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砸冰箱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员工 0 69

海尔砸冰箱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第1张

海尔砸冰箱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导读:海尔砸冰箱事件如下:1985 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

海尔砸冰箱事件如下:

1985 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

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

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 76 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 76 台,明天就可以是 760 台、 7600 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扩展资料: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节点,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2017天猫双十一“亿元俱乐部”榜单显示,海尔位列第三名。 [3]  2018 年6月20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海尔(350278亿元)居第三位。 

2018年10月5日,青岛海尔公布在法兰克福上市的计划。

参考资料:

-海尔大锤

 海尔集团成功的原因

 自1984年海尔集团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成立至1991年的7年时间里,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坚持技术质量上的高起点,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意识,坚持技术进步,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实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的奇迹。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海尔集团有很多的优秀之处。

 海尔 文化 的核心是创新。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道德经》中的经典,更是海尔创新文化的蕴含所在。海尔认为无形的东西始终比有形的东西更为重要,产量和利润对于企业的发展固然意义重大,但 企业文化 与氛围,企业的灵魂才使企业的核心主旨

 海尔秉承“真诚到永远”的服务宗旨,强调先卖信誉后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根本,产品合格不是标准,用户满意才是目的,营销不是“卖”而是“买”,是通过销售产品的环节树立产品美誉度,“买”到用户忠诚的心,充分体现了“舍真诚服务、得企业信誉”的“舍得情怀”和“先解客户忧、再寻发展乐”的“忧乐情结”。

 

 海尔奉行“人人是人才, 赛马 不相马”的人才机制,海尔认为人才始终不缺少,缺少的出人才的机制。“赛马机制”强调公平竞争,任人唯贤;职适其能,人尽其才;合理流动,动态管理。旨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在能力,让每个人每天都能感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又能够将压力转换成竞争的动力,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秘诀 海尔通过对统一的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使集团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尔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海尔的无形资产,是具有海尔特色的意识形态。企业理念即思路是经营企业总的指导思想,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形成了许多实用的新的理念及思路。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这些理念又具体体现为具有海尔特征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各种规范制度等。

 海尔集团通过争创国际名牌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力。1998年以来,海尔集团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国际化的海尔。海尔提出的“国门之内无名牌”的思想,实质是在国内市场取得稳固的地位后,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自己良好的品脾形象。争创国际化的海尔是海尔集团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是海尔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海尔的必然要求。

海尔公司成功用人之道

 海尔集团有两万多人,其中有研究生,也有文化程度较低的员工,在张瑞敏眼中,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人才。他说:“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作为一个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要能够容人之短,用其所长。”为此,他提出过一个概念:“管理即借力”,意思是说,管理的实质就是挖掘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形成合力。

 张瑞敏以他的人本主义情怀努力为海尔营造着人人都是人才的氛围,他想让人人都有公平感,人人都有成就感。用他的话说就是:“你能翻多大的跟头,海尔就给你们搭多大的舞台。”

 人人都是人才,意味着人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所以海尔不仅仅把管理的兴奋点锁定在促使员工生产行为规范化和高标准上,还努力通过信任、关心和激励等 措施 使其升华为一种能动的自觉和内在的渴望。

 在海尔普遍开展了“自主管理班组”活动。在这个模式中,员工以班组为单位自己管理自己,库存、材料规划、人事安排、生产目标、成本目标、产品质量等都是自主管理的主题;班组内的员工必须学会交流和批评,形成相互尊重的关系,才能承担起自主管理的责任;每个员工根据同事的要求而不是某位监督人员的命令行事,他还必须从掌握一项技能开始,学习班组内其他各岗位的技能,以便满足班组内协调和配合的要求。这样,一个具有技术和管理才能的员工就可能脱颖而出。很多单位在此基础上还搞了进一步创新,比如,有的创造出“25分钟班长制”,即每天有25分钟时间实行班长换位,由替换班长的员工行使班长职权,进一步鼓励班组成员共同了解管理、参与管理。有的创造了“班长回访制”,即每个班长每天定时回访下道工序,询问和了解下道工序的情况和意见,从而及时解决自己工作中的问题。

 据说,在国外一些实行了先进的自主管理的企业里,“工人”一词已作废,在有些公司,甚至“员工”这个词也不再用了。认定“人人都是人才”的海尔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实践着“努力工作和认真就是领导”的管理理想。

 随着自主管理的不断深化,员工的积极性像喷泉一样喷涌而来。“免检班组”、“信得过工位”大量涌现,革新与发明层出不穷。工人蔡永利一年就提出了15条合理化建议,有90%以上被采用。他说,没有人逼我这么做,作为企业的主人,我觉得有责任这样做。有人向他讨诀窍,他回答道:“哪有什么决窍,我不过是热爱我的工作,一留心周围的事,点子就出来了。”

 据粗略统计,冰箱、冷柜、空调三个企业每年产生的较大革新发明成果均有十几项,若加上员工小改小革约有几十项。员工革新发明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员工发明蔚然成风,更加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

 为了激励员工“自我设计”、“自我表现”,张瑞敏提议专门设立了“海尔奖”、“海尔希望奖”,重奖有发明创造的人才。近年开发的新型分离式250L冰箱,上下箱体一直用螺丝连接,既不便于消费者拆卸,又易损箱体。刚刚大学 毕业 来到海尔的马国军,仅用两天时间便设计出改革方案,年节省费用30万元。为此,他获得了海尔银奖,他所设计的定位垫块,被命名为“马国军垫块”。

 用普通员工的名字命名发明,在海尔已是制度。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素萍支架、天佑圆锯、孟川三通阀……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蕴藏在普通员工身上的巨大热情和能量。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海尔员工的创造层出不穷绝不是偶然现象,它是海尔人树立了主人翁意识,能动性和责任感被充分激发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企业蒸蒸日上的一种体现。

 美国OAK公司是专门制造大型冲片机的专业化公司,是该行业的领头羊,世界上一些著名空调生产厂都采用其设备,海尔空调生产线目前也在使用。1997年7月,这个公司的副总裁Perry先生一行来海尔参观考察。当他们看到海尔的空调员工自己动手改革,把原设备效率提高了一倍时,惊讶地说:“海尔员工的创造性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回去后也要研究改进。”

 整个组织各个层次都在思考,而不只是高层领导在思考,这正是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特性。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

 青岛海尔集团公司,是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企业,以冷柜厂、空调器厂为紧密层企业,于1991年12月20日组建起来的大型企业集团。把它的企业文化归属于“文化控股型”,是因为:一方面,从所有制角度看,海尔集团属于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它的核心部分——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已于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另一方面,海尔文化具有移山填海般的神奇力量,被海尔兼并企业的起死回生,主要不是靠资金和设备,而是靠文化。

 “海尔”这个名称象征着什么呢大概引起了人们三种想象。第一种,这像个外国名字,大概是个合资企业,是我国开放的产物,其目标是要走向世界,办成跨国大公司。这种想象,从它“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报道中,充满生命力,前程远大。这种想象既从海尔大楼前面的孩童雕塑,也从海尔职工带着浓重胶东口音所作的‘海尔’是‘孩儿’的直接解释中,得到了证实。第三种,“海尔”是“海啊”,博大精深,辽阔无际。这种想象同样也得到了证实,在孩童雕塑的基座上,就镌刻有海尔总裁张瑞敏这样的题词:“海尔是海!”

 “海尔”这个名称,究竟象征着什么呢让它作为文化悬念,叫读者去想象吧!我们还是来看看海尔集团公司的实际。

 一、成功取决于观念转变

 海尔集团的核心企业——青岛电冰箱总厂,原本是一个600多人的落后小厂。1984年认错 ,在中国已经有不少电冰箱厂为争得国内市场份额而展开激烈争夺之时,它才从德国引进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是最后一个由国家批准定点生产电冰箱的厂家。1985年的三件事实,颇能说明它当时的素质和水平。第一件,在当时出台的第一个管理文件《十三条》中,竟然有“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之类的内容,由此不难想象当时生产现场的脏乱差程度!第二件,生产出来的电冰箱,许多质量不合格。第三件,亏损147万元,工资发不出。

 从1985年到现在,只有十几年的时间,然而海尔发生的变化却真可谓“翻天覆地”。为了便于对比,我们还是从同样的三个方面,来看一看现在的海尔吧:

 第一,现在海尔的生产现场,可谓谁见了谁佩服。

 任何生产现场,无非一是人,二是物,三是事。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描述海尔现在的生产现场,那就是: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物物皆清理,天天都平静。

 到海尔的厂区和车间里走走看看,就会发现,海尔的现场管理水平及其效果确实令人称绝:厂区内,大到设备,小到花草树木,就连每一块玻璃,都有专人负责,都擦得明净光亮;车间内,流水生产线上的空中传动链,都用干净的蓝布罩着,且布罩上也一尘不染。海尔的 规章制度 已成为员工遵守的自觉行为。比如厂内不准吸烟,整个厂房看不到烟头。

 《上海证券报》的两位记者采访、参观海尔后,其中一位写道:“我看后曾开了一个不够恭敬的玩笑:青岛海尔车间的管理艺术,已近乎于‘洁癖’了。”

 第二,现在海尔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已经是世界级水平了。

 中国电冰箱行业惟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是海尔夺走的。在全国消费者“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评选中,海尔冰箱连续九年(1987—1995)夺得了冰箱类第一名。1993年德国《TEST》杂志对德国市场的产品进行抽查,海尔产品以八个“10”的得分夺得第一。海尔集团还获得了国际星级服务顶级荣誉“五星钻石奖”,是亚洲惟一获此殊荣的家电企业。到1997年,海尔集团的冰箱、冷柜、分体式空调、柜式空调、洗衣机相继通过了ISO9001认证,成为世界级的合格供应商。中国家电行业中,有五个主导产品通过此项认证的,只此海尔一家。产品已经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仅1998年上半年,就出口冰箱163万台。海尔不但出口产品,还出口技术。1998年7月,西班牙MOLI公司与海尔达成协议,以便在西班牙境内建立合资工厂,生产新一代变频空调在西班牙及欧盟各国销售。这是国中企业首次向欧洲输出变频空调技术。

 海尔根据未来冰箱“营养化、环保化、节能化、智能化、多元化、隐形化”六大发展趋势,1998年上半年成功推出了我国第一台变温冰箱,第一台变频冰箱,第一台整体带画冰箱。1998年7月27日,海尔与德国METZ公司共同开发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全媒体、全数字化彩电——海尔“先行者”彩电,通过了国家级技术鉴定。该技术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尖端科技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三,现在海尔的经济效益,在中国家电行业中是屈指可数的。尤其是电冰箱部分,在整个海尔集团中,利润率最高。仅以1995年为例,海尔的人均销售收入是463万元(电冰箱公司为95万元),人均创利税40101元(电冰箱公司为129000元)。

海尔集团总部投诉电话400-699-9999。海尔智慧家庭是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通过U+开放物联平台,把传统电器变为智慧网器,实现场景互联,结合生态服务,为用户提供全流程、全场景解决方案,打造最佳智慧生活体验。5大智慧物理空间,7大全屋智慧解决方案,N种组合方式,为用户定制美好生活X0。

扩展资料:

海尔核心价值体系: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海尔集团官网-帮助中心

我在海尔工作过(海尔空调)。

只凡是进入海尔园区就禁止吸烟~,因为厂区内有很多易燃易爆气体~~我当年是捉到罚款300到500元而且还有很多处罚,情节严重者开除~~~

当年刚建园的时候还不是计件的,他们看不计件就让我们往死里干~~24小时连轴转都有好几次了~~~~~~。但是从我走后开始计件了,虽然计件挣的钱能多点,但是也具累~~

我当年住的宿舍是在乾园,住宿还扣钱,吃饭只管一顿~一个月才开400多点(加上24小时连轴转好几次的加班费),就因为他们太黑太不人道,所以我不干了~~

现在一个月就算给我5000以上我都不去了,真的,打不打死都不去了~~!!!!!!

已经签约了你再反悔恐怕不好办吧~

我要说的是我就是海尔的一名员工,你问的这个待遇呢,得知道你是哪里聘的 ,就象上面说的内聘还是其他城市的工贸聘的,或者是海尔服务商的员工?

因职位因地区不一样的。

但是可以肯定一点的就是,海尔的考核制度非常严格,做得不好,或者不符合公司的一点规定,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往往就会被负激励或者通报,所以一般来说海尔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工作时间也是很长的,这一点得做好心理准备。

其实我觉得如果你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话,海尔真的是一个锻炼人的大舞台,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毕竟海尔的管理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是知名的。在海尔学到的很多东西在以后你的人生中都是非常有用的,所以不管在工作中多么的辛苦,或者待遇怎么的不好,你都得到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更何况,付出与收入一定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