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白衣民族”——朝鲜族 长白山是人参的故乡,冰雪的世界。所以,长白山的民风民俗都与人参有关,与冰雪有关。 风雪之舟-爬犁 文雅一点地说,又中叫雪橇,样子像车,但没有轮子,全靠两根圆木底座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有大有小,
“白衣民族”——朝鲜族
长白山是人参的故乡,冰雪的世界。所以,长白山的民风民俗都与人参有关,与冰雪有关。
风雪之舟-爬犁 文雅一点地说,又中叫雪橇,样子像车,但没有轮子,全靠两根圆木底座在冰雪地上滑行。爬犁有大有小,有人拉的,有兽拉的。小的是人拉的,叫小爬犁;兽拉的是大爬犁。因所用的兽不同,又分为马爬犁、牛爬犁、狗爬犁、鹿爬犁。其中以马爬犁最大,载重最多,跑的最快,如果若是冰雪道上驰行,其速度不亚于一辆载重车。
由于长白山风雪最大,据长白山气象站的统计,全年平均有140多个降雪日,冬季里满山遍野白雪皑皑,最深处要在1米以上。即便是经常通行的大道上,也一直为冰雪所覆盖。因此,在冬季里用爬犁作交通工具,是最便当不过了。大车轱辘在那冰雪道上走常常要打滑;而靠滑行的爬犁便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因此,人们都称它为“风雪之舟”。
爬犁,一般都用韧性较强的椴木和榆木制成。制作之前,先将成材之料浸在水里泡上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火上烤,靠火烤之力在中间段烤成一个45度角,翘趣的部分园子作为爬犁辕子,小的可以人拉,大的可套牲口。下边平直的部分加上支柱,做成车箱,可以坐人,可以坐人,也可以装货。
现今,在长白山旅游线上,场站为旅客设计的装有篷盖、铺有兽皮、生着炭火盆的大爬犁,坐在里面烤着炭火,吃着火烤的鹿肉、敲开火盆里埋着的山核桃,透过小窗口望着窗外红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冰雪世界,真是人生最难得的享受。
农夫之宝――乌拉,也有写成靰拉的,它是从前农民冬季必穿的一种鞋。大家都 看过**《智取威虎山》吧,戏中的猎户老常,脚下穿的就是这种鞋。有一首谜语,就是单道靰拉的形状及其性能的:
有大有小,农夫之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开不动,绑起就跑。
它是用粗糙糅成的猪皮或牛皮缝制的大套鞋,半高腰,前脸上纳成许多褶子,在两边缝有密密匝匝两排扣绊,土名叫乌拉耳朵,故而谜语说“脸多皱纹,耳朵不少”。乌拉里面絮上一种特殊的草,草外面包上棉布绕子,然后用绳子穿过两排扣绊紧紧将鞋裹住,这样,即使走在大雪窝子里,也不会往鞋里灌进了点雪,走在泥水地里,也不会向里边渗水。所以进山里干活的人,非穿乌拉是无法在雪地里活动的。絮在乌拉里面的草,名叫乌拉草。在长白山下草甸子里或者是在山坡上,生长着一簇簇细长如马尾般的草,春夏时是深绿色,秋季干枯后呈骆驼绒似的暗红色,其样子甚是好看。这种草富有韧性极强的纤维,用棒槌反复捶打后,变得十分的柔软绵茸,塞到乌拉里面包裹住脚,比穿什么都暖和。人们在多么寒冷的冰雪地里走,也不会把脚冻坏。我常见从大雪窝子里走出来的人回到家里,把脚从乌拉草里抽出来,腾腾地冒着热气。因此,山里人都视此草如同珍宝一般,将它与人参、貂皮列在一起,统称为关东三宝。清代著名诗人沈香余曾有 《咏乌拉草》诗二首,其中四句说得很形象:
任他冰雪侵鞋冷,到处阳春与脚随。太史豳风图绘否,献芹愿报一人知。”
他在诗前还有一个小序,曰:“人缝皮为鞋,附以皮环,纫以麻绳,最利跋涉,国语名曰乌拉。内藉以草,此草不知何名,生而性温,椎之使绵,纳之乌拉中,可御寒,故名乌拉草。”
还有一位更为有名的诗人金朝觐(他与《红楼梦》续作者和伟元、高鹗交往甚厚)也曾写诗称赞乌拉草曰:
“草名乌拉古无传,近与村农用最便。露重芒鞋侵晓去,霜凝葛履觉春寒。山中踟蹰名称异,王不留行义可捐。几处芊眼平野绿,拟随谢屐到峰巅。”
最后一句用的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话,李白说他穿着南朝谢灵运的木屐,说穿上乌拉即使攀登到像李白梦中所见的天姥峰也不费难。
防滑套鞋――冰扎子 在长白山区到野地里干活的农民,特别是进山打猎和砍柴的人,不仅要穿乌拉,有时还要再套上冰扎子。 因为有些山坡的雪经过日晒和风吹变得溜滑冰硬,很难可攀登,特别是在春初江面上跑“沿流水”时,河道光滑如同镜面,很是难行。因而人们行到这些地方时须要在乌拉外面套上冰扎子。冰扎子的形状就跟今天登山运动员所用的登山差不多,只是作工极其粗糙而已。
包米窝子鞋和狗皮帽子 解放前,人们常用包米裤子(即包米棒子外面裹着的皮)纳成一种毡窝似的鞋。纳好之后,在鞋鞋底外面再缝上一块皮子,里面絮上棉絮或者乌拉草,在家里可穿,走到外面遇到烂泥地也不怕(因有下面的皮子保护,水渗不进去)。包米是长白山主要食粮,包米裤子家家都有,不用花一分钱便可制成,因此几乎大人小孩人人都穿这包米窝子鞋。
狗皮帽子 也是长白山人冬天里必用之物。因为天寒雪冷风大,冬日里出外只戴一般的棉帽子是不行的,必须戴兽皮帽子。但兔子皮发脆,不抗戴;狗皮韧性大,狗毛长,价钱也不贵,所以一般人多戴它。家境稍富裕些的,有戴猣狐狸皮、獾子皮和水獭皮帽子的,当然,其防寒作用就更大。
婴儿的梦之舟――摇车子 人们差不多都听说过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生了孩子吊起来。”这三大怪与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乌拉草)、关东三大奇(棒打獐,瓢舀鱼、野鸡飞进砂锅里)一样,虽然说它是泛指东北地区而言,不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习俗,但是在长白山区更有浓郁特色。因为长白山地处柳条边外,是清初封禁的地区,因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和经济文化闭塞,自然地形成了这种特有的生活习俗。就说窗户纸糊在外吧,那是因为长白山雪大,如果像关内那样将窗户纸糊在里,风雪吹过来必然在窗棂上落满积雪,遮挡住室内的光线,而且春天雪化时,又会将窗户纸湿透水流进屋里来。因此,当地居民都把窗户纸糊在窗子外面,而且在纸上还要洒上些豆油,雪花飘落上面因为光滑而不会积挂。至于,大姑娘叼着个大烟袋,那是极而言之的话。一般来说,长白山区冬日严寒,人们很难出于到户外活动,一般只是在家里守着个炭火盆猫冬,特别是老人、妇女、小孩。因为无事可做,大多数人都对着炭火盆抽旱烟,抽烟又没有卷烟纸,只好使用烟袋。有些女人也抽,但多是上了岁数和已婚的女子,姑娘家抽烟却是极少见的。
生了孩子吊起来,即是说山区的孩子多睡在摇篮里。长白山区在冻天寒,屋内取暖全靠将火炕烧得热热的,人躺在上面要烙得翻几个个儿后才能睡着。小孩子睡火炕必然因火大而易生病,故而将其安睡在摇篮里为妥当。长白山区的摇篮与别处稍有不同。这里的人称它为“摇车子”,也叫“悠车子”。它的形状像个两头都圆的小船,外边油饰一些花草鲤鱼之类的图形,用四根绳子拴到房梁上。母亲可以一边干活,一边用手推着“摇车子”哄孩子睡觉,东北民歌“月儿明,风儿静,树叶照窗棂”,就是这些妇女守在摇车子边哼唱出来的。
山神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 。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满族风俗:长白山是金、清两代女真族在中原所建皇朝的发祥地,因之聚居的满族人是很多的。而自1894年日本呑并朝鲜之后,许多满怀亡国恨的朝鲜人纷纷渡过鸭绿江、图门江来到长白山定居,因此这里的鲜族人也很多。解放后,我国政府在长白山北麓建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山南建立了宽甸满族自治县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所以,长白山也与云南大理、贵州苗岭一样,是民族风情十分浓厚的地区。
现在,我们先介绍一下满族的民族风俗。满族人男女老少日常穿的服装主要是旗袍(即旗人的袍子,在满语称作“介衣”)。旗袍在清朝曾作为国服在全国推行,它的特点是圆领、大襟,四面开,右边大襟上缝有扣绊。女式旗袍的禊开得大而宽,便于做激烈活动和马上动作。袖口上配有箭袖(亦称马蹄袖),很适合于游牧骑射民族的生活。满族妇女不裹脚,清朝时妇女都穿一种高跟木底的“旗鞋”。因底跟安放的部位不同,又分为“花盆底”和“马蹄底”两种。鞋面上用彩线绣着各种花鸟图案,走起路来让人感到飘飘摇颤摆,如同风摆杨柳和水上浮萍一般。
满族也是一人酷爱歌舞的民族,有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和民间舞蹈,例如男子常跳的动作大情绪激昂的蟒式舞,女子喜欢跳的软柔洒脱的笊篱姑姑舞等。关于笊篱姑姑,民间还留传一个传说,说有一个年轻貎美、心地善良的笊篱姑娘,在邻里之间普行善事,深受人们喜爱。有一天,她进山里采蘑菇,不幸走麻达了(即迷了路),七天七夜没有能够从大山林里走出来,终于冻饿而死。死后,哪个女子有了不幸遭遇,都要烧香向她祷吿,从苦海之中给指出一条能够生活下来的路。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在满语中含“激动不安”和“狂怒之人”的意思,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所形成的一种多神崇拜。萨满教没有庙宇和神祠,也没有专职的掌教和祭主等神职人员。信奉此教的人们,在族人中自发形成一位“察玛”,主管每次祭祀天地、山神、土地和祭祖、许愿等重大活动。谁家有了难有了病,便请“察玛”到家里来跳神,以驱邪除气色鬼。因为,人们相信察玛是可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具有天神附体的能力。
萨满教,有自己独特样式的法衣、法具。法衣中最重要的是神帽。帽为圆形,四周套有**乡花布罩,顶端是用铁丝弯成为九个序列排开的圆形帽顶,上边是用铁镶着铜铃和飘带,帽沿上缀着串珠和穗子。而神袍,则是用犴皮或鹿皮做成的大袍子,袍身长可过膝,身上披挂着赭**腰带,腰带下垂到脚面上,在前胸和后背处挂着铜镜,在领口和袖口之处镶有云纹图案的花边以及小锒铛等饰物。神鼓,是椭圆形的单单面皮鼓,鼓面多用狍皮和鹿皮制成,鼓槌长约尺把,是用鹿大腿骨包裹狍皮制成的。
每逢有祭祀和治病等活动时,察玛便要穿上法衣,手拿神鼓为人表演跳神活动。一般来说跳神都 在晚上举行,人们围着一堆筹火,察玛手击神鼓全身抖动,为们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由于鼓声激昂,再配以法衣上各种锒铛的响声,造成一种相当的神秘的氛围。察玛饰演大神,他一边跳一边唱着词语,或是诉说天神的威灵,祖先的品德、功绩,或者是诉说病人贡献遭遇的邪祟。这时,还要配以一个“二大神”,要在一旁帮腔回话,与大神有问有答,把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把情绪更加推向激烈。有的大神还要当场表演一些绝技,或是呑剑,或是赤脚走铡刀,或是吃火炭等等,以示神的威力。最后,是飞快急速的旋转,鼓声疾如暴雨同,法衣挥舞得让人头晕目眩,最终是在一片让人惊心动魄的“哩哩”声中,大神昏迷晕倒在七八个大汉的手臂中,然后再慢慢地苏醒过来。这意味着神已从察玛的凡身肉体中离去,跳神活动至此结束。
满族人还有尊老敬祖的风俗,家里边每有重大的喜事,例如结婚、生子、升官等等,都要把祖先牌位请出来放到祭坛上烧香上供,并把族里老人请过来设宴款待。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因罪流放到黑龙江古塔的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中对满族的这种宗教风俗早有详细记载,曰:“俗尚鬼,有疾必跳神祈禳,名曰插马,头带铁马,衣彩衣,腰围锒铛,手摇扇鼓,跳跃转折,神来则口呑火,胸穿箭,足履刀刃,全不畏怯,疾亦每每得愈。乌喇插马,虎头熊皮,其形更怪。又家中顶神,以绸帛细条扎如佛手状,名曰祖宗,凡岁时荐新,必以跳神祭之,有好事则还愿。”
满族人最崇拜的人物是三国时期的关羽,称他为关老爷,因为历史名著《三国演义》已将关羽渲染成集忠、义、勇武于一身的非凡人物,这很符合满族人崇尚武功、恪守信义的传统道德观念,在清朝入关之后,更加把关公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封他为协天大帝,甚至连人们生活中最关紧要的钱财大事也要他来掌管,人们拜他为武财神,因此关公庙宇在天下各地最多,在满族聚居的地方更是少不了关老爷庙。
老乡燕萍在长春的一家大医院当大夫,我们同在一个城市工作,闲来她总喜欢到我家来聊聊天,说说家乡长白山的老故事。
这天夜晚,燕萍由大学刚刚毕业的女儿陪着来串门儿,妻子在桌上准备了瓜子、葡萄、香水梨和一些小食品招待她们娘俩。
燕萍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夸着瓜子香,妻子笑着说:“可不是,这是我在‘世界最香’那家买的,能不香吗?”
一旁吃着薯片的燕萍女儿颇有些不能理解:“那瓜子有什么好吃的,吃完了吐得一堆皮儿,不卫生,我妈和阿姨怎么好这口!”
燕萍略带嗔怪地对女儿说:“你们这些孩子呀,就是好吃的吃多了!我小的时候,只能在遇到节日和村子里放露天**时,你姥姥才会炒瓜子。炒熟了,你姥爷就用小葫芦瓢给我们姊妹几个分成几堆儿,这堆少点儿,就从那堆儿匀过来一点儿,直到分得均匀了,才让我们来拿!”
燕萍的一席话又引起了我们儿时的话题,于是一串串和“吃”有关的故事,让这个夜晚充满了五味杂陈的回忆……
从“中秋拜月”说起,燕萍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小时候,每年八月十五晚上,我爹我妈都在院子里摆上桌子,上面摆上月饼、山葡萄和山里红,我们这些孩子流着口水一直盼着家里主事儿的爷爷发话拜月,可是爷爷说必须等到月亮出来照到了桌子上的供品,仪式才能开始。
看到月亮刚刚从云彩里钻出来,弟弟急急忙忙去屋里喊爷爷,可是等爷爷出来,又一片云彩飞来将月亮遮住了,弟弟气得直跺脚:“完了,完了,又遮住了!”……总算月亮露脸了,爷爷领着一家人慢条斯理地跪拜祷告,我们也只好随着跪下站起来,站起来又跪下。总算等到月亮上的嫦娥吴刚吃完了,我们可以分享供品了。——这才是我们守候了一晚上的真正目的。
姊妹们分的一块月饼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我舍不得吃,只是用舌头舔舔月饼上的面渣儿,克制自己的馋虫,将月饼捧在手里准备第二天带着上学吃。
妹妹过来了:“二姐,你的月饼跟我们的不一样,让我尝一点行吗,就一点……”经不住妹妹的央求,我两只手将月饼握在手里,只露出一块小边儿:“说好的,只能咬一点儿……”那知道妹妹抓住我的手,狠狠向着嘴里塞,吭哧一大口,咬去了大半个月亮,还得了便宜卖了乖,跑到大姐那里炫耀:“二姐的月饼可好吃了!”引得大姐也来了,指着妹妹留下的月牙形牙印儿尖角儿说:“老二,就让姐姐咬一下这个尖儿尝尝吧!”经不住大姐软磨硬泡,我又用手护住月饼,只露出一个角儿:“大姐,说好了,就咬一点点……”没想到大姐比妹妹还狠,活生生用牙齿将我的手支离月饼,吭哧一口,我的月饼只剩下了一块圆边儿,气得我大声哭叫,妈妈来了:“傻孩子,人家将自己的藏起来了,吃你的,你就给!”然后硬逼着姐姐和妹妹拿出她们藏起来的月饼,每块儿掰下来一个角还给我……
那个年代穷呀,我十几岁的时候,春天跟着哥哥去山里挖贝母,十棵二分钱。记得我俩从家里走的时候带了一袋子玉米馇子,住在山里看山老人的窝棚里。玉米馇子熬粥不经饿,哥哥就将粥熬得稠得像葫芦头;没有菜,每天就是采野菜山糜子熬汤,喝得我直拉肚子。
窝棚里的老爷爷看不过眼了,就指着碗里的咸鱼说:“孩子,别光吃野菜汤了,来吃点咸鱼吧!”——其实所谓的咸鱼也不过是一碗清汤底下沉着的一小块儿咸鱼!
我问老爷爷:“碗里的鱼能吃吗?”老爷爷说:“孩子不能,鱼要留着明天再熬汤的。”老爷爷用筷子蘸一点鱼汤,在嘴里吮一下给我们示范,我才知道这一小块鱼,只不过是用来借借味道罢了!……
吃成了那个年月最终极的追求目标,春天白柳条儿刚刚抽出嫩芽儿,我和伙伴们就会一把把捋下来塞进嘴里,那淡淡的苦涩夹杂着一点点酸香,真是无上的美味,山菜冒芽儿的时候,也是我最高兴的日子,那时我喜欢背着段树皮筐去采大叶芹,回来在石磨盘周围摆上一圈儿,绿莹莹真是好看!我乐颠颠地等着妈妈从地里回来包苞米面儿菜包子吃;夏天山李子刚刚结出青涩的果儿我们就会爬到树上揪下来连核儿一起咯吱咯吱嚼碎吞到肚子里。最喜欢秋天,不用说香透林子的蘑菇,山核桃、元枣子、糖李子,光是山梨就可以让我们享尽了口福!我爹会打回几背筐山梨,放到大面槽子里,割来一大捆散发着特殊香味的捂梨蒿子盖好。我们一天天扒开蒿子找,看看有没有捂得黑软的,等不及了就拿硬邦邦的青涩的果儿啃!——捂熟的山梨充满了汁水,甜酸略带一点儿涩,每天上学我们都会揣上几个边走边吃。妈妈还会把半熟的梨放到锅里蒸熟,用麻线穿起来一串串挂在茅檐下风干,这样冬天我们就可以吃到“梨坨子”了!
爷爷更有办法给我们解馋,那年大年夜,爷爷眼看着我们分到手里的几块糖果和一小葫芦瓢瓜子吃完了,就卖了个关子:“想要好吃的跟我来呀!”
一听到吃的,我们一群饿狼都瞪起了眼睛,尾随着爷爷进了仓房,爷爷指着一个装满沙子的铁桶说:“这就是好吃的,帮我抬到屋子里去!”
我们顿时傻了眼,爷爷呵呵笑着:“抬回去,爷爷会变戏法儿,用沙子给你们变出好吃的!”——水桶抬进了屋子,爷爷在地上铺了一条麻袋,将沙子一股脑儿倒了出来,呀!一颗颗通红通红的山里红从沙子里蹦了出来!——原来爷爷有自己的保鲜绝招儿:秋天采来的山里红,爷爷在铁桶里一层沙子一层果儿盖好,到了过年时拿出来还是和刚摘下来的一样新鲜!
为了能挣点钱养活着一大家子人,我爹从供销社里领回来几麻袋山核桃,晚上召集全家砸核桃将核桃仁抠出来去换工钱,开始我们很感兴趣,因为可以吃到核桃仁。这边妈妈刚抠出来一块整瓤儿放到碗里,一转身就没了,不是叫这个孩子偷着塞到嘴里,就被那个孩子攥到了手心儿。时间长了大家吃腻了,不再被核桃仁吸引,就偷摸着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于是我爹就开始讲故事吸引我们。
我爹满肚子都是稀奇古怪的故事,有时候还将身边的人放到故事里,云山雾罩的,让我们信以为真,记忆最深的是他讲的据说是爷爷亲历的桦树沟钱大爷的故事:
——那年你爷爷去桦树沟地主老刘家做长工,他家有一个小半拉子(没有父母的孤儿),就是现在你们的钱大爷,那时他住在老刘家给他家放猪。刘家虽然是地主,不过心肠好,对半拉子和长工不错。刘家就一个独生女儿叫兰儿,和小半拉子岁数仿佛,经常在一起玩儿,只是刘家女儿因为喝老林子烂树叶子里冒出的泉水,得了粗骨节病,阴天下雨就疼得直哭,兰儿一哭小半拉子也掉泪。
有几天,小半拉子连着几个晚上都会做同一个梦:梦到一个穿着红肚兜的光屁股小娃娃要和他做朋友,半拉子问娃娃家住在哪里,小娃娃说住在鸡冠砬子椴树屯风摆村,顺着红线路走就能找到他。半拉子上山放猪果然见到了一条红线向着山里迤逦而去,他颇为好奇,就顺着红线一直向深山里找去,忘记了自己还放着一群猪。
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半拉子抬头一看夕阳脚下果然有一道像鸡冠子似的山崖横在面前,线到一棵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的老椴树下消失了,半拉子有些疲惫,就靠在树下睡着了,梦里那个小娃娃又来了,他嘻嘻笑着告诉半拉子:“你已经到了我家了,快和我一起玩吧!”——一阵山风将小半拉子惊醒,这时四野里已经一片黑了,半拉子感觉到头顶上一片光亮,抬头一看,只见老椴树十几米高的树杈上有一处红彤彤的光一闪一闪的。爬树可是半拉子的拿手本领,他蹭蹭爬了上去,原来是一棵大人参发出的光!那棵人参足有二斤沉,被厚厚的青苔包裹着,水灵灵的参叶儿上面还顶着通红的参花儿,闪着红宝石般的光彩。半拉子小心翼翼用苔衣将人参包好,下了树,将人参抱在怀里,在参花的红光陪伴下依偎着老树又睡着了。恍恍惚惚的梦里,小娃娃坐在了小半拉子怀里,他捏着小半拉子鼻子开玩笑:“我是这山里的神仙人参娃娃,我给你一粒人参果,你回去给兰儿吃了,她的病就会好了……”
当小半拉子被找他的刘家人的呼喊声唤醒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怀里的小娃娃也不见了踪影,脚下果然有一粒通红的人参籽儿!小半拉子拾回人参籽给兰儿吃了,她的病真的好了,模样也越长越俊,后来嫁给了小半拉子,她就是你们现在的钱大娘。人参娃娃和你钱大爷一家一直很好,还在夜里给你钱大爷家送些精米白面……”
我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怪不得钱大爷白发皓首,仙风道骨,原来和人参娃娃是好朋友呀!我极想也有这样的神奇经历,就将这个故事讲给邻居的小伙伴听,于是趁着去山上采猪食菜的功夫,偷偷跑到十里开外的桦树沟钱大爷家,借着讨水喝求仙问道。
可是当我们支支吾吾说出想法时,钱大爷和钱大娘笑出了眼泪:“这十里八村的谁不知道你爹会讲‘瞎话’(民间故事),看他把孩子们唬的……”
我们不相信钱大爷的说法,思忖一定是钱大爷不想告诉我们,二嫚儿还偷偷扒着房梁上一条绳子拴着的树杈勾着的干粮筐,想看看里面有没有人参娃娃送的白面馒头,可是里面只有几块干干巴巴的苞米面饼子……后来我们还跟踪过下田去的钱大爷,也只是见到钱大爷在自留地里除草,没有见到他去鸡冠砬子去会人参娃娃。我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钱大爷是好人,为了保护人参娃娃不被贪心的人找到,他一直严守秘密,处处提防,于是我们更佩服钱大爷了……
不过有时这样的神奇故事也不能吸引我们老老实实在家里抠核桃仁,小伙伴们这个从家里揣几穗苞米,那个从家里偷两把黄豆,趁着月亮地儿,顺着学校没有玻璃的窗框子钻进去,在半个油桶做成的炉子里塞进木头柈子,生火炒豆子吃……我爹一看拢不住孩子,就讲恐怖的鬼故事吓唬我们:
——我给你们讲一个“前走走,后倒到”的故事吧:晚上是不能随便出去走的,因为黑天了,小鬼儿就出来了,小孩子最容易遇到“前走走后倒到”——这种鬼像小孩子一样高,浑身都是蓝色的,晚上提着蓝色的灯笼在街上走,走三步,退两步,嘴里还像老鼠一样“吱吱’叫着说:“前走走,后倒到!”到了人家的门口,小蓝手一摆,插得多紧的门也会呼啦一下开了,它会在躺在炕上的小孩儿的胸口一摩挲,小孩儿的心脏就出来了,它抓起来放进嘴里,“秃噜”一下就咽下去了……
一段时间,“前走走后倒到”成了我们的噩梦,人倒是规规矩矩在家里抠核桃仁了,可是睡觉时却蒙着头,憋得一头汗,生怕被“前走走后倒到”挖了心去;上厕所要央求着哥哥姐姐点着松明子陪着去。一次姐姐突然喊:前走走后倒到来了!吓得我裤子没提上就在雪窝子里连滚带爬往家跑……”
看着燕萍女儿像是听《天方夜谭》似的的好奇神情,我接下了话题:
——吃是那个年代的精神动力,那时候学校每周都有两三天的支农劳动,我最盼望的还是生产队里每天中午为同学们准备的大豆腐汤——满满的两大桶,坠得压在社员肩膀上的扁担弯了腰,吱嘎嘎响。豆腐汤的上面浮着一星星生油花儿——那时做菜是舍不得放油的,在菜出锅的时候,上面淋上几滴豆油,纯属于为了好看——社员将汤上面的蒿子棍儿捞出来(为了防止挑着走时,汤晃出来,扔进一把蒿子压稳),用一个大葫芦瓢舀出一瓢汤,呼啦啦倒进我们方形铝饭盒子里,这时田野里没有了鸟语花香,只听见一阵呼噜噜喝汤的声音……
吃完了饭,驻校的贫下中农陈爷爷把我们集中到树荫下忆苦思甜:
“在万恶的旧社会,地主老财剥削劳动人民,我的家里一年收成都给地主交租子了,大多数时间都靠吃糠咽菜度日,连苞米皮子都炒着吃了。那一年冬天什么吃的'都没了,人们就将榆树皮、向日葵瓤子和玉米瓤子上石磨碾了,用火碱泡了,滤出细粉做干粮吃,吃得人便不出来,肚子胀得滚圆,肚皮就像一层窗户纸,我的弟弟就是被活活憋死的……”
我们和陈大爷一样泪水涟涟,心里十分痛恨万恶的旧社会,给生产队谷子间苗儿更加认真了。可是回到家里我爸说陈大爷说的是五几年吃代食的故事,并不是旧社会的事,我也想起来了炒玉米皮子吃是后山脚下有八个孩子的老赵家的故事,不过我还是觉得支农时能喝上大豆腐汤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最幸福的事儿。
那时一年到头主食就是苞米面大饼子,只有过年时每家能分几斤大米白面,吃上顿饺子。一年冬天我去榆树沟后面的五台山捡柴火,榆树沟里给龙泉酒厂看草莓地的于大爷给了我一个冻馒头。白面馒头的浓香让我饥饿的肚皮响得更厉害了,可是一口下去,也只能在冻得像铁一样的馒头上留下一道浅沟,八里的山路,我就着大雪啃到家也没啃完……
——妻子被逗笑了:“我们那时在县城吃供应粮,每月还有一斤米一斤面,不过也好不到哪去,那时我最盼着家里来客人了,客人来了,妈妈就会拿出平时舍不得用的供应票和粮票,让哥哥带着我端着大盆去国营工农兵饭店买大米和小米两掺的二米饭。那时的饭真香呀,一进胡同,邻居都能闻到香味,现在的饭比那时可差远了!”
“现在吃的东西都是化肥农药催起来的,过去那可都是纯天然的,过年杀年猪时炖一锅酸菜,满屯子都能闻到香味儿!”燕萍赞同妻子的观点。
我却有自己的看法:“人都说‘馋猫鼻子尖’,嗅觉是为了寻找食物服务的,你说,现在吃的一点儿不缺,人们还用抽搭着鼻子去寻找吗?我看闻不得香味儿是鼻子的功能没用了,退化了吧,照这样下去,将来人的鼻子就闻不出香臭了!”一席话说得妻子和燕萍哈哈大笑,不过她们还是比较认同我的说法。
“现在吃来吃去又吃回去了,过去咱们吃的山菜野味都成了很讲究的东西了,咱们长白山里的山菜、蘑菇、林蛙、蝲蛄都是上品了,这在咱们小时候多得很,根本不是什么稀罕物!”燕萍说。
“可不是,那时一两米宽的小河,横上一条网,小半天就能捞上一水桶的鱼和蝲蛄!珠子河里还有十几斤的大鲶鱼呢!我爸爸说先前河里还有细鳞鱼,只有一根刺,肉特别细腻,有一年有人在龙泉镇南面珠子河里的倒木下捕到了一条十八斤的大细鳞鱼,可惜在我记事儿的时候那种鱼就绝种了!——林蛙春天上山吃虫子秋天下河越冬,这两个季节赶上下雨天,它们好像是谁下了命令一样噼里啪啦朝着一个方向蹦,这时候,我们村子前面的稻田地里蛙声震耳!人们一手挑着铁丝子编的牛兜嘴里松明子点的篝火,一手拿着柳树条子装上大针的做得刨钩,几个小时就能捉到上百只林蛙,用土豆炖上一大锅,可真香呀!”回忆起儿时的日子,我十分兴奋,“孩子们一般不喜欢捕林蛙,他们喜欢把大针装在柳树条子头上做成鱼叉,提着篝火到小河沟里叉鱼。最傻的是半尺长的老头鱼,一叉一个准儿。我到是喜欢白天到珠子河去钓蝲蛄:用麻皮子拴上一块儿青蛙肉,在水流清澈的水湾边,只消手扯着麻线,将肉饵投到水里就行。那时两米多深水都清得能看见底儿,你会看到一只只足有半尺长的大蝲蛄,懒洋洋地从石缝里钻出来,用大钳子夹住肉就往嘴里塞,这时你可以不慌不忙拽着麻线将蝲蛄拉上来,不用担心它们会逃走,因为蝲蛄钳子的内侧带有一排尖刺,刮在麻皮子上面是难以挣脱的。钓到的蝲蛄,妈妈会给我们煮着吃。蝲蛄外形虽然和龙虾没什么两样,可是味道却比龙虾鲜得多!”
“现在珠子河已经被污染了,一片浑水,那还能像我们小时候吃水都从河里挑!河里蝲蛄和许多种鱼都绝种了!”妻子慨叹道。
燕萍说:“是呀,不光是大河,小河里也没有鱼和蝲蛄了!光捕捞是不会绝迹的,农药和化肥流到河里的污染是原因,但最可恶的是有人用‘鱼虫精’药鱼,上游一下药,下游十几里大大小小的鱼和蝲蛄都死绝了!”
一席话让我们谈话的兴致一下子跌入了谷底,燕萍和妻子面色沉重,好久谁也不做声,这才发现燕萍女儿早就独自去我的书房了:
——她在电脑旁带着耳机听着歌,上着QQ和好友聊着天,时不时漫不经心地从桌子上的小食品袋里捏出一片炸薯片送入口中……
2014年2月20日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
担起了沉重的抗争。
他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
“消息”树上的小哨兵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铁蹄下抗争 战火中成长——当年的抗战少年儿童追忆抗日救亡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