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好的书籍可以推荐给我?

老师 0 16

有没有好的书籍可以推荐给我?,第1张

有没有好的书籍可以推荐给我?
导读:1《文城》作者: 余华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

1《文城》

作者: 余华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讲述南方小镇上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的人生故事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铺开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在民间叙事中融入魔幻色彩,时空绵延,人物纷杂,情节跌宕,谱写一曲关于命运的荒诞史诗。

细腻而宏大,舒畅而勇猛,夹杂着黑色幽默,道出生命的脆弱与柔韧。

2《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这本书,真的不愧是一部神作!

2022年初读完《认知觉醒》,后面立即读了姊妹篇《认知驱动》。

读完这两本书,后面觉得不尽兴、不买一本对不起周岭老师,就买了纸质书。

好书值得买回来留在身边,随时随地,反复阅读。

将其生吞活剥,反复咀嚼,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将自己活成一本书。

《认知觉醒》就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

我一直说2022年是我的觉醒之年,可以说80%的功劳都归于这本书。

我之所以能够觉醒,就是因为我的年度之书《认知觉醒》。

我们很多人就像《认知觉醒》中形容的“醒着的睡着的人”。

什么是“醒着的睡着的人”?

周岭先生在书中是这么形容的:

大多数人都在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成长,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

不断地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烦恼,开始随波逐流。

没有太多的压力,也没有太多的动力,觉得反正日子还过得去。

三月中旬,听说余华老师历经八年,又有新书出版,忍了好久,最后还是没忍住,于是前天在网上买了他的《文城》。

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工作之余,照顾完老人,夜深人静时,静静地读,至今尚未读完。自己读余华的书,喜欢静下心,一点点地品味。

一本书读完,往往画的到处都是。

就已经读的一部分来看,余华还是余华,无可替代的余华。

书中细节的描述,一读就是他的味道。如描写主人翁林福祥最初给人的印象:“一个身上披戴着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

描写他背的包裹大:“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

形容主人翁林福祥,吃苦耐劳,与佃农一起下地;为了学习与其父亲一样的酷好木工技术,与各种木工工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且聪慧,读书写作勤奋好学。

这样一位品学兼优,几技傍身的大好青年,如果按照民国时期的正常逻辑,是不是该找个门当户对的女子,成家立业,过上稳定、安详、其乐融融的生活。

可惜阴差阳错,因为媒婆的过度小心,错过一段大好姻缘。也许只是为了等待小美,林福祥一辈子挂念的女子,自己女儿林百家的亲生母亲。

谁知与小美的姻缘如此短暂,女儿刚刚会昂头,小美就抛下他们夫女二人,再无音讯。为了这个刻入林福祥心中的女人,他抛家舍业,变卖家产,抵押土地,远赴小强(小美的丈夫)口中的文城,去寻找抛家弃女的小美。从此开启了另一种人生。

真可谓,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为了小强口中曾经的故乡“文城”(实际溪镇),林福祥不惜爬山涉水,历经风雪,跨越河流,在自认为是文城的溪镇,扎根,另起炉灶。用自己的手艺,与陈永良建起一个木器社。

林福祥用自己精湛的手艺,善于经商的头脑,加上前期所带来的银票,在溪镇万亩荡陆续购得一千三百多亩田地。可谓富甲一方,除了顾益民以外,没人能匹敌他的财富。

整部书,情节连续,跌宕起伏。

从林福祥的童年,母亲与少年林福祥,青年寻求姻缘的林福祥,林福祥与小美,中年林福祥,林福祥与女儿林百家,林福祥与陈永良,林百家与陈永良儿子陈耀武,林百家与顾家姐妹,顾家四兄弟,颇有大局观的顾益民,还有林福祥的管家田大。特别是残暴堪比日本人的土匪张一斧,杀死去赎顾益民的林福祥,后有被为林福祥报仇的陈永良所杀。

一环扣一环。

少年丧父的林福祥,奔波在寻找文城路上的林福祥,在溪镇奋斗的林福祥,为了女儿保护送她到上海读书、与陈永良不得不分家的林福祥,为了小美失却男人欲望的林福祥,内心沉默无限挣扎的林福祥。

余华细腻的文笔,在一幕幕地为读者刻画了众多典型的画面。人物形象个个丰满。不愧为力作。

喜欢读余华的书,因为他细致入微的描绘。

喜欢读他的书,好像人物就站在你的面前,令人想哭又想笑,读后掩面沉思,不禁为书中人物悲惨的命运唏嘘,身逢乱世,土匪横行,生灵涂炭,人民难以安身立命。

特别是写被土匪割掉耳朵的那些溪镇人时,左耳被割的人,走路往右歪,右耳被割的人,走路往左歪。看到这些,好像自己也跟着歪,令人好笑,可心又在流血。

混乱的社会,需要有大局观的人,顾益民就是一位有气度和眼光的民间领导者,也是位有实力,有财力,有号召力,有长远眼光的人。

组织成立对抗土匪的民团。

为保护镇民,不惜花重金善待北洋军阀军。

给他们找窑子,提供酒楼、冬季御寒服装,直到把他们哄走。

及早读《申报》的顾益民,很有眼光地将女儿送入上海专门女子学院学习,并不到声色地让林福祥也把女儿林百家送入学校。

可谓不简单的一位民国人士,可惜受尽土匪残忍的戕害,多亏陈永良搭救,捡回大伤元气不成人形的余命,为此搭上了赎他的林福祥的宝贵生命。

读文城,就是在读一部小型的民国城镇史,一代人的奋斗、发家、败落、没落、在历史大潮中的跌宕起伏史。一代民国时期人民的苦难史。

一个人的奋斗史,追求史,爱情史。为了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颠簸一生,终于客死他乡。

没有人能脱离时代的大潮,独善其身。

      读完余华老师的新作《文城》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人生境遇,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且催促着我静下心写下自己对他们人生的理解和人性的探究来。

 

                主人公林祥福

      《文城》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动荡年代,主人公林祥福,原本是一个北方大户人家的少爷,父母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木工手艺和家里的百亩良田,他勤劳能干坚毅谦逊善良质朴,本来生活是幸福安康波澜不惊的,有一天一个南方女子小美的到来,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俩相遇相爱不久,小美却在生下一女孩儿后突然离开,再无音讯,于是林祥福就背着女儿一路南下,去寻找妻子小美家乡所在的“文城”,自此开启了林祥福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林祥福第一眼看见纪小美这个南方女子,便对这个娇嫩生动的南方女子心生好感,对于小美第一次不辞而别并偷走了他家七大一小根金条,虽有怨愤但他还是选择了原谅,并在没有媒妁之言的情况下,与小美正式结为夫妻。但小美却在女儿满月之后的一天又毫无征兆的离开了林祥福。小美一走,仿佛掏空了林祥福的心,为了自己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林祥福把自家的田产托付给家里帮工田家兄弟,把家里剩余的黄金都兑换成银票缝在女儿的贴身衣服里,毅然地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寻妻之路。

      风餐夜宿,遇飓风,迎暴雪,林祥福一路南下。他在龙卷风中活下来,在雪灾中叩开百家的门养活女儿,给村民修复门窗,自己开设小学堂。最后,这个来自北方的男人为了拯救溪镇百姓,赎回乡贤顾益民,坦诚奔赴土匪之约,留下信件与遗嘱,牺牲在土匪手里。

      林祥福的大半生都在寻找,在寻找中颠沛流离,在寻找中慷慨仗义,在寻找中遭遇人世冷暖,在寻找中收获善良和大义……他的一生动荡起伏却意志坚定,奔波劳碌但初心不改,散多聚少却热诚滚烫。他用自己的善良执着、勤劳能干、勇敢坚毅写就了自己荡气回肠雄浑壮烈的人生篇章!

   

                    悲情的纪小美

      在林祥福生命中,最令他爱怨交织欲罢不能的人,就是他生命中邂逅的南方女子——后来成为他短暂时间的妻子并为他留下一个女儿后,离他而去的纪小美。小美两次离开林祥福,一次比一次绝情,一次比一次令人不齿。

      最后读者在“文城补”中,才得知了小美的“来历和去路”。她从小出生在贫寒的农家,后来作为童养媳入了溪镇的沈家,16岁与丈夫阿强成亲,生活八年后,因给娘家哥哥私拿了夫家一些钱,便被婆婆无情休掉,无奈之中便和丈夫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漂泊流落、居无定所的私奔生活。又在几近走投无路时,遇到了林福祥,她与丈夫阿强以兄妹落难的谎言骗取了善良淳朴的林祥福的信任。然而与林的命运交合,却埋下了她人生最为苦涩的种子,也可以说她是因为两次情有所迫但荒唐无情的抉择导致了自己后半生的无尽思念和愧疚。

      小美生下林祥福的女儿并抛下后,就回到了相濡以沫的丈夫阿强身边,可作为舍弃女儿的母亲,她的灵魂难安。思念和愧疚时刻吞噬着她的心灵。她会因思念女儿而晕倒,也会把女儿的胎毛和胎发随身带着。她会为女儿缝制衣服想让心中的罪恶减轻。她也知道林祥福为了寻她,会跋山涉水去找不存在的“文城”,她懂得林祥福寻得越久越苦,伤害就越大。她让女佣想方设法把“小人装”带给林祥福。她在临死的时候,想象着林祥福和女儿在自己的身边。她用一生的悔恨来抵挡心中对林祥福和女儿的愧疚。

        纪小美无疑是小说里的一个最悲剧的人物,她痛苦的一生是时代的裹挟,也有人性的撕裂。这种命途多舛的人生,让人既感到心酸无奈,又感到同情唏嘘。

                    其他一些人

      木工陈永良夫妇在大雪灾中收留了举目无亲、漂泊流落的林祥福父女。经历相似的陌路人于乱世之中因为善良和慈悲便结成了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的异性兄弟。两家人亲如一家,亲情相依,互补互助。林陈合作经营木器社生意风生水起,家业不断壮大。尤其是在以后几次生死关头林陈两家舍命相帮,肝胆相照,成为乱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明大义、目光长远的商会会长顾益民,凶残毒辣、杀人不眨眼的土匪头子张一斧,滥杀横夺、奸*霸凌、无恶不作的残兵强匪,贫弱无助、朝不保夕的劳苦百姓,封建强势、冷漠严酷的沈太太,忠心耿耿、勤劳仗义的田家五兄弟……他们构成了乱世中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呈现了他们各自不同、因果相应的命运轨迹……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这乱世红尘中的苦涩,也许是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体会到的。

        小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众生皆苦,但在生灵涂炭、尔虞我诈的乱世之中,也有很多令人敬重的生命,令人感佩的人生!相信这,一定会给每位读者带来诸多的人生思考

《文城》这是读的余华的第四本小说了,之前读过余华老师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第七天》。《活着》是我读的余华老师写的第一本书。记得读活着的时候自己为富贵一次次失去自己的至亲而数次留下眼泪,为主人公富贵一生凄惨悲苦的命运久久不能释怀。也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余华老师,让我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我也时常在想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才让余华老师能着出如此伤感悲壮的小说?

后来网上查阅资料得知,余华小时候他们家住在距离医院很近的地方,由于父母都是医生,所以他从小就住在医院的职工宿舍里。众所周知,医院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哭声最多的地方了,迎接新生命到来时有婴儿哇哇的大哭声,接到病情反复通知时有家属焦急无奈的饮泣声,当病人医治无效去世后有亲人撕心裂肺的痛哭声。

而对从小居住在医院的余华,就是伴随着各种哭声长大的。医院给他们家分配的宿舍,正好是位于太平间门口的。所以,他从小听的最多的,就是痛哭亲人去世的凄切哭声。

在这儿生活久了,这一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人生,使他小小年纪便对生死有了很深的体悟,也为他日后小说描写人间疾苦和悲欢离合备足了养料。

不管是《活着》还是《文城》读完后都给人一种很揪心的感觉,总之余华小说的人物生活时代背景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刻画及小说主人公命运的结局给人的代入感很强,好像自己就生活在他描述的那个年代,好像自己也亲身经历了主人公的生活。小说主人公一生曲折离奇的经历也让读者的心理感受跟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跌宕起伏。

好了其他不再多说了,今天来说说自己读完《文城》的感悟。用了四五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小说前半部写主人公林祥福五岁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在他十九岁时也离他而去。他从小家庭还算富裕,双亲去时后给他留下了几百亩的田地和六间瓦房,还有17根大金条和4根小金条。

机缘巧合遇到了一对逃跑的私奔小两口阿强和小美到他家借住。从他看到小美的第一眼时,他这个北方长大的汉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南方长大的秀丽乖巧的女子。

因为阿强不忍小美跟他在花光积蓄后漫无目的一路奔波和风餐露宿受苦,骗说他和小美是兄妹,他要去北京找他姨夫寻差事,他妹妹小妹生病了不能跟她一起走了,拜托他先把他妹妹照看好,等他那边安顿好了他就回来接他妹妹,然而他一走就没有回来。他走后小美负责收拾家务做饭,林祥福负责下田干活和做木工。在一个雷电有雨的夜晚因为小美害怕爬到了他的床上,就这样有了这一次后,他们慢慢住在了一起。后来小美因为思念阿强在一个早晨偷偷不辞而别了,还带走了将近一半林家祖传三代家业才积攒下来的金条。

林祥福发现小美不辞而别并偷走自己家的金条后感觉天崩地裂,绝望的心情无人能比。过了几个月小美因怀了林祥福的孩子却自己又回到了林祥福身边。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负罪感,她觉得孩子是林祥福的,她必须把孩子生在林家。

小美回来后正直、善良和厚道的林祥福压制住内心的怒火原谅了小美。然而小美生下他们的孩子等到孩子满月后她又一次不辞而别了。

这次林祥福背起刚满月不久的孩子,凭着对阿强和小美曾说过他们来自文城的简单记忆,一路南下寻找文城,寻找小美。

他一路南下,见人就问文城在哪里?却没有人知道文城在哪里?打听小美和阿强,却也没有人认识小美和阿强。最终林祥福来到了溪镇,因为溪镇人们说话的口音他感觉和小美和阿强的口音最像,他坚定的认为溪镇就是小美和阿强说的文城。他要坚守在这里,等待小美回来。

就这样林祥福背着女儿挨家挨户只要听到谁家有孩子的哭声他就敲门给孩子乞讨奶水吃,由于孩子吃过很多家哺乳期妇女的奶,所以起名叫林百家。

后来林祥福在溪镇结识了陈永良,并住到了他们家。两人以兄弟相称一起做木匠为业,林祥福和女儿定居到了溪镇,一住就是十几年。然后在那个土匪横行的年代,林百家被绑票了。由于她是女孩,陈永良的媳妇李美莲让自己的儿子陈耀武去顶替林百家。

后来去交赎金的时候由于林祥福觉得对不住陈耀武,决定由他冒着风险去找土匪头子交赎金,赎回陈耀武。然后林祥福却被土匪头子张一斧残忍的杀害了。

小说的后半部写小美出生在一个南方穷苦的百姓人家,父母兄弟都是老实巴交的年轻人。在她十岁时入住沈家做了沈家的童养媳。因为自己弟弟丢了卖猪的十几文铜钱不敢回家而来镇上找她,想得到她的帮助,她纠结犹豫了一下还是帮助了弟弟,从自己婆家的织补铺子的钱柜里拿了十几文铜钱给了弟弟。婆婆知道这件事后不依不饶,非说她这行为是偷盗,并把她休掉了。在那个婆尊媳卑的年代,小美只有听婆婆的一切安排和指挥。阿强离不开回娘家的小美,到小美家找到她,带她从南方乡镇一路向北私奔。

后来她们花光积蓄又回到了溪镇,这时候林祥福带着和小美的女儿也找到了溪镇。由于接连半个多月的下雪天很多人到城隍庙祈祷,阿强和小美也去了,小美觉得对不住林祥福和女儿,说下辈子再和他做夫妻,就算下辈子做不成夫妻做牛做马也要报答林祥福。就这样因为内心的愧疚和负罪感,小美和阿强跪在地上祈祷竟然活活的冻死了。林祥福和小美最后的相遇是他的棺材路过她的墓碑。

纵观整部小说,主人公林祥福是最大的受害者,他是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善良,正直,厚道,讲义气。就是他的结局不好,让土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出于好奇心,高德地图搜索了一下文城,在河南省驻马店还真有个地方叫文城,不过不是书中阿强和小美虚构的南方小镇的那个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