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

孩子 0 49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1张

本报北京9月1日电(记者袁)“热烈祝贺XXX同学升入小学”,“小学入学仪式,给孩子满满的仪式感”...


随着开学季的开始,社交平台上流行一种特殊的仪式感——父母为孩子进入小学举行一年级入学仪式。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社交平台截图


在仪式中,通常需要一个大红色横幅和一条红色丝带,上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伴随着《告别进行曲》等耳熟能详的背景音乐,入场式开启了一个议程,如家人逐一赠送礼物、寄语等。


礼物也有自己的含义,比如敲盆代表“斗志昂扬”,大葱代表“精明”,苹果代表“安然无恙”,橘子代表“大繁荣”,棒棒糖代表“越来越好”。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图:老师给一年级新生点朱砂。中新社记者刘鑫摄


为什么要有入园仪式?


其实人们对入学仪式并不陌生。据说,在过去,入学仪式被视为人生四大礼物之一,与成年礼、婚礼和葬礼相提并论。在古代,入学仪式通常包括穿衣,拜师,净手和心,朱砂智慧。


如今,仍有许多中小学效仿古人,举行传统的入学仪式。意在通过仪式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知书达理,尊师重道,树立“善”与“正”的行为准则,也意味着从此开始新的征程。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图:在“点朱启智”环节中,朱老师将朱砂抹在学生的额头和心口,寓意孩子会有智慧,眼睛明亮。晓东摄


不过这种入场式通常是集体仪式,类似于今天的开幕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从家庭的角度关注孩子的入学仪式,尤其是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有网友评论说,入口办公室有一种“加冕”仪式感。有网友表示,怀着善意,明年会给孩子整一个。有网友调侃,“比我结婚还隆重”。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社交平台截图


为什么入学仪式,只是为了好玩?来自辽宁大连的于蕾认为,孩子们进入小学是他们人生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小学是培养他们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阶段,学习的内容也是他们以后学习的基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


所以他们全家都把孩子上小学看得很重要,所以准备了这个仪式,想让孩子知道这个阶段和以前的幼儿园、学前班完全不一样,让他们感受到变化,知道下一个小学父母会陪着他。


“孩子很开心,说还有点小激动,对开学充满期待。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参加这个仪式。家长期望孩子有一个充满回忆的快乐童年,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做一个有高尚情操、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小学生。”于蕾说。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图:一年级新生展示自己的心愿卡。中新社记者刘鑫摄


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


然而,入学的仪式感也面临着许多争议。此前,许多学校纷纷效仿举行各种入学仪式,引发网友吐槽。很多网友认为,入学仪式应该更注重内涵,而不是形式。


有专家表示,作为入学仪式,学校举办入学仪式还是有必要的,但以什么样的理念举办有很多讲究。入学仪式最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尊重专业知识。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图:一年级新生展示人字纹。中新社记者张斌摄


又是一个开学季,家长为孩子举行的一年级入学仪式也在网上引起了讨论。也有网友认为招数太多,很复杂,没必要。有网友提出,这种仪式太隆重,会给孩子压力。


也有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回应称,“横幅和彩带都是20元,只是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孩子一年级的仪式感,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也有家长总结说,仪式“成本低,满意度强”。


来自四川的李希告诉中新网记者。在此之前,除了生日以外,他们家从来没有举行过任何其他的仪式。最近孩子即将上一年级。她和家人商量,想给孩子留下一个阶段性的记忆,于是准备了入学仪式。大姑写演讲稿,二姑主持,弟弟是气氛组,全家参与。


“我们自己也得到了这个仪式带来的快乐,孩子们觉得挺新奇开心的,觉得全家人都比较重视他的小学。”李希说。



小学一年级入学有哪些仪式感(家庭一年级入学礼,这种仪式感有必要吗?),第2张

图:一年级新生把自己的心愿卡放进心愿箱。中新社记者刘鑫摄


在中国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看来,仪式感是一种教育艺术,孩子需要仪式感。孩子进入小学一年级,就从“玩为主”的儿童生活转变为“学为主”的儿童生活。面对这种重大变化,通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孩子在心理上重视起来,产生一种荣耀感,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当然,这种仪式感需要注意导向,即‘什么是好小学生?’如果你懂礼貌,爱学习,愿意探索,你就是一个好学生。不要做学术恶霸,考前规定前三,争取百分,更不合适,功利导向对孩子不利。”孙云晓说道。


他强调,人生还有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可以有仪式感,比如加入少先队、升学、过生日等。家长可以及时鼓励和引导孩子。(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人为化名)(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