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新华社深圳6月6日电(记者王瑞平)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需要的人,是李小虹的遗愿,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礼物。
5月21日,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的六盘水市普降暴雨,乌云密布。53岁的李小虹因为胃癌永远告别了她舍不得的世界,离开了爱丈夫还没受够苦的女儿。
但是死亡并不是李小虹生命的终结。此前,她悄悄登录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注册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李小虹将把她的遗体捐献给深圳大学医学院。
因为女儿芮芮之前毕业于深大医学院,她愿意把自己作为生命中最后的礼物,鼓励女儿在医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为弟妹提供学习资源,为医学研究做点贡献。
李小虹非常渴望将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医疗事业。她生前是六盘水的一名公职人员。2020年,被查出胃癌晚期。在与病魔斗争了一年多后,2022年4月底,继续治疗无望。李小虹要求出院回家。
回家后,李小虹经常给丈夫和女儿看她的器官捐献登记卡,希望他们能完成最后的愿望。
李小虹在遗嘱中给丈夫和女儿写道:“我希望死后能把遗体捐献给深大,也希望能得到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你们尊重我的选择和决定。”
我的女儿芮芮说:“当我在深圳学习的时候,我妈妈会来深圳看我。她很喜欢深圳。”我和女儿李小虹分享了我的学习经历,并谈到了解剖学教学对现代医学的重要性。学生们尊称这些身体为“无声身体老师”,意思是“哑巴身体老师”。
这个信息像种子一样埋在李小虹的心里。2019年10月,她和父女一起登记了遗体捐献。当时,她还没有被诊断出癌症。
李小虹死前留下了书面遗嘱。
芮说,她和母亲的关系非常好。“有时候就像朋友的关系。她什么都说。”“妈妈是一个很有爱心很善良的人,她决定做的事情,她就会去做”。
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家人最终决定尊重李小虹的要求。
5月20日,李小虹健康状况不佳。我女儿强忍悲痛,打电话给深圳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高敏。“我们知道贵州和深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妈妈有坚强的意志。我和爸爸想帮妈妈完成她的遗愿。请帮帮我。”
高敏说,“我不能辜负亲人的信任。作为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我想让她看到我在尽全力。”在与芮芮沟通遗体捐献需要准备的事项时,她与深大医学部多次协调,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确定可以接收李小虹的遗体。
5月21日凌晨,李小虹在爱人和女儿的陪伴下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5月22日上午10点,1300公里外的深圳,高敏一行开着救护车上了高速公路,赶往六盘水。
“我只想快点,快点,快点,别把保存遗体的冰块融化了!”高敏说:“一路上有大风、大雨和大雾。”
5月23日凌晨4点,经过19个小时,他们终于到达了六盘水。
李小虹的爱人芮芮和前来送行的亲朋好友都在殡仪馆等待这一时刻。
按照李小虹的生前嘱托,不举行追悼仪式。“我老婆交代,我怕尸体坏了,只好完全冷冻,送到深圳大学全面保存。”李小虹的丈夫盛向阳说,“她的决定让我很难接受。”“但是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我觉得既然爱她,就要尊重她,帮助她实现最后的愿望。这是我能为她做的最后一件事。”
路很远,救护车里也没有冰箱。你应该尽早开始。大雨中,前来送行的亲友们流着泪为车辆送行。
李小虹离开了这个有着千头万绪的城市,这里承载着她一生的青春、汗水、爱情和亲情...但毕竟,她无情的疾病迫使她提前告别。
再次跨越1300公里,5月24日,救护车开进深大医学部,李小虹成为该校第611位“沉默的生理学家”。
在深大医学院的纪念馆里,家属和工作人员向李小虹的遗体告别。
“大学是遗体捐献的受益者。正是这些具有高尚品格和伟大奉献精神的‘沉默的老师’,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为疾病研究积累更多的资料。”深圳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赵说:“师生们向女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离开生命是必然的,但生命最后的光芒依然可以照耀人间。芮说,“这是我妈平凡人生的一个不平凡的决定。”
亲爱的妈妈,她已经去山东滨州医学院继续读研了。“我学的是ICU重症。和我妈妈一样,我喜欢挑战性的东西。”
“如果医学院归还骨灰,请把我埋在海里或树上,许个愿。”李小虹的遗嘱最终承认,她将在灾难中开花,将她的信仰压入黑夜空闪耀成星,燃尽人间所有生命的光辉。
李小虹死前拍了一张照片。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