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随着学校开学,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来到城市的书店、文具和数码产品商店选择学习用品,这也加速了“学校经济”。记者发现,除了传统的辅导书和文具,各类数码产品成为今年学校消费的“大头”。此外,一些以前很少被列为“校礼”的数码产品如“在线课程”、“在线书友会会员”等,也受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追捧。
与过去相比,人们在选择“开业礼物”时更趋于理性,不再追求“越贵越好”,而是选择更适合自己爱好和需求的物品。
新学期快到了“开放型经济”火了
“现在上大学,不像以前了,提个红桶,买个凉席和被子,进宿舍。现在家庭条件好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都会给孩子买新的。每年8月下旬到开学前,都是店里的销售旺季。”23日下午,在望城商厦某品牌数码产品专柜,店员王先生一边忙着给顾客包装平板电脑和手机,一边对记者说。
虽然该品牌的手机、平板价格不菲,购买总价加起来接近2万元,但据王先生介绍,像这位客户这样购买“套餐”的人还真不少,有的还会加绘图笔、耳机等配件,价格更贵。
“最近,商店平均每天卖出差不多20台手机和平板电脑,是平时的两倍多。”王先生说,购买的主力是即将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购买的手机、电脑以中高档为主。
在滨江路的一家文具店,前来购买数码产品的学生和家长非常多,但他们的年龄明显比购买数码产品的人要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还有少量高中生。
“这不是快开学了吗?带孩子挑选一些文具,给他一种仪式感。你一方面提醒孩子‘收心’,另一方面确实需要提前准备一些文具。”带着孩子买文具的陈女士说。
经过一番挑选,陈女士和孩子根据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买了笔记本、钢笔、铅笔盒、速写本,一共花了一百多块钱。
店员告诉记者,开学前夕一直是文具店的“旺季”,每天的销售额几乎是平时的三四倍。
在中心广场附近的新华书店,带着孩子来买书的家长很多,其中教辅书区的人最多。
一位家长说,“暑假期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上篮球课。现在快开学了,新学期带他买些‘教辅书’练习应该更有帮助。”
记者注意到,各品牌数码产品店、文具店、书店都推出了各种促销减费活动。针对“开学季”带来的消费热潮,商家表示不想错过这个销售机会。
传统的“开业礼物”卖得很好。
新兴的“数字仪式”也很受欢迎。
除了文具、书籍、数码产品等传统的“开学礼物”,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数码产品”开始受到青睐。
南宁大二学生吕霄是一名舞蹈专业的艺术生。她平时爱好广泛,尤其擅长视频剪辑和动画制作。她以前自学过一些基础课程。从去年开始,她就“种草”了一个高级版的“动画剪辑”课程,但一直舍不得买,因为这是付费课程。今年她姐姐从外地回来了解到这个情况,二话不说就出钱,帮她实现了愿望。她说这是她今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虽然我对视频剪辑一窍不通,但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是多面手,比我们当时多了很多技能。这样的‘课程’妹子是有兴趣的,给她也是正常的,让她变得优秀。”吕霄的姐姐说,近年来,网络课程越来越多,许多学习从现实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身边很多朋友都把网络课程作为“开学礼物”送给考上大学的亲朋好友。
上海大二学生小马最近收到了一份“数字礼物”,是某在线阅读分享俱乐部的年度会员。他之前是这个读书会的会员,每年会费365元,都是自己掏钱。今年和家人吃饭的时候,他和已经工作的表哥说起了这次读书会。没想到他也是会员。“我表哥得知我也爱读书,很支持我,马上给我续了一年年费。这个礼物挺特别的。”小马说。
买一份“开业礼物”
上一堂亲子消费教育课。
近年来,学生需求旺盛,商家借机促销,让“学校经济”越来越受关注。然而,一些家长担心过度消费可能会鼓励孩子养成攀比的习惯,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为此,记者咨询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秀峰区“母亲夜校”社区家庭教育项目负责人郭蕊。她从事亲子关系教育志愿者活动多年。郭蕊说,“家长不妨把购买‘开礼物’的过程变成一堂难得的‘亲子消费教育课’。”
她说学生还没有经验,给孩子买新的学习用品是家长的义务。但家长一定要警惕非理性的“开学高消费”,在购买“开学礼物”时要把正确的观念传递给孩子。
“首先,不要忘记各类学校消费的目标和任务,帮助孩子培养按需消费、量力而行的意识。”郭蕊说。
此外,对于商家的各种促销活动,可以引导孩子适时开展“商品过往价格调查”、“同类商品价格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认识商家常见的促销手法,培养孩子理性的消费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郭蕊说:“每一次‘开学消费’都可以成为家长和学生的亲子消费课。让孩子更早掌握消费的控制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
记者卢鑫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