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局的任务

问答 0 22

欧洲航天局的任务,第1张

欧洲航天局的任务
导读: 哥伦布舱内部结构欧空局空间科学方案已经执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项目,例如Giotto飞行任务及其1986年与哈雷慧星的相遇、1992年与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慧星的相遇;测绘星体的Hipparcos飞行任务,它很精确地测量了100多万颗星体的跳高

哥伦布舱内部结构

欧空局空间科学方案已经执行了一系列非常的项目,例如Giotto飞行任务及其1986年与哈雷慧星的相遇、1992年与格里格-斯克耶列洛普慧星的相遇;测绘星体的Hipparcos飞行任务,它很精确地测量了100多万颗星体的跳高和位置;以及欧空局用暗物摄影机和太阳电池阵列参加了美国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项目。 开发中的主要项目有:X射线多镜头飞行任务,定于1999年发射;Cluster-2,它定于2000年由联盟号火箭发射;国际伽马射线实验室,定于2001年由质子号火箭发射;Rosetta,这是一次与慧星汇合和进行实地臭氧分析的飞行任务,定于2003年发射;远红外空间望远镜FIRST,定于2005-2006年发射。 欧洲航天局首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欧空局向几内亚海湾上空的地球同步轨道发射了六颗第一代Meteosat卫星航天器,自1997年年底以来提供了连续的气象数据。这个系列中的最后一颗卫星,即1997年9月3晶在库鲁由阿丽亚那发射的Meteosat-7,将使其覆盖期延长到正在与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合作研制的第二代Meteosat卫星第一个航天器能够在2000年之后提供地球静止数据为止。

ENVISAT飞行任务处理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问题,从气候和环境、化学、海洋学和冰川学到人类活动(陆地改造过程、沿海改造过程以及大气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和监测意外自然事件(例如水灾和火山爆发)。欧空局正在与欧洲的地球观测主要参与者,例如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气象卫星应用组织、用户和产业界的代表密切合作,为未来的欧空局地球观测方案制定战略建议。在世界这一级,欧空局打算继续加强特别是与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联邦和美国的联系。 欧洲航天局公布的火星照片

欧空局研制了两个系列的业务卫星:租给欧洲通信卫星组织的欧洲通信卫星和租给国际流动卫星组织(前称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海洋通信卫星。1989年欧空局还发射了奥林匹斯试验通信卫星来演示通信和广播中的新用途。

在卫星导航方面,欧空局正在与欧洲联盟委员会和Eurocontrol密切协作研制EGNOS,这是一个将补充现有的全球定位系统和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的欧洲卫星导航系统。 欧洲航天局2010年1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2010年计划完成的航天任务,其中包括“登火星”模拟试验和为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射卫星等。欧航局同时对该机构在2009年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总结。

欧航局局长让-雅克·多尔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2010年将是成功而繁忙的一年。2月初,欧航局研制的“炮塔”观测舱和“宁静”号节点舱将搭乘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2月下旬,极地冰层探测卫星“克里塞特-2”将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5月,“登火星”模拟试验在俄罗斯启动,欧航局招募的2名志愿者将与4名俄方人员进入一个全封闭的试验舱,体验为期520天的模拟太空旅行和火星登陆;7月,“联盟”火箭将首次从靠近南美赤道的库鲁航天中心发射。而意大利Vega火箭的发射日期则被定在2010年底或2011年年初。多尔丹还说,2010年年底还有两次重量级发射活动,其一是第二艘欧洲自动货运飞船升空;其二是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头两颗正式卫星的发射。此外,欧洲的两名宇航员将分别于7月和12月飞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

多尔丹说,除了频繁的航天任务,2010年欧航局还将对未来一些项目和发展方向进行考量和评估。他表示,从2006年到2009年,欧航局支出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在今后2年中,该机构将抑制这种增长势头,使总支出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多尔丹表示,尽管2009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欧航局依然在困境中实现了骄人的成绩。该机构2009年共发射了5颗探测卫星,其中包括远红外线望远镜“赫歇尔”和宇宙辐射探测器“普朗克”。此外,欧洲的2名宇航员还乘坐俄罗斯“联盟TMA-15”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了任务。

2016年地球上仍然局势纷繁,英国脱欧,美国大选,韩国弹劾,德国恐袭,印度废钞。人类社会依然在进化过程中互相磨合着。政治、经济、军事三驾马车依然我行我素的追赶着时间的脚步。而集中体现各国实力的航天领域依然不乏亮点。自上一次探月高潮后,深空探测这门史诗般的“太空艺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截止到发稿时为止,2016年人类共向太空发射运载火箭85次,其中中国22次、美国23次、俄罗斯19次,三国依然保持着领跑国际发射界的强劲势头。其中,中国根据未来深空探测需求研发设计的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完成首秀;美国商业发射公司SpaceX利用猎鹰9号(Falcon-9)首次完成海上火箭回收。多、快、好、省、环保以成为各国竞相追求的发射阶段的目标。FAST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风云4号气象卫星、“墨子”量子通讯实验卫星等重要观测仪器的成功运行,使今天的中国在未来深空探测领域拥有更雄厚的研究基础。

▲“冰箭”——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

中国研制的最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全箭起飞时总推力达1060 000千克,主要来自8台液氧煤油发动机。每台推力120 000千克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产生的最高压强达500个大气压,相当于把上海黄浦江的水抽到5000米高度的青藏高原。这支芯级直径5米的火箭采用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捆绑式结构,是为未来中国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探月三期工程及其它深空探测的实施而设计的。有了这样的运载工具作为基础,我国深空探测的步伐将更加坚实。2016年11月3日伴随着长征5号的顺利发射,我国新一代发射场——海南文昌发射场正式启用。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10月17日接踵而至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两名中国航天员成功与天宫二号对接。两名宇航员稳稳地在天宫二号里创造了为期30日的我国新太空生活记录。载人深空探测中很多技术在此次任务中得以进一步验证。未来中国还将试验在轨加注燃料和输送货物,建立综合空间站等多项空间任务。

可扩展活动模块BEAM

5月,美国针对未来火星及月球有人职守基地专门研发的BEAM(Bigelow Expandable Activity Module)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并完成了伸展建设工作。随经历了一番波折,但这个可伸缩的“罐体”最终是与国际空间站连为一体。经过简单的“装修”,宇航员Jeffrey Williams着实感受了一下模块中的高温。他先后两次身着普通服装进入该模块后发现里面温度高于理论值。不过地面专家认为热了总比冷了好!

猎鹰9号

伴随着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顺利相继完成陆地和海上回收后,更低廉、更环保的火箭发射已不再是梦想。4月9日凌晨,猎鹰9号火箭在完成卫星搭载任务后,按照地面操作人员指令,稳稳地落在事先已等候多时的海上回收平台上。这次海上回收使得火箭重复利用的舞台已不再局限于陆地,也意味着火箭不再是一次性工具,在发射成本(降低约30%)和发射效率上也凸显商业航天的灵活一面。

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

随着阿特拉斯5型火箭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升空,搭载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OSIRIS-REx小行星探测器开始了历时7年的“猎星之旅”——奔赴遥远的小行星贝努(Bennu),探测、取样后返回。OSIRIS-REx是此次探测任务——起源(样本)研究、光谱分析、资源确认、安全评估以及风化层探测(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andSecurity-Regolith Explor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词。2023年探测器将利用返回舱送回小行星表面取样。加上之前日本发的隼鸟2号(2020年返回样品),目前人类已有两个探测器正在开启“小行星探测时代”。

ExoMars-2016俄欧“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

2016年3月14日17时31分,欧空局和俄罗斯航天局联合研制的“ExoMars 2016”火星探测器,搭乘俄罗斯研制的“质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升空,于2016年10月进入火星轨道。经过地面人员确认着陆器“夏帕雷利”因着陆反冲发动机提前关闭而不幸撞毁于地面。俄方研制的轨道探测器TGO 12月向地球传回了同年11月23~28日期间采集的第一批火星光谱数据。为了更保险,目前美国采用的是连续发射两个火星着陆探测器,以最大程度保证当年探测任务可按计划实施。

在过去的一年,已在地球之外的深空中漂泊多时的人类探测器们,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玉兔”号月球巡视器

2016年8月1日,玉兔月球车停止工作。在经历972天严苛工作环境考验后,这架携带多种科学探测仪器的自动巡视机器人以发回大量数据的战绩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玉兔”号巡视器的月球经历为我国未来火星及深空就位探测机器人的设计研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技术经验。

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

2016年9月30日,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撞向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罗塞塔号与地面失去联系,正式结束了长达12年共计60亿千米的“追星”之旅。10年内飞越地球3次和火星1次的轨道调整过程也成为教科书般人类探测器轨道设计经典战例!连同搭载的“菲莱”着陆器,罗塞塔号向地球上的人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彗星印象。(参见: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24519&preview=1) ▲Juno探测器器传回由JunoCam摄取的木星图像(2016年12月11日)。轨道高度37,000千米,风暴直径~6000千米。

▲出现在土星光环上的金星。图像由卡西尼号于2012年11月10日距离土星802 000千米处拍摄。

▲关于冥王星及卫星Charon HZ数据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冥王星“心形“的卫星平原表面富含氮、一氧化碳和甲烷。

2016年朱诺号(JUNO)木星探测器、卡西尼(Cassini)土星际探测器、新视野(NewHorizons)号冥王星探测器相继为我们送来了众多此前不曾见过的太阳系深处的壮丽美景。

这一年因为人类知识域的继续扩展,太阳系里重现了上世纪时热闹的景象。人类探测器的身影频繁穿梭在行星际间。这一趋势必将持续下去……

作者:鲁暘筱懿。本文属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太空时代。企业家、政府副产品、游说团体、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相互竞争和合作使人类进入空间规模和原因大大不同于1960年代。当美国和俄罗斯几乎是唯一可以竞争的两大国家, 每个交替俨然是为了互相证明军事和技术优势。

我们已经从飞机机库上简单的手绘字母和标识走了很长一段路。我们生活在一个视人造卫星为理所当然的世界,在轨道上不断有人类存在,所有人都可以从太阳系最远的行星上下载传输的图像。

但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渴望下一步……向普通人开放太空旅行,重返月球,首次访问火星。那些行动完成任务的人,需要通过他们向世界展示的品牌,迅速而准确地传达他们是谁,他们代表了什么。

因此,我们向您分享 国外航空公司 LOGO设计大全 ,正努力把您和我,连同他们的标志设计,超越地球进入太空!

著名的“肉丸”标志,业内人士称之为“肉丸”,自1958年以来一直在使用,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由前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组成。

肉丸标志由詹姆斯·莫达雷利(James Modarelli)设计,他曾在当时的刘易斯(Lewis)、现在的格伦(Glenn)研究实验室工作,其灵感来自于超音速箭翼,这一设计在当时处于飞行发展的最前沿。那只翅膀是标记上的红色“勾”。

上面的显示了红色俯冲的参考,“一个扭曲和弧面的超音速机翼模型,由木材制成,设计用于风洞测试”。这就是红色标志的原型。

该标志的其他象征意义相当直接: 它像行星一样是圆形的,遥远的恒星告诉我们要去哪里,轨道飞行器告诉我们飞行的轨迹。

多年来,该标识一直受到批评,其中包括太过“形象化”、“显而易见”、“愚蠢”。作为一个儿童太空迷,我忍不住喜欢它。甚至很多的服装公司都会选择和NASA合作,同时也成为了潮流的一部分了。

1975年,作为总体“联邦图形改进计划”的一部分,该标志被更改为通常称为“蠕虫”的红色字母。

但这种改变并没有持续多久,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肉丸的旧标识又重新出现了。有时经典是最好的,特别是当它与如此丰富的 历史 。

在冷战期间,美国宇航局没有直接对抗苏联。

苏联的太空计划依赖于许多不同的机构,有时竞争,有时合作,有时受制于他们的项目负责人被送往劳改营。所有这些都是机密。

但在苏联解体后,太空计划也分裂成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两个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前者: 今天的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Roscosmos State Corporation)。有趣的是,这件事发生在NASA标志“肉丸”回归的同一年,一些人指责俄罗斯人“抄袭”了NASA的标志。

说实话,在空间标识业务的整体上,有很多“趋势”。下面是几个例子,它们都明显受到了Nasa标志的启发。

至少有一位插画家认为Roscosmos的logo需要重新设计。Tonya Khangishieva给出了一个重新设计的方案很是喜欢…你们什么想法呢

与迄今提到的其他标志相比,欧洲政府间组织ESA的标志是独一无二的,该组织也有着传奇的 历史 ,自1975年成立以来,其品牌始终如一。

这个概念来自三个人的共同努力:Martin-Pierre Hubrecht(欧空局出版物办公室),Petty Brown(欧空局公共关系处)和Jean-Marie Schourgnoz,一个来自“New Print”公司的平面设计师。

图标中有一个e,代表地球和欧洲,位于全球图标中,表示欧洲的位置,小点代表一颗卫星。这些隐藏的线条显示出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是指纹的象征,为ESA 探索 其他星球生命基础的任务增添了人类元素。

欧洲航天局有20多个成员国,其中大多数也有自己的航天项目。他们的一些标识相当标准,一些很有创意,还有一些……很有趣。下面你就来自己看看吧……

欧洲南方天文台并不发射卫星或人类进入太空,但它确实发送了我们的眼球和想象力。

至于会徽本身,星星是南十字 星座 (constellation Crux,或称南十字 星座 )的星星,而文字则代表了它诞生的年代(1962年)。

这位艺术家是一位名叫G M Pot的女士,她只是向一个委员会提交了几件设计作品。在这家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机构的 历史 上,这肯定是最容易的品牌选择之一,她只是简单地选择了一件作品,在其中,“明星们展现了他们最好的一面”。

行星协会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使命是“让世界公民有能力推进太空科学和 探索 ”。它由卡尔·萨根、布鲁斯·默里和路易斯·弗里曼于1980年创立。

这个标志确实像这里展示的其他一些标志一样具有行星的曲率和一个勾形,但在这个例子中,它们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主单词的“P”,并唤起了人们对一颗部分被太阳照亮的遥远环状行星的回忆。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这个标志有组成问题,然而,“P”图标确实设计得很好(见下文),并且经常单独使用,以便更容易地进行品牌、打印和识别。

SpaceX不再是一家初创公司,但它感觉自己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

SpaceX的标志违背了航空航天的传统,即在公司的文字之前或之后加上图形符号,在最后一个字母“X”(代表“ 探索 ”)上做了大量造型。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程式化的“X”代表火箭轨迹。

该标志由普拉多工作室与Ro工作室合作设计。普拉多还为SpaceX设计了自己的标志,主要是猎鹰运载火箭和“龙”号太空舱。

具体到太空,我们说的是“空中客车国防和太空”,它是组成欧洲空中客车集团的三个部门之一。

尽管空客是进入轨道及更远领域最古老的实体之一,但2013年至2014年的一次重大企业整合和品牌重塑,带来了整个空客集团相当一致的全新面貌和标志。因此,该标志本身是最新的航空航天工业之一。

当把它放在竞争对手和竞争对手之间时,这个标志证明是独特和大胆的,仅仅依靠简单、优雅的字体。这里没有划勾,没有直接的象征意义,也没有真正尝试去适应或采用其他标记中常见的比喻,比如圆圈、星星,或者您可能注意到的引用本文其余部分的内容。

要想在更广泛的公众中实现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愿望,需要简单和稳定,并像他们所做的那样,做出了改革和修订的决定。

唱片公司在这份名单上做什么

嗯,是的,维珍最初是一家唱片公司。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标志看起来像潦草的,你可能会在餐巾上看到,或在俱乐部浴室的墙壁上看到。

但现在,维珍航空已经是一家航空公司的母公司,并立志成为一家名为“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的太空 旅游 公司的母公司。

维珍的标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所以获得gig的公司GBH并没有改变或重启,而是将现有的标识放在了一只眼睛的虹膜内,实际上是布兰森的眼睛,并将其做成了“spacey”。字体是Elevon,由Dalton Maag为GBH项目明确创建,它是科幻小说,或者我们应该说科学现实,正如你所能得到的。

希望我们真的能很快看到虹膜在地球大气层上方的航天飞机上飞行。该公司尚未将任何游客送入太空,但它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飞行里程碑,并与多家公司签订了将各种卫星送入轨道的合同,测试定于2017年开始。

它可能是我们已经包含的整个组织的一个部门,但是当您所在的小组所关注的乐器的形状可以方便地替换为该乐器名称开头的第一个字母时,这真的很酷。

这个标志也与其他一些趋势背道而驰,因为它不是圆形的,很容易用一种颜色复制,使用简单的字体和基本形状来构建整体形式

当你有最好的网址,你必须把它与一个好的标志配对。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Spacecom在17年的 历史 中经历了几次更名,比NASA和ESA的总和还多。

2016年推出的最新Spacecom标识确实与NASA的“蠕虫”有点相似,只是省略了“a”的横杠。

新的外观更紧凑,更小,更好地与所有的新媒体和媒体,现代标识需要在沟通。

最后

航天飞行涉及大量的人员和组织,其中一些人的服务面向更广泛的公众(太空 旅游 机构),而另一些人的服务对象非常狭窄(发动机部件制造商)。

然而,对所有相关人员来说,任何客户都需要对这个品牌有信心……从最小的部件到人类最昂贵、最奇异的假期,太空旅行都是一项冒险的尝试。

文章来自logofree标志在线制作网:国外航空公司LOGO设计大全 - LogoFreeLogo在线制作http://wwwlogofreecn/news/shejizhishixuexi/hklogohtml

嫦娥1号”奔月之旅较原定计划推迟了近一个月,预计在下月正式启动。“嫦娥一号”早在一个多月前已进入发射中心技术场地,为“嫦娥一号”新修的发射平台也已进入待命状态,运载“嫦娥一号”的火箭不日将进入发射中心。

除了我国,日本、印度、德国也公布了探月计划,如何看待这些计划呢?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说,各国的月球探测计划既有共同点,又各有特色。首先,在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中,各国都选择绕月探测作为第一步。第二,中国、日本、印度、德国这些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公布的规划有着惊人的相似,几乎都是走“绕”“落”“回”的路线。第三,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开展首次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基本一致,都包含了绘制月球全图、月球资源调查、地月环境探测等主要目标。第四,这些国家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最终目标有所不同。根据这种不同,可以将目前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划分成两个集团。第一个集团是美、俄和欧空局,他们都明确地将载人登月、建立有人长期驻扎的月球基地作为目标。第二个集团是日本、印度、德国和我国等首次开展月球探测的国家,这些国家处于月球探测的起步阶段,积累经验、发展技术是首要目标。第五,首次探月的各国基本目标相似,但又各有创意,体现出了各国科学家的想象力。我们的嫦娥一号将在世界上首次利用微波的方法探测月壤特性;日本的Selene—1探测器携带了两个子探测器在世界上首次探测月球背面的重力场;而印度在探测器小型化方面做得很有特色。

参考资料:

中国测绘新闻网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齐湘辉 秦大军)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根据中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1号选用的有效载荷有6套24件,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等。其中CCD立体相机是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的专用相机,在中国属首次使用;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除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信息外,还能给出月球背面的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的信息。

由激光器、望远镜和接收电路三部分组成的激光高度计,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它在探月卫星的发射阶段和转移阶段都处在“睡眠状态”。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激光高度计首先向月面发射激光束,并立刻用望远镜把反射回来的光束变成电信号;接着,接收电路盒将迅速进行精确计算,用最短时间得出该探测点的月球海拔高度。激光高度计完成绕月旅行,月面每个探测点的海拔高度就一清二楚了。这些数值一旦与CCD立体相机拍摄的平面图像相叠加,就是一幅完整而精确的月面三维地形图。只要激光高度计发射的探测点足够密,就能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地形图,包括人类探月活动从未涉及的月球两极区域。

据探月专家介绍,美国、欧空局、俄罗斯和日本等以前从未在探月过程中使用过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微波遥感技术,所以嫦娥1号上的微波探测仪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装载微波遥感装置,用以实现对月面更为细致深入的探测,并将对所发回的数据进行反演和解析。不过,由于月球远离地球,对月球进行微波遥感探测有很大的技术难度和一定的风险。为确保探测成功和能稳定地发回数据,现正加强对月球微波遥感的地面仿真研究,在借鉴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做相应的技术改进。

嫦娥1号有效载荷共重130千克。早在2004年1月7日,所有24件仪器就完成了首轮联合测试,结果相当成功。测试表明,探测仪器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已基本攻克,并解决了设备间的接口技术。全部探测仪器于2004年9月交付,并与卫星平台一起进行噪声、振动、辐射和真空等各种空间环境的模拟测试。

使用成熟的火箭

按照计划,长征3号甲被选为月球探测卫星的运载火箭,发射场选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但要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根据设计,嫦娥1号的运行轨道近地点为200千米,远地点为51000千米,属于大椭圆轨道。火箭必须精确地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才能准确完成预定探测任务。为满足探月卫星的特殊要求,长征3号甲火箭控制系统增加了单机和线路备份,确保飞行过程中不出现任何偏差,万无一失。

选择长征3号甲主要考虑到它是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发射成功率最高的成员之一。该火箭拥有更灵活而先进的控制系统,可在星箭分离前对有效载荷进行大姿态调姿定向,并提供可调整的卫星起旋速率,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主要用于发射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同时兼顾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等其它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也可进行一箭双星或多星发射。

目前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3号甲火箭已进入试样研制阶段,部分组件和箭体已开始投产。但由于月球探测器尚处于初样设计阶段,今后研制人员还将根随着探测器研制的深入,逐步对火箭设计进行适应性修改,预计将于两年后出厂。

嫦娥1号发射时间的选择要考虑到光照、太阳入射角、测控条件和轨道限制等因素。发射后,卫星将用8~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在经过发射、飞行和进入预定轨道等程序后,如何将探测数据传回地面,是工程的技术难题。

嫦娥1号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通俗一点讲,该工程有三大目标,即“到得了”、“转得起”和“传得到”。嫦娥1号从起飞到进入目标轨道将多次经过中国上空。如地理位置和天气条件允许,人们有可能用肉眼观测到现代“嫦娥奔月”的情景。

测控和应用系统

由于旅途遥远,所以测控系统尤为重要。测控系统将以中国现有的S频段航天测控网为主,辅以甚长基线干涉仪天文测量系统组成,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改造。

嫦娥1号卫星不仅需要对月球进行全天候的观测,还需要把太阳能电池板始终对准太阳,同时又要把传送天线对准地球。目前,中国在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分别拥有一个直径25米的天线,但它们只能有4~6小时可用来接收星上信息。为了嫦娥1号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国将分别在北京和昆明设一个直径50米(国内最大)和一个直径40米的天线。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可用4个天线交叉干涉,对近40万千米远的嫦娥1号进行测控,并为应对外界干扰因素和意外因素留有应急的能量。

地面应用系统包括月球探测卫星运行管理中心、数据接收中心以及科学数据处理和研究中心三个部分。

四大难关

虽然卫星和火箭采用成熟技术,但还是要攻克一些技术难点。中国航天器已到达的距地球最远距离为7万千米,而月球距地球达38万千米。而且月球以及月球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以月球探测卫星与一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不同。

据权威人士介绍,研制和发射嫦娥1号探月卫星的技术难点主要有4点:

一是轨道设计与控制。它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的基本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月球卫星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

二是测控和数据传输。地月相距遥远,测控信号的空间衰减明显增大。同时为实现卫星绕月飞行,需经历复杂的轨道转移过程,其间的测控任务对星上和地面测控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38万千米外的探测带来卫星天线怎么设计和地面站怎么设计等问题。

三是制导、导航与控制。月球探测卫星从绕地飞行到准确进入绕月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和实时性强。卫星对地观测是两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观测设备和测控通信设备对地定向,以观测和传输信息。而绕月卫星是三体定向,即太阳帆板对日,观测设备对月,测控通信设备对地。三体定向问题要复杂得多。

四是热控技术。卫星绕着月球转,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带着月球和月球旁的卫星绕着太阳转,相对关系比较复杂,从而导致绕月卫星的热变化巨大。而我们只能给嫦娥1号穿一件“衣服”,不能换。这件“衣服”要做到热的时候不热,冷的时候不冷,这是个难题。由于要经历复杂的热环境,热控技术必须适应复杂的外部温度变化,以保证星上所有设备处在正常的工作温度范围。

  俄罗斯的运载火箭系列

  “东方号”系列火箭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运载火箭系列,包括“卫星号”、“月球号”、“东方号”、“上升号”、“闪电号”、“联盟号”、“进步号”等型号,后四种火箭又构成“联盟号”子系列火箭。

  “东方号”运载火箭是对“月球号”火箭略加改进而构成的,主要是增加了一子级的推进剂质量和提高了二子级发动机的性能。这种火箭的中心是一个两级火箭,周围有四个长198米、直径268米的助推火箭。中心的两级火箭,一子级长2875米,二子级长298米,呈圆筒形状。发射时,中心火箭发动机和四个助推火箭发动机同时点火。大约两分钟后,助推火箭分离脱落,主火箭继续工作两分钟后,也熄火脱落。接着末级火箭点火工作,直到把有效载荷送入绕地球的轨道。东方号火箭因发射“东方号”宇宙飞船而得名,1961年4月12日把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地球轨道飞行并安全返回地面。

  “联盟号”火箭是“联盟号”子系列中的两级型火箭,系通过挖掘“东方号”火箭一子级的潜力和采用新的更大推力的二子级研制而成。因发射联盟系列载人飞船而得名。最长4952米,起飞重量310吨, 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约为72吨。

  “能源号”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的通用运载火箭,也是目前世界上起飞质量与推力最大的火箭。

  “能源号”运载火箭的主要任务有:发射多次使用的轨道飞行器;向近地空间发射大型飞行器、大型空间站的基本舱或其它舱段、大型太阳能装置;向近地轨道或地球同步轨道发射重型军用、民用卫星;向月球、火星或深层空间发射大型有效载荷。

  “能源号”运载火箭长约60米,总重2400吨,起飞推力3500吨,能把100吨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火箭分助推级和芯级两级,助推级由四台液体助推器构成,每个助推器长32米,直径4米;芯级长60米,直径8米,由四台液体火箭发动机组成。发射时,助推级和芯级同时点火,助推级四台助推火箭工作完毕后,芯级将有效载荷加速到亚轨道速度,在预定的轨道高度与有效载荷分离。尔后有效载荷靠自身发动机动力进入轨道。

  “能源号”运载火箭成为前苏联运载火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质子号”系列运载火箭是前苏联第一种非导弹衍生的、专为航天任务设计的大型运载器。在“能源号”重型火箭投入使用以前,该型号是前苏联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质子号”系列共有三种型号:二级型、三级型和四级型。

  二级型“质子号”共发射了三颗“质子号”卫星,此后便停止使用。火箭全长41米,最大直径74米。

  三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礼炮号”、“和平号”等空间站的发射。火箭全长57米,最大直径74米。

  四级型“质子号”主要用于发射各类大型星际探测器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572米,最大直径74米。

  “天顶号”是前苏联的一种中型运载火箭,主要是用来发射轨道高度在1500km以下的军用和民用卫星、经过改进的“联盟号”TM型载人飞船和“进步号”改进型货运飞船。“天顶号”2型是两级运载火箭,其一子级还被用作“能源号”火箭助推级的助推器。“天顶号”3型是三级运载火箭,它在二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远地点级,用于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它高轨道或星际飞行轨道。2型与3型用的一子级和二子极是相同的。

  “天顶号”是前苏联继“旋风号”后第二个利用全自动发射系统实施发射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厂,火箭呈水平状态进行总装、测试、转运至发射台。所有发射操作, 包括火箭离开总装测试厂房,由铁路转运至发射台、起竖、 连接电路、气动与液压系统、测试、加注推进剂、点火等都是按照事先确定的程序自动进行的。

  “天顶号”2型最大长度57米,最大直径39米。

  “天顶号”3型最大长度614米,最大直径39米。

  。。。。。。。。。。。。。。。。。。。。。。。。。。。。。。。

  欧空局的阿里安系列

  “阿里安”家族史

  由欧空局研制的"阿里安"1号运载火箭于1979年12月24日首次发射成功。迄今已研制有"阿里安"1-5号五种基本型和多种改进型火箭。

  从1979年12月24日至2000年底,欧空局的阿里安运载火箭已有137次发射记录。其中,最大的火箭当然是阿里安5型,因此,它被称为阿里安系列火箭中的“大力神”。

  阿里安5型火箭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包括上面级、设备舱、整流罩等,下部分包括一个低温主级和两台大型固体助推器。火箭全长可达56米,起飞质量716吨,起飞推力11.4兆牛。

  欧空局:阿里安-5运载火箭改进计划。欧洲的阿里安系列运载火箭现在占据着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半壁江山,为了提高其竞争能力,欧空局从为了提高竞争能力,欧空局于1995年便通过了对阿里安的下面级进行改进的阿里安计划(改用推力更大的“火神”2主发动机和增强的固体助推器),1998年又决定进一步对火箭设计进行一系列改进,并将改进型火箭命名为阿里安5+。阿里安5+的各项改进措施原定于2003-2005年逐步到位,后鉴于其它国家加紧了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这一时间被提前到2004-2005年。

欧空局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理事会领导,行政首长是总干事。欧空局1997年预算约为30亿埃居(35亿美元),雇用的工作人员约为1750人。欧空局2011年预算约为40亿欧元,雇用的工作人员约为2200人。

成员国必须参加强制性的科学和基础技术方案,但自行决定对地球观测、电信、空间运输系统、空间站和微重力方面的各个任选方案的贡献。

美国、俄罗斯、中国。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活动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特别是美苏两国展开军事备战期间,不可否认的是美苏争霸促进了科技技术的加速发展,特别是航天航空技术随之提高了几十年水平。

在世界航天格局中,美俄是公认的航天强国,加上欧空局,都处于第一梯队;中国、日本等则处于第二梯队,中国算得上是第二梯队的“领头羊”。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正处在向航天强国发展转变的阶段。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经受制裁、封锁以及不断摸索的挫折中,坚持自主创新从而不断突破、不断前进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者说举国体制,其特点并不在于无限制地投入资金,相反,在航天重大工程项目上的投入远不及美国。举国体制的最大特点,其实是谨慎地选择项目,然后执着地追求目标。

扩展资料: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才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

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非常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专家:世界航天格局中中国是第二梯队"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