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词作张士燮,曲作朱正本,由劳动人民所唱。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
《十送红军》民歌就出自镇巴与四川通江交界的西乡街(两河口),词作张士燮,曲作朱正本,由劳动人民所唱。
镇巴歌谣《十送红军》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原词中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儿岩、七里湾、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属陕西镇巴县、四川通江县地名,全词意境也正符合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的时段和情景。
所以,镇巴才是这首歌谣真正的母源地。这首歌谣最早在镇巴境内传唱,镇巴也最先将其搬上舞台,随后载入《县志》,并勒石以记。
扩展资料: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中国***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
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空政歌舞团的张士燮、朱正本先生,于60年代初根据搜集到的多首(包括已发表过的镇巴十送红军歌词)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等综合起来,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并不是原创的江西民歌词,朱正本先生采集到的赣南采茶戏中一首送别亲人的曲调,在民间曲调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加工而成。
而于1958年11月号的《民间文学》上署名为朱有炽演唱、富饶搜集发表的《镇巴歌谣十送红军》是1956年初冬收集的,是有证可查的亊实。所以《十送红军》的词作母源地应该是陕西镇巴歌谣,而不是电视剧《长征》主题歌中《十送红军》编词张士燮的江西民歌。
1956年末,全国各地的英雄模范人物齐聚北京,来自安徽金寨的一位粮站站长,作为全国粮食系统的劳动模范之一,登上了大会主席台。 当毛主席走到他面前时,心情一时间有些激动,拉着他的手亲切问候,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毛主席口中的这位“老班长”,名叫李开文。大会结束之后,毛主席派人通知他,到中南海来一趟,自己要请他到家里吃顿饭。 两天之后,李开文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了中南海丰泽园,见到了已经七年未见的毛主席。毛主席见到他之后,上下打量了一番,忍不住皱了皱眉: 十二月的北京,已经是冰天雪地。 李开文当时穿着一件单薄的黑色小棉袄,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黑布鞋,已经快要露出脚指头了。 再次见到毛主席,李开文已经激动得不行,哪里还能感觉到冷,他声音洪亮地回答道:“主席,不冷,我一点都不冷!” “没有讲实话吧?怎么可能不冷呢?”毛主席微微摇了摇头,转身轻声交代警卫员,赶快去给老班长买一件皮大衣和一双毛皮鞋,钱从自己的工资里扣。 这一天毛主席格外高兴,在饭桌上聊了许多在延安时候的往事。突然毛主席问李开文,当年他在特灶班待了有十多年吧?李开文回答说,自己从中组部炊事班调到特灶班,干了十一年。 “现在快六十了吧?” “明年整六十。” “ 你这是当年大生产运动的老英雄,现在又当上了新劳模,老当益壮,又立新功啊。 ”毛主席高兴地点着头。 还没等这一顿饭吃完,警卫员已经抱着皮大衣和毛皮鞋回来了。毛主席示意警卫员递给李开文,对他说:“穿上吧!” 李开文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慌忙站起来接住衣服和皮鞋,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还像往日一般关照自己。他也知道毛主席的脾气,没有过多推辞: 李开文穿着毛主席送的皮大衣和毛皮鞋,回到家乡之后,成为乡亲们话题的焦点。好多乡亲涌进他家,摸摸毛主席送的衣物,又听他讲述到毛主席家做客的经历,纷纷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后来,县里举办“建国十周年成就展”,筹备组想要毛主席送给李开文的大衣和皮鞋,李开文爽快地交了上去。展出期间,这两件东西在县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一时间,毛主席和李开文的故事,被传得家喻户晓。 16岁的时候,李开文就开始种地卖苦力,虽然个子不高,却练就了一副好身体,挑着担子一天能走百里崎岖山路。 李开文很早就加入了赤卫队,为红军做事。1932年,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向大别山扑来,部队接到命令紧急撤离,至于具体要去哪里,大家都不知道。 眼看着敌人已经包围上来,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但终因敌众我寡,不得不挥泪西撤,强行突围。接到突围命令后,团长将身体壮实的李开文挑出来,正式转入红军的担架兵,担任担架队的班长。 说来也巧,撤离的那一天,李开文随大部队从金寨县出发,恰好经过他家屋后,当时他妻子刚生产,李开文没敢进屋和妻子告个别,偷偷向屋里望了几眼,心一狠,就跟着队伍走过去了。 这个正当年的汉子,不怕敌人的子弹,却抵不住妻子的眼泪。 谁知道李开文被跑出来看热闹的大儿子李锦旭发现了,仅仅8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跑到父亲面前,说妈妈每天念叨着让他回家。李开文不敢看孩子,更不敢停下来,生怕一停下就再也走不了了。 一旁的担架队员看到这一幕,忍不住劝他还是回去看一下。李开文这才停下来,回头看了一眼已经哭成泪人的儿子,马上扭过头走得更快了,不知不觉。眼睛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李锦旭发了疯似地冲到父亲身边,紧紧抱住父亲的一条腿,李开文心里一惊,不敢再犹豫,狠了狠心,一脚把儿子踢开。被踢了一脚的李锦旭,呆呆地坐在地上,没有再继续追下去,李开文也没有再回头。 就这样,他离开了故乡金寨,这一走就走了17年。 李开文虽然一天都没有摸过枪,但打起仗来一样冲在最前线,紧紧盯着前线的战士。有人负伤倒下,他立刻带着担架班,冲上去将伤员抬下来。 部队为了甩掉敌人,可以忍痛丢掉笨重的武器,但伤员不能丢掉,因此,李开文带领的担架班,每一天都在负重前行。由于接连不停地急行军,红军又不能走大路,李开文脚上的草鞋早已经被山道磨破,一走就在地上留一个血脚印。 其实像李开文这样的情况,全军的战士几乎都差不多,都是呲牙咧嘴地向前赶路。有一次一个老乡实在吃不消,打算偷偷溜走,被李开文一把抓了回来,教育他回去就等于找死,不如跟着队伍杀出一条活路来。 老乡被说得哑口无言,跟着李开文乖乖归了队。 在穿过敌人最后一道防线的时候,李开文抬着伤员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的山路,直到听说冲过了封锁线,他才敢喘口气,在放下担架的一瞬间,一口热血从胸中喷涌而出。 一路的浴血奋战,队伍终于走到了川北。那天队伍刚到汉中附近,敌人的飞机就尾随而来,朝担架队投下了数十枚炸弹,还没等李开文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埋在了碎石泥土之中。 等战士们将李开文扒出来的时候,李开文已经不省人事,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便将他拖到了死人堆里,准备找个地方埋葬。 那个被李开文劝回来的老乡,无论如何不相信李开文牺牲了,他哭喊着趴在死人堆里,硬是找到李开文,下意识地用手指探了探鼻息,发现李开文还有气,赶忙找炊事班要来半碗米汤,撬开李开文的嘴灌了进去。 就这样李开文被喂活过来。往日都是李开文抬着别人,如今换作他自己躺在担架上,很快他被送到了四川通江,在那里整整住了一年的医院。 李开文醒过来之后,发现自己耳朵听不见了,他感觉自己成了废人,再也当不成红军战士了,痛苦得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医生告诉他,除了耳朵,他身体的其他地方都没有问题,李开文这才平静下来。 等身体能动弹之后,他就开始一点一点挪下床,靠自己吃饭、上厕所,能站起来以后,他就咬着牙扶墙练习走路。他盼望着康复出院的那一天,自己还能回到担架班去。 终于熬到了出院的那一天,李开文找到团长,要求给他一支枪,他要当个真正的战士。团长说他早就是个真正的战士了,说完就看着李开文哈哈大笑起来。 李开文不明白,自己要求上前线打仗,有什么好笑的。团长指着自己的耳朵,大声对他说,耳朵不好怎么可以打仗呢?他现在连担架班都去不成了。李开文顿时愣住了,自己耳朵听不见,那还能干什么? “你去烧饭吧。”团长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李开文没有接团长的话,团长大声地问他是不是不乐意,李开文有些不情愿地说,只要能留在部队就好。 团长见李开文回答得有些勉强,皱了皱眉头,李开文生怕团长把自己赶走,脱下他的军装,赶忙用自己刚学会的四川话大声回答道: 就这样李开文从担架班来到了炊事班,成为了一名炊事员。当时红军部队进入草地,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连一块适合宿营的干地皮都找不到。草地的天气说变就变,一会儿下雨一会儿冰雹,不少战士走着走着就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李开文自然也不例外,和大家一样变得面黄肌瘦,身体也开始浮肿,甚至走路都没有往常那样利落。但一旦部队宿营,李开文的身体就不再臃肿,令蔡畅和康克清十分好奇。 没过多久,李开文的秘密就被发现了。 原来每天部队开拔时,李开文就将湿淋淋的枯草挤干水,分开塞进自己的衣服里,然后再背起炊具,走在部队的后面。一到宿营地,李开文立刻拿出被捂干的草团,点起篝火供战友们取暖,烧水煮食物。 这时战友们才明白,原来李开文并不是身体浮肿,而是塞满了救命的草团。依靠着这样的办法,李开文每天总是能第一个点起炊烟,他的军灶成为全团乃至全师的火种。 红军在会宁会师之后,李开文被调入中央红军。1936年,周恩来召集各部队领导到延安开会,会上请他们找一些可靠的人,到中央来工作。李开文被推荐上去,成为第一批被抽调到延安工作的红军。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李开文和几个战友从甘肃来到了延安。刚到的第一天,李开文就遇到了一位同乡,当得知他是去中央机关报到的时候,同乡立刻带他去见当时的负责人陈云,并介绍说李开文可靠老实。 “ 好啊,就让他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吧。 ”陈云立刻做出安排。就这样李开文当上了中央小灶的炊事班班长,成为毛主席的炊事员。 有时候毛主席工作到很晚,饭菜已经凉了还不见秘书来,李开文就把饭菜重新热一热,亲自送过去。 有一次李开文左等右等,不见毛主席的秘书来拿饭,就端着热了几次的饭菜给送过去。当时正值寒冬时节,走进毛主席的窑洞,一阵冷风吹得李开文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毛主席恰好抬起头看到了这一幕,放下手中的笔对李开文说:“老班长,我看你穿得太单薄了。” “不冷,不冷,我都习惯了。”李开文赶紧把门关上。 毛主席起身找出一件羊皮背心递给他。李开文一个劲儿地摆手,执意不要。毛主席坚持将衣服塞进他手里:“ 叫你穿上就穿上,我个子大,抗冷。你老班长要是冻病了,我就吃不到你做的那道我最爱吃的菜了。 ” 李开文穿上羊皮背心,抬头问毛主席是哪一道菜?毛主席说:“当然是红烧肉嘛。” 毛主席这样一说,反而让李开文有些不好意思了。刚来延安的时候,他就听说毛主席喜欢吃红烧肉,就偷偷跑去请教别的炊事员,回来自己做了几次,都不太满意,没想到却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 1942年,延安发起了“大生产运动”,号召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时中央特灶班也参与其中,考虑到李开文年纪大,大家便不让他下地开荒,留下来烧水做饭。 李开文怎么肯就此闲下来。当年他学会打草鞋,便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天打七双,而且还将收集来的布条彩线,都掺进草绳里,打出的草鞋既好看又耐穿。 当小库房里的草鞋堆得有一人高时,李开文和特灶班的年轻人,一起把草鞋送到开荒的战士们手中,不光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穿过,连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也穿过。 那一年李开文被评为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劳动英雄,毛主席当着上千人的面,亲自将一面白布毛边的奖状授给了他。 1947年2月,胡宗南按照蒋介石的指示,纠集几十万人马攻入延安,却发现延安早已经人去楼空。李开文跟着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转战陕北之后,才发现这里天寒地冻,没什么可吃的。 这下可急坏了李开文,情急之下李开文趁着夜色,带着两个战士返回30里外的敌占区,取回了秘密藏在窑洞里的三担食物。 第二天中午,毛主席发现餐桌上突然多出来许多菜,便问李开文是怎么回事。正当李开文乐呵呵地讲述着这些食物的来龙去脉时,毛主席脸色一沉,将筷子放在了桌上: 李开文见毛主席生气了,赶忙解释说自己对小路比较熟,危险也不大。结果毛主席气得半天没动筷子,李开文站在一旁默不作声,一个劲儿地抹眼泪。过了好一会,毛主席的气消了,才招呼大家一起来吃: 1949年,李开文跟着中央首长一起进入北平城,被安排在干部学校学习,毕业之后回道群工部等待分配工作。当时群工部部长是李维汉,和李开文关系甚好,半开玩笑地对他说: 李开文被李维汉的话吓了一跳,赶忙问天津糖厂有多少人。当听说有一千多人的时候,李开文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自己哪有本事管好那么多人,自己还是回大别山最好。 李维汉非常不理解,解放之后,好多人想留在大城市都留不下,李开文却想回老家。李开文解释说 自己的家乡也解放了,可以回去工作了。再说家里老婆孩子还等着呢,当年自己狠心离他们而去,现在该回去“还债”了。 拗不过倔脾气的李开文,李维汉只得同意他的回乡请求。 离开北京前,李开文想到此次一别,可能这辈子都没机会见到毛主席了,便一路问到了香山,找到了双清别墅。 毛主席了解情况后,关切地询问老班长,为什么不去天津当厂长?李开文说自己虽然认了一些字,但自己知道不是干厂长的料,不如回家乡找个自己能干的差事。毛主席赞同地点了点头,嘱咐他说: 很快李开文的组织关系就转回了安徽,当地的领导试探地询问他,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李开文谦虚地说什么工作都行,服从组织安排。当地领导提议安排他回金寨县当副县长。李开文吃了一惊,天津糖厂一千多人,自己的都管不了,哪有本事管几十万人。 于是李开文赶忙推辞,说自己不能胜任。当地领导见他不像开玩笑,让他先住下来考虑考虑,李开文却等不及,急着要回家看看。 经过两天的颠簸,李开文终于回到了自己十多年没回来的家乡。从弟弟口中得知,当年他离开之后,自己的妻子为了逃命,带着孩子东躲西藏,两个刚出生的双胞胎,由于没有吃的,活活被饿死了。 后来妻子等了他整整10年,没有他的丝毫音讯,以为他已经牺牲了,才带着唯一活下来的大儿子改嫁了。原本改嫁的这个人对她还不错,没想到两年前也因病去世了。 李开文听说妻子的这些经历后,眼睛红了一圈。他当即决定,就留在家乡工作,然后把妻子和儿子接回来。 苦苦思索自己该留在家乡干什么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让李开文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当时他路过响山寺,发现过去热闹的寺庙附近,变得冷冷清清,寺庙中的僧人早已经被国民党赶走,如今被政府利用起来,变成了响山寺粮站。 这一发现让李开文大为振奋,寺庙里这么多空房子,工作落实了,再把妻儿接过来,住的地方也解决了。 李开文立刻找到当地领导,提出要在响山粮站工作。当地领导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从中央下来的老红军,怎么能去那种地方。但李开文主意已定,当地领导只得把他介绍到金寨县。 金寨县委领导了解李开文的情况后,也觉得十分为难,劝他留在县里工作。没想到李开文说, 自己当了半辈子炊事员,后半辈子还是和粮食打交道吧。 就这样,李开文主动向县委要了一个粮站站长的头衔,当天就回山里去了。 落实了工作之后,李开文几次登上妻子的家门,终于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带着儿子和他一起住进了粮站。过上了有家的日子,李开文一门心思扑在了工作上。 等熟悉了业务之后,李开文才知道这“站长”并没有那么简单。响山寺粮站是中心粮站,下面还管着方圆百里的所有粮库。为了摸清下面的情况,李开文亲自前往每一个粮库调研。 顶着“站长”的头衔,李开文却不像一个站长。早上他去得比较早,就悄悄走进粮库的宿舍,把炭火盆烧着,给守库的年轻人烤热棉裤,再把他们叫起来上班。别人不愿意去修补的角落,他亲自钻进去,一块一块补好。 在粮站下面,有一个小集市,旁边是一条一丈多宽的小河。多年来,人们都是将几根树干架在河上当桥板,大人小孩走在上面都提心吊胆。遇上下雨天山洪暴发,人们不但不能赶集,连粮食都买不了。 李开文知道这个情况后,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找来一个木工,忙活了一个多月,终于修成了一座桥。这件事被当地的乡亲们传为佳话,那座桥也被当地人叫作“红军桥”。 1992年李开文去世之后,被安葬在响山寺的后山,他脚踏实地的精神,犹如大别山上的一面旗帜,激励着老区一代又一代人。
1、突出重围:
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 明错误指挥下,敌人步步紧逼。广昌失守、万年亭失守、驿前失守、石城失守,敌人已经逼近了瑞金。
2、绚丽之梦:
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约127万人。
3、十送红军: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送别红军。
4、路在何方:
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5、山河苍茫:
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6、橘子红了:
1934年11月湘南事件。
7、血漫湘江: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8、恭贺新年:
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9、夜郎之月: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0、残阳如血:
二渡赤水后,敌人调集大军企图歼灭红军。2月26日,红军主力在娄山关及其以南击溃王家烈部,攻占板桥,残敌向遵义逃跑。
27日,红1、红3军团乘胜追击,在遵义以北击溃敌3个团的阻击,28日凌晨再占遵义。接着于遵义以南忠庄铺击破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进攻,歼其第59师大部,重创第93师,战役结束。
11、巴山蜀水:
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12、金沙水畔:
1935年5月,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13、喜极之泪:
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14、黑暗时刻:
1935年8月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但是,面对死亡的威胁,红军指战员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他们依靠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依靠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依靠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将困难和艰险甩在身后,前仆后继,一往无前,用热血和生命在亘古荒原上奏响了一曲团结奋斗、视死如归的壮丽凯歌。
15、北斗高悬:
1935年九月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16、天高云淡:
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17、北上北上:
1936年1月 湘西与川北。
18、江山多娇:
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一送 红军 下南山,
秋风 细雨 缠绵绵,
山上 野鹿 声声哀号叫,
树树 梧桐 叶呀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人马再回山。
三送 红军 到拿山,
山上 包谷 金灿灿,
包谷种子 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 红了天,
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 红了天,
五送 红军 过了坡,
鸿雁 阵阵 空中过,
鸿雁 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 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 多把革命说。
七送 红军 五斗江,
江上 船儿 穿梭忙,
千军万马 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
革命成功 早回乡,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 早回乡,
九送 红军 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 黄莲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 早日 传捷报!
十送 红军 望月亭,
望月 亭上 搭高台,
台高 十丈白玉柱,
雕龙 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 名叫望红台。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