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俄罗斯的航天技术很厉害,他不用担心退出去后对自己不利,反倒其他国家会着急失去了可供交流的优秀团队。俄罗斯宣布将正式退出国际空间站,这一消息一经证实就有很多人评论称俄罗斯这是准备放弃自己的航天事业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俄罗斯之所以敢说要退出国际空间站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底气。俄罗斯作为航天强国,航天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也就比美国和中国逊色一些,然而比其他国家领先了不知道多少倍。俄罗斯宣布退出国际空间站,最着急的不是俄方,而是那些跟俄罗斯有航天合作关系的国家,一旦俄罗斯真的退出空间站,他们就失去了参考和学习的对象,未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所以说俄罗斯退出国际空间站其实是反制裁的一种手段罢了。如今不像过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更多的集中在经济、科技等方面,而俄罗斯在经济方面没有很好的办法反制裁其他欧洲国家,所以只能够在航天方面出一口恶气了。再者,俄罗斯退出国际空间站虽然对自身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并不是致命打击,有着前苏联积累的经验,俄罗斯还可以继续在航天领域探索发展。俄罗斯本来就是战斗民族,一直被漂亮国和欧盟联合针对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怒火,如今退出国际空间站只能说还算是克制之举。航天是一个高难度的发展领域,要想取得一定的发展突破既需要时间又需要人才和经济支持,如果有现成的科研团队指导、参考那发展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俄罗斯的航天技术相较于其他国际空间站的组成过就是如此,所以俄罗斯宣布退出并不是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而是权衡利弊后对其他制裁国的精准打击。欧洲太空局的职能机构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欧洲航天局等16国联合建立的,所以叫国际空间站。以美国和俄罗斯牵头,联合欧空局11个成员国(即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丹麦、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个国家共同建造和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诞生了。欧洲航天局在哪?1欧空局的任务是制定空间政策和计划,协调成员国的空间政策和活动,促进成员国空间科学技术活动的合作和一体化。2欧空局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日常工作由管理局负责,理事长是管理局的常务主任和法律代表。3欧空局总部设在巴黎,下属机构主要有设在荷兰的欧洲空间技术研究中心;设在德国的欧洲空间运行操作中心和设在意大利的欧洲空间信息检索中心。4欧空局属下有设在南美洲赤道附近的库鲁发射场和相应的地面测控网。欧空局所研制的以阿里亚娜命名的运载火箭系列成为当今富有竞争力的运载器。5欧空局在1979年后成功地发射了科学卫星、海事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欧洲通信卫星等几十颗人造地球卫星。1991年 7 月欧空局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采用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的地球资源卫星 ERS-1。欧空局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合研制的“空间实验室”是欧洲第一个可供多次使用的载人航天器,重17吨,于1983年11月28日进入轨道。欧空局正在积极推行航天飞机和太空站计划。天问一号探测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什么?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是一个欧洲数国政府间的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航天局的前身,欧洲航天研究组织(Europe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ESRO)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欧洲航天局的一部分,称为欧洲航天研究与技术中心(Europea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re,ESTEC),位于荷兰的诺德惠克(Noordwijk)。除捷克外,欧航局现有17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德国、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西班牙、芬兰、法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英国、瑞典和瑞士。另外,加拿大和匈牙利等国也参与了该机构的一些合作项目。法国是其主要贡献者。欧洲航天局与欧盟没有关系,欧洲航天局包括了非欧盟国家如瑞士和挪威。卢森堡和希腊将于2005年12月加入。欧洲航天局共有约1700名工作人员。发射中心是位于法属圭亚那的圭亚那发射中心。由于其相对于赤道较近,使卫星发射至地球同步轨道较为经济(同质量下所需燃料较少)。控制中心位于德国的达姆施塔特。机构设置(1)设在巴黎的总部,政治决定在此作出;(2)设在荷兰诺德韦克的欧洲航天研究和技术中心,它是欧空局的主要技术机构,大多数项目小组以及空间科学部和技术研究和支助工程师在此工作。欧洲航天研究和技术中心还提供有关的试验设施;(3)设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空间操作中心,它负责所有卫星操作以及相应的地面设施和通信网络;(4)设在意大利弗拉斯卡蒂的欧洲航天研究所,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来自空间的地球观测数据;(5)设在德国Porz-Wahn的欧洲航天员中心,它协调所有欧洲航天员活动,包括未来欧洲航天员的培训。欧空局还对设在库鲁的欧洲航天港圭亚那航天中心作出贡献。项目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计划中的卫星定位系统。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火星探测器。罗塞塔号航天探测器(Rosetta space probe):2004年发射的彗星探测器。哥伦布轨道设备(Columbus orbital facility):国际空间站的一个科学实验室。ATV:即自动转移航天器(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一种可与国际空间站的“进步”号太空船(Progress spacecraft)相比的太空货船。Hipparcos:空间的天体测定任务。Smart1:新推进技术试验。织女星:计划中的小有效载荷运载火箭。金星快车:金星探测卫星,2006年4月11日发射。ESA也是将于2006年回到地球,载有给予未来人类消息的KEO卫星计划的发起者之一。科学任务欧空局空间科学方案已经执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项目,例如Giotto飞行任务及其1986年与哈雷彗星的相遇、1992年与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彗星的相遇;测绘星体的Hipparcos飞行任务,它很精确地测量了100多万颗星体的距离和位置;以及欧空局用暗物摄影机和太阳电池阵列参加了美国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项目。开发中的主要项目有:X射线多镜头飞行任务,定于1999年发射;Cluster-2,它定于2000年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国际伽马射线实验室,定于2001年由“质子”号火箭发射;Rosetta,这是一次与彗星汇合和进行实地臭氧分析的飞行任务,定于2003年发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FIRST,定于2005年~2006年发射。欧空局向几内亚海湾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了六颗第一代Meteosat卫星航天器,自1997年年底以来提供了连续的气象数据。这个系列中的最后一颗卫星,即1997年9月3日在库鲁由阿里亚娜发射的Meteosat-7,将使其覆盖期延长到正在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合作研制的第二代Meteosat卫星第一个航天器能够在2000年之后提供地球静止数据为止。ENVISAT飞行任务处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气候和环境、化学、海洋学和冰川学到人类活动(陆地改造过程、沿海改造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和监测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灾和火山爆发)。欧空局正在与欧洲的地球观测主要参与者,例如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用户和产业界的代表密切合作,为未来的欧空局地球观测方案制定战略建议。在世界这一级,欧空局打算继续加强特别是与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联邦和美国的联系。欧空局研制了两个系列的业务卫星:租给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的欧洲通信卫星和租给国际流动卫星组织(前称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海洋通信卫星。1989年欧空局还发射了奥林匹斯试验通信卫星来演示通信和广播中的新用途。在卫星导航方面,欧空局正在与欧洲联盟委员会和Eurocontrol密切协作研制EGNOS,这是一个将补充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的欧洲卫星导航系统。发射装置阿里亚娜火箭欧洲航天局成立伊始,它就把发展火箭技术当做首要目标,为此由11个国家参与组建,成立了阿里亚娜空间公司。它最早的型号是“阿里亚娜1”型火箭,这种火箭能将18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或将25吨有效载荷送入轨道高度为790千米的太阳同步圆轨道。现在阿里亚娜火箭已经过渡到5型家族时代,它是被广泛使用的型号。“阿里亚娜5”型火箭是欧洲航天局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大力改进开发的火箭品种,跟上几个型号的发展历程近似,“阿里亚娜5”型火箭也走过了一段曲折不平的道路。1996年6月4日,首次发射因火箭导航电脑系统发生故障而失败;1997年10月30日,第二次发射又因火箭发动机提前关闭致使两颗模拟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2001年7月12日,第10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在发射时,火箭最高级推进器提前熄火,导致两颗卫星没能送入预定轨道。直到2002年3月1日,第11枚“阿里亚娜5”型火箭的发射才取得了成功。研制“织女星”火箭在2005年以前,欧洲航天局就意识到,他们需要一种发射推力不高的火箭,这种火箭应该是“阿里亚娜”火箭的小弟弟,它已被列入研发日程,但是这种火箭却不从属于“阿里亚娜”家族,这种火箭的名字叫做“织女星”。“织女星”火箭具有较小的推力,它全长30米,直径3米,发射重量为130吨。“织女星”运载火箭将由4个推进级组成,包括3个固体推进级和1个可重新点火的液体推进级。按照最早的设计思路,它主要用于发射小质量的地球观测卫星和各种科研卫星。该火箭可以将1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700千米的极地轨道,或将12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距地高1200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国际合作为了实现其空间目标,国际合作是欧洲空间政策的中心内容之一。欧空局不但与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传统的航天国家合作,而且还与新兴的航天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最重要和最持久的合作显然是与美国航天局的合作。欧空局还参与了与俄罗斯和俄罗斯航天局的协作项目,例如1994~1995年的欧洲“和平”号飞行。另外,已经与日本建立起了重要而具体的合作关系,主要是在数据中继卫星和国际空间站硬件交换领域。欧空局还与捷克共和国、希腊、匈牙利、波兰和罗马尼亚签订了合作协议,正在空间科学、地球观测和电信等领域与这些国家进行技术一级的培训和联合项目。欧空局与新兴空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订和进行了一些相互感兴趣的项目,援助它们开发自己的空间活动。欧空局还不定期地组织与空间应用有关的区域培训班。欧空局与欧洲的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协作,特别是与在空间活动中日益活跃的欧洲联盟和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在未来气象方案方面的协作。此外,它注视着联合国许多专门机构的工作。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是欧空局的一个重要论坛,它在该委员会中具有观察员地位。欧空局还与外层空间事务厅保持密切联系;根据第二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的一项建议,这两个实体制订了一个重要的培训和研究方案。发射场的选址条件事实上,火箭发射场最理想的位置是选在地球赤道附近,这是因为从赤道发射卫星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所获得的最大初速。因为发射场离赤道越近,则初速度越大;相反,如发射场偏离赤道越远(即纬度越高),则初速度越低。例如,在赤道上,运载火箭的初速度为465米/秒,而在位置偏北的俄罗斯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初速度仅为210米/秒。所以在同等条件下,俄罗斯航天发射场必须用重型运载火箭才能完成的任务,而在赤道附近的发射场只需用中型运载火箭就能胜任。陆上发射场由于国界和居民点等原因,其发射方位受到限制。即使位于海边或近海岛屿的发射场,由于船舶航线或渔场的关系,发射也会受到限制。例如,日本的航天发射场临近渔场,因此,他们同渔业公会订有协议,一般在渔业旺季不得发射卫星。然而,对于设在大洋深处的海上发射场,上述种种麻烦可以统统避免。除此之外,火箭发射场应尽量远离居民稠密的居住区,以免给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一旦发射失败,也不会给附近居民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包括经济损失和生命财产损失)。故火箭发射应选择合理的发射区、回收区、落区和禁区。如果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发射场选址还应满足如下几点要求:自然条件良好(1)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场区的合理布局,有利于降低建场的工程造价和发射时的跟踪观察。 (2)地质结构稳定,避开地层断裂带和地震区,查明是否有可供开采的矿藏和其他自然资源。 (3)具有好的水质、供水条件和丰富的水源,以保证发射活动中大量用水的需要。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台的冷却供水系统,要求每分钟能够提供325吨冷却用水。前苏联/俄罗斯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现属哈萨克斯坦,由俄罗斯租用)曾为了解决水源问题开凿了一系列深水井和蓄水池。(4)具有较好的气象条件,即晴天多、雷雨少、气温变化小、风速和湿度低。因为气象条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航天器的发射、回收、着陆、测量跟踪、设备的维护保养,甚至影响发射窗口的选择和发射场的利用率。有良好的航区航区是指航天器起飞至入轨这一段的飞行路线下的地面区域。航区应尽量避开人口稠密区、重要的工业区和军事要地等,以防飞行失事或完成任务的运载工具坠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航区应尽可能延伸,以满足各种发射任务的需要。能满足发射各类倾角航天器的射向要求,这也是提高发射场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般很难做到。具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保证运载工具、航天器、推进剂和各种器材、设备和生活物资等的运输。美国航天飞机的外挂燃料箱,直径838米,长47米,除在场区总装外,整体运输只能靠海运。航天飞机发射场建在海边,满足了这一要求。具有良好的供电和通信条件航天器在发射前要完成大量测试等准备工作,实施发射和发射后的跟踪测量、数据处理等也需要强大的电力和良好的通信条件。良好的供电和通信条件,是发射场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利于环境保护 运载工具和航天器所用的推进剂及其废液处理,发射时的声震等,都会对周围地区造成污染。美、俄等国的发射场建在海边或沙漠、沼泽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容易得到解决。具有布设测控站的有利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测控站是航天器发射后,对其进行测量控制的重要的地面机构和设施,是航天发射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其选址不可忽视。有良好的社会依托和未来发展的适应性对于成千上万的发射场工作人员来说,搞好发射后勤和生活保障亦十分重要,故在建发射场前须对所在地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另外,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发射场可能需要扩建和改建,这在选址和建发射场初期就应予以考虑,比如如何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工作经验、设备和设施等进行改造扩建,怎样才能节省费用和器材等。美国的航天飞机发射场就是在现有发射场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起来的。当然,建发射场还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如国家间关系、外交问题等等。同时满足上述各项是较难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取舍。应以主要问题为主,其他问题可以采取措施进行补救。综上所述,火箭发射场的选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世界上各方面条件都较为优越的发射场应首推设在赤道上的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中心。目前,其商业卫星发射承担业务量占世界发射总量的60%以上。知识点为何天文台多造成圆顶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像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为什么天文台多造成圆顶结构呢?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太空,天文望远镜往往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目标又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另外,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南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欧洲航天局总部在哪?在世界航天史上,天问一号不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而且首次成功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充分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欧空局、法国国家空间中心、阿根廷空间活动委员会、奥地利研究促进局等4家航天机构通过载荷搭载、测控支持等方式开展了广泛合作,同时中国还正与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等有关机构,就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数据的应用合作保持沟通。同时,为了保证火星探测器在轨卫星安全,近期中国正在与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欧空局开展火星探测器轨道数据交换合作。火星探测重点将转入科学探测为开展科学探测,火星车上配备了六种仪器,包括火星车雷达、磁场探测仪、成分探测仪、气象测量仪、多光谱相机和地形相机。其中,表面磁场探测仪将是国际上首次在火星表面进行移动的磁场测量,获得精细尺度的火星磁场信息。同时,国际上先进的火星车雷达和表面成分探测仪,通过双频段全极化雷达获取火星浅层结构,探测可能的地下水/冰分布;通过激光诱导光谱方式,获取火星表面岩石的化学元素组成。此外,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和气象测量仪,将感知火星表面环境,测量火星表面温度、气压、风速、风向和声音。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刘建军介绍,火星车上配备的6种科学仪器均已开机测试获取探测数据。“我们将围绕水/冰活动、火山活动等关键科学问题,深入认识火星古环境特征和演化,研究古火星的宜居环境。”以上内容参考 央广网-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航天局揭秘本次任务突出特点未来航天计划(各国的)欧洲航天局又译为欧洲太空总署是一个欧洲数国政府间的空间探测和开发组织,总部设在法国首都巴黎。欧洲航天局负责阿利亚娜4号和阿利亚娜5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与开发。欧洲航天局的前身,欧洲航天研究组织经过1962年6月14日签署的一项协议,于1964年3月20日建立。如今它仍旧是ESA的一部分,称为欧洲航天研究与技术中心,位于荷兰的诺德惠克。 各国未来的航天计划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即将发射,标志着中国将向宇航大国再迈进一步。面对这一势头,各国都给予了“神六”极大关注,特别是那些已经或即将在太空中争得一席之位的国家地区。那么未来的航天争夺战将是什么样子中国将在未来的航天战场中如何维持突飞猛进之势?这就需要我们来关注一下各国的未来航天计划。 ★美国:登月——登陆火星计划 美国在航天事业的野心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宇航员登月似乎远远不够,美国航空航天局前不久还雄心勃勃地重申了自己的再次登月计划。而登月只不过是美国未来航天计划的前奏,好戏还在后面。 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总部宣布了新的太空计划: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并以月球为中继站登陆火星。而在今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亲自上阵印证布什总统的太空计划,揭开了美国计划在2018年送4名宇航员再次登月的神秘面纱,并展望了建立月球基地的广阔前景。美国正在以太空探索前20年征程中的****布朗提出的 “循序渐进”方式,从发射环绕地球卫星开始,一步一步地深入太空,再以月球为跳板进军火星。 按照美国的计划,登月实现以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将在2020年左右开始细化火星登陆计划。目前美宇航局对此的初步构想是先用4到5枚大型运载火箭把火星飞船和其它硬件设备送向火星表面,在火星表面上建立一个宇航员基地,再把6名宇航员送上火星,进行为期500天的科学考察和研究,美国的太空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俄罗斯:空间站——商业航天计划 虽然在太空战场上,美国表现得很英勇,但是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上,美国却当了“逃兵”。由于航天飞机接连出事,美国暂停了对国际空间站的货物供给和宇航员输送。相对于美国的“逃兵”行径,同为国际空间站发起国和建设国的俄罗斯就颇显责任感。在今年7月份的俄2006至2015年联邦航天计划草案中,俄罗斯方面就明确提及,未来十年内,建设国际空间站仍然是俄罗斯主要航天计划之一。 按照当初的计划,国际空间站应该在2010年建成。对此,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安纳托利-佩尔米诺夫在7月份的政府工作会议上表示,俄罗斯将在2007年向国际空间站发射多用途试验舱、2009年发射能源舱,争取在2010年时完成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建设。除此之外,俄罗斯还将在2011年前制造出“快帆”多次往返式载人飞船,保证为国际空间站服务并用于将来的星际探索任务。 与美国更加不同的是,俄罗斯将更注重地球上的发展。据佩尔米诺夫介绍,俄罗斯将在今后10年内发射70颗新一代卫星,包括通信卫星、地球远距探测卫星、气象卫星等,建立更加坚实的商业航天服务基础,巩固俄罗斯在全球航天服务市场上的地位,尤其是亚太和拉美地区。 ★欧洲:探测器——星际探索计划 和其它航天势力不同的是,欧洲空间局太空探索重点不在载人航天上,而是一系列深空探测计划。作为太空中一支越来越惹人注目的奇葩,欧洲空间局向深空迈进的脚步正在把同行们甩得越来越远。 2003年6月,“火星快车”出发飞向遥远的火星,顺利进入火星轨道并展开了一系列探测活动;2003年9月, “智慧一号”起飞了,冲向了月球,进入月球轨道,并开展了各项探月工作;2005年,“惠更斯”在“卡西尼”的搭载下顺利着陆,在“土卫六”上触地得分;如今,“罗塞塔”也在飞往彗星的路上;不久,“金星快车”也要上路;期待中,水星探测器将要在2009年启航……欧空局的一系列太空活动使人们看到的是更多的科学探索精神,而不是太空竞争色彩。 未来十年里,欧洲航天局还将于2009年至2012年间发射两颗GAIA卫星,用于精确测量太空中十多亿颗恒星的位置,了解银河系的起源和历史;于2013年左右发射埃丁顿卫星,寻找遥远星系的小行星;于2010年后启动达尔文计划,在距地球几光年之遥的太空寻找生命存在的踪迹;并于2010年启动“莉萨”计划。发射3颗卫星,组成一个边长为500万公里的巨大三角形,它们之间将以激光束相连,获得引力理论的事实证据;欧空局还将开展太阳探索计划,获得太阳极地变化活动的清晰图像,了解太阳两极的有关情况。欧空局的深空探索步伐将越走越远。 ★印度:探月——载人航天计划 在发展中国家里,印度的航天脚步算是比较快的。单就卫星发射而言,虽然发射卫星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发射成功率却极高,这使得印度成功挤入卫星发射市场。而印度未来最大的航天梦想就是赶超中国,在中国之前登上月球,不论是探测器还是宇航员。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2003年曾经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载人登月计划,批准耗资8300万美元的无人探月计划,计划于2008年向月球发射登月探测器,并在2015年前向月球送去宇航员。而如今,印度更是宣称,当其它大多数国家的月球计划都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时,印度的探月计划“月球飞船1号”已经正式起步,计划在2007年到2008年间向月球发射轨道探测器,围绕月球两极而不是赤道运行,给月球拍照、绘制地图和探测矿产资源。据悉这艘登月飞船将重590公斤,携带重20公斤的“冲击者”登月舱。 不过就载人登月而言,印度国内却批评连连。不少专家认为这项工程高投入低回报、花大钱却效果不明显,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科学家甚至承认,载人航天有其独特的魅力,但花费太大。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人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月球轨道飞行和遥感探测砂锅内,印度科学家认为,印度今后也应该按这条路子走,所以印度目前还有载人航天计划。但是这不排除印度将来派宇航员登陆月球的可能,因为一旦“月球飞船1号”发射成功,印度很可能将在2015年前进行更多的登月活动。 ★日本:登月——月球基地计划 日本的野心,不仅体现在军事政治上,在太空竞技场上也一样。虽然日本的航空航天技术不像其经济技术一样惹人注目,但是其在航天事业里做出的种种举动宣言却令人不得不关注。今年2月,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了其航天发展长期计划的制定,其中甚至包括开发载人航天飞行和2025年建立月球研究基地的构想。 按照日本这项雄心勃勃的未来航天计划,日本将在未来5年内研制出能够在月球进行探险的机器人,并在10年内,开发出能够使人类在月球长期停留的一整套技术。日本还计划在20年内,即在2025年,开始在月球上建造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为了建设这个基地,日本航天部门计划在2025年之前开发出类似美国航天飞机、能够反复使用的太空飞行工具,并打算在此之前开发出太阳能发电卫星为月球基地提供能源。 同时,日本航天部门还打算将距离地球150万公里以外的太空定位为“深太空港”,计划在那里安装光学望远镜和X射线望远镜为人类探测木星和土星提供方便。如果上述计划获得政府批准,日本宇宙航天研究开发机构的预算就将增加6倍,达到6万亿日元(约合570亿美元)。 ★韩国:飞天——航天“十强”计划 看着东亚和南亚诸国都在航天事业上迈大脚步,经济发达的韩国自然也不能落后。为了缩短与亚洲航天国家的距离,韩国科学技术部在2004年10月宣布,该国将在俄罗斯有关方面的帮助下,于2005年挑选两名宇航员前往俄罗斯接受为期18个月的培训,并于三年后的2007年前往太空,进驻国际空间站并在那里停留10天,进行各种实验。两名韩国宇航员的太空之旅将花费2273万美元。 目前,韩国正在与俄罗斯积极展开太空领域的合作。合作协议是2004年两国总统亲自会谈后双方签署的,根据这份协议,俄罗斯还将为韩国太空计划提供帮助,主要帮助韩国发射卫星。而韩国本国也在加强自身航天素质,科技部官员今年9月宣称,韩国今后十年将投巨资发展航天事业,力争跻身世界航天大国“十强”。从2006年至2010年,韩国计划投资1.3958万亿韩元,用于开发卫星、研发运载工具、建立航天中心、进行航天技术开发和开展国际合作等航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