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许氏宗祠就是许氏族人的家祠,也是社岗村最古老的祠堂。祠堂占地666平方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民国二十五年再次重修。坐西朝东,三间三进。祠堂有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祠内雕梁画栋,天井是以花岗岩
许氏宗祠就是许氏族人的家祠,也是社岗村最古老的祠堂。祠堂占地666平方米,初建年代不详,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民国二十五年再次重修。坐西朝东,三间三进。祠堂有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石脚,祠内雕梁画栋,天井是以花岗岩条石铺地。
祠堂头门面阔三间133米,进深两间874米共十一架。两根石前檐柱,两根鸭屎石后檐柱。次间设虾公梁、石狮、异形斗拱、雀替。前廊梁架、封檐板木雕卷草纹、戏曲人物图案。大门嵌宽19米花岗岩门夹,石门额阴刻“许氏宗祠”,上款“道光岁次庚子”,下款“仲秋吉旦重修”。花岗岩石脚高19米,台基高05米。中堂面阔三间133米,进深三间9米共十三架。 正脊右侧博古灰塑缺失。坤甸木金柱。后金柱间原有木屏门已不存,现仅余两木柱和冰裂纹横披,红方砖铺地。前设三级石阶,中堂前带两庑,面阔三间,七架,人字顶。后堂面阔三间133米,进深三间92米共十三架。坤甸木金柱。前设三级石阶,后堂前带两庑,面阔三间,四架卷棚顶,前设两架轩廊。 许氏祠堂是许氏宗族祭拜场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时常会在这里举办宴席,祠堂却不沉浸炊火油烟;虽然这里有生老病死,但它也不卷入悲欢离合。他就像是一个沉默的守护神,即便看尽春往秋来,繁荣落没,但是始终守护着村庄里的许姓人家,它是许氏宗族百世得以相联的精神纽带。 地址:汕头市金平区G78(汕昆高速)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公交信息: 沟南 - 公交站 711米 途经公交车: 52路 沟南 - 公交站 720米 途经公交车: 52路 沟南 - 公交站 722米 途经公交车: 52路 沟南 - 公交站 735米 途经公交车: 52路
许氏宗祠是一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座落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梅云镇石头村群力(本文原编辑者所述地址是福建福州),背山面水,祠后山峦树林茂密,层层迭翠;堂前溪流,汇紫峰山源流于面前为溪港,一泓水塘清澈如镜,深可泊船,岸边绿柳依依,溪塘边,昔日筑就七座旗杆斗石座,象征古代先贤发达之辉煌;站于祠前放眼远眺,沃野平川,一碧千里,普宁南溪村寨观之可及。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许姓的历史如下:
1、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部一带迁都。
2、春秋时期郑、楚等国势力强大,许国不断地遭到这些诸侯国的进攻,由于力量弱小,无力抵御,只能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3、秦汉时期除了高阳地区有许姓分布外,在今山东、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山西、湖北、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陕西、河南、河北的人数为最多,也最为集中。在这些地区也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某一区域,如陕西主要集中在关中,河南则集中在洛阳及豫南一带,河北主要集中在冀中平原。
4、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
5、辽国地处中国北方,其境内许姓分布较少。金国消灭北宋后,占据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这里主要是汉族聚居区,所以金朝统治时期许姓分布要比辽广泛得多。
6、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相对比较频繁,有的是政府行为,也有因躲避战乱,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姓氏分布的又一显著特点明清以来的许姓状况。明清时期是许姓人口的大发展时期,见之于记载的许姓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前代。
扩展资料
关于许姓的始祖说法不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即古帝丘颛顼之虚,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3、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①顺布鲁氏多冠汉姓为许氏;②伊拉哩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许氏。
——许姓
穿过节妇坊,即进入许氏宗祠。许氏宗祠的前进与后进已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改作小学教室,但主体建筑中进享堂仍完好健在。中进享堂的古韵较之皖南许多名祠,诸如歙县呈坎罗家祠堂、黔县西递胡家祠堂、本县龙川胡氏宗祠等,不能相比,许祠的中进享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顶建造法式,许祠的梁柱构架特别粗矿硕大,梁架高矮比例有如石鸡身体与四肢的感觉相似,显得极为圆浑笨拙,配之梁架间诸如雀替、梁驮、斗拱、叉手等装饰雕琢构件交融为一体,使许祠中进享堂的汉族文化古韵显得更为浓郁。据《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享堂轩顶上部有过拆换修补痕迹,但主体梁架结构仍为洪武当年原物,无怪乎它具有这种极强的古韵。许氏宗祠及听泉楼于1998年5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许氏宗祠位于龙湖古寨直街夏厝巷往南19米处,坐西向东,由许氏三世祖(质翁公)于明朝成化十六始建。明末清初由第十一世祖(力人公之子)主持,扩建重修。是寨内最大的祠宇,占地面积为1127平方米,祠堂分四进,一进门楼连过厅,第二进“仿学宫大门”,第三进“明序堂”,第四进“著存堂”,格局方正对称,气势宏伟,雕梁画栋,既豪华又张扬。
第一进为凹肚门楼连过厅,木质为框,门额书“许氏宗祠”,门联为“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门两侧配置“门振石”两块。 第二进为“仿学宫大门”,木制结构,中门门额悬挂“鞠躬”门匾,其门联是“御史门第,儒学家风”。门两侧配石鼓一对,以显官家气派。 第三进中厅,是处理族内事务的场所,中厅楹下悬挂牌匾三块,正中为“明序堂”。北侧为“柱史”,此匾由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为弘治十四年举人为文林郎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许宏宥立,牌匾原物至今保存完好。 中厅南侧“叠普春风”匾,题署太子少保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幅都御史巡抚广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食饷加三级祁贡为道光十五年肇庆新乡县学教谕,广州府东莞县学训导许钟岳立。建筑结构使用“四柱”、“三载五木瓜”为支撑,“十二花坯”、“凤冠”做装饰。 第四进,后厅是宗族进行祭祀的场所,楹下悬挂三块牌匾,正中为“著存”,由孙婿盛端明书(盛端明为许氏四世祖桔庄公的女婿,为明朝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左侧为“明经拔萃”,楷书阴刻,匾题署:赐进士第中奉大夫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选为成化十三年发贡生永春县训导许炯立,此匾原物至今保存完好。 右侧为“父子科贡”,匾题署,赐进士中宪大夫知州府事,陈瑄为永乐十三年发贡生许喆,正统十二年广东第二十九名举人许嘉模立。建筑结构为石立柱,屋架为“三载软藤”做支撑,保留明式风格,古朴大方。 地址: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 门票:详情咨询景区(请勿上当) 电话:0768-6598099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周边公交信息: 龙湖古寨 - 公交站 80米 途经公交车: 潮安4路 龙湖古寨 - 公交站 80米 途经公交车: 潮安4路 龙湖古寨 - 公交站 80米 途经公交车: 潮安4路
许氏宗祠为三进、三厅、两庭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为硬山顶,三山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架的驼墩、瓜柱等构件,精雕细刻,雄健明快,属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风格。
许氏宗祠三山门上有一副门联:“一脉祖孙双进士,两房文武七登科。”据我了解,自元代江南华亭进士许爵(墓葬梅云镇内畔村冬瓜山)。开基创业之后,世代繁衍,裔孙贵众,诗礼传家,宗族鼎盛。明清以来,文武及第者,有武进士许材勇,武举人许齐武,文科举人许珊、许仁长、许清等七人登科。可见其进士门第所言皆事实啊。
许氏宗祠后天井石柱上,贴有一副对联:“始祖开基治揭邑,云孙赞绪教翁源。”其历史背景是指:许爵治揭,任揭阳县主簿;许仁长,清嘉庆十二年丁卯科明经进士,(岁贡生)于国子监读书,后受命翁源县教谕,揭阳县续志有载。
走进宗祠中堂,最引人注目的是双盘龙,悬挂于抬梁斗拱之间。每根长368米,木刻精细通雕,两端雕刻龙头、龙脚、身刻龙鳞,油彩套色,中间刻一枚圆形宝珠,还有一方印鉴。南北两根很相似,但色彩有别。一根红白相间,一根绿白相间,北面的盘龙正方印鉴篆刻“连科及第”四字,南面盘龙上印鉴已字迹不清。
据村人介绍,在古代,凡得中举人、进士的人,登榜之后,清朝廷每人发二十两银,名为“旗匾银”,作为举人或进士在家门前挂牌匾、坚旗杆石斗座之用,显其光宗耀祖。解放前,倘遇大旱年份,村中族长,设坛求雨,便抬出这二根旗杆双盘龙于坛上,焚香点烛,祈求老天爷降下甘霖,以解民忧。
据记载:“许材勇,官溪都石头村人,乾隆元年(1736)恩科武举人;乾隆七年(1742)壬戍科武进士。”因此,我们考证,这二根木刻通雕旗杆双盘龙,应属清代乾隆年间文物。而盘龙中间印鉴的“连科及第”四字,应是该村武进士许材勇,建旗杆斗座时保存下来的。在揭阳地方,保存这样完好的木刻通雕双盘龙古文物,尚属少见。
许材勇,生于清康熙年间,少时聪颖,家资丰裕,进私塾读书多年,不仅知书识字,还颇通书史,明礼仪。但他生性好动。喜欢舞拳弄棒。长大后,志节雄伟,举止不凡,人又长得魁梧,腰圆臂粗,力气过人。因此,其父请名师教他学武艺。几年后,赴武举乡试,一鸣惊人,得中武举人。延至乾隆七年,他又上京赴武殿试,经过艰苦的预考训练之后,顺利完成最高级考试。得中进士(授侍卫),一举成名,荣宗耀祖。
宗祠后厅大堂上,高悬黑漆巨幅匾额,上书“源远堂”三个苍劲传神大金字,落款田从典。据史料载,田从典为山西阳城人,康熙年间进士,任过知县、御史、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职。此匾土改时失散。
聚居在“许地”的众多族人,自清末分产分家以来,不少人境况相继破落。据史料记载,许氏家族在福州曾拥有一些地产、房产,但没有田产。到了第五代,许多产业陆续被子孙变卖、败散。据许崇清自述:“我家高祖虽曾是福建大盐商商,但他死后就已停业。世代相传以官最著名者有许崇智和许崇澈。民国以来,许崇清一直以教育为终生事业,促进教育改革,桃李盈门;许广平为‘女中豪杰’,冲破封建包办婚姻为业,都靠官傣收入维持,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我父亲死后,我才8岁,家里就穷得不能维持。”许广平(鲁迅夫人)谈自己身世时也说:“我出生时,家中生活已处于困境,举债度日。”正是“人无代代富,花无日日红。”抗日战争期间,祖居多处被族人拆毁、盗卖,致面目日非。诚如许氏族人的一封家书中所言:“我族祖宗,百年积累之遗产,前经分家散尽,而祖宅子孙,坐食者百数十年,生养嫁娶者千数百众,除有志之士,发奋有为,努力报国,保持家声外,乃有堕落成性,自暴自弃之辈,既拆毁祖屋,复欲虎视祖宗之血食薄产,甚或提倡拍卖再分,散尝蔑祖,可为痛心。”寥寥数语,道出一个大家族之破落经过。真是“树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儿”,正乃社会发展时移世易的正常现象。诚如信中所说,许氏族人之中,不少“有志之士,奋发有为,努力报国,保持家声”者。
在近、现两代的历史中,许祥光就是奋起组织领导民众抗击英军以鸦片战争而大侵的反帝志士,在“戊戌变法”中许应锵上书光绪帝,力主维新,受到翁同酥的赞赏。特别在民主革命和新民主革命这个风起云涌的历史时期,许氏家族第六代崇字辈的子弟有多人技奔孙中山的命党,参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革命,的伽锁,挣脱樊篱,参加“五四”运动,成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最终成为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主将鲁迅的伴侣和助手。许崇香是这个家族中最激进的革命者,加入了中国***后,在叶挺独立团中参与汀泪桥、贺胜桥、武昌等著名战役;在土地革命时期,又是广州起义的参加者;1929年与张云逸、邓小平一起组织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参谋长,转战于桂、粤、赣、闽之间,于1935年战斗中牺牲,时年仅27岁。在以后的岁月里,许锡绩、锡振、锦满、锦绰等先后加入中国***,从事地下工作或武装斗争,都可说是崇蓄的后继者。
解放后,锡绩脱下国民党军装,致力于祖国飞机制造,历任多家航空工厂的总工程师、副厂长,为新中国组织生产第一台航空喷气发动机,还是第一间航空喷气发动机厂、第一所航空工艺研究所、第一间航空测试仪器厂的组建开拓者。锡振则致力于地面工程建造,曾任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副院长等,主持了中国第一批机载设备厂以及第一个航空电机高空试验室、航空机轮惯性试验室的设计工作,还领导了地空导弹总体研究所、大型飞行模拟器实验室以及一批航空和导弹工厂的设计。他们都是许氏家族中的佼佼者。许氏子孙中不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俊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
每年清明,旅居海外的许氏宗亲都会不辞万里回家祭祖,而今许氏一系已经遍居世界各地。许氏宗祠,是许氏族人传统文化讯息的载体,每年都有宗族聚会,瞻仰前辈先贤的丰碑,让子孙阅读先贤艰辛创业的历史,传颂一种精神,就像一首励志史诗,催人奋进!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