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泥护花终不悔,不负芳华不负初心

问答 0 23

春泥护花终不悔,不负芳华不负初心,第1张

春泥护花终不悔,不负芳华不负初心
导读: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2018年6月11日,本是夏日里寻常的一天。黄昏时分,葱茏的草木被夕阳染上一抹金黄,花儿在一丝清凉的晚风中舒展了一下腰肢,抖落一缕芳香。我们都沉浸在了美丽的时光里,“有车,快走!”一声急

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 杨磊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2018年6月11日,本是夏日里寻常的一天。黄昏时分,葱茏的草木被夕阳染上一抹金黄,花儿在一丝清凉的晚风中舒展了一下腰肢,抖落一缕芳香。我们都沉浸在了美丽的时光里,“有车,快走!”一声急促的呼喊惊醒了所有人的梦境!李芳,一个柔弱的女子,以血肉之躯拦截了扑向学生的死神,却香消玉殒,化成天空璀璨的星辰,穿透层层云雾,引领着我们继续前行!她以弱小成就了伟大,成为了信阳人民的骄傲,她在危急时刻舍生救死之壮举是偶然,亦是必然,她早已是行业的师德标杆,她以她的行为树立了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光辉形象!

李芳老师走了,生命逝去,精神犹存,逝者安息,生者铭记!多少“李芳式的好老师”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将有更多“李芳式的好老师”慢慢成长起来!从教三十余载的我,蓦然回首,平凡而又神圣的职业生涯,似乎契合着“李芳式的好老师”,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这大概就是中国教育者共同的生命呼吸!

坚定信仰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李芳老师扎根一线29年,不奢望进城,她说:“城里不缺好老师,这里缺。”坚定的信仰、博大的情怀让人动容。有了信仰,才会有克服万难的毅力和勇气,才可能把职业做成事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景,感受人生成长的乐趣。

回望当初物质贫乏的艰苦岁月,我还是小村庄里一个天真无知的小姑娘,饥肠辘辘的路上俏皮地向老伯寻得半个窝窝头,继续赶路。生活所迫,中途辍学,十三岁当了小保姆,主人家书房书架里摆满的书籍打开了广阔的视野,点亮了平淡琐碎的人生。返回学校,勤奋读书,刻苦学习,终于实现了人生的转折,踏上了师范之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微薄的收入,艰苦的条件,并没有磨灭我的初心,因为有很多像从前的我那般的孩子,即使掉落在贫瘠的土地上,只要给他们一点雨、一点阳光,辛勤栽培,就会萌芽,就会郁郁葱葱,开出美丽芬芳的花朵!而我,就执意成为这个塑造幼小生命的园丁,看着他们健康地萌发,茁壮地生长!我还在心里暗自盘算,就算有的幼苗长不成挺拔的大树,开不出鲜艳的花朵,也但至少要让他们长成绿意盎然的小草,装点这个美丽的世界。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坚持信仰,不忘初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育事业,无悔的选择,是我幸福快乐的不竭之源。

以德为先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教育尤其如此。中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无限可能性的幼小生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必需要融入血液化成自然而然的言行的。“一德立而百善从之”,高尚的道德确立起来了,各种善行就会相应产生。小则修身利己,教养学生,大则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影响到社会,形成和谐稳定的氛围,此为家国情怀之根基。

无疑,李芳同志是一个有道德情操、有家国情怀、有生命光泽的老师,让人仰之慕之,从之行之。从一位语文老师成长为城区小学的校长,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两百多名教师的成长,近六千名儿童的教育,一个也不能忽视。我时常扣问自己:你以身作则了吗?你对教育事业全力以赴了吗?你活出一束光了吗?若夫慈爱、恭敬, 夫孝,德之本也。美满融合的家庭氛围是一个人心灵张力的基础,小孝孝家,大孝孝国,孝乃万法之源。践行《孝经》和《弟子规》君子务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我始终相信“敬天爱人”的神奇魅力。做好教育,一部《孝经》为我们提供了不言之教的良方妙药。“衣贵洁,不贵华”,那是节约之道;“出必告,反必面”,“款转弯,勿触棱”,那是安全常识的经典垂训;“借人物,及时还”,“勿自暴,勿自弃”,那是修养身性的殷殷教导。“教”字的本意是“上所施、下所效”。因此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知晓教育的真实逻辑。“一门两校”是对现在学校的定义,其中家长学校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家长、老师一道,实现共同的教育梦想,着力点要找准。我们学校建立的家校良性互动平台,让家长与老师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罗伯特·欧文说,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说,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坚守这一理念,我首先坚持“有德的人做教育才叫德育。”为此我选择同老师一道致力于以德为先,人人争做有德老师,以身示范引领有德学生、德行言语感召学生家长,这就是德育的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

扎实求精

李芳老师虽然临终还是中小学一级教师,但是并不能否认她是一名业务精湛的好老师。她22项荣誉多是2000前得到,之后为了鼓励年轻教师,面对学校给的荣誉,她都婉言谢绝。都主动让给身边的年轻人。她用行动诠释了老子的“不争而善胜”。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作为对李芳老师的评价恰如其分。“无需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是有文化人的标志性评价。李芳老师的学识不仅仅是书本,她具有超越书本之外的大文化视野,难怪她能够不为名利所动,关键时刻为保护学生置生死于不顾。

作为同行,敬佩之余,我反观自己,从一线教师到如今的管理者,一直在教育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求索、积淀。我深知,教师需要一专多能,知识需要相互联系与互通,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笃行才能致远,于是“做最好的自己,带动最好的他人”就成了我的座右铭。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稍不留神就将被淘汰,于是我告诫自己,坚持读书做到博取;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总结感悟注重生发。在此过程中,我很荣幸的成为省级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中原名师培育对象。自从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以来,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名师的职责就是培养一批名师,自己默默坚守在背后。”我十分崇尚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学无止境,真正的扎实是能够提炼和分享,至此,我一直在路上。

仁爱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圣贤的思想扎根在李芳的心中,于是同学生病,她去照顾;同事烦恼,她去排忧;孝敬老人,她事必躬亲;学生的琐事,她体贴入微。李芳老师,血管里流淌着善良的血液,滋生出一颗仁爱之心。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更要热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受李芳的精神感染,我也在不断地梳理自己。从艰苦的岁月中走出来,对于家境贫寒、自卑胆小的孩子总是能够感同身受。曾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活困难,学习成绩大幅度滑坡,我主动做起了她的心理辅导老师,并支助她上到大学毕业。一次,我冒着雨,踏着泥泞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去说服刚上六年级就辍学的马文悦重返校园,因此还引来了网路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近几年在参与地方扶贫工作中,我又帮扶了一个叫张小雅的学生,定期回访,给与精神鼓励与生活帮助。我深知,学生还小,这些帮助都是暂时的,唯有关爱,让她感受到人间真情,感受到生活的希望,教给她自强的信念,指导她学习、做事的态度和方法,才是真正的帮扶。期间除了给衣物,给学费,我还会送一些励志书籍之类的学习用品,让她对生活有信心,对学习充满力量!

繁华一曲终会消散,唯有存于内心的丰厚和踏实才会在每一个平常的瞬间,感受到别样美好的味道。谢谢您,李芳老师!教育的百花园里再也见不到您辛勤的身影,却多了一尊灵魂丰碑,这丰碑带动着更多的“李芳式的好老师”,也将推动着我更加努力地耕耘坚守多年的教育领地开花结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坚守于教育领地,不负芳华不负初心。

        杨陵区教研室蒋卫波语文工作室于2020年6月成立。工作室理念是:搭建平台,创新途径,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高凤香, 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杨凌最美女性,杨陵区首批骨干教师,曾多次被杨凌示范区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凌示范区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出版发行散文集《寸寸青丝愁年华》《温一壶月光》《他说,寂寞》《禅香化雪》四部,教育教学论文专著《新课程下创新教学探析》《高三教师日记》两部,纪实文学《精耕记》一部。主持多项省级、国家级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现任教于陕西省杨陵区高级中学。

      杨  峡, 杨陵区教研室小教室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曾从事过18年的一线教学,教学业绩突出,尤其在教科研方面,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践行能力。作为杨陵区教研室分管教科研的教研员,带头承担课题研究,主持的省级“十五”立项课题已结题并获得集体一等奖、三项个人一等奖。主持的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13年11月结题。2003-2006年期间有9项个人教学设计、课件、录像课获得省级一、二等奖。2006-2010年期间撰写的科研论文多篇论文在《中国电化教育》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2009-2011撰写的科研论文连续三年在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奖。2013年11月参加的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与研究”,已结题。2014年5月主持杨凌示范区课题《杨陵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2014年6月参加省重点招标课题《陕西省普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先后荣获“杨陵区教学能手”“杨凌示范区教学能手”“杨陵区首批学科带头人”“杨凌示范区优秀教师”“杨陵区优秀青年”“杨陵区骨干教师”“杨陵区党员干部赛教一等奖(第一名)”“基础教育先进个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陕西省校本教研先进个人”“陕西省教育学会小语研究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李小雨, 杨陵区教研室教研员,高级教师,杨凌示范区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陕西省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凌首批骨干教师,杨陵区教科研先进个人,杨陵区赛教获一等奖,陕西省微课大赛获二等奖,国家级录像课评赛获二等奖。在《陕西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报》《小学教学参考》《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育随笔50余篇。在杨凌、渭南做幼小衔接和阅读教学研究专题报告10多场。

        蒋卫波,区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教学能手,陕西省课改先进个人,示范区骨干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在《陕西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报 》《杨凌教研》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示范区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区级课题6项,均已结题。

        工作室前期吸纳成员26人,中学语文教师9人,小学语文教师17人。工作室为开放性、自愿性的研修共同体,后期工作室将按照各人意愿,结合参与活动积极性确定核心成员。

四、工作室推广平台

        “蒋卫波语文名师工作室平台”为本工作室推广平台。按照工作内容分为工作动态、名师专栏、研修活动、研修成果、学生作品等板块。(平台地址: https://wwwjianshucom/u/dcb71d69c504 )。

      与智者结伴,与能者同行,与贤者为友,会有不同凡响的收获。

                                        一一一题记

        庚子深冬,晋城市城区教科局教研室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行71人,赴南通进行了研学之行,在新师者教育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接受了一次系统性、专业性、实用性、针对性极强的高端培训。

        三天的时间,我们感受了南通教育界教育大咖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至真至爱的教育情怀,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冲动,个个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三天的学习,当我们在感慨南通教育人 学养之深厚、学识之渊博、眼光之高远、思想之深刻的 同时,我更关注的是 宋主任在科室群里的5点随感 ,以及在结业仪式上杨局长关于城区名师工作室的9点反思及5点期望。

        南通之行,我们又多了一个称谓,那就是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我想多的不仅是称谓,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就象马兰老师在总结时的感慨,“我能否胜任这一头衔”这是研修之行,我常反思的问题。

        “你要我考不好?我已做不到。” 这句话道出了郭志明主任对南通教育的信心,这份自信自豪从哪里来?我认为一是得益于南通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教师,二是得益于南通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

        脚踏南通教育名城,我们不仅硕果累累,收获满囊,更多的则是找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从教研室层面或学科名师工作室层面的发展,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健全工作室运行制度

        任何组织都象家庭一样,需要经营。 工作室的经营之道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 郭志明 给了很多启发,特别是象“十个一”行动,间周活动,轮流坐庄等。工作室正常运行需要正确轨道,扎实推进,才能富有成效。

        应在宋主任提出的 “一月一汇报分享” 的基础上具体的细化、量化活动的内容和频次。这里首当其冲的要增加 导师责任制, 无论领衔人还是学科导师,要有准确定位,既然是工作室的一员,应和大家一样需要不断学习、成长、进步,制度一视同仁,该写的笔记、心得必须带头完成,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除此之外,还应主动承担起分管学员各方面的指导工作,要引领、福射、带动身边的学员一起成长,先变成优秀的自己。

        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每个人的工作需要激励,建立完善评价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每项工作完成后工作室领衔人都要根据任务完成时间、完成质量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以积分形式记录汇总,做为最后评优推优和终级考核的依据,以此增强学员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加快学员成长的脚步。

        三 、明确团队发展的目标

        九个工作室的组建,是经过了个人申请、学校推荐、教研室综合考核后确定的人选,每位都是各校的骨干精英,有着无限的潜力潜能。教科局成立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就是 “让城区青年教师更加优秀,让城区优秀教师走向卓越。”

        数学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就本着“构建智慧课堂,打造智慧团队”的宗旨,从 “精心备、精彩讲、精准研、精致管" 四方面入手,试图通过组织系列活动 构建数学“智慧课堂”,打造数学“智慧教师”, 从而助推教师专业化成长。既然扣响了成为名师的大门,打通了成为名师的通道,就应怀惴梦想、满怀激情、砥砺奋进。

        四、更进工作室的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工作室组建之初就已经制定了工作室及个人两年发展规划,应根据工作室的活动推进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同时还应加入学期规划、个人成长学期总结和心得分享等,并要求定时定量提交,同时可在学科或名师工作室大群提供分享交流互动平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成长。每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个人的内驱力,也需要借助他人外力,如监督、评价、激励等。

        五、确实项目研究的方向

        工作室要根据学科特点、成员发展现状,近期研讨明确工作室的走向, 提炼教学思想,形成教学主张,确定项目研究方向。

        工作室的内部需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确定每个成员的研究(或成长)方向,比如善长几何、代数或讲评课、试题命制、课题研究等;根据个性品质,进行具体合理的分工,比如图形制作、宣传报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最后让每位成员在各方面都有所建树,成为行内精英。

        我们在敬佩敬重,更敬畏南通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情怀的同时,更应该对比反思,固化学习成果,让这段学习经历发挥长期效应。

        从“学”的层面讲,学习时刻要有“归零”思想,不仅是学到知识本身,而是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学习不只是学到实操的方法和技术,更是让研究的路径得到改变、改进和改善,让我真正意识到改变自己势在必行。

        感受之一:明确了我们今后要做什么:为了真教学,要做真教研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人办学行为是自上而下的,从决策人到实施者,从局长到校长,都是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精神的内行人,是勇于探究和创新的践行者。从郭局长的讲座中能感受到他们的很多做法是实实在在的,是为了真教学,在做真教研。 

        感受之二:我们拿什么来做真教研:为了真教研,要做真探索                          

        听了6位专家的讲座,观摩了3所名校的典型经验,参加欣赏了各组学员的分享,真的有几分惶恐,听着专家们信手拈来的讲座,新颖独到的思想,实践创新的作法,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浅薄,今后要学习他们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要做好规划, 根据自己的实际和学科特点制定规划,具体到每年每月。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拖拉的习惯,把学习作为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实时反思自己的实施情况。

        第二要学思并重, 像杨局长所言这次学习感受了名师的风采、激发了工作的激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前进的标杆、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学习南通的真经,不能丢了自我,而要超越自我。

        感受之三:加强交流、合作共赢

        必须要感谢,这次南通之行,我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大家一起订票、订房、订车、订饭,我都记得真真切切,感谢每位姐妹、感动每个瞬间、感恩这个团队。

        以后多向大家请教学习,取长补短。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无论从做事到做人,这次南通之行都是一次深至心灵的洗涤,让我们做一名真正的文化人,有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让我们怀揣教研梦想,向名师进发!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