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等生女儿送进北大,妈妈:教育孩子要父母一起使劲,缺一不可

爸爸 0 19

把中等生女儿送进北大,妈妈:教育孩子要父母一起使劲,缺一不可,第1张

把中等生女儿送进北大,妈妈:教育孩子父母一起使劲,缺一不可
导读: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师给压力,然后妈妈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因为现在 社会 竞争激烈、经济压力大,很多爸爸忙于工作,忽视了家庭,无视孩子的教育,把它全部推给妈妈,导致孩子叛逆、亲子关系紧张、孩

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师给压力,然后妈妈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因为现在 社会 竞争激烈、经济压力大,很多爸爸忙于工作,忽视了家庭,无视孩子的教育,把它全部推给妈妈,导致孩子叛逆、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对妈妈过度依赖等等,而这些统统都是导致孩子成绩不理想的罪魁祸首。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说: 智慧的妈妈,就是把孩子的学习交还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还给爸爸,一家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孩子的成长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从家庭教育来说,刘称莲是一个考100分的成功者。她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2011年被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女儿已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南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继续深造,攻读教育学硕士。

有人说,那是因为她家基因好。NO,刘称莲的女儿小学成绩就一直是中等,初中更是偏科严重,差点没考上高中;高中的数学成绩更是4次倒数第一‧‧‧‧‧‧

她的女儿,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就像你我身边的大多数小女孩一样。可因为刘称莲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最后笨鸟先飞,考上北大,这背后蕴藏了刘称莲怎样的 育儿 智慧?

2013年刘称莲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4年其家庭被评为中国首届“书香之家”,2015年其家庭被评为“全国美家庭”,2015年被评为年度“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

记者请教她教育经验,刘称莲直言:很重要的一点是,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要一起使劲,缺一不可。 爸爸不出力,妈妈再努力也没用。 但很多爸爸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智慧的妈妈去引导。

1991年,从小农村长大的刘称莲,从山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县城一中当 历史 老师,拥有了“铁饭碗”。

1996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称莲陪老公去太原出差,借宿到大学同学家里,同学的儿子和她的女儿一般大,但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一个在省会城市,一个在小县城),儿子要比女儿优秀得多得多。

“同一个大学毕业的,为什么她的儿子比我女儿优秀那么多?”刘称莲心理很不是滋味。回家后,立马决定要放弃在县城的“铁饭碗”,去北京北漂。

她老公不赞同也不反对,最后决定刘称莲先请2个月病假,然后先去北京工作2个月,如果能适应,再接老公和女儿去北京。

“虽然很苦很累,但见过了北京的繁华,那个小县城我是回不去了。”于是,在刘称莲的坚持下,终于说服老公,一起到北京北漂,为了自己,更为了女儿的教育。

刘称莲说,教育孩子需要父母要一起使劲。如果当初,我的老公没有支持我北漂、没有一起来北京奋斗,而是和女儿留在县城,那么对女儿的教育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刘称莲经常把家庭比喻成一个扁担,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妈妈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

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在两边施予的力量,应该是均衡的,你力气大了,我也加把劲,你抬得高了,我也举一举。

如果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很吃力,双方不均衡,不协调,就会让中间的孩子发育不良。

刘称莲坦言,自己和老公,也是吃柴米油盐长大的“凡人”,也会因为对孩子教育意见的分歧,吵过架。当我老公真的很好,我们每次会轮流着给对方台阶下,因为我们知道: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

刘称莲说: 抚养孩子就像推手推车,丈夫和妻子就是这手推车上的两个轮子,只有彼此尊重,互相帮助才能把子女教育这部车子推好。教育孩子从来不是某一方家长的事。

父亲也应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好爸爸的标准可不光是能挣钱。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 健康 成长,那么谁都不应该缺位,父母有明确的分工,才能让一个家有序而温暖,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和教育。

刘称莲家曾经有一个本子,是个“家庭守则”,类似于我们说的家规。“家庭守则”中,不仅有父母对女儿的要求,也有女儿对父母的要求。例如

吃完饭,把各自的碗筷收拾到厨房,不收拾者洗碗两次;

对于违反守则的人,不仅有金钱和干家务的处罚,还要在家里的小黑板上进行公示,比如那上面写着:

想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规”是必须的;想要孩子始终坚持“家规”,离不开爸爸的参与和支持。

刘称莲家刚开始,爸爸也经常不参与,或者不遵守规则,有一次女儿说:“我不接受处罚!你看爸爸不也没遵守?!”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刘称莲从此督促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孩子从此才养成了很多好习惯。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句话说得好: 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很多爸爸总想着要多挣点钱,却不知道你的每一次缺席,都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损伤;爸爸们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却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你的陪伴。

爸爸们,无论如何,都请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吧,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

失败的家庭教育,各有各的不同;成功的家庭教育,总是相似的:夫妻恩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一起努力。

聪明的妈妈绝不是事必躬亲,而是懂得知难而退,把孩子的学习交还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还给爸爸,如此,你轻松,孩子也更优秀,家庭也更和睦。

这就是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一直强调的:教育孩子要父母一起使劲,缺一不可。# 育儿 有招#

作为两个孩子的爸,我认为孩子给我们父亲最好的父亲节礼物就是Ta的心意。这句话可能比较粗糙,比较空洞泛指,但是却最真实。

父亲节,主要的意义就是感恩,孩子给我们父亲送任何礼物都代表一种感恩的意义。不管孩子给我送什么礼物,都是孩子对我的感恩和肯定,更是一种爱。

手工画、信封+祝福语

去年的父亲节前夕,学前班的大宝从学校拿回来一个父亲节的奖状,郑重的双手递到我手上,祝我父亲节快乐。然后问我要一个信封、一张白纸,他说父亲节快到了,老师叫大家想给自己的爸爸做一个礼物。

我说可以啊,你想做什么礼物给我。他说,保密。吃完饭洗完澡后,他拿着剪刀、彩笔、白纸、卡纸等东西自己一个人进去了房间开始他的礼物制作。我很好奇他能做出什么礼物,我猜应该是个手工作品吧,不过我很期待。

大概40分钟之后,他拿着信封出来了,说做好了,让我自己拆开。我姨母笑般的自己拆开信封,发现是一个心形的图案卡纸,卡纸里面是一幅画,画的是一个简单的画像,手上拿着一个杠铃在运动,下面有一句话:祝爸爸越来越壮。下面是大宝的名字落款和时间。

这个是大宝去年给我的父亲节礼物,稚嫩的手工作画和对我的祝福语。作品还算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那句话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感觉很温暖。那个画我有拍照存档,但是换手机现在没有了,不然也可以分享出来。

耳机

今年我搞了一副小度智能降噪无线耳机,很好玩也很好用。经常和大宝一起一人戴一个耳机来使用听歌、对话。有一次不小心,上厕所的时候我掉了一个在厕所,找不回来了,每次看到残缺的耳机,就感觉很囧。

戴一个耳机总是不舒服,所以我想买多一副。前段时间,我看中了小黄人耳机,放入了购物车,久不久看看。有一次在看耳机的时候,大宝看到了就问我,你不是有一对耳机了吗?你还要买啊。我说那副耳机掉了一个了。他说,哦,那你想买这对小黄人的对吗?我说是的,可是还没有够钱。大宝说,那我买给你好吗?作为父亲节的礼物送给你。

我说你有钱么咯?他说,我斑马AI课中有,我可以取出来买给你。虽然我知道他里面的钱还不够买这个小黄人耳机,但是听到他这么说,我感觉很感动。那天真的话语暖化了我的心,就算没有那个礼物,我也感觉比收到了礼物更开心。因为,他说出那句话之后,我已经收到了他对我的深深祝福和感恩之意。

父亲节就快到了,老师都会教育孩子心怀感恩,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爸爸送上一份礼物。可能是一份手工、一个实用的物品、一道菜、一次家务、读一首诗等等,不管孩子为我们父亲做什么,都是最好的礼物,因为这些礼物中包含了对我们父亲的爱~

作为家长,看到这样的问题真的感觉很可怕。虽然理解女孩追求学业的想法,但是对普通家庭来说,一年读研的费用不低,有可能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总收入。虽然不知道这个女孩的父母能挣多少钱。从他借钱读研,可以看出也不是什么富裕家庭。很大可能是因为父亲很难支付读博这笔费用,否则他不会和女儿发生争执。那么,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理所当然地对父母要求这么多?

女儿要富养的错误理解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女儿要富养”。每个人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有多少父母真的想过什么是富养?明明家庭收入很一般,却偏偏要穿名牌。父母还坚定地说,女孩必须富养,这样她们就不会被男人的糖果骗走了。这个逻辑让人匪夷所思。这样“富养”的女儿就不会被男人骗了?恐怕你会失望的。根据社会上的现象发现,许多情感上失败的女孩来自富裕家庭。他们从小就没有遭受没钱的烦恼。他们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她们甚至不需要男人小糖果。就愿意去和男人过穷日子了。与其花很多钱来宠爱她,最好用最简单的方法——爸爸对妈妈好一点。父亲尊敬母亲,愿意分担家务,每天晚上按时回家当孩子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他们自然会知道什么样的婚姻模式是健康的。将来,如果她遇到一个夜不归宿很多恶习的男孩,自然会绕道而行,因为她知道这个男人比他父亲差劲多了。

对孩子正确的富养方式

这种模式也适用于男孩。一个生活在幸福家庭的男孩更有礼貌、责任、勇气和风度。这才是真正的“富养”。“富养”不是给予而是示范。父母们不是省吃俭用从贫瘠的土壤中挤出一朵富贵花,而是共同灌溉肥沃的土壤,等待它开花结果。这不是对金钱的无限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安全感和品格的典范。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父母来说,真正抚养一个孩子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然而,为了方便起见,许多父母选择了给钱这种最懒惰的方式。因此,许多女孩没有学会公主的性格和气质,而是患上了公主病。

想要读研读博,想买栋大房子,想买辆好车,爸妈拿不到这么多钱,就会抱怨:既然不能给我想要的生活,为什么要有我?这种不合理的指控,甚至对父母的仇恨都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这些成年孩子不理解父母的困难,却不停的向父母要求“他们想要的生活”?或许,给孩子应不应该买名牌,对孩子的要求无底线的有求必应。这才是每个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天赋异禀的儿童少年,若不能经受住环境的诱惑亦或是自身不能努力地累积,那神童的光芒只能是一时的,可能变成庸才甚至是庸人。——维纳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乃至新闻中看到很多神童的故事,聪明智慧、天赋异禀,每种行动都能引起轩然大波,看到此处很多人恨不得取而代之。

神童给别人的感觉像是什么呢?应该是一个贯穿前世今生,没有喝孟婆汤的人吧!

其实这种现象与近年来的现象级喜剧**《夏洛特烦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一个是将才能展示到了未来,而一个是把才能展现在过去。

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夏洛深知未来北京房价之可怕,处于同情愧疚之心,让大傻春在北京买房,这种高瞻远瞩的思维就是天赋的一种展现。

而在现实之中也有一个神童,在十多年前就预测了北京惊人的房价,并强迫父母为其买房,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因为他的父母根本就没有在北京买房的能力,但如今看来细思其恐。

东北是一个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地方。

1995年7月8日,在天炎地热的盘锦市盘山县一个孩子呱呱坠地,虽然是个小县城但是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所以给儿子起了一个生僻的名字叫做张炘炀,一为迎合出生时的天气,二为希望儿子有一个红红火火的前途。

01神童的跳级学习生涯

所谓神童,那一定是能做其他孩童不能做之事,张炘炀的天赋异禀冶,也刚好地体现了学习上。

因为张炘炀的母亲是一位人民教师,所以张炘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叫儿子断文识字。

其实那时候我国教育水平还没那么发达,幼儿园都很少存在,只有“学前班”来为儿童进行早教,但是最低年龄也要六岁。

神童确实与众不同,张炘炀超凡脱俗的理解能力,让他不到半年就学会了将近两千个生字。

看到孩子惊人的学习天赋,夫妻二人喜出望外。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个神童,只要细心雕琢他日必成大器。

张炘炀三四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可熟练地背诵上百首经典古诗、四则运算。

伤仲永的故事身,为教师的母亲的自然熟知,为了不让孩子重蹈覆辙,还是决定让孩子接受系统的义务教育。

在张炘炀五岁的时候,就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本地的一个小学读一年级,但是低年级的知识,对张新阳来说就像重复一个本就熟知的技法一样,提不起来任何兴趣。

所以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合适宜的教育,张炘炀的父母只能让张炘炀“跳级”,仅仅五个月的时间张炘炀就在不断地“跳级”中读到了五年级。

但是五年级的知识水平,在张炘炀眼中也就是中规中矩,但在父母的授意下,张炘炀还是在五年级读了一整年,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可以顺利地参加小升初的毕业测试。

02十岁参加高考,一时风光无限

父母觉得张炘炀的“跳级”速度太快,怕形成一种揠苗助长的效应,所以张炘炀的初中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平稳的。

但是神童就是神童,到哪里都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到了初三后,学校的教师就开始频繁地向张炘炀的父母反应,孩子上课时不专心,经常做一些做的事情,看一些别的书。

但是这些问题张炘炀的父母是知道的,因为张炘炀早就在家中反应,初中的知识太浅薄,已经跟不上他的求知速度和学习层次了。

父母不是迂腐的人,既然在学校会耽误孩子的学习速率,那还不如把孩子放在家中进行自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再专门请家教。

就这样,张炘炀父母把初高中的课本一股气地全都买了回来,让儿子在家好好自学。

初中知识尚可,高中知识确实让张炘炀感受到了知识海洋的乐趣,如饥似渴地学习,让他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层面都在飞速地增长,于是在一年之后,张炘炀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那就是再次“跳级”,但是这次确实一下子从初中二年级跳到了高中三年级,高三确实是一个合格的“锻炼场”,父母希望张炘炀可以在高三锻炼一年,然后直接参加高考。

对于张炘炀来说高三生活确实充实而紧张,每次的月考和模拟考,都能让他更加系统地了解各科知识的组成。

2005年6月,十岁的张炘炀,拿着纸笔和超低龄考生的身份证明,自信满满地去参加了那个神圣的考试。

随着最后一科英语测试落下帷幕,张炘炀自信满满地离开了考场,并对考场外焦急等候的父母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

“虽然没有把所有实力发挥出来,但是上个二本还是手拿把掐的。”

事实确实如此,张炘炀最终以505分的成绩被天津的一所大学录取。

03逼父母买房,成为众矢之的

十岁就考上了大学,张炘炀已经成为了学校和媒体的风云人物,但是别人的赞美并没有让他得意忘形,反倒是更加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生活中。

十三岁的张炘炀仍是专业中的佼佼者,甚至在毕业季张炘炀仍准备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准备参加毕业答辩。

但是就在参加毕业答辩前夕,张炘炀做出了一个大家都不能理解的决定,那就是逼迫父母在北京买房,父母本就在张炘炀的学业上花费了大量金钱,加之家庭本身并不富裕,所以父母根本无力支付。

但是不买房张炘炀就不参加毕业答辩,这样大家认为张炘炀正处于叛逆期,虽是神童但情商仍是一个孩子,也引来了一片舆论。

但是为了孩子,父亲便租了个房子假意买房骗过了张炘炀。

张炘炀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并在16岁的时候顺利考上了北航的博士生。

2020年的张炘炀,早已博士毕业,现如今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低调的生活作风让他丧失了媒体的关注,但却能更加专心地参加科研工作。

04结语

张炘炀在父母合适的教育方法下确实成为了一个国家栋梁之才,身为北航的博士也确实为国家的各项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低调朴实的作风,确实让张炘炀把科研精神贯彻的淋漓尽致,不负上天给他的华亭之才。

但是回望买房事件,若父母听取张炘炀的意见,采用贷款等方式在北京买房,如今早已衣食无忧,天才的高瞻远瞩确实难以让普通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