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瓶子的校园故事:捡瓶子

老人 0 29

关于瓶子的校园故事:捡瓶子,第1张

关于瓶子的校园故事:捡瓶子
导读:小时候,妈妈成天在外头干活,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由奶奶带着。由于家里穷,零花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我们不得不自个儿想法子去挣。 我那时只有5岁,不能跟姐姐一样给人家当保姆,也无法像哥哥那样,周末到农场给人家打下手。我惟一

小时候,妈妈成天在外头干活,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我们兄弟姐妹几个由奶奶带着。由于家里穷,零花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我们不得不自个儿想法子去挣。

我那时只有5岁,不能跟姐姐一样给人家当保姆,也无法像哥哥那样,周末到农场给人家打下手。我惟一能胜任的挣钱活是收集汽水瓶,到户外的水沟或路边草丛中捡人家扔掉的空饮料瓶子。一个废瓶子能换回一枚闪闪发光的5分硬币。

那年秋天,哥哥姐姐们都返回学校念书去了,只留下我一个人独享自由自在的快乐。再过一年,我也要被关进学校,何不趁机发一笔小财呢

每周有3天的时间,奶奶给麦金太尔先生照看便利店。我们有一半的时光是在那儿度过的。小店有很多好吃的,尤其是柜台后那待售的一瓶瓶糖果:甘草棒棒糖、薄荷糖,以及太妃糖等等。但我得用现金去买这些好吃的。于是,在获得奶奶的同意后,我开始到处搜罗废弃的饮料瓶。

捡瓶子的地方主要是离店不远的田野、台阶等场所。我经常像老鹰一样盯着在地里干活的雇工,看着他们喝完最后一口汽水,忙不迭地跑过去捡回来,如获至宝。由于我长时间四处找瓶子,很快就挣够了买一小包糖果的钱。我天天乐此不疲地到处搜寻,回头再把瓶子卖给奶奶,很快我就成了奶奶的固定客户。

有一天,我照样出去捡瓶子,刚好转到了那家便利店的后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里散落着一地的空瓶子。我赶紧把这些宝物如数装入自己的小推车,然后拉到店的前面。奶奶见了也笑逐颜开,不停地夸自己的小孙女肯吃苦、会做事。

第二天,我再次来到相同的地点———又有一堆汽水瓶子躺在那儿,足有两打!哈哈,我发现了聚宝盆,以后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瞧着人家喝汽水了。

接下来的一天,我又来到那个神奇的所在,还是有更多的瓶子。我如法炮制,装入小车后,直接推到店前面,只等着奶奶来收购。

这时,一辆卡车开到了店后面。麦金太尔先生走了出来。他礼貌地朝我点了点头,然后问奶奶:“在哪儿呢我得把你提到的那些瓶子都装上。”

“在后头,”奶奶回答,又加了句,“至少有8打,是我孙女在村子周围一个一个捡来的。”

瞧着小推车中的瓶瓶罐罐,我立即明白了一切:原来,自己正反复地把同一些瓶子卖给奶奶!

当时我怕极了,害怕奶奶因此而丢掉饭碗。没了她的收入,我们全家的日子会更加难过。但我知道自己必须硬着头皮向麦金太尔先生坦白,哪怕他们把我关起来。

我大气不敢出,推着那些瓶子走到麦金太尔先生面前。我把所发生的一切和盘托出。渐渐地,我的眼泪开始流出,一丝微笑也浮现在他的脸上。随后他开始哈哈大笑,我如释重负,意识到奶奶不会有什么麻烦了。

后来,麦金太尔先生专门搭了个用来放空瓶子的小棚屋,以免其他的小冒险家重蹈我的覆辙。每到周日,我就帮他把空瓶子装上车。作为报酬,在劳动结束后,他会给我一瓶汽水。

“有时候,一件事情看来太容易了,那往往不是真的。”奶奶常常这样告诫我们。那年剩下的日子,我还像以前一样,在田间水沟、偏僻小路上,或是挨家挨户地找瓶子。活儿很苦很累,但在店里的柜台上数着丁当作响的硬币时,心头甭提有多舒畅了。真的,再也没有比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挣来的汽水更甜美的东西了。

我们也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许多父母也是倾注很多的心力教好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乖巧懂事,也不难发现的是很多孩子确实也是能够从父母的谆谆教导当中获益匪浅。

小男孩将生日蛋糕送给捡瓶子的老奶奶

近日,网络上曝光了河南一名小孩自己不舍得吃蛋糕而将其送给一个捡瓶子的老奶奶,小男孩如此暖心的举动也是获得了众多网友的一致高度赞扬,大家也纷纷为小男孩的暖心举动点赞,同时也为他的父母能够拥有一个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原来当天是小男孩爷爷的生日,所以家里人也特意为小男孩留下了一块蛋糕,当时也正值放学期间,小男孩的妈妈开车去到学校门口接小男孩回家,在车里面妈妈也拿蛋糕给小男孩品尝,谁料小男孩却舍不得吃,原来他要把这块蛋糕送给路上见到捡瓶子的老奶奶,毕竟在此之前,小男孩已经目睹了好几次老奶奶的踪影,而这一次小男孩希望能够再次见到老奶奶,可以当面送给他蛋糕,为此妈妈也是带着孩子转了好几圈,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老人,孩子也是双手将蛋糕递了过去。

以上是多么暖心的一幕,小男孩与老奶奶两人素不相识,本来属于他的蛋糕却舍不得吃掉,依然要找到老奶奶并且亲手送给她吃,看来小男孩在平时当中一定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他的妈妈也为他的懂事乖巧感到高兴与自豪。

从此也可以看出小男孩在平时的修养当中必定是一个温柔而且是懂得关爱他人以及养成学会与他人分享的好品质,在此,我们也为小男孩的暖心举动大大的点一个赞。

主角:我们老了,我们老了,我们年轻了,我们年轻了。每个人都会变老。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敬老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贡献,还包括心理上的关怀。有些老年人因为特殊的爱好而感到无助。比如一些生活条件好,对孩子明显孝顺的老人,特别节俭,甚至喜欢上街捡饮料瓶卖。而且大部分都不听孩子劝阻,各奔东西。老人的孩子和外人都很难理解他们的行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怪癖。

那么,这些老人的真实心理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一个一个解释:

案例一,送走孤独,寻找存在感。

李叔叔74岁了。他曾经是一家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他妻子三年前去世了。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目前都有不错的工作和事业。送了几个孙子上中学后,黎叔突然闲了下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每天在公园、广场、学校捡饮料瓶。他的孩子知道后,劝了很多次都没用,后来只好作罢。直到有一次黎叔摔到医院捡瓶子,他的孩子才从老人口中得知。本来黎叔整天出去就是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退休金也花不完。他拿起瓶子只是为了在拥挤的地方看到更多的人,和别人说几句话,仅此而已。

李叔叔真正缺少的是孩子的陪伴。他不是捡瓶子,而是赶走孤独。

例二:张奶奶,穷惯了。

张奶奶现在应该80多岁了。她的小儿子是房地产开发商,净资产过亿。张奶奶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了当时三十多岁的张奶奶和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其中最小的儿子还在肚子里,还没有出生。张奶奶辛辛苦苦把四个孩子带大,受尽了罪与苦。没想到这个小儿子和施工队出去了,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开发商。虽然儿子很有钱,但张奶奶还是改变不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她不让儿子给她买金银首饰,更别说名牌衣服了。她不会让家里的灯怕耗电。她藏不住剩菜。即使馒头发霉了,她也会去掉发霉的地方,继续吃。最让儿子恼火的是,不管什么场合,张奶奶见人总是收拾残羹剩饭。她出门的时候总是拎着一个编织袋,看到饮料瓶和废纸,就像个婴儿一样捡起来。要不是本地人,看到她的穿着打扮,到处捡瓶子,她绝对不会想到儿子是个有钱人。

张奶奶是那种吃苦,怕吃的老人。她总是认为人太浪费了。过去,人们连粗粮和野菜都吃不饱。

例三:想发挥余热的吴爷爷和胡爷爷。

虽然没有白那位有名的老人骑着三轮车给学生捐钱,但这位80多岁的老人也是中国感人的人物之一。作为退休校长,吴爷爷的退休工资也相当可观,年收入65万元左右。他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买衣服。在穿了30年破运动衫后,他把他35年的养老金捐给了贫困儿童。此外,他还捡瓶子和罐子,卖废品的钱也用来捐款帮助学生。另一位爷爷胡成发,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原十大人物之一,也是助人为乐的楷模。胡爷爷当了几十年村干部。他从67岁开始做了18年的善事,他做善事的经济来源之一就是捡瓶子卖废品。这位老人是残疾人,因为他在工作时伤了腿。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给农村学校的孩子买学习用品,给养老院的老人送月饼。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街上捡废品。

白爷爷,吴爷爷,胡爷爷都是人品高尚的人。都是有崇高追求的人。都是大写的人。他们真的把一生的余热都奉献给了社会,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赞美!

以上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了三种老人的心理。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都希望年轻人能够更加理解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