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现代人一般人对于长辈,最往上也只记得爷爷辈的名字了吧。要说爷爷的爷爷的名字是什么,甚至做什么工作,一般不去找爷爷了解一番,估计都不太清楚了。但是,拿00后举例,要知道往上数四辈,爷爷的爷爷出生的年代大约是20世纪初。那时候的孩子们上学用的课
现代人一般人对于长辈,最往上也只记得爷爷辈的名字了吧。要说爷爷的爷爷的名字是什么,甚至做什么工作,一般不去找爷爷了解一番,估计都不太清楚了。但是,拿00后举例,要知道往上数四辈,爷爷的爷爷出生的年代大约是20世纪初。那时候的孩子们上学用的课本与我们当下用的课本很不相同,虽然课本上没有彩色,纸张也是泛着**,但其实在细看之下,会发现课本上教授的内容也是很有趣和很实用的。
光绪30年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过一版1910年版本的《最新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二册,从开学第一天的《学堂》,到最后一课的《放假歌》,内容十分贴合孩子当时的所需,并且图文并茂,内容涉及礼仪、孝道、常识、典故、识物等内容。
比如书中的第二课就在介绍孩子们写字时所需要的必备品——笔。短短几行字就将中国写字所用的笔和外国人写字所用的笔介绍得很清楚,也说明两者的最大不同在于材质的不同。我认为,对于初级小学生来说,简明扼要地介绍笔的这篇课文是十分贴切和实用的。
同样,在书中第七课中,就介绍了中外衣服的不同。书中说我国的衣服“长而大”,而外国的衣服是“短而小”并客观说明这两种衣服都有它们各自的优点。这样客观地介绍中外衣服的区别,我认为,才是教给年纪小的孩子们一种正确地看待不同事物的方法。
此外,书中还教儿童如何认识方位,如何感恩父母,如何和谐相处、锻炼身体、认识农作物等。
在我看来,这些东西都是对于孩子如何学会做人很有益的内容(我认为这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这些精简的课文也可以帮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具备一些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这些课文因而和我想象中的老课本不一样,我以为那个时代的课本的内容会过于简单。但实际上,这些课本虽然有些简陋,但其内容堪称精华。
小时候孩子多,大家都结伴而行,不孤单,而且那个时候没得这么多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偷孩子。而且小时候交通没有现在发达,路上没有这么多汽车,相对安全一些,现在到处都是车都是路,怕孩子独自上学不安全。所以要天天接送!
现代社会发展非常迅速,每家每户都基层至少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接送孩子比较方便,主要是道路上车变多了,也不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回家,出于安全考虑需要接送。
爷爷奶奶的隔代亲,现在在外面总能看到爷爷奶奶拎着小书包,送孩子上学的,这种画面也比较温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也能让老人家开心。
现在新闻里出现的小孩安全事故也比较多,尤其是溺水的问题,拐卖儿童的问题还时常发生,这都能够引起家庭重视。
接孩子上下学能让孩子更加有安全感,所有家长应该都被小孩要求过:第一个接他/她放学,小孩们也比较有攀比心理,相比而言,早被接走的小孩要比后接走的要更加自信。
我小时候父母是农民,小村村无需接送,上下学的路上一句欢声笑语跑跑跳跳就去了。
现在我在城里工作,每天早晨车水马龙,如若不送孩子,心中不免担忧,安全问题是第一大问题;其次,现下条件好了,冬天天冷路黑,开车上班顺路送送孩子很正常呀!
还有一点,以前人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小,生活简单,各种奇葩事故也少。现在不一样,也不是说现在的人坏,就是现在的不安全因素比以前多了,下水井盖,人贩子,车祸……各种……我们谁都无法预知孩子们会遇到什么事,所以,只能在自己能做到的情况下尽量保护好孩子,接送孩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所以,我感觉接送小孩上下学还是比较重要的,至少在孩子有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之前是重要的,你们觉得呢!
有的人令我高兴,有的人令我害怕,有的人令我敬佩,而今天的这位老爷爷却让我感动,他是一位心慈面善的老爷爷。
就在马路边,我看见有几位老爷爷在津津有味地下象棋,出于好奇,就跑到了这几位老爷爷身旁。可是,有一位老爷爷与众不同,我便站在他面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只见老爷爷中等身材,瘦骨嶙峋,我便情不自禁地用温和的语气问了老爷爷一下:“老爷爷,您多大了?”老爷爷用温和的语气对我说:“75岁了。”我便情不自禁抬头仰望了,头发就像洒了一层白霜,古铜色的皮肤,使我想到了粮食就是农民伯伯在烈日暴晒的长年累月地劳动。接着我又看到了老爷爷脸上像波纹一样的皱纹,老爷爷微微一笑,脸上的皱纹就像菊花小沟壁一样。那高兴眼神可以看出老爷爷一定是一个乐于助人、心慈面善的老人。老爷爷又来一个微笑,他里面的牙都用钢丝绑住了,还有的地方露出了又黑又小的黑洞。我又往下看,白色的衬衫,磨得脱线的裤子,虽然比起我爸身上穿着的衣服要差的远,但可以看出这位老爷爷一定是勤俭、节约,这条裤子都洗得发了白,一定陪伴这位老人走过了多少岁月了。
使我最感动的是那双手掌,有一些地方都鼓起来了,还有一些地方已被扭曲变形了,手面上的皮肤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蚯蚓一样的血管。
这个老人勤俭节约,心慈面善的地方使我十分感动。
是 老人的生活经历 作文为题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 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
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
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芳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白方礼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白芳礼爷爷还拿出自己所有的“养老钱”,成立了全国惟一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他说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直到白芳礼逝世时,一共为教育事业捐了超过三十五万元。可当我们走进为这位老人的生活时,不禁让我大吃了一惊:老人的生活近乎乞丐,而他的存折上,居然是一个零!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的走了,也带走了我们对他深深的敬意和思念,他——就是歌曲的主人公白芳礼。
白芳礼用平凡的生命创造了不平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传奇”二字。
白芳礼是一个平凡的人,他和其他人一样,经历过,奋斗过,失败过,也成功过。白芳礼爷爷曾说过,他最欣慰的就是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女;而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用三轮车蹬出了一条教育之路。
了解了白芳礼爷爷的事迹,我由衷地从心中发出了敬佩之情。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爷爷,一步一步,用自己的双脚蹬出了辉煌一生,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芳礼的一生使我感动:我感动于他那么大年纪了,还要出来赚钱,为的就是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我感动与他在寒冬中,顶着风雪,还要出来蹬三轮车,而自己即使被冻成雪人也不在乎;我感动于他在盛夏中,冒着火辣辣的阳光,还要再出来做生意;我还感动于老人不求回报,一杯水,几个馒头,一块白毛巾,一辆三轮车,就成为了一天做生意的工具,累了,找个小角落歇一会;渴了,就喝点白开水;饿了,就吃自己带的白面馒头,为的就是把剩下来的钱让更多的孩子能上学……老人,是一位伟大的人,无私的人!
“请您一路走好。”这句歌词时刻在我脑海中回荡。这首歌的句句行间,都包含了作者对白芳礼的敬爱。我们需要白芳礼这种人,而这首歌也更好的解释了无私与爱。我被它深深地打动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