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是的,过年时我们北方人家都要蒸很多馒头和豆包馍。 听家里老人讲,过年期间禁忌多,在很早以前,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是不能蒸馒头和炒菜,所以都要在年前把馒头蒸好,吃一个星期。年前还要把所有肉类过油做熟(穿肉片、炸鸡块、炸豆腐、炸带鱼、炸丸
是的,过年时我们北方人家都要蒸很多馒头和豆包馍。
听家里老人讲,过年期间禁忌多,在很早以前,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是不能蒸馒头和炒菜,所以都要在年前把馒头蒸好,吃一个星期。年前还要把所有肉类过油做熟(穿肉片、炸鸡块、炸豆腐、炸带鱼、炸丸子等),素菜类罩水做熟,过年期间肉菜、素菜一锅烩,所以在我们洛阳市以前过年期间都吃“烩菜”。这都是老禁忌,现在人早都不这样做了。
我们北方人爱吃面食,面条、馒头是最经常吃的食物。
记得我三十多年前的小时候,那时早上饭白面汤(小麦面)、黄面汤(玉米面)配馒头,中午饭手擀面,捞面,家家户户都备有“干挂面”;晚上饭小米汤配馒头、葱花油馍(也是面食)。小时候很少很少吃米饭。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区域,根本就没有卖馒头的店铺,馒头全是自家蒸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临近过年的腊月二十七左右,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那时还不知道酵母粉是什么,和发面还是用“老面”,就是每次发好的面要揪下来一小块,给下次蒸馒头做“发面引子”),自家人要吃、过年带待客要吃,每年都要蒸近200个馒头。不但每年要蒸馒头,而且馒头上还要打上红点,就是把红纸用水泡一会儿,使纸上的“红色”掉色后与水混合,然后用筷子头蘸一下,点在热馒头的顶部。在那时,单蒸馒头就要占到近一天的时间,蒸馒头的面也比较硬,揉面、馒头搓圆形,是非常累的。
不但要蒸馒头,还要蒸豆包馍,豆是红豆,红豆用水煮哄后(水煮的越少越好),加入白糖,少许干面粉,搅拌均匀(红豆在搅拌过程中会成“沙状”),发面擀成巴掌大的面皮(厚一点),把拌好的红豆沙包在中间,封好口,上笼蒸。
因为平常很少能吃到豆包馍,所以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我特别爱吃“豆包馍”。
以上是年前蒸馒头、豆包馍,每年到正月十五,就会蒸“枣花馍”,枣花馍是将发面搓成长条形,卷成“几”字型,红枣放置在交汇处,均匀的摆放在篦子上,放入蒸笼,蒸熟的效果就是像相连的“花朵”,枣花馍我们家是每到正月十五才蒸的。
后来到了2000年之后,街边的馒头店铺越来越多(那时都是酵母粉发面),很多家庭都不再蒸馒头,都是在馒头店铺订做馒头,但是订做的馒头真的没有自家蒸的好吃。
我们家是在2008年之后,过年时蒸一部分馒头(够自家吃),再到馒头店铺定做一部分馒头(待客用),因为从2008年之后家里事务比较多,单位放假时间也短,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再蒸一天的馒头,所以直好选择部分自蒸、部分购买。
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商场、超市过年都不休息,所以很多家庭已经不再备那么多年货,随时吃随时到超市购买。
现在,过年保持老传统的人家,还会在年前蒸馒头、包子。想省事的,都会选择在馒头铺购买!
过年蒸馒头和包子是北方地区传统。在每年的过年前十天,家里面就会为过年做准备,像做蒸碗、蒸馒头包子、炸丸子之类的 美食 !这是为春节做准备!下面的文章,阿坤解释为何在过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包子!
一,保证过年期间馒头、包子充足
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日常馒头包子不可缺,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在北方,过年期间会走亲戚,以前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少不了要在亲戚家吃饭,而那个时候馍店还没那么普遍,自己做馒头又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不耽误亲戚有馒头吃,大家都会在过年前,做上很多的馒头和包子。
二,传统文化过年送大馒头
以前那时候物质贫乏,走亲戚没有什么能送,像我们豫北地区某些地方,过年会蒸大馍,为的是过年送亲戚用!
记得在阿坤小时候,过年前会蒸大馍,一锅只做一个,大馍上画上一些花,就成了过年送亲戚的礼物!并且在大年初一早上,会将馒头加上肥肉片,每家的长辈送两三个馍夹肉!这是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传统。
总之,以前北方地区过年蒸馒头,是很平常的事情,一是为了保证过年时间,馒头能够及时的供应,也为了让家里面的妇人,在过年期间也省点力,二是在一些文化传统中,需要用到蒸馍。
过年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特别慎重对待的头等大事。意味着全家团圆,盍家欢乐,更有传统习俗的延续。这不,在北方,年前家家户户要蒸很多很多的馒头和包子。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继承着流传至今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这个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异常忙碌和隆重的。“小年”一过,几乎天天都是“节日”,也有你忙的了!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八,你看那些“家庭主妇”们,脚忙得像炒菜似的。因为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在过去,还没有酵母粉,人们发面用的“酵头”(即老面),这个做“面种子”的,发酵慢,是要在前一天发面,第二天面团才能醒发到位,才可以蒸馒头等。也就是腊月二十九了,各家各户开始大量的蒸馒头了,有的也蒸花卷。还非弄出个塔、佛手等形状来,再捏些各种形状的豆馅包、枣泥包,同时要点上几个红点儿图个吉利,想有个好“彩头”。虽然历经多年,在一传统的习惯在民“久传不息”。
其二,遵循着民间默契的一种讲究春节期间,在民间有很多的讲究。蒸馒头也算其一吧。因为馒头和包子等蒸制品要靠水蒸气的蒸发,以达到馒头等熟化的目的。不是也说“馒头不熟气不圆”吗?这样蒸馒头也就有了“蒸气”的意思,“蒸”又谐音于“争”。不就是含有“争气”之嫌。这与春节祥和及愉快的氛围有点背道而驰了;再说,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大年”才算真正的过完,也就是说,才能开始蒸馒头了。因此,人们在年前蒸那么多的馒头和包子,是要准备吃上近半个月哩!
其三,馒头、包子是主食之一,方便食用和招待亲朋好友北方的家庭,每天都会有一餐是以馒头或包子为主食的。蒸了那么多的馒头、包子,是在寒冬腊月,况且现在家家基本都有冰箱,贮存也不是问题。自己要吃了,要招待“串门儿”的亲戚了,只要在热锅上溜一下,就是“刚出锅”的。大过年的,谁家没有准备肉菜之类内的,或爆炒,或凉拌,一会功夫就会弄几道菜,再端上热气腾腾,麦香扑鼻的馒头、包子,就是一顿美餐,也误不了大家走亲戚的行程。
传统毕竟是流传下来的,当今 社会 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连传统思想比较严重的农村人,也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年前不再蒸很多很多的馒头、包子。一来好多家庭自个不蒸了,买着吃;二来正月初三刚过,很多的人又要出门打工,吃不了;再说了,人们注重 健康 了,都想吃新鲜的。这也难怪,正月初五大多的馒头店已经开张营业了。
@ 为生活而提神
老家黑龙江冬天很冷。一进冬月就开始准备,冻豆腐,汤子面,冻罗卜丝(做馅用)粘糕面,进了腊月摊煎饼,烙粘火勺子,锅出溜。小年一过杀猪、蒸馒头、包子忙一年了正月好好歇歇走亲戚。
大家好,我是乡乡小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过年了,北方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蒸很多馒头和包子?“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认为这种习惯是几千年来传统习惯传承下来的,跟北方人的地域特征,饮食习惯分不开的。
北方馒头北方大多地区都盛产小麦,小麦磨成粉就是面粉,和南方人喜好米饭一样,北方人喜好面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地区特征决定了饮食习惯,面食有很多种,有馒头,包子,大饼,面条,饺子等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面食品种。其中馒头和包子这两种食用起来更加灵活和方便,馒头包子容易储存,做好后可以冷冻保存,吃的时候热一下还是和新做的一个味道。吃法也很多,既可以就着菜吃,夹着肉吃,夹辣椒酱,还可以油炸成馒头片吃,包子就更加方便了,既可以当主食又可以当菜。
馒头和包子是北方人日常常吃的主食,甚至有地方的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馒头,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腊月二十几那几天专门拿出一天时间来蒸馒头,每次都要蒸好几锅,特别是农村,用农家大地锅来蒸,炉灶里是烧的旺旺的玉米杆和柴火,三层蒸屉里白白胖胖的馒头和包子在里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在膨胀变形。
为什么要在过年前蒸那么多馒头和包子哪?第一:馒头包子作为一日三餐离不开的主食,每天家庭对馒头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自家人需要吃馒头,亲朋串门的时候,家里要做宴席招待亲戚,也需要消耗很多馒头,我们老家招待亲戚的宴席上,中途都会端上来一筐热气腾腾的馏好的馒头。最后再每人来一碗烩菜,宴席就结束了。很多家庭家里亲戚陆续来串门,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亲戚来,所以必须年前提前把馒头蒸出来,等过年的时候就没时间蒸馒头了。
第二:馒头容易保存。过去虽然没有冰箱,但是北方的天气是很冷的,蒸好的馒头晾凉后放在一个大木头箱子里盖上盖子,可以存放十几天都不会坏。吃的时候提前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还是那么喧腾,那么层次分明。现在有冰箱了,也可以放冰箱里冷冻,很方便。
第三:自家蒸的馒头味道好,麦香味浓。自家蒸馒头一般都用老肥发酵,也就是每次发面时留下来的面扎头,有的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出嫁的姑娘也会从娘家带走一些扎头作为新生活的开始。很多农村蒸馒头都用自家种的麦子,在农村土磨坊磨的面粉,这样的面粉原生态,麦香味十足,加上老肥的醇香,碱面的中和,精明家庭主妇们的巧手,把一个个馒头制作成艺术品,农家蒸的馒头味道好吃,层次分明,麦香味十足。
第四:蒸馒头寓意日子蒸蒸日上,提前把馒头蒸好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馒头不仅用来吃,还可以用来欣赏,做成各种不同造型形状的馒头,件件就像是一件工艺品,十二生肖,枣花馍,色彩艳丽,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寄托到这用来吃的馒头上,期待来年蒸蒸日上。
第五:馒头包子作为特产送给亲戚。城市人生活节奏比较快,一般吃馒头都是超市里或主食店买现成的,用机器酵母制作的馒头不如手工老肥馒头口感好,手工老肥馒头在城市里比较少,把手工馒头作为礼品赠送给城市的亲戚非常的有特色,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还有一些包子馅是城里吃不到的,只有农家才有,比如萝卜缨包子,野菜包子等等,所以春节前要多准备做一些手工馒头。
结语北方人过年蒸馒头图个喜庆,热闹,实在,就像南方过年要打年糕一样,虽然现越来越多的北方家庭过年前用买的馒头代替自家蒸的馒头,但是这种过年前蒸馒头的习俗仍然存在,并且继续被传承下去。
做为一个生活在东北的人,我们这里过年的传统习俗,就是要蒸很多馒头和包子。而且一般都是从过了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基本要在腊月前全部制作完成。
我觉得北方年前蒸制面食,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一, 文化和风俗的传承
结语: 北方年前蒸馒头和包子,感觉是特别有年味的一件事,一般大家都把年前这段时间叫“ 忙年 ”。可惜现在城里人已经很少自己蒸馒头了!都是买上一箱来应应景,感觉还是少了一些过年的感觉。
年前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蒸馒头和包子,是为过年准备的,一直到过了正月十六才让蒸馒头和包子。这段时间在我们这里什么都不做,就是针线活也不做,在农村农民辛苦了一年到过年时候该好好的休息休息了。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这是北方的一个习俗,一过了二十三小年,大家都开始忙碌了,杀猪宰羊,打扫家里的卫生,房屋里的、院子里的,都得打扫的干干净净,遇上下雪了,都得把雪扫干净,堆起来,再就是煮肉,把肉煮熟了,因为在过年的时候有祭拜祖宗和各路神仙的习俗。
第二:还得蒸很多的馒头,各式各样的,有的做的像鱼,有的像桃子、有的像鸟,不光做馒头,还得做年糕,年糕用糯米大枣,各种豆放在里面非常的好吃,增加了许多的乐趣,也增加了许多的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过年了不忙不热闹,不忙没有意思,在农村里比在城里热闹,各种各样的习俗真的不错,在农村里还可以放鞭炮的,在城市里就不行了,是不允许放的。
第三:过年贴对联在农村比在城里热闹,农村的对联不是印刷的,而是自己手写的,农村里房子多,贴的对联也多,两个人一起来做也得贴好几个小时,包括贴福字,城市里就是一个门口,一会就可以贴上了,贴好了以后还得挂红灯笼等等相当的热闹,如果不是疫情的原因,还是回老家农村过年好。
我们中原地区是以面食为主,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到二十七八会蒸很多馒头,有大馍枣花豆包菜馍,那时过年好像比现在冷很多,可以从年前吃到正月十五,蒸馍多是亲戚朋友来了炒几个菜吃馒头就行了,不用那么麻烦每天都蒸馍,现在基本都是买的,不用买太多了,农村还有很少一部分家里还会自己蒸
准确的来说是,在步入腊月小年前后这段时间,北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蒸 馒头,但蒸包子我还是从未见过的。我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山西后生,我们山西过年,蒸馒头是传统,而且打我记事起以来,到现在我结婚生子一直在延续着这个传统。
讲一个题外话――山西的蒸花馍要说蒸花馍,蒸年馍,最出名的还是俺们山西,自古以来,山西面食美名甲天下,代代相传、技艺精湛的花馍馍就是山西人民饮食智慧结晶的代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庆贺,更是对花好月圆、合家团圆的祝愿。其实蒸馒头是传统,也是人们对新年美好的一份向往。
北方很多家庭年年做馒头的原因解析(1)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北方蒸馒头的 历史 由来已久,距今大概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今天我还特意问我妈为什么过年要蒸馒头,我妈说:“具体因为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反正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年年在做,就这样流传下来了,这也就是咱们北方的一个传统,好比过年要吃饺子一个道理”。蒸馒头的传统已经深深扎在了北方每一个的心底,是对过年的一种期盼,对新年新气象的向往。
所以过年那能不蒸馒头,那还叫过年吗?还有年味吗?
(2)过去走亲戚都是送花馍的: 我清楚的记得(大约十五年往前),过去过年走亲戚拜年都是送各式各样的花馍,用竹篮子装,装的满满一篮子,再盖个干净的毛巾,跟爸爸妈妈,我姐,一起走路去亲戚家拜年,回来的还能“回”(这里回指回礼的意思)几个馒头。但近六七年开始,花馍逐渐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一箱方便面或者一箱奶把这个使命接了过来,成新年走亲串友的“新宠儿”。
(3)临近腊月比较忙,提前蒸出馒头以备不时之需: 一进腊月,就会时不时的有鞭炮声响起,也就预示着新年快要到了。家家户户每天忙于新年的准备工作,备至年货;收拾家;擦玻璃;大扫除等等。这些工作有时候一做就是一天,有时候想着先苦后甜,中午饭直接不做了,然后想着赶紧把事做完再吃也不迟,这个时候馒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拿两个放在火炉子里烤两个,烤的外皮焦黄,一边吃一边干活,什么也不耽误,还能暂时填饱肚子,何乐而不为呢!
(4)冬季属于农闲期: 在我看来,北方大都是一年一熟或者一年两熟,冬天一般属于农闲时期,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春夏秋,大都在地里做活。春天要播种,夏天要护理除草,秋天要秋收,而冬天由于北方寒冷的气候,动植物不适合冬天生长,一般冬天都是在家或者外出打工赚钱,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蒸馒头。北方农村大都生火炉子,而它不仅仅是取暖,蒸馒头更使火炉子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谈谈现如今北方蒸馒头的实际情况我是一个山西农村的孩子,十多年前,在腊月,家家户户蒸馒头是很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过年前的一道风景线以及年味儿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家家户户蒸馒头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大部分都是去专门的店里定制,或者买鸡蛋糕替代馒头。以前走亲戚送花馍,试问现在谁还送?都是直接一箱方便面,讲究简单省事。
现在除了我爸妈这代人往上的,冬天闲了,会经常蒸花卷、馒头和豆包,首先是会发酵面粉,会蒸馒头。而像我姐标准的80后,没学过蒸馒头,也不怎么会,整天忙于家庭,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蒸馒头。我作为一个90后,更多的时候只会吃,要说做一概不会。真不知多年以后,蒸馒头的传统会不会被新鲜食物所替代。
写在最后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离新的一年已经不到两个月了,再过一个月就是腊月了,今天好好在家陪着爸妈,一起蒸馒头,学学传统手艺,让咱们的蒸馒头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一位八十岁的农村老人对我说,她老伴刚去逝两年,儿子常年打工,儿媳妇给孙子带孩子,现在她自己生活,她一年用了310块钱的电费,自己身体不太好,现在自理能力还行,自己出不去捡不了柴火,做饭全部是用电。
每天够不够烧一电壶水喝,每天到馒头店买一次,用电饭锅热两顿,每天炒一个菜自己吃三顿,电视夏天基本不看,每天与左邻右舍聊天和自己在屋里坐着打发时间,到冬天出不去在家看看电视。
自己常年有点头疼病,也不敢和儿子说到医院去查,害怕查出别的毛病来花儿子的钱,疼厉害了自己到本村卫生室多拿点药吃,不厉害就不吃药,常年有个感冒发烧也离不开药,就这样节省了再节省,一年国家发的一千多块钱生活补贴还不够。
儿媳妇每年给她两千块钱,自己零花了去,自己手里多少还有点剩余钱,和我说着脸上还露出了笑容,勉强的和我说,现在 社会 发展好了,自己也知足了。
农村七八十岁老人的生活,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每年就靠三千多块钱生活就是这么残酷。
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靠家里的收成生活。家里有各种粮食,蔬果,还有用粮食蔬果卖钱换的各种油。有吃有喝老年人很满足?再说,还有政府每个月发的100元养老金。农村老人就靠这养老呗!
农七八十岁的老人,靠每月三百多块钱的养老补贴生活。
如果身体 健康 ,可以种种菜,种点五谷杂粮供自己食用,养几只鸡鸭下蛋自己吃,不用花钱买。他们从小劳动惯了,也闲不住,闲下来还觉得不得劲儿。
我父母八十多岁时,还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做饭炒菜烧柴禾,饮用水是自己院子里的压水井,老俩每月三百多块钱的养老补贴勉强能花。
逢年过节,我们给他们几百块钱的零花钱,都不要,还老是说,我们有钱,花不了那么多,其实是不想给我们增加压力和负担。给他们买的滋补品也舍不得吃。
老人如果身体得了什么大病,或生活不能自理,就得依靠儿女,住院费用得儿女出,指望那三百多块钱的养老补贴,那是杯水车薪,更没有钱请保姆或者送养老院。只能儿女轮流赡养,床前侍侯。
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很凄凉的。
农村老人七八岁靠什么生活?还好有个2百来元钱是国家补贴的,自己种点蔬菜可以去卖点钱,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粮食也是自己种的。
每天忙忙碌碌挺辛苦的,有时候还要去赚点零花钱,在马路边上种树,除草,一天能赚个七八十块,只要身体 健康 就好,也开开心心每一天
七十多岁的杨大爷一年多没吃过肉,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口肉,大爷住在猪圈内,苍蝇蚊子满天飞,还有一只狗时不时来找食物,木板就是床,没有褥子,枕头是用蛇皮口袋装的稻草,一床破烂不堪的被子就是唯一能御寒的。
杨大爷早年当过兵,后半生一直在家务农,老伴去世以后,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眼睛模糊看不清,下肢不能走路,瘫痪在床。
杨大爷只有一个女儿,身体不能自理以后只能来到女儿家,女儿住着宽敞的二层小楼,很多房间明明空着,却把父亲安顿在这个以前养过猪的猪圈内。
这个猪圈就在女儿居住的两层小楼旁边,仅靠一根棍子支撑着,墙壁破裂,墙皮都已经脱落了,随处都是裂缝,猪圈内除了一个猪食槽子和一张木板做成的床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了,家里的狗时不时地进来想找点残羹剩饭,却一无所获。
在城里做生意的邓先生回老家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个大爷住在猪圈里,一问之下才知道杨大爷在猪圈里已经住了一年多了,邓先生觉得这里不是人住的地方,很是心疼,于是回到城里以后寻求记者的帮助,记者和邓先生一起赶到了杨大爷住的猪圈。
记者:谁让你住在这里的啊?
杨大爷:杨蓉
记者:杨蓉是谁啊?
杨大爷:我女儿
记者:你住在这里多久了啊,为什么要住在这里啊?你吃过饭了吗?
杨大爷:昨晚上吃过,早饭没吃,午饭没吃,我就想吃点肉。过年也没得肉吃。
看见一个这样风烛残年的老人,唯一的心愿竟然是能吃上肉,如果能吃上肉,就算是这样去了也心满意足了,忍不住让在场所有的人心酸不已。
邓先生和记者跑到镇子上的饭店给老人要了一份回锅肉和一份米饭,当邓先生蹲下身一勺一勺把肉喂给老人吃之后,老人激动的痛哭流涕,涕泪交下地说着陌生人也比自己的女儿强啊。老了没用了没人管啊。
邓先生找来老人的女儿质问她,前几天他来的时候不是给过她二百块钱吗?为什么不给老人买肉吃,可是杨蓉却找借口说是前天下雨,昨天又干旱,没有肉卖,反正就是不给老人吃肉。
当听到老父亲说没人管他之后,杨蓉却理直气壮地说,“在这里好歹还有口饭吃,不比你上街讨饭吃强,还要我怎么对你”?
言下之意,就是她对父亲已经够好了的了。
邓先生说既然这样那就把老人搬到楼里面去住吧,在这里冬天冷,夏天蚊子苍蝇不断,老人的身体怎么受的了。
杨蓉:住楼上是不可以的,他太脏,屙屎屙尿的,会让我们无法住的。
嫌弃老父亲脏,可是有没有想过自己小的时候父母也是这样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大的,真是应了那句话,从来只有儿女嫌弃父母没见过父母嫌弃儿女的。
就连杨蓉九岁的小女儿都知道妈妈这样对待外公是不对的,可是她也不明白妈妈为何要这样对待外公?她只能是给外公送点饭,喂点水,给他点个蚊香。
孟先生无奈,只得求助于村支书,村支书又找来民政部门的领导,这位领导来到现场以后也是反复开导杨蓉希望她能让父亲住进她的二层小楼,可是杨蓉丝毫不为所动,最后领导说要走司法程序来告她不赡养老人,她依然还是不松口。
领导见说不动杨蓉,当即决定政府出面安排把杨大爷送到敬老院,而邓先生也提出养老院的费用由他来承担,可是就在养老院的人员要把老人背走的时候,杨蓉却说她舍不得父亲,不想让父亲走。
这是什么道理?不想让父亲走,又不好好对待父亲,让父亲住在猪圈里,难道她有什么难言之隐?
这个愚昧无知的女人直到现在还是认为父亲住猪圈挺好的,没啥,在她这里任何道理都是说不通的。
最后杨大爷还是住进了养老院,算是得到了妥善安置,可是如果不是碰到好心的邓先生,杨大爷岂不是还要在这样的环境里继续居住下去,直到自生自灭。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村里的一个七十多岁得了癌症的老人,两个儿子,小儿子在城里从来不回来,大儿子和老人就住在一个村里,老人身体硬朗的时候一直都在帮大儿子看孩子,可是等到老人查出癌症晚期以后,大儿媳妇就把老人赶回了自己的老宅子,说是别传染上他们。
大儿子想起来才去给老人送点饭,想不起来老人就饿着,邻居们看不过去也会经常去给送点吃的。
有一天,我妈包了大包子,去给这个老人送的时候,却发现老人已经身体僵硬,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死在床上了,从老人得了癌症到离世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我想如果能够得到两个儿子的悉心照料的话,老人是不会这么快就离世的。
老人的葬礼上,两个儿媳妇倒是哭的撕心裂肺的,拉长了声音一声一声妈的喊着,村里人都说这两媳妇真会演戏,就是让人听了恶心。
那么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都靠什么生活呢?我想大致分为这么几个情况。
1生活还能自理的老人,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是还要下地干活的,因为没有退休金,每个月只能领到一百多元,很多老人都是等到过年一块领,用来制办年货,平日里就还是自己种粮食,种菜,除了够自己吃之外,还能去赶集卖一些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老人还是好的,虽然身体累点,可是活的是有尊严的。
2生活本来能自理,却突然得了重大疾病的老人,很多农村的老人因为常年辛苦劳作,很容易积累下疾病,平常觉得不舒服也不舍得去看,等到实在撑不住了去医院一检查往往就是晚期了,农村得了癌症的老人就只能是自生自灭,看自己的造化了。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这是活的最痛苦的,往往会像滚皮球一样被子女推来推去,时不时还会遭到子女的呵斥,活的毫无尊严,只剩下痛苦。
4不用下地干活,子女给足够的生活费的老人。这类老人身体还好,可是子女心疼老人,不让他们在去下田种地,子女商量着给老人足够的生活费,让老人在村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这一类的老人在我们村里有几户,扳着手指头是能数的过来的。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猪狗不如,任何理由和借口都是站不住脚的!
唯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善始善终,我们也争取做文中第四类的儿女,给自己的子女做好榜样!
还能走动的靠自己,不能的靠子女,五保户靠村里!
其实农村人七十多岁了,只要身体 健康 ,他们一直辛勤的在劳动中,农村就是这样的环境。他们没有太多的养老保险,一个月也就一百多元钱。但是在农村只要你勤劳,有山货,和农产品。一般这些老人都会自己留一部分地,比如果树,来维护生活,这是个别农村老人现状。
还有一部分老人是六十到七十岁中间,在城市有一定退休金,但并不多,也就两千多一月。我对这现状用文学来作。(六十岁以上年龄保安谁保护谁)来诉作六七十岁老人的晚年生活,一个月就两千多,工资现状,也是生活的需求。所以一个老人说:找工作时工资你看着给,不讲穷。生活所以是多样的。
农村7,80岁的老人靠什么生活,各人的家境不同,个人生活观念不同, 健康 状况不同等,生活的境况与生活来源也不尽相同。
比如,子女在城里扎根的,可以到城里与子女一起生活,将土地流转,可以换个零花钱,也不会给子女添什么经济负担。
二是7O,71岁一次性补缴了养老保险的,靠养老金生活没任何问题,
三是那些壮年打工时给自已留了"后路"的老人(有存款的),可以不参加重体力劳动种地,保证口粮的基础上,1年挣个5O00一1OOOO元,加上政府给的补贴等2OO元/月左右,生活起来也没什么压力。
四是壮年打工种地时,将钱的绝大多数或全部给了子女的,那就只能靠土地收入加政府补贴维持生活,子女在其确实(生一场大病等)需要扶持时应给予帮助。
五是那些无法再种地的老人(子女也不种地,靠打工的),种地打工的钱都给了子女,生活能够自理的,除政府给的补贴外,可以将土地流转出去,可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子女每月可给其4一6OO元钱,老人生活也没什么大问题(农民普遍有2个以上的子女,负担起来就摊得很少了)。
综上所述,在农村绝大部分老人养老并非象某些农民所谓的"可怜"。对于那些少数确有慢性病的,可能负担丈些,但只要缴农合,还有政府对一些慢性病进行免减,报销比例提高,还是可以克服的,这方面不仅仅在农村,在城市也一样,有的病大多数人是治不起的。
俗话说养儿防老。人老了首先靠的是儿女,每个人都有家庭,家庭有老有小,儿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只要儿女健在,就得承担起父母的养老义务,因此,七八十岁的老人首先靠儿女生活。当然,老人绝不会只坐享其成,他们还在下田耕作,帮做家务,带孙子,仍然劳碌不停,直止精疲力竭。其次,如果儿女因工作不在父母身边,这种情况,只能靠老俩互相照顾了,生活费除老俩的积蓄养老金外,只有儿女们分担。三是,孤寡老人,无依无靠,会被送进养老院,由政府供养。四是,五保户除养老金外,由乡村保证供给生活费用,养老送终。
每月养老大约二 三百,自己种点菜还有粮食也是自己种的,子女们应该给点,农村老人生活水平不高,生活基本不成问题!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 。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自然不会惧怕,也不会吃苦受累,年轻时候你在孩子身上的投资,到了晚年,就是收获的时候了。
我想,最幸运的人生,莫过于此,你养他小,他养你我。然,现实生活中,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永远不是父母的。
孩子是父母的一切,而父母只是孩子的余光一瞥。更多时候,他们还会想方设法的啃老,直到你失去所有的利用价值,才肯罢休。
2013年的时候,赵宝刚导演有部剧叫《老有所依》讲的就是养老困局,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老无所依,已是普遍现象,孝顺二字,真正践行起来,着实很难,至少有太多的年轻人办不到。
有的是有心无力,有的是狼心狗肺,人只有到老了,才会发现,真正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这部剧由刘涛和张铎主演,他们在里面饰演一对夫妻,刘涛所饰演的角色叫木兰,张铎所饰演的角色叫吕希。
他们在北京安家落户了,但日子过得并不顺畅,接二连三的磨难,搞得他们崩溃至极。
剧中有这样一幕,木兰带着父亲去北京做手术,爷爷在家没人管,一起带着去北京,他又不去,生怕给孩子添麻烦。
于此,木兰给了叔叔婶婶一笔钱,让他们帮忙照料下爷爷, 婶婶接到钱的那一刻,立马承诺,就算是再忙,再远,也会每天坚持过去给爷爷做饭。
第一天的时候,她去了,一进门就喊累,说是倒了三趟公交车才过去的,还埋怨公公,怎么住的这么远。
第二天的时候,半路被邻居叫去打麻将了,第三天的时候,也偷懒没去,老爷子,一顿包子(第一天给包的),硬生生的吃了三天。
待到木兰带着父亲回来的时候,爷爷床头还放着已经发霉的包子,家里下水道堵塞,一片狼藉。
看到那一幕,眼角不由得湿润了,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为人子女的都能做到孝顺二字。
有些人就是只管小的,不管老的,更过分的是,她会觉得年迈的父母是累赘,生怕被拖累。
她总是有一万个不抚养的理由,站在老人的立场,虽然生养了多个子女,但真正能靠得住的只有那么一个。
在这部剧中,爷爷之所以还能 健康 的活着,多亏了木兰的父亲,是他一直在不遗余力的照顾着老父亲。
他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自己有一口吃的,绝不会饿着父亲。反而是他的弟弟家,甩手掌柜一枚。
多年来,既不出钱也不出力。
这种现象在农村很是常见,父母能指望的也就是心善的,有良知的,哪怕他自身并不富裕,也会竭尽全力。
反而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经济比较宽裕的,躲得远远的,就当自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似的。
《安家》中,有这样一幕,孙俪饰演的房似锦是个苦命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不受母亲待见。
若不是爷爷疼她,从小就被母亲塞到井里给淹死了,长大成人后,她到了上海打拼,靠着卖房子拿提成。
她一直惦记着在老家的爷爷,所以每次潘贵雨打电话来要钱的时候,只要提到爷爷,她都会给。
不论是多少,就算没有,也会借钱给她,为的就是让爷爷能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事实上呢,潘贵雨并没有把要来的钱花在爷爷身上。
就连房似锦给爷爷打去的看病的钱,她都私吞了,本应该带着老人去医院治疗,她嫌花钱,硬生生把他一个人搁在家里。
自生自灭,后来,爷爷走了,房似锦从上海赶回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她哭着掀了桌子,愤然离去。
所有的老有所依,都是有条件的,不但身边得有孝顺的儿女,兜里还得有钱,否则,一切都是虚妄。
《老有所依》中,如果没有木兰的父亲,爷爷早就撒手人寰了。
《安家》中,爷爷之所以突然离世,不是真的到了该走的时候,而是在该治疗的时候没有及时送医院,该治疗的时候,选择了放弃。
人的命,金贵与否,跟有钱没钱,息息相关,有钱,你的命就值钱,没钱,你的命就一文不值。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人到了晚年,并不是活得越久,越幸福 。若已丧失基本的功能,连最隐私的事情,大小便,都无法自理的话。
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已经失去了该有的质量和体面,再多活几年,于人于己,都是一场灾难。
到了那个时候,安静的睡去,不受任何痛苦,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当生命力因疾病或年老而衰竭时,死亡就显得不可怕了。
死亡的恐惧来自于生命的渴望。
有人说,假如我能预知我的死期,到时候我一定不让爱我的人觉察,我要和她一起度过一些最轻松愉快的时光,然后悄然离开,独自死去。
这辈子,无论爱与不爱,孝与不孝,下辈子都不会再见。
父母与子女之间就是一张没有回路的单程票,明知越走越荒凉,也会笑着走下去。
人间的亲情,就像是无根的浮萍,看破放下,就没有什么可纠结了,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便是不负此生。
子女孝顺,则乐享天伦;不孝,亦两不相欺。养老,还得靠自己,少来夫妻老来伴,好好珍惜身边的伴侣。
或许只有他才会对你不离不弃,陪你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我的爷爷卒于2020年8月11日,享年75周岁。根据那天上午见过他的邻居们的说法是,他步态稳健,精神状态看起来尚佳,谁也想不到,他已经在那个时候笃定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在选择自杀的时候,恰逢奶奶外出,儿女和孙辈们都不在身边。
回顾爷爷这一生,他并未能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学上取得任何成就,且出门到外,也是负面评价居多,但他却是我最爱戴和敬佩的人,没有之一。
爷爷一生勤奋,作为一个没怎么念过书的农民(早年家庭贫困,且教育不普及),除了种田(包括承包别人的田地),他还做过木工,干过建筑,照看过林厂、果园,烧过锅炉,拾过破烂,走街串巷做各种生意。
早年间,爷爷在刚与老爷爷(爷爷的父亲)分家时,爷爷靠着自己的勤奋,买了村里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间用红砖盖的大瓦房。大儿子19岁就娶上了儿媳妇,这一切看起来都格外圆满,但爷爷可能从来也没有想过,他之后的人生会跌入谷底,且需要他一直劳作到70多岁,情况才能有所缓解。
爷爷在90年代,他40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得了食道癌,好在是早期,通过切胃,花了上万块钱得以治愈。当时一个小学的校长,一个月工资也才几十块钱。爷爷的体重从140多斤,瘦到了90多斤,他的胃口变得极小,医生告诫他以后不能做任何重活(但他之后的30年从未将医生这句话放在心上),家里也从经济宽裕到一无所有。如果只是这样,生活应该也还不算太糟糕。
但不幸的事情,总是喜欢一桩接一桩,我的父亲在外做生意,欠了几千块钱(2000年左右),且得了精神病(那个时候治病没有医保,都是需要自费的)。后来有一天,在我姐姐未满15岁,我12岁,弟弟未满10岁的时候,我父亲选择离开了我们这个家。
奶奶哭得昏天暗地,爷爷看着我们,满面愁容。邻居们都纷纷言论“这么困难,这三个孩子以后恐怕是没得书念了”(当时还未普及义务教育),但爷爷临走(出去打工赚钱)的时候跟我母亲说:“无论如何,我们再苦再难,也要供这三个小孩子念书”。
在邻居看来,爷爷说的那句话,只是在说大话。毕竟当时赚钱门路很少,且读书费确实挺贵的。但在我大姐初三没考好,决定去私立学校复读(说是效果好,但是复读费更贵)的时候,第一个支持的是我爷爷,姐姐复读也没考好,支持姐姐去念中专的也是我爷爷。弟弟不爱学习,高中念完不想念了,一直念叨他无论如何要去读个大学的也是爷爷。我读大学期间,一直支持我学费的也是爷爷。
直至弟弟毕业,我们家里也没有欠别人一分钱,我们姐弟仨并不算节俭,家里也从来没有断过我们零花钱。爷爷奶奶一直做的都是体力劳动,我母亲也并未有额外的创收才能,是爷爷“赚钱”的兼职-“捡破烂”给了我们更多的生活保障。
爷爷在本职工作之余,到处搜集瓶瓶罐罐、纸箱子一切能换做钱的废品,且这个他兼职做了很多年,他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去各个地方捡拾废品,在干完“本职工作”之后,和奶奶一起把废品分类整理好。在攒够一三轮车之后(差不多几百斤),他需要骑到好几公里开外的收废站去(那里给的价钱高),遇到上坡或者路不好走的地段,90多斤的爷爷会下来推行(常年劳作,且胃口很小的他很少超过100斤,瘦的皮包骨头)。我从未听过爷爷喊过累,在家里连续劳作从早上日出到晚上月亮上升的时候,没有;在外啃着馒头,顶着30度的酷暑,推着几百斤的三轮车的时候,没有。
时至今日,在我们那个偏僻的农村,像我们一样,姐弟三人都走出了我们那个落后的城市的家庭且都不再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者的,为数不多。我们能有今天,爷爷肯定功不可没。
爷爷一生节俭,甚至到了抠门的地步,对自己是,对亲戚朋友更是,唯独对自己儿孙大方。
他出门在外买东西,非必需不买,必需也要选最便宜的买,就连吃的,也是拣别人卖剩下的、快过期的,不太好的那种买。他不舍得给自己买水果吃,不舍得给自己买肉,奶奶买他也不许,有次骑着自行车去市里(市里距离我们家十公里左右),车胎漏气,他一路走走停停,不断借别人家气管子打气,但就是不舍得花5毛钱补胎。但是每逢我们给他伸手,他总是毫不犹豫,且还会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次他在外打工回来,总是要给我们去买肉包子,但他自己从来不吃,之后在我们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才发现爷爷最爱吃的就是肉包子。
爷爷的勤奋、节俭是烙印他身上的美好的品质,哪怕后来我们陆续毕业参加工作,家里经济有所改观,且他的年岁也在不断增加。但他还是不舍得赋闲在家,我们不让他出去工作,他就背着我们自己去砖窑上给人挖土。他依旧不舍得给自己花钱,我们给他的钱,他都让奶奶攒起来,我们仨谁有难处了,他就把这个钱拿出来给谁用。
我们之前一直以为爷爷是因为我们三个才不得不这么辛苦,直到最近几年,我们才懂得了爷爷。奶奶比爷爷大4岁,一直跟着爷爷在外漂泊,奶奶过完70岁生日的时候,就一直闹着说要回家养老,我们也都觉得该回家养老了,爷爷虽然不乐意,但耐不住我们所有小辈的劝说,我们都觉得于情于理,他和奶奶都应该回家休息了。没有想到,我们做的这个决定,却是害了他。爷爷在家的时间,也不肯闲着,把原先承包出去的地收回来自己种,喂了几只羊,还去市集上去做小商贩,但他每次出去也就只能赚个一二十块钱。就算是这样,他依旧觉得他对于这个家庭没了价值,只能花钱,不能再有任何创收了。他中间有过挣扎,要再次出门务工,被我们所有人劝阻,第二次挣扎的时候,我和姐姐支持了爷爷,但爷爷最后考虑到奶奶,且他也依旧74岁了,他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了。所以他后来又放弃了。
在爷爷去世之前,因为跟邻里闹了一次纠纷,离家出走了一天,他越发对自己的苍老无奈和失望了。
我们所有人吓坏了,我们姐弟仨包括远在深圳的叔叔都分别赶回了家去看望他。我回家的时候,顺便去镇上办理迁户口的事情,我让爷爷带我去镇上,爷爷一直在念叨,他没能力了,原本还想攒钱给家里买个车,有个车多风光,他现在只能骑着三轮车带我去镇上,让我丢人了,我急忙忙反驳他:“现在留在家里的没人会开车,我在上海,有车还不如没车方便,要车干什么?且这有什么好丢人的啊,我哪怕骑自行车我都不觉得丢人”,他听了只是一直在叹气。
我走的时候,那天下雨,爷爷送我去坐公交车,我突然很想吃家里的烧饼,趁着公交车没来,我跟爷爷说,我们去前面买个烧饼把,爷爷怕我赶不上车,让我一个人在公交车站牌等,他骑着电动车往前去,爷爷跑了很远没买到。车来了,我着急上车去火车站,爷爷很着急的跟师傅说等一下,连伞也不打,一头扎进雨里,然后我爷爷(75岁)怀揣着几个大馒头踉踉跄跄的跑来,一把扔我怀里,就骑着他的小坐骑走了,(爷爷以为我饿了)。我在车上感慨万千,但万万没想到,这一幕将是我爷爷留给我的最后一面。
后来,据奶奶说,他觉得他以后活着的每一天,除了可能会给儿孙们增加负担外,再无任何其他价值了,不如早死了算了,这样儿孙们也不用担心他可能会生病,还需要照顾他,甚至还要花巨额的医药费。
我后来有一天做梦,梦见二十岁的爷爷拉着一个地板车,地板车上装满了木头,奶奶在后面推着,跟他早年一样,爷爷和奶奶就这样走了十公里,把木材卖给城里的木材商,但梦里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我梦见那些木头后来都长到了爷爷的坟头,并长成了一颗颗大树,开满了繁花。
西晋文学家束皙在《饼赋》中这样写到:“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里的“曼头”就是现在的包子。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喜欢食用,辽国契丹贵族也将其视为美馔。
到了南宋,《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如今,北方和南方仍保留着对包子的不同叫法,而且馅料与口味也有差别。北方人性格豪爽,在包子馅料的选择上更为粗犷,胡萝卜、海带、粉丝、鸡蛋、茄子、豆干、酸菜均可入馅,口感或酥烂或生脆。南方人细腻温和,崇尚清淡、量小的饮食习惯,似乎不太重视饱腹感而更追求精细的制作水准,要求皮薄却不漏汁显示制作技艺高超。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