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了婆婆说要去旅游不给带孩子,老公让我辞去工作在家看孩子怎么办?

老人 0 21

怀孕了婆婆说要去旅游不给带孩子,老公让我辞去工作在家看孩子怎么办?,第1张

怀孕了婆婆说要去旅游不给带孩子,老公让我辞去工作在家看孩子怎么办?
导读:总是有宝妈留言咨询,说是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有孩子后,自己的产假也休完了,但是婆婆却不愿意过来帮忙带孩子。可自己又想出去上班,挣钱补贴家用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也更独立,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

总是有宝妈留言咨询,说是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有孩子后,自己的产假也休完了,但是婆婆却不愿意过来帮忙带孩子。可自己又想出去上班,挣钱补贴家用的同时,更多的是希望自己也更独立,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你可以试试“三步走”方针,没准你婆婆就能够“回心转意”。

“动之以情”

第一步,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只要你不是和婆婆有天大的“仇气”,那么你就有机会。宝妈们可以找一个时间,和婆婆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婆婆谈谈心。告诉婆婆你想出去工作的初衷,你可以综合一些,更全面一些。类似如:心疼老公一个人挣钱养家太辛苦了;你也希望可以给自己的小家出一份力气,靠自己的能力为家庭增砖添瓦等等。

总之,“动之以情”,让婆婆知道你出去工作,不代表你就不愿意顾家顾孩子。你只是希望婆婆可以过来帮帮忙。并且你感激的同时,还会切实在行动上补偿婆婆。

“付诸行动”

让婆婆知道,你理解她辛勤操劳一辈子的不易。你也希望可以给婆婆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可现在你遇到了困难,你需要婆婆帮一把,但是你不会因此剥夺掉婆婆全部的时间。

这就到了第二步,也就是承诺,并且具体体现在行动上,告诉婆婆,你会定期出钱出力让婆婆外出游玩,平时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会腾出时间照顾孩子,让婆婆去做她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完全把婆婆和孩子捆绑在一起,你则去潇洒快活。

并且,也注意在物质上补偿婆婆,隔三岔五给婆婆买个礼物,衣服或者其他,甚至是给婆婆固定的“辛苦费”。让婆婆意识到你的诚意,以及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心甘情愿,绝对没有一点抵触心理的。毕竟,婆婆是孩子的亲奶奶,有她的照看,妈妈们会省心很多。

“换位共情,别总是抱怨”

这是第三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如果婆婆答应帮你照看孩子,那么你一定要懂得感激,并且不挑剔。毕竟上了岁数的婆婆在带孩子的时候,很多方面确实会和你自己带的时候有出入,但她们也是在自己已有的观念上想着对孩子好,这时候,宝妈就要多体贴、谅解婆婆,别总是挑剔,这不满意,那不如意的。

“换位共情”,你愿意主动理解、感激婆婆,婆婆也会更上心地帮你带孩子。相反,如果婆婆帮你带孩子,你自认自己给了婆婆报酬,就各种看婆婆不顺眼,甚至还各种找事,那对不起,婆婆们可不是看在你的那一点小恩小惠上就会任由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如果她们撂挑子不干了,那最终为难的也只能是你自己。

婆婆不愿意帮忙带孩子,很多时候真的是有原因的。而如果媳妇们能够做到这“三步走”方针,可以说事情就会好办很多了。

想要逼疯妈,出门带上娃。

——鹿妈

作者 | 女儿派·卤蛋妈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然而,同样在路上,却被网友无情地划分为三六九等:

一等公民:已婚没孩子的,有工作,有闲钱,

这些人可以肆意回怼令人不爽的老板: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国内游是看不上的,必须是逼格满满的海外游。

晒的旅行照,每一张都是精修一万遍的自拍,妥妥的炸裂朋友圈。

二等公民 :已婚有1个幼崽的,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与母爱光环里。

日常周边短途游,偶有抱怨,朋友圈也是刷屏般的温馨:孩子站着、坐着、躺着

千篇一律的文案,都在花式夸孩子:有点累,但看到孩子天真的笑脸,所有疲累都值了。

三等公民:已婚有1个或2个大孩子的。

假期临近,但这些人的朋友圈早已妥协:国庆到了,已经准备好客厅房间8日游。

要真出去 旅游 ,偶尔更新的朋友圈,却像是经历了世界末日,赤裸裸两个字:崩溃。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采访了几位“三等公民”,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小七妈

还没踏出家门,我就后悔了!

一个人旅行时,一个拉杆箱走天涯。

带娃一起旅行,我感觉是把整个天涯都装进了拉杆箱。

光是杯子,就有喝水的、喝奶的、临时备用的

衣服3套、裤子5条、吸汗巾7件、鞋子6双

零食、玩具、日常用药都是满满一大袋。

行李箱已经塞满3个了,东西才收拾一半。

这是出游吗?这是搬家!

我的身体还没在路上呢,我的灵魂已经告诉我:不,你不想旅行。

@橙子妈

听我说,带娃旅行,只是换个地方受虐。

经历几个小时的跋涉,你正昏昏欲睡的时候,孩子却彻底放飞自我,活泼得像是刚放出圈的小猪:

“妈妈,我想去那边的喷水池玩。”

“爸爸,陪我一起挖沙子。”

等你蓄精养锐想出去体验一下大自然风光的时候,孩子又一反常态:

“妈妈,好多蚊子,我们快回去,这边一点都不好玩。”

“妈妈,我想尿尿,我憋不住想拉屎。”

爸爸抱着他一路狂奔,最后还是尿在了裤裆里。

到了夜里,孩子悠悠来一句:“妈妈,我饿了,我就要吃你煎的荷包蛋。”

上班只是996,带娃出游,真的是007。

老板,我申请国庆加班还来得及吗?

@靓仔妈

带孩子旅行,跟西天取经有什么区别?

孩子就是孙悟空:

看到随行小哥哥的玩具,他也吵着要个一模一样的,甚至直接上手抢;

路边的花花草草非要上手拽,小动物非要撵着跑,大喊:“妖怪,哪里逃?”

爸爸就是猪八戒:

老婆,你尝尝,这个真的好吃。

儿子,嘿嘿,来试试看这个大章鱼味道咋样?

奶奶是唐僧:

乖啊,别跑哦;等等奶奶哦;说了多少次啦,不要玩水

至于我,就是任劳任怨的沙僧。

拎包的是我,找饭店的是我,看行程路线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不带孩子出游是旅行,带孩子,那是我的一场带发修行。

@小花妈

本想带孩子去感受黄山的俊朗、长城的宏伟、西湖的静美

没想到,所到之处,全是人人人人人

脑子里哪有什么风景,一直循环的只有一个问题:我娃呢?没跟丢吧?

你问我旅行的意义?

能够平安归来不走失,已经是假期带娃旅行最大的意义。

@包子妈

那次带娃出去,正赶上当地 美食 节,胡吃海喝一顿,孩子夜里拉肚子了。

深夜3点,两个累到虚脱的大人带着一个哭到抽搐的娃,那叫一个酸爽。

人生地不熟,找出租车还被坑。

最后被爷爷奶奶痛骂一顿,只好又连夜赶回家。

带娃出门,不是度假,而是渡劫。

出游不带孩子,觉得对不起孩子;带了孩子,觉得对不起自己。

行走在鄙视链底端的“三等公民,最大的委屈并非来自其他高等级公民的同情和不解,而是来自孩子的致命一击。

著名教育家洪兰老师曾说过自己的故事。

因为无人照看孩子,他们甚至连去国外出差都把孩子带着。

孩子6岁的时候,就去了瑞典,游览了当地非常著名的峡湾景区。

可是过了几年,洪兰问起孩子,他表示对此一无所知。

10岁以前,明明去了很多地方,可是孩子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

零星一点的记忆,就是在荷兰的一个教授家,他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大人都走了,无比饥饿的他,就把桌子上的一块鱼给吃了。

所有名胜古迹都成为过眼云烟,孩子只记得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能接触到的一条“鱼”。

网上还有这样的故事。

爸妈为了让孩子见世面,特地抽时间带孩子出去 旅游 。

回来后,妈妈要求写写 旅游 感悟,关切地询问孩子这趟旅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看到孩子的作文本,妈妈差点气到昏厥:

我最喜欢的就是在一个小卖部边,妈妈特别爽快地给我买了一个冰淇淋。

那个冰淇淋,我从来没吃过,真的太好吃了。

整整4天的出游,就记住了一个冰淇淋。

而那个冰淇淋,只是农村最普通最便宜的一根冰棍。

果然,有一种心肌梗塞,叫娃的旅行体验。

有网友调侃:

在孩子还没有建立起旅行认知的时候,带娃出游,只能是游了个寂寞。

“三等公民”没有逆袭的时候吗?

还真有。

因为疫情禁令,澳洲有个五口之家,不得已取消了计划好的欧洲之旅。

但是,这并没有阻拦他们的旅行梦想。

相反,妈妈在网上直播策划一场堪称“完美”的欧洲之旅。

首要目标:去欧洲!

拿着印有航空公司“Lounge Chair Air”Logo的打印机票,准备登机吧。

16岁的儿子,扮演安检工作人员,活动衣架变成临时“安检门”。

9岁小女儿检查行李,14岁大女儿扮演空乘。

是的,这场登机仪式,其实地点就在家里。

我们看到了豪华的机舱,这次的飞行,还提供了各种人性化服务:

可带宠物,可倾斜座椅、可以玩电子 游戏 …

不一会儿,空乘爸爸推着“餐车”走来:

果汁,薯片,小甜食应有应有,以及丰盛的飞机餐。

夜深了,乘客们陆续入睡。

接着转机,因为航班延误,所有人被迫在“机场”快速冲凉洗澡,并在“航站楼” 美食 广场吃到了早餐。

然后再次出发,冲向终点。

最终到达目的地,一家人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微笑。

真是应了那句话:“只要心中有海,到哪都是马尔代夫。”

曾看到一段国外的视频:

温馨浪漫的婚礼上,新郎看向台下的父母,说了这样一句“致谢词”:

“我要谢谢我的父母,感谢他们成为世界上最差劲的父母!”

亲朋好友们面面相觑,一脸不可置信的表情。

新郎官没有理会,继续发问:

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去上钢琴课,而他的音乐课,就是父母一起在家唱免费的卡拉OK?

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被父母送去昂贵的补习班,而他只能由隔壁领居家阿姨来辅导?

最令新郎气愤的是:

他失望表示,父母唯一一次带他去旅行,是在他生日那天去了曼谷。

旅行项目呢?和他期待中的完全不一样。

没有派对,没有表演,父母只是带他去商场旁边的游乐场,玩老套的“打地鼠” 游戏 。

新郎指着背后的大屏:童年时期的他坐在台阶上,无奈地托着腮帮子,脸上写满了失望。

最后,新郎官甚至有些激动地走到父亲面前,大声质问:

“为什么你们不能像其他父母一样?!”

台下的爸爸坐不住了,径直走上台,揉乱了新郎的头发,之后两个人都笑起来。

新郎很无奈:“看,这就是我的老爸!”

他看向后面的大屏,一张张童年记忆的照片涌现:

爸爸陪他玩 游戏 、一起搞怪、一起养小动物、见证他的毕业礼

新郎一脸幸福地看着爸爸说 :“我有着精彩的童年生活。”

他深情款款向父母表白:

“如果不是你们给了我那时我想要的一切,我就不会拥有我现在拥有的一切。感谢你们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

结束致辞的时候,他搂着新娘:我一定和妻子尽最大的努力,成为全世界“最差劲的父母”。

这对“最差劲的父母”,因为经济的原因,没能给孩子提供新奇昂贵的 旅游 体验。

但,他们给了孩子更加无价的爱和陪伴。

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孩子的旅行,不应该是走马观花的景点打卡,也未必是跟风从众的增加阅历。

真正的旅行,是父母陪伴见证的一路成长,是高质量的陪伴,给孩子积累成长中需要的能量和勇气。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家,才是最好的旅行地。”

这个假期,我决定不再跟风 旅游 ,与其做朋友圈的“三等公民”,不如做家里的“一等妈妈”。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我们要带孩子感受一个怎样的世界?” 罗伯特·M·波西格让他11岁的儿子克里斯坐到自己的1964年本田超级鹰的后座上,写下了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韩国的吴善珠、金东昱带着好奇心旺盛的小女儿,横穿了整个美国大陆。 一路上风景宜人,趣事不断,亲情浓浓,在旅途中给孩子最浪漫的教养。

孩子有一双发现世界的眼睛,带着孩子看世界,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中的惊喜!

对于教育,中国教育研究网总裁付永有着自己的理解: “抚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他们能独立生活,保护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当今的教育环境过于看重应试,而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挖掘分数的机器,不是升学的工具,不是谋取职位的阶梯,而是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载体。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付永自有一套独特的培养方式。他不看重孩子的成绩,不强求他们参加辅导班,甚至放任他们不必完成作业。 那么什么才是他所看重的呢?是带着孩子走出去,走到自然中去,走到荒野中去,乘桴浮于海,会当凌绝顶。 他认为,只有在户外,孩子才会拥有更多体验、尝试的机遇,磨砺自己的生存能力,学会独立。

当他看到本来应该天真快乐的孩子整天被所谓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眼光黯淡,整个 社会 被功利的浮尘遮蔽,陷入了焦虑和烦躁,但却没有真正的精神信仰,他觉得自己应当有所作为。

经历,成长……

“不管你愿不愿意,孩子最终都将离开我们。与其被动地分开,不如主动地放手。让孩子尽早走向独立,这是一种最伟大的爱。” 付永说。在付永看来,应试教育只是让孩子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很多更重要的素质,特别是生存能力,比如自救和救护能力、对灾难的应变能力。

通过种种的自然和 社会 经历和挑战,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生存能力,也更容易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付永说:“以地理知识来说,像等高线、气流、方向、比例尺计算等许多孩子在课本上学了一天、背了一学期可能都记不住,也不能真正理解。来到这里就不一样了,在荒野的山里一人一张地图,一个指北针,什么都会看了,要不然他们连吃的喝的都找不到的。这就是我们要做的教育。”

“经历什么样的洗礼就能铸造什么样的灵魂。你的孩子能否成为一个掌控生存技能、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给过他磨练的平台。”付永说。

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

“现在为止我每天只要条件允许,至少走10公里。现在学生的体质状况实在让我们担忧,如果没有看到调查的数据,我们可能想象不到,我们大学生现在的体质测验合格率不到60%。”对于当下青少年的身体状况,付永担忧地说, “现在的孩子跑上一公里就喘得动不了,我觉得都这样了,我们还凭什么去竞争。我们身体没有了,还有什么快乐、幸福的未来?”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当今中、小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相当可怜,基本上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用付永的话来说, “总觉得家里和繁华的都市中没有风险存在” 。付永参加过几次地震救援,深刻地懂得,那种灾难来了,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受灾情况只会更严重。“所以我们未来训练营教大家更多的是生存技能,而且是系统的、立体的。不仅仅是四天徒步一百公里、所有的孩子走完了就可以了,里面的地容地貌、包括独木桥等,所有人都要走过去。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专制型的父母会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认为不是为自己而活。” 付永说,最要命的是,他们不相信孩子有创造奇迹的能力。而实践终将告诉这些家长,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世上没有偶然,所有的起始都已预兆未来的方向。 与其不厌其烦地督促孩子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不如从小帮他形成独立人格、乐观性情和良好习惯。 ”付永说, “你的心里孩子是什么,他就会长成什么样。”

小的爸爸决定带孩子出去玩的起因简单得很:“因为看《爸爸去哪儿》那个节目,他爸爸就说也能自己带着他出去玩,然后就去了。”当然妈妈也有自己更多的想法: “开始想着休假带着他出去玩,能开阔孩子眼界。也想锻炼孩子的自立、为人处事、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对记忆力、想象力有好处。再说见识得多写作文也有的说。”

旅行的开始

小犇一岁多爸爸妈妈就就带着他出去玩了。第一次带孩子出行的爸爸妈妈因为没有经验,错误地选择了跟团:“去的苏州、上海。因为跟团比较累,起得早睡得晚,打乱了生活规律。孩子不舒服,玩一半就回来了。”

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气馁,这样才有了小犇2岁多的山东行,3岁多的海南、东北行及今年的青海西藏行。小犇的出游,没有车接车送,没有飞机游轮,小犇的旅行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车。

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妈妈工作比较忙,玩上瘾了的爸爸开始独自带着小犇出行: “他自己查好行程带着孩子就走了。”

火车的慢游时光

因为青岛之行小犇喜欢上了大海,爸爸决定带小犇看看中国最南端的海,给小犇组织了一个海南15天的旅行行程。小犇第一次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

开始爸爸的设想很浪漫,想坐火车比较自由,孩子想在哪玩一下就停下玩一会。可以一站一站地玩,让孩子慢慢感受各地风俗的不同。可事与愿违: “车上有个小朋友与小犇玩得很好,就一气坐火车到了海南。”

孩子的适应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厉害,小犇妈妈说: “孩子现在很坚强,去比较艰苦的地方也没事,玩的很高兴。像北极村特别冷,卫生间冻的冰柱都有马桶那么高。他都不在乎,还说今年还要跟爸爸去东北玩雪。”

东北之行虽然快乐,但那种艰苦却只有爸爸能忍受吧,妈妈说: “回来之后跟逃难的似的,没法看了,因为冷,在漠河都不敢给洗澡,孩子就只能脏着。”

跟着爸爸的小爷们儿

小犇爸爸是个时髦的 “全职奶爸” ,当年,爸爸嫌妈妈照顾不好孩子,做饭也不好吃,“给孩子饿瘦了,没他细心”,妈妈歇完产假爸爸就辞职专心在家照顾孩子了。妈妈说小犇: “跟爸爸在一起,像个爷们儿,有男子气概。”

出去玩也有危险: “在东北滑雪,孩子直接从几米高的滑雪坡出溜下来了。当时他爸爸都觉得害怕,他自己却一点都不害怕。”

小犇的旅行,全程都是自己走,没有好酒店,爸爸的理念是:“住可以差,吃不能差。水果、蔬菜、饭必须营养、干净。”实在特别累,爸爸就找个小时房让孩子睡两个小时。或者算好夕发朝至的火车,买卧铺票父子俩能舒服地睡一晚上,到了目的地精神饱满地玩。而父子出行的行李也只有简单的几样。爸爸看来只要 “玩得好,别的不重要”。

旅行的意义

这么多次的出行,用妈妈的话说,小犇“变化惊人”:“以前出门不爱说话,怕羞,因为在火车上接触人什么的,还有各地的小朋友一起玩。出去多了之后,孩子自己主动学会打招呼了。现在见到陌生人看他,他就主动跟人家打招呼。去公园玩,也能很快跟陌生的小朋友玩到一起。以前什么都让妈妈去,现在变得很外向。”因为多次出行与爸爸妈妈形成稳定的安全感,小犇上幼儿园就没哭闹过。

虽然只有孩子和爸爸出门旅行,妈妈也没有脱离孩子的成长,“天天视频,聊天”。对于父子出行,妈妈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俩人出去能清净清净,一个人在家收拾家里。”

在西方,跑步也是亲子活动的一种,而带着孩子全世界跑更是一种流行运动。宁宁和先生不仅带着家里的孩子参加全世界的亲子跑活动,更亲自组织中国的亲子跑,他们计划把这项在国外早已风靡的 健康 活动也在中国流行起来。

LADY:为什么会带着孩子跑步

宁宁 :我们在国外玩的时候,发现西方人会带着孩子参加跑马拉松这样的活动,而且他们的相关活动已经做得很成熟了。当时我们是去旅行没有带着孩子,但是就想我们也要带着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其实孩子们参加这样的活动也会很开心,我们也不认为这只是单纯的跑步,这更像是一个家庭活动。全家人一起参与,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全家人一起完成目标,这个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有教育和纪念意义的。

LADY:亲子跑活动对于孩子是什么感受?

宁宁 :跑步那天要起很早,我们6点就要起床、吃早饭,8点就要到现场进行热身等各种准备活动。整个比赛期间,孩子经历了很多他在别的活动中经历不到的东西,作为家长我觉得这个活动太有意义了。孩子对这个活动的反应是非常开心的,他对于这个活动可以说是“爱恨交加”,他非常珍惜拿到的那块奖牌,回到北京就迫不及待地给爷爷奶奶献宝,讲述自己跑步的故事。但是那一天对于他来说确实很累、很热、很难受、很辛苦。后来我们问他还愿意不愿意参加活动,他还是说愿意,以后要多多地去跑步。

LADY家庭 情感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