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插花祝福语怎么说

问答 0 12

土家族插花祝福语怎么说,第1张

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你筛选):一藏 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二彝 族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三香港年俗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四澳门年俗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七桂林春节习俗•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中国少数民族春节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八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九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十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十一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十二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十三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十四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十五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十六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十七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十八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十九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土家人怎么过中秋节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该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现已基本灭迹。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 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大帝看牛王勤俭刻苦,命令牛王下凡到人间传旨,只准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尘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于是改为一日三餐。牛王返回复命,下帝听了大怒,立即贬牛王为民耕田,终日食草。牛王为民出力,土家人称其为牛毛大王。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请大家帮忙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在见面打招呼的时候常用语和习惯土家族的中秋习俗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中秋节,大多数民族都有食用月饼和赏月的传统。而在我国渝东南武陵山区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土家人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日。他们通过制作糍粑和拜月等乡土气息浓厚的活动,展现了土家的情调。糍粑与月神的庆祝土家人将月亮视为促成美好婚姻的月神,因此,中秋节对他们而言,也是月神生辰的庆祝日。在这一天,人们制作糍粑和拜月,以此向月神祝寿。爱情的象征当土家族的男女确定了恋爱关系,他们会在中秋节这样的重要节日里,女方会制作糍粑并邀请男方品尝,同时进行拜月仪式。在男方离开时,女方会赠予一个大圆糍粑,象征着她对爱情的忠贞和对与爱人永不分离的愿望。偷瓜送童子在秀山,土家族除了与其他民族共同庆祝中秋节,还有独特的“偷秋”习俗。孩子们会去偷别人的瓜果,但这并不被视为盗窃。这个活动通常在九月中旬,也就是瓜果成熟的季节进行。特殊的祝福偷来的瓜果会被送到那些结婚多年未育的夫妇家中,一人模仿婴儿的哭声,另一人则说吉祥话,祝愿他们来年能生子,这一习俗被称为“送童子”,寓意着“破瓜得子”。如果夫妇次年真的有了孩子,他们就会宴请那些送瓜的人,以示感谢。土家族的酒文化1 土家族:土家族在见面时,常用语和习惯包括问候对方去向或是否用过餐等。例如,“你到哪里去?”或“你吃饭了没有?”在乡下,早上见面时,人们会问“你今天起来得早。”回答通常是“什么早啊”。现在城镇中,人们通常使用汉语进行问候。2 蒙古族:蒙古族在见面时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会问好。平辈或熟人相见时,一般问“赛拜努”(你好);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包括款待行路人,进入蒙古包时要注意礼仪,主人敬上的奶茶和奶制品要接受,献哈达是一种高贵礼节。3 回族: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时都会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时,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4 藏族:藏族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和浅蓝色的。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5 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6 苗族: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鹅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候。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级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腔差链大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庆尺肉”,客人如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7 彝族:招待客人以酒为上品,凡有客人到家,都要热情劝酒,倾心相谈,有“无酒不成敬意”之说。如果主人敬酒不喝,则会被认为看不起主人。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姑娘、妇女就把“杆杆酒”(在酒坛里插入用细竹子做成的吸杆,通过吸杆饮用)放在家门口,热情劝过往行人吸饮,因而人们常说:“甜不过彝家杆杆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8 壮族: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需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拈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完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9 布依族:对待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要递烟端茶,杀鸡杀鸭盛情款待。用餐时,长辈、客人坐上方,晚辈坐下方;给长辈、客人端茶、盛饭都是双手捧给,客人也要双手接过,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若迎面碰上长者或客人,要主动招呼并让其先过。10 朝鲜族:晚辈队长被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待老人举匙就餐了,全家才开始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则表示已吃完;与长辈同路时,年轻人需走在后面,若有急事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辈说明原委。11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后再行,亲友相见,除握手互致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摆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12 侗族:客人来访,全家老少都要起来让座,并用家里最好的酒饭款待客人;路上相遇,即使素不相识也要互相打招呼问候,谦让对方先走;出嫁的新娘若在路上相遇,要解下身上的花带或头帕互赠对方,以示相互尊重和祝福;赶路人若遇上天黑,可随意进入村寨讨火把照明,若借宿,主人会热情接待,不取分文;寨中不管谁家孩子出门上学,全寨的人都带着礼物前往祝贺;冬天,在鼓楼的火塘里生有柴炭火供人取暖。夏天,在风雨桥、凉亭中备有清泉水供行人饮用。13 瑶族:家中来客,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号,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14 白族: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到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颗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15 土家族: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的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16 哈尼族:重礼好客,在路上遇到熟人或陌生人,总是有礼貌的含笑问候并让路,还热情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进家后,主人首先邀请客人喝一碗友谊酒,之后再敬上一杯香浓茶,若客人逢节日来访,主人在给所有客人斟完酒后,还要给最先斟过酒的客人再斟一次,表示源源不断,幸福长久。席间,老人还要唱劝酒歌,青年人要向老人和客人敬酒。当客人接酒一饮而尽时,全家人会“ ”“ ”的喝彩。团结互助是哈尼族的传统风尚,如一家建房,全寨的人都要去帮忙;猎手的猎获,见着不论老少均可得一份,表示互相祝福。17 哈萨克族:重视友谊,热情好客,对来访和投宿的客人都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殷勤招待,对待贵客,还要宰杀黄头白身的羊款待。进餐时,主人先把羊头用盘盛着献到客人面前,以示尊敬,客人则要用刀先割下一片羊头右颊面上的肉捧给在席的长者,再割下一块羊耳给在座的幼者,然后自己随便割下一片羊头肉吃,再把羊头原盘结婚十弟兄怎么说诗句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凡客至家,必以酒招待;婚丧喜庆,必设酒宴。土家人十分好客,贵客登门少不了捧出用糯米酿制的咂酒。喝酒时有很多讲究:一般不用杯子,而用土碗(不上釉水的粗料碗)或带节的竹筒。而且,这酒还有三道,每道酒都有独到的规矩。酒的种类很多,有甜酒和五谷杂粮酿成的各种烈性白酒。迎客酒客人进屋落座,主人一般不先说话,而是斟上一碗酒,双手捧到客人面前,同时送上一句问候:“路途好‘扎实’(疲劳、艰辛)啊,快舒活舒活筋脉!”客人应该马上双手接过酒碗,一饮而尽。交杯酒迎客酒后,主人便忙着备菜肴,荤素冷热摆满一桌,便请客人入座上席(吊脚楼堂屋的正上方)。主客便相互给对方敬上一碗酒,曰交杯酒,一同饮下,表示互相尊重。饮酒时不说“喝”而说“请”,不说“干杯”而说“先用为敬”。当双方喝至尽兴时,便交换酒碗斟酒,用右手举碗,左手扶住对方的碗底举向对方嘴边,双方同时说“请”,一饮而尽,以示感情交融。转转酒来客后,主人还要请几位寨子里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作陪。唱土家祝酒歌,宾主与陪酒的一一轮番饮酒、敬酒,这就是转转酒,直喝得满面红光。这是常见的三道酒。另外,土家人还有一道特殊的酒,那就是上门酒。土家男儿到女方家落户,叫做“上门”。在男儿离家的前一天晚上,男儿便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到家做客。男儿家十分庄重地在堂屋正中摆上大方桌,端上美酒和佳肴,新郎便坐在上席的正中,其他是新郎的兄弟和朋友,共十人,土家族人称“配十兄弟”。酒宴开始,不能随便动筷、举杯,必须先行酒令———现场吟诗,以祝福新郎婚姻美满、爱情甜蜜。这上门酒一喝就是一晚上,天刚放亮,女方迎亲的队伍来了,“十兄弟”便送新郎到女方家成亲。到土家山寨做客,主人的待客之道是“茶要浅,酒要满”。若客人真无酒量,只饮一小口表示领情,主人也不责怪,剩下的给主人“留财”。不论如何,千万要动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1求十弟兄诗句啊 1、同学同乡兼同志,两姓联姻喜订亲,一事预先知必定,将 来多子又多孙 2、婚到一平慰向平,况兼佳耦自天成,迎亲吉日祈招我,共 饮醇醪酒百罂 3、德门应卜好音来,月老传书带笑开,吐凤绍求称济美,乘 龙吟絮偶清才 4、喜看联驻宜家室,伫待归程做栋材,愿了向平昌史乘,阿 翁应备合欢杯 二、贺结婚诗 5、佳期正值小阳春,风暖华堂拥玉人,应是三生缘夙定,漫教相敬竟如宾 6、红毹拥出态娇妍,璧合珠联看并肩,福慧人间君占尽,鸳鸯修到傲神仙 7、个郎早岁盛才华,彩笔群推是大家,若向妆台调粉黛,画眉深浅漫轻夸 8、天成佳耦是知音,共苦同甘不变心,花烛洞房亲结吻,春宵一刻胜千金 9、平平仄仄缔良缘,恋爱情丝自早牵,海石山盟皆缱绻,相亲相敬乐绵绵 10、结婚重负百年连,相让和谐更爱坚,好合良俦无尽福,兴家立业出人前 11、三生石上注良缘,恩爱夫妻彩线牵! 2陪十弟兄的诗句大全集 土家族苗族儿女结婚,男方有讲酒令陪“十弟兄”的风俗,主要流传于于恩施地区 十弟兄其实只是一个概数,不过,这陪伴新郎左右各一的陪男,是有些讲究的。 要没有结婚的型男,要和新郎年纪相差仿佛,多为“闺中”密友,长相还要拜得客,不能丢“脸”。而围坐在香桌上的其他男青年,就没有那么苛刻,只要是没有结婚的少男了。婚前,男方是要托媒,合八字,订婚,认亲,报期等一系列繁琐程序的。这结婚的日期,得请会看日子的先生掐指头翻黄历,定好黄道吉日,备了茶食去女方报期。 曰古历何日何日。古历就是旧历。 但凡两天。头日为女方正期,翌日为男方正期。 故曰结婚叫整酒或过期。有好事之人,就肆意篡改:过期作废。 说得多了,也就无甚新意,无人理会。 过期的时候,又多为阴天或者雨天。 人说好日子天占哩。日子是好,可忙坏了前来帮忙之人。 个个调和得稀夸夸的,裤子湿了半截,心里却乐呵呵。 男方请来了能说会道的支客司,早早就安排帮忙的入席,个个是狼吞虎咽,一碗菜刚端上席面,就风卷残云般被剿灭,只等碗筷一甩,唢呐便开始吹起来。 在一阵鞭炮声中,一支浩浩荡荡的娶亲队伍,扛着长短不一,刷了浅浅红色的抬杠,就出发了。男方的客人们这才被请上开设在堂屋里的席上,安安心心“吃”起喜酒来。 入夜伊始,那些细娃儿们就开始吵闹着,要看陪十弟兄。或许是这段时间里,新郎的心里空寥寥的,正要用一种方式来填充。 好不容易熬到子夜时分,支客司便指使帮忙的伙计,拼凑了吃饭的方桌,披了浅红的床单,遂将葵花瓜子橘子核桃板栗糖果饼干等小吃一一摆上来。香火台上的蜡烛是要大红的那种,香台上一样也是要红蜡烛的,如若没有,就扯了写对联剩下的红纸,将白色的蜡烛拦腰缠上一道红箍。 一切准备就绪。新郎倌在两个伴郎的簇拥下,粉墨登场了。 十个弟兄前前后后被支客司“请”上了香台。因为陪十弟兄是必得说酒令的,年轻的小伙子大都怕出洋相,几乎都是在经过推推搡搡,嘴巴都磨起了茧后,才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坐上了台面。 围在二排的那些男男女女,无不是一些看热闹,想混得一二把瓜子三四颗糖果的后生青年男女。而那些站在外围的老年人,自然充当起了顾问的角色。 他们都是过来之人,参加过这样的礼仪多,或多或少记得一些常见的酒令,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此时此刻,支客司摇身一变又成了主持人。 将原本散乱的稻草拧成了一股绳子,只是这绳子比较松散。酒令总算在这种松松垮垮的氛围中开始了。 还是支客师抛砖引玉在先: “石榴开花一口钟,今晚陪个十弟兄。各位兄弟都请坐,听我唱个开台歌。 说开台,就开台,开台歌儿唱起来。新打剪子才开口,剪起牡丹对石榴。 东剪日头西剪月,当中剪起梁山伯。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同学读书来。 男读三年做文章,女读三年考秀才。张秀才来李秀才,接我文章做起来。” 支客司噼里啪啦一阵子开台酒令将台上的十个弟兄都给弄懵了。眼睛直直地望着,措了榫。 年轻娃们哪里见过这样文绉绉的阵势,一个个哑巴似的目瞪口呆。台上好一阵鸦雀无声。 支客司见此情景,又来一个抛砖引玉:“一根杉树尖又尖,阳雀生蛋在天边。新郎捡到阳雀蛋,不做皇帝也做官。” 言毕,自己率先在盘子里抓了一把花生:“从陪郎开始,一个一个来,讲不了酒令的就喝酒,这才叫酒令。” “酒令其实就是顺口溜,不过,一定要和新郎倌结合起来,拣最好的说!” 在支客司的启发下,“十弟兄”们开始活泛起来:“门口一园草,风吹两面倒,今年娶媳妇,明年娃娃跑!”“门口一园竹,风吹二面扑,今年接媳妇,明年娃娃哭!”许多吊儿郎当的娃子甚至将舶来的荤段子也搬上了十弟兄的舞台:“爹妈生我一杆枪,十七八岁没用枪,一枪打到莺歌嘴,扒开乱草就插秧!”众人哄堂大笑,纷纷要罚酒。 那后生原本是想活络气氛的,最后招徕了一大碗苞谷老烧。在嘈杂的混乱中,只得咕咕将燃烧的喜酒一饮而尽。 站在外围的老爷子早就在教他孙子临阵磨枪,没等支客司再开口,就接上了:“一条黄龙九丈九,盘在新哥大门口,左盘三转生贵子,右盘三转生状元!”“一张桌子圆又圆,一碗鸡肉螭上天,新郎拣了七八哈,我一哈都没拣!”这个有点戏谑成分的酒令,一下就将桌子上的气氛点燃起来,直冲 而去。人们纷纷发挥着极度的想象力,无论如何都要将新郎倌嫁接到这些类似四言八句式的酒令中来。 虽然是顺口溜一样的酒令,还是有不少男仔并不会即兴创作,在那里乘人不备“偷”那奖励说酒令人的粑粑糖果吃。这个时侯,能者就将矛头从新郎倌那边转移了过来:“一张桌子四只角,两张桌子八只角,方对方角对角,不说的就是个猪脑壳。” 站在身后为他鼓干的嗲嗲接上了头:“久不唱歌忘记词,久不开口脸皮薄,秀才提笔忘记字,野鸡抱儿忘记窝。”有人开始鼓掌,说:“还是嗲嗲称得上大直尕。 不是说麻绳子打草鞋,一代传一代吗?”这酒令就在似与不似之间,延续着轻松欢快的氛围。葡萄糖瓶子里的喜酒没涉下去多少,桌子上的粑粑果果,渐渐露出了盘底。 恍惚间,就将几个钟头的时间抛在了昨夜。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最后,还是由支。 3兄弟结婚祝福词 结婚祝福词是每个人在参加婚礼的时候都要说的话,尤其是对自己的兄弟或是闺蜜,所以,整理了十条比较合适和兄弟说的结婚祝福句子,以供你参考: 1、微笑传递幸福,眼神表达心境,没有洋房轿车,只有善心一颗,不需千言万语,便是心有灵犀,知己相伴一生,人生路便无悔。祝:携手共进,花好月圆。 2、国庆来会友,意合情也投;牵起你的手,幸福跟着走;看你的眼眸,温柔在心头;佳期不可求,错过没理由;此情亦难求,恩爱到白头。祝国庆快乐新婚幸福。 3、鞭炮轰鸣,锣鼓喧天,一派吉祥喜气满满;新婚燕尔,快乐连连,祝你婚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富贵平安,愿你夫妻顺心如愿,至此良辰吉日,祝你喜事多多,万事大吉。 4、祝福一对新人真心相爱,相约永久恭贺新婚之禧!新婚快乐,早生贵子。 5、曲折的路上风景更美,风雨中的爱情更甜,一个人的智慧是魅力,两个人的同心是感动。看着你们心手相牵恩爱缠绵,心里真诚的说声:祝福你们的爱恋永远,人生越来越灿烂。祝愿婚姻美满,相濡以沫,美不胜收。 6、春暖花开鸳鸯比翼,风和日丽红杏飘香;蓝田玉喜彩鸾对箅,莺歌燕舞情深意长。祝愿有情人地久天长! 7、牵手一世情,结成两口子。三拜四叩首,变为一家子。五湖朋友来,同庆好日子。祝你恩恩爱,早生胖孩子。生活甜蜜蜜,幸福一辈子。 8、恩爱新人盟白首,缠绵情意缔良缘,愿祝百年皆好合,一生情、一世爱、一对鸳鸯浴爱河! 9、千里姻缘情牵引,高山万水难断爱。今朝已定百年好,愿祝新人共白首! 10、琴和瑟相伴,花好月也圆。金凤过清夜,明月悬洞房。屏中金孔雀,枕上玉鸳鸯。玉室新人笑,洞房喜气浓。一生爱恋随,一世情意浓。新婚快乐。 4结婚祝福语该怎么说句子 文言: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现代:两情相悦的最高境界是相对两无厌,祝福一对新人真心相爱,相约永久恭贺新婚之禧! 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于茫茫人海中找到她,分明是千年前的一段缘,祝你俩幸福美满,共谐连理。 恭喜你找到共度一生的灵魂伴侣,婚姻是人生大事,相信你做出的会是最明智的决定,有了爱的结晶生了可爱的宝宝,别忘了请我吃油饭喔! 托清风捎去衷心的祝福,让流云奉上真挚的情意;今夕何夕,空气里都充满了醉人的甜蜜。谨祝我最亲爱的朋友,从今后,爱河永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