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甘建华:茅洞桥岁时风俗记)

婴儿 0 94

(随笔丨甘建华:茅洞桥岁时风俗记),第1张


(随笔丨甘建华:茅洞桥岁时风俗记),第2张


(随笔丨甘建华:茅洞桥岁时风俗记),第2张

岁时的猫洞桥风俗


文/甘建华


横县石矛镇,原名猫洞桥,位于衡阳市西南40多公里处。也是横七古道的重要驿站。原文见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舒《送衢山人去衡州》:“毛冬雨声入暗水,衡山青色映日出。”明末清初,有天下大儒王符之变,到了后现代,文武人才激增,故有“南方名镇”、“千年古镇”之称。当地山水秀丽,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好地方。


岁时


春节


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抢着开财门。天亮后,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先给天地祖宗拜年,然后家里的晚辈给长辈拜年。家人“挂红奖箱”后,参加大(乡音读D m: I)家和宗族聚会。长辈带头,少年再往吉利(当地口音读作Q4Há n)方向“行进”,折些常青树枝,“领了钱”再返回。


下午长辈带着儿孙到祖山,先祭祖坟,再拜家具坟,坟前压纸钱,意思是膝下有子。摆好供品,点上红蜡烛和香,然后烧纸、酒和鞭炮。


从初一到十五,我们按照亲戚朋友的关系,先后给对方拜年。俗话说“第一崽,第二小次郎,第四姑娘第三拜母,其余时候不支。”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玩得很开心,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打棍耙,打猴拳,持续了半个月。


元宵节


正月十五,俗称“元宵节”,家家点蜡烛放鞭炮,庆祝“上元”。春节的舞龙舞狮在这一天达到高潮。那天晚上,龙灯和狮子灯穿屋而过,鞭炮齐鸣,这就是所谓的“元宵节”。在这一天,像往常一样,家家户户都吃元宵或糯米团子,这意味着吉祥团圆。


3月3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日”,男女踏青去丽江(冒水河)洗濯去垢,诗人会吟诗。民间有句话叫“三月三,煮鸡蛋做地方菜。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叞21每家每户都用蔬菜煮鸡蛋。据说可以壮骨、清火、祛风除湿,还可以预防春疫,即感冒、脑膜炎等流行性疾病。蔬菜煮鸡蛋不加盐,就是加盐后药效减半。


很多人把鸡蛋和蔬菜一起煮着吃,据说可以祛风除湿,清火,预防春疫,即感冒、脑膜炎等流行性疾病。蔬菜煮鸡蛋不加盐,因为加盐后效果会降低。


清明


清明节前后十天内(前三天、后七天),人们准备三样祭品、香烛、坟条,在坟山上“挂祖”,刨去祖坟,培植新土,表达对先人的悼念,继往开来。同时,祠堂举行清明节,打开祠堂大门,举行酒席,宗族成年男性参加酒席,俗称“吃清明酒”。


端阳


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菖蒲和艾叶,比如粽子、蜂糕、大蒜、黄糖、雄黄酒。人们早起抢端午水,在屋前屋后和猪圈牛圈内外撒石灰,杀虫驱蛇,避疫。中午给孩子煨“端午烤”,晚上烧菖蒲和艾草水洗澡。


6月6日


农历六月初六被称为“元宵节”。天若放晴,人有晒衣、晒被、晒书画的习惯。俗话说“六月六,易干丝。”


七月半


农历七月的第十一到第十五天被称为“中秋节”。人备饮食,“敬半月”,“备老客”(老客,祖宗。客,乡音读kā)。15日晚烧纸包好,“送老顾客”。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节日的食物是月饼、莲藕和水果,你可以吃蒸过的桐叶,然后煨着吃。中秋节的晚餐,你一定要吃芋头和水鸭。以前“杀牛过中秋”的说法很热闹。晚上备茶,赏月,谈家事。在节日前,年轻一代给他们的长辈和亲戚朋友送月饼、蛋糕和水果,以表明他们“节日期间想念亲戚”的意图。


农历十二月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过年了。”腊月初八,猫洞桥人通常喝腊八粥,吃腊八蒜。在过去,我们必须玩驱魔和击鼓来驱除鬼魂和流行病。有的人去山里打猎,把猎物献祭给祖先和天地之神,祈求灾难降临。仪式相当隆重。还有一句谚语:“腊月打鼓,春草复苏。”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为糯米燃香烛,烧灶送上天。24日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得厚厚的雾霾(大扫除、除尘),洗炊具,迎新年。除夕过后,人们忙着杀猪,做豆腐,做年货。


在腊月的最后一天,它被称为“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画彩画。中午三祭天地祖宗,全家吃“团圆饭”。晚上讲究“三十夜火,十五夜光”。老少聚在柴堆或炭炉周围,讲故事、打扑克、拉标语牌、打麻将、通宵达旦,俗称“守岁”。午夜放鞭炮“关财门”,晚辈送别长辈,大人给孩子“压岁钱”。


农业


每年开春,或在另一个吉祥的日子里,农民们先给牛喂食,在牛的角上系上红布条,然后戴上蓑衣和帽子,赶着牛在田地的两端来回犁成“8”字形,所以他们称这一天为“蕲春”,这意味着那一年的生产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立春过后,漫长的夏季,人们在雨天有很多禁忌。“戊日”是“金造土”,所以不适合下地干活。e“春会”强调严格。有句俗话叫“春忌五分,夏忌五分”。随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习俗逐渐消失。


在插秧的繁忙季节,村民们互相帮助。在田间种植时,公促和田间种植的专家在田间中间种下第一路(共4株,俗称“大烈”(乡音读lia)),然后依次排列,一株一株,一株一株,气氛热烈。插秧时,不要直接从别人手里接茎,因为“秧”与“灾”谐音,是不祥之兆。也有人认为幼苗嫁接容易染上“幼苗嫁接风”(一种类似湿疹的皮肤病)。种植当天,主人家通常要准备丰富的酒菜,尤其是肉类(米粉肉)和咸鸭蛋。下班后,我们会给每人一串肉(半斤左右),几个咸鸭蛋。俗话说“大人盼着种地,小孩盼着过年”,这里就是这个意思。


早稻登场,农夫选辛卯日,备下新米新酒,祭拜社稷之神,待会全家品尝。席间,我们按辈分依次品尝新米。相传狗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神农家的粮食种子。人不忘本。饭前,他们盛一碗米饭,盖上一块猪肉,倒在地上喂狗,作为奖励。避免在新的一天吃鸡肉。因为“鸡”和“饿”谐音,所以一定要吃鱼,因为“鱼”和“剩余”谐音。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存在。


在立秋的这一天,尤其是节日的时候,有果树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禁止人畜接触果树,以免“犯秋”。一句农民谚语说:“一年的收获就是一年的收获。”现在已经废除了“秋罪”的习俗。


植树造林的禁令一向是严格的。在农村,在山的入口处横插一块带有法令条款的禁行牌,鸣锣放矛,扩大声势,以示山禁。正所谓“封山无意义”。当违反者被罚款并道歉时,即使是至亲好友也不宽容。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各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封山育林,自觉保护森林。如有违反禁令者,轻则影片上映,重则移送司法机关处罚。


农家乐养猪重,猪圈讲究“热天一池,冷天一床”。墙上贴着石灰手印,贴着“姜太公在此”的横幅,以为这样可以“避祸避邪”。养殖户买了小猪回家,坐下来喝一碗凉水,把最后一口留着喷在猪身上,然后送进圈里。等猪长大了,运猪车启动,主人再叫三声“咯咯咯”。


饮食


饮食习俗


从清末到民国,猫洞桥的人以大米和红薯为生,有过两次日食。除了吃饭吃大米的有钱人,大半年都是地瓜瓜菜,窦陵和长岭山区冬天吃地瓜。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早上全猪全羊(蒸红薯吃),中午芝麻裹糖(⒳,红薯煮的时候拌少量米饭吃),晚上三吹三打(红薯在柴灰里煮,然后把柴灰吹掉再吃)。”


猫洞桥人普遍喜欢咸辣的食物。有些人总是吃辛辣的食物。在夏天和秋天,他们吃新鲜的辣椒。入秋后,他们把鲜红的朝天椒剁成酱,拌上豆豉、芝麻、姜、蒜,放在陶瓷里腌制。色香味俱全。还有泡椒、豆腐泡椒、糠椒、炒干椒等。特别是糠椒,用大青椒,舀出空籽,塞到准备好的糯米粉里,然后放在坛里用水封好,冬春取出,或炒或蒸,又香又辣。


节日宴会


农家待客,主要是鱼和肉,杀鸡是最隆重的。庆酒,作十大碗,或“八大碗八小菜”,冷热皆宜。宴席上,第一碗和红烧肉是主料。第一碗是油炸面球,上面盖着鱼丸、肉丸、蛋片、猪肝片、豆干片等。,底部用红枣、大豆或花生、鹌鹑蛋等制成。,分量很重,色彩丰富。红烧肉常与大块的五花肉或猪肘一起蒸。现在的五花肉都炒成橘皮了。酿酒用的是宽大的桌子,每桌坐8个人,资历、年龄、地位高的人都会坐在桌子上。每场酒席都会有主人家的一个人陪同,他会敬酒、劝菜、上饭。第五道菜上桌后,主持人放鞭炮“邀宴”,主持人致辞。内容多为“菜不多,请来”之类的客套话。女人吃饭一直有带家常菜的习惯。俗话说“请客不要请女客。请以十为一百...一坐到桌边,找就能找到荷叶,找就能找到宽碗。“所以,男嘉宾不和女嘉宾坐在一起。


风味食品


农民喜欢自己加工副食品。俗话说“要想富,蒸酒煮糖做豆腐。”猫洞桥有几个特色美食,既经济又实惠。


湖酒:猫洞桥酿酒历史悠久。每逢重阳节,家家户户都忙着酿酒,素有“九月蒸酒后可饮”的说法。冬至时,黑豆、红枣、枸杞等。浸泡在酿造的湖酒中,美味健脾,堪称上品。


印刷:以糯米粉为主,放入雕花木模具中,冲压成型,然后蒸熟冷却,用冬水浸泡,夏至前不会变质。炒,炒,煮都好吃。


耙:用糯米粉和酒药发酵,晒干。柔和醇厚,健脾和胃,利尿止泻,时间久了也不会变质。是招待客人和馈赠亲友的珍品。它起源于猫洞桥,现在已经流传到衡阳市,成为外宾的招牌美食。


扛豆腐:用白豆腐,稍微炒一下。浓稠绵软,冷水炖,佐以调料。好吃,便宜,营养。


切片:将谷物芽油炸加工成麦芽糖,再制成切片糖和芝麻糖。口感醇厚、甜、脆、不粘,堪比孝感麻糖。


橙子切片糖:即将成熟的橙子切片晒干后切成薄片,然后与谷物芽中的糖汁一起煮。具有行气活血、提神醒脑、消积祛湿、增进食欲的作用。是中老年人最爱吃的食物,但糖尿病人禁用。


礼仪


订婚


民国末年,男女婚姻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束缚,大多数男女婚前不见面。首先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然后女方父母请人打听男方家庭情况,也就是俗称的“查时”。经媒人同意,父母认可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果属相一致,就不存在男女生“抢”的问题,男方会让媒人去女方家预约。双方决定结婚后,在吉日举行了仪式。男方会把约定的聘金和用红纸写的“庚子书”送到女方家,女方按种类填写庚子帖,回复男方家,俗称“传庚”或“订婚”。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定,双方不能轻易反悔。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订婚仪式基本被废除。


结婚吧


1949年以前,婚礼礼仪很复杂。结婚日期前一个月,男方把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交给女方,称为“报日期”。每日彩礼,俗称“收彩礼”。婚礼当天,男女双方都会为客人准备一顿丰盛的宴席。男方准备四个人的轿子去女方家参加婚礼。新娘开颜,盛装,告别,用红领巾遮住脸,哥哥抬着轿子。妻子的弟弟妹妹用轿子送别,称为“送亲”。当新娘进入房间,伴娘将帮助她进入大厅。她将向新郎致敬。首先,她会祭拜天地的祖先,然后是她的父母,然后是新人的祭拜。进了洞房后,喝了一杯酒,让亲朋好友开开玩笑,这才深夜。“三天无大小”叫“扰新房”。第三天,新郎陪着新娘回娘家,称之为“回门”。那一天,女方家不留宿,也就是俗称的“婚礼后一月无空房”的习俗。有的穷人家小,男人难嫁,所以很多都是独生女,也就是所谓的“上门女婿”。单身女性倾向于嫁给穷男人,俗称“邀男上门”。对于夫婿所生的子女,长子可以用女姓,次子只能用男姓。做老公大多是被家庭和社会歧视的。此外,还有娶童养媳、结婚、手指结婚等习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一些进步青年和文教界人士痛恨旧的婚俗,提倡自由恋爱,提倡文明婚姻。


生育率


从清末到民国,女人怀孕期间,要请道士打“卦”,求神驱邪。分娩时,避免他人进入产房。如果发生意外,第一个进产房的人叫“踩”。“三朝”宴客,邀踩生人吃饭,不获赏赐。婴儿出生后,母亲“坐月子”休息,月子期间不得踏入他人家门。生第一胎时,要立即到外婆家报喜,进门前放鞭炮,送一块猪肉当礼物,伴以大葱。一个洋葱表示生男孩,两个表示生女孩,俗称“报喜”。必须用米作为回报,意思是“多添粮多食,子孙兴旺”。第三天用艾草水给宝宝洗身体,俗称“洗三”。在这一天,亲戚和朋友用米、糖、衣服、帽子、鞋子等礼物来表达他们的祝贺。,主人设宴招待。席间派发红蛋,俗称“斗三朝”,也称“汤饼党”。当孩子满一岁时,就是“庆祝周”。通常,茶盘用于放置书籍、绘画、钢笔、天平、尺子、算盘、弓箭等。,孩子可以挑。俗称“试用周”或“抽签”。这一天,主人家买了“一年老酒”。


生日


城里人把一年一次的生日叫做“散生日”,整整十年的生日叫做“正生日”。一般过了六十才举行生日庆典,尤其是七八十岁生日,俗称“酿寿酒”。生日的第一天晚上,吃长寿面叫“暖生日”。第二天,六个亲戚聚在盐里,寿星穿着寿衣坐在寿堂的太师椅上,接受晚辈的磕头。生日庆祝会上,鼓声和鞭炮齐鸣。中午给客人办生日宴,席间分发生日碗。有的还邀请剧团表演《八仙过生日》等传统花鼓戏,热闹非凡。一些人在晚上放映电影来娱乐他们的邻居。


葬礼


在旧时代,它分为几个步骤,如沐浴尸体,停止棺材哀悼,出殡,最后七天驱鬼。现在提倡生前尽孝,丧事从简。注:本文指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衡南县志》。谢谢你。


(摘自《石鼓文化》2022年第1期)



(随笔丨甘建华:茅洞桥岁时风俗记),第2张

甘建华,1963年8月18日出生于湖南衡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第四届理事,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首任会长,华南大学恒湘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衡阳师范学院终身客座教授。在国内外发表湖湘文化研究文章200余篇,出版专著《蓝墨水的上游》《江山多才多艺》,著名作家编辑出版《衡阳》、《只有南岳像风筝一样飞》、《石鼓书院的月亮》、《猫洞桥》。



(随笔丨甘建华:茅洞桥岁时风俗记),第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