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老人 0 64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第1张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导读: 1、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2、父亲每年给一座孤坟上坟,村里人笑他傻,二十年后村口来一排豪车,为何?3、男子拍农村奶奶做饭走红网络,网友对他的视频有何评价?(一)花灯节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
  • 1、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 2、父亲每年给一座孤坟上坟,村里人笑他傻,二十年后村口来一排豪车,为何?
  • 3、男子拍农村奶奶做饭走红网络,网友对他的视频有何评价?

(一)花灯节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蕴涵生育风俗文化。流行于桂东岑溪、富川等县,已有百多年历史。时间为农历正月初十,凡上一年添有男孩之家,要到社庙挂花灯。灯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纹纸,上写吉祥谜语,内点油灯,逐日添油。

挂灯者众,社庙自然形成灯棚。添丁之家同日饮花灯酒,外公外婆给小宝宝送去衣服、背带、玩具,亲友、邻居赠衣服和红包致贺,共饮同欢。正月十六落灯。

(二)查日子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

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

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三)贺郎歌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

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

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四)坐红堂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

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

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五)讨钥匙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

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六)看屋

中国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

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

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七)黑房抢亲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

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

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十)拜堂彩语

中国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

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风俗。流行于桂东北灌阳一带。时在农历七月初七。当地民间传说,是日晚织女将与牛郎相会,白天她梳妆打扮,胭脂香粉撒得满天飘香,故名。

届时妇女们取出衣服及箱子暴晒,并用盆装水,水中放几根青草以示百药,置户外晒温,叫做“晒香水”。据说穿了“香日”晒过的衣服,洗了“香水”可防瘟疫,促健康,并能使夫妻更加融洽恩爱,犹如牛郎织女一样。民间有“七月香,晒笼箱”之谚。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中国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

中国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中国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参考资料:

-汉族习俗

东村有个小伙子,大家都叫他“傻大个”,人不傻,只是个子长得高,为人憨厚老实,所以大家都叫他“傻大个”。傻大个父母去世的时候,他才10岁,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也心存感激,村里只要谁家有要出力气活的,他是随叫随到,村里人对这个憨厚的小伙子也是非常喜欢。

不知不觉又到了清明祭祖的日子,傻大个一个人扛着锄头,提着一袋子的冥币去看望他过世的父亲母亲。傻大个父母去世的时候,墓地都是集体规划的,附近一带的人都要求集中安葬在一处荒山上,所以并不是一个村的人埋在一起,旁边也可能埋葬了其他村里的人。傻大个像以前一样,先把父母的坟上的杂草清除好了之后,又开始清理隔壁的一个没有墓碑的老坟。“我说傻大个,怎么你每年都在清理这个没有墓碑的坟墓啊,这个是你亲人吗?”旁边一起祭祖的人问道。

“他以前是有一个红石的小墓碑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烂掉了,已经不见了,这个不是我家亲人,我也不知道是谁的。”傻大个憨憨的笑着说道。“那你费个什么劲啊,我看你还年年给他烧钱呢?”那个人说道。“我看这老坟每年都没有人来祭奠,怪冷清的,而且是我爸妈的邻居,就顺便给他清理清理,烧点纸钱,也多花不了几个钱。”傻大个又憨憨的笑着说道。那个人听后,笑而不语,心里想到:这个人还真是傻里傻气的。

傻大个祭拜完父母之后,又把隔壁没有墓碑的坟墓重新添加了些草饼上去,接着在坟前插了几个香,最后又烧了一大把的纸钱,说道:“我爸爸妈妈身体不太好,你是他们的邻居,有空的时候,帮我多照顾着点他们,明年我在给你多烧点钱。”旁边的人听后,都笑呵呵的说道:“你对他那么好,保不定他会保佑你发大财呢!”说着大家都大笑了起来。傻大个知道大家并无恶意,也抓抓头,憨憨的笑着说:“我不用发大财,他要是能够帮我照顾着点我爸妈就可以了,我爸妈去世的早,我都没来得及尽孝。”

旁边人虽然笑话傻大个竟做些傻事情,但是心地还是不错的,如果父母健在,应该是个大孝子。

每到清明祭祖的时候,傻大个都会像往年一样,祭拜完父母之后,就会给隔壁的老坟清理清理,祭拜一下,如此这样,持续了10年。这年,又到了清明祭祖的时候,傻大个扛着锄头,带着纸钱,准备去拜祭父母,突然门口停了一辆小轿车,看那小轿车铮亮铮亮的,傻大个觉得非常好看。

从车上下来了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婆,和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向傻大个走了过来。老人开口问道:“小伙子,我听村里人说,你每年都会打理你父母旁边的那座老坟是吗?”傻大个抓了抓头,问道:“你说的是我爸妈的那个邻居吗?我是有每年都打扫。”老人激动的抓住了傻大个的手说道:“真的非常谢谢你,那个老坟里的人是我的老伴,要不是你每年帮着修补坟墓,说不定坟墓早被雨水冲刷成平地了啦,那就真的找不到了。”说着,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傻大个后来得知,这个老人名叫李翠,她老伴早年因病去世,她大伯在外国发展的不错,就举家去了国外生活,这一走就是十多年,老人年纪大了,突然思念自己过世的老伴,于是带着儿子女儿回家看望他。老人凭借着记忆,找到了当年老伴埋葬的地方,本以为会很荒凉,甚至会被雨水冲刷成平地,可是没想到,不但坟墓好好的,而且看样子每年都有人祭拜,问了旁边的人才知道是东村的一个叫傻大个的小伙子,每年都会打理这座孤坟。

老人紧紧的握着傻大个的手,说道:“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感谢你,刚好我家在县城里有一套房子,因为我们家人都生活在国外,一直没有人居住,感谢你这么多年来给我老伴打理坟墓,那个房子就送给你吧!”

“不、不、不。”傻大个头摇的拨浪鼓一样,说道:“房子太贵了,我不能要,你要是有心感谢我,把草纸钱给我就行了,你要是没有时间的话,我每年都会给你老伴上坟的。”老人坚决要把房子送给傻大个,说道:“我老伴托梦给我,他说这是欠你的,你一定要收下。”

后来村里人得知这个事情,都说他是傻人有傻福,也是他的福报。傻大个后来凭借着他不错的人缘,发家致富,大富大贵,但是他还是没有忘记村里养大他的村民,出钱给村里人做了很多事情。古人说:心存善念,福报相随,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一个小伙曾经在外面打工,因为并不喜欢这份工作,长时间漂泊的生活也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奶奶香喷喷的饭菜,后来,他辞职回到奶奶身边,闲来无事,就拍摄了奶奶做饭的视频,发到了网上,没想到,竟然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小伙子非常激动,于是,他就把爷爷奶奶日常生活发到网上,也通过网络销售家乡的土特产,把家长的很多美景通过网络展现给外面的人,小伙子的这个做法得到了很多人的点赞,温暖了很多网友的心。

一、他的视频非常温暖

很多人在没有离开家以前,就是家乡那种带有浓浓乡情味道的饭菜养大的,离开家以后,外面的饭不管多么好,都不如家人做得饭菜香,看着奶奶做饭的视频,能够让很多网友想起自己曾经爷爷奶奶相处的时光,想起自己家里的饭菜,爷爷奶奶淳朴的笑容能够温暖了很多在外工作离家的人,奶奶做饭的步骤以及放得调料,可能没有饭店或者专业人士齐全,可是,隔着屏幕都能让人觉得非常地好吃,充满了食欲。

二、他的视频非常淳朴

我们在看一些短视频时,有人为了增加播放量,引起大众的兴趣,往往会有一些演的成分,可是,这位男子拍的内容就是爷爷奶奶日常的生活以及家乡的美景,爷爷奶奶一起挖洋芋,奶奶做饭,小小的一方灶台,奶奶就能够变着花样做出很多让人垂涎欲滴的饭菜,真的是非常厉害了,奶奶做饭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笑容,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我就很喜欢这个小伙拍摄的视频,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他。

三、他的举动充满正能量

小伙不仅通过短视频平台宣传家乡的传统美食、风土人情,还把家乡的辣椒、红薯粉等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这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小伙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央视的点赞,其实,可能会有人问,不就是做饭吗,有什么可拍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奶奶做的饭带有农村的那种最接地气的淳朴,让人觉得就是非常舒服,并且,这个小伙还想办法把家乡的好东西销售给大家,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他能够拍摄更多的视频,也会有跟多的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