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悬牛首卖马肉文言文答案 一、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④,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
1 悬牛首卖马肉文言文答案
一、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①,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②。”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④,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⑤:“君使服之于内⑥,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⑦,则外莫敢为也⑧。”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⑨。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前548年在位。好:(hào)喜好。丈夫:成年男子。 ②带:衣带。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④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⑤对:回答。 ⑥内:指王宫内。 ⑦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⑧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为:指穿。 ⑨莫之服:即“莫服之”。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A国人尽服之( )
B公使吏禁之( )
C犹悬牛首于门( )
D不逾月( )
2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
C公使吏禁之 D吾道一以贯之。
3从文中找出与下列义项相同的文言词。
①那么()②为什么()
③很好()④您 ()
4用一四字短语概括“妇人而丈夫饰”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问题探究
A灵公有个什么爱好?从文末的一个“善”字,可以看出灵公的一个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假如你将来也从事管理工作,你能从本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A穿B指派C如同 D超过
2A
3①则 ②何以 ③善 ④君
4女扮男装
5A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知错就改、善于纳谏。B上行下效,凡事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
2 悬牛首卖马肉翻译文言文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
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
3 语文文言文类:《悬牛首卖马肉》译文
齐景公喜欢内宫的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国都的女人都效仿穿男人服装。齐景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晏子觐见时,齐景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这是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大王让宫内女子这样穿,但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 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齐景公说:“你说的好。”令宫内女人不能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人穿扮男人服饰了。
4 悬牛首卖马肉翻译文言文形容女扮男装的成语是“易钗而弁”。读音:yì chāi ér biàn
齐灵公喜欢看女性穿着男人的服饰,因此国民(指宫外的女子)都这样穿着。灵公派遣官吏禁止(这样的行为),说:“凡是女扮男装者,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但是)衣服被撕裂的人到处都是也不能杜绝这种现象。
晏子晋见,灵公问:我派遣官吏禁止女子穿男人衣服,被撕裂衣服,扯断衣带的人到处都是,为什么还屡禁不止呢?
晏子回答:您让宫内女子这样穿着却禁止宫外的女人穿男装,就好比在门口挂着牛头,而门内卖着马肉。大王您为何不让宫中女子不再扮男装,宫外就没人敢再这样了。
灵公说:“你说的好。”宫内禁止女扮男装了,不超过一个月,国内没有再女扮男装的了。
5 悬牛首卖马肉 的阅读答案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而望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也。
注释(1)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2) 好:(hào)喜好。
丈夫:成年男子。(3)服:穿。
妇人而丈夫饰者:女扮男装。(4)使:派遣。
(5)饰:服饰。(6)带:衣带。
(7)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8)寡人:寡德之人,君主对自己的谦称。
(9)对:回答。(10)君:您,对对方的尊称。
内:指王宫内。(11)犹:如同。
(12)何也:即“也何”为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13)则:那么。
莫:没有人。否定性无定指代词。
为:指穿。(14)逾:超过。
(15)莫之服:“莫服之”。否定句代词“之”作宾语而前置。
(16)国:国都。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6 《悬牛首卖马肉》的译文原文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
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晏子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也。
译文 齐灵公喜欢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全国女人全都穿男人服装。景公派官吏禁止她们,并且指出:“穿扮男人服饰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虽然人们都看见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断衣带,但还是不能禁止。 晏子进见时,景公问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饰,撕破她们的衣服,扯断她们的衣带,都亲眼看见还是止不住。
为什么啊?” 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妇女穿扮男人服饰,却在宫外禁止它,就如同在门口挂牛头却在里面卖马肉,您为什么不让宫内女人 扮男人服饰,那么外面也就没有人敢了。” 灵公说:“好啊。”
令宫内不要女穿扮男人服饰,没过一个月,全国就没有女穿扮男人服饰了。 内涵 “悬牛首卖马肉”其根本的内涵就是:表里不一,狡诈欺骗。
首先把它炒得红红火火的当然是商贸战线。表里不符,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权益达到创效益的真正目的。
严格地说起来 ,一些包装大师们,广告商们无形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消费者权益日”大张旗鼓地打假活动,看起来“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也许收敛了一些。
但是,君不见“挂羊头卖狗肉”流毒中深,祸及池渔。如今早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众多领域。
比如:“挂”着考察引进的“羊头”,“卖”的是公费旅游,捞美钞,泡洋妞的“狗肉”;“挂”的是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的“羊头”,“卖”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已主义的“狗肉”;机构改革,优化组合,便是以人划线,任人为亲,排除异已;精减机构,分流人员,便是以“我”为中心的大改组,大排队。瞧你不顺眼,“拆庙送菩萨”,那招牌是红光闪闪,一切为了稳定大局,一切为了改革……实质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挂羊头卖狗肉”始见于《晏子春秋、内杂篇幅下》“灵公好妇人”;“君主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给马脯于内也”其后,《后汉书,百官志三》“尚书……令史”条例附刘昭注:“悬牛头,卖马脯,盗跖行,孔子语”。这里虽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但那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挂牛头卖马肉者,即:说的是孔子的话,干的是强盗柳跖的勾当。
主旨是:任何事情都应当以身作则,才能保证政策的有效实施。
7 芒山盗>文言文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日:“善!”使内勿服,不旋月而国莫之服也。 译: 齐景公喜欢妇人作男人的打扮,全国人都照这样打扮。
景公下令禁止,凡这么穿戴的人就要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衣带。 然而人们照样这么作。
晏子说:你叫宫里的人作这种打扮,而禁止外面的人这样作就等于挂着牛头让人买马肉,应该也禁止宫内人人这样打扮。于是没超过一个月,全国就再也没有这种打扮的人了。
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就是典型的挂牛头卖马肉,口头说的是一套,实际上作的又是一套,这是万万不行的。 子罕弗受玉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子罕。
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把它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过了,玉匠认为是一块宝玉,所以敢把它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石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石给我,那么两人都失去了珍贵的东西,不如我们各人都固守自己的珍贵的东西。” 褒扬了子罕。
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 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指大禹治水的故事 大禹为了治好水患,救民于水火之中,在治水的过程中,经过家门三次,也没进去探望他的母亲后来水患终于得到解决,人们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表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幽王击鼓 周宅丰、镐,近戎。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
周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使戎人来到,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戎人曾经来到,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衰姒非常高兴,笑了起来。
幽王想让褒姒笑,因此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人。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
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西京要记》 匡衡 凿壁借光 匡衡少家贫,好读书,夜无油。邻舍秉烛,衡凿壁引光读书。
[白话]西汉人匡衡,小时家里很穷,非常喜欢读书,但晚上家里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着读书。
狐假虎威》的译文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狸常用来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
——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
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
8 挂羊头卖马肉文言文翻译《牛首马肉》原文: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其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对曰:“君徒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旋月,而国人莫之服也。
翻译:
齐景公喜欢女扮男装,齐国的女子都模仿起来。齐景公派官员禁止这种行为,并说:“凡是见到女子穿男人服饰的人,撕破衣服,剪断腰带。”于是,各级官员看到有女子穿男人服饰的纷纷撕破她们衣服,剪断她们腰带。可是,女扮男装却仍风行各地。晏子拜见齐景公,齐景公说:“我让官员禁止女子穿男人服饰,撕破衣服,剪断腰带,然而不能停止,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您让宫内女子穿男人服饰,而禁止宫外女子穿男人服饰,好像在门上悬挂牛头,而卖的是马肉。国君只要不让宫内女子穿男人服饰,那么宫外女子就不敢这样了。”齐景公说:“说得好!”就让宫中的女子不再穿男装。不到一月,全国的女子再也没有穿男装的了。
崂山地区的民俗是多元化的大融合。而且一旦融合而成,就有其稳定性和传承性。
早在6000年前,崂山就居住着“不”、“其”两大部落,夏、商、周时属莱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朝时属琅琊郡,汉时又属东莱郡,其后隶属更是多变。可以说,每一次隶属的改变,必然融入不同地区的民俗,特别是600多年前的明朝大移民,移民们又将山西、云南等地的民俗带入崂山。所以千百年来,崂山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交往、祭天祷地等方面,既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独特民俗,又将外来的民俗吸收、融合,使之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崂山民俗。
旧时的崂山民房,讲究依山面水(海),土石建筑,草顶木质门窗,多为三间房,向阳而建。土炕靠南窗,冬天太阳照着,人在炕上暖烘烘的。在生活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利用阳光取暖,不也很科学吗?
崂山人在饮食上也颇费了心思。为省饭,冬天农闲时改吃两顿饭(此俗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让人吃饱,人们常用地瓜馇“地瓜饭”,把地瓜面切成面条蒸着吃,把野菜馇成渣,或用大葱蘸虾子就饭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具崂山特色的食俗。
崂山虽然划归即墨县近1500年,但在婚嫁方面有自己的风俗:即墨有些村子娶亲用一顶轿,可崂山地区都用两顶轿,女婿乘一顶轿上门娶亲,另一顶轿由新媳妇乘坐来婆家。
崂山人多认为自己的老家在云南,所以人死后报庙时,一面烧纸马一边祈祷死者的魂回云南吧。这又形成了丧葬中的一俗。
崂山的方言更有其独特之处:舅母叫“妗子”、奶奶叫“妈妈”、伯父叫“大爹、二爹”、更有趣的是小蜘蛛叫“老妈妈”、疙瘩汤叫“骨扎汤”、水饺叫“小骨扎”、窝窝头叫“汽溜”、馒头叫“饽饽”、刀鱼叫“林当鱼”、白鳞鱼叫“想鱼”……这些方言土语让初来乍到之人还真要头痛一阵子的,然而崂山人一听就明白。
崂山的礼仪民俗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家庭的,也有邻里间的;有精神道德方面的,也有岁时节庆方面的,礼仪民俗一旦形成,有极强的约束力。如吃饭时必须要老人先动筷子、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客人来时要起身相迎、喜事不穿白、丧事不穿红、家人去世三年内不走亲、清明上坟……,如果违背了这些民俗中的禁忌,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不懂规矩,或招致人们的反感和不快。
崂山地区的文化游乐民俗更是丰富多彩。数十个戏舞跑了一村又一村,数百个戏剧演了一年又一年,上千首歌谣唱了一遍又一遍,上万个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尤其是那些风趣游戏和那些脍炙人口的谚语、歇后语、谜语有谁能说得清呢?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些说唱听讲中寻求了欢乐和幸福,得到了享受和安慰,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崂山地区民间信仰成俗。旧时人们上庙求神拜祖保平安,慢慢的就形成了求神、贸易、游乐为一体的庙会。崂山的庙特别多,曾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庙多,庙会就多。崂山民间历来崇拜神灵:天地神、土地神、山神、财神、关帝圣君、海神等,都在人们祭祀之列,人们对他们顶礼膜拜。崂山民间对狐狸、黄鼠狼等既信服又惧怕,如称狐狸为狐仙、黄鼠狼为“老邻居家”而不敢伤害,简直视当神灵。旧时,人们得病常请巫婆治病,有难事常占卜吉凶,所以巫术、法术及占卜在崂山盛兴。
崂山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用偏方治病。旧时人们无钱买药,崂山就是一个医药宝库,所以一旦病了,就采药自救。人们在治病中便总结出许多偏方,如采柿子叶3至5个,放在铁锅中熬水,水开后,舀入木盆或铁盆中凉到不烫手时,将患儿的两腿浸入水中,烫洗5至6分钟后立即拿出,一天早晚两次对治疗小儿腹泻有特效。还有治刀伤的偏方、治烫伤的偏方、治嘴角疮的偏方……据统计,各类偏方目前在民间流行近千种。有的偏方“药到病除”,用老百姓的话说还“去根”(即治本)。所以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民间仍相信偏方治大病。
三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崂山民俗也必然随之变化和发展,一些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民俗被淘汰了,一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美,一些新民俗也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
人们的住房由低矮的茅草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变成了高大宽敞的砖瓦房,90年代后各村由集体建起了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真得变成了现实,旧时建房查日子、放鞭、帮工等习俗随之消失。
饮食方面的变化更大,再没有人为省饭而吃两顿饭了。大米、白面作为主食代替了旧时的地瓜、地瓜干,旧时度日的那些饭菜已做为崂山特色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深受客人青睐的美味佳肴。“嫚、嫚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这句流传了多年的俗语只能留作记忆了,因为大人再也不需要用这句话安慰盼年的孩子了。
服饰的变化更大,流行了多年的长袍、马褂、旗袍在20世纪50年后被中山服、列宁装、军便服代替。80年代后,西服、休闲装、运动服、短裙、超短裙又成为主流,现在,服装款式、色调的变化简直让人跟不上趟。服饰中崇红贵黄的观念早已破除。
婚嫁方面,“婚姻自主”代替了“媒约之言、父母之命”,轿车代替了花轿、酒店请客渐成时兴。娃娃亲、童养媳等包办、买卖婚姻自20世纪50年代后绝迹。丧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火化”代替了土葬,盛殓等习俗自然除。
许多庙会在文化大革命做为“四旧”被废除,至今,再没有旧时的盛况。人们对各种神灵的崇拜程度已大大减低。
许多崂山方言也赶上新时兴,爹改称“爸爸”,娘叫“妈”,妗子叫“舅母”,饽饽叫“馒头”。现在社会上兴起什么说法,崂山人马上学会了。
文化娱乐方面的民俗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卡拉OK等代替了旧日山村的柳腔、茂腔;电子游戏机等洋玩具代替了跳房、藏猫等传统游戏;“打扑克”、打麻将、“摸彩券”代替了流传在山村、渔村几千年的“推牌九”、“看纸牌”、“掷骰子”、“压宝”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排球”、“篮球”、“桌球”等活动也在农村普及开来。
新民俗不断形成,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旧观念随着农村实行养老保险得到了转变,那些“赶上好时候”的老年人,有了钱也开始乘火车、坐轮船、坐飞机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去旅游!独生子女家庭在农村已不少见。“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圣诞节”、“阳历年”等一些新的节日在民间越来越兴。出门“打的”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摩托车早成为人们下地干活、出门打工的重要交通工具,汽车也越来越多的进入百姓家。
四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完整的民俗发展史,不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而且,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史、文明史。崂山民俗也不例外,它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俗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它既是崂山地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崂山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崂山的民俗在今后的社会变革中,永远保持着独特的诱人魅力,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永放异彩的奇葩。
第一章岁时节庆民俗
第一章岁时节庆民俗
岁时节庆民俗包括传统节日民俗和新兴节日民俗。
传统节日民俗是按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节气变换在民间形成的风俗习惯。它是崂山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崂山地区月月都有。这些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变异,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色。其中有反映生产的农事节日(立春、谷雨等);有祭奠祖先的祭祀节日(农历十月一);有追念民族英雄和名人伟人的纪念节日(清明节、端午节等);有喜庆丰收、合家团圆的庆贺节日(春节、中秋节);还有属于游艺娱乐方面的游乐节日(元宵节)等。许多节日还伴有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如七月七的“牛郎织女相会”等。如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半年、七月七、中秋节、十月一、冬至、小年等传统节日仍受人重视,一些动植物的生日等节日逐渐被人们淡忘,有的节日的庆祝方式也逐渐融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和风尚。
建国后,崂山地区的新兴节日有国际性的,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元旦等;有我国特有的,如教师节、国庆节等;还有崂山地区独有的,如北宅樱桃节、崂山茶节和枯桃花会。这些新兴节日特别是崂山本地创办的节庆,丰富了崂山民俗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地方知名度,为发展崂山的地方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现在,传统的节庆在崂山愈加兴盛,新兴的节庆在崂山富有新的魅力。
第一节传统节日
一、春节
爆竹生花过新年
春节的由来历史悠久,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至西汉前,日期多变,如夏代定为农历正月初一,商代定为农历十二月初一,周代定为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朝曾将农历十月定为每年第一个月。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此俗流传至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后,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日”,称为“新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民间一直俗称“过年”、“过阴历年”。
春节,是崂山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虽然人们通常将正月初一至初三称为“过年”,但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这一段日子里,人们“忙年”、“迎年”、“过年”,欢乐与祥和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今天这种传统的习俗,仍完整地保存着,并不断发展,更有新意。
除夕忙年年除日为腊月最后一天,民间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大年夜”这天从早到晚,人们忙着打扫卫生、贴对联、包饺子、请年、接灶、放鞭、迎年等,其繁忙、热闹、欢乐程度甚至超过年初一。可谓忙中有乐、其乐无比。
打扫卫生。清早,男人们就先将门里门外、房前屋后的卫生清扫一遍。
挂宗谱。早饭后,男人先将红席钉在正间正北墙上,再将宗谱挂在红席上面(东西两面挂上莲花、牡丹彩幅),宗谱前摆上供桌。供桌上供上饽饽、鱼、肉、鸡、水果等(三盘三碗或五盘五碗),摆上筷子、香炉、蜡台、黄裱纸、锡壶(以备点酒)等,一切妥当,男性就向宗谱烧纸、磕头。
贴对联(春联)。贴对联要从外往里贴,依次为大门、屋门、房门、房间,要将上年的取下用筛子盛好回家烧掉。贴的对联以没有皱折为好。有时人们怕年除日天不好,就提前一天贴好,有时怕浆面上冻,就将大门摘下来放在太阳底下贴。
春节贴对联
捞隔年饭。把小米煮三成熟后,放在盘中堆成山状插上红枣(双数取吉利)摆在供桌上,年初一食用,即为“隔年饭”,象征年年有余粮。
中午饭后,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上街放鞭炮,欢快的玩耍;女人们开始调馅、和面包饺子;男人就开始挑隔年水(送年前用)、劈隔年柴(象征家中不愁喝、不缺烧)。现在,吃上自来水、用上煤气的村民,再也不用挑隔年水、劈隔年柴了。
祭拜祖先(20世纪40年代)请年日落之前,家中的男性要提着灯笼,端着供品,带着香纸、鞭炮到祖茔请已故的长辈灵魂回家过年。将供品摆到辈份最高的坟前供桌上后,即从大到小挨个烧纸、祭供、叩头,最后边往家走边喊着“爷爷妈妈回家过年了!”回家后,在大门里横放一木棍,叫拦门棍,然后,对着宗谱烧香、磕头。之后,带着祖辈的灵魂到本性的祠堂去聚会、拜祖,完后再把自家已故老人的灵魂领回家祭拜。现在,请年风俗仍流行,不过少有人带供品了,也没有到祠堂祭祖的了。
接灶接灶一般在晚上七、八点钟。全家男性,来到天井,摆上供品,面向南天,将灶王像和纸一并烧掉,祭酒磕头后,在东间锅台上摆上香炉、供品,将天井撒上芝麻、麦草、谷草(直至初三早晨打扫烧掉)。接灶后,全家一起喝酒、吃饭,正式进入“过年”的境界。现在,人们仍然接灶,只是程序淡化了许多。
吃过年饺子除夕夜十二点,各家女人们开始煮饺子;男人们便开始烧香、烧纸、祭酒、叩头、祭天祭神、祭祖、燃放鞭炮,之后,再祭已熟的饺子。此时屋外鞭炮齐鸣,屋内蜡烛通明,烧的香味、煮的饺子味交织在一起,烧的纸烟和饺子气充满房间。人们忙活着,向炕上端饺子、摆酒菜。然后,小辈们便给长辈磕头,磕头时边说:“爹,过年好,给您磕头”。边磕头,大人们边说好,边分压岁钱。问完过年好,便一块吃饺子,谁吃到饺子里的花生、枣、硬币、糖果时,就向家人炫耀,人们便说上一句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硬币说“有钱花”,谁吃得多谁就越高兴,将过年气氛推向高潮。文化大革命中将祭天、祭祖、磕头当作“四旧”废除,20世纪80年代后有的村民又将其恢复,但大多村民对请年、祭天、磕头等习俗已淡化,除夕夜全家欢聚一起,一边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
拜年吃过饺子,男性便提着灯笼、拿着香开始拜年,路上碰到人都互问“过年好”,走进近支(自己人们)最长者家的大门口就高呼“大爷爷(……)过年好”,进屋后将自带的香插到香炉中,就烧纸、祭酒,然后先朝宗谱上的祖辈叩头,再给家中长辈一一叩头。之后,从其家再取一柱香继续拜年,直到把近支长辈全部拜完。现晚间拜年,已不光男性,女孩也可随大人拜年,进门只问过年好,吃块糖说几句祝福话。正月初一,是家庭妇女的拜年日,她们只问好,不烧香纸、不叩头(新媳妇头一年要行大礼)。
拜年(20世纪初)
20世纪80年代,由朋友、同事之间的互相拜年发展成团拜,90年代,电话、短信拜年已成为春节一新风俗。
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送年送年的时间是初二夜十二点(有的是初三凌晨),将头一碗饺子祭奠天、地和已故祖辈,放完鞭炮后,在宗谱前烧香、烧纸、祭酒、叩头之后,吃送年饺子。20世纪50年代前,凌晨两点左右,家中男性长辈端着供品,领着男性子孙来到村头或十字路口,点燃香、纸、神位后,祭酒朝祖茔方向叩头,送已故长辈灵魂回茔,年算过了。正月初三早饭前,将宗谱请下,卷好放在供桌上(以备元宵节用),撤掉供品。神主、牌位敬谨收藏。撤去院中谷草和“拦门棍”,解除家中禁止扫地和泼水的禁忌。
走亲初二看舅、姨。这天,外甥要带上礼物去给舅或姨拜年,男外甥也要向长辈问好磕头。这一天,舅、姨不能摆架子,还要好好设宴招待外甥们。
初三看丈人(岳父)崂山地区多在初三到丈人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看丈人”。早饭过后,女婿和媳妇孩子,带上礼物去丈人家拜年。女婿看丈人,也是见面问“过年好”,进屋磕头。丈人家要设宴招待,如果丈人家亲兄弟多,就轮流宴请女婿,叫做喝“轮庄酒”。
初四看姑姑。小辈们带上过年饺子、包子、枣饽饽等礼品去姑家拜年。进门先问“过年好”,进屋后男性小辈烧香、烧纸、祭酒,先向宗谱,再给姑家长辈逐一叩头。
禁忌春节的禁忌比其它节日多:请年以后,直到初二夜不能扫地,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敬,也会扫走财运;不许泼水,怕泼走财运。年夜饭中不能少鱼,取“连年有余”之意,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不能上席。
春节期间说话、办事都要十分谨慎;“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孩子。饺子皮破了,要说“中了”,馒头裂了要说“笑了”,饭吃完了要说“好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放鞭炮时,挂着鞭炮的竹竿不能说“高擎(穷)”,一旦说了另一人就接着说“擎(穷)到头了”意为不能再穷了,来年就开始富了。所以有了“大年五更死驴,不好也说好”的俗语。
还有送年之前,出嫁的闺女不能回娘家,供品必须单数。家人去世三年内,不贴春联、孩子不拜年不走亲。初一忌死人,如初一病故,要谎称初二死的。这些禁忌有的已废除,但绝大多数至今还在民间流传。
动物生日春节期间,给一些动物过生日,如初一狗生日(一说初四)人们初一早晨把用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类食品摆在院中供狗食用,名为“请狗”。请狗是来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原来人间的麦穗是从根部长到顶的,收的麦子堆成山,人们就不知爱惜了。可天上粮仓里麦子越来越少,玉皇大帝差天神到人间察访。天神化作一个要饭的,走州穿县,发现到处都是霉烂的麦子,一些顽童竟坐在一张大饼上嬉耍。天神回禀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了仙狗盗出一粒麦种,才使人间有了饭吃。后来天狗被贬为人间的狗,人们为了感谢狗的恩情,大年初一请狗。也有一说即初一鸡生日、初二鸭生日、初三猫生日、初四狗生日、初五猪生日、初六羊生日。生日这天,人们要善待它们,给好吃的,不打它们,让它们欢快一天。现在这些动物生日已被人们淡忘了。
民间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称为“小轮七日、中轮七日、老轮七日”,认为这几天早起观天象可预测人体健康,如初七早晨晴空无云则可保少儿一年无恙,也叫“收小人儿”,十七日注壮年人,二十七日注老年人。这些并无科学根据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如二十七日早晨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便会给老人增加心理负担,认为今年可能出事。
旧时人们对初七很重视。要烧香、烧纸、祭酒、磕头、祈祷一家平安、健康百岁。早饭吃面条求长寿。一天禁忌吵闹打架,意为全家和睦友爱,而且不干活,只吃喝玩乐。现在此俗已淡化。
植物生日初八谷生日、初九果生日、初十菜生日、十一庄稼生日、二十一麦子生日,旧时人们都很重视。这天,他们就到天井(谷生日)、果树地、菜地、场院(庄稼生日)、麦地去摆上供品,烧香、烧纸,求上天保佑作物丰收。俗语说:“初十不动针剪,以免伤了菜根、菜叶”,还说:“麦子成和秕,看正月二十一”。现在还有人为庄稼过生日,但正月十一日过庄稼生日的居多,而且只在家放鞭吃面条了。
二、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有时在正月,有时在腊月(约在公历二月四日)。立春象征春天来临,气温逐渐回升。但崂山民间有“打春别欢气,还有30天冷空气”的说法。立春这天,农民喜欢到田野上走一走,叫做“迎春”、“接春”。还兴吃生萝卜,叫“咬春”,说吃个生萝卜可以消除春困,还可以杀菌防病,保证一年身体健康。
立春节日的《春牛图》
打春这天,出嫁的闺女不能在娘家,即使在娘家,也要在打春的时辰到外面躲一躲。一年两个立春日也忌结婚,据说“一年两个春,死了丈夫断了根”,这些俗语至今还约束着人们。
三、元宵节
元宵灯会
元宵节,西汉初年始称“上元节”(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汉武帝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自唐代以后,民间有在当晚悬挂花灯、观赏花灯的风俗,故又叫“灯节”,从此流行至今。民间俗称“过十五”,是除春节外民间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崂山人过“十五”,主要有祭神祖、送灯、照灯等。
祭天敬神拜祖清晨,人们挂上宗谱,摆上供品,烧香、烧纸、祭酒、叩头,还要到土地庙关帝庙进香、烧纸、叩头。
送灯太阳落山时,人们端着祭品和豆面做成的面灯(或小蜡)到祖坟送灯、祭祖。将点起的面灯(蜡)放在坟头或避风处,十六日晚再照一次。
豆面灯分斗灯、十二属相灯,在上面捏一灯碗,上锅煮熟后,将食油刷入灯碗点燃。每个灯要放在一定位置上。斗灯放在祖坟坟顶,狗灯放在大门口,猪灯放在猪圈墙头,鸡灯则由人端着照墙角、炕旮旯,免得毒虫、蝎子伤人。
还有的豆面灯为月灯,即按月上折,正月一个折,二月对称两个折,三月等边三个折,……腊月十二个折。正月十五用豆面蒸“月灯”
月灯油干后,看看灯芯成什么形状,可预测那月收什么粮、菜、果。20世纪60年代前,许多人家将用完的面灯晾干保存,炒菜时切上几个当“油水”(因灯用豆油燃烧过留有香味)。70年代后,做面灯的少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再无人用面灯当“油水”了。
照灯送灯回来后,用点燃的面灯、萝卜灯照墙角、门后,磨旮旯等地方,边照边唱:萝卜灯、清凌凌,照的蝎子永无踪,照的蚂蚱不见影,耗子它也不打洞。十六日再照一次灯。现在仍有人照灯,不过多用蜡烛了。
天黑后,小孩欢快的在街上家里放起“滴滴金”,大人则燃放“花子”鞭炮,一派热闹景象。
禁忌十五晚到十六晚,不得挑水、扫地、倒脏水,以免挑来家虫子、扫走财神、泼掉财贝;正月十六还有不动针线一说。
四、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民间流传着,这一天龙王要升天,人们就举行祭祀活动,企盼龙王能行云布雨,使作物丰收。宋代以后,这个传统节日和惊蛰联系在一起了,并在民间演变成为驱虫害和祈求丰收的风俗。明、清以后,民间又有了打囤、煎饼、熏虫、炒豆报捷等风俗活动。
祭神初一晚,各家摆好供桌,烧香、烧纸、祭酒、叩头后,日落前到土地庙去送香、烧纸、叩头,祝贺土地爷生日。二月二一天三次到土地庙礼拜。此俗现在已绝迹了。
薰虫二月二清早进香礼拜后,端香将屋内各角落薰一次,叫“薰虫”,意为将害虫薰死,一家没病灾。现仍有薰虫一俗。
打囤日出前,家家户户都到天井、大门口、场院,用草木灰撒成一个直径2-3米的圆圈,内撒一个“十”字,放上五谷杂粮,叫做“灰囤”,撒上一个梯子形,叫做“囤梯”。如果这天天晴无云,即预示着粮食丰收,如“灰囤”被风刮散,则象征年景欠收。农谚中的“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寄托了农民渴望五谷丰登的愿望。有的人家还把草木灰撒在房屋周围,叫“打围墙”,说可防止毒虫进家。现在撒灰囤仍在民间流行。
二月二撒灰囤
上工日旧时,扛活的长工(俗称“觅汉”)二月二到东家上工,所以叫“上工日”。长工进家后,东家要设筵招待,吃煎饼,喝地瓜酒,席间长工要说些吉利话,如“东家发财”、“东家多帮忙”等。此礼过后,挑水、扫院、夜间喂牲口及其它农活就是长工的事了。“下雨打苫,刮风扛石头”这句俗语正是长工辛苦的写照。现在,“觅汉上日”只能作为一种记忆了。
炒豆、淋煎饼、馇渣炒豆,是先将黄豆用糖水浸泡,粘上一层面粉(或不粘),晾干后烘炒而成。还有的用面粉、地瓜面、糖精等混合做成菱形或块状面豆。更有不少农家将地瓜切成豆晾干炒熟加糖为“地瓜豆”。淋煎饼,农家淋煎饼是将谷米、高粱、地瓜干等磨成面后调为面糊,先将锅里擦上食油,将面糊倒入锅内摊匀,熟后取出,可吃多天。馇渣,将经水泡过的黄豆磨成沫子掺上萝卜缨、胡萝卜缨或芋头叶等煮成,叫渣。
这一天有“二月二炒豆,大人孩子一炕头”、“二月二淋煎饼,大人孩子一天井”、“煎饼卷渣,喜死老妈”等民谣。现在二月二很少有人淋煎饼、馇渣了。
禁忌“二月二不拾草,拾草光叫长虫咬“(俗说二月二龙抬头、长虫起蛰),家有属龙(蛇)的人,这天不能动刀、剪针,说“二月二动刀,伤了龙的腰、二月二动剪,伤了龙的眼、二月二动针,龙蛇断了根”,虽属迷信,可至今有人相信这些说法。
五、寒食、清明节
“春到寒食60日”,即大春60天后为“寒食节”,“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相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救命恩人介子推而设的节日,这天禁止烟火、不得饮食,故称“寒食节”。自秦汉至隋唐,寒食节曾扩为三日,但明清以来,寒食节逐渐和清明融为一体并将祭祖、扫墓等礼数增入其中。现在崂山,人们已把寒食、清明视为一节了。很少知道清明的前一二天为“寒食节”了。
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人们不举火、吃冷食,后来改为“日出后不举火”,即日出前做好早饭,日落后做晚饭,如今,人们已不太讲究了。
踏青天不亮,未婚的大闺女带着锅、米、蛋、菜等来到地头做饭,并将针、指扣、葱白、钱币等放入米中一起煮。吃到针、指扣象征手巧;吃到葱白象征聪明;吃到硬币象征富有。天亮后,各自回家。此俗现已绝迹。
清明打秋千打秋千秋千各式各样。供人们玩耍的有大秋千(一村一个)、转秋千,还有各家在门框上拴根绳,下面放个蒲团让小孩玩的简易秋千。
这一天妇女们特别高兴,可尽情玩耍、打秋千,故有“闺女的清明,小厮(男孩子)的年”的俗称。自20世纪60年代后,各村再也没有竖秋千的了。
扫墓民间叫“上坟”,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天,人们要到自己祖坟添土、祭奠。添土有讲究,只有父母双亡,坟顶才能尖起,若一方尚在,坟顶要平成长圆形。谁家坟添土,说明还有后代。祭奠要在坟前摆上供品,烧香、烧纸、祭酒、叩头。父母双亡者,闺女要在清明第二天(开明日)到坟前烧香、烧纸、祭祀。现在闺女也可在节前或清明这天上坟,王哥庄街道至今不许女性上坟。
1、梦见死马肉的预兆
基础安泰,长辈惠助,排除万难,而顺利成功及发展,繁荣隆昌,人缘殊胜,利荫六亲。大吉昌
吉凶指数:94(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梦见死马肉的宜忌「宜」宜添置新家当,宜主动埋单,宜遛狗。
「忌」忌送行,忌去公园,忌彩排。
3、梦见死马肉是什么意思梦见马,象征被人类驯服的大自然的野性力量,同时也是性欲强烈的表示,特别是梦里骑着它的话。梦见马向自己奔来,预示你事业成功,或能发大财。
梦见煮马肉,采购生活小用品很有必要!出差、旅游,或者短期学习班,都是接下来的这段日子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如果有家庭采购计划的话,不妨为自己准备一点出门要用的生活用品,这样也不至于到时候手忙脚乱的!
恋爱中的人梦见野马肉,说明掌握时机求婚必有结果,婚姻可成。
怀孕的人梦见剃马肉,预示生女,要节制。
做生意的人梦见煮马肉,顺利得财利,勿贪大贪多,否则上当学乖。
梦见吃马肉,表示妻子可能会怀孕,如果你们已经不想要生孩子了,就该在房事上多注意防备。而老人做此梦表示将有得孙之喜。
做生意的人梦见野马肉,代表损失较多、不可太过自信,大损失。
出行的人梦见吃马肉,建议平顺往返。
梦见野马肉,难耐寂寞的你,这两天就是不想一个人在家!为了情人的事情,让你变得忙碌起来!小心不明的小道消息,可能会让你有破财的危机!由于跟客户相谈甚欢,对方签订了不少的合作案。
做生意的人梦见剃马肉,代表合伙的事业少做,阻碍多,难得财利。
上学的人梦见剃马肉,意味着落榜三次最后胆利考取。有恒心者成功。
恋爱中的人梦见马肉,说明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互相沟通,婚姻可成。
恋爱中的人梦见别人买马肉,说明只要互相信任,婚姻可成。秋季有喜庆。
梦见马,象征被人类驯服的大自然的野性力量,同时也是性欲强烈的表示,特别是梦里骑着它的话。梦见马向自己奔来,预示你事业成功,或能发大财。
梦见马,主事业,马背上的鞍子就象征着由事业撑起来的生活。
本命年的人梦见野牛吃马肉,意味着财物平顺无损失,烦心的事较多,家庭运不佳。
怀孕的人梦见野马肉,预示生女,冬占生男,忌动土,动胎气。
梦见马,主事业,马背上的鞍子就象征着由事业撑起来的生活。
怀孕的人梦见煮马肉,生男,夏占生女,慎防动胎气。
上学的人梦见野牛吃马肉,意味着成绩不理想,口试没过关、未能录取。
煮熟后,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新鲜的大蒜和姜捣成泥,倒入醋、辣椒油,蘸着这个汁吃更有味。
熏马肉的做法
用料:熏马肉一块、姜几片、皮牙子(洋葱) 半颗到一颗、盐、面粉、水
做法:
1、马肉洗净,选一口大锅,锅中放清水
2、冷水开始煮,愿意的话加一点酒去味也可
3、大火煮开,出现污末尽量撇去
4、取出后用温水再次清洗干净
5、连同几片姜一起放入锅中,重新加水
6、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焖
7、一小时后加适量盐,再煮半小时或一小时
8、吃前捞出
9、汤先不倒
10、吃纳仁就趁热切肉,吃蘸料的凉菜就等晾凉切薄片,至此第一段制作完成
在欧盟国家,马肉的价格只是牛肉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些供应商就以马肉充牛肉,来获得更高利润。而欧盟相对复杂的食品生产链条,又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比如英国超市的冷冻意大利千层面和牛肉汉堡,由同一家位于法国东北部的食品商提供。法国食品商从超市手中接过订单后,指派下辖的一家位于卢森堡的食品厂负责加工生产。这家食品厂随后向法国南部某肉食厂订购牛肉。法国肉食厂又把这批牛肉订单转而承包给一家塞浦路斯的分包商,塞浦路斯商家进而去找一家荷兰贸易公司进货,荷兰贸易公司到罗马尼亚的屠宰场采购牛肉……
至于在链条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几乎所有的供货商和生产商都在撇清责任,称自己是“受害者”,将责任推给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一级一级指责下去,罗马尼亚便成为“罪魁祸首”。而罗马尼亚似乎又有“犯罪动机”:2007年罗马尼亚颁令禁止马匹上路,这道禁令2012年得以实施。有专家推测,可能因为这道禁令,导致罗马尼亚大量马匹被送进了屠宰场,最终成了意大利千层面和汉堡的原料,上了欧洲人的餐桌。但罗马尼亚总理1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罗马尼亚从未将马肉当成牛肉出售,并不存在故意冒充和欺诈。
马肉丑闻的关键人物之一有着长期违规操作的历史。2004年他的所作所为就曾因为一个电视台节目组的“卧底行动”遭到曝光。2004年,这名肉品交易商曾在3个不同场合将其产品出售给一名为第四频道某节目组工作的记者。这名记者在向他购买产品时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第四频道说,后来一名肉类检查员认为这些产品都不适于消费。由于司法原因尚不能透露这名肉品交易商的姓名。
凉拌:把马肉洗干净,然后用刀把马肉切开,之后倒水到锅里,然后用火把水烧开,之后把肉放入锅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来历干,放凉。将提前准备好的鲜汤放入锅里,加入已经备好的盐、白糖、葱姜蒜、姜丝,还有香料,开大火将汤烧开,大概要一刻钟多点就煮成了酱汤。
把马肉放进已经做好了酱汤的锅里,然后用大火把驴肉烧热,之后把因为被烧热而被浮出的东西清除汤中,然后把火关小,慢慢炖,知道马肉又酥又烂,再将其捞出,摆在熏箅上。最后将熏锅烧热,在其中放入一些白糖,将马肉熏上3分钟即可出锅。然后再其表面刷一点香油即可。等马肉凉下来以后,将其切成小片,放入葱姜蒜,醋,凉拌即可。
将马肉切成麻将大小的方块,放到锅里煮15分钟后将肉取出,用凉水冲净盛盘待用。将锅洗净置小火上,锅里放少许底油,随后在油里加20克白砂糖,并用勺子快速搅拌。待糖化开变红冒泡,再放50克水,搅匀后把汁盛入碗中待用。锅里放油100克,待油烧至8成热,倒入马肉块。同时放大葱50克,生姜片30克,与马肉块搅拌翻炒。
一分钟后,将汁分次滴入锅中染色。当马肉块变成金黄,再加水没过马肉块。随后加适量精盐与红糖,红糖不宜过多,有点甜味即可。最后再放5粒八角,一段桂皮,用小火煮。当肉块变软,一盘香喷喷的红烧马肉便大功告成了。
煮马肉时间可长可短,肉不老牙好还喜欢略有嚼劲的,一个小时都可以,清水煮就很好吃了,马肉有些上火,有时肉质粗糙塞牙,弄不好牙龈上火就不好了,吃时可备上牙签。
如果世间列国中真有网上所谓的“武德”存在的话,战马一定是18世纪前各国“武德”的载体。膘肥马壮的国家一定武德充沛。大明的武德为何长期欠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战马质量不行,导致的骑兵不给力。那么,为啥明军的战马不行呢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神宗的时候大明朝廷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蒙古人的马一生下来,蒙古人就会搞这样一项骚操作:把小马驹留在山下,把母马系在山顶。如果小马驹能够从山下一跃而上跳到母马身边,OK,好马!留着自用;一下跳到半山腰然后溜达上去找妈的马,肉马。杀了吃肉。懦弱而不敢往上跳的,卖给大明。
这个段子颇有点像网上一些日货的说法,最好的日本货出口欧美,次一等的日本人自用,最差的才出口到国内。但就和个别网民一样,这种段子里逻辑问题大明官员们是不在乎的。他们在乎的是“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明蒙互市,换回来的马匹是不能用的,是最差最差的马,大明是交易中吃亏的一方。大明愿意和蒙古人搞“互市”完全是为了稳住蒙古人。但从隆庆四年(1570年)“俺答封贡”后,蒙古人年年都来卖马,大明为了和平,也年年都用钱照买,马买回来还不用,因为官老爷们认为马不行,那就千里迢迢去送马场养着。养的多了还成了负担。
这个问题积累到崇祯年间达到了高峰。崇祯元年秋,察哈尔汗部虎墩兔犯边,崇祯对宣大总督王象乾一指:你,出个主意王象乾说:不就是蒙古人卖劣马嘛,咱们不收他劣马,银子折一半价给他,花钱消灾完了呗。少卿申用懋(mào)慷慨激昂地反对:是,每年都找蒙古人买劣马不好,但是每年我们从蒙古那儿买回数以万计的马,这多少对蒙古人也是个削弱吧。再说,我们花钱买马,多少算个说法,你平白一大笔银子送给出去,这算啥岁币!辱明!
这话的逻辑虽然令人费解,但是这底气非常令人佩服,用不了的劣马每年几万匹地买。想必大明的熏马肉肠必是道名菜……
这个破事的缘起要从“俺答封贡”说起。在明朝中央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下,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结束了明蒙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
明朝对蒙贸易执行的是白名单制度,卖出去的是生活用铁器,买回来的是马匹。马匹虽好,可是大明边镇毕竟没有这么多人口,消费不了这么多的马匹。毕竟边镇买马可是用朝廷的税银买的,大明军费有限,买马的钱吃紧,买回来不用光养着,那徒耗钱粮压力山大,吃肉的什么的说说而已。可蒙古人每年都来,不买他们就要打仗1。大明朝热爱和平,怎么办呢万历初年,“俺答封贡”的操盘手之一王崇古想了套方案。
他认为边镇原本和蒙古人打仗,所用马匹都是内地“征表”而来,质次价高,只能解决有无问题。现在蒙古人已经和我们议和了,换回来的“市马”已经能够满足需要,价钱也不贵,内地就别再送马过来了。所谓“胡马不堪用”的事情其实是买回来的蒙古马骨架结实性子野,又吃惯了野草,料豆之类精饲料刚开始吃不习惯,直接按内地的方法饲喂驯养容易让马得病。而当时南直隶和山西的马贩子已经掌握调养胡马的办法,而且最近边军军士们领回的市马都十分健壮,倒死的事情已不多见,养得膘肥体壮的非常好用2。进口商品相对土货有比较优势,老规矩在这新形势下,变通一下挺好。
同样是“俺答封贡”的操盘手,总督宣大、兵部侍郎方逢时在调查宣镇,大同、山西等地马市的“市马”存量后认为,北方边镇确实消化不了数万贸易换回的马匹,所以他顺着王崇古等人的思路给了个方案:一是边疆三镇各自建立马场放牧,二是买回来的马精挑细选后送给京营部队使用,然后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应该“表解”的马匹一律折成银子发送边镇,专用于买马。三是拱卫京师的保定河间真定大名等地的官军自己去马市挑选需要的马匹。四是对于挑剩下的马匹也不用杀了吃肉,给步兵用。战场上步兵是需要马的3。
但这个解决方案还处在方案的阶段,巡按山西御史贺一桂的奏章就送到万历皇帝眼前了。贺一桂说,蒙古人良心大大地坏,卖给大明的市马瘦弱多病,别说寄养,普通骑乘都成问题。官兵们只能变价出二手,再加钱买好马才行。恶政,大大地恶政!官司打到了国防部(兵部),国防部做了和事佬,允许边镇和京营官兵用马市的马,要修自己的马场你们自己花钱修,可以;要变卖花国库的钱买回的胡马也行,但是钱要专款专用,充作更新马匹的“市本”。可以可以,都可以,都准。
但是把山东河南直隶等地应该“表解”的马匹折成银子发送边镇,这不可以。没得商量。该“表解”的马以前如何现在还如何。此项不议。大明国防部这种和稀泥的做法在当时朝中其他的人看来完全是卖“俺答封贡”的功臣一个面子。所谓“胡马不堪用”早已经是士大夫们在朝野上下的共识了。万历元年,巡按御史梁许是最坚决反对把买回来的胡马送内地寄养的5。
或者说,他其实反对一切对马政的变革。兵部准了方、王的办法后二十年,科臣侯先春阅视辽东后痛心疾首地上了折子,说“辽之最急者马,而辽之最不堪用者亦马,辽之最耗国储者马,而辽之最累军士者亦马”。万历初年,梁许并不是说胡马不好,可使满朝大臣愣是从他上的折子里解读出胡马不好的意思来,然后马政“改革”的事就开始向着奇怪的方向发展了。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的熊廷弼发现,马政的执行在辽东变的很暴力:明军上下对马的态度就是尽快把马整死:辽之不惜马也,起于官不以法绳军;而官与军又图马死以为利。帅曰:‘马不死,而吾所养之马何以售 ’裨曰:'马不死,而吾验马之钱何以来 ’军曰:‘马不死,而吾与马户通同及阖族帮买之利何以得 ’是官与军无一人而不咒马之速死者。马即欲不死,不可得矣
熊廷弼写完这份奏折之后数年,萨尔浒之战就开始了。决战之前,大明上下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战马,蒙古人表示,这口锅我不背。我卖给大明的都是大明官员自己精挑细选的。胡马不服水草的问题固然存在,可连边镇马贩都能够调养胡马、将马喂养得膘肥体壮、转输内地,集中了全国马匹饲养经验、主管全国马政的太仆寺有什么不行是那些靠剥削马户、马头为生的利益集团才觉得决不可行,养马州县衙典胥吏、管马官,京城包揽究售的马贩、太仆寺医兽、验马官,乃至太仆寺、兵部官员、京城势要之家,他们吃的就是“表解”马的饭,这才是胡马不堪用,不能用的原因!总之,对于士大夫那种既得利益集团来说,相声里那句“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妥妥是至理名言!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