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会帮毕业的博士生找工作。这对没有资源、没有人脉的外国学生尤其重要,因为博士毕业了的话学生签证就过期了,找不到工作续不上其他签证的话就必须离境,这对想留下或者想在美国积攒一段时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是一个需要面对的很不幸的一个现实。所以临到每个博士生毕业的时候,他会给自己的同学、同行等打电话推荐,找不到长久(permanent)工作的话,临时的博士后也成,实在找不到去处的,他也会收留在自己手下做博后一段,直到找到去处为止。如何才能知道一个导师的人品将博士生导师变成事实上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据称是中国人贻笑于西人的一种中国式笑话,但这种笑话,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爱好 前不久,北京大学出台了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新方案,在几个院系试行。虽然方案的具体细节外界还不清楚,甚至所涉及相关院系的教授有的对此也不甚了了,但大体的内容,据校方有关单位的公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博士导师只能是教授才能担任的惯例,凡是符合条件的讲师和副教授,都可以申请担任博士生导师;二是研究生招生不再标明导师姓名,录取后由学生自行在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中选择。 这两条之中,以导师资格的改革最为引人注目。将博士生导师变成事实上高出教授的一级“职称”,据称是中国人贻笑于西人的一种中国式笑话,但这种笑话,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中国人的某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爱好。 从古到今,国人对于等级制,存在两种兴趣趋向,一是强化等级,让级别越多,级别间的仪式差别越繁复越好。实行了多年的九品十八等官阶,每个级别不仅俸禄有别,而且衣帽服饰也各有等差,彼此间的称谓仪式各自不同。太平天国的农民,刚坐了半个屁股在江山上,就开始大排等级,甚至比清王朝还过分,不同级别之间的子女称呼都不一样。 第二种趋向,是大家都往最高的级别上挤。魏晋时节在士人中推行九品中正制度,将士人分成九个等级(品)。按道理,应该是三个等级呈正态均衡分布才是,可是事实上,由于第一品专门留给皇族,对士人没有意义,所以第二品变成了实际上的最高品,人称“灼然二品”,连第三品都无人问津了。 久而久之,在大家死命的拥挤下,主管分品的中正官顶不住压力,口子越开越大,最后,一项很贵族化的制度变成了头重脚轻的怪物。不少王朝末年,朝廷里的高品官就更多,左宗棠的亲兵,都是正一品顶戴的大员。太平天国也是如此,到天国灭亡前夕,一共封了2700多个王。 这种毛病,到了现代大有愈犯愈重之势。教授之上加个博导,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博士后,也已经被实实在在地变成了博士之上的一级“学位”。 中专技校没人看(其实真正缺的恰是这个层次的人材),本科臭大街,大家眼睛里只认硕士和博士,结果,硕士和博士大扩张,廉价大甩卖。很多学校甚至教授多于讲师。 所有这些毛病都跟官僚制有关。现在所谓的等级都是官等官阶。中国的贵族制很早就萎缩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在的官僚体制,历史证明,社会的行政导向势必会导致依附于官僚制的等级制,同时迟早会打破等级制的规矩和限制,使最高等级挤满了人,导致这种等级体制整体上贬值。 今天在我们的高校中,职称有着过于浓烈的行政等级色彩。姑且不说讲师相当于科长,教授相当于处长这样的官方类比,职称设置的本身,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赋予的权力,至于能否成为博导,那更是要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给不给你博士点。 从现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的问题看,有导师过滥的问题,有程序缺陷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说,依然是行政导向过强的问题。 至于改革的后项内容,其实也存在诸多疑问。让学生放开自主选导师,势必要导致考试科目的泛化,这样不利于研究生阶段专业化的需要。祝贺田贵云教授任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期刊主编一个好的导师会让你这两年或三年过得比较舒服,甚至还能让你拿奖拿到手软;相反,一个人品较差的导师会让你这三年过得异常煎熬或难受。那如何才能知道一个导师的人品呢?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1个人方面:师德,工作风格、科研课题2研究环境、平台如何搜集导师相关信息1学校学院官网主要看,个人信息、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研究项目和招生信息、主持基金等。2从研究生师兄师姐入手在读研究生接触导师时间很多,会对导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当然啦,别人的评价也只能作为参考,自己要有自己的一个考量。3借助网络平台将该导师名字在各大网络平台如知乎、贴吧、微博等搜索,如果没有吐槽项,就待定。你也可以自己在这些平台发起提问,期待有缘人为你解答。 从自身出发当你对所有心目中的老师信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后,如果还是会困扰,就从自身出发,我们要对自己未来有一个简单的定位,说白了,就是看你读这一场研图什么。比如:1想要继续深造,读博或是出国或是留在高校研究所的话,找一些发论文比较多,有相关经历的导师比较好2如果想要毕业了直接找工作,去一个好的单位或是企业,找项目比较多的老师并且可以亲自带你做项目的导师比较好。总而言之,选导师,人品排第一。人品不好,一票否决。在人品过关的前提下,想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最后根据目的选择合适自己的导师。无论老师的项目,资源有多好,最重要的是老师的人品、师德。好的导师,是会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没选到心仪的导师?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情况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少学生并没有选到理想中的导师,在整个读研或是读博过程中,又碰到课题进展不顺,毕业延期、找工作难、同学关系冷漠,父母过高的期望等等多方面压力,心理承受力稍微差一点,可能就陷入死胡同,走不出来了。不管其他人如何,我们自己,首先需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要清楚,学业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真的不是人生的全部,除了成功和失败,要允许自己失败,允许自己平庸,允许自己难过,允许自己放弃呀。人生,其实,活得就是心态。同时,从读研开始,就要重视自己的论文写作!提前准备好素材,培养自己相关素养和能力! 徐莉娜青岛大学教授恭喜田贵云教授成为国际期刊 Nondestruc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的首位华人主编。此期刊为Taylor & Francis Group旗下,专长于无损检测与评价(NDT&E)领域的基础理论、新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发表前沿研究成果。田贵云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后获得英国德比大学博士学位及英国赫德斯菲尔德大学“科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首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电磁传感器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分布式无线传感器技术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16000次,H-index影响因子高达67。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研究成果被收录于《世界传感器大百科全书》,获得多项科研项目资助。作为主编,田教授将引领期刊进一步推动无损检测与评价领域的创新研究。期刊内容涵盖物理机理探索、检测原理研究、新技术开发、传统及新型无损检测技术、生物医学无损检测、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技术、仿真与建模、无损检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教育培训、验证与工程应用等方面。期刊已邀请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David Hutchins教授、Kirill Horoshenkov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教授、尤政教授等国际知名专家担任名誉顾问,共同推动期刊发展,提升影响力。徐莉娜,女,汉族,1958年2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中共党员,于1978年10月入党。目前,她担任青岛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她于1988年7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12月,她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为应用翻译理论、修辞学,是语言比较研究会、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和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她在高校任教已有20余年,2001年曾赴加拿大访问学习。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现代外语》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编写、翻译、主编、参编作品20部,获得各级科研奖励9项。其研究成果在翻译理论、修辞学、语言比较等领域有显著贡献。在学术成就方面,她发表的主要论文包括《从语义知觉看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理据、约定和翻译的关系》、《翻译中的内容及其载体的选择》等,并在《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此外,她还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和校级科研项目,包括《中国大学翻译教学:理念与实践》、《专业英语翻译课教材、教法及测试研究》等。在教学和科研之外,她还参与了多部书籍的翻译与主编工作,如《英语美文》、《英语故事会》等,并且参与了多部词典的编写。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奖项,如“认知与翻译单位”荣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试论翻译分析与批评的依据”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等。此外,她还获得了青岛大学文学院优秀教师奖、优秀党员称号、优秀教案奖等荣誉。扩展资料徐莉娜,山东文登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学方向博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学术方向带头人,教授,青岛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青岛市外语顾问。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理论、修辞学。现从事翻译过程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和翻译教学研究。从事高校教育30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于2001年赴加拿大访学。撰写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语界》等国内权威核心期刊上。编写、翻译、主编、参编作品30多部。译著分别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其中由青岛出版社出版的“谈人生系列丛书”(《与女儿谈人生》、《与儿子谈人生》、《与父母谈人生》)被评为“2008-2009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获各级科研奖励10余项,其中《试论翻译分析与批评的依据》一文2002年获得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认知与翻译单位”一文2005年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个人奖(二等奖)。荣获2003年青岛大学优秀***员荣誉称号。完成校级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在研省级项目1项。在研研究生重点课程项目和重点教材项目各1项。主讲课程:笔译、语篇分析与翻译、综合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