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以示孝顺,不忘根。古人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小米。农历十月初一,南北都有祭祖和扫墓。今天,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在十月的第一天提供新的坟墓是一种习俗。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
农历十月初一,称为“十月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以示孝顺,不忘根。古人也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小米。农历十月初一,南北都有祭祖和扫墓。今天,在长江以南的许多地区,在十月的第一天提供新的坟墓是一种习俗。
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气逐渐变冷,人们担心阴间祖先的灵魂会缺衣少服。所以除了食物、香火、纸钱等一般祭品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祭品——鬼服。祭祀时,人们给祖先烧葬服,称为“送寒衣”。
后来有些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变了。人们不是烧冷衣服,而是“烧行李”。人们把许多鬼纸封在一个纸袋里,写下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们相应的头衔。叫“行李”。它有寒衣之名,但实际上并不是寒衣。人们认为有很多东西可以用钱买到,就像在世界上一样。
历史
据考证,早在周朝,农历十月初一就是腊月初一,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况:皇帝祭祀掠夺,在社坛上祭拜日月星辰之神,在城门口祭拜五代祖先,安抚农民,颁布新的作息制度。曾经提到过“七月炎热,九月是换衣服的时候”,意思是从九月开始天气会逐渐变冷。人们该买衣服御寒了。因此,十月的第一天通常被称为服装节。所以大部分衣服都是夏历九月发货,日期不定。
《礼记月令》唐代卷77:《诗经风七月》写于2000年8月。其云,“敬神者,以诚敬之,荐新神者,报霜露也。”。当你知道如何在国王面前送礼,隐藏自己的感情。自燃期,商风变法,负荷深,追求远,物感增。诗被写到衣服上,使存款静止。这是朝臣,犹太人和私人,对花园的奉献,和非标准的风格。从今以后,每年九月一日,都要在墓中荐衣,耽误范前宰和孝顺。而仲夏端午节,却毫无章法,浅薄庸俗。所以是在改变风向,这就是孝顺。人是父母教的,以为自己穿的是汉朝的衣服,报以示俗流,认识我。“这道圣旨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崇墓赠衣的民俗。因为十月入冬,九月稍早,所以这个习俗延续到十月。
宋代的十月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赐衣、祭、灶。陆希哲《唐大诏集》写道:“十月,京师守校,赐锦袍。谢谢大家。边防军、杜超和郑仁厚都得到了锦袍。老河北、陕西、河东的转运,没有给这个副手。在祖朝,有些人给自己衣服和外套。所有的将军都穿着锦袍。据《唐玄宗天宝》,9月东京首都“下半年卖官袍靴鞋帽礼服,10月烧戏。“至十月一日”士出城,马禁出道。“宗室车马如寒食节,梁璐之梦,南宋临安十月也是扫墓节。内院骑马,送宗室南班救宫,行“庭令”礼。《旧年杂记》说:“如果你崇拜坟墓,你会
《东京梦花录》为明代刘东、俞懿正所作。对当时的寒衣节有详细的记载:“十月一日,用纸剪成五色,做男女衣服。脚长而直,所谓寒衣,有疏印。就像送一本书。每家都会修个夜宵,打个电话,烧个门,说是送点御寒衣物。新丧,白皮书说,新鬼不能穿衣服。送白衣服的哭了,女声19,男声11。
清代潘荣弼的《河南计划自杀书》。显示“寒衣节”:“十月秀才家祭祖扫墓,如钟。晚上,我封了书,用五种颜色的衣服和鞋子做了一顶皇冠。我在门外喝了,然后烧了,说要送些御寒衣物。”
民俗的起源
它诞生于先秦的冬季礼仪。
根据《景帝景微》,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田字带领三名工人和九名秘书到北郊举行冬季欢迎仪式,仪式结束后返回,奖励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并给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发放抚恤金。死了的人怎么奖励?对他们来说,“送寒衣”是主题的正确含义时会上下其手。但这种观点只能停留在推论上,因为中国的民间是从十月初一开始的。祭祀“寿衣靴、鞋、席、帽”直到宋代才出现在文人的习俗中。如果寒衣节形成于先秦时期,那么这么长时间的白纸黑字的记载就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可以推断,寒衣节习俗的形成不会早于宋代。
朱元璋“赐衣”传奇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在这个时候,水稻被收割和储存。“也是这个月,天皇开始下凡”。在穿冬衣的仪式上,皇帝告诉人们冬天来了。相传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他对天气的适应,他在十月的第一天举行了“送衣服”仪式,用新收获的红豆和糯米做热汤,送给王子们品尝新产品。南京民间谚语说:“十月穿棉袄吃豆汤御寒。”这就是“寒衣节”的由来。人们在添衣御寒的同时,也给远在他乡做生意、学习的人送去冬衣,以示关心和爱护。
孟怒送寒衣千里。
相传秦朝时,江南松江府的孟、姜两家,和丈夫范启良一起种葫芦,生了女儿。后来,齐梁因在北疆修筑长城被捕。孟姜女千里迢迢找到丈夫,把她温暖的衣服送到长城脚下。她不想丈夫死,就埋在了城墙里。孟女在长城边日夜哭泣,终于感受到了大地的震撼。她哭倒长城,露出丈夫的尸骨。千百年来,这个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女在八百里外的长城上哭过之后,与秦始皇面对面作战,为丈夫报仇,为自己泄愤。最后,她抱着丈夫的尸体,跳海自尽。跳入海中的一瞬间,海面上波涛汹涌,两座礁石缓缓拱起。据说,江女海上的坟墓,无论潮水有多大,都是没有屋顶的。
因孟姜女找丈夫送御寒衣物的故事,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为长城内外的“暖寒节”。“十月一日烧寒衣”是中国北方向死者亲属致敬的习俗。
商家的促销策略
还有一种说法是“十月一日烧寒衣”源于商家的促销策略。
据不完全可靠的消息,这位精明的商人生活在东汉时期,是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大嫂。
嫂嫂慧娘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便鼓励丈夫蔡默向弟弟学习造纸。蔡默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在他回家之前,他计划开一家纸店。因此,质量
一天深夜,一声惊天动地的鬼哭从蔡的大院里冲了出来。邻居们都吓坏了。第二天早上,他们赶去寻找,却发现慧娘昨晚突然生病去世了。看到屋里有棺材,蔡默哭着把纸烧了。正在烧的时候,棺材里传来一个声音,慧娘的声音喊道:“开门!打开门。我回来了!”他们愣了,过了好半天,才上前打开棺材。我看见一个女人从棺材里跳出来,可是慧娘是谁?
慧娘摇摇头,大声唱道:“阳光下的钱走遍天下。纸是坟墓里的钱。烧钱的不是老公。谁让我回家!”她告诉所有人,她死了以后,去扫墓,送她去磨面。她用老公的纸钱还清了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争着给她磨钱。——元可以鬼用!她又拿钱贿赂颜,颜让她回来。
蔡默假装莫名其妙地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是钱!在冥界,吃喝都靠这个东西。”蔡默一听,马上拿了两捆纸去烧,说这样让父母的坟少受点苦。
夫妻俩这种双簧的表演,会让邻居们为之倾倒!当他们看到纸币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时,就花钱买纸来烧。消息传开后,没几天,蔡默囤积的纸就卖光了。因为慧娘回春是在十月初一,后世的人都去扫墓烧纸祭拜死者。
这两个传说有悲有喜。虽然道具不同,但都是在死者身上做文章,都打动了人心。
江苏红豆饭的传说
后人以十月一日为哀悼日,以红豆饭为饮品。至今在江苏大丰还有一个传说,大意是从前有一个牛郎,因为和地主打架,被地主砍死了,撒在地上的米被鲜血染红。这一天是十月的第一天。从此,穷人不得不在十月初一吃红豆饭纪念他,还有童谣为证:“十月,看牛跑回家;如果你不肯去,地主会给你三把犁和一把薄刀。'
典故和传说
还有蔡伦造纸术和蔡默烧纸祭祖的故事。
蔡伦刚在中国民俗学发明纸的时候,生意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让丈夫蔡默跟蔡伦学造纸。回来开造纸厂,蔡沫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他们很焦虑。后来,慧娘想到了摆脱困境的办法。
一天深夜,慧娘装死告急。蔡默很伤心,在她的灵柩前哀悼。他一边烧纸一边哭:“我跟我哥学造纸,但是我不管。纸张质量差让你生气。我要把这张纸烧成灰烬,以消除我的仇恨。”烧完了,他拿来纸来烧。烧了一会儿,只听得慧娘在棺材里喊:“开门,我回来了。”挺吓人的。人家开棺材,慧娘得瑟地唱:死人的钱可以走遍天下,坟里的纸是拿来做生意的。如果我老公没把纸烧了,谁让我回家呢?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我刚才是鬼,现在是人了。不要害怕。到了冥界,颜让我咬牙切齿,苦不堪言。当我丈夫给我钱的时候,许多孩子帮助了我。有钱能使鬼推磨。三个曹的官员也向我要钱。我把所有的钱都给他,他打开地狱的后门让我回来。”蔡沫故作糊涂:“我没给你送钱?”慧娘道:“你烧的纸是冥界的钱。”于是蔡默拿了几捆纸烧给父母。
在场的人一听,都觉得烧纸很有好处,都向蔡默买纸。慧娘很大方的送给了村民,很快就火了起来。远近的人都来买蔡的纸,烧给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文件就被抢购一空。慧娘的“回春”是农历十月初一。所以后人在十月初一祭祖,安
十月初一,一些地方有祭祀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一天,秦文公命令人砍倒一棵梓树,它突然变成了一头牛。秦文公被追捕。奶牛跳进水里,再也没上来。人们建造了一座“纳特庙”来供奉牛神。纳特是一头高大、强壮、威严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种牛有驱除疫疾、驱邪护牛的作用。
诗词类
1、
离家久无信,又听捣寒衣。
(离家这么久,却无家乡的书信传来,只是,又听到江边洗衣的妇女们捣寒衣的声音,就像在提醒我,该回家了。)
——张籍《宿临江驿》
2、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江边的渡口,月儿初上,邻居家外出打鱼还没有归来。我思乡之心没有尽头,何处有家乡的捣衣声,慰藉我内心的寂寞。)
——刘长卿《余干旅舍》
3、
谁知别后身宽窄,欲送寒衣未敢裁。
(大雁南来北往已经几度春秋,可是,情郎还是没有回家,连音信都没有,不知道情郎的身体胖与瘦,连寒衣都没有剪裁。)
——王_《征妇词》
4、
今朝朔风欺远客,又还无处寄寒衣。
(想到自己丈夫从温暖地方去苦寒之地,心急如焚,想给她寄寒衣,可是苦于没有丈夫的地址。)
——释文_《思还人四方》
5、
寒衣剪就金刀冷,云母屏空对孤影。
(一个女子在闺房里做寒衣,天气开始冷起来,她裁剪好衣料,金剪刀都冰冷了。她床前的云母制作的屏风空空地对着她孤独的身影。)
——郭武《闺中曲》
6、
欲寄寒衣上帝都,连宵裁剪眼模糊。
(想寄寒衣到帝都去,给在那里的丈夫,通宵达旦剪裁,视线都开始模糊,寒衣做好了,可是没有人试一试寒衣大小是否合适,只希望泪水追逐着西风,洒在丈夫远去的路途。)
——邓氏《寄衣》
7、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回到家里,看到母亲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蒋士铨《岁暮到家》
8、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寒衣,寄的是思念。
(一个思妇,丈夫离家,或征战,或行役,天气转凉了,妻子就给丈夫寄寒衣。可是,在寄的时候,妻子又犹豫了,给你寄冬衣,怕你不想把家还;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要受寒。是寄还是不寄,让我千难又万难。)
——姚燧《凭栏人·寄征衣》
9、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一场惨烈的战斗过后,兵士们战死过半,再也不能回家了。可是早上已有家里人寄来书信,给他们捎来了过冬的寒衣。)
——许浑《塞下曲》
10、
鸳瓦已新霜,欲寄寒衣转自伤。
(屋外的瓦上已经结了一层霜,孤灯之下,一个女子对着寒衣暗自心伤。在外戍边的人受尽苦寒,容易消瘦,真想好好看看你。)
——纳兰性德《南乡子·捣衣》
11、
秋斋独卧病,谁与覆寒衣。
(这一天,韦应物病了,躺在床上,火盆里的火已经熄灭了,灯影也越来越小。生病了,独自躺在床上,谁来为我盖上寒衣呢?)
——韦应物《郡斋卧疾绝句》
12、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刘克庄笔下的冬日,没有哀叹流逝的岁月,也没有对寒冬的畏惧。有的是冬天平凡的乐趣,在暖阁里,熨好寒衣,喝初熟的酒,吃肥美的蟹,一切都是那么平淡自然又美好。)
——刘克庄《初冬》
13、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想念你啊!想念你,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当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陈玉兰《寄夫》
14、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15、
寒衣补灯下,小女戏床头。
(妻子在灯下补寒衣,小女儿在床头嬉闹,真是温馨。家庭清贫,但诗人依然苦中作乐,诗朴实无华,患难夫妻也能温暖寒冬。)
——白居易《赠内子》
16、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黄花开了,谁又能与我共折呢?远方的征人们,最伤感的,就是送寒衣的时节了。)
——朱敦儒《十二时》
17、
征客近来音信断,不知何处寄寒衣?
(今夜灯下衣已不见流萤踪迹。远征的丈夫近来没有消息,棉衣做好了不知该寄向哪儿了。)
——张_《闺怨·去年离别雁初归》
18、
白骨已枯沙上草,家人犹自寄寒衣。
(边塞沙漠中的累累白骨,都已经将草覆盖的枯萎了,家人还依旧在给打仗的亲人寄去御寒的衣服。)
——沈彬《吊边人》
19、
故园今夜里,应为捣寒衣。
(今夜故乡的人在自己的家园里一定都在捣寒衣吧。)
——宋之问《江行见鸬鹚》
20、
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
(今晚是十月初一,街头上人们烧衣献故人,大多数人的心中自知自己对逝去的亲人是有亏欠的。)
——杨降《七绝·寄哀思》
21、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22、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
(人还没到家乡,就听见了早归的大雁声声鸣叫,独自走在客路上,要把寒衣带给思念的人。)
——杜牧《中途寄友人》
23、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芳草不在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快置寒衣。)
——李白《秋夕旅怀》
24、
问道玉门千万里,秋深何处寄寒衣。
(旧时每年入冬前,女人们都要给一家老小,亲手缝制冬衣,然后过个暖和的冬天,如亲人已去世,就以纸做寒衣在这一天为他们烧掉。)
——朱无瑕《秋闺曲·寒衣节》
25、
行客念寒衣,主人愁夜织。
(人还在路上,种种惆怅、悲愤难以化解,出京时还是炎夏,如今已是漫天飞雪,想添件衣服。)
——刘长卿《桂阳西洲晚泊古桥村住人》
26、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7、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想你在黄泉之下,泥土侵蚀你的骨肉,最终化作一_黄土,而我如今虽在人世,却也是两鬓苍苍。)
——白居易《梦微之》
28、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29、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犹记得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如今,却又再也见不到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倚靠着柴门盼望我了。)
——与恭《思母》
30、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母亲已经去世了,诗人在傍晚独自站在母亲坟前,为母亲祭奠洒酒。盖山头映射在落日余晖下,只有几只鸟儿归宿窝巢,后悔没用,母亲走了。)
——陈去疾《西上辞母坟》
芦衣顺母是《论语·先进》中的典故,主要内容是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住在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闵损,从小就过着饥寒心酸的生活,因为幼时丧母,失去了慈母之爱,童年的生活很孤苦。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生活才算有了改变,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渐改变了,她只慈爱自己所生的骨肉,对闵损开始冷落了下来,处处看着都不顺眼。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出门儿做生意离开家后,母亲对闵损便没有什么温暖,不但让他带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曾饱受苦难的孩子竟然懂事早,九岁的他不但乐意去干一切脏苦累活儿从不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能以德报怨,对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是对五岁的弟弟非常疼爱友好,处处关心而谦让弟弟,兄弟俩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母亲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饭后,父亲带上兄弟两个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觉火从心起,并斥责说: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那样,看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脱生似的,太没出息啦!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弟弟见状心疼哥哥,扑在哥哥身上,这第二鞭子打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立即写了一纸休书,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只说:你心太狠了,是绝不可原谅的。看母亲头已磕破,闵损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来。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丈夫不肯饶恕自己,妻子感到绝望了,这时闵损开口道: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没有母亲的,没有母亲的家不像一个家,更何况“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父亲不答应孩儿绝不起来!说罢与弟弟叩头不止,这时闵公被儿子一番合乎情理的正语之言打动了,看了看几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肠软了下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你们都下去吧。两个儿子赶紧扶起母亲,这时如梦初醒的母亲,激动地抱着两个儿子痛哭失声,她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刻,大儿子竟然救了她一命。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大儿子又敬又爱,处处待他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从此闵公的家,成为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真是英雄出少年,一个少年闵损竟已具备了说话有理,忍辱负重和能严格修悟自己的美德,充分体现其宝贵的佛性,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难怪他后来竟然成为孔夫子的得意门徒之一。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