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花圈挽联称呼:一:父族称呼:(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上联常用表达方式有:“悼念(逝者名字)”、“沉痛悼念(逝者名字)千古”等;下联常用表达方式有:“(名字)敬挽”、“(名字)拜挽”、“(名字)泣挽”等。
花圈上的挽联是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的凝聚,它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无尽思念和对生者的敬意。在写挽联时,应该深入思考逝者的人生轨迹、个人特质和贡献,以及赠送者对逝者的感激和敬仰。挽联的内容和风格应,也应该与特定场合和时代的要求相吻合,使其更具时代感和现代性。
挽联所关注的对象,首先是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挽联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以人为中心和本体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心情志的感化,关注社会、人生的种种因由,以求真、善、美。
注意事项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
挽联的时代性。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
如挽丁玲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即使是有些“通用联语”,其通用范围也是非常有限的。
花圈的挽联分左右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书写挽联的字体可以是正楷、行书、行草,也可以是隶书和篆书等,但以多数人能够辨认为好。挽联可以写在长幅白布上,也可以写在上长幅白纸上。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要求高一点。
普通祭奠花圈花篮挽联右边一般用:沉痛悼念XXX千古、哀悼XXX千古、XXX安息、XXX仙逝等。
对社会有功绩的人祭奠花圈花篮右边一般用:追悼XXX千古、永垂不朽一词。
祭奠花圈花篮挽联左边一般用:YYY敬挽、拜挽、泣挽、叩挽、顿首拜挽、哀献等。
扩展资料:
写挽联的一些小提示:
1、称谓,称谓指的是赠送花圈的人与逝者的关系。所以称谓就可以按照亲属关系、朋友、同事、师生关系等等即可。
2、写署名的时候,一种是个人署名,一种是集体署名。个人署名可以写长子某某某敬挽。集体署名可以写单位名即可。
3、挽联的书写采取白底黑字的形式,字体工整统一就行了。注意下联在书写的时候要比上联低一两个字,切记!
挽联的书写:
挽联的颜色一般是白底黑字,字体要统一,最好保证尽量工整,可以请书法比较好的人书写,以示尊重。在书写习惯上为了突出对故去的人的尊重,下联的书写有时比上联低一两个字(注意是书写时低一两个字,不是贴的时候贴低一两个字
参考资料:
挽联一般都是左侧一条写词,右侧一条写 xx 敬挽等等没有在挽联下方落款的如:左悼念 xx 千古;右友 xx 敬挽千古一词,一般用于对社会有功绩的人普通挽联上款下面应写上;男的、灵佑、女的、仙逝等词下款还要写上挽、敬挽、拜挽、泣挽、顿首拜挽等
1挽联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去世者所写的对联(可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 格式:要求上联与下联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2面朝门立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上联常用\"悼念 xx\",下联常用\"xx 敬挽\"
3范例: (上)称呼 xxx 先生千古 (下)辈分 xxx、xxx 敬挽
如何书写殡葬挽联, 一般采用什么格式现联署名有三种,一种是单位署名第二种是个人署名,也可以在个人名字前写明与死者的关系,如“您的学生 xxx”、“外甥 xxx”一般上联是悼念用语,包括死者的姓名,对死者的评价和祝福等下联是落款署名上联的用语取决于下联落款者的身份,必须因人用语,恰如其分上联的写法多种多样,一般有“沉痛悼念 xxx 同志”,“xxx 千古”等,也可以更具体,更亲切些,如“安息吧,敬爱的爸爸”、“xxx,你安息吧”等第三种是集体署名,几个人一起送一个花圈,署名时同时署上几个人的名 字如“同事 xxx、xxx、xxx、”、“妻率子 xxx、xxx、xxx”等挽联字的大小和间隔根据字数的多少来确定
亲属关系称谓参考
爱夫(妻) 妻(夫)、 父(母) 子、女 胞兄(姐) 弟、妹 胞弟(妹) 兄、姐堂兄(弟姐妹) 堂兄、弟、姐、妹 内兄(弟) 妹夫(姐夫)襟兄(弟) 襟弟(兄) 姐(妹)夫 内弟(内兄) 表兄(弟姐妹) 表弟(兄) 称
姨姐(妹) 妹(姐)夫 表姐(妹)夫 姻亲 姻亲 亲家 亲家 同志 先生(女士) 伯父(母) 祖父(母) 孙、孙女 外祖父(母) 外孙、外孙女 岳祖父(母) 孙女婿 伯祖父(母) 侄孙、侄孙女 家翁(姑) 儿媳 契父(母) 契子、契女 岳父(母) 女婿 岳伯父(母) 侄女婿 伯(叔)父 侄、侄女 伯(婶)母 侄、侄女 姻伯父(母) 姻侄、姻侄女 姑丈 内侄、内侄女 姑母 侄、侄女 姨丈(母) 姨甥、姨甥女 舅父(母) 外甥、外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