万千女性成为贤良淑德的模范,并一心一意地扶持丈夫、教育子女。这在齐家、治国的传统 社会 理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娘教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家的女眷在得到男主人的死讯后,大老婆、二老婆皆不耐贫苦,改嫁而去,只有小妾王春娥坚守寒门,一边辛苦织布维持生计,一边苦口婆心地教导继子。若干年后,继子高中状元,同时得知父亲不仅没有死,而且已官至尚书。父子荣归故里,对王氏深表感激。故事的最后,王氏获封诰命夫人,乡邻无不称羡。

这是一个平凡女子靠操行改变命运的故事,它所要宣扬,就是古代女性的主流价值观:贞洁,贤德。而王氏获赐的诰命凤冠,其意义不亚于一座表彰女德的牌坊。如果天下的女子都像王春娥,社稷何愁不安定

话说回来,不论是在后宫还是民间,凤冠都是不容易戴的。而且,能享受此等尊荣者,不仅要头脑过人,体力也须出众。此话怎讲据测量,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重量达232千克,这个重量,大致相当于在头上顶着一箱盒装牛奶。明代皇后经常要戴着它出席冗长繁复的仪式,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诰命夫人的压力同样不小。贵州遵义曾出土明代播州土司夫人的凤冠,冠上的珠宝在出土时曾遭到哄抢,但剩下的部件仍有近2千克。

浙江女子尽封王

皇室的后妃和各个等级的诰命夫人,加起来在全国的女性人口中也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对于那些底层的普通女性来说,不仅与凤冠无缘,翟冠也是无望的。她们的凤冠梦又该如何寄托

在浙东沿海一带,流传着一个“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在民间婚俗中,新娘可以头戴凤冠、坐八抬大轿,如皇家之礼,不算逾制。

据传说,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骑着白马一路南逃到了宁海,后面的金兵仍在穷追不舍。千钧一发之际,赵构遇到了一名正在晒谷的村姑,姑娘灵机一动,把他藏在了装谷子的箩筐里,然后在白马后腿上拍了一掌,白马飞奔而去。金兵追到后,姑娘往白马飞奔的方向一指,骗走了金兵,赵构这才得救。为了报答这位姑娘的救命之恩,赵构许下承诺:若能登基称帝,这位姑娘在出嫁时可以享受戴凤冠、坐花轿的殊荣。后来,赵构果然当了皇帝,遂下旨赏赐。这位村姑戴着华丽的凤冠,在婚礼上大大风光了一把。乡里的新娘们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风俗很快遍及浙江各地。

故事是虚构的,但新婚女子在婚礼上穿戴凤冠霞帔的习俗,却是真实存在的。这种习俗的真正起源,可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有关。据《清稗类钞》记载,凤冠在古时仅作为后妃之服,而“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马氏出身平民,却翻身成为一国之母,这让家乡的姐妹们羡慕不已。于是,马皇后奏请老公允许民女在出嫁时佩戴凤冠霞帔。朱元璋对妻子一向敬重,便答应了这个请求。就这样,凤冠逐渐成了婚服的标配,这也是很多女子一生只得一次的荣耀。新娘无论地位高低,“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到了清代,传统汉族后妃的服饰均已消亡,只有凤冠保留在婚服中,成了古代衣冠的一抹残象。

随着清代后妃的发式逐步加宽加大,装饰用的簪、花等饰物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冠状头饰,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如果把历代皇帝后妃的冠饰都纳入“凤冠”的范畴,那么钿子可以说是最新款的“凤冠”。

古装剧《如懿传》中钿子的使用尤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