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朵朵和老虎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老人 0 67

小朵朵和老虎的故事叫什么名字?,第1张

小朵朵和老虎的故事叫什么名字?
导读:故事:《老虎外婆》 (2008-11-15 21:40:28)转载▼标签: 育儿优秀文学故事推荐心得 分类: 润泽心灵 (很典的一个故事,孩子听了百遍不厌) 老婆婆,蒸馍馍,蒸了馍馍送给谁?送给外孙女儿小朵朵。

故事:《老虎外婆》

(2008-11-15 21:40:28)

转载▼

标签:

育儿

优秀文学

故事推荐

心得

分类: 润泽心灵

(很典的一个故事,孩子听了百遍不厌)

老婆婆,蒸馍馍,蒸了馍馍送给谁?送给外孙女儿小朵朵。

老婆婆,乐呵呵,手里提个小篮子,一步一步上山坡。

外面来了大老虎,笑眯眯地对她说:“老婆婆,老婆婆,累了吧,坐一坐,怎么猜个谜语解姐闷儿,要不说个笑话乐一乐。”

“我不累,我不坐,我有事儿忙着呢,我得赶紧下山坡。”

“什么事儿忙着呢?请您对我说一说。”

“我去看我外孙女,我的心肝宝贝小朵朵。”

“小朵朵她住在哪?请你告诉我。”

“下了山坡过小河,大柳树下她住着。”

“老婆婆,老婆婆,说了半天话,肚子有点饿。你的大馍馍,给我吃一个。”

老婆婆给它一个大馍馍。

“老婆婆,老婆婆,您的大馍馍,味道真不错。一个不够吃,再给我一个。”

老婆婆,只好再给它一个。

大老虎,吃馍馍,吃了一个要一个,吃了一个要一个,嘴里还说肚子饿。

老婆婆说:“我蒸了五对,你吃了十个。你瞧瞧,哪里还有大馍馍?”

大老虎说:“五对不够吃,十个不算多。老婆婆,您也将就算了一。”大老虎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吞了老婆婆。

穿上老婆婆的衣服,紧一点儿挺难过;套上老婆婆的裙子,长一点儿地上拖;戴上老婆婆的头巾,大小倒也差不多;再捡十块鹅卵石,放进篮子当馍馍。

下了山坡,过了小河,一直走到柳树下,这里住着小朵朵。

“笃笃笃,笃笃笃——”“谁在敲门呀?”“是我,是我!”“您是谁呀?”“我,我,我是你的好外婆。”

小朵朵竖起耳朵听一听。

“不对呀,您说话怎么像敲破锣?”

“哦,哦,昨天着了凉,喉咙里面像冒火。”

小朵朵贴着门缝瞧一瞧:“不对呀,您嘴上胡子怎么又长又多?”

“哦,哦,我昨天吃鱼哩,几根鱼刺嘴上戳。”

“怎么,怎么,您真是我的好外婆。”

“恩,恩,模样倒也差不多。”

“唉,唉,你快开门别罗嗦。”

“好外婆,好外婆,您老难得上我家,带了什么送给我?”

“小朵朵,小朵朵,外婆蒸的大馍馍,甜嘞,香嘞,快来尝一个。”

“好外婆,好外婆,大馍馍甜嘞,大馍馍香嘞,您先尝一个。”

大老虎心里说:“十个大馍馍,我全吃完喽。篮子里是石子呀,这话不好说。”

“好外婆,好外婆,甜嘞,香嘞,你快尝一个,我就把门儿开开,请您到屋里坐坐。”

大老虎心里说:“管它呢,尝就尝一个。也好嘛,先把牙齿磨一磨,等会儿,美美地吃小朵朵。”

大老虎啃馍,“搁嘣,搁嘣……”门牙嘣掉了好几颗。

大老虎发火了:“小朵朵呀你真坏,今天胆敢捉弄我!半夜来吃你,看你往哪躲?”

扯下老婆婆的头巾,剥下老婆婆的衣服,脱下老婆婆的裙子,一篮石子“扑通”仍下河。大老虎,回山窝,捂着嘴,哎哟,哎哟,哎哟哟……

小朵朵,门前坐,拍拍手,把话说:“我不藏,我不躲。你再来,逃不脱,扒了你的皮,叫你没法活。”

小朵朵跑到村子里,告诉绣花的大姐姐说:“今天半夜里,老虎来吃我。”

大姐姐送她一包绣花针:“拿着,拿着,快拿着,今天半夜用得着。”

小朵朵跑到镇子上,告诉卖杂货的大哥哥说:“今天半夜里,老虎来吃我。”

大哥哥送她两个大炮仗:“拿着,拿着,快拿着,今天半夜用得着。”

小朵朵跑到小河边,告诉捉鱼的老伯伯说:“今天半夜里,老虎来吃我。”

老爷爷送她两只大螃蟹:“拿着,拿着,快拿着,今天半夜用得着。”

小朵朵跑到菜园里,告诉种菜的老爷爷说:“今天半夜里,老虎来吃我。”

老爷爷送她西瓜两大箩:“你挑不动我来挑,今天半夜用得着。”

天黑了,老虎出了窝,夜深了,老虎下了坡,来到小朵朵的家门口,举起爪子敲门喽。“哎哟,哎哟,是谁在扎我?”

门上钉满绣花针,扎得老虎爪子像蜂窝。谁干的?——小朵朵。

推开门,闯进屋,黑洞洞,像口锅。

老虎心里说:“先把爪子洗一洗,再吃小朵朵。”它呀,一摸摸到水缸边,爪子伸到水里搓呀搓。“哎哟,哎哟,是谁在咬我?”

水缸里养着大螃蟹,钳住老虎爪子甩不脱。谁干的?——小朵朵。

老虎心里想:要吃小朵朵,我得先来点个火,它呀,一摸摸到灶头前,尾巴伸进灶膛拨呀拨,拨开了灰,拨出了火,“乒乓,乒乓”两声响,差点震坏灶膛震破锅。“哎哟,哎哟,是谁在炸我?”

灶膛里放着大炮仗,炸得老虎眼珠往外落。谁干的?——小朵朵。

“小朵朵,小朵朵,你在哪?快快说。”

“谁呀,谁呀,在说话?对了,对了,是外婆。您老真的又来了?又来给我送馍馍?我在楼上睡觉呢,快上楼来坐一坐。”

“小朵朵,小朵朵,你别藏,你别躲。我要喝你的血,我要吃你的肉。”老虎摸到楼梯口,上楼去吃小朵朵。

跨一步,滑一脚;跨一步,滑一脚……老虎一个跟头栽下来,“骨碌,骨碌,骨碌碌……”

大西瓜,十几个,跟着老虎滚下来,骨碌,骨碌,骨碌碌……砸得大老虎,躲也没法躲。谁干的?——小朵朵。

逃命哦,逃命哦,逃到大门口,吓得直哆嗦。

扁担朝它打,鱼叉朝它戳,锄头把它揍,菜刀把它剁。

他们是谁呀?种菜的老爷爷,捉鱼的老伯伯,绣花的大姐姐,还有卖杂货的大哥哥。

小朵朵呢?也没闲着,三脚两步下楼来,揪住老虎尾巴往后拖。

打呀打,戳呀戳,揍呀揍,剁呀剁。打得老虎哇哇叫:

“饶了我,饶了我,往后我不吃人罗!”

老虎不吃人,谁个听说过?狠狠地打,狠狠地戳,狠狠地揍,狠狠地剁,打得老虎翻白眼,哇的一口吐出老婆婆。

后来呢?小朵朵编了一支小山歌,唱给外婆听一听,外婆乐得笑呵呵。

柳枝千万条,野花千万朵,一天我从她门前过,听见她正在唱山歌:

“老虎,老虎,装作外婆,

坏事它做,

好话它说,

它是一个坏家伙。

咱们人多力量大,

咱们人多办法多,

打死这个坏家伙。”

请采纳,谢谢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回答者: 00梦的翅膀00 | 一级 | 2011-4-5 11:33

转发到:

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