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比在家更乖巧?心理学家给出答案

老人 0 23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比在家更乖巧?心理学家给出答案,第1张

为什么孩子幼儿园里,表现得比在家更乖巧?心理学家给出答案
导读: 执笔:逗号 定稿:楠楠 每个孩子在没有上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宝贝,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可一旦宝宝开始上幼儿园,迈入集体生活,周围的环境就会产生变化,这时家长免不了就要有所担心, 害怕孩子适应不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个

执笔:逗号

定稿:楠楠

每个孩子在没有上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宝贝,受到全家人的宠爱,可一旦宝宝开始上幼儿园,迈入集体生活,周围的环境就会产生变化,这时家长免不了就要有所担心, 害怕孩子适应不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个场景, 放学后,一群家长围着老师 ,争先恐后地问孩子在学校表现怎么样,有没有闹脾气等问题。

然而得到的答案却各不相同,有的家长欣慰,有的家长失望,而有一部分家长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 反馈却让他们十分惊讶 ,因为孩子在家的表现和跟在幼儿园相比,相差太大了。

徐娜是白领上班族,由于经常加班,基本没什么时间带孩子,所以在孩子刚到幼儿园入学年龄的时候,就急急忙忙的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

由于孩子从小是爷爷奶奶带的,老人家对孩子比较溺爱,时间长了就 养成了娇纵任性的毛病, 刚开始徐娜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闹脾气给老师添麻烦,可在一次电话家访的过程中,老师的反馈却让徐娜大吃一惊。

老师说,孩子非但没有哭闹, 反而非常听老师的话,跟同学相处也很融洽 。徐娜很奇怪,这完全不像是自己家混世小魔王的作风啊!对此她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家孩子在幼儿园里,表现得比在家里更乖巧懂事呢?

著名心理学家鲍尔比曾针对这一现象做出过深入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非比寻常的 情感 依恋,他们希望获得父母 情感 上的回应。

而玛丽·安斯沃斯在依恋理论的基础上,又将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三种。

1)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地位不同

孩子在家时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这种特殊的地位使他们面对父母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比较任性,因为有特权嘛。

但到了幼儿园这种 特殊地位消失不见了 ,孩子察觉到后就会变得乖巧,家长们可别忽视这一点。

2)幼儿园有与之竞争的同学

小孩争强好胜的心思可是一点都不比成年人小的,在学校有其他同学与之竞争,孩子为了在学习上或者表现上赢得胜利,自然会更为克制,表现的更听话。

3)幼儿园的规矩更加严格

一般在家我们不会给孩子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矩,孩子 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 就会容易“放飞自我”。

而在幼儿园,为了便于管理,老师会给孩子们制定各种各样的规矩,孩子在这些规矩的管束下,就会变得更乖巧。

4)家里有保护孩子的爷爷奶奶

一般孩子在家犯了错,父母要惩罚总是有爷爷奶奶在前面拦着, 孩子觉得有恃无恐, 就比较肆意妄为,而在学校失去了这层庇佑,孩子自然就不闹了。

5)幼儿园老师奖惩方式分明

幼儿园的幼师都是经过专业考试的,他们对待孩子的方法会比我们更为科学系统,也 更善于用奖惩方式使孩子避免孩子犯错误。

总的来说,孩子在家与在幼儿园判若两人家长别纳闷,找对原因,看看我们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改正,给孩子一个更为 健康 的成长环境。

—end—

比较基本的沟通方法如可以询问在学校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啊,问问有没有交朋友啊,或者买一些小玩具送给孩子作为奖励啊等等,先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对于这类情况家长切忌不要太多打骂,否则你们的关系可能会越来越疏远。最后说一句,时不时去接送一下孩子,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是家长们应该做的。希望对您有帮助。

孩子开学之后,家长们又开始每日必做的功课,那就是接送孩子。在上海,有一位奶奶竟然把自己的孙子送错了幼儿园,让人哭笑不得。原来是这个奶奶刚从家乡到上海帮助儿子和儿媳接送孩子,虽然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还是送错了地方,好在孩子记得妈妈的电话号码,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孩子联系到了家里人,不久之后家长就过来把孩子接走了。

一、现在的幼儿园也非常智能化,接送孩子会刷卡。

现在的幼儿园可能跟我们小时候的幼儿园不一样,当时就是一个老师带着三四十个孩子去放羊似的,到点来,到点走,老师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清点人数。而现在的幼儿园管理得更加严格,没有幼儿园的磁卡可能都不能成功刷卡,在刷卡的时候会显示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在上海就有一个幼儿园出现了被家长送错的孩子,老师发现之后干净想办法联系到了家长。

二、两所幼儿园距离很近,第一次来上海接送孙子的奶奶搞混了。

因为距离家的附近有两个幼儿园,做奶奶的第一次接送孙子,也是非常小心的,还提前去踩点看了看幼儿园。可是到了开学当天的时候,因为人也比较多,或者奶奶年纪大了,记忆力没那么好,竟然把自己的孙子送到了另外的一家幼儿园里去了。

三、在事发后,幼儿园询问孩子家长的电话,孩子报出了妈妈的电话。

在幼儿园发现这个孩子带的磁卡不能刷卡成功之后,老师发现了问题,立即联系了当时的工作人员,展开寻找家长的行动。因为孩子的奶奶已经从幼儿园离开,当时直接去找人也找不到。问孩子家里情况,幸亏还记得妈妈的电话,这才通过妈妈告知孩子送错了地方,之后来接孩子回家。

父母的权威要树立好,家有家规

小孩子其实很天真懵懂的,说白其实是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还分辨不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就有责任和义务去教会他,孩子错了,就要给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让孩子回归正途,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但是有个前提是家长的权威不可破,如果家长连权威都没有树立好,想让孩子听话都难,更别说帮他改正缺点了。家有家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这样孩子犯错之后,也能听进去爸妈的建议。

做好跟家中老人的沟通

其实隔辈亲换个角度来讲,老人并不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心理负担比孩子的父母低,最容易犯溺爱孩子的错误。

家长要跟老人沟通好,让老人明白自己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对孩子不好,而是让他更好的成长,现在的老人不比上一辈老人,完全没文化的还是少数,可以平时的时候,跟老人一起看看育儿知识,让老人意识到溺爱的危害。

老人如果还是忍不住溺爱孩子,父母就要提醒老人,并私下跟老人沟通清楚,让老人配合自己维护在孩子面前的权威,在孩子面前,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观点。如果有歧义,可以私下聊聊。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

溺爱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孩子的事情事事都插手,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那么你家宝宝离“巨婴”的目标也不远了,他即便想独立,没有独立的机会,即便年纪成长了,却无法长大。

最头疼的是家长不插手了,老人却要插手,系个鞋带都要插手。家长适时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且要跟老人商量好,让老人也参与其中。

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劳动,并要说明白,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劳动,而是培养孩子独立。如果老人不懂,家长要试着调整自己的沟通技巧,降低老人的理解成本。

对于“孩子上幼儿园前,是爷爷奶奶带好还是爸爸妈妈带好?”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如果有条件,最好是爸爸妈妈自己带孩子。理由如下:

1、养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大家都知道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责任,孩子本来就应该是父母带。当然有的年轻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带孩子,让爷爷奶奶帮忙带也是可以的。但是爷爷奶奶带孙子是给年轻人帮忙,爷爷奶奶没有养育孙子的义务,老人能帮忙带孩子年轻人要学会感恩,而不能看做是理所当然。

2、孩子安全感建立、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陪伴

3岁之前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6岁以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的爱有缺失,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所以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父母应该陪伴孩子。

如果父母实在无法带孩子,最好是把爷爷奶奶接过来带孩子,这样白天父母上班,至少晚上可以陪伴孩子,让孩子能体会到爸爸妈妈实实在在的爱。

3、隔辈带娃有弊端

爷爷奶奶对孙子的隔辈亲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对孩子的爱有时候甚至超过父母,但是问题又来了,爱孩子要有个度,过度的爱往往会适得其反。爷爷奶奶爱孩子的度往往很难把握,据观察大多数老人对孙子的爱都是属于溺爱,他们看不得孩子哭,不忍心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只要孩子一张嘴他们立即扔颗豆,这样做无形之中就骄纵惯养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性格。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不能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还会变得没主见、不自信,长大以后很难适应社会。

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方面,老年人大多数是用陈旧的老方法;相比较而言年轻人育儿理念更新,教育出来的孩子更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让孩子有安全感,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孩子上幼儿园前千万不要与父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