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送礼的文言文

老师 0 23

古代送礼的文言文,第1张

古代送礼的文言文
导读:1 古文中关于“礼物”的说法,还有哪些词语 礼物 1赠送给人的物品2朋友或好心祝愿者们带来的物品 典礼文物。 《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孔 传:“言二王之后各修其典礼正朔物色。” 蔡沉 集传:“礼,典礼;物,文

1 古文中关于“礼物”的说法,还有哪些词语

礼物 1赠送给人的物品2朋友或好心祝愿者们带来的物品 典礼文物。

《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 孔 传:“言二王之后各修其典礼正朔物色。”

蔡沉 集传:“礼,典礼;物,文物也。”《文选·潘勖》:“崇其宠章,备其礼物。”

张铣 注:“物,文色之类。”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夫服章无殊,则威重不著;名位不同,则礼物异数。”

赠送的物品。 《东周列国志》第六回:“ 卫宣公 受了礼物,遣右宰 丑 率兵同 孔父嘉 从间道出其不意,直逼 荥阳 。”

《红楼梦》第二六回:“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 老胡 和 老程 他们,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西瓜;这么长,这么大的 暹罗国 进贡的灵柏香熏的 暹罗 猪、鱼。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 礼物的近义词:礼品、手信、物品 。

摘自《百度汉语》《百度词典》《》相关词条。

2 阅读明朝刘基写的文言短文《芮伯献马贾祸》,完成题目

小题1:①满足;②这,这样;③最终,终于;④各。

小题1:C小题1: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小题1:(1)你既然知道大王贪得无厌,却又诱导他的贪欲,这就是芮伯的过错啊。(2)况且大丈夫(好汉)不死就罢了,要死就要成就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小题1:我认为芮伯被逐是咎由自取。

因为芮季已经告诉他周厉王是个贪得无厌、听信谗言、良莠不分的昏君,而芮伯却依然献马取宠、行贿送礼,诱导厉王之贪欲,可见他也是一个卑劣的小人。 点评:“而”作为连词,有“表顺承、表并列、表修饰、表转折”等作用,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周 厉 王 使 芮 伯 帅 师 伐 戎”这句话的意思为“周厉王派芮伯带领军队去讨伐戎”,根据句子的结构原则、意思原则,句子的节奏为“周 厉 王使 芮 伯帅 师 伐 戎”。点评: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句时,注意“尔是你的意思,渎是贪婪的意思,启是引诱的意思,而表转折,之是的意思”,还要注意此句是一个判断句。翻译(2)时,注意“且是况且的意思,即是就的意思,已是罢了的意思,宁是难道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性与流畅性。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芮伯战胜之后,把获得的一匹好马送给贪得无厌、听信谗言、好坏不分的周厉王,在送马之前,芮季就劝告过他,但他没听劝说,结果招来放逐之罪,针对这一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观点,答案已从批评芮伯的角度谈了看法,我们还可以从同情芮伯的角度来谈看法,那就要围绕“周厉王是个昏君以及身边的大臣都是一些 小人”来谈看法了。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感受,对于文言文,关键在于读懂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去分析人物的做法,然后根据人物的做法,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3 古代给老师送礼的典故有哪些

“教师节”这一名称出现于近代。但古时也有类似的日子,那就是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徐梓介绍到,古代的启蒙学塾分为私塾、家塾、义塾三种类型,“在家塾中,老师的收入大致包括束脩、膳食、节敬等三部分。在每年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东家往往会向塾师致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之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之为“节敬”。有一些私塾,明文规定节敬和膳食都包括在束脩之内,在节令时也就不再另行致送。还有一些私塾,平时并不向塾师支付束脩,而在节令时支付。这时支付的束脩,就有了束脩和节敬的双重意义。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但各时代或地区也有差别。有的地区特别重视清明、夏至、端午、七月望、中秋、十月朔、冬至七节,有的家族则在四节致送,也就是清明、端节、七夕和重阳。在很多地方,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在所有的节敬中,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最基本的。贽敬或贽见之仪是拜见之赀,也就是学生第一次进学拜见老师敬呈的礼物,一些地方俗称“拜见”。节令或塾师生日时可以不送礼,但第一次进学从师,贽见礼是必不可少的。学童第一天入塾,按传统习俗,先向孔子神位跪下磕头,后跪拜塾师,并献上“贽敬”。

1 关于写老师的文言文有哪些

关于写老师的文言文只有《师说》,作者是韩愈,全文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 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 年十七,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 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2 关于写老师的文言文

纯文言文的还真不多,较出名是这首: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再有《师说》作者 韩愈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 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9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10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

我崇拜伟人、名人,可是我更急切地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普通的人――我的老师您。赞美老师 我曾记得您那沾满粉末的双手 我曾记得您那慈善的谆谆教导 我曾记得您那新增的几根银发 因为有您 莘莘学子才能成才 因为有您 世界才会如此文明 老师 您是明灯 为迷失方向的孩子找回HOME 老师 您是天使 九月,献给老师 九月,如期而至。

世界因此灿烂。 我们歌唱九月, 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

我们牢记九月, 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 九月,是只情满四溢的杯子, 我们用双手高高地举起 一片真诚的祝福声中, 请您干杯。

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 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 所有拼搏在教育战线的老师们。 教师颂 别人从生活中捞取黄金 您只能获取花香 您的黄金是早晨的太阳 您的银子是十五的月亮 但您依然快乐的吹着口哨 您的自豪是桃李芬芳 庆祝教师节诗歌文章——老师,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我也只能帮到这里了老 师 老师——您如春天中的细雨, 滋润着花儿,灌溉着大地, 而我们再着吮吸着细雨茁长成长。

老师——您如秋天里的一丝风, 吹黄了大地,唤金了稻谷, 而我们得到了丰收的硕果。 老师——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为我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 老师——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老师——是您给了我一双强有力的翅膀,让我在知识的世界里遨游! 你献上一朵花, 我献上一朵花, 让我们编织个大花环, 献给亲爱的老师妈妈。

是您给了种子, 太阳般的温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浇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闪烁着迷人的光华; 你的歌声像春天的小溪, 把欢乐带给了大家。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你的情;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话。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记住您的爱; 无论我们走到哪儿, 永远是您的一朵花。 金风送欢笑,丹桂花香飘。

老师的节日,今天又来到。 老师为我们的成长,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劳。

老师对我们的抚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老师,您好! 人们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把自己燃烧。

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培育桃李开遍天涯海角。 教师是太阳底下崇高的事业。

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 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老师期望我们成为新世纪的太阳。 老师的话儿像春雨滋润我的心。

老师用知识的雨露浇灌我们成长。 温柔的春雨,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抚爱。

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老师甘当绿叶,把我们当红花托起。

老师是一片绿叶,乐于默默奉献。 绿叶的绿色象征着老师青春常在。

当我们像鲜花盛开时,永远忘不了绿叶的恩情。 老师像大树,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老师是大树,为。

3 有关于老师的古文

1、[宋] 李觏《广潜书》

原文选段: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释义:

一个人是否善就看他受的教育如何,他受的教育如何又应看他的老师的水平如何。

2、[唐] 韩愈 《师说》

原文选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释义: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3、[唐]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原文选段: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释义:

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4、[唐] 柳宗元《师友箴》

原文选段: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释义:

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不当老师,不尊重老师,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的背离道统。

5、[战国] 荀子《荀子修身》

原文选段:

君子隆师而亲友

释义:

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

4 写给老师或恩师的古文(文言文)有哪些

《师说》

唐代: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寻雍尊师隐居

唐代: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新竹

清代: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5 关于感恩老师的文言文

感恩老师的文言文没有古代,有现代的一篇。

千禧八年,辛酉之月。余有广大中文十又一学子叨扰六十七中,时近月余,有感于受师长育教之恩,是以为情造文,铭而致谢。

六十七中,肇于国立,锡名棠溪。临白云山之灵气,承三元里之英华。樱木掩路,桂树当庭。五十二载风雨,历经沧桑。七十二门子弟,遍布华夏。弦歌继响,薪火相传。

吾等自入贵校以来,累受众师长教育之恩,没齿难忘。忆往初,吾等皆初登台传道解惑,以生转为师者,居讲台之高,心惶惶然也。所幸众师长循循善诱,发蒙启蔽,苦心孤诣,鱼渔双授。于之修身,众师以身作则,行端表正,不言之教,桃下之蹊。于之日用,师更备极关怀,以便利于吾等。何以述众师教育之功?艟艨巨舰,非桨舵导引之助不能乘风破浪;北溟鲲鹏,非长风托举之力不能奋翼九天。

更欲备述余之垂教之恩,然恩长笔短,述之则挂一漏万。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六十七中之生,敏而好学,各擅所长,材称栋梁。一月之余,诸生与吾等朝夕相处,情之甚洽。巍巍云山,滔滔珠水,菁菁校园,莫不尽染余等之芳华。

嗟乎!时若白驹过隙,目之闭合间,吾等践习已至,杨柳依依,顿生不舍之情。今吾等怀感激涕零之心境,谨祝六十七中登高望远,又上一层楼。

知识延展:感恩老师的古诗市有哒~

苏轼怀念恩师欧阳修,读罢潸然而泪下,方觉人世间师生之情亦能超越古今天地。

苏轼醉翁操 · 琅然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唯有醉翁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篑过山前。曰有心哉!此弦。醉翁啸咏,声如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同巅,水有时而回渊,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曲在人间,试听徵外两三弦。

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在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去世十年之后,他第三次路过扬州,到为纪念欧阳修而修的平山堂去,看着欧阳修的手迹,唱着他填的《杨柳》《春风》,静静地,孤独地在茫茫世界,沉浮世事中怀念一个人。

6 关于老师的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这是最好的。

7 赞美“老师”的文言文有哪些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2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3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 杜牧《雪中书怀》4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 杜牧《雪中书怀》5偶应非熊兆,尊为帝者师。

—— 刘基《题太公钓渭图》6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7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 韩愈《送灵师》8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 —— 李白《金陵听韩侍御吹笛》9军装乘晓发,师律候春归。

—— 苏颋《奉和圣制幸望春宫送朔方大》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春夜喜雨》。

8 描写老师的文言文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 关于老师的文言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这是最好的!

1 林纾敬师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⑥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⑦米,满之,负⑧以致师。师怒,谓⑨其窃,却⑩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12)善,然此岂束脩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⑾受。

注释

⒈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⒉亟(jí):急忙。 ⒊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⒋呼备:叫人准备。 ⒌赍(jī):携带。 ⒍从:跟随。 ⒎实:装。 ⒏负:背着。 ⒐谓:说。 ⒑却:推却。 ⒒乃:于是 (12)本来

译文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善良的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袜:袜子

主要问题

问题

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回答

林琴南是为了让老师能够吃上米才送给老师米的。从中可以看出林琴南是个尊师重教、关心老师、知恩图报的人。

问题

林琴南的“善”具体表现在哪里?

回答

为了让老师吃上米,背着去给老师送米,老师没有接受,他就继续想办法,直到老师接受为止。

2 林纾家书凡体操时文言文翻译

吾老矣,一切看破,惟教子之心甚热如火。汝累累不听吾言,而吾心亦未尝一刻灰冷。可见父母爱子,匪所不至。

——林纾

林纾既为当世所重的翻译大家,又是后人称道的古文殿军,身处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二者的态度又颇可玩味。

本书以家书这一特殊的视角,进入这位文学家的内心世界。其一为训子家书,共104通。

信中林纾向子辈传授处世之道,可见传统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透露出社会新变于传统家庭的冲击。其二为经林纾批阅的林琮作文13篇,展示了林纾教读古文的方法及评判标准,可感其力延古文之一线的殷殷期许。

书中所收书信、作文多为首次整理,由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和包立民先生辑录,并进行校注和导读,深入诠释了林纾家书的珍贵价值。

3 林琴南敬师的原文文言文和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4 文言文《林琴南敬师》的意思

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

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

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亟(jí):急忙。

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从:跟随。

实:装。负:背着。

谓:说。却:推却。

乃:于是固:本来。

 导语:对文言文,我们可以多翻译,提高个人文言文学习水平。下面是我整理的《林琴南敬师》文言文翻译,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林琴南敬师》文言文翻译

  原文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翻译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送一石米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束修(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送)。

 从:跟随。

 实:装。

 负:背着。

 谓:说。

 却:推却。

 乃:于是

 固:本来

《明史·李裕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利。淮、凤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服除,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工部尚书。初,吏部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曰贪酷,曰不谨。裕言:“人材质不同。偏执类酷,迟钝类软。乞立‘才力不及’一途,以寓爱惜人才之意。”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十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

  翻译: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中进士。授予御史的官职。天顺年间,任陕西巡按,上疏安定边防的八条建议。石彪夸大报告自己的战功为第一功,皇帝下诏让李裕核实。石彪的伯父石亨写信给李裕,李烧毁了信,按照实情上报。石亨不久也丢了官。李裕因此有刚强正直的名声。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厉严,只有李裕不屈服。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山东有二百多犯罪严重的人,有的过了十多年还没有判决。李裕到后十多天就基本上判决完毕。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领,释放了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成化初年,李裕升任陕西左布政使,又调任顺天府尹。政绩显著,名声大振。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漕运并兼巡抚江北各府。他疏浚白塔、孟渎两条河来方便漕运。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过去设置的木桩受到江水冲激,耗费了很多,无法停止这种耗费。李裕和郎中杨恭等谋划,改为石桩,于是永远受益。淮安、凤阳一带正在闹饥荒,但太仆寺此时却要征用二万匹马备用。李裕上疏制止了这件事。李裕在淮安六年,每年入京讨论国事,陈述利弊,有很多建议得到施行。因为父亲逝世回家,服丧结束后,留在朝中帮助处理院事。

 成化十九年,李裕代替戴缙任右都御史。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他。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汪直垮台后,李裕和副都御史屠滽一道请求替那些冒犯汪直而获罪的人平反昭雪。皇帝不高兴,剥夺了他的`俸禄。又因为此事的连累,调到南京都察院。后来,通过政绩考核调入朝廷,担任工部尚书。当初,史部尚书尹旻被罢免,耿裕代替了他。耿裕因为坚持正义不被万安喜爱。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提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李格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很受到一些损失。对他的考核也只是称职。按照过去的旧例,考察的项目有四种:一种是年老生病,一种是做事疲软,一种是贪婪残酷,一种是不谨镇。李裕建议说:“人材的性质不同。偏执的人接近残酷,迟钝的人接近疲软。请求设立‘才力不够’一条标准,来寄寓爱惜人才的意思。“皇帝认为好,于是就写上这一条。考核的原则确定了,古官上疏弹劾李裕,说他是通过李孜省提升的。李裕感则冤枉,写了《辩诬录》,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离开。正德年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

1 送人礼物别人推辞,怎么用古文将

明冯梦龙《古今笑》之《贫俭部》中,辑有两则关于送礼的故事。一则是南朝孔琇之给皇帝送礼的事,他送的是居然二片干姜:“孔琇之为临川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片。”(注:正史里说孔所献干姜为二十斤)另一则是明朝鲁铎给其老师送寿礼的事。这鲁铎,居然送的是半条枯鱼:“(赵永)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忆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冯梦龙的《古今笑》,本来就是辑的一些笑话,这两则故事,着实也令人好笑。这两人从哪里借来这么大的胆量,敢动心思给自己的长官、老师(文中受礼的西涯先生为大学士,实际也是鲁的长官),送二片干姜、半条枯鱼?所幸两人的受礼者并不见怪,那皇帝虽然对孔的礼物“嫌其少”,但“知琇之清”后,“乃叹息”,而那西涯先生更是毫不在意:“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