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特点

问答 0 40

傣族的特点,第1张

傣族的特点
导读:1、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2、傣族服饰淡雅美观,男子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通常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将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3、傣

1、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2、傣族服饰淡雅美观,男子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通常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将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3、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

4、傣族人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5、傣族说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德宏傣语(傣那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台语支。

6、傣族人民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傣族的民族乐器有哪些

傣族乐器丰富多彩,一般有:葫芦丝、象脚鼓、叮琴、芒锣、筚、筚箫、玎列、横鼓、排笙、葫芦笙、牛角琴(拉弦)、口弦、木叶、玎光、多洛、西玎、玎嘎那、玎胆、玎黑等。常用的乐器主要为葫芦丝、象脚鼓、牛皮鼓、芒锣。傣族器乐合奏的主要形式是象脚鼓、锣、镲的合奏。

傣族音乐为五音阶,曲调比较平纯固定。傣剧的曲调主要来自傣族民间丰富的民歌调,特别是表现剧中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直接采用了傣族最熟悉的民间情歌对唱的调式。

  傣族是我国的哪个省

是在云南省德宏州,德宏州是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还有西双版纳。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肉类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喜欢吃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傣族泼水节是几月几号

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也就是差不多在公历的4月13日至15日,而且这个节日会持续3到4天时间。中国泼水节也叫做傣族泼水节。在节日当天,水泼得越多,意味着其越受人们喜欢,受到大家的祝福越多。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德”的意思是下面,“宏”的意思是怒江。德宏是孔雀之乡,坐落于祖国的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下属的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面积115万平方千米,州人民政府驻芒市。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驻地在芒市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

  布依语除了请教布依族和买书看的话,是很难在网上找到他们的祝福语的

  有个文字样品如下: Lix haux miz luanh gwnl, lix xeenz miz luanh yungh。有饭不乱吃,有钱不乱用。

  布依语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使用人口约212万。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分为3个土语区。临近南北盘江和与广西交界的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罗甸、独山、荔波等县说布依语的居民区连成一片,是第一土语区。这一区的北面,惠水、都匀、贵定,直到贵阳市郊区,是第二土语区。第一土语区的西北、第二土语区的西面,镇宁、关岭、晴隆等县是第三土语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境内,也居住着自称为布依的人,他们说的话属于壮语的北部方言。

  布依语是单音节词居多、有声调、以词序和助词为主要语法手段的语言。除了少数复音的单词以外,每一个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单音节都有词汇意义或词素意义。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的前面,宾语在作谓语的动词的后面。

  语音 ①声母分为单纯、化、唇化3类。塞擦音声母较少,除个别地区外固有词中不出现送气音声母。②韵母由元音或元音和-i、-u、-、-m、-n、-、-p、-t、-k等韵尾组成。韵尾前面的元音分长短,大部分地区a、i、u、4个元音分长短。长a舌位最低,短a舌位稍高,长的i、u、后面有过渡音。除个别地方外,元音e和o没有长短的对立,根据它们的音长来看,应属于长元音。第2、3土语e复音化为ia,o复音化为ua,其中的a也是长的。韵尾-k有的地方实际读音为-。在长元音后面的-k或-有的地方已失落。③布依语有6个舒声调和2个(或3个、4个)促声调。按调位的原理,可以把促声调归并到调值相同或相近的舒声调中去。但是某一个促声调归并到某一个舒声调的具体归法各地并不一致。因此把促声调独立出来,便于对方言进行比较研究。习惯上就说某地有8个、9个或10个调,它的性质和汉语的平上去入又分阴阳很相似。

  在把布依语和同语支的其它语言比较时,可以看到,布依语的辅音系统中没有pl-、kl-一类的复辅音声母。这样的复辅音,在布依语有的地方读为化音或舌面音,有的地方失去l,只剩下l前面的单纯辅音。如: 由kl变为,中间经过了kj的阶段。镇宁话的送气成分是伴随着声调产生的。

  布依语3个土语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第二、三土语比第一土语多一个塞擦音和相对应的在第一土语是或s。

  第三土语以镇宁话的语音特点最为突出,那就是:①声调有合并现象。别的地方的第3和第4调,在那里合并为一个(称为第3调而没有第4调)。②第3调是高调,在一些词里,伴随着这个高调出现送气音声母,如kha“头”、kh“杀”、tha“哭”、pha“捏紧”。镇宁读第3调、别的地方读第4调的词却不出现送气音声母。③有3对摩擦音声母,根据声调的不同,读为清浊两类。第1、3(一半)、5、7调和清声母s、h、f同时出现,第2、3(另一半)、6、8调和浊声母z、、v同时出现。如: ④别的地方的-m、-两个韵尾,镇宁合并为一个-,别的地方的-p、-k两个韵尾,镇宁合并为一个-k。⑤长短元音的对立减少了。i、u、都不分长短。镇宁以外的第三土语区内,虽没有上述第①、③两个特点,有些地方却有第②、④两个特点。第④⑤两个特点几乎是整个第三土语区的特点。由于有了第三土语,使布依语在壮侗语族中更显示了自己的特点。

  语法 ①有丰富的量词。典型的量词具有3种作用:一是标明事物的类别、性质或可度量性。二是代替它所统摄的名词,接受形容词、代词、性质名词和动宾结构的修饰。三是作数词和名词的中介。名词、量词、数词同时出现时,次序是数词在前,量词居中,名词在后。但数词de“一、某一、每”和其它数词的位置不同。这是由于它除了是数词以外,还有非确定指示代词的性质,因此它要和指示代词 n“这”te1“那” 的位置相一致,即放在名词或量词或量名结构之后。②表明动作的时间或情貌,使用在动词后加助词或动词前加副词的方法,如kn1leu4“吃了”,k i“吃毕”,kn1kwa5“吃过”,ha4kn1“将要吃”,fkn1“未吃”。③有一个置于实词之前的结构助词 ka ,可以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动词、形容词相结合,如kam“你的”,kan“这个”,kakn1“吃的”,kadi“红的”。如果不把它看作助词而看作实词,就可以叫做被饰代词。④介词大都来自动词。⑤名词的修饰语除量词和由“二”以上的数词同量词组成的数量词组在名词前面外,都在名词的后面。

傣族音乐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包括 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4类。

民间歌曲 山歌、叙事歌、悲歌、宗教歌等。 山歌多由青年在田野、山林独唱或男女对唱。有的表达爱情、赞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有的为即兴编唱。德宏地区山歌主要有“喊嘛”与“喊同卯”两种。 ①芒市、盈江等地的喊嘛又分城子山歌(傣语称“喊嘛 勒勐”,意为流行于城镇的山歌)、坝子山歌(傣语称 “喊嘛勒姐”,意为流行于农村的山歌)两种。前者较 柔和,后者较明朗。各地流行的喊嘛风格较接近,音乐 的基本特点是:曲调较抒情,多用级进、小跳,宫、商、 羽、徵等调式较多见,有时在结构内部出现调式交替或 向下属方向的离调、转调。流行于各地的老调山歌(傣 语称“喊嘛板淘”)及流行于遮放地区的说唱山歌(傣 语称“旦喊嘛”),皆可归于喊嘛一类,但风格略异。下 例是德宏芒市城子山歌: ②喊同卯,是流传于瑞丽一 带的山歌,音乐爽朗热情,多用徵调式,节奏自由,曲调中 七度下行跳进及结尾连续上行跳进及上滑音,颇具特色。 喊同卯用于男女对唱情歌时,称为“喊必央爽”,意为相 爱歌。瑞丽还流行缅甸傣区的山歌“喊傣亮”、“喊楞 挡”等,音乐别具一格。下例是德宏瑞丽的喊必央爽: 西双版纳的傣族山歌与情歌曲调基本相同,节拍鲜 明,重音清楚,音乐明快,旋律以级进、小跳为主,间 有七八度的跳进,多为宫调式,但强调徵、角音。

金平地区的山歌傣语称“珲卯骚”,由男女青年在 夜间对唱,用玎琴伴奏,曲调多为宫调式,但在徵音上 结束。另外,元江、景谷等地有风格不同的山歌。 叙事歌 包括“喊秀”(鹦鹉歌)、“喊吴哦”(叙 事歌)、“喊暖轰”(流水歌)、“桑烘”(凤凰情诗 调)、“拽”、“索”、“森”等。①喊秀,直译为绿 色的歌,是用以咏唱情诗或叙事诗的民歌,流行于德宏 的瑞丽、芒市等地。曲调富吟诵性,与跟鼓调旋律相近, 常由中、老年人在家中演唱。②喊吴哦与喊暖轰流行于 德宏瑞丽地区。前者富吟诵性,后者歌唱性较强,常用 含有变徵音的羽调式。③桑烘,是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古 老诗歌形式,也是表达青年人真挚爱情的长篇抒情诗,有 唱本流传。唱腔类似赞哈调,依字行腔,旋律较自由,可 用玎、筚等伴奏,亦可清唱。④拽与索、森流行于孟连 县边境孟阿地区。拽的音乐较抒情,速度稍自由,多采 用羽调式,演唱时常用弓弦乐器多洛伴奏。索的音乐较 活跃,速度稍快,多采用商调式。森的旋律性强,多为 羽调式。演唱索与森时皆用弹拨乐器玎列伴奏。

悲歌 傣语称“喊细喊海”,包括“喊海”、“喊 海赛篾”、“喊玎”、“喊蹩”等,流传于德宏各地。 ①喊海,傣语意为哭调,办丧事时由妇女边哭边唱。② 喊海赛篾,是在姑娘出嫁时母女相对哭泣而唱,歌词表 现了母女恋恋不舍之情。二者曲调基本相同,音域不宽, 旋律似宫音三和弦的分解,句尾的长音常用较强烈的下 滑音。③喊玎,意为玎琴歌。④喊蹩,意为口弦歌。演 唱时不用乐器伴奏,多在忧伤时吟唱。 宗教歌 德宏地区有拜佛调、念经调、倒水祝福调 等;西双版纳地区有拜佛调、升和尚调、念经快调、念 经慢调等。此外各地还有反映原始崇拜的祭神调,以及 巫婆演唱的师娘调、跳柳神调和巫师演唱的卜卦调等。 其共同特点是音调近于朗诵。此外,还有催眠歌、儿歌 等。

歌舞音乐 包括孔雀歌、打鼓调、十二马调、依拉恢、喊扎等。在年节、赶摆、喜庆时演唱,多用象脚鼓 等打击乐器伴奏。①孔雀歌,傣语称“喊罗永”,流行 于德宏地区,歌唱与孔雀舞表演穿插进行。音乐轻快活 跃,多为徵调式。②打鼓调,傣语称“喊海光”,流行于 德宏芒市、遮放一带,分跟鼓调(喊本光)及跟鼓说唱 调(喊盏光)两种,二者音乐近似,前者用宫调式,后者 用徵调式;歌唱与舞蹈穿插进行。③十二马调,傣语称 “喊马细双”,流行于盈江、梁河等地。由12个男女青 年腰间套上竹扎的彩色纸马边歌边舞,表现青年们在赶 摆路上相遇对歌的情形及每年12个月中的生产活动。曲 调抒情,多为商调式。④依拉恢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流行 于西双版纳各地。每年泼水节赛龙船放爆竹时,人们载 歌载舞,气氛热烈。唱词基本是3字句,音乐质朴,多由 羽调式的三音列或四音列构成。⑤喊扎,为台上表演的 歌舞,原是缅甸傣族民间歌舞剧中的曲调,亦在我国瑞 丽地区流传。用七声宫调式或徵调式。曲调欢快、清新, 风格独特。 德宏地区象脚鼓舞 除以上所举各种歌舞音乐之外,傣族地区还流行多 种民间舞蹈,如象脚鼓舞、孔雀舞、鱼舞、马鹿舞、 锣舞以及其他多种鼓舞等,均用打击乐器伴奏。

说唱音乐 主要流行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傣族 人民在逢年过节、建造新房、婚嫁生育、赕佛仪式等活 动时,都邀请民间歌手到场演唱助兴。这种半职业性艺 人在西双版纳称“赞哈”,在孟连称“窝甘”。各地流 传的曲调有“赞哈调”、“窝甘调”、“孟连调”等。 由一人演唱,一人伴奏,伴奏乐器分别用筚、西玎,曲 调与语言结合紧密,节奏较平稳,音乐结构基本是乐段的 变化反复,唱词多押腰韵。由于唱词的结构较自由,故 乐句数量及长短也不固定;乐器伴奏常与唱腔声部形成 支声复调的关系。 戏曲音乐 傣剧是在傣族民间歌曲和歌舞音乐的基 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借鉴了汉族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段,流 传于德宏、保山、临沧等傣族聚居区。傣剧包括多种男 女唱腔,男腔多用羽调式,女腔多用徵调式。20世纪50 年代以来,傣剧吸收了多种傣族民歌和舞曲,丰富了唱 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傣剧唱腔基本是上下句组成 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 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 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管弦乐器,组成 新型的傣剧乐队。 傣族的民族乐器属于吹奏乐器的有筚、葫芦箫、竖 笛、木叶等;弹拨乐器有玎琴、口弦等;弓弦乐器有西 玎、牛角玎等;打击乐器有象脚鼓、光隆、光边、光邦、 锣、镲等。象脚鼓、 锣、镲的合奏是傣族器乐合奏 的主要形式。

从50年代起,中国文艺工作者对民族音乐遗产进行 了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在西双版纳成立了赞哈协会, 组织民歌手的演唱 创作活动。各族音乐工作者创作 改 编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有傣剧《娥并与桑洛》, 舞剧及**音乐《孔雀公主》,舞蹈音乐《孔雀舞》、 《小卜少》、《追鱼》、《送粮路上》,歌曲《有一个 美丽的地方》、《西双版纳,我的家乡》等。

傣语 Dai language 属汉藏语系 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使用人口约84万。使用人口较多,分布较集中的方言有两个:德宏方言主要分布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 双江、 镇康、沧源、 孟连、 澜沧、西盟、景谷、景东、保山、腾冲、昌宁等县;西双版纳方言分布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国外,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境内。傣族有拼音文字,但各地不尽相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一些改革。 语音 ①声母较少,韵母较多。 ②西双版纳方言(以允景洪话为代表,下同)有21个声母:p、ph、b、m、f、 v、 t、th、d、n、l、堭、s、j、k、kw、尣、xw、嬜、h、妱。德宏方言(以芒市话为代表,下同)只有16个声母。西双版纳方言b在德宏方言并入m(有些土语并入v),d、n在德宏方言并入l(有些土语n和l仍对立),kw和xw在德宏方言分别并入k和x。③这两个方言的声母x和s都可以分别自由变读作kh和堭h;在内地与汉族或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kh和x,堭h和s对立。④西双版纳方言有91个韵母,德宏方言有84个韵母。两个方言都有a、i、e、ε、u、o、婖、ш、媅9个基本元音,а带韵尾时分长短,所以实际上共有10个元音音位。但有些土语的单元音ε和婖已分别并入e和o。 ⑤两个方言都有 -i、-u、-m、-n、-嬜、-p、-t、-k 8个韵尾。但是,西双版纳方言多一个-妱韵尾,德宏方言多一个-噜韵尾。上述两个方言以外,有些土语的辅音韵尾已不齐全,个别土语只剩下一两个鼻音韵尾。⑥舒声调一般有6个,促声调3至4个。西双版纳方言里现声母读为p、t、k、妱、b、d、堭、j的阴平字,在德宏方言多数地方并入阳去;在德宏方言孟定话里,阴平字不分化,但阴上与阳去合并,所以舒声调只有 5类。 语法 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①语序是: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如西双版纳方言:to55xa13(我)tεm13(写)to55(字)tai14(傣)“我写傣文”。②定语位于中心语后。如西双版纳方言:m婖(锅)t婖嬜41(铜)“铜锅”,ho41(黄牛)hau41(咱们) “咱们的黄牛”, nam11(水)s婖嬜55(二)va∶n35(碗)“两碗水”。 ③副词作状语时, 其位置有前有后,否定副词总是在前。如西双版纳方言:bau35(不)va∶n55(甜)“不甜”, bau35(不) het33(做)“不做”。 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的位置前后都有。 如di55(好)ti55(很)“很好”, k婖i33(慢) pai55(去)“慢走”,su55tsau13(你)pai55(去)妱婖n55(先)d婖(吧)“你先去吧!”xau55(他们)p婖da∶i55(已经)p婖k33(回)ma44(来)h媅n13(了)“他们已经回来了。”④语助词很丰富。如a33(吗)、a41(呀)、a婖(吧)、n媅41(啊)、ja35(哩)、lε13(了)等。它们一般位于句末,表示句子的语气。 词汇 ①大多数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3个音节以上的词大都是借词。②合成词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以西双版纳方言为例):联合式,na13(脸)ta55(眼睛)“面子”;修饰式,如nam11(水)ta55(眼睛)“眼泪”;支配式,如m婖n55(垫)ho55(头)“枕头”;主谓式,如na13(脸)nai33(溶化)“微笑”;附加式,如ta∶嬜41kin55(吃)“食物”。③大多数动词和形容词后边可以附加一定的音节表示动作的短促、迅速或减弱,或使形容词的意义更加明确、生动、细致。如德宏方言:suk53“洗”——suk53sa:k53“随便洗洗” ,ph媅k11“白”——ph媅k11sa∶k11la∶k11“白皑皑”。④四音格结构很丰富。如德宏方言:ku35(各)h媅n55(家)ku35(各)je55(谷仓)“家家户户”,lam53(水)ja噜11(大)h媅55(船)su嬜35(高)“水涨船高”。⑤有相当多的汉语借词。早期的汉语借词大多是单音节的,如德宏方言:va∶n11“碗”,tse31“纸”。现代汉语借词大多数是多音节的,如 koη33sa∶嬜55“工厂”,

该城市方言的特点有语音特点、词汇特点。

1、语音特点:德宏傣语的语音系统与西双版纳傣语有所不同。例如,德宏傣语的声母有31个,其中包括清辅音和浊辅音,而西双版纳傣语则只有清辅音和清鼻音。

2、词汇特点:德宏傣语的词汇中包含大量的汉语借词,这是因为德宏傣语的使用者主要是傣族和汉族,他们之间的交流需要大量的汉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