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歌原唱

老人 0 27

送亲歌原唱,第1张

送亲歌原唱
导读: 1、送亲歌原唱2、土家族哭嫁歌的主要内容3、喜奶奶说的洞房喜话4、出嫁都有什么习俗?5、奶奶奶奶奶奶那个叫什么歌?6、歌曲,送亲?7、客家人婚嫁习俗《送亲》歌曲原唱是王琪。王琪是一位男歌手,演唱的歌曲很百变,而《送亲》则是一首非常伤感的情
  • 1、送亲歌原唱
  • 2、土家族哭嫁歌的主要内容
  • 3、喜奶奶说的洞房喜话
  • 4、出嫁都有什么习俗?
  • 5、奶奶奶奶奶奶那个叫什么歌?
  • 6、歌曲,送亲?
  • 7、客家人婚嫁习俗

 《送亲》歌曲原唱是王琪。王琪是一位男歌手,演唱的歌曲很百变,而《送亲》则是一首非常伤感的情歌,两小无猜的男女,在长大后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够在一起,还要亲眼看你出嫁,这样子的感受让人难以接受,王琪用他独具魅力的嗓音把这种情感都给哼唱了出来。

 王琪是中国内地男歌手,代表作有《为你放弃全世界》、《烟花叹》、《站着等你三千年》、《可可托海的牧羊人》,人气很高。王琪还参加过《花漾梦工厂》节目,当时加入了郭德纲老师的战队,王琪通过该节目积累了一定的粉丝,后续通过歌曲他吸粉无数,2021年他还登上了央视春晚舞台。

 《送亲》作词作曲还有演唱者都是王琪,编曲是达吾然,这是一首描述男生送女生出嫁的伤感情歌,两人原本是情侣,他们约定好长大后要在一起,只可惜最后他们错过了,男生看着女生出嫁,这样子的场景让人心碎。

土家族哭嫁歌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即哭嫁和哭嫁歌。

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时履行的一种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歌就是在哭嫁这一哭唱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是哭嫁仪式活动所构成的固定曲牌及固定词章。其音调大都来源于土家族山歌,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种。哭声低沉、短促、呜呜咽咽,气氛哀怨、悲切、忧伤;声调舒缓、昂扬,接近于朗诵调;也有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 哭嫁一般在晚上,届时和新娘要好的姐妹和亲邻少女妇妪邀约待婚姑娘家的住处陪哭,一直哭到娶亲之夜。 土家姑娘在接到男方通报结婚日子前十天半月,就不再出门做活。也有前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先是在闺房架一方桌,置茶十碗,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依次围席而坐,哭起嫁歌来。新娘居中,叫“包席”,右女为“安席”,左女为“收席”。新娘起声,安席接腔,依次哭去。不分昼夜。越临近婚期哭声越悲,往往通宵达旦,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 到了出嫁前一天(当地称为“戴花”日)的晚上,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内容相当丰富,但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哭叔伯、哭姑舅、哭陪客、哭媒人、哭苦情、哭扯眉毛、哭花、哭梳头、哭辞祖宗、哭离娘席、哭出菜、哭撒筷子、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上轿等。

“陪十姊妹歌”在三峡地区又称“姊妹歌”、“伴女歌”,是一种只唱不哭的长诗结构形式的哭嫁歌,有成套礼仪形式,不能任意颠倒,专家称为歌堂哭嫁歌。姑娘出嫁前一天晚上,邀请未婚女子九人,围桌打厢而坐,新娘头搭丝帕,行至堂前三拜九叩祖宗后,居中而坐,由新娘或最会唱的姑娘唱开台歌,接着是“坐歌堂”“数花”“盘歌”,最后是“送歌堂”。由新娘兄弟酌酒,依次传杯轮唱或对唱,胜者享受糖食,负者罚酒,直至夜深始散。十姊妹歌多为一人领唱,众女伴用同样的曲调以衬词伴和。唱到高潮处,在座的宾客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合唱。歌词有回顾也有祝愿,多为表达姑娘感怀父母养育之恩和出嫁前的离情别意,也有很大部分是关于孝顺公婆、敬夫教子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曲词优雅,场面井然。欢乐时,轻快的节奏、跳荡的旋律伴合着美丽的同句,生动地表达了姑娘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抒怀时,或高亢悠扬,或深情委婉,徐缓的节奏和柔美的音调中,蕴藏着姑娘深沉的情。

按习俗,婚礼前后哭嫁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过礼哭、娶亲哭和发亲哭,谓之“新娘三哭”: 是指娶亲的人在新娘家吃毕酒宴,经双方总管协商一致,准备迎新娘上轿,正式发亲(即迎娶新娘)前的一场哭,也是三哭中最隆重,最壮观的哭嫁。骨肉之情、别离之痛,纵有千言语万语言也难以言表,亲人们便以内容丰富的哭嫁来表达。这时哭的人员处新娘外,有母亲、伯母、婶娘、姑妈、舅娘、姐、妹、嫂子等一起哭,前来贺喜的满堂客人无不为之动情。哭嫁歌“十月怀胎”是哭诉母亲怀胎之苦、养育之艰辛的,其感情之真挚,听了令人潸然泪下;“新娘十哭”更是一首历数父、母、兄、嫂、弟、妹、叔、伯、舅娘等情谊的好歌。“一哭我的妈把我养大,女大就要到婆家;二哭我的爹当家劳累些,嫁妆多少由你给;三哭我的哥,兄妹也不多,正头七月要接我;四哭我的嫂,待妹实在好,上敬老来下敬小;五哭我的妹,从小一头睡,不知几时能相会……九哭天哭亮,声声哭爹娘,哭干眼泪痛断肠。十哭天已明,含泪别亲人,吹吹打打轿出门。”此外还有“十劝姐”、“五更寒”等内容。

发亲哭在众人的劝导下,适可而止。而后,在总管的“发亲”的一声令下,伴着长号、大锣和唢呐的奏鸣(不兴击鼓、放鞭炮),在众人的簇拥下由兄长背着新娘送上花轿,哭嫁便圆满结束。亲友们目送抬有新娘的花轿和好好荡荡的娶亲队伍渐渐远区。

哭嫁时,哭者、陪者都可以尽情的抒发感情,一字一泪,非哭断肝肠不可遏止。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其中也含有对亲人的抱怨。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土家族哭嫁歌的类型大致有这么几种:

1、由新娘主哭。接着亲人们顶腔接声劝哭。你一声,我一声,自然形成了一种多声部合唱。

2、由人代哭,新娘陪哭。这种类型是因为新娘不会唱哭嫁歌,出嫁时,请人代哭唱,新娘在一边掉泪一边跟唱。

3、两人对哭。出嫁时,新娘和母亲、姐妹等又哭又唱,互相告别,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怀。

哭唱往往从新娘的哭诉开始,引起姐妹好友及母亲的不舍和劝慰之情。姿势多为坐唱,新娘手执手帕,用于擦泪,或用手挥动,借以抒情。陪唱者围坐在一起,低头或相视而唱,为了劝慰对方,调节哭唱的起止、节奏、速度、力度等。哭唱者还会相互拍背、拍腿以传达讯号。 如:哭父母

我的头发还没有生根,我的牙齿还没有长齐呀!

织麻纺纱做不起,背柴挑水做不起 ,

你们就狠心地把我推出门,

做人媳妇活受罪,做不会也要做了。

我的肩膀压肿了 ,还满不了人家的意。

十八指头磨烂了,还顺不了人家的心。

这日子怎么过呀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为什么不把我往泥潭里泡了呢

早晓得这一天 ,刚把我生下来时,

为什么不把我往岩坝上丢了呢

丢在泥潭里,还要起个水泡泡哩,

丢在岩坝下,还能长一蓬草草哩。

又如: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

茅草山上草不张,尽长牛毛毡。

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先前我在大地方坐,现在却不得在大地方过……

歌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人言,而不考虑女儿的想法,自作主张将女儿嫁了。女儿在哭的过程中即对父母作了委婉的控诉,也唱出了无奈与绝望。

对包办婚姻的控诉,出嫁女子抱怨的对象不直接是父母,而是包办婚姻的始作俑者---媒人,就成了出嫁女子控诉的罪魁祸手,往往把一腔怨恨泼在媒人身上。

骂媒人:

韭菜开花一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

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

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

板栗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

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的猴子骗得走

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羊 随着时代的进步,包办婚姻逐渐减少,于是,倾诉亲人间的骨肉分离便在土家族哭嫁歌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凄凉哀婉,催人泪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如:哭哥嫂:

哭一声哥来叫一声嫂,难舍难分骨肉同胞。

兄嫂待妹千般好,为妹费心又操劳。

这大恩大德还未报,又得拜托二年高。

爹娘前代妹多行孝……

如:哭家人:

我的婶娘我的叔,往时兄妹情义深

我今搭了露水帕,今朝多了我一人

人家老少都敢骂,送给人家当贱人

我今穿了露水衣,难舍歌妹离别情

人家老少都敢欺,哥呀妹呀兄弟呀

我的哥呀我的妹,往日喊我喊的甜

挨到哥哥十八年,如今竹子已砍断

哥哥不再有负担,牵着手儿不觉得

哭父母

在娘三年怀中滚,头发白了多少根。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儿过了多少山坳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风也吹来雨也打,爹娘把我拉扯大。

爹背晒成糊锅巴,我娘瘦得象个风筝架。

……。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两离分。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娘来箭穿心。

哭父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又如哭爷娘:

娘啊娘,我要走了呐,再帮娘啊梳把头。

曾记鬓发野花艳,何时额头起了苦瓜皱

摇篮还在耳边响,娘为女儿熬白了头。

燕子齐毛离窝去,我的娘唉,

衔泥何时得回头 ……

哭同伴

同喝一口水井水,同踩岩板路一根;

同村同寨十八年,同玩同耍长成人。

日同板凳坐啊,夜同油灯过;

织麻同麻篮啊,磨坊同岩磨…… 出嫁,意味着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荫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未知的新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因此,哭嫁歌的内容就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如:开声哭父母:

太阳起来三重楼,我慢洗脸来慢梳头。

随到自己的父母住,父母双手煮来单手递。

吃完早饭碗一丢,想到哪去到哪去。

鸡刚叫来天刚亮,我快洗脸来快梳头。

随到别个的父母住,急忙把饭煮好递拢去。

筷子落地有人捡,娘儿分离无人留。

今后心想来望你,二姓父母不放口。 亲人对即将出嫁的女子用“哭”来表达出不舍之余时,还对她们的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希望他们美满幸福,同时也给他们讲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娘哭女:

我的女儿我的心,你到婆家要小心

只能墙上加得土,不能雪上再加霜

婆家人可大声讲,你的话却要轻声

金盆打水清又清,你的脾气娘知情

铜盆打水黄又黄,你的脾气要改光

亲生爹娘不要紧,公婆面前要小心

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

牙齿咬得铁打断,双脚踩得地皮穿

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是男娘伤心

富贵花烛亮堂堂,新娘房里好嫁妆,新床新被新罗帐,鸳鸯枕头分两旁。四仙桌,在中央,茶烟水果还有糖。结婚三朝无大小,男女老少闹新房。这个喊,那个嚷:“令夜织女会牛郎。”新房里头闹哄哄。忽听有人大声讲:

  “我看新娘不是人!”惊得新郎多紧张。“九天仙女下凡尘!”新郎心里赛蜜糖。“养个儿子会做贼,”新娘一听着了慌。“偷得仙桃供母亲,”笑得大家眼泪淌。新人心里喜洋洋,敬烟敬酒又敬糖。

手举红灯亮堂堂,我送新人进新房。一进房,喜洋洋,我说几句喜话闹新娘:

  摸摸新娘嘴,好吃馋猫嘴;

  摸摸新娘鼻, 口水往下滴;

  摸摸新娘手, 牵手送门口;

一、洞房挂门帘:

大红门帘落地拖,一对凤凰来做窝;

凤凰不落无宝地,千年媳妇万年婆。

(在场人喊:“好!”)

大红门帘七尺长,一对金钩挂两旁;

中有游龙来戏水,来年生个状元郎。

(在场人喊:“好!”)

二、全福奶奶铺新床:

吉日良辰喜洋洋,铺床铺的子孙塘;

子孙塘呀子孙塘,一代更比一代强。

新床新被新罗帐,新郎新娘福寿全;

恭喜主家春常在,富贵荣华万年长!

压床喜话:枕巾压枕巾,新郎新娘一条心,被角压被角,明年来个大胖小

三、新郎迎花轿:

锣鼓喧天轿临门,五色彩棚接新人;

艳阳照耀兴隆地,代代儿孙跳龙门。

揭开轿帘喜连连,双手搀出玉天仙;

金枝玉叶开鲜花,来年生个小探花。

四、新娘跨火盆:

新娘跨火盆,大人养小人。

福来都是五,喜到必成双。

新娘跨进门,带来聚宝盆。

合家保平安,贵子早早生。

五、点吞烛:

手点清香数寸长,双手插在炉中央;

今日神仙来保佑,来年生个状元郎。

手点蜡烛亮堂堂,一对红烛放光芒;

毫光头上结灯花,灯花头上落凤凰。

六、拜堂入洞房:

香烟缥缈,灯烛辉煌。新郎新娘,齐登华堂。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手捧花烛亮堂堂,我送新人进洞房,

今日洞房花烛夜,明年生下状元来。

七、洞房撤花歌:

洞房花烛喜腾腾,今宵才子配佳人。

吃酒要吃交杯酒,撒帐要说百花名。

春撒桃杏花,夏撒百合花,

秋撒黄菊花,冬撒腊梅花。

公婆撒的椿萱花,弟兄撒的紫荆花。

姑娘撒的蔷薇花,夫妻要撤合欢花。

花开盼的早结果,明年养个大头大脸的胖娃娃。

八、童男摸马桶内糖果:

子孙桶,使劲掏,子子孙孙步步高。

子孙桶,滴溜圆,代代子孙做状元。

九、童男捣窗户纸:

1洞房花烛喜融融,日照窗纸红彤彤。

金童捣破大吉利,生个儿子必成龙。

2手拿红竹筷,

站在新人窗户外。

一戳窗户开,新人躲起来。

二戳喜成双,喜气亦盈门。

三戳两口福,来年成三人。

四戳四如意,处家共大计。

五戳福同寿,父母共长寿。

六戳六也顺,好日随心顺。

七戳七有九,天长共地久。

八戳仙人到,共祝良缘好。

九戳九归一,携手创佳绩。

十戳喜气福满堂,新房喜气溢中堂。

十戳结束满身汗,来年大家同来吃喜蛋

中国传统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时,又受到江南吴地文化的影响,并带着明显的上海地域特征。 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开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况,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传统婚俗。 定亲,即订婚,旧称“文定”,俗称“安心”、“拿盘”(拿篮头),女方称“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结合,经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请媒人至女家游说提亲,称“请八字”或“讨八字”。女家同意结亲,将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辰)庚帖交媒人送达男家。男家将婚配男女八字,请算命先生排定,称“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冲克”和“相合”之分,甚至岁数也有讲究,如女大三岁或男大六岁被荒唐地视作不吉利,要退“八字”。 如果双方“八字”相合,女家则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听,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了解男方家产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亲”。“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时男家也要打听女方情况。双方家长满意后,请媒人吃“话允酒”。接着男家备彩礼,托媒人送到女家,称“拿盘”(小盘),择定吉日定亲。定亲时,各邀至亲好友办两三席,男家称“定亲酒”,女家称“受茶酒”;男家以茶叶、桂圆、枣子及衣服、首饰、礼金,置于上放万年青或吉祥草的礼盘(称“大盘”),由媒人送至女家(称“求允”)。女家收下礼物后,回赠姑娘生辰庚帖(称“大八字”)和谨尊台命(红帖)为定亲依据,称“允吉”。男女双方将收受的茶叶、桂圆等物分送亲友,以示子女定亲。此后,逢端阳、中秋、春节,男方向女家送彩礼,直到完婚。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长之命雇轿或备船(路远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称“迎亲”。一路上要吹打、放铳。到女家后,迎亲花轿须从东南方进宅(俗称“青龙头”)。 人进女家后,新郎拜见岳父母与长辈亲属后,进入堂屋。随后,新郎对女家的帮工、茶担、喜娘及吹鼓手等开销“喜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内禁吃烟火之食,只以蜜枣等干果充饥,这叫“饿嫁”。 姑娘上轿前,先要“开脸”(即用绸线将姑娘脸上的汗毛绞掉),有“毛头姑娘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一变”之说。又于新娘发髻上满簪花朵,头上遮以面红,谓“上头”。然后,女家又设筵款待其女,并令诸女客为之陪侍,谓“待嫁”。 姑娘上轿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称“哭出门”、“哭发”、“谢亲”。哭嫁时流行唱歌,称“哭嫁歌”。哭嫁是一种旧时婚礼习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妆时和迎亲日梳妆、上轿时,与母亲及哥嫂哭别。内容为娘哭家穷嫁妆少,嘱女做个好媳妇;女哭父母养育恩,并谢置办嫁妆苦,再谢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谚称:“娘家哭得应天响,婆家家当塔塔涨。”在上海浦东农村就流行着哭出嫁的习俗。《浦东老闲话》一书中记载了《哭出嫁三首》,录于此处:哭上轿一只橄榄两头尖,红灯花轿抬到场门前。荷花金锣敲一记,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劝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侬归(音读“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云里,跳进龙门交好运。脚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轿杆长千金。进婆门,像婆身,上敬老,下爱小。先敬公来后敬婆,回转身来敬丈夫。冷粥冷饭自家吃,热粥热饭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顾好,伯姆(妯娌)道(淘)里热乎乎。金鸡叫,就起身,光头面滑出房门……勒拉娘家随心惯,进仔婆家乖做人。谢媒人香瓜藤爬仔满屋青,板起面孔谢媒人……阿哥是读得书来弗识字,伲小兄弟勿识货,右手拿起金丝笔,左手拿起大红贴(帖),大字写来八卦能,小字写来藕丝能,认为侬阿娣是好人,写个八字弗要紧。桃红八字传到高楼上,时辰八字写断根……侬贪吃伊拉红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鲜,黑枣头泡茶泡深长,细芽泡茶清汤汤,大麦泡茶满口香。说得好,话得恩,生吃硬做配成亲。 姑娘出嫁,不仅姑娘哭,姑娘的母亲亦哭,告诫女儿如何做媳妇,称“千诫训”。有的新娘隔夜开哭,称“谢嫁妆”,感谢爹娘办嫁妆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轿,称“抢上轿”。哥哥挽住花轿叮嘱妹妹,称“挽轿”。启轿后,哥哥喊停轿,再次对妹妹嘱咐,称“问轿”,一般要达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门口,嫂嫂和亲戚送出场角,哥哥送出“青龙头”。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轿,见轿鸣炮,以示迎接;女家鸣炮还礼,以示欢送。轿在途中,轿头故意颠簸,称“颤轿”。颤得新娘头晕眼花,呕吐不止,新娘便将事先准备的盛灰脚炉踢出轿门,轿夫即不能再肆意颠簸。 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人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大的花轿———“百子大礼轿”。这顶大花轿高近3米,底长15米,宽1米,轿杆长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称为“花轿王”。轿身共分7层,每层都精雕细刻,构思严密。以底层为例,正面是两层的牌楼,一条飞舞腾跃的金龙居于牌楼的正门。门后是龙凤抱柱的门框,里面装饰的是画有“天官赐福”的玻璃画。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轿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轿右是贵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其他各层都有表现中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花鸟鱼虫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画。 据考证,这顶“花轿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历史。这也是上海以花轿迎亲婚俗的历史见证。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男女双方同意,男方要赠女方信物,称“纳彩”、“行盘”。富裕之家馈赠金首饰、银币,还送茶叶、面粉,通称“金芽玉尘”。送茶叶之俗,另有“千金万礼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之说。有的取“茶树必下子,移植不复生”之义。另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贵子”。还附上万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征吉利。女家对彩礼接受得多,说明称心满意;反之,表示有意见。受彩礼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称“回根”。如贫富悬殊,女家将彩礼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无力办嫁妆。第二次送彩礼是现金,男家连送三次,称“拿盘”或“行盘”,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时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 贫穷人家只是象征性地送彩礼,所谓“礼轻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赠礼品,如有的用红绿色染的大米相赠,称“金珠玉粒”;还有的包大粽子1只,称“太婆粽”,而周围有小粽子5到15只,则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团圆”等,都象征吉祥如意。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婚礼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妆,俗称“拿嫁妆”、“搬嫁妆”。富裕之家办“橱箱嫁妆”,有一橱两箱、四橱八箱不等,并有“垫箱钿”、“花粉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以“裙带册”(耕田)作陪嫁的。贫穷之家嫁妆就简单得多,但薄被、马桶、提桶、脚桶必备。 嫁妆的一部分由亲朋馈赠,称“助妆”。但忌讳送钟,因与“送终”谐音,视为不吉利。嫁妆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妇人)缝制,折叠时内放喜钱,称“子孙仓”。马桶,称“子孙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长生不老等。嫁妆贴上大红喜字后,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称“晾妆”。迎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即会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绝发妆。迎妆的车、船及其他工具贴上红纸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妆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鸣锣至女家。挑篮放场上,杠棒和扁担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妆要付喜钿给女家帮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担,迫使男家加钱。女家不发妆,就敲锣“催妆”。女方哥哥征得妹妹同意,才能发妆。迎妆者须全部退出门外,由姑娘之兄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而后逐件发出。嫁妆忌讳讲“扛”,而要讲“涨”,取上升之意。迎妆者不能一脚跨在门槛里,一脚跨在门槛外;双脚跨进门口,女家要说“抢嫁妆”。迎妆者肩挑嫁妆中途不得停歇。嫁妆到男家,男家要点旺盒、放鞭炮,将嫁妆先置于客堂,后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摊床。男家当晚还要办“待媒酒”,送媒人钿。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花轿入宅,到吉时进喜堂,结婚仪式开始。鸣炮奏乐,点燃花烛,新郎、新娘手持红绿牵巾,进行拜堂仪式。堂上两桌并立,大红花烛高烧,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傧相手持花烛,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杆挑去蒙在新娘头上的红巾。入过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长辈磕头,受领“磕头钿”。 新婚之夜,亲友与本家宴请新人,称“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内,新郎新娘坐在长排八仙桌北面,南边另放一只茶几点燃花烛,宾客坐于长桌两旁。菜肴出齐后,宾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献吉利话,再请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喂烟和喂糖等。 用饭时,新人碗内分别藏着苹果、生梨、糖果、红枣、肉骨头和小酒盅等以逗趣。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 洞房花烛夜,男女老少涌入新房祝贺取乐,叫“吵新房”。俗话说:“三天里厢无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宾客拥进新房看新娘容貌,赠以“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新娘奉敬干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脚炉盖中,宾客围观,常弄得新娘十分尴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种办法嬉耍新娘。如用红线吊一只苹果,请新娘夫妇共咬,逗人发笑。三是听新房。更深夜静,到新房窗外窃听私房话,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妇熟睡之际,破门而入,悄悄揪住,称“捉喜”,新婚夫妇须起床请酒。 上海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曾以“闹房涉讼”为题,报道了上海宝山县的一则闹房新闻。宝山县沈家镇有个人叫朱凤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举行婚礼后,亲友依照习俗闹新房。朱的表兄顾某喜欢恶作剧,闹得太过分,新郎对他很不满,怒颜相向。不想顾某已经喝多了,借着酒势竟将新郎打伤。新郎向县官告状,顾某即被拘留。对这种男女大喜之日闹新房闹到打官司,画报评曰:“谚云:三日无大小。此语坏尽世事。古训男女有别,岂有此三日内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况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护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爱而狎侮之,则触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羁饭歇,始悔孟浪亦已迟矣。而朱某以嬉戏之故,遽至激成讼,累谊属亲亲,毋亦太甚。”《点石斋画报》的这一评论,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点到了闹新房之俗的弊端。 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三朝回门”,富裕人家有“满月回门”的,称“满月”。新婚夫妇备厚礼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亲、兄嫂。女家摆“回门酒”,宴请新娘和至亲。

歌曲《奶奶》原唱是阿来·阿依达尔汗。 阿来·阿依达尔汗(Aray Aydarhan),1990年1月7日出生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华语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自打记事起,奶奶过着极简单的生活。爷爷在父亲还幼小时就被牛角顶到过世了。奶奶一生抚育子女八个。大的带小的,过着极苦的生活,却也都过来了。子女们各自成家,子女的子女们又有了新的一代,四世同堂。

奶奶活到87岁,在1997年离开。她在世时,每年春节都格外热闹,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聚齐,不下一百号人。奶奶在的时候,有时我们去找她玩,有时她来找我们玩。有点别人送的好吃的,都不忘分些给我们解馋。

她住在五伯家。乡下老式的一长间。后间朝北,是厨房和餐厅。一个柴火灶,一张四方桌,一个水缸,一个洗脸架,一个洗脸盆,一个洗脚盆。几双筷子,几口碗,加铲子勺子。前间朝南,是卧室。一张床。

一个衣箱,一张长桌,一把椅子,一面镜子,梳子发绳和发夹。一个烤火炉。一个马桶。一根拐杖。再无多的东西。她每天起早,总是坐在镜子前细致地梳理头发,然后盘成发髻。有掉的发丝也不扔,都卷起来在抽屉放好。

衣服是老式的盘扣棉服。薄的白色,厚些的藏青色。再无多的颜色。鞋子永远是黑面的老布鞋。天冷时,也就多了层加棉的。再多一顶黑色的丝绒寿帽。她的一日三餐,也是简简单单。两菜一饭。我们偶有好吃的。

母亲总会让我们篮子装一盘给她送去。看到她生火,我们就坐灶下给她烧柴。看她吃完收拾完再走。她是虔诚的基督徒。母亲说年轻时,村里没有教堂,她走路几小时都要去做祷告的。平时则很少出门,大多时候都是坐在走廊上晒太阳。

记忆中的奶奶有特别地笑过吗?好像和她的话一样,也是极少的。她总是平和的像是无皴的远山。现在想来,又或许是因为人生的种种苦意都淡了又淡吧。在她生命的最后一两年里,大概身体条件不再允许自己做饭。

这才一家一户轮着给她送吃的。身子也是一群儿媳给擦洗。她一生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简简单单。连着走了也是,没有给子女太多辛苦和负担。睡着睡着,到半夜,叫了声五伯,就再也没醒过来。

歌名:《送亲》

唱/词/曲:王琪

歌词:

你家门前的山坡上,又开满了野花

多想摘一朵戴在,你乌黑的头发

就像两小无猜的我们,玩儿的过家家

捏上一个泥娃娃,我当爹来你当妈

长大后你没有告别,匆匆离开了家

而我还在那山坡上,牧羊骑着马

原本以为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瓜熟蒂落你却,落进墙外的繁华

再见你时,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长大后你没有告别,匆匆离开了家

而我还在那山坡上,牧羊骑着马

原本以为我们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

瓜熟蒂落你却,落进墙外的繁华

再见你时,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再见你时,你还是那头乌黑的头发

只是眼里藏不住,你想对我说的话

我说等你出嫁的那天,就让我送你吧

你点点头不说话,眼泪就流过脸颊

把我从梦中惊醒的是,迎亲的唢呐

本该迎亲的人,却变成送亲的傻瓜

手里捧着山上的野花,骑着孤独的马

你打开车窗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你打开车窗对我说,送到这里吧

扩展资料:

《送亲》是王琪演唱的一首歌曲,发行于2019年10月11日,歌曲时长为5分54秒,收录于王琪的个人专辑《送亲》中。歌曲一上线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收获了众多网友的喜爱。

官方发布的歌曲创作背景故事是一个时代悲剧。不管这首歌背后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这首歌曲很成功。这首歌在作曲上使用了简单旋律重复效果,让听众很容易记住歌曲的旋律。就算是记不住歌词,也能将歌曲的旋律记住,只要能记住主旋律,就能把这首歌哼完。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壁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