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我们经常夸一个孩子懂事。什么是懂事?在新华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孩子懂事,真的重要吗?当然重要。为什么?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后归宿是融入社会,人的价值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体现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我们经常夸一个孩子懂事。
什么是懂事?
在新华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
孩子懂事,真的重要吗?
当然重要。
为什么?
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后归宿是融入社会,人的价值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体现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实质是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所以,一个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当然很重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会夸一个孩子懂事。
那我们经常表扬孩子懂事,会不会有问题呢?
答案是:有。
原因不是因为孩子懂事不好,而在于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识。
首先,懂事不等于听话和乖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把一个孩子的懂事与听话、乖巧等联系起来。听话和乖巧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懂得、了解他人的意图,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或甚至是无声或者无意识的反抗。从客观上,听话和乖巧是“我”感受,是“我”的标准,而“我”不一定是正确的。
其次,懂事可能演变成迎合和奉承。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地与环境交互,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所以,在过度强化懂事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模式容易从了解他人变成迎合他人。
成长是简单的,因为可以顺其自然;成长是复杂的,因为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不完全可控。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作为家长有时候从外界环境里去试图影响和改变教育。实际上,着眼点始终在孩子身上才是正确的。
如何正确理解一个孩子懂事了呢?
我说说我的看法。讲两个故事,是说到我心坎的故事。
最近董宇辉老师火了。他讲过这样的故事。
多年前我在西安上课,有个女孩来听我的公开课,坐第一排。下课之后,她在楼下远远给我竖了个大拇指就跑了。第二天她来报名,从手帕里拿出了一百、五十、二十、十块、五块还有毛钱,还是凑不够学费。我当时直接让她去教室上课,自己申请了一个员工五折优惠,掏了剩下那一半学费,跟她说是新东方免了她学费。
后来她在我班里,我就会有意提问她、表扬她、鼓励她。一开始上课,我一提问她,她就脸红,站起来说不出来话,支支吾吾的,后来就越来越开朗、自信、大方,成绩也越来越好了。你知道看着孩子变化的感觉吗?就像看着小树苗成长。
后来开家长会,她家来的是奶奶,奶奶说她爸妈离婚了,妈妈没有回来,父亲车祸去世了。孩子就靠奶奶一点生活费供着。那之后一直到高三毕业,我都没让她再掏过学费。
孩子后来考得很好,上了西安当地很好的一本,还是特别好的专业,很有出息。逢年过节,她会给我发消息,我说你别给我发了,我只是你青春里陪伴你的人,你的人生还有很长,不要记住我,记住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行。
所以后来孩子也不太跟我联系了,但她奶奶逢年过节,还是会给我发消息。奶奶对我特别好,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在上课,奶奶做了饺子,拿着上个世纪工厂里发的那种铝制饭盒,用手帕包好,就站在雪里头等我。
那份饺子,我是流着眼泪吃下去的。
我为啥还是想回到课堂?像这样,看到自己的投入,能够改变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会给我快乐。
也许只因为我也是老师,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读他讲的故事泪目了。平静之后我想说的是这个女孩子懂事不一定是谁故意引导教育的,而是一个孩子在生活苦难中的善良,是逆境中的坚强,是生命本能的顽强。我想我们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只是没有吃过苦,没有自己面对过困境,被夸懂事长大,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生命的顽强生长,而只是在精心呵护之下的生存。遇到问题,孩子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先崩溃的例子太多了。
那么呵护之下就不好吗?再听一个故事,是董宇辉的老板俞敏洪讲的。俞敏洪和董宇辉的共同点是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
俞敏洪说自己不是聪明的孩子(董宇辉也经常这么说),说当年高考就考了三年。俞敏洪高三那年决定参加辅导班,家在农村,俞敏洪的妈妈到城里报名,三天才回来,俞敏洪后来才知道这三天是他妈妈想方设法找到老师求老师的,而回家的那天正好下雨道路泥泞,俞敏洪打开门看到的是浑身摔成泥人的妈妈,他说看到妈妈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
当然,此时的俞敏洪是懂事的孩子。
两个故事非常典型。一个是孩子的积极善良给老师精神动力,这个故事中如果家长出现在孩子和老师之间就不会有感动人的力量;另一个是妈妈的全身心义无反顾的付出让孩子看到,被孩子发现,激发了孩子进取的力量。
真正的懂事不是词典里解释的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而是了解他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成长!
语录类
1、原来你也在这里,感谢8万8千人给了我人生别样的经历。于人海中相遇,灵魂相似,趣味相投,是我的福气。
2、你后来吃过很多菜,但是那些菜都没有味道了,因为每次吃菜的时候,你得回答问题,得迎来送去,得敬酒,得谨小慎微,你吃的不自由,你后来回到家里头,就是这样的西红柿炒鸡蛋,麻婆豆腐,甚至是土豆丝儿,真香,越吃越舒服。
3、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看过沉甸甸的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带你品尝这样的大米…
4、天亮之前那段夜是最黑的,但你只要熬过去,天就亮了!
5、可能大家都会觉得辛苦,但你真要那个时候走上街道去看一看,走到那些菜市场里去看一看,走到那些你平时不太关注的早餐摊去看一看,街边的豆浆店冒着热气,你才能理解那些平凡而朴实的人们是多么努力活着呀,那是人间烟火气。
6、我如小草一般平庸,但我内心有大江大河,我眉宇之间有山川,我胸怀里有沟壑,我与你们不一样,这才是浪漫!
7、教育是点燃一天火,而不是灌满一桶水!
8、这个时代应该是属于读书人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知识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获取的时代。越是普通家庭越应该培养自己孩子读书的习惯,因为书是贫民的奢侈品。
9、烟火气就是浪漫气。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是浪漫,一朝一夕的陪伴是浪漫,浪漫可以是晚上的一杯热牛奶,可以是早上为爱人做的早餐,浪漫不分早晚。
10、真正宝贵的教育,不是给他昂贵的学区房,不是开豪车去接送,而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11、“你不必完美,你可以是懦弱的,有时候可以骄傲,又可以是自负的,你有可能是荒谬错误的,你得允许自己不完美,你得带着瑕疵前行。
12、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13、大家为什么喜欢老俞,因为老头不认输,像《老人与海》里的老头,永远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14、渴望知识,渴望学习,是人深藏在基因里的东西。读书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痛苦了迷茫了伤心了,都可以去看书,书不一定能回答你的问题,但书能让你不纠结这些问题。
15、买东西是快乐,跟家人相处更是快乐。
16、当你不知道怎么抉择时,假想五年之后回顾青春,你今天会怎么选择。只要眼光拉得足够长,原本那些让你纠结的话题,瞬间变得清晰可见。你很有智慧,你只是时常短视。
17、别人说我丑,我想哭,但我照镜子发现他们说的是对的,我为什么要因为别人说真话而生气呢如果别人说的是真的,但是这个真话刺激到了你敏感的自尊心,你是不是就应该因此愤怒,然后你就要制止别人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宽阔的心胸。
18、我只是慢而已,又不傻,我只是理解得比别人缓一点,我又不蠢,不要担心你比别人起步得慢,时间是长期主义者的朋友,请用马拉松的心态去过好这一生。
19、我成长的岁月里,充满了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温情的陪伴,陪伴可以是带他爬山,带他钓一次鱼,带他下河摸一次虾米,带他看一本书,看完书,你聊聊你的想法,我聊聊我的想法,不要在意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不要去藐视任何一个听起来可笑的想法,因为所以伟大的事情在实现以之前,看起来都不太可能。
20、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他能把这些好的作品推荐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去读书,去感受生活,去理解生命的丰富和大自然的惊喜,这太值得炫耀了,太牛了,太有福气了。
21、后来决定不一定是因为没有钱,我觉得可能那一刻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其他的东西,我那时候也没有丰富的思想,也没有深刻的智慧,也没有跟人交流时候,体现出一种让人舒服的态度。什么都没有,我现在再看自己当时就像一个摆烂的青年一样,什么都没有,却要求这个世界一如既往的包容我,却要求身边的人,照单接收的去接纳我,只要他们不愿意,我就说是他们不好,指责很容易,我们都容易去做这样的事。
22、现在觉得可能当时并不是因为没钱,而是你不够有吸引力,不够有魅力。
23、短期拼智力,中期拼毅力,长期拼体力,不要觉得自己落后了,用马拉松的心态去过这一生。他可能聪明,但是他只能听十分钟的课就坚持不下去了,你有毅力,龟兔赛跑,兔子就是跑得快,但是最后没赢,最后拼的是体力,七八十岁还能像储时健一样从头再来。
24、黎明前得黑暗是最黑的,但是只要再熬那么一会会,天就亮了。
25、让孩子去看这些岩石,告诉他人为什么亲自然,为什么会从大山大河中找到精神最终的平静,因为我们跟他们一样,我们身体的氢来自于大爆炸,碳来自于恒星内部核聚变,且来自于超星星的爆炸,从这一点去说,我们与世界万物皆是宇宙星辰的孩子,宇宙星辰才是终极浪漫。
26、如果每一个人都在呼吁你去读书,呼吁你理性消费,而不是制造焦虑,呼吁你去花时间陪家人,而不是去迎来送往,呼吁你去关注自己内心的丰富程度,而不是只为了去挣钱,填饱自己的口袋,都是呼吁你在周末陪孩子看一次书,怕一次山,回归自然,找到生活中的喜乐,那我觉得我们的幸福感会非常的高。
27、张爱玲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这些恨其实是遗憾,这些遗憾可以是生活中一些没有说的话,没有及时去做的事情,没有那天去的车站,没有送的告别。
28、三餐四季,纸短情长,岁月太短,我害怕我的情话没有时间说给你听,然后笔太浅,我害怕我落笔的文字,没有让你触动,你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弥吹过的风和看过的景,你尝过的粮食和喝过的水,这些加起来就是你,跟你有多大名气没有关系,不要忘记自己。
29、一个人可以坦坦荡荡的走在阳光里,也可以落落大方的走在星光里。
30、听世界的意见,保留自己的观点。
我们经常夸一个孩子懂事。
什么是懂事?
在新华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
孩子懂事,真的重要吗?
当然重要。
为什么?
一个孩子成长的最后归宿是融入社会,人的价值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来体现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实质是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所以,一个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当然很重要。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们会夸一个孩子懂事。
那我们经常表扬孩子懂事,会不会有问题呢?
答案是:有。
原因不是因为孩子懂事不好,而在于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识。
首先,懂事不等于听话和乖巧。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把一个孩子的懂事与听话、乖巧等联系起来。听话和乖巧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懂得、了解他人的意图,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或甚至是无声或者无意识的反抗。从客观上,听话和乖巧是“我”感受,是“我”的标准,而“我”不一定是正确的。
其次,懂事可能演变成迎合和奉承。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地与环境交互,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所以,在过度强化懂事的情况下孩子的行为模式容易从了解他人变成迎合他人。
成长是简单的,因为可以顺其自然;成长是复杂的,因为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不完全可控。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作为家长有时候从外界环境里去试图影响和改变教育。实际上,着眼点始终在孩子身上才是正确的。
如何正确理解一个孩子懂事了呢?
我说说我的看法。讲两个故事,是说到我心坎的故事。
最近董宇辉老师火了。他讲过这样的故事。
多年前我在西安上课,有个女孩来听我的公开课,坐第一排。下课之后,她在楼下远远给我竖了个大拇指就跑了。第二天她来报名,从手帕里拿出了一百、五十、二十、十块、五块还有毛钱,还是凑不够学费。我当时直接让她去教室上课,自己申请了一个员工五折优惠,掏了剩下那一半学费,跟她说是新东方免了她学费。
后来她在我班里,我就会有意提问她、表扬她、鼓励她。一开始上课,我一提问她,她就脸红,站起来说不出来话,支支吾吾的,后来就越来越开朗、自信、大方,成绩也越来越好了。你知道看着孩子变化的感觉吗?就像看着小树苗成长。
后来开家长会,她家来的是奶奶,奶奶说她爸妈离婚了,妈妈没有回来,父亲车祸去世了。孩子就靠奶奶一点生活费供着。那之后一直到高三毕业,我都没让她再掏过学费。
孩子后来考得很好,上了西安当地很好的一本,还是特别好的专业,很有出息。逢年过节,她会给我发消息,我说你别给我发了,我只是你青春里陪伴你的人,你的人生还有很长,不要记住我,记住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行。
所以后来孩子也不太跟我联系了,但她奶奶逢年过节,还是会给我发消息。奶奶对我特别好,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在上课,奶奶做了饺子,拿着上个世纪工厂里发的那种铝制饭盒,用手帕包好,就站在雪里头等我。
那份饺子,我是流着眼泪吃下去的。
我为啥还是想回到课堂?像这样,看到自己的投入,能够改变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会给我快乐。
也许只因为我也是老师,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读他讲的故事泪目了。平静之后我想说的是这个女孩子懂事不一定是谁故意引导教育的,而是一个孩子在生活苦难中的善良,是逆境中的坚强,是生命本能的顽强。我想我们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只是没有吃过苦,没有自己面对过困境,被夸懂事长大,所以我们不能看到生命的顽强生长,而只是在精心呵护之下的生存。遇到问题,孩子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家长先崩溃的例子太多了。
那么呵护之下就不好吗?再听一个故事,是董宇辉的老板俞敏洪讲的。俞敏洪和董宇辉的共同点是都是农村出来的孩子。
俞敏洪说自己不是聪明的孩子(董宇辉也经常这么说),说当年高考就考了三年。俞敏洪高三那年决定参加辅导班,家在农村,俞敏洪的妈妈到城里报名,三天才回来,俞敏洪后来才知道这三天是他妈妈想方设法找到老师求老师的,而回家的那天正好下雨道路泥泞,俞敏洪打开门看到的是浑身摔成泥人的妈妈,他说看到妈妈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
当然,此时的俞敏洪是懂事的孩子。
两个故事非常典型。一个是孩子的积极善良给老师精神动力,这个故事中如果家长出现在孩子和老师之间就不会有感动人的力量;另一个是妈妈的全身心义无反顾的付出让孩子看到,被孩子发现,激发了孩子进取的力量。
真正的懂事不是词典里解释的懂得、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而是了解他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成长!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