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青年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新青年》月刊,五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由群益书社发行,1916年改名为《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产生巨大影响。1919年以后,大量刊登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从1920年9月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中国***成立后,《新青年》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6年7月停刊,前后共出63期。求索青年刊物简介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由于新文化运动全面反封,将中国所有的古典文化都归于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陈独秀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1912年起,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孔教会”、“尊孔会”、“孔道会”等,出版《不忍杂志》和《孔教会杂志》等。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李大钊则反对复古尊孔,要求思想自由,号召青年不要留恋将死的社会,要努力创造青春的中国。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他们集中打击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思想基础的孔子学说,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潮流。他们还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17年起他们又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导中心。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新青年》针对这种情况,发表了陈独秀《一九一六年》、《吾人最后之觉悟》,李大钊的《民彝与政治》、《青春》等主要论文,揭露了君主专制的危害。《新青年》从1918年1月出版第四卷第一号起改用白话文,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刊登一些新诗,这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那些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中国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就是这吃人的历史,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新文化运动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一些进步刊物改用白话文。这又影响到全国用文言文的报纸,开始出现用白话文的副刊,随后短评、通迅、社论也都采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所有这些文学改革,使全国报纸面貌为之一新。 1917年爆发了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震动了全世界,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新青年》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大量篇幅发表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社会主义理论文章。1918年11月,《新青年》发表了李大钊同志写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著名论文,热烈欢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文化。以后,又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新型的革命阶级的要求,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新青年这一运动的深入发展,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作好了思想准备。这次运动的主要缺点是其***没有把运动普及到群众中去,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他们除了一般的政治口号外,没有提出实现民主政治的具体办法。同时他们形式主义地看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文化遗产。但这个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在思想界形成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当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的时候,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列主义的运动,《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列主义的刊物。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从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 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出版。主要撰稿人除陈独秀外,还有李大钊、胡适等。此后,《新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更是主导;在政治上,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进步性(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大钊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1)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们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2) 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3) 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5)那时的许多***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影响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得意发展,而中国固有文化也从此走向没落,被整个民族的国民所逐渐抛弃和遗忘。青年文摘,格言,读者,意林,那几个比较好呢,作为《大学生论坛》的升级版,《求索青年》是由三峡大学共青团委员会和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创办的校内综合性期刊。该刊物致力于传播求索精神,紧跟时代动态,倡导人文关怀,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并特别关注在校学生的需求,力求呈现时尚且符合大学生审美的内容。《求索青年》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卷首语,展示校园生活中的亮点;“校园之最”聚焦最新鲜、最热门的校园话题;“特别关注”深度探讨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书光流影”则通过书评与阅读分享,激发思考;“荷塘月色”则以文学和艺术形式描绘校园生活;“刊中刊”则精选其他优秀期刊内容,扩大阅读视野;而“求索桥”则搭建了学生与读者之间的桥梁,鼓励交流与分享。自创刊以来,《求索青年》已成功发行三期,获得了校团委和院团委的高度赞誉,也赢得了广大同学的热烈反响。每一期都以其独特的栏目设计和丰富的内容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了校园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资料 [1]中国青年的杂志介绍强烈推荐 青年文摘一、杂志 《青年文摘》目前拥有红绿彩系列杂志。 1、《青年文摘·红版》 上半月刊,系《青年文摘》母刊 博客:blogsinacomcn/qnwzhb 价格:4元∕本 2、《青年文摘·绿版》 下半月刊 博客:blogsinacomcn/qnwzlb 价格:4元∕本 3、《青年文摘·彩版》: 半月刊 博客:blogsinacomcn/qnwzcb 价格:4元∕本 网站:wwwqnwzcn[编辑本段]二、发行情况 《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 办刊宗旨: 以“宏扬先进文化,服务引导青年”为办刊宗旨,汇萃海内外名篇佳作,是新时期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的心灵读本。 风格特色: 内容观点健康,思想厚重,表达方式新颖,青春色彩浓郁。 读者年龄比例: 17—25岁占72%;16及16岁以下占15%;25岁(不包括25岁)以上13%。 读者性别比例: 女性占57%;男性占43%。 读者受教育度: 高等占52%;中等占41%;初等占7%。 读者状况:该刊在社会及读者中具有优秀的品牌形象,刊出的每篇文章都经过了认真的精编细选,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青年文摘》的传阅率为7人。 订阅率: 该刊的订阅数量占杂志总销量的17%。 印刷发行:上半月刊封面标识为红底白色刊名,提前一个月的15日出版;下半月刊封面标识为白底绿色刊名,当月的1日出版。(注:上、下半月刊均提前半个月出版)[编辑本段]三、杂志社 《青年文摘》杂志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的综合性文摘刊物,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自1981年创刊以来,《青年文摘》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不断创新,发行量屡创新高,获得了业界及广大读者的好评,曾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双高期刊,被评为第一届、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二十几年来,《青年文摘》焕发出越来越强劲的生命力。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刊物分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红版,下半月刊绿版。 作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社办期刊,《青年文摘》延续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宗旨,积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以“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作为自己的办刊理念。经过多年探索,刊物已经在内容选择、文章风格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通俗易读又不流于肤浅,在朴实亲切的文风中达到引导青年的目的。在栏目设置上,紧贴青少年生活的各个层面,设立“成长”、“情感” 、“人生” 、“社会” 、“人物” 、“时尚” 、“视野” 、“文苑” 、“热读”等版块,通过故事、讲义、美文等各种形式,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塑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形象,弘扬社会的正义和美德。创刊以来,朴实亲切、淡雅清新的风格一以贯之,启迪性、哲理性、现代性和指导性并举,在期刊市场中独树一帜。[编辑本段]四、大事记 1981年1月《青年文摘》创刊,小32开本,季刊,创刊号发行23万册。 1982年改为16开本,半月刊。 1983年改为月刊。同年5月与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首届五四青年智力竞赛,在国内首开电视有奖抢答直播节目先河。 王震同志到直播现场观看了竞赛,并在活动结束后的发奖仪式上发表讲话。 1984年5月与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第二届五四青年智力竞赛,当期杂志发行量达到123万册,此后一直跻身于全国百万大刊之列。 1985年5月与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第三届五四青年智力竞赛,参赛人数高达50万。同时,为了引导青年关心国家建设,走学用结合的道路,开发青年智力、发现青年人才,活动中增加“乡土调查及整治规划”对策论文竞赛。 1986年2月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五年内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举办“青年与法律”有奖征答活动。5月与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第四届五四青年智力竞赛——蒲公英电视公开赛。 1987年1月举办本年度“华日杯青年生活摄影比赛”。同年1月第一册《青年文摘》精华本出版。5月,与团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第五届五四青年智力竞赛——蒲公英智星大赛,本届大赛增加分省电视公开赛为本届竞赛的预赛。每个省选拔3人组成代表队进京参加决赛。 1988年1月举办“全国青年改革宣传教育活动”改革知识测试活动。5月举办第一届有奖阅读知识竞赛。 1989年1月举办第二届有奖阅读知识竞赛。 1990年6月本刊创刊100期。同月举办“创新与发展”笔谈会向广大读者征求办刊意见和建议。 1991年6月举办第三届有奖阅读知识竞赛。10月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创刊10周年茶话会。李德生等同志到会。 1992年5月、10月分别举办《青年文摘》有奖阅读知识竞赛暨读者意见调查。10月,首届民间文摘爱好者研讨会召开,评出“十佳文摘杂志”,《青年文摘》荣登榜首。 1999年1月《青年文摘•人物版》创刊。 4月,《青年文摘》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1998—1999年度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2000年1月 获得由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并被评为“2000—2001年度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4月,月发行量达到156万册,创单期历史新高。9月改为半月刊,以象征青春活力和健康成长的红、绿两色做为上下半月刊的视觉标识。 2002年 3月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奖”。 2002年11月起杂志内文由48页增至64页,定价3元不变。 2004年1月起杂志内文由64页增至72页,定价3元不变。 2005年4月下半月刊与李阳疯狂英语合作,每期推出8页英语知识普及教育专版,杂志由72页增加至80页。 2005年1月《青年文摘•人物版》并入《青年文摘》上、下半月刊。 2005年1月《青年文摘•彩版》创刊。 2006年1月《青年文摘》创刊25周年。2月15日王兆国同志致信祝贺。 2006年为了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杂志用纸此年起由52克凸版纸改为60克胶版纸。4月,第四次国民阅读习惯调查数据显示,青年文摘位居最受读者欢迎的杂志第四名。 2007年4月上半月刊与西课——上海荷兰国际函授中心合作,推出8页职业教育培训专版,杂志由72页增加到80页。 2007年10月《青年文摘》网站 wwwqnwzcn 更新后成功上线。 2007年下半年,青年文摘与李阳疯狂英语开辟8页李阳疯狂英语专版,杂志由72页增至80页。 2007年10月《青年文摘电子杂志》创刊,网络读者可以在wwwqnwzcn 免费下载浏览。 2007年12月《青年文摘》月发行量达到293万册,创历史新高。 2009年1月 《青年文摘》定价改为4元。 2009年4月 《青年文摘•彩版》改为半月刊[编辑本段]五、组织机构 主 管 共青团中央 主 办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社长、总编辑 张景岩 出 版 青年文摘杂志社 社 长 张景岩 总编辑、编委会主任 续文利 副社长、编委会副主任 王寒柏 编委会副主任 傅小北 编委会委员 崔友利 高海军 吕秀芳 李钊平 杨润秋 发行总监 王寒柏 质检与图书总监 傅小北 广告总监 崔友利 美术总监 高海军 活动部副主任 刘 晖 法律顾问 谢 青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列宁青年刊物简介于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创刊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 《中国青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于20年代出版的机关刊物。周刊,1923年10月发刊于上海,后迁广州﹑汉口等地出版。《中国青年》是“五四”以后最早提倡“革命文学”的刊物。它的前身《先驱》,早在1922年2月就设置“革命文艺”栏。《中国青年》创刊后,陆续发表有关文学问题的文章近30篇,引导文艺青年关心社会现实,接近工农群众,投身革命斗争,培养革命感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反对个人享乐与颓废悲观的倾向。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发行了一本重要的机关刊物,那就是《列宁青年》。它是在1928年10月22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繁华的上海创刊的,初始为半月刊。由于特殊时期,该杂志采取了伪装封面,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秘密发行,这体现了其对革命工作的谨慎与智慧。《列宁青年》的主要目标是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深入阐述中国***的政治理念和主张。它不仅是一个理论平台,更是青年们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指导工具。通过它的内容,青年人得到了革命理论的熏陶,明确了斗争的方向,增强了革命的决心。这本刊物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起到了凝聚青年力量,推动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份重要文献,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精神和革命热情。尽管它的存在方式隐秘,但其影响力却是深远的。扩展资料《列宁青年》共青团赣东北特委机关报1930年1月在横峰葛源创刊出版,不定期刊,4开单面2版至4版,石印。出版两期后因缺乏纸张而停刊。同年5月,在红五月运动中恢复出版,从第3期到第5期每期印4000份左右,很能引起一般青年工农就读。前身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