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礼是对逝者的哀悼,那么办丧事都有哪些礼仪?

问答 0 21

丧礼是对逝者的哀悼,那么办丧事都有哪些礼仪?,第1张

丧礼是对逝者的哀悼,那么办丧事都有哪些礼仪?
导读:丧礼又称葬礼,是亲属、同事、朋友等对逝世者的哀悼纪念,也是对死者生前业绩的追念和总评,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信仰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葬礼的风俗和礼仪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基本礼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奔丧,给死者亲属以物质帮

丧礼又称葬礼,是亲属、同事、朋友等对逝世者的哀悼纪念,也是对死者生前业绩的追念和总评,也是人类一种特有的信仰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葬礼的风俗和礼仪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基本礼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奔丧,给死者亲属以物质帮助和精神安慰。失去亲人是最大的悲哀,人们此时很希望得到帮助和安慰。因此,当听到亲友、同事及邻居家遇有丧事时,应主动及时地前去奔丧,表示关心进行安慰、帮助安排丧事或提供一些经济援助,这对死者亲属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2、奔丧吊唁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参加死者的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参加追悼会前应以个人或集体的名义敬献花圈,以示祭奠和哀悼;在参加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的过程中,应穿着庄重、肃穆、素淡、佩带白花,要认真履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的每项仪式,如奏哀乐、默哀、致追悼词、向死者遗体或遗像鞠躬、向遗体告别,与死者亲属握手表示安慰,请他们节哀等;在履行仪式时,表情要严肃、悲哀,切忌漫不经心、中途退场,也不可三五成群,谈笑风声。吊丧的第二种形式是到死者家中抚慰死者亲属。这种形式可在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之前,也可在此之后,其主要目的是劝慰亲属节哀顺便,保重身体,给予必要的资助和帮助。此时要注意说话得体、服饰庄重、感情真挚,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吊丧的第三种形式是在本人远在他乡或因特殊情况不能亲自参加葬礼时,可委托自己的亲属前去吊丧或用唁电、唁信的方式吊丧

3、参加葬礼应以敬献花圈、鲜花为主,关系特殊、交往较深的也可赠送钱物。葬礼金可用白纸包好,封面写上“奠仪”,亲自送到死者家属手中,也可交到治丧人员中专管此项事务的人手中进行登记。有的也送上白布挽联或黑纱等,挽联上联书写“××千古”,下联书写“××敬挽”。

4、对一些国家高级***的逝世,友好国家应表示哀悼,其主要方式有:由国家***向治丧国家***发唁电唁函或发表声明致哀;派代表团或特使前往治丧国家参加葬礼。至于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两国间的关系和逝世者在世界上的声望和贡献来定。联合国对会员国元首或政府首脑逝世,要下半旗一天并不升所有会员国国旗。在本国,一般要向全国发布讣告,宣布哀期,停止娱乐活动,下半旗致哀并由外交部照会通知驻本国的各国使馆。

基督教 殡葬仪式中设安息礼拜,此礼仪的主要针对在世的人,让丧亲家属可以得到安慰。礼仪会透过追念已故教友的佳言懿行,表扬其生前美德。一般而言,基督徒安息后,其家属先取得「死亡登记证书」,再与牧师及殡葬公司一起商讨整个安息礼拜的方式与过程。入殓仪式举行时,死者家属全体随待在旁,在牧师及传道带领下祷告、唱诗及诵读圣经。接着就是安息礼拜,一般需要30至45分钟,内容有敬拜、祈祷、献诗、追思、慰勉及祝福。最后是胆仰遗容。 天主教 教友离逝后,亲友先通知亡者生前所属的堂区主任司铎,商讨其身后事宜,再与相关神父商量安葬日期与时间,以便安排举 行公教仪式。根据教会现行规定,天主教徒可选择火葬或土葬。安葬前可在坟场小礼堂、火葬场或殡仪馆举行天主教殡葬仪式。 天主教的殡葬礼仪设多式圣道礼及追悼仪式,因应不同环境及需要。而基于不同民族与社会的文化有异,葬礼亦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1969年罗马《殡仪礼典》提供了三个模式的礼仪安排,其中以第一个模式被视为标准蓝本,其余两式则按此浓缩简化而成,这三个模式均包括三个阶段的祈祷: 1、守灵祈祷; 2、出殡祈祷; 3、在下葬场所祈祷。 为适应中国香港的环境,三个阶段的祈祷在结构上都作了变动: 1、守灵祈祷通常不在家中,而在殡仪馆举行; 2、都市环境不方便 ,故取消了两次 咏唱; 3、出殡场所都在殡仪馆,由教友协助咏唱及分享信仰等环节; 4、出殡前有入殓仪式,并融入对信仰的表达。一般内容有致候、祈祷、圣道礼仪(读经、答唱咏等)、祷词、祝祷、洒圣水等,最后是胆仰遗容,然后由主礼神父带领灵柩步出灵堂,家属则随后。 佛教 葬礼以哀悼亡者及安慰生者为主要意义和目的,以对亡者作出终极关切、唤醒在生者生死的本来面目的认知及协助亡者转生善道或往生净土。佛教的人生观笃信「三世」之说,即「过去、现在、未来」,另有「生死轮回」之谈。分「身」、「口」、「意」三业及「舞台六道」, 「天」、「人」、「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佛教葬礼尤注重往生助念,相信此可引导亡者放下万缘,迎接未来。 葬礼一方面协助亡者提起正念,一心念佛,另一方面协助亡者家属与亲友抒发哀伤情绪。是以仪式中包含助念、唱香赞、佛说阿弥陀经、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念佛及三皈依、回向。之后入殓,另有「七七佛事」、「告别式」、「起灵」,再由法师引导灵柩至灵车,等灵柩上车后收佛号,才进行火葬或土莽仪式。 道教 葬礼意义在于表现对往生者之尊重与关怀,当中既有对历史文化传承和见证,也表现著慎终追远、孝道传承的精神。甚至有感恩、珍惜和体谅之意。 道教强调宗族的团结,对血肉同源的家族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凝聚力,并以身教、言教、养成报本人格。道教的葬礼礼仪民俗礼仪向来在民间族群、群体自发地产生,而又传承于群体中(包括思想和行动),尽管道教的葬礼有相当完整的仪式,但在民间施行时,难免渗入许多民间因素。它不用法律条文,不靠文史记载、不用科学验证。承袭著民俗事象,用宗教教义、思想、仪轨、制度,规划出宗教之精神象征、仪范典式,此乃宗教礼仪。 一般来说,道教葬礼的内容包括了临终处理(包括沐浴、更衣,一种对往生者之尊重)、入殓(应置灵堂及供品)、早晚拜饭等。单从家中至出殡前已有一连串不同的仪式。及至奠礼开始,亦有如下安排:与奠者就位、奏哀乐(不用乐者略)、上香、献奠品(献花、献爵、献馔)、读奠文(不用奠文者略)、向遗像或灵位行礼(本款之行礼指鞠躬或跪拜,直系卑亲属家奠时行跪拜礼)、奏哀乐(不用乐者略),完成以上种种,方属礼成。 认为生死为天命,是故死亡乃等待审判日到来,再次转世复活。有关 的葬礼都在教律中列明程序,如下: 1、先将死者遗体净身,有关工作须由遗体同性别的本教徒负责,净身次数为三次、五次的奇数。 2、把死者已净之身放在白色法衣中包裹,然后放入棺木,再抬棺至墓地,沿途只限亡者的男教徒亲友目送参加,女性教徒禁止参加。 3、沿途选择一地点亡灵作祈祷仪式,由熟悉仪式的教徒带领所有人作祷。 4、将遗体放在墓穴中,墓穴内先铺满瓦片,遗体的安置方式多是将其右侧横卧,再朝圣地麦加的方向,再以泥土覆盖墓穴,整个葬礼告一段落。( 严禁火葬,认为人必须保持完整之身,以待转世复活,火葬只会使亡者打入地狱饱受苦难。) 5、 规定墓地不能立墓埤,原因是不可向真神以外的偶像物膜拜,另送葬时,送葬者会齐声吟诵「伟大的阿拉」的祈祷文,以祈求亡者安息。 ^O^

参考: 明B+earthquake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1必须守时。到达灵堂大门口放慢步伐,将花圈交给管事的人,进门之后先向死者遗像三鞠躬,然后对家人说几句安慰的话并奉上丧仪。

2出席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

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产生了灵魂观念。原始人认为,人死灵魂不死,仍能干预活人的人事、祸福。

受这种灵魂不灭观念的制约及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差异,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礼风俗:有的葬礼盛大隆重;有的简易朴素;有的充满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学而又卫生。

地理、宗教及社会结构均影响葬礼形式,阶级身分更是决定性因素。以西藏为例,葬礼按身分区分为4种︰贱民水葬,中等身分土葬或天葬,贵族始可火葬。

在葬式上,世界各民族中有土葬、海葬、火葬、水葬、厚葬、天葬、洞葬、树葬、悬棺葬、壁橱葬、食葬等多种形式。

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和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和观念。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和习俗。

一、丧葬风俗

1 布置灵堂

在中国农村,灵堂是安放死者灵柩的地方,也是家属祭奠死者的场所。在布置灵堂时,一般会在灵柩前摆放祭品和鲜花,以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

2 祭奠仪式

在中国农村,祭奠仪式是丧葬仪式的重要环节。家属会在灵堂前焚香、烧纸、献花、献酒等,以示对死者的敬意和怀念。同时,家属还会请道士或僧人为死者超度,以保佑死者在来世得到安宁。

3 安葬仪式

在中国农村,安葬仪式是丧葬仪式的最后环节。家属会将死者的遗体安放在棺材中,然后进行入殓、抬棺、送葬等环节。在送葬时,家属会在路边撒纸钱和烧纸,以示对死者的怀念和祝福。

二、习俗

1 禁忌

在中国农村,有很多与丧葬有关的禁忌。比如,不能在灵堂前哭闹、说笑;不能在灵堂前吃东西;不能在灵堂前穿红色衣服等。这些禁忌都是为了尊重死者和避免煞气。

2 纪念活动

在中国农村,人们会在死者的忌日或清明节等特定时间前往墓地祭奠死者。他们会在墓前烧纸、献花、献酒等,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

3 传统信仰

在中国农村,人们普遍信仰祖先和神灵。他们认为死者的灵魂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得到超度和安宁。因此,人们会在丧葬仪式中进行超度,以保佑死者在来世得到安宁。

总之,中国农村的丧葬风俗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和观念。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这几天总有噩耗传来,要么是亲人离世,或者是朋友故去,当然还有一些不亲不近的人。面对天灾人祸,身临生老病死,死亡面前没得选择,是平等的,它无关乎年龄大小,贫贱不等,不管是什么样的状况,我们还是要去勇敢面对生与死。其实,做好当前工作,好好生活,淡淡过日子,总归是好。

        也就是前天,我家属的婶母溘然去逝,也是87岁的高龄,可,老人明明还是想活下去的,最终还是去世了,不胜悲怆。出事的前一天,老人还同邻居讲者这样的话,“准备打个点滴,冲冲血管的,不知孩子们家是否有时间?”,老人表达着自己,心里或许想邻居去捎个信,传个话什么的,还没等到打点滴,婶母就去逝了。

        农村一样逃不过夏天的炎热,老人住在不足十平方的老年房中,应该也是酷暑难当,不知老人在扇子陪伴下,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我们年轻人都离开空调,不能过活的时候,有谁去想一下我们身边的老人,他(她)可是您最亲近的人啊!终了,老人来不及再次叮嘱一下孩子们,便不辞而别了,其实她心里有很多话要说,可是,似乎也没有人能听进去了。

        “天堂没有饥饿和痛苦,愿逝者永安。”

        关于孝敬老人,似乎永远是一个沉痛话题。家家都有老人,随着时日流失,我们也终将变成一位老人,也会面临生死,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有这样一则故事:“古时候,等人老了,就有儿子背上老人,送到大山的深处,再也不用去管去问。有一天,儿子用筐背上父亲,和自己的小儿子一道,要把老爷子送上山,等回来的时候,小儿子说,父亲,你把筐留好,等您老了,我要用筐也背您上山。儿子听到后潸然泪下,小儿子童言无邪,却说出了其中的悲哀。”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传承的事情,我们不评故事怎么样?我们只关心孝敬老人,这是妇孺皆知的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老人去世,接下来便是三到四天的丧葬时间,这其中是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大体程式如下:去世当天要圆汤、送路等,第二天报丧、开门等,第三天就是出殡,第四天圆坟、五期一块。当前社会提倡简办,一切从简、从快。可,谁又能了解“死者为大,尽皆礼仪”的情势呢。老百姓的眼里,要恭恭敬敬的送上老人一程,谁都不能阻止,这是血脉传承,平凡之人没有那么多伟大事可言,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当前事,平凡事,就好。丧葬体现的内容最为明显,这里面有我们老百姓的信仰和笃定,万年不变。

        老人离世,十里八村的亲戚朋友都要来吊唁,奔丧。亲近的人大都一身缟素,里里外外,哭红了眼睛,哭哑了嗓子,哭坏了身子,沉浸在无尽的悲伤之中,不能自拔。“十里不同俗”,各地各向俗,主体却是不变的,是对已故亲人的眷恋,也是对逝者的尊崇。

      附引:

1、寿终正寝,告别,停丧:一旦老人进入弥留之际,需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临时床上,然后火速告知最亲近的儿女孙辈们回家来,看上最后一眼,即告别。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待老人真正咽气后,要趁身体尚热给死者沐浴更衣,边穿边呼唤亲人穿衣、伸手、登鞋……并用手将死者眼闭上,嘴合拢,谓“整容”。然后将其抬于灵床上,灵床用两条长凳上横门板而成,逝者仰面朝天,身体上盖上白纸。

找中间有方孔的古铜钱,用红线穿其孔,打结,塞人死者口中,再把丝线系在死者两耳上,此所谓“噙口钱”。烙薄饼,分3-5个一组,连同部分麸皮,分别装入死者两袖内,用生麻绑住,传说这些麸皮、薄饼是专供死者灵魂过蚂蚁山而准备,不然会多受折磨。死者多放在门板上,面盖白布,枕头事先用麦秸装好,刺有雄鸡图案的“长鸣鸡枕”,枕边放谷草,谓“招魂草”,草边放白纸剪成的“招魂幡”,之后烧纸焚香,家属号啕大哭。

门前插白幡,以示乡邻。逝世后,一般都要停尸1-2天,等完成以下程序后再埋葬。停丧缘由,一是为亲人吊丧,瞻仰遗容,二是农家认为,阴司“小鬼”往往有“误拿”,停丧1-2日,如“小鬼”误拿,死者灵魂或会被放回。

2、报丧:报丧是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由司仪(主持人)安排三服以内的晚辈或同辈,通过各种方式把老人逝世的消息告诉所有的亲友和村人。收到报丧通知的人只要方便就会赶来。报丧也称“通丧”,孝子遣人持孝布向亲友们报告死讯、死因及葬期,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要及时奔丧,吊丧,问明死因,灵前跪叩,出嫁的女儿要一路哭着而来,近门前时,在家的女儿和媳妇要出门迎哭,见面后抱头痛哭,引致灵前一同嚎哭。

3、吊唁、哭悼:前来吊丧之人,需戴孝哭丧,孝服一般由主家提供。亲友来吊,孝子迎接,陪同哭悼,谓“陪孝”。男子吊丧,先叩拜作揖,跪伏叩头,连哭三声,没有词;妇女哭丧,涕泪交流,嚎啕大哭,有调有词,谓“嚎丧”。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所有客人来吊,孝子孝女们要陪着痛哭,但客人行礼时不许哭。

亲友奔丧,要携礼吊丧,叫“上祭”。分两步:送葬时,只需带烧纸、香箔、蜡烛即可;第二步是上五七坟时,礼品要重,有:点心、油果、白面馍馍、寿桃之类,现在用现金、挽联、花圈等,并在其上书祭者的姓名。

4、哭丧(泼汤):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5-7次。在村前或村头田地里树立一个灵牌,由泼汤的人引领挑着米汤罐子到田地牌位前烧纸、浇汤,晚辈们跟在队伍后面嚎啕并跪拜,目的是送老人升天后顺利进入,用迷魂汤堵住鬼神的嘴巴。最后一次泼汤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隆重的,所有的晚辈和兄弟姐妹小者都要跟随泼汤,队伍长达数百米。

5、守灵:老人亡故后,孝子孝女端坐或蹲在地上,不能坐凳子及高处,日夜不离亡者,谓“守灵”。死者头前置一盏用麻油或棉籽油作燃料的油灯,为“长明灯”,还放有祭果、薄饼及一个瓦盆(俗称“老盆”),“老盆”底部要钻眼,有几个儿女钻几个眼,顺序由长到幼。孝子们不断在“老盆”里焚香烧纸。老盆旁放一只碗,俗称“遗饭碗”。孝子用餐务必先向“遗饭碗”里盛添少许,出丧时置篮内,放坟头上。灵堂地面上撒着麦洋等,守灵期间儿女们不能吃荤的食物,只能吃馒头豆腐之类的素食。

6、入殓: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入殓又称“殓棺”或“合棺”,也即将死者装入棺材,是送葬前的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其过程是:先将棺底用石灰铺上薄薄一层,按死者的年龄向棺底抛撒钱币(古币或现在的硬币,也可是类似古币形状的纸钱)。再将五谷(麦、谷、豆、黍、芝麻)撒人棺中,孝男孝女取净棉絮蘸水为死者擦洗面部,谓“净面”。之后缓慢将逝者置人棺中,儿女们环绕着棺材看上最后一眼,嚎啕大哭方止。

入殓时有属相犯忌之说,某些属相的人不能在那一刻面见。

7、出丧、指路、摔老盆:出丧是殡葬仪式中最隆重的一环。午饭后,主持人呵声震天,乡邻抬棺出正屋门,称“起灵”,送殡亲友汇齐,哭声连成一片。孝子持引魂幡,披麻戴孝,按长幼罗列,用白布拉灵,其他亲眷、亲友依次按辈份,亲疏排列于后。

此时,主持人持一柳木棍子,送交长子手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面朝西方,一边手指西方,一边说“爹啊(娘啊),西方大路去吧!”,连说两三声后昏厥,由主事者搀扶。

送葬队伍出发前,主事者将老盆用力在馆前摔破,挎蓝(内放遗饭碗)小孩在前引路,吹歌班及旗牌执事随后,男眷步行在灵柩前,女眷在灵后或骑马或坐车,浩浩荡荡,绕街出村。

8、下葬: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至墓地后(女眷一般不到墓地)将棺木置入墓穴,唤死者儿女调正向口(棺材大头所向位置),放“长明灯”于棺前,棺上放“阴阳瓦”(瓦上写死者姓名,字、生卒年月),孝子绕墓穴分左右各转3圈,向墓穴扔土,烧“回头纸”,向乡邻亲朋叩首感谢。

亲人散开后,要将孝服迅速脱掉回家。由乡邻将死者掩埋,堆起坟头,出丧结束。

9、送纸马,送盘传:殓棺结束,掩埋过后,夜深人静之时,孝男孝女们要持纸扎的“送魂马”和“牵马童子”等至村外,纸扎的动物们面向西方,人前放一个桌子,由主持人喝令儿女晚辈们逐一祭奠叩拜后,主持人开始念念送行词:一里路,一炉香,一盏明灯照西方,西方大路明黄辉,我将亡人免一罪,杨柳枝,顺水漂,我送亡人第一程,直至9——18程。

最后将其焚化,汹汹大火中,儿女们边哭并默念“亲人走哇”“亲人走哇”,此俗称“送魂”,好让长辈顺利升天。

10、护坟: 埋葬后的前几天里,由孝子们亲赴林地(墓地)看护坟墓,叫守坟或护坟。一般要带上豆秸和高粱桔、黄草等,点燃,燃烧有声响,把逝者的衣服等一同点燃。

11、圆坟:自古中国丧葬习俗中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逝者逝世3天后,由儿女们到墓地为父母圆坟。摆上供品、祭奠完后,开始环绕坟头上香(插香),然后是踩院子(画阴宅宅基)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12、烧七及五七: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三次,即:一七(被三天圆坟所代替)、三七、五七(现在只烧单数,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五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其中,五七活动是最隆重的,所有亲友们要随礼,用纸扎的各种现代化家具和设施齐全,鲜花、花圈等,一同送至墓地前,将随葬品燃烧后,最隆重的哀悼才算结束。

13、丧服: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孝子要穿孝帽、孝衣。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的儿女和妹妹要破“大孝”(约两丈白布)。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系带白头绳。孝子贤孙所穿孝服,有孝帽子,白腰带。不锁边,没有扣子,制作粗糙。孝子腰系麻丝,拖拉着鞋子,谓“披麻戴孝”。孝子的手中还要持有一根柳木棍子,棍子上用白纸包裹。

14、守孝禁忌:老人亡故后,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至“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带鞭炮、纸箔。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谓“烧尽七纸”。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

15、烧百天(百日祭)、烧周年(周年祭)、烧三周年: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

第一殿秦广明王

第二殿楚江明王

第三殿宋帝明王

第四殿伍官明王

第五殿阎罗帝君

第六殿卞城明王

第七殿泰山明王

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

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

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

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

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

四审,(四旬,八十九天) 杨氏判官;

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

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

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

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方真正可以长眠于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