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衣是什么意思

老人 0 30

寿衣是什么意思,第1张

寿衣是什么意思
导读:寿衣装殓死者的衣服,是指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称寿衣,寓为健康长寿之意中国的习俗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寿衣。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

寿衣

装殓死者的衣服,是指为去世人员准备穿戴的衣服,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后要穿的衣服,美称寿衣,寓为健康长寿之意

中国的习俗  人死了要将身体洗净,然后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也就是穿上

寿衣

。在闽南一带,在给死人穿寿衣时,老人的亲属要先来个象征性的试穿。试穿之后用一根没有秤锤的秤来秤一下,并在人面前说一句:“这是子孙用钱买来的。”表示子孙的孝心。

男式

寿衣

死人穿的

寿衣

通常都是奇数的,上下相差二,如上七下五或上九下七,最多是上十一下九,即穿十一件上衣,九条裤子(女的可用裙子代裤)。夭寿者,亦即不到五十多岁而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死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女式旗袍

老人死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的衣服呢?这因为,过去人死了总是先装在棺材里,而棺材往往要在家里停放一些时候。大体死者年岁愈大的停放时间愈久。有的因为坟地未选择好,一时无法安葬,一直放在家里停几年的都有。这就必然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面的尸体久了会腐烂,会流

出液体来,并还可能透过棺材渗漏出来。为了防止渗漏,除了在棺材里面放上

草木灰

草纸

一类吸水的东西,还要多穿衣服,亦为了能吸水分。人的内脏在上身,腐烂时水分比下身更多些,因此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夭寿者通常在死后很快埋葬入土,所以可以少穿衣服。后人相袭成俗,一直沿用下来。

  如今所谓

寿衣

,或说原是明代一般人平时穿用的衣裤,后来因清朝统治者不让汉人穿明代的服装,人们只好改变原来的习惯。据说有人向清政府提出“生变死不变”的要求。即生时穿清朝的衣服,死时穿明代的衣服。清政府见民众要求强烈,只好答应下来,于是明代服装便成了死人的寿衣了,后来虽然清政府被推翻了,以明代衣服为寿衣的习俗却一直传下来。

  大多绣五蝠捧寿图案。

寿衣

颜色,一般为蓝、褐色,年轻妇女用红、粉或葱白色。此外,还配以被褥,通常铺黄、盖白(意为铺金盖银),被面常绣“八仙”。少数乡村还沿用这类寿衣,但多数农村和城市移风易俗,办丧事一般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生活服装,习惯上仍称寿衣。

  书上说,清初剔发易服后,汉人羞见祖宗于九泉之下,所以在脸上蒙一块白布,后来形成了这个风俗

  世界上大约再没有哪个民族因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而被大批屠戮的——除了中国人之外。准确地说,是中国的汉人,因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汉服,而被大批杀戮。当年他们是抗争了的,抗争的结果是:活人不许穿,死人可以穿。于是在大约三百六十年前,汉族人死去之后,才可以脱下别族的长袍马褂,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装,并在脸上蒙一块白布,表示无颜见地下的列祖列宗。这一习俗,延续了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汉服只能作为“寿衣”短暂地留存在华夏大地,然后永远地随死去的人一道,埋入黄土陇中——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神州不复汉衣冠。

  剃了三百年头、留了三百年辫子、穿了三百年旗袍马褂的中国人,有很多已经淡忘了这种与旗袍马褂不同的“寿衣”的由来,他们只知道,这个“右衽、交领、博带、广袖”的衣服,叫“寿衣”,是和死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衣服。 男从女不从

  生从死不从

  幼从长不从

  

  满清就是这样屠杀我们先人 又用这样卑鄙的手段使以后的汉人自己主动丢弃自己东西

  所以现在有人说汉服是寿衣 是戏服 穿着马褂笑话穿汉服的说是复古

  "专家"们还乐此不疲

  “寿衣上街”~~~

  先祖们要蒙上白布愧见祖宗,可怜这些知道了汉服消亡史而仍是漠然麻木的子孙们,一片白布如何遮羞……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奶奶的文章,可是一直没有什么头绪,直到前几天衣服开线,向宿舍阿姨借了针线来缝衣服,才勾起我关于“衣服”的记忆。

    缝衣服的本事还是奶奶在世时学会的。小的时候,农村每年入冬之前都要“做被子”,就是把被子拆开、洗净、上浆然后续上棉花,这样冬天才能更暖和。奶奶那时身体还硬朗,缝被子的活儿,大多是奶奶与大姑共同完成,有时大姑农忙不在,奶奶就自己一个人缝。奶奶眼睛向来不好,听大姑说是做手术留下的病,所以每次都要我来“穿针引线”,然后我就看着奶奶缝,一针一针地缝,手法娴熟,虽然不似专业裁缝那般精巧,但奶奶做的被子还是很暖和、很舒服的。

    后来回到长春,奶奶也会经常为我缝衣服,我仍然帮她穿针,然后继续看她缝衣服。那时年少淘气,衣服穿得费,袜子更费,一双袜子不出三天定是要破的,奶奶也上了年纪,心疼奶奶的我就自己学着缝袜子。我不会缝,不懂什么平针、回针,就是胡乱缝,奶奶总是笑话我缝的不好看,我偏执拗地坚持自己缝,一定要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尊严。

    再后来奶奶病倒了,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就越来越频繁地自己缝衣服。起初都是回忆奶奶是如何下针的,如何收针的,一针一针的,不紧不慢,专心致志的,这与我日后做事认真的态度是有极大关联的。

    关于“衣服”的第二件事是洗衣服。洗衣服的本事依然是奶奶教会我的,洗衣服这事似乎人人都会,没什么好讲的,但我奶奶洗衣服洗的干净。不是说她有什么独特的方法,和平常人一样,一盆清水,一盒洗衣粉或一块肥皂以及一双手。唯一不同的是,她眼睛不好,看不清哪里脏,所以她会用手捻着衣服顺着衣领一路洗到衣服下摆,这种方法简单有效,我想也是家里妈妈们洗衣的惯常手法吧。但这对我的意义却是不同:奶奶对我说,怕给你洗不干净,所以才会一点一点洗。

    自己一个人生活以后,洗衣服就成了自己的事,反正都是自己穿,所以有时图省事就把衣服放盆里随便搓搓了事,上了大学寝室有洗衣机,就干脆改成了机洗,连双手都解放了,洗衣服这件事从一件家务事变成了一件懒人的事。奶奶洗衣服从来不曾偷过懒,尤其是给我洗衣服,每一件都像缝衣服那样一下一下地洗,认认真真地,半点马虎不得,为什么?因为奶奶是个爱干净的人,也希望我穿的是干净的衣服,奶奶的衣服洗得干净,双手洗出了我这个干干净净的人来。

    第三件是关于穿衣服的。我不讳言家贫,没有漂亮帅气的衣服,甚至很多衣服都是别人送或买给我穿的,我从不因此感到羞耻,因为奶奶对我的教育是“不求吃穿有多好,只求吃饱穿暖就好”,这点与我父亲的想法截然相反,所以我很庆幸没有成为那样的人。奶奶让我穿的衣服总是干净的,在外人看来我是个干净的小孩,这份功劳非奶奶莫属,可是小时候总是不注意,苦了奶奶的双手在冷水里泡了又泡,现在长大了也变成了如奶奶一般喜欢干净的人。如今穿衣服越来越注意形象,关注搭配和样式,一柜子的衣服看着就赏心悦目,却渐渐忽视了奶奶的教导:

    奶奶有个毛病,太爱唠叨,上了年纪的人都这样,有时我挺烦的,也因为她的唠叨与她生过气,后来想明白了

奶奶最常唠叨的就是穿衣服,天冷了她叫我添衣服,天热了她就叫我脱衣服,问题是她总是以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判断天气的变化,最常说的就是:“我都冷了,快把衣服穿上”。我很反感她这种“自以为是”,其实我根本不冷,最让人气愤的是她能一天之内叫我换十几次衣服,天晓得那时我有多讨厌她的。

    直到现在,由于我不适应南京多变的天气而经常感冒,才体会到有人在你身边唠叨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我的彻底独立始于奶奶的病,脑血栓,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我对自己说:奶奶倒下了,成全了你站了起来。

    那时上初中,父亲忙于在外赚钱,照顾奶奶的重任就落到我的身上,我每天早起给奶奶换尿不湿,洗脸洗手,喂饭,收拾好一切然后上学,中午午休骑车回家给奶奶送饭、喂饭、自己吃饭,晚上回来做饭、喂饭、换尿不湿,由于精力有限,加上照顾不当,没两个月奶奶的身体搞得越来越糟。后来无奈把奶奶送去敬老院,直到高三毕业上大一那年,奶奶一直待在那里。

    由于奶奶经常尿床,衣服总是被弄湿,所以干脆就不给她穿衣服,又由于奶奶身材瘦小,得病后“瘦上加瘦”,所以躺在床上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高三时有一次我在作文中写道:

    从奶奶病倒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会有那么一天的,我为奶奶准备了她最干净、最好看的一身衣服,那时不清楚寿衣的概念,只想奶奶穿着最好的衣服离去。不管搬到哪里,我都把它同我的书放在一起,准备着那一天的到来,所幸奶奶很健康,直到高中毕业,那身衣服也没有动过。后来我报考了南京的学校,临行前我嘱托敬老院院长,那身衣服也一并交付,再后来奶奶走了的消息传到南京,我没来得及回去,到现在还后悔,跑这么远来上学为什么?去年回去才知道,衣服和书都丢了,奶奶也没穿上那身衣服。

    奶奶是个朴素的人,是个爱干净的人,是个认真又爱唠叨的人,她的晚年时光都成全了我,教会了我很多,让我这样的人也能穿着干净的衣服干净地活在世上,可我始终没有让她穿着干净的衣服离去。

   

家里老人的寿衣儿子买还是女儿买

 家里老人的寿衣儿子买还是女儿买,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注定了要经历生离死别,生命终将有走向终结的那一天,中国人一向非常看重孝道,家中老人如果去世,一般都要举行盛大的葬礼活动,接下来了解一下家里老人的寿衣儿子买还是女儿买?

家里老人的寿衣儿子买还是女儿买1

  一、老人的寿衣由谁负责。

 自古以来,就有女儿是父母贴心小棉袄的说法,女儿准备的东西老人更加喜欢。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女儿,那就是她一个人负责操办寿衣的事情。

 如果是几姐妹,寿衣就由几姐妹共同负责。可以由一个人先出钱,购买齐备,大家分摊费用。若是亲手缝制的话,就有几个姐妹各自分工,各负其责来完成。不过,寿衣也不全是由女儿买,若只有一个儿子,寿衣就是由儿媳妇负责操办。

 若是儿子和女儿都多,那就是大家商量着办,女儿们负责置办寿衣,儿子们负责办理丧事。

 古代,老人的寿衣数量,还有个说法,叫“五领三腰”,分别为衬衣衬裤、绒衣绒裤、夹袄、棉衣棉裤和披风。绒衣绒裤要过背,用清白条纹的,这叫路路通。

 男士的寿衣,一般选择蓝黑色;女士的寿衣,一般选择红色或紫红色。

  二、老人死后寿衣由谁穿。

 老人活着的时候,不会穿寿衣,只有到生命垂危的时候,才会穿。一般情况下,是由最亲近的人来穿,大多数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负责。

 有的人家庭人力单薄,没有什么直系亲属,子女年轻不懂事,这时可以找专门穿寿衣的人穿。在民间,一些负责红白喜事的团队,都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

 在给老人穿寿衣之前,需要提前给寿衣暖衣,暖衣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让当事人将寿衣穿在自己的身上试一下,大小是否合适。

 给老人穿寿衣,是在老人弥留的时刻,让穿着寿衣咽气,安心地离开。

  三、寿衣的穿法。

 寿衣的穿法,也有讲究,贴身衣服是白色的衬衣衬裤,外面再穿上棉衣棉裤,最外面就是一件黑色的长袍。寿衣,是不能有扣子的,穿好过后用带子系紧即可。带子,是表示后继有人的意思。

 结语。

 有的老人身体不一样,明明看着身体不好,家里人给他买了寿衣,可人家却还能活个十几年,越活越年轻。

 在民间有个说法,给老人买寿衣,是为老人增寿,希望他长命百岁!

家里老人的寿衣儿子买还是女儿买2

 按照中国传统的一些葬俗,一般寿衣是要提前准备的,其一是老人在弥留之际为其穿上的寿衣,可以一件不剩地带走;其二是提前预备寿衣,避免临终慌乱了礼俗。而寿衣主要是女儿去购买,儿子是负责葬礼的整个流程的。但是到了如今呢,这个由谁去购买办理都是可以的。儿子是可以去购买寿衣,女儿也是可以去操办负责整个葬礼的全部事项的。

 而传统习俗之所以说由女儿来选购寿衣,是女儿天性心细,考虑事情周全,含着更多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原因大抵如此,女儿对寿衣选择考虑的更多,对老人喜爱的款式和颜色也是更加了解,往往更能令人满意

 女儿准备的东西老人更加喜欢。不过寿衣也未必是由女儿买,这和老人的子女数量有关系了,要是只有一个儿子,那寿衣自然就是由儿媳妇操办了。只有一个女儿,那就是女儿操办。要是子女比较多,儿子女儿比较多,那就只能商量着来了,一般是女儿负责买寿衣,儿子负责办丧事。这大概是一些传统习俗上的说法。

 曾经,遇到了一个很小的客户,一个小男孩在听老人们讲过寿衣和寿盒能冲喜,就想着要为他奶奶购买一套寿衣,认为是可以为奶奶添福添寿,然后一直陪着他。后来才详细了解到,原来是他看到近段时间附近的老人相继去世,再加上奶奶最近的身体状况有些不太好,就想着偷偷去购买一套寿衣,那奶奶的病就会好了,身体状况就能得到好转,希望能以这个方式让奶奶长长久久陪着我。

 所以,到了现如今,其实是可以不用太多去考虑寿衣的购买到底是由女儿来买还是儿子买,重要的是有这颗心去尽最后的一次孝。

 当然寿衣一般是要做一个提前准备的,可以由家里的儿子去购买,也可以由女儿去选购,不会像过去传统习俗的那样规定,一定说要由哪个去购买寿衣的。

家里老人的寿衣儿子买还是女儿买3

  给老人买寿衣有什么讲究?

  准备寿衣的时间

 在准备寿衣这件事上,国人一向主张提前准备。认为提前给老人准备寿衣,一来可以为老人添福增寿;二来可以为老人“冲喜”;三来可以避免事出仓促;四是老人病危时提前给穿上寿衣,免得给子女留下终生遗憾。

  准备寿衣的人选

 给老人准备寿衣的人选,传统老理是这样的:在老人葬礼上,老人的寿衣由女儿准备,举办葬礼由儿子操持。这是民间葬礼上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仍然沿用着这个丧俗。如果老人没有女儿,准备寿衣、举办葬礼全权由儿子办理。如果是孤寡老人的葬礼,寿衣可以由族内亲属准备,也可以由亲属预订殡葬一条龙为其准备寿衣及葬礼事宜。

  准备寿衣的材料

 寿衣的材料有很多,像棉质、丝质、绸子、香云纱、哗叽、羊绒、呢绒、羊毛呢等都是做寿衣常见的材料。如果家属给老人做古装寿衣,棉质、丝质、绸子的材料为首选;

 如果家属给老人做现代装寿衣,哗叽、羊绒、呢绒、羊毛呢、香云纱等为首选,其他寿衣的材料也比较多,家属可以根据老人的喜好选择不同材料的寿衣。无论选择哪种材料做寿衣,切忌不要用“缎子”给老人做寿衣。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用“缎子”材料做寿衣担心老人“断子绝孙”。

  准备寿衣的尺寸

 给老人准备寿衣,尺寸要比平时穿的衣服大1-2个码。之所以比平时穿的衣服大1-2个码,是因为老人的寿衣件数比较多,准备大码寿衣方便病危时穿戴,还有就是寿衣的尺码大,袖子会比较长,这样可以遮住老人的手臂。

 认为如果老人临终时寿衣袖子没有遮住手臂,老人去世后在另一个世界会衣不蔽体,也就是说要遭受阴世凄风冷雨的苦。子女们为了逝者免受阴世凄风冷雨的苦,往往会把寿衣的袖子做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