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妈妈带我在院中种了几棵丁香树。丁香树很快长得就超过了我的身高。我常常站在丁香树前观察它的变化。早春,一张张嫩叶,形状酷似心脏。然后,它的枝头出现了一团团紫色的或白色的云,这是由许许多多小花朵组成的。到了秋季,它接下扁扁的果实,再过不久,寒冬来临了,丁香树却脱掉身上的全部绿装,裸露出干瘦的躯体,让枝丫忍受零下四十余度寒冷的袭击。最初,我担心这娇嫩的小树会被冻死。可是到了翌年早春,它又开始生枝、长叶、开花。在那苦涩的时代,我往往感觉不到丁香的芬芳。有时在它的花瓣上反而会发现颗颗晶莹的泪珠,莫非它也尝到了人间的辛酸?老师说,丁香的花朵有四个小瓣儿。可是俄罗斯小同学们偷偷地告诉我,还有五个瓣儿的。如果发现了五瓣儿的丁香花,就是发现了幸福。这时,可不能让幸福跑掉,要马上把它吃掉。这或许是俄罗斯人的风俗?从他们的风俗里,也不难看出他们对幸福的殷切渴望。那时我们都是孩子,不知道幸福须要去争取。我们男男女女小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时,只要发现五瓣的丁香花,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吃。我吃过多少,不得而知了。有一年盛夏,狂风卷着暴雨,呼啸了两天两夜。我的小丁香树被刮断了。我以为它再也活不了了。妈妈说:“别哭,它会活的!”果然,断干敖过了寒冬,到了春天,它抽出新条,长出新叶。那年开的花朵中,虽然我也发现了五个瓣儿的,可是不忍心把它吞掉。这五瓣的丁香花来之不易,它历尽艰辛才得以绽放,我不忍心吃它啊。更何况幸福不是靠吃五瓣的丁香花就能获得的,而是要靠自己去争取。高莽其人高莽,1926生于哈尔滨。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他是将剧本《保尔·柯察金》带到中国的人,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阿赫马托娃、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俄文著作30余部。并著有《久违了,莫斯科!》、《妈妈的手》、《画译中的纪念》、《俄罗斯美术随笔》、《心灵的交颤》等随笔集和长篇传记《帕斯捷尔纳克》等。此外,他还曾为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创作过肖像画,为我国作家鲁迅、茅盾、巴金、丁玲、冰心、胡风、艾青、萧乾、萧军、曹靖华、冯至等作家画的肖像为中国现代文学馆所收藏;为普希金、托尔斯泰、高尔基、歌德、巴尔扎克、易卜生、井上靖、博尔赫斯等人画的肖像,为外国文学馆或纪念馆所收藏。1997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因其对中苏中俄文学艺术交流的贡献而授予“友谊”勋章。此外还获得普希金、高尔基、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奖章,俄罗斯作家协会吸收他为荣誉会员、俄罗斯美术研究院聘请他为荣誉院士,俄罗斯远东研究所授予他“名誉博士”称号等。把《保尔·柯察金》译介到中国,却自言没什么站得住的作品;为数百计中外名人的画笔所描画,偏“自得”于给上百中外名人画过像;唯恐记错生日的亲友尴尬,半年里有人来时皆“不迟不迟,正好八十”……《我画俄罗斯》、《白银时代》、《乌兰汗译诗集》、《乌兰汗译文集》———短短俩月内,高莽4部著作问世。3月,《高贵的苦难———我与俄罗斯文学》刚出版;文画集《历史之翼》又将诞生。这位年过八旬的翻译家、作家、画家,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越老越不敢翻译了。”几十部译著,高莽感觉站得住脚的没几部,“我文字上不行”高莽曾慨叹,当他稍稍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高深意义时,人已年近半百。在他的记忆中,孩提时代的哈尔滨,是一座有异国情调、充满诗情画意、又“畸形”的城市。1933年,他就读一所教会学校,那里的十年,成了他人生所有的学校教育。老师主要是俄侨,用俄语授课。这位中国人的艺术启蒙,是俄罗斯小说、俄罗斯诗歌以及俄罗斯绘画。小时,高莽没有专门学过汉语。在“高莽版”《保尔·柯察金》剧本台词里,好些都是东北话。“全国演出时作了一些改动。那会儿我才明白,不是全国人民都说东北话……不是每句普通话都能搬上舞台……要经过艺术加工。”几十部译著,高莽感觉站得住脚的没几部,“我文字上不行”。1946年,他在哈尔滨已小有名气,“大伙儿都知道我是搞翻译的”,但延安一位老作家,看他翻译的照片说明时说他语言不纯。“说我语言不纯,我吓一跳。后来想想是日本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恶果。”那以后,他开始“认认真真学汉语”。“文革”结束时,他出版一本集子,里面有他上世纪四十年代翻译的作品,编辑说他“三十年文字上没有进步”。这让他觉得“五雷轰顶”:“当时我已做编辑了,还是文字编辑。”此后,他找来老作家们翻译的作品,比照学习。“巴金、瞿秋白、蒋光慈、曹靖华、戈宝权等怎么翻译,怎么用词儿,我用心思考与琢磨。”若干年过去了,有一次巴老给他写信,提及他外语、中文都不错,让他甚感欣慰。“我慢慢悟出来,语言是非常需要下功夫的一门学问。同一个词儿,它可以有很多种说法。翻译哪儿那么简单?!戈宝权曾跟我讲过,他说自己越到老年越不敢翻译,乍听我还觉着他是客气,现在我也越来越不敢翻译了。只不过还有股顽强劲儿,想碰碰那些带棱的硬石头,看看怎么能把它滚圆了。学会一件事很简单,会中文、会俄文……真正掌握语言艺术、语言特征,就太难了。什么事都很难。”第页跟帖匿名发表笔名: 密码: 注册主题:内容:精彩专题麦当劳肯德基违法用工财富课堂 教您理财2007年两会专题报道青年论坛新闻速递娱乐资讯体育资讯科技资讯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报信息产业报北青网法制晚报竞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学时事报北京科技报北京少年报休闲时尚千龙网时事魔镜三十九度二志愿者青年周末河北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 010639号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1989年离休,高莽离而未休,开始了自由创作,先后出版了《枯立木》、《心灵的交颤》、《俄罗斯大师故居》等十几部随笔,很多都是回忆文章。“我现在写点回忆文章,是向朋友还情,向社会还债。”学画于列宾的学生,却不敢说自己在绘画上和列宾有什么“瓜葛”年过八旬,至今难忘孩提时代的三位俄罗斯籍美术老师:第一位叶·斯捷潘诺夫,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油画家,他只给高莽上过大课,但教会了他“色彩也会说话”的道理———五十年后,高莽在俄罗斯驻华使馆的门厅里“邂逅”了老师的作品。第二位奥西波夫,在哈尔滨以临摹油画出名,教会了他临摹,此外还教会了他怎么做画布。第三位阿·克列缅捷夫———这位老师对高莽绘画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是大画家列宾的学生。1943年,克列缅捷夫为自己的学生举办了一次画展,高莽的《自画像》参展———这是他最早被报章评论的作品。这幅画一直被珍藏着,只是高莽不敢说自己在绘画上和列宾有什么“瓜葛”:“怕给列宾丢人。列宾的徒子徒孙画得如此这般,太惭愧了。”17岁,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年。除了第一次展出了画作,还在中文报纸《大北新报》上发表了第一篇译作———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是多么美多么鲜的一些玫瑰》。“虽然是个豆腐块儿,我还是高兴地蹦了起来,手都摸着天花板了———当然,哈尔滨那房子矮。”他曾想过写自己的传记———《从17岁到71岁》。“17和71,都是除不开的数字。可是71岁过了,就再也找不到合适的数字了。再说,写的时候,毕竟有些事情不能回避。别人回避那是别人的事儿,我不敢回避,那样觉得对不起读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良心。活着的时候还是不写为好。”50岁,他放弃油画,改习国画。今年是俄罗斯“中国年”,高莽原本接到俄中友协邀请,于今年10月赴俄举办个人画展。现在,他说没准就不去了:“看我的外表像是不错,其实内部零件儿都不行了。到那儿以后,万一出点什么事儿,给人家添麻烦”。此外,“作品你看着好,人家行家一看,都什么呀?!我画的国画,都不敢称之国画,笔墨掌握得不行。展览,头一天热热闹闹,大家都来了,下午就没人看了。”现在,高莽自得其乐,走到哪儿,写到哪儿,走到哪儿,画到哪儿,“画坏了也没有关系,我又不是专业画家。这好处就是能不断向别人学习。看别人画画,看别人怎么用色运笔。”母亲走时忘了给剪脚指甲,高莽心里一直放不下1947年,高莽把俄文剧本《保尔·柯察金》翻译成中文,中国舞台上第一位冬妮娅的扮演者孙杰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两人同属虎,所以家里到处可见布的、泥的、毛绒的玩具老虎。杨绛等几位前辈和好友为这个家题写了“老虎洞”三字;而且“我俩‘同一天生’,她阴历,我阳历。相差一个月多一点。”去年二老八十寿辰,许多中外朋友惦记,高老说:“这个生日过了几个月。过了阳历过阴历。有一天,俄罗斯作协打来电话,问我生日按照阴历过了没有。那时按阴历生日已过了两天。我说没过,免得让别人不好意思、扫兴。他们那边挺高兴,说那还来得及,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俄罗斯作协以主席加尼切夫为首等四十多人签名的贺词。后来,就不管哪天了,谁来咱们就索性默认那天生日了。”比他大一个月的妻子眼睛失明已十余年,高老一直悉心照顾。家里挂着一幅华君武的漫画,画上两只老虎亲热地依偎在一起,一只用双爪蒙着眼睛,旁题曰:“不是害羞,是点眼药的恩爱。”据女儿介绍,母亲有事情总是叫“高莽、高莽”,“很少叫我,我看着急了就帮他做了;父亲好使唤,因为无论她动作有多慢,父亲当时有多忙,他都会应声,并在一旁候着”。高莽说:“希望每个人老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好的家庭。‘文革’时,自己没垮掉就是因为家庭。在我被‘否定’的时候,妻子对我说,她跟我那么长时间,觉得我不错,叫我别自杀。”第页跟帖匿名发表笔名: 密码:注册主题:内容:精彩专题麦当劳肯德基违法用工财富课堂教您理财2007年两会专题报道青年论坛新闻速递娱乐资讯体育资讯科技资讯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报信息产业报北青网法制晚报竞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学时事报北京科技报北京少年报休闲时尚千龙网时事魔镜三十九度二志愿者青年周末河北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010639号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现在,高莽最懊恼的事是———102岁的母亲走时,他没有给她修脚。“我一直觉得对不住母亲。她是裹脚的,指甲长到肉里。她一般能自己动手修脚时,坚决不让别人插手。平常都是自己修剪,弄得血淋淋的。她走的时候,我就应该给她修剪。这个事儿老在我脑子里转,为什么当时我就没有剪呢?”最近高莽发现一幅当年侄儿参加工作时,给他画的画:《雄鹰展翅》。他把画要了回来,找人重新装裱一下,因为“上面有我妈写的字”。中国知识分子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有时做事有被迫或违心的时候能走到今天,在高莽看来,是个“惊喜”。50岁时,他不知得了个什么病,医生给他开的假条,都是一周一周的休息。“意思是你必须休养,但假条我都没有上交。不好意思。大家都在工作,你老请假。那些假条都保留着,留作纪念!”1945年起,他先后在哈尔滨、沈阳、北京中苏友好协会任口语翻译。当他在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工作时,中苏关系有一阵“并不友好”。“现在看来,那真的是一个不小的波澜。”高莽说,但即便在那种时刻,他也没有失落与沮丧。“德国,并不因为出了个希特勒,我就不喜欢贝多芬了。俄罗斯民族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给了我信心。俄罗斯出现了那么多顶级的人物,我所爱的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家,还有好多画家、音乐家。我相信这些文学艺术的深刻思想和美会是持久的。”1962年,高莽调到《世界文学》做编辑。“我主张文化的多元化。我当主编时,发表过我并不喜欢的作品。这些作品既然在它们本国有很大影响,得到肯定,我们必须了解。”在他的翻译生涯中,有一页是高莽的“痛”。阿赫马托娃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女诗人,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1946年,苏联大肆批判阿赫马托娃和左琴科。那时,我国非常重视苏共的文件。他翻译了这个批判的决议,但此前他并没有读过这两位作家的作品。这个决议和报告把阿赫马托娃骂得一无是处,说她是“混合着*声和祷告的荡妇和尼姑”云云。“文革”后,他想了解阿赫马托娃为何挨骂。当他在图书馆借到她的原著时,他醒悟了。她的长诗《安魂曲》,让高莽深切地感受到阿赫马托娃的爱国爱人民的胸怀和正义感。现在,他还常常想,“那个时候脑子怎么那么简单?”后来,他专程去瞻仰她和左琴科的墓,凭吊这两位作家,也写过文章悼念他们。言及此,高莽感慨:“中国的文化历史太悠久了。中国知识分子什么事都经历过。大风大浪,升腾降落。中国知识分子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有时做事有被迫或违心的时候。能不能设一专门的学科,深入地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情况下的心态与表现?”记者手记“你知不知道丁香花有几瓣?”“几十年的岁月,像松花江的水一样浩浩荡荡地流过去了。”从爷爷讲到母亲,再讲到妻子、女儿,高莽言辞间总是满足。他本姓宋,小时候叫宋毓槐,爷爷见他老生病,说槐树上好长虫子,这名字得改。后来他改成了今天的名字。 第页跟帖匿名发表 笔名:密码:注册主题:内容:精彩专题麦当劳肯德基违法用工财富课堂教您理财2007年两会专题报道青年论坛新闻速递娱乐资讯体育资讯科技资讯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报信息产业报北青网法制晚报竞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学时事报北京科技报北京少年报休闲时尚千龙网时事魔镜三十九度二志愿者青年周末河北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010639号关于我们广告服务招聘人才联系我们用户注册法律事务他讲了1996年,老母亲庆祝百岁生日。高老取出漫画家华君武送给老寿星的人参酒,母亲一边抚摸儿子的手,一边回忆第一次在哈尔滨见到华君武的情形,问儿子:“华君武也老了吗?”母亲已仙逝,高老没见多老几分。瞅着电视机里的自己,他说:“不像80岁的人。”自得片刻,随即感慨:“人虽然不能预算自己出生的日子,但可以估计自己将离去的时间。”这时,高老突然问我:“你知不知道丁香花有几瓣?”我遗憾地摇摇头。高老说:“四瓣。如果你能发现五个瓣儿的花朵时,你就发现幸福了。这是俄国人的迷信。小时候,家里种了多株。跟俄国孩子在一块儿,看着五个瓣儿的,就赶紧吃掉。只是生活一直没见好。”丁香喜阳光,耐寒也耐旱,对土壤几乎没什么要求。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丁香,搬来北京后,在自家门口种了一排,有紫红的、有白的。“一看到丁香花就想到小时候,想起哈尔滨。”他很早就对女儿说过,用他的骨灰种一株丁香花,留个纪念。女儿原本在巴西工作,十几年前孙杰眼睛失明后就回国了,一直陪伴双亲左右。现在父女俩天天“贫”。高老说不愿躺在床上,与其那样,不如安乐死;还说愿意先把夫人送走,哪怕就早一分钟。“她眼睛不好使,我先走,撂下她一步都对她不住。”这时,女儿抢过话茬:“别总说走啊走的,别走,走了退休工资没了”。对女儿问起父亲,她说“他讲不好,我也讲不好”,然后说父亲“有时多愁善感,有时很有童心”。母亲眼睛看不见了,父亲让母亲写下“珍惜光明”。还说父亲是个“阳光男孩儿,对什么都很热爱,包括新事物,特有追求”。这时,高莽来了句:“我还以为你会讲我怎么砢碜,怎么吝啬,怎么是科盲……你怎么讲这些啊。”女儿反诘道:“你还有什么可表扬的啊?!”接着女儿也说了丁香花,那一刻,女儿哭了,说她很小时父亲就跟她说过,但身为独女的她不敢想。“丁香花对我而言是很沉重的符号。他经常拿死开玩笑。妈不愿意听,他还老是拿这个开玩笑。”曾有媒体把高老名字错印成“高葬”,他一点儿也不生气,还把这个名字纳为“笔名”之一。“用这个名字写了篇散文,还获了奖呢!”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他说起自己还会有本书,叫《绿梦》,将要出版。书名缘于一种叫“绿萝”的花。“我不知道花名,问女儿;女儿也不知道,就问一位搞植物研究的朋友。他回信了,但把‘萝’写得像‘梦’字,很长时间我一直以为这花叫‘绿梦’。”“生活中有很多偶然。我从事文学翻译、作画、写文章,都是出于偶然。不知命运是在怎么安排我的。”中国著名画家 张青山 谁了解?他画工笔画大约多少钱,谢谢《东山青年》报系1997年5月在林纯红、颜文涛、郑维光、翁绍基等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由资深教师赵钦宣直接指导创办的。它取名为《东山青年》,主要是为了纪念1958年李达校长首创的《东山》杂志,1982年李广校长发起成立的“东山青年编辑部”。以表示后来者饮水思源,不敢数典忘祖之意。其办报宗旨与方向主要有:1、为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2、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3、倡导素质教育,传播新思想;4、净化校园,改良社会的理想。现该报为月报,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为办报精神始终坚持厚重大气的办报理念。报纸大四开,分四片,第一次为通讯版,主要报道与校园有关的新闻,如学校校庆、校园建设、艺术节、体育节、高考成绩、好人好事的及学校食堂卫生、健康等问题,都摄入其中,另外,专设了“师者之心”、“心灵驿站”、“社会纵横”、“校园传真”四个栏目。“师者之心”主要是本报通讯员采访校内优秀教师,交流学习方法、教学经验等:“心灵驿站”是学校心理咨询室,主要是针对广大学生心理上的疑难进行解释和辅导;“社会纵横”是针对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进行评论;而“校园传真”则登载学校每月发生的主要事件 ,以纪念1982年刘佐明老师主找下的《一中简讯》油印小报。第二版为美文版,主要是刊登一中学生的优秀作品,其中有“侃一族”、“来稿拾贝”两个重要栏目,“侃一族”是由文学社定期在校园中发起讨论话题,收集校园热论话题的优秀言论并刊登上报;“来稿拾贝”则是刊登学生校稿作品中的优秀句段。第三版是综合版,上半部分有自由发表个人评论的“自由论坛”、刊登学生优秀课堂作文的“课堂新作”,以及“文史殿堂”、“三味书屋”、“教师文苑”(老师的优秀作品)几个栏目,下半部分是“艺术长廊”,展示优秀的书画作品;第四版为副刊“风铃草”,是为了纪念以前一种的先觉学子所创办的手抄小报“风铃草”而设的,主要有“校友撷英”,刊登一中毕业的学长所作的优秀作品;“域外来风”则是外校学生交予文学社的优秀文学作品;“古韵华章”则刊登学生创作的古体诗;“若水诗句”则是现代诗词;“边走边写”是学生的学习感悟、随笔等;还新设了“碧海潮声”一栏,主要介绍潮汕名家作品。近几年来,该报在胡展航、杨启盛、潘经锋等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与程锐刚老师的主抓下,在社会上,尤其是中学生群落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因此博得了许多名人名家的厚爱。先后为其题词的有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郝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金坚范、《光明日报》原副总编、网络顾问周隆滨、香港凤凰卫视台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许戈辉、著名学者王富仁、陈方竞等。潮汕知名人士如吴南生、李雪光、姚璇秋、陈小奇、王杏元、雷铎、钟咏天、蔡金才、董建伟以及潮阳的青年才俊如许旭文、黄建潮、王少辉、肖涛生、郭大平、郭棉生等人也曾时《东山青年》有过较大的关心与支持,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还有很多学校领导和指导老师、学生编委为《东山青年》付出了许多,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东山青年耕耘《东山千年》,《东山青年》也培养了东山青年。这几年,东山青年的文章不但编入了《全国中学生优秀习作评》、《全国优秀文学社团佳作大观》等书,而且还发表于《绿叶》、《中学生》、《中国新一代》、《语文世界》等国家刊物,还自己 编辑出版了潮阳一中校园文学作品集《风里的铃声》一书。今日的《东山青年》,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我们相信,有这么多热心人士的关怀、支持与鼓励,明天的东山,将有一轮崭新的太阳冉冉升起!潮阳一中《东山青年》编辑部2009年1月东山青年文学社社史▲1964年,一中创办了《一中简讯》油印小报。▲1982年,“东山青年”编辑部成立,负责开展各项活动及出版《东山青年》黑板报。▲1989年,学校“东山青年”文学社中选出部分成员组成学生会。▲1994年,一中先觉学子自己筹资出版手抄小报《风铃草》(现并为报纸第四版,为《东山青年》报纸的核心内容并独立计算期数)。▲1996年12月加入全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成为集体成员,系潮汕地区第一个加入该协会的文学社团。▲1997年10月15日,我社邀请著名作家,潮阳报副总编董建伟先生到我校举办文学讲座。▲经我社指导老师赵钦宣老师推荐,我社于1996年12月申请加入全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成为集体会员,系潮汕地区第一个加入该学会的文学社团。▲1998年3月8日,出版第五期《东山青年》,开设“四海潮人一家亲”栏目,原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同志寄文章并发表于《东山青年》之上。▲1998年7月11日,我社指导老师赵钦宣老师应邀参加中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暨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中心第二届年会,后赴泰国访问。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与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郝斌为我社题词。▲1998年10月29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汕头作协副主席钟泳天先生应文学社邀请到我校举行主题为“认识文学”的文学讲座。▲1999年5月14日,应我社邀请,市文联主席蔡金才先生到我校举办文学讲座。▲1999年5月《潮阳报》记者报道《东山青年》办报业绩。▲2000年,我社组织编辑的校园文学作品集《风里的铃声》一书出版发行,全国人在副委员长王光英先生为该书题词。▲2000年5月10日,我社邀请著名作家王杏元到我校举办文学讲座。▲2000年5月20日,第22-23期《东山青年》出版。“四海潮人一家亲”栏目联系介绍了中国大词曲作家小奇先生。香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许戈辉发来贺词。▲2001年4月1日,我社参加了援助小娟珠治病而举办的(风里的铃声)义卖活动。▲2001年4月8日至12日,我社指导老师赵钦宣应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主办的“中国作家世纪论坛”。▲2001年5月10日,汕头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郑明标先生应邀到我社举办文学讲座。▲2001年5月,《文艺报》总编辑金坚范先生,《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周隆滨先生以及其他各兄弟文学社纷纷发来贺词,庆祝我《东山青年》创刊四周年。▲2002年5月17日,青年评论家、饶平文联江锐歆先生应邀我校举行文学讲座。▲我社指导老师赵钦宣出版《大海会作证》一书,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朱良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2003年6月22日,首次提出成立“汕头市中学生文学社联合会”的建议,呼吁各文学社团结一致,携手共进。▲2003年9月13日,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先生莅社指导。2003年12月,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学社”。▲2004年3月组织通讯部外出调查禽流感对潮阳人生活的影响。▲2004年5月社庆之际,举办优秀作品展及第八届“东山杯”征文赛,并邀请黄挺教授莅社指导,举办贺社庆七周年历届作品展。▲2005年12月我社被评为2005年汕头市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团。▲2006年6月,我社邀请汕头作协作家郑名标莅临我社指导,并开展文学讲座。▲2007年5月28日10周年纪念日,我社邀请王富仁教授莅临我社指导▲2008年12月6日我校开放周期间,我社邀请汕头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方竞教授莅临我社指导,并开展文学讲座。求问京剧《翠屏山》相关情况张青山,笔名张鑫,1968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书画师研究员,中国书画名人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 师从高冠华,娄师白,黄钧等国画大师。艺术修养丰富,在写意山水,花鸟,工笔人物和工笔花鸟造诣颇深,并能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其作品中的花鸟及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笔法细腻而又露透豪放,用笔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和谐之美和现代生活气息。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一些国际友人,海外侨胞及国内知名人士所珍藏。 2005年春,其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先后做为艺术先锋报道。其中《梅竹图》荣获2000年第三届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赛铜奖,《群仙奏乐图》荣获99年全国双庆书画大赛银奖,工笔画《春归图》获得97年度的香港回归书画大赛佳作奖并同时荣获国际书画艺术家美誉。其生平和创作被编入《世界艺术家名人录》,《全国中原杯书画名家作品选》,《全国优秀美术作品选集》。著名艺术类报刊《中国艺术报》,《中原书画报》刊登过其报道。 京剧艺术家代表团澳洲之行 弘扬 传播 中国戏曲 (2008-04-25 10:18:58) 艺术大师孙毓敏举行正式收徒仪式喜收周桂兰会长为弟子 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本文转自[中国京剧艺术网],转载请注明出处为了弘扬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中国京剧,为了让海外的朋友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京剧。《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以艺术大师孙毓敏会长率队七人组成的京剧艺术家代表团前来参加《澳洲中国戏曲艺术协会》的五周年庆典活动,她们带着美妙的中国京剧,带着天使般的祝贺,来到了美丽的澳大利亚,在澳洲她们不仅受到了协会的领导和戏迷朋友的热情亲切的接待,同时也受到了海外华人的无限爱戴,无论她们走到那里都会有不相识的戏迷朋友认出她们,和她们共享戏曲艺术带来的快乐,艺术家的人格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戏曲爱好者,各个激动的在异国他乡合影留念。 在《中国大酒楼》的欢迎会上,艺术家们受到了悉尼各界侨领们的热情欢迎,受到了戏曲爱好者的爱戴,她们的精彩演出,向澳洲的朋友们展示了中国京剧的无比魅力,在欢迎会上,在周会长和著名节目主持人孙乔先生的生动活泼的主持下,在王佳亮副会长的合作下,整个会场始终充满着欢乐友好。 欢迎会上在文化领事赵立女士和艺术大师孙毓敏以及各界侨领的热情贺词鼓励下,本协会周会长主动邀请和艺术家王如昆老师现场激情表演,合唱《野猪林》送别一曲,她们的合作表演,出人意外,配合默契,声情并茂,艺术高超,深受欢迎。更突出的是孙大师演唱用中英 日文的《苏三起界》一曲,实为绝技,她对京剧流派的讲解,深深打动人心,使到场朋友上了一堂京剧知识课,使全场掀起了京剧热的高潮。艺术家于淑敏的演讲,和她与周会长合唱的《霸王别姬》,感动了在场的朋友,为她的传播京剧的精神所感动,为她们的精彩演唱而欢呼,舞蹈家靳东海老师的舞蹈表演,优美动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当晚澳洲上海总会越剧团吴美琪团长的贺词演讲和精彩越剧选段演唱,给晚会增加了光彩,她不愧是名师之徒,她把越剧魅力展现给了大家,欢迎会上的节目各个精彩动人扣人心弦。让到场朋友足足过了一把听戏的瘾。 为了加强友好往来,本协会周会长和杨东东名誉会长特别安排了艺术家们去堪培拉拜见大使及文化参赞,艺术家们和本协会的戏曲爱好者兴高采烈前往堪培拉见到了章大使及李文化参赞,宾主欢聚一堂,孙大师把她的艺术表演集锦和著作,亲手送给了章大使,亲切友好的交谈,感人泪下,艺术家们各个与大使合影留念,记下这难忘的一刻。 为了宣传中国戏曲,代表团在中福会黄兆帮主席的邀请下,在周会长,杨东东会长的陪同下,艺术团全体成员,出席了《中国移民福利会》的和谐日活动,艺术家们和大家一起布置会场,并为政府官员和中福会的朋友们演唱了京剧,向外国朋友介绍了国粹艺术,她们的表演,深受外国朋友欢迎和喜爱。整个会场端庄文雅,座无虚席,气氛和谐友好。 为了繁荣民族文化,辛勤耕耘的孙大师,日前已有桃李满天下的光荣称号。为了传播京剧,艺术大师英明决定,正式举行收徒仪式,正式收周会长为自家门徒,第80名徒弟,这一举动意义深远,她让荀派艺术走向世界,弘扬光大。周会长接过这任重道远的荣誉,意义深远,在拜师仪式会上,孙大师的谆谆教诲,句句感人,周会长表示,一定再接再厉,继续发扬协会过去五年的奋斗精神,再创辉煌。同时,她为本协会有了今天的硕果,深感欣慰,再次的谢谢所有支持她们的各界朋友们。 艺术家代表团的到来给了协会光荣和力量,感谢艺术家们的辛勤耕耘和无私贡献。 京剧名人孙毓敏,北京戏曲学校校长,生于1940年,祖籍上海。她10岁考入北京市艺培戏曲学校,初习武旦,后专工花旦。先后师从赵绮霞、李金鸿、赵德勋、高玉倩等。1953年转入北京市戏曲学校,又从张君秋学戏。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荀慧生京剧团。1963年调入梅兰芳剧团。1966年文革被下放河南省京剧团,期间因遭迫害,自杀未遂致残,右足跛,在病榻瘫痪5年之久。后经艰苦锻炼于1978年重返舞台。 代表剧目:《打焦赞》、《扈家庄》、《大英杰烈》、《十三妹》、《贵妃醉酒》、《思凡》、《秋江》、《天女散花》、《白蛇传》、《蝴蝶杯》、《红娘》、《红楼二尤》、《玉堂春》、《杜十娘》、《荀灌娘》、《棒打薄情郎》、《勘玉钏》、《霍小玉》、《生死牌》、《姊妹易嫁》、《西施》、《洛神》、《生死恨》、《一代贤后》、《哑女告状》、《双玉缘》、《翠屏山》、《坐楼杀惜》、《宋宫奇冤》、《痴梦》、《陈三两》、《狮吼记》等。 所获奖项: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首届梅兰芳金奖;美国佛州颁发的亚洲最佳艺人终生成就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劳动模范等。 历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理事、北京市作协会员、河北大学客座教授、国际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