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晋文公重耳为躲避朝廷迫害,落难于荒野。 在重耳逃亡的十九年里,有一次在卫国,重耳受到了冷遇,他只好去找野菜充饥,可是野菜实在是难以下咽。这时重耳的一个下属叫介子推的,就将他大腿的肉割下来给他煮成肉汤。重耳见了就问他这是什么汤,他说这是
晋文公重耳为躲避朝廷迫害,落难于荒野。
在重耳逃亡的十九年里,有一次在卫国,重耳受到了冷遇,他只好去找野菜充饥,可是野菜实在是难以下咽。这时重耳的一个下属叫介子推的,就将他大腿的肉割下来给他煮成肉汤。重耳见了就问他这是什么汤,他说这是麻雀汤。重耳就喝下去了。后来他了解到情况。便对他说:“今后我若当上了国君,必定会重重赏赐你。”到后来,重耳当上了晋国国君,他将他的属下都赏赐了。唯独没有介子推,但介子推是一位君子,他也就没有去计较了。事后晋文公想起来了,就想赏赐介子推。但介子推并不想要那些功名利禄,就带着他的母亲躲到绵山去了。后来晋文公跑到绵山去想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一些
嫉妒介子推的人便给晋文公出主意,让晋文公放火烧山,只从三面烧,留出一面给介子推逃出来。晋文公答应了,但那些人却四面烧,将介子推和他母亲活活烧死了。
这就是介子推“割肉啖君”的千古佳话。
后来晋文公知道后非常悲痛。就下令全国在这一天不准开灯、煮饭,只能吃冷的。由此便有了寒食节,后来介子推死的那棵大柳树(当时介子推是抱着那棵柳树烧死的),却没有被烧死,所以晋文公将这棵柳树叫做清明柳。
1 文言文 割肉
割肉相啖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相遇于涂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因抽刀而相啖,至死为止。
勇若此,不若无勇。
译文:
齐国的好赌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向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酒过数巡,(他们)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刀互相割肉吃,到死为止。
像这样的勇敢,不如不勇。
注释
[1]革:改,更。
[2]染:用以调味的豆酱。
2 割肉自啖文言文翻译割肉自啖文言文的翻译: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遇到。
一个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喝了几巡酒后,一人说:“要吃肉吗?” 另一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
这样的话还要另外找肉干什么?在这里准备点豆豉酱就行了。”于是拔出刀匕相互割肉吃,直到都死了才停止。
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那还不如不要勇敢。 割肉自啖文言文的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觞数行,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于是具染而已。”
因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此文出自秦国·吕不韦所写的《吕氏春秋·当务》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重要的巨著,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的前夕。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
是秦汉道家的代表作之一。 吕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
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在战国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
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多达三千人。
与四公子不同的是,吕不韦招揽门客,并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却十分注重文才。原来,吕不韦有他自己的见解。
他素来善于谋略,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的勇夫。再说秦国猛将如云,军力强大,没有必要再蓄养征杀之士,还有一个原因,其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不韦眼热。
吕不韦本是商人出身,没有条件去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3 文言文 割肉相啖 翻译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1 其;其中 故:姑且 子;你
2 勇若此不若无勇
4 文言文《愚勇》原文及翻译原文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一日,卒②相遇于途居东郭者曰:“姑③相饮乎!”一人颔之觞数行④,居西郭者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求肉为⑥?”于是具⑦染⑧,即抽刀割肉相啖⑨,至死而止世有如此勇者,愚甚矣!注释:1郭:城墙这里指城2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3姑:姑且4觞数行:轮流喝了好几杯酒觞,酒杯;行,遍数5求肉:找一点肉吃6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7具:准备8染:酱油9啖:吃10为:呢译文: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东城(墙),一个住在西城(墙),一天两人在路上突然相遇住在城东的说:“难得见面,一起喝酒吧”城西的人点头同意轮流喝了好几杯酒后,住在城西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东的说:“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于是拿出酱油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互相割肉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世界上有这样勇敢的人,太愚蠢了!启示:匹夫之勇,不足为道,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苦果自尝。
5 文言文 割肉相啖 翻译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①,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②相遇于涂(12),曰:“始③相饮乎!”觞数行④,曰:“始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⑥求肉而为⑦?”于是具⑧染⑨而已。因抽刀而相啖⑩,至死而止。勇若⑾此,不若无勇。 ――《吕氏春秋·当务》
本段翻译:
齐国的好多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相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喝了几杯酒,其中一个人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出刀互相割肉吃,到死才停止。像这样的勇敢,还不如不勇。
编辑本段解词: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 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 ③姑:姑且。 ④觞数行:酒过几巡。觞,shāng,酒杯;行,háng,巡行,轮流喝一次叫一行。 ⑤求肉乎:买点肉来下酒好吗? ⑥革:更。 ⑦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 ⑧具:准备。 ⑨染:豆豉酱。 ⑩啖:啖dàn,吃。 ⑾若:像。 (12)涂:通“途”,路途中 (13)商胡革求肉而为:何必花钱去卖肉呢
6 文言文 割肉相啖 翻译齐之好勇者,其一人居东郭①,其一人居西郭。
卒然②相遇于涂(12),曰:“始③相饮乎!”觞数行④,曰:“始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⑥求肉而为⑦?”于是具⑧染⑨而已。
因抽刀而相啖⑩,至死而止。勇若⑾此,不若无勇。
――《吕氏春秋·当务》本段翻译: 齐国的好多勇的人,其中一个人住在城的东郊,一个人住在城的西郊,突然在路上相遇时说道:“喝两杯怎么样?”喝了几杯酒,其中一个人说了:“还是弄点肉吧?”其中一个人说:“您的肉,我的肉都是肉啊,还干吗要另外找肉呢?”于是准备好了调料,便抽出刀互相割肉吃,到死才停止。像这样的勇敢,还不如不勇。
编辑本段解词: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
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
③姑:姑且。 ④觞数行:酒过几巡。
觞,shāng,酒杯;行,háng,巡行,轮流喝一次叫一行。 ⑤求肉乎:买点肉来下酒好吗? ⑥革:更。
⑦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 ⑧具:准备。 ⑨染:豆豉酱。
⑩啖:啖dàn,吃。 ⑾若:像。
(12)涂:通“途”,路途中 (13)商胡革求肉而为:何必花钱去卖肉呢。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平时考生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①句意为:到诸侯国反叛秦朝时及:等到②句意为:陈平于是逃离魏王而去亡:逃跑③句意为:派人归还项王使:派④句意为:却更加宠爱陈平了益:更加(2)本题考查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句“平事魏王咎于临济”中“于”是在的意思,A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于”是给的意思,B“于厅事之东北角”中“于”是在的意思,C句“苛政猛于虎也”中“于”是比的意思,D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于”是向的意思因此答案为B(3)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故停顿为: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4)本题的翻译,句中的“召”“赐”“谴”“舍”“司”“刑赏”“昭”“平明”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饭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根据原文,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确定答案所以,项羽和刘邦在用人上的不同之处是:项羽虽赏罚分明,但对待部将过于苛责,缺乏包容意识;刘邦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敢于大胆选用答案:(1)①等到 ②逃跑 ③派 ④更加(2)B(3)于 是/ 汉 王 与 语/ 而 说 之(4)①汉王于是召陈平进见,赐给他酒饭,饭后就打发他到客舍中去歇息②(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5)项羽虽赏罚分明,但对待部将过于苛责,缺乏包容意识;刘邦选拔人才不拘一格,敢于大胆选用。
8 文言文《割肉相啖》的翻译是什么文言文《割肉相啖》〖翻译〗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割肉自啖》的寓意是什么
割肉自啖gē ròu zì dàn :这故事告诉我们:勇敢本来是很好的品质,它能帮助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困难。但是盲目的逞勇斗狠却是无聊的行为,是非常愚蠢而且可悲的。
〖注释〗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③故:姑且。④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g,酒杯;行,xíng,遍数。⑤求肉:找一点肉吃。⑥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⑦具:准备。⑧染:豆豉酱。⑨啖:啖dàn,吃。⑩若:像。
9 文言文《拔剑割肉》选自《汉书1、文言文《拔剑割肉》是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2、历史典故:
东方朔字曼倩,是平原厌次县人。。。过了很久,在一个三伏天,武帝下诏众人来领肉。大家来了,可是奉诏主肉的官员却迟迟不来。等了好久后,东方朔就拔出剑来,自己上前割了一块肉,对大家说:“三伏天肉容易坏,大家快割了拿回去吧!”自己捧着肉回家去了。
第二天,汉武帝问东方朔:“昨天赐肉,你为什么不等诏书下来,就擅自割肉回家,这是为什么?”东方朔脱下帽子谢罪,武帝说:“先生起来,自己说说自己的罪过吧!”东方朔拜了拜,站起来,说:
东方朔啊,东方朔啊!
受赐不受诏,你为何如此无礼?
拔剑去割肉,你为何如此鲁莽?
只想割一块,你为何如此廉俭?
回家献妻儿,你为何如此仁爱?
汉武帝听了笑起来,说:“我要你批评自己,却表扬起自己来了!”又赏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让他回家给妻子。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割肉喂母的典故是出自于蔡元培,蔡元培的母亲年纪轻轻就守了寡,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在蔡元培19岁那年,母亲由于积劳成疾,胃病加剧。卧病在床,即使服药也不见得病情有丝毫的好转,极其孝顺的蔡元培听闻坊间有割手臂上的肉入药,能够使人延寿12年的传闻。
于是蔡元培便瞒着家人,割下了自己左臂上的一小块肉为母亲入药治疗。弟弟知道后,也效仿哥哥,割肉医治自己的母亲。
1、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
晋公子重耳因蒙难而流亡他乡,当时很多诸侯国不接纳他,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只能从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
到了楚国后,楚国热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时,楚国国君问他说:“如果你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说:“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会有更稀罕的东西送给你,不过托你洪福,以后我如果做了晋国国君,假若我们在战场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
后来,重耳果然作了国君,成了晋文公。
五年之后,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果然与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2、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
魏文侯在与群臣饮酒,兴致盎然,而此时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与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约当日要打猎,于是,他便“命驾将适野”。
左右大臣惊诧道:“大家喝得正起劲,而又下着大雨,君侯又要去哪里?”
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今天打猎,虽然下雨不能打猎了,岂可因为自己喝得高兴就不去跟人家说一声呢?”于是便亲自前往。
魏文侯原为晋国臣下,后来和魏、韩、赵,三家分晋,独立为侯,饱受传统思想者诟病。
但它是一个很有作为的诸侯,特别是在诚信方面,堪称楷模。
3、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十分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
当时甚至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之后,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
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我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4、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
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样办呢?仆人推荐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
查道说:“那怎样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
我们要讲信用,怎样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
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
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
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
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给钱。
”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就应给钱。”
5、郭伋不失信于孩子
郭伋在担任并州牧时,曾经到下属处巡视,到达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数百名儿童,各自骑竹马,在道旁依次拜迎。
郭伋问:“孩儿们为何远道而来”。
儿童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到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伋向他们表示感谢。
事情办完后,各儿童又将他送出城,并问:“使君何时回来”。
郭伋告诉别驾从事史,算好日子告诉他们。
巡视后返回,比预计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不想失信于儿童们,于是在野外亭中留宿,等到了约定日期才进城。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