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徐姓起源 徐姓起源有四:一为出自赢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主要出自赢姓,始祖为帝颛项玄孙伯益之子若木。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的先祖就是颛顼。相传帝
徐姓起源 徐姓起源有四:一为出自赢姓,东夷少昊之后,以国为氏;主要出自赢姓,始祖为帝颛项玄孙伯益之子若木。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的先祖就是颛顼。相传帝颛顼玄孙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赢姓,并将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姚女生有两个儿子,其小儿子叫若木。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 “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二、为出自子姓,商人之后;徐姓起源的另一支是商族。商人,子姓,东夷集团的一支,以玄鸟为其图腾,玄鸟,即黑色的燕子。《诗经·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产产”之句,说的就是商族。至迟于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之中已经有徐氏了。契的母亲是有娥氏之女,名叫简狄,《史记·殷本纪》说是帝喾次妃,一次见到一只“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拾遗记》、《竹书纪年》等书也都有类似记载。这些记载都说明这么一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卵是玄鸟给的,因此以玄鸟为祖,并以玄鸟为图腾。契的时代与尧大致相同,南朝沈约注《竹书纪年》中有“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的文字,比较明确地说明了这点。商族早期,经常迁徙。《尚书·序》和《史记·殷本纪》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迁徙的范围大约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然后逐渐发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内外交困。当时商人首领汤趁此机会翦灭夏族的许多部落,扩大力量,终于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时间达六百年之久。在这期间,子姓中的徐氏情况在甲骨文及其他早期文献中均未见到。甲骨文中也无徐字。徐氏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周代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之后的第二年,周武王去世,子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辅佐。引起另外三位被分封在商代王畿周围负责监视仍被保留在殷都和王畿地区的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及殷商遗民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中的管、蔡二叔严重不满,一方面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另一方面,鼓动武庚、禄父联结徐、奄、熊、盈等东方部落背叛周王室。此处的徐氏部落是否属于商族子姓,文献无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不管此处的徐是子姓之徐还是赢姓之徐,都是属于东夷集团的,要不然,是不会与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相呼应,以对抗属于华夏集团的姬姓周王朝的。面临东部地区的反叛,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抗诸侯”,协调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然后,派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这场叛乱。平叛之后,在吸取了这场叛乱的教训之后,决定加强和巩固对广大东部地区的军事占领。其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将周公之子分封于鲁,并将商人子姓中的各部族分拆开来,伯禽分到“殷民六族”,据《左传》定公四年条记载,这殷民六族是“殷民禄父之余民三十族,六姓也”。 三、为黄帝之后。徐姓出于黄帝之后,早在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中已有记载:“一族出于黄帝十四姓”,但到底是出自十四姓中的哪一姓,没有明确说出。《左传》僖公十五年条亦有:“舂,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即华夏黄帝之后。在某些徐氏家谱,如《鄞东徐氏宗谱》的“世迹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黄帝九世孙伯益之后。”《兴化徐氏宗谱》也有类似之语,“黄帝玄孙大业公,子大费,字伯益。”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燕)、嬴、子(燕子、小鸟)、凤(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 “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 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四、少数民族冒姓或改姓徐。历史上曾有一些少数民族冒姓或改姓徐,加入徐姓的大家族中,成为今天徐姓的又一来源:清代世居抚顺、沈阳等地的一批满洲人改姓徐。又清代满洲八旗中姓舒禄,氏、徐吉氏、舒穆禄氏等后代均有改为徐姓者。今天满族中的徐姓均出于此。清代世居噶山的高丽人改姓徐,今朝鲜族徐姓即来源于此。清代云南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徐氏,系纳西族。清代广西思恩府(今广西武鸣西北)75千米土司姓徐,得姓于明代。景颇族勒托氏,汉姓为徐。土族徐卜氏,汉姓为徐。朝鲜、侗、哈尼、彝、回、土家、锡伯、达斡尔、蒙古、东乡满、壮、苗、土、水、藏、仡佬、拉佑、景颇、维吾尔、白族等民族中均有徐姓。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全世界徐氏人口2000万以上。徐姓人口与分布 徐氏人物—— 徐氏宗亲网
农村建房落成祝贺词
祝贺新居落成,喜迎乔迁之喜!在这欢庆的时刻,我们衷心祝愿您的新家充满温馨与幸福,愿您的生活步步高升,家庭和睦,事业兴旺。
建房落成,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它代表着辛勤努力的成果,也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在农村,建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需求,更是一种对家族、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寄托。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了主人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细节都见证了家人对未来的规划和憧憬。
此刻,我们站在您的新居前,感受着这份喜悦与成就。这座房子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您梦想的归宿和幸福的港湾。在这里,您将享受家庭的温暖,感受亲情的深厚,追求事业的成功。愿这座房子为您带来好运和福气,让您的生活更加美满和富足。
让我们共同为您的新居喝彩,为未来的美好生活祝愿。祝您在新家中事事顺心,万事如意!
中国百家姓之一,排名第88位。
雷源出
(一)出自方雷氏,为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相传方雷氏是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黄帝娶方雷氏之女为次妃。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司马贞索隐引晋皇甫谧曰:“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榆罔二十六年(公元前4513年),轩辕氏大酋长姬邦卉平定四方,迫榆罔让位,正式称帝,以涿鹿为都,国号黄帝,史称黄帝轩辕氏。方雷氏因协助黄帝平定四方有功,受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方雷氏是黄帝时代的重要方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二)为雷公之后,以祖名为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着至教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据《姓苑》所载,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殷纣王有宠臣雷开。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 (三)出自他族改姓。据《姓氏考略》载: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既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多为南郡“潳山蛮”;如东汉时的雷迁既是南郡“潳山蛮”。 (四)少数民族中有雷姓。 1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2满洲阿克占氏,汉姓为雷。 3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4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5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迁徙分布
雷姓是一个典型的古老多民族姓氏,除汉族外在少数民族中也有雷姓,如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但以畲族雷姓为众。传说畲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三公主。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篮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生得好,拿笔取姓就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翌郡“武骑侯”;女名淑玉,招婿钟志深,受封颍川郡“国勇侯”。宁化县博物馆收藏一幅《神像祖图》,画卷长达10米左右,宽36公分,纸质,工笔重彩,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秋,雷法贵置。原为宁化县治平乡连里坪畲民雷姓珍藏,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左坑畲民上交政府,画卷以连环画形式,反映畲族先民传说:由龙犬出世,御敌立功,娶高辛帝女为妻,繁衍畲民后代的传奇故事。但是,也有一些畲族《雷氏族谱》对此有异说,如青皎《冯翊雷氏宗谱》指出:“哪有盘瓠狂谬之说……致令无识之徒借资口实,群相诟骂……弗惮与尔等与见缕言之,励力览史,何作无知?”专家们考证史籍,也得出不同的结论:畲族雷姓出自黄帝臣雷公之后(《姓苑辨证》、《帝王世纪》、《名言氏族言行类稿》)。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汉族雷姓最早繁衍地在河南。周宣王时,方雷氏的后裔方叔任卿大夫。他作战英勇,卓智多谋,曾奉命北征淮夷,南讨荆蛮,战功卓著,被追封为豫章伯。方叔有2个儿子:长子启原姓方,次子檠姓雷。周平王,雷檠因战功,官拜郎中丞,后弃职隐居洛阳雷州;子孙奉雷檠为得姓始祖。 两汉时,姓氏族人逐渐向楚汉一带(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迁徙。尤其是江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成了雷姓族人主要的聚居地,史有“雷姓豫章望”之称。后汉时,有豫章雷氏人--雷义。《后汉书.独行列传》载:“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为郡功曹,皆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这个雷义不仅清廉,而且有“让贤”的美德。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义的后裔为了传扬先祖的美德,以“谦让”作为自己的堂号。 三国时,刘璋麾下有雷同。他与吴懿等人一起防卫刘备军,但是被包围后投降。守备巴西时,与魏将张郃奋勇战斗,但由于被伏兵切断退路,战败身亡。 东汉时,豫章雷氏的雷舸迁居福建宁化。据福建《上杭才溪雷氏族谱》载:东汉时,雷舸为校尉,由豫章南昌县西河坡迁到宁化石壁中市。唐时,雷师从为筠州尉,率侄儿雷徽之一同迁居来宁化。五代十国时,雷师从的第九世孙雷存裔(名富,号拾万)由宁化移迁清流县,为清流雷氏开基始祖。后来,雷存裔的次子雷宣征、第三子雷宣猷、第四子雷宣清三兄弟又回迁回宁化。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雷存裔的第二十一世孙雷久征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崇厦村开基,为始祖。雷久征,字绍基,号八十郎,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雷久征有6个儿子,其中长子雷开宪,号四七郎,生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雷开宪的8个儿子中,长子移居溪口大洋坝;其后裔福建的连城,四川的壁山以及浙江的衢州、遂昌、龙游等地。第三子迁居福建的古田苏家坡;其后裔福建龙岩、武平、长汀,江西的瑞金、万安、安远,福宁,浙江的龙游,兰溪、开化以及四川的壁山和台湾省。第四子留居上杭的崇厦,其后裔移居江西的云都、万安、上饶、龙泉、万泉、万城、会昌、宁都,浙江的平洋、泰顺、遂昌、黄岩、温州以及湖南的衡山,四川的壁山。第六子迁居上杭才溪大贵陈坑,再迁曾坑、溪北;其后裔先后迁徙至江西的万安、瑞金、龙泉,和浙江龙游大竹坞。次子、第五子、第七子、第八子迁居广东。 西晋时,豫章雷氏的雷焕通晓天象。《晋书.张华传》载:司空张华见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于是问雷焕是什么回事。雷焕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在豫章丰城。于是,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找宝剑。雷焕到丰城上任后,在丰城监狱屋基挖得一个石函,里面有双剑,并有刻题,一曰龙泉,二曰泰阿,精芒炫目。当晚,再看斗牛,紫气都消逝了。雷焕将龙泉送与张华,自己持有泰阿。后来,雷焕之子雷子华持剑过延平府延平津时,剑忽然跃出堕水,失落,见二龙各长数丈而去。雷子华说:“先公化支之言,张公终合之说,莫信乎。”雷焕的后裔分衍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后来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在当地繁衍为名门望族。所以,冯翊也成了雷氏的重要郡望地;此支雷氏,尊雷焕为开基始祖。 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雷姓族人也纷纷南徙,成为客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唐安史之乱时,雷万春(?-757年)为张巡的部将,与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之不流。雷万春从张巡守雍丘(属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在城上面中六箭,坚守不动。后来,他随张巡守睢阳(属今河南商丘),坚守不屈。叛贼令狐潮久围睢阳,城中食尽,将士病,不能战,城陷后,与张巡同遇害,唐肃宗上元间追赠他为卫烈将军。雷万春英勇抗敌的事迹,为人称赞。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出一首《雷万春墓》诗:“九陨元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墓胡儿下马行。”唐代,几次的战乱,更加剧中原百姓南徙的速度。这纷纷南下的雷姓族人,不仅有汉族雷姓,也有少数民族雷姓。据江西石城小姑秋树《冯翊雷氏家谱》载:雷氏得姓予以古诸侯之国为氏,始祖宪公为陕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陕西冯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阎公因避朱泚乱徙迁豫章。孙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抚州白水障,再迁宁化。裔孙显吾讳承朝于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迁石邑礼上里之溪子口。这一支便是畲族雷姓。唐光启元年(885年),王绪率河南光州、固始二州数千人渡江。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所部从泉州“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者,皆兵船助之。”(《资治通鉴》)这平湖洞及滨海蛮夷就包括畲族先民。福建福安甘棠镇田螺园畲族村的《冯翊雷氏宗谱》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361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 至宋代,雷姓族人的分布已遍及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等地。其中,有一部份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族人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雷姓成为瑶族、畲族中的大姓。尤其是在广西临桂、灵川、湖南城步等地瑶族雷姓非常多,他们大多尊雷元祥为开基祖。 元代,福建、山西等地都是雷氏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山西浑源以雷渊的大公无私,一身正气,美名传扬。雷渊(1184-1231年),字希颜,别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人,至宁元年,(1213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弹劾不避权贵,曾在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被人称为“雷半千”,后官翰林修撰。同期,祖居山西平阳府的雷梓福(1277-1374年),号钦五,因避元兵乱,偕兄弟入闽,分别在清流、宁化留居。梓福爱上杭山水之胜,迁到上杭附城水西渡、黄砂口、南岗,后在城内定居。其后裔裔播迁至福建的武平、长汀、永安、邵武、平潭、宁化泉上、厦门、台湾等地。福建建安(今建瓯市)雷氏也名噪一时,雷机(1294-1351年),字子枢,官至翰林待制、朝散大夫,为著名易学家。他的父亲雷德润,弟弟雷拱、雷杭都精研易学著称,被学者们誉为“雷门易”。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迁徙中,雷姓作为迁民之一,被分迁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地。至今,雷姓迁民始祖牌位奉供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十号供橱,供雷姓迁民后裔祭拜。 清代,江西建昌雷氏以建筑闻名于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以南方匠人的身份,到朝廷供役。雷发达,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据说祖上原也是书香门第,也曾出了大官,后来后裔子孙中有一人爱上了建设这一行,改行搞建筑。明代,从事建筑的这支雷氏的后裔迁居到皇都江宁(今南京),为明朝修建宫殿庙宇。朱启钤《样式雷考》中载:“康熙中叶营建三殿大工(即重修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工程),发达以南匠供役其间。故老传闻云:时太和殿缺大木,仓猝拆取明陵楠木梁充用。上梁之日,圣祖(即康熙)亲临行礼。金梁举起,卯榫悬而不下,工部从官相顾愕然,惶恐失措。所司私畀发达冠服,袖斧猱升,斧落榫合。礼成,上大悦,面敕授工部营造所长班。时人为之语曰:‘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但也有人认为“斧落榫合”的不是雷发达,而是他的长子雷金玉。同治四年(1865年)初,雷金玉玄孙雷景修重修北京海淀雷氏祖茔,为纪念“样式雷”世家迁北京之支祖雷金玉,曾立碑为记。雷景修在撰文《雷金玉碑记》中,载:“我曾祖考讳金玉,字良生,行大,享年七十一寿,生顺治己亥年(1659年),卒雍正己酉年(1729年)。恭遇康熙年间修建海淀园庭工程,我曾祖考领楠木作工程,因正殿上梁,得蒙皇恩,召见奏对,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原字残,此注),赏七品官,食七品俸。”不管是雷发达也好,雷金玉也好,雷家7代为工匠造皇家建筑,长期执掌“样式房”,设计修建了大量皇家建筑,被人美称为“样式雷”。雷发达一族也因此格外显荣。 清代始,也有许多雷姓族人迁徙台湾以及海外各地。 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人口也较多,列中国姓氏排行第8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2%。其主要郡望地有“豫章”、“冯翊”等;主要堂号有“谦让堂”“冯翊堂”、“懿谷堂”等。雷姓分布又以四川、湖北、陕西3省最为集中;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53%。
名人
雷义: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敩: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着《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着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雷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震:(1897-1979)浙江省和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就帝国大学。回国后投身政治,历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兼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与胡适等人创办并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与国民党威权体制南辕北辙、迥不相侔,成为统治当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敌手,而遭致政治构陷,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雷震一生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写下战后台湾民主宪政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 雷渊:山西省浑源人,金代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曾在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 雷锋:湖南省长沙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在辽宁抚顺服役时,荣立过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万春:唐张巡偏将,安禄山部将围攻雍丘,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他站在城上督战,雷万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头巍然不动,面不改色,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人,后来探知原来是一个真的人,令孤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备受后人的尊敬。 雷海青:唐代明皇时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常入宫随侍于唐明皇和江梅妃之侧。安禄山攻入长安(今洛阳),数百名梨园弟子皆为俘虏,雷海青掷乐器于池,以示抗拒,被杀。 雷万兴:潮州(今广东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领,与同族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持续了四十余年。雷德骧:北宋同州郃阳(今陕西省合阳)人,历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赵普罢职,后赵普出镇河阳,骧复户部侍郎,旋赵普又入相,骧复遭降黜。雷三益:清流(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勇士。与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刚烈,全部战死沙场。 雷润德: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元代学者,与其子雷机、雷洪、雷杭俱精于易理,有《周易》注解,世人称为“雷门易” 雷发达:字明所(1619-1693),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筑工匠。曾参与过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二百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有“样式雷”之称。 雷以针:湖北省咸宁人,清道光进士,太平军起,奉办江北大营军务,在扬州创办厘金,以后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钱江创设的“厘金制”,清廷粮饷无着,恐早被太平天国倾覆了。雷以针因而声名大噪,后又授陕西省按察使等职,显达一时。着有《大学解读》、《经传杂记》等。 雷学淇: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清代学者。曾整理《竹书经年》,着有《夏小正经传考》、《夏小正本义》、《校辑世本》、《古今天象考》等。 雷补同:江苏省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奥地利国大臣。与奥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国选派通晓德法文的学生前往学习。 雷大升:字允上,清朝长洲人,从小就很聪明,见书就读,弹得一手好琴,又能吟诗作词。后来研究医学,凡是年久不愈的疑难杂症,经他治疗,药到病除,成为当代名医。着有《金匮辩正》、《经病方论》、《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等书。 雷铁崖(1873___1920):四川省自贡人,著名的革命鼓动家和南社诗人。原名昭性,字泽皆,后改詟皆,入同盟会后署名铁崖,曾介绍王云五、杨杏佛、胡适之入同盟会,并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另还创办《鹃声》、《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华日报》宣传革命。 雷经天:广西省南宁市人,著名中共党员,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等职。 雷洁琼:广东省台山人,194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该党派的第一位女发起人,后曾任民进副主席,为当代著名妇女活动家。 雷景三(1904-1951),浙江省景宁北溪乡(今东坑镇)大张坑村人。畲族。自幼勤劳耕作,上山打猎。1942年,中共青(田)、景(宁)、丽(水)中心县委在景宁县东坑区开辟工作时,加入中国***。不久,因叛徒出卖,党组织受破坏,坚持在畲乡开展斗争,发展党组织。1946年,组织武装民兵队,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破坏电讯设施,切断敌人通讯联络,配合游击队打击敌人。1949年3月,配合游击队攻打景宁、文成两县交界的梅岐炮台,迫使敌军撤离据点。同年5月,带领民兵追击国民党溃退败兵,缴获机枪一挺、步枪12支。 1949年5月12日,配合游击队解放景宁县城。1950年,带领村民兵队,配合部队歼灭刘志昌股匪,丽水军分区奖给“剿匪模范民兵队”锦旗。解放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乡总支书记、乡长等职,当选为县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副主席。1951年8月正准备去参加全国民兵模范代表大会和国庆观礼时,因病逝世。 雷锋(像) 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