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流行在黑龙江一带的信仰习俗。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
1、流行在黑龙江一带的信仰习俗。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2、流行于辽东,辽南一带,就是大连,丹东,营口等地区,也有送灯的习俗,不过就没有那么古老,亲手捏面灯了,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元宵节也叫灯节,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给祖上送灯,就在祖上安息的地方,让他们也有感受到亲人的问候和温暖。
正月十五,给故去的亲人送灯的习俗据说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当皇帝后,在元宵节这天去找他母亲的坟,但没有找到。于是他在每个坟前点了一盏灯,然后不停地磕头,哪个坟前的灯没有灭,哪个就是他母亲的坟。所以人们为了纪念朱元璋,也为了思念已故的亲人,弘扬孝道,每年的正月十五这天,百姓们都会给故去的亲人送灯。
正月十五送灯有什么说法正月十五这天除了要给祖坟送灯,每家每户也要点灯,而且要彻夜灯明。出嫁的姑娘是不允许在娘家过十五的,更不允许送娘家的灯。只有娘家人绝人后,才由嫁出去的女儿代为送灯。所以娘家人最忌讳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过十五或送灯,据说这样会让娘家人丁不兴旺。所以老家有“女不观娘家灯”之说。但是媳妇是可以送灯的,因为她已经是婆家的人了,没有出嫁的女儿也可以送灯。
送灯又称送花灯,中国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还有的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长辈,以表达哀思和祝愿。
扩展资料:
元宵节这天,民间家家户户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灯,如碗灯,上粗下细中间有碗的倒挂金钟灯,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等。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冷却后将灯中倒入豆油,放上灯捻,到用时点燃。为了使灯具有不同的颜色,人们使用不同的面粉来制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灯金光闪闪,所以叫“金灯”;
用小麦面粉做成的灯白盈盈的洁净,所以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灯黑拗助的结实,所以叫“铁灯”;还有用彩纸糊成的各种灯,灯中放小蜡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除夕“送灯”不是普通的扫墓,除了常规的烧纸钱和敬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点灯”。这在我们家乡人看来,就是让逝去的亲人在天黑之后能够打着灯找到回家的路,来跟我们一起吃顿团年饭。
所以一到除夕傍晚,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公墓附近了,大家都来为逝去的亲人“点灯”。通往公墓的路边,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灯可以买,但很多人为了表达心意,都会自己亲手做“灯”去送。
带着红红火火的“灯”和良好的祝愿,大家都在往公墓的方向赶去给逝去的家人点灯拜年,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而除了除夕之外,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还会到公墓去再送一次“灯”。
送灯是后辈的事,后继有人,坟头才有送灯的。所以,终身无后的人常常悲观,悲观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死后送个亮的人都没有。当然,无后的人不一定坟头黑暗,如果死者生前人缘好,亲朋好友可以送灯,左邻右舍也会送灯。
连住在坟头附近的邻居,哪怕活着的人不知道坟墓里埋的是谁,除夕夜也会送灯的。送灯祈福,送灯吉祥,活人过年,亡人也要过年,奉死如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