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严禁的、无私奉献的等。在语文中,形容老科学家,可以从敬业程度、所传达的精神进行形容,包括严禁的、无私奉献的等。科学家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人。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茅以升、
严禁的、无私奉献的等。在语文中,形容老科学家,可以从敬业程度、所传达的精神进行形容,包括严禁的、无私奉献的等。科学家是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客观数字化重现与认识、探索、实践的人。
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茅以升、于敏等。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3、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江苏丹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4、茅以升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5、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
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钱学森
——邓稼先
——茅以升
——于敏
——华罗庚
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17岁),受当时“科学救国”、“工程救国”热潮影响,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从此走上“航空救国”之路。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1939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5年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1949年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中国导弹之初,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师,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1956年梁守槃(40岁),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守槃成为首批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工程正式奠基。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C801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东风一号,东风2号导弹,鹰击8号等一糸列导弹。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初始会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获国家科委一等功、部一等功等荣誉。获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中国一糸列导弹从梁守槃开始。他不是两弹一星成员,但他是两弹一星的奠基者。破除万难为航天事业初创奠定基础,一生共获两次一等功勋,纯金功勋,闪闪发光,可见他在导弹和航天居功厥伟。
沈元(1916428-2004530)福建福州人,空气动力学家和航空工程学家,中国航空航天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1年,清华大学成立航空工程学院,沈元被任命为院长。1952年,中国将8个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沈元参加组建工作并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在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有卓越建树。在北京航空学院的筹建、办学方针确定、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师资及实验条件建设、科研教学组织领导以及计算机在航空航天中的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他参与制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预见到宇航事业和火箭、导弹工业需要人才的紧迫性,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创建了火箭、导弹等方面的一整套新专业,这些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他率领全校师生在北航自行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中型超声速风洞,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轻型旅客机、探空火箭、无人驾驶飞机等型号的研制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沈元早年在福州英华中学任教,其间教过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的陈景润,他是陈景润开始对“哥德巴赫猜想”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老师。60年来他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他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实际及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获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荣誉奖,获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获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荣誉称号及金质证章。北航高等理工学院也叫“沈元荣誉学院。北航最高荣誉奖叫“沈元奖章” 。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科学家,化学家,赴美留学,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1921年获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最高荣誉sigmaxi科学会会员。他一生共获20多项荣誉。誉满国际化学工业界,英国皇家学会聘他为名誉会员,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也先后聘他为荣誉会员。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在中国极度需要科普的时候,为中国创作了400多篇科普论文,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鲁(1877~1947)中国天文学家。字曙青,号叔钦。福建福州长乐人。1905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后来获该校工科博士学位。1909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1911年回国报效中国。中国近代天文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创造发明了天璇式中文打字机,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示并获奖。天文学家李元先生在一篇追念高鲁的文章中曾建议,我国第一座假天馆(即天文馆)应命名为“高鲁假天馆”,以纪念这位我国近代天文界中不朽的伟大人物。对祖国近代天文尤其是科普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为了记念他的功绩,把国际上的一颗星命名为高鲁星。中国天文学一代宗师。高鲁集中西观象学术之大成,对当时中国的科普以及他的天文知识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张钰哲(1902216-1986721),福州闽侯人,(1923年),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天文系。留在该校叶凯士天文台做纬度测定工作。 [随后在叶凯士天文台 观测研究工作。1929年,以论文《关于双星轨道极轴指向在空间的分布》获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张钰哲归回报效祖国。誉满国际天文学界,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可见他在国际天文学界的地位之崇高。中国天文学的最高奖—张钰哲奖,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近代和现代天文学家,科学研究涉及小行星、彗星、日食、恒星天文、航天和中国天文学史等方面, 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林几(1897~1951),1897年12月20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书香世家。1918年考入北平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1924年由校方派往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医学院学习两年,专攻法医学,后又在柏林大学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深造两年。192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创办《法医月刊》;建立“法医学研究会。在医学院创建了法医学科和法医研究所,增设病理、物证、人证、化验等研究室,添设所用的仪器设备,为培养法医人才、接受检案和法医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他编审法医学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医检验人才。他为医本科学生或者将从事司、检、法工作的学生上法医课时,编著出版了不同要求的法医学教材。如《医师用简明法医学》、《法官用法医学讲义》、《犯罪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他主要论文有“二十年来法医学之进步”、“最近法医学界鉴定法之进步”、“疑案鉴定实例”、“法医学史”等40多篇,分别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北平医刊》、《法医月刊》等杂志上。中国近代和现代法医学创始人,法医科学奠基人。
萨本栋(1902年7月24日—1949年1月31日),字亚栋,福州闽侯县人,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24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同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旋即转习物理。1927年,从伍斯特理工学院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应聘为伍斯特理工学院研究助理及西屋电机制造公司工程师。1935年9月,应邀为美国俄亥俄大学电机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学报上发表了论文《应用于三相电路的并矢代数》,引起国际电工理论界的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开拓了电机工程的一个新研究领域。获得美国的“1937年度理论和研究最佳荣誉奖。用英文撰写成专著,被誉为物理学、电机学巨著。开创了中国科学家编写的自然科学专著被外国人采用为教材的先例。1937年3月放弃高薪厚禄,回国报效中国。他以非凡学识、才智,高尚修养为中国教育贡献巨大。并获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第一次荣誉奖章。中国物理学开拓者,中国物理学家一代宗师,物理电子学新领域的双奠基人。
吴宪(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造船工程,后改习化学,1916年获理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录取为研究生;1919 年获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兼营养研究所所长。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开拓的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他开拓的《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卓著,并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崇高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生物化学界一代巨人。
蒋丙然,(1883年~1966年),原名幼聪,字右沧,福建闽侯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开创者、中国气象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天文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气象事业奠基人,中国气象学会创建人之一。为我国近代和现代天文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国天文界步入国际合作的创举。并且是我国地震、地磁研究开创者。1908年震旦大学毕业后赴比利时留学,并获比利时双卜罗大学农业气象学博士学位。他是我国最早派出学农的留学生之一。1912年11月,蒋丙然学成回国后,应中央观象台台长高鲁之邀,到北京中央观象台任技正、气象科科长,并兼航空署气象科代理科长。还在参谋总部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讲授气象学。1913年7月气象科正式开展工作,从此中国的气象事业正式起步,正如蒋丙然所说:“气象一名词,亦于此时在中国开一新纪元”。并为我国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海洋研究的奠基人。他是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意大利气象学会名誉副会长。
陈俊武,1927年3月出生于北京,原籍福建福州长乐区,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工系。石油炼制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石化,石油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49年,先后担任石油工程装置设计师、工厂设计师、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等职。1982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组织科研、设计、炼油等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攻关,开发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陈俊武为中国石油化工事业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陈俊武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攻坚克难,急国家之所急;矢志创新,与国家共奋进,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使命担当。陈俊武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敢为人先、勇于登攀,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陈俊武的典型事迹树立了不忘初心、科技报国的典范。新时代奋斗者都应像陈俊武那样,以关爱之心对人,以无私之心对事,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位,以知足之心对利,用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之力。为中国开创了石油炼制、煤化工领域的多个世界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时代楷模”荣誉奖。最美奋斗者奖。
萧光琰(1920—1968),中国物理化学家;福建福州人;一九四二年五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坡蒙那大学化学系。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曾专攻物理化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一九四六年任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一九四七年任芝加哥大学冶金研究所研究员、一九四七年八月任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化学师。他在美国时,连得过四枚金质奖章。回国后,把石油科学带到中国,从事的“页岩油催化裂化及其氮中毒的机理研究”和“电子酸性催化剂研究”,在应用的基础理论方面,都有了进展和突破。“页岩油催化裂化”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探求以页岩油为原料,制取优质油(包括机油)的途径。开展硅酸铝裂化催化剂的研究,为石油和催化科学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填补了中国的空白。中国石油化学领域开拓者,石油化学领域奠基人。一个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巨人,他才是那个真正改变国家之一的人物,填补了中国石油方方面面科学的空白。
张震寰(1915年10月21日—1994年3月23日)籍贯福建福州闽侯县,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大学。1961年晋升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红星功勋荣誉章(一级)。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原主任。1982年成功研制“银河”亿次计算机,填补了中国计算机的空白,为国家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组织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和首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组织指挥了“两弹”结合试验,为发展我国核武器技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指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为争取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组织领导了远洋测量船队的组建和洲际导弹、潜地导弹、通信卫星的研制试验。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张震寰还主编了《中华气功大典》。他还是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长。由他全面负责组织和指挥的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机的国家之一。他主管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重要武器装备系统、项目及武器战术技术论证工作,为加强国防科技事业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 。王绶琯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对提高中国授时讯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作出了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王绶琯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在二年时间里完成了这一任务,同时也为打下时间、纬度等基本天体测量研究的基础创造了条件。当时引进的光电中星仪及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技术还为尔后中国发展的光电等高仪起了先导作用 。1966年以来,王绶琯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创见性成果。20世纪90年代,王绶琯与苏定强等一道提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的初步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期间大型科学工程项目 。中国为了记念他,于1993年10月1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向王绶琯颁布小行星命名书:谨以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17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绶琯星 。
陈可忠先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生于民前十三(1898)年十月廿五日。1924年获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得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6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宣告正式成立,陈可忠当选为理事之一,又被推为会刊《中国化学会会志》的编辑之一。中国化学会是我国成立较早、影响较大的自然科学专门学会之一,中国化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学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1926年9月,陈可忠由美国完成学业回国,在理学院化学系讲授有机化学。陈可忠在校内极力倡导树立研究风气,最早申请开辟了教授专用实验室,长日留校从事教学实验。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陈可忠任自然组主任兼专任编审。从1932年国立编译馆成立至1948年,陈可忠长期任职于国立编译馆,其间执掌国立编译馆达十二年之久。国立编译馆各项工作中最可称道的是其对科学术语译名统一的领导与推动。随着各学科文献翻译量的增多,许多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译名统一的重要性:“译述之事,定名为难。而在科学,新名尤多。名词不定,则科学无所依倚而立。”(《科学》发刊词,1915年)早期的译名统一工作主要由个别学者或学术团体进行,国立编译馆成立后,在编订、统一、推广译名上具有了性,编译馆制定了详尽的编订译名计划,成立译名委员会各学科组,与各民间学会、协会密切合作,先后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80个学科领域的译名审定统一工作。统一公布的名词,由编译馆正式出版付印为图书的有《化学命名原则》、《药学名词》、《天文学名词》、《物理学名词》、《矿物学名词》、《细菌学免疫学名词》、《数学名词》及《社会学名词》、《经济学名词》等20余种。这些工作在翻译传播外国先进科学知识和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审定公布的许多科学译名一直沿用至今。自然科学领域统一译名的巨人,中国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译名编审者。中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必不可缺的倚靠。赋予新中文无可估量的价值,让身怀中文的学者能站在世界竞争之颠。
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史学家、中西数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与茅以升是同窗契友。他以大量的史料搜集工作为基础,对中国古代数学史作了大量研究,著作甚丰,是该项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通过国内外的函授教育自修完了土木工程和数学等大专课程;同时开始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与手稿本图书馆的资料,在1915—1917年间,即当李俨刚刚开始中国数学史研究工作不久,他曾与著名的数学史家DE史密斯(Smith)多次通信,草拟提纲,书名为《中国数学史》,再由当时正在美留学的茅以升译成英文转交史密斯。但这一编写计划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此后,1917年发表了《中国数学史余录》,1919年又发表了《中国数学源流考略。一生前后共发表了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种。可以说,李俨在中国数学史研究领域内是当之无愧的学科奠基人。本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李俨编写《中算史论丛》1—4集(商务印书馆,1933、1935、1947)。到《中算史论丛》最后编定,前后历经30余年,可称为是他毕生的得力之作。其中包括分数论、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勾股定理)研究、平方零约术、大衍求一术、纵横图、帕斯卡(Pascal)三角形(贾宪三角形)研究、方程论、级数论各篇。中算史新资料的发现,以及明代算书志、清代中算著述集录等。明清时期传入的西算以及中算家关于对数、三角术、割圆术、圆锥曲线等方面的研究。编写《微积分学初步》(1936年)《中国数学大纲》上、下册(1958年,《中国古代数学史料》,《近世几何学初编》。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田昭武,1927年6月28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物理化学家,中国电化学学科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 。田昭武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芯片生化实验研究、谱学电化学和量子电化学等 。1949年,开始独立主讲《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两门主干课。他还承担国家部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性电化学培训班、研讨班担任主讲 。田昭武提出多孔电极极化的“特征电流”概念和“不平整液膜”模型,创立电极绝对等效电路的新解法和测量电极瞬间阻抗的选相调辉技术。设计和推广多种电化学技术和仪器,如新一代的离子色谱抑制器、微区腐蚀测量系统和中国国内第一台电化学综合测试仪等。在化学电源、金属腐蚀和电化学分析方面,都有结合生产实际的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11月,田昭武先后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共35项,其中作为第一发明人的专利为16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共七项。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 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1950年和1951年,他首先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在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他发表了两类甲状腺素类似物的结构。其中一类具有拟甲状腺素的活性,另一类具有抗甲状腺素的作用。他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改造,并对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的这些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研究1956年在军委卫生部领导下,他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在中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他在甲状腺激素(TH)的系统研究中,解开了TH作用机制的一些不解之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在异军突起的核素示踪技术的研究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70年代末,他就提出在实验核医学领域内以稳定核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生物医学及药学研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工作者。特别是他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任标记化合物研究室主任期间,在他的领导下,从1959年到1979年共合成、生产了总计多达100多种的标记化合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许多基础与临床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他筹建了正电子发射X线体层摄影(PET PECT)中心。在我国创建了同位素标记物合成、液闪测量、放免分析、医用活化分析、稳定核素医学应用、放免显像等技术。核医学就是运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科学。对于普通人来说,知道PET、SPECT、甲功仪、肾图仪、放射性活度计以及用于放射性治疗的伽玛刀、后装治疗机、模拟定位机、直线加速器等设备,就不难明白核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所开创的中国核医学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成为亚洲核医学领域的领跑者。
一、科学家
1、张衡
张衡(78~139),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建筑师、文学大师等等,几乎是古代的一位全才,被誉为"木圣"。在数学上,张衡留有著作《算罔论》,天文学上留有《灵宪》、《浑仪图注》,另外文学诗集传下来的著作也有数十卷。
2、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祖冲之最为人熟知的成果,是利用割圆术计算到24576边形,把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该成就历经1000多年,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
3、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师,郭守敬从小勤奋好学,动手能力非常强。他利用光学原理,发明和改进前辈观察天文现象的工具,比如简仪、立运仪、高表、浑天象、玲珑仪、候极仪、仰仪等等,把中国古代的实用技术,发展到了极致。
二、发明家
1、蔡伦
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鲁班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大约在公元前450年以后,他从鲁来到楚国,帮助楚国制造兵器。木工师傅们用的手工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据说都是鲁班发明的。
3、马钧
马钧,字德衡,扶风人,生活在汉朝末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最突出的表现有还原指南车;改进当时操作笨重的织绫机;发明一种由低处向高地引水的龙骨水车。制作出一种轮转式发石机,能连续发射石块,远至数百步。
三、画家
1、吴道子
他有画圣之称,能够获得这样的称号也必须是一个奇才。而对于吴道子本人也特别厉害,他在中国历史绘画中有许多的发明与创造,比如写实方面的技巧,山水画创作,笔法的改变等等。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也有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创新方面。
2、顾恺之
他是第一位能够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影响力,他是人物画基本模式的创造者,而且也是第一个留下山水画的画家。他还提出传神论的绘画原则,他的这个原则对中国画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现代的美术教育传入中国之前,他的这一准则仍然受到大部分的画家遵守。
3、荆浩
荆浩(唐末约850年--五代后唐)他是全景山水的奠基人,而这个创造也为我们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更多前进的路线,在荆浩之前出现的山水画,几乎看不到对山水描绘出的壮阔景象以及全景式的布局。
四、医学家
1、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医疗经验丰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2、华佗
东汉末医学家。又名_。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于外科尢为擅长,施针用药,简单有效。曾以“麻沸散”为“肠胃积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术。
3、张仲景
汉末著名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经钻研《内经》、《难经》及《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卒(杂)病论》。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戴维 (英国)
20我坚持奋战五十余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汤姆逊
21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国)
2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意大利)
23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24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美国)
25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26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法国)
27我愿用我全部的生命从事科学研究,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洛夫(前苏联)
28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英国)
29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30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培根(英国)
31目前的时代,真理是那样晦暗不明,谎言又是那样根深蒂固,以致除非我们热爱真理,我们便不会认识真理。---帕斯卡(法国)
32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帕斯卡(法国)
33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狄德罗(法国)
34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美国)
35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爱因斯坦(美国)
36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美国)
37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力量为真理和正义服务,即使不为人喜欢也在所不惜。---爱因斯坦(美国)
38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柏拉图(希腊)
39最初偏离真理毫厘,到头来就会谬之千里。---亚里士多德(希腊)
40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41热爱真理的人在没有危险的时候爱着真理,在危险的时候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希腊)
42智力决不会在已经认识的真理上停止不前,而始终会不断前进,走向尚未被认识的真理。---布鲁诺(意大利)
43真理就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和证明了它。---伽利略(意大利)
44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爱迪生(美国)
45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美国)
46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什么呢?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康普顿(美国)
47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英国)
48在科学工作中,不愿意越过事实前进一步的人,很少能理解事实。---赫胥黎(英国)
49如何辨别有希望的线索,是研究艺术的精华所在。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能按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主宰当时的观念去判断佐证的科学家,最有可能认识某种确属新东西的潜在意义。---贝弗里奇(英国)
50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东西。---法布尔(法国)
51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法国)
52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法国)
53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法国)
54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法国)
55科学家一旦做出成绩,就应该忘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经常去考虑他应该做的事情。---费希特(德国)
56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受。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民服务。---马克恩(德国)
57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些什么。---爱因斯坦(美国)
58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美国)
59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爱因斯坦(美国)
60科学决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每一项重大成就都会带来新的问题。任何一个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出现新的严重的困难。---爱因斯坦(美国)
61科学研究能破除迷信,因为它鼓励人们根据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观察事物。---爱因斯坦(美国)
62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美国)
63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布莱希特(德国)
64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希腊)
65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达·芬奇(意大利)
66科学是使人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意大利)
67当科学家们被权势吓倒,科学就会变成一个软骨病人。---伽利略(意大利)
68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着的最伟大的书里面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伽利略(意大利)
69科学的惟一目的是减轻人类生存的苦难,科学家应为大多数人着想。---伽利略(意大利)
70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意大利)
71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罗蒙诺索夫(前苏联)
72攻克科学堡垒,就像打仗一样,总会有人牺牲,有人受伤,我要为科学而献身。---罗蒙诺索夫(前苏联)
73没有疑问,哲学与科学在许多方面是互相促进的。---罗蒙诺索夫(前苏联)
74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冈察洛夫(前苏联)
75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赫尔岑(前苏联)
76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赫尔岑(前苏联)
77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得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赫尔岑(前苏联)
78你们在想要攀登到科学顶峰之前,务必把科学的初步知识研究透彻。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时,就决不要动手搞往后的事情。---巴甫洛夫(前苏联)
79单调的攀登动作会感到厌倦,但每一步都是接近顶峰。---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80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中国)
81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华罗庚(中国)
82科学是老老实实的东西,它要靠许许多多人民的劳动和智慧积累起来。---李四光(中国)
8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李四光(中国)
84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有了这样双重的保障,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不会自掘妄自尊大的陷阱。---李四光(中国)
85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中国)
86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美国)
87研究历史能使人聪明;研究诗能使人机智;研究数学能使人精巧;研究道德学使人勇敢;研究理论与修辞学使人知足。---培根(英国)
88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甫洛夫(前苏联)
89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牛顿(英国)
90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英国)
91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牛顿(英国)
92我始终努力保持自己思想的自由,我可以放弃任何假说,无论是如何心爱的,只要事实证明它是不符。---达尔文(英国)
93善于思考的人,一旦从传统偏见的令人眩目的影响中解脱出来,将会在人类的低等祖先中找到人类伟大能力的最好证据,并且从人类过去的漫长进化中,将会找到人类对达到更崇高的未来的信心和合理根据。---赫胥黎 (英国)
94深刻的思想就像铁钉,一旦钉在脑子里,什么东西也无法把它拔出来。---狄德罗 (法国)
95我们几乎不为现在而思考。即使偶而思考,也仅仅为了处理未来,才偶然想到从现在获得一些指引的光。现在绝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去和现在只是我们的手段,惟有未来才是目的。---巴斯德 (法国)
96幻想是诗人的翅膀,假设是科学的天梯。---歌德 (德国)
97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爱因斯坦(美国)
98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像。---爱因斯坦(美国)
99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美国)
100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肃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美国)
10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美国)
102没有想像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美国)
10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美国)
104思想永远是宇宙的统治者。---柏拉图 (希腊)
105为了能够作真实和正确的判断,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摆脱任何成见和偏执的束缚。---罗蒙诺索夫 (俄国)
106在创作家的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而后行,而不是盲目地瞎碰。---米丘林 (前苏联)
107哲学是理性和科学的朋友,而神学是理性的敌人和无知的庇护者。---狄德罗 (法国)
108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美国)
109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大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诺贝尔 (瑞典)
110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美国)
111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居里夫人(法国)
112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帕拉图(希腊)
113健康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帕拉图(希腊)
114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曾觉得那是最大快乐。---帕拉图(希腊)
115最易于使人衰竭、最易于损害一个人的,莫过于长期不从事体力活动。---帕拉图(希腊)
116不要忽视你的身体的健康,饮、食、动作须有节。---毕达哥拉斯(希腊)
117以无节制的行为违反健康而行事,这就是以自己的情欲背叛了健康。---德谟克利特(希腊)
118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意大利)
119水若停滞即失其纯洁,心不活动精气立消。---达·芬奇(意大利)
120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而击木游戏正是能锻炼你的臂力、腿力和眼力!---巴甫洛夫(前苏联)
121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122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富兰克林(美国)
123早眠早起,使人健康、富有、明智。---富兰克林(美国)
124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富兰克林(美国)
125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培根(英国)
126我们只有固有的健康法则。这些法则却很少有人注意,往往直到临死时,才注意到,然而悔之晚矣。假若人人都知道适当的健身法,不消说,生命就可以大大延长。---培根(英国)
127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一。---培根(英国)
128食物之于好像油之于灯;油很多,灯就会亮,油太少,灯就会熄灭。然而一盏灯却往往因油太多而熄灭。---弗兰明(英国)
129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130最完善的东西就最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变动。举例来说,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帕拉图(希腊)
131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巴甫洛夫(前苏联)
132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英国)
133就我记得的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的多样的趣味,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喜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达尔文(英国)
134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英国)
中国有句老话叫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屠呦呦团队发现并研究的青蒿素何止是救了千千万万个人,所以说她是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第一,从她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古今通晓的稀有人才。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最初在翻阅中医药古籍时,发现了一段有关疟疾治疗的记载。在她的努力争取下,课题组确定了以中药青蒿为主的研究方向,虽然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但是她坚定研究方向,从提高提取纯度等方向着,在不太好的工作环境中,领导团队交出了超凡的答卷。
第二,从她研究药物的过程中,看到了医学家的医者仁心。任何时候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勇士,而在屠呦呦团队在研究疟疾防治药物项目中,他们经过数百次失败后,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测青蒿素安全性,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以身试药。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科研人员亲身试药。正是因为屠呦呦和她的团队这样的牺牲精神,才会让青蒿素所制的药剂很快投入临床医疗,为全世界治疗疟疾提供优质药品。
第三,从屠呦呦的成就来看,她当得起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很多中国人也是因为这个奖项,而对他慢慢熟知起来。而大家其实早就享受到了她的研究成果所带来的好处。为她发现的青蒿素所研制的药物,已经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强烈推荐的纵说几,疾病治疗首选用药在全球30多个国家挽救了700多万重疾疟疾患者的生命。
第四,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以前,对现在,对以后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因为有了青蒿素,所以中国的疟疾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现在仍有一些国家疟疾肆虐,所以,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于帮助这些地区和国家解决疟疾是有持续性作用的。而且屠呦呦还把自己诺贝尔奖项中的200万元分别捐给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和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屠呦呦创新基金,用于奖励年轻科研人员。而这些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医学条件和成果。
伟大的人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绝对的优势,还可以改善别人的生活,更可以引领未来的前进。屠呦呦在这几方面都做得很好,所以她可以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