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老人 0 47

丧葬习俗,第1张

丧葬习俗
导读: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写XXX之灵位即可,有关系的话还可以在前面加上称呼。

亡人未出殡之前在灵柩前所用的牌位叫xxxxxx之灵柩,出殡后所用的牌位叫xxxxxx之灵位。去世三年之内灵位不能撤,三年之后撤掉灵位,换为”神主”xxxxxx之神主。灵位,不同于墓碑,不能写成“XX之墓”。

父灵:先严X公老大人之灵位,也可在公字的左下侧小一个字号写上”讳xx”,xx为父名。母灵:先慈X氏老孺人之灵位,也可在氏字左下侧小一个字号写上”讳xx”,xx为母名。

扩展资料:

牌位起源

原为儒教所用,记入死者官阶及姓名之木牌。宋代时,佛教禅宗采用牌位为死者及生者用。目前,佛教牌位分为:消灾牌位,为生者(活人)用,是此人的禄位,大都用红色或粉红色纸张代替木牌。

僧尼为此牌位主人行法事,以求诸佛菩萨如被此活人消灾免难,事业发达,凡事顺利。不必说,信者需付大笔金钱才能立此牌位。

往生牌位,为死人所设的牌位,大都用**纸张。僧尼为其行法事以助亡者神识(类似灵块)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般佛教家庭的牌位大都用木牌。

——牌位

1、《仪礼》的规定

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三千多年,《仪礼》一直是礼仪操作的最为规范的参照蓝本和操作依据。根据《仪礼---士丧礼》《仪礼---士虞礼》《仪礼---既夕礼》的规定,大体上讲,送丧队列安排要点如下:出殡送丧,棺椁用车。商祝人员(司礼及执事人员等)负责拉灵车。与逝者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员,将丧服布带系在灵车上,然后挽在肩上帮助拉灵车,古法礼仪上叫“执绋”。丧主及重服人员随灵车哀哭。铭旌在棺柩之前,明器在铭旌之前,旗幡在明器之前。逝者家人、亲戚、有朋,在棺柩之后,随行。归结一下,送丧队列从前到后依次为:旗幡、明器、铭旌、灵车、送丧亲属等。

2、现实送丧队列的操作选择

现实生活中,家有丧事,出殡送丧如何列队排序,值得研讨。我们建议送丧排队的要点如下:棺前部分。旗幡、纸扎、纸器。棺柩部分。抬棺人员,丧主。棺后部分。送丧人群。几个重点事项的设想。

一是喇叭鼓乐班子人员安排。建议放在在棺柩之后,送丧人群之前。基本理由是:喜事迎亲,喇叭鼓乐在前,突出喜事氛围,喇叭鼓乐是迎亲等喜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不行。丧事的喇叭鼓乐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民俗中有,规范的丧礼中是没有的。喜事是吉礼,丧事是凶礼,应当有所区别,所以,不赞成喇叭鼓乐用在棺柩之前。

二是“引魂旗”的安排。“引魂旗”是民俗设置,古法丧礼中是没有的。“引魂旗”的来源和具体形成有一个过程,大体上讲,是从古法的重、铭旌、魂帛、神主等综合演进而来。在北方地区,一般民俗,“引魂旗”由长孙执拿,送丧时,走在棺柩靠前的地方。

三是“撒纸钱”的安排。“撒纸钱”是近代以来的民俗,古法丧礼中是没有的,古典名著如《金瓶梅》《红楼梦》的中都是没有的。按照旧俗,“撒纸钱”人走在棺柩之前。我们不赞成送丧过程“撒纸钱”。

四是丧事事务性人员安排。送丧过程中,引路指路的,打旗扛幡的,抬棺护柩的,以及其他执事、服务、有特定任务事项的人员等等,应当按其工作事项纳入送丧队列,不作丧仪安排。

活人殉葬的朝代有:商代、周代、秦代、宋代、明代、清朝努尔哈赤和顺治时代。

没有活人殉葬的朝代有:汉代、唐代。

殉葬制度,用活人殉葬是奴隶社会的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杀或自杀后陪葬。

汉、唐两朝皇陵的重要特点不是以人殉葬而是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让皇亲国戚和达官显宦死后陪葬皇陵。

扩展资料:

殉葬制度朝代介绍:

商代

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在河南安阳发掘的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几个、几十个人殉葬有的大墓中,有二、三百人殉葬。

有的骨架旁放着刀剑,是武士奴隶;有的骨架旁摆著车马,是驾车奴隶。有的骨架残存有狗骨,是养狗奴隶,有的骨架旁没有头骨,头骨在另一边,是被杀后殉葬的奴隶。有的骨架上手骨还被反绑在背后,并有明显的挣扎痕迹,是被活埋殉葬的奴隶。

周代

商以后,周、春秋、战国、秦朝皆有殉葬习俗,《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京杂记》载: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拨除丈余,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枕藉,皆不朽。

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唯一男子应是幽王,百余女子应是殉葬的宫婢、妃妾。 

秦代

秦国用活人殉葬始于秦武公,《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卒,葬雍阳。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用人殉葬的数目更大,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十九年,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

秦之良臣子车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陕西凤翔发掘秦景公墓,发现有一百多位殉葬者。

—殉葬制度

扬州传统的丧葬仪规,历朝历代不尽一致,大体上有几步程序:停灵、报丧;吊唁、入殓;奠礼、出殡;下葬。

--停 灵 报 丧

停灵,在古礼中又叫“卒”,扬州民间俗语中又叫“挺尸”、“停尸”。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中云:“一是要在正堂屋停灵,也只好同意了”。又如《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云:“先生挺尸在床,少不得夜间还要延僧放瑜伽焰口。”

当家中有人病危时,扬州人家就开始准备丧事,如把室内外打扫干净,准备宾客前来吊唁的用具,为病危的人准备“寿衣”等。当病人已经处于弥留之际时,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点新丝棉,用以测试病人是否还在呼吸。新丝棉质地轻松,稍有呼吸即动,若是丝棉的细纤维突然间一点都不动了,说明已经停止呼吸,扬州人把这种状态叫做“咽气”。证明的确是咽气了,就应趁着人体还尚僵硬,赶快移到硬铺板上,然后再抬在“明间”(即堂屋)里停放,这就叫“挺尸”,又叫“停尸”。停尸的方向是头朝北,脚朝南,然后尽快为死者换上“寿衣”。若有可能,扬州人家会为死者在临终前就擦洗干净身体,换上寿衣,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

寿衣换好后,扬州人家会为死者梳头整容,有的还要涂口红,抹胭脂,使死者的容貌无病态,宛若常人。然后要在死者的头、脚两处各点上一盏油灯,再供上一碗米饭,这碗米饭又叫“倒头饭”,意思是让死者吃上最后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另一个世界”――阴间的路。

旧时,扬州人家把这一切做完后,还不能立即办理丧事,还要完成一个奇怪的事项,就是把死者病床上的枕头用力扔上自家房屋的屋顶,在扔的时候有亲属在院子里挥动死者生前穿过的一件外衣,口中还要呼喊死者的名字,喊了三遍后,再把这件外衣复盖在死者身上。这一做法,扬州人叫做“招魂”。

扬州人家的这一做法是一项古礼,在古礼中这叫做“复”,《礼记 檀弓下》曰:“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这则记载说明古代在人刚刚去世后,有“复”的礼俗。复,是返还的意思,是表示生者不忍心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开恩,让死者的灵魂重返人世。从古代人的这种愿望和动机看,扬州人家的“招魂”是和古代的“复”礼一脉相承的,是古代“复”礼的通俗化和具体化。把枕头扔上屋,有接引灵魂的意味,把旧外衣再复盖在死者身上,这是对古礼“复”的形象化做法。扬州的丧葬习俗中,有许多具体的做法都是古代礼制的遗存,关于这一点,在以下探讨中还会有所提及。

“招魂”以后死者仍不能复苏,便可以筹办丧事了。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第一件大事便是报丧。

报丧一事,扬州人家一般应是孝子亲自到亲友家去。但孝子在家中还有其他重要事项要处理,也可派仆佣前去。孝子去报丧,因要去的亲友家很多,时间又紧迫,便要赶紧奔走,故扬州人又谓之“奔葬”。

旧时,孝子报丧也是有讲究的,扬州的评话大师王少堂在他著名的《水浒 宋十回》中有一段“混城”,其中说到梁山泊头领朱贵要混进城里去营救宋江、戴宗,朱贵为了蒙混守城的兵士,假扮成报丧的孝子。朱贵虽是假扮,但孝子的衣着穿戴却丝毫不假,王少堂是这样表述的:

的确,朱大爷不要人烦神,他也扮起一个脚色。……他把头发打散了,披到后头,后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手里实在拿的一根铁秤,也就是他的武器;但是,他把铁秤的下半段,用白纸剪成的纸须子糊裹起来,上半段缩进袖筒里,活像哭丧棒。这些都是刚才上码头现扮的。原来他是扮的孝子。

王少堂绘声绘色的说表,使我们看到旧时报丧的孝子是什么样的穿着,至于孝子为什么要“头系张胡麻,一块白布扎头,身上白布孝袍,草绳系腰,脚下草鞋。”又为什么手拿“哭丧棒”,我们在谈到丧服时还将详细讨论。

王少堂在这里是说孝子亲自报丧,若是派仆佣报丧,旧时的扬州人家就要写成“报丧条”,让仆佣到亲友门上去投送。李涵秋在《广陵潮》第六十四回中有一段描述:

(云麟)一眼蓦然瞧见桌子上放着一张白纸,上面疏疏落落地写着十几个大字,这一惊确是不小,不由失声叫道:“哎呀!这是打哪里送来的?如何不告诉我一声?”黄大妈笑道:“少爷是问这纸条吗?这个有什么打紧,是今天清早起我刚开了大门,便走过一个短衣的汉子,手里拿着像这样的纸条,倒有好一叠儿,冒冒失失地递了一张在我手里,掉转头就跑。……”

秦氏先前也不曾留意,此时见云麟说得如此郑重,才从桌上拿过来,瞧见上面明明写道:

宣统四年八月十五日,何其甫老先生午时仙逝。谨于十六日午时大殓。传事禀高升。

秦氏读了一遍,也不由落下泪来,说道:“……论起理来,他算是你的恩师,……你快换一件素服,带点锞锭,到他老人家面前磕一个头。……”

文中所说的“传事禀高升”就是旧时扬州大户人家专门跑差的仆佣。为讨口彩,这些仆佣都不用自己的姓名,改叫“高升”。

当时的这种“报丧条”在后世就演变成为“讣告”、“讣闻”,“讣”就是“赴”的意思。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丧祭类”载:“讣文,一作‘讣闻’,古本作赴,以丧告人也。详具死者之姓号,履历及生卒年、月、日、时,卜葬或浮厝之地及出殡日期,凡宗族、戚友、同乡、同官、同事、同学,必遍致之。”有的出于士大夫之手的“讣文”更为考究,讲究每一个字词,力求切合死者的身份,并能根据礼仪从丧服的服制上写出每位孝属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就是这样,也担心措辞有失严谨和疏漏,故旧时的“讣文”上常常缀上一句“恕报不周”,事先打个招呼。

扬州人家的“报丧条”是传递丧讯的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要比孝子上门报丧更为便利有效,所以后来扬州人家报丧除长辈和至亲由孝子亲自上门外,一般的亲戚朋友都使用“报丧条”。还有的人家干脆在大门口贴上一张“讣文”,以示广而告之。到了现当代,人们又利用新闻媒体和现代通讯手段来报丧,在报纸、电台发“讣告”,或是打电报、打电话,藉以让亲友尽快地奔丧。

在报丧的同时,家中眷属便要遵制成服。另外还要设灵堂、搭丧棚、扎素彩、糊白门、请鼓吹、设祭亭等,甚为忙碌。

--吊 唁 入 殓

孝子奔走报丧谓之“奔丧”,亲友听到丧讯后,日夜兼程,赶奔葬礼,也叫做“奔丧”。扬州人家把亲子奔丧与孝道伦理相联系,认为为父母奔丧,是尽孝道。否则,即为大逆不道。所以,有的人家,当子女尚未到齐时,家中就要停尸待葬。当然,一般地说,父母亡故,子女不管在外有多远,一定要日夜兼程,赶回扬州。这在旧时的丧礼中就叫做“亲视含殓”。若万一有个别子女没有能如期赶到,有人家就会在讣文中说明:“惟×子××在外,闻讣星夜匍匐奔丧,先后遵制成服。”

子女要“亲视含殓”,而其他亲友则要“闻丧赴吊”。所谓“闻丧赴吊”,是指接到丧报的亲友,要尽快前往死者家中或死者冶丧处吊唁。吊唁,扬州人又叫做“吊丧”、“吊孝”。其目的是哀悼死者,慰问死者亲属。

前往参加吊唁的亲友在服饰、表情、哭丧、言语等方面,扬州人家也有一些的俗规。如吊唁者的服装,一定要素洁,司马光《书仪》中曰:“凡吊人者,必易去华盛之服。”所以前文引用的《广陵潮》中,秦氏要云麟“你快换一件素服”,就是遵从这一俗规。旧时,有亲友来吊时,有的人家还有发“孝帕”的仪规,即送上一方白布帕,发白布帕有两种解释,一说是让吊唁者在行礼时顶在头上,表示哀痛。二说是便于吊唁者揩抹眼泪。后来此俗发生变化,演变为发“白纸花”,现今发“白纸花”已成为流行的丧礼。

吊唁者的表情当然是要哀痛悲伤的,若为至亲和挚友,还有哭丧一礼。吊唁者哭丧时,家中孝属又有陪哭的礼节,此时室内外哭成一片,有的人甚至嚎啕大哭,扬州人便谓此“嚎丧”。但有的人家忙于事务,或是悲痛至极,难以哭声连天,扬州一带乡村便有人“代哭”,代哭的多为中年妇女,是随同吹鼓手一并受雇而来的。

宾客前来吊唁,旧时扬州人家专门有人在一旁“喝礼”,吊唁者按照“喝礼人”的指挥,行“一跪三叩”之礼。《邗江三百呤》卷五云:“一跪三叩,国制也。扬城丧事,灵前一人站立,俟往吊者拜焉。拜用四揖四叩首,相间起伏。吊者初拜起,即喝云:‘不敢,劳起!’四拜将毕,又云:‘叩谢,请起!’名曰:喝礼。”现今“一跪三叩”已改变,人们已用“三鞠躬”代替,行礼时,孝子在一旁相伴行礼。

宾客吊唁时,除行礼致哀外,照俗例,都会送上一些财物,用以助丧,这些财物就叫“奠仪”。扬州人家的“奠仪”大致有:现钱、孝幛、香烛、冥钱等,文士间还有祭文、挽联等。民国以来,又多用花圈。

明清以来,扬州城乡有了丧事,都要请来一帮吹鼓手,管弦丝竹,吹打弹唱,当有吊客前来,吹鼓手更要起劲地表演一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一新俗,有人家开始不用吹鼓手,改为在灵堂上放哀乐。灵堂放哀乐,这是无疑要比吹鼓手文明得多。

其实,丧事中用吹鼓手并不合古制。在古代,人死后,是在内宅连击云板传点,一次四下,频敲为号,这就是所谓的“丧音”。扬州民间有“神三鬼四”一说,是说祭神或者是在一般的吉礼上,人们叩首常用“三”数,丧礼则用“四”数,因而丧音为四下。《红楼梦》第十三回:“只听二门上传出云板,连叩四下,正是丧音,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

对这一古制,身为清代的“三朝元老、九省封疆”的扬州学者阮元,他是很熟悉的,所以当阮元的父亲亡故时,他便不用鼓吹,而是改用“鼓点”作为丧音。对此,《邗江三百呤》中记载:“丧不用乐,古今通义也。扬州丧事,吊者入门,以鼓吹丝竹为行拜之节,及祭,则亦必用乐。阮伯元中丞居父丧,恪遵古制,门设鼓厅,设点以待吊客。奠而不祭,亦以鼓点为令。及葬,以鼓角为前导,概不用乐。知礼者,多变而从之。”

主要亲属都到场吊丧后,家中便可为死者盖上“蒙脸布”,蒙脸布也可为纸质,多为裱芯纸,又叫做“蒙脸纸”。蒙脸布盖在死者脸上,便不再揭开。接着,家中便要忙于“入殓”。

旧时,殓又分为小殓、大殓。小殓就是为死者穿上寿衣。大殓就是把尸体放进棺内。扬州人家在小殓、大殓时,家属都要放声痛哭。尤其是大殓,盖棺后就再也见不到死者了,故家属都是万分悲伤,尽哀而止。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上提倡火葬,大殓都在火葬场举行,大殓的仪式便演变为现今的遗体告别仪式。

旧日封棺时,扬州人家有“封棺礼”。此时孝子要头顶一只筛箩,筛箩内有一绺孝子的头发,一段松柏树枝、一把用红布裹柄的斧头和若干根棺材钉。“执钉”者多为死者兄弟,“挽钉”(钉牢棺盖)者为木匠。钉最后一根钉,叫钉“子钉”,“子钉”下塞进红纸裹着的孝子头发,连着“子钉”一起钉进棺盖。扬州人家的“封棺礼”是孝子尽孝道的礼式,以此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也有人借入殓之机“闹丧”,其事由多为财产分配、丧葬费用等家庭琐事,有的主要亲属或是屡请不到,或是不肯执钉,常常是纷扰不休,久拖不决,使入殓变成了“过关”。一桩原本是孝子尽孝道的礼仪,在有的人家竟发展成为一场家庭闹剧。

-- 奠 礼 出 殡

棺材里装进尸体就叫“柩”,停柩待葬叫做“殡”。在古代,大敛之后先把柩停放在堂屋前的东侧台阶上,三天后再移到西侧台阶上继续停放,这时便叫“殡”。为什么有这样一套做法呢?在古代人的礼仪中,东侧是主人的位置,西侧是宾客的位置,把灵柩从东阶移到西阶,预示死者已从主人变为客人,将不能久留家中,“殡”字从“宾”字,就是这个道理。

旧时扬州人家的奠礼是在出殡前,在家中举行,叫做“家奠”。推行火葬后,尸体先要出殡到殡仪馆,在殡仪馆里举行奠礼,奠礼便移到出殡之后举行。

旧时的家奠,有人家是请和尚诵经,有人家是请道士做道场,还有人家是请吹鼓手吹奏乐曲或是唱小戏,各家做法不一。对这些做法,民众解释也不一,有人认为和尚诵经是超度亡灵;有人说道士的做道场是追荐升天;也有人解释吹鼓手的乐曲和小戏是使亡灵能愉快地离去。其实这些种种不同的做法,都是“助灵入阴”的民间信仰在丧俗中具体表现。在扬州人的信仰习俗中,“助灵入阴”的信仰由来已久,古人假设人是有灵魂的,认为人死只是“精神离形、各归其真”,这“离形”的“精神”即为灵魂,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鬼”。人死后,灵魂要归于阴间,而到阴间的路途上又有众多阻碍,需要为灵魂逐一指明,这就是“助灵入阴”的民俗心理,同时也是在出殡之前举行家奠的民俗含义。

扬州人家的“助灵入阴”,除了以上几种表现形式外,还有唱安魂歌的,利用民歌来告知死者在去阴世的途中,将会遇到的景物以及注意事项。位于里下河水乡的宝应有一首民歌叫《十送亡灵》,这首民歌就是助灵入阴的安魂歌,其中第四段唱道:

四送亡灵莫逍遥,

(你)步步登高走仙桥,

过了仙桥有摆渡,

上了渡船(你)站稳了。

在宝应,如果老奶奶去世,在她的“寿鞋”上还会绣有小狗、小鹅,有“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之说。可见,“助灵入阴”的信仰在民众中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丧事中家奠的重要特性。

家奠是民间丧事中最盛大的仪式,除了有上述助灵入阴的种种做法,扬州人家还要设酒宴招待来客,这就是所谓的“期丧筵乐”。扬州人家的“期丧筵乐”也是由来已久,明代万历年间的《扬州府志》二十七卷中记载:“扬俗丧礼,……朝祖之夕,亲友醵钱之宴,伎乐杂 ”。清嘉庆年间的《重修扬州府志》亦云:“近日扬城治丧,灵前笙簧丝竹之音胜于哭泣。”从明代至民国,扬州人家的这种期丧筵乐,呈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铺张的发展趋势。举办丧事本来是为了死者,到了这个局面,却变成了招待生者,实在是有悖常理。现代,城里的铺张之风已大为好转,但在农村,仍未绝迹。

旧时,扬州民间有人认为,人死之后,其灵魂不能立即到达阎王那儿,其魂灵要暂时留驻在本地的土地庙里。在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高邮之丧礼”,其中记载:“棺殓之夕,必延僧道念放焰口。家人则以纸轿,纸船,纸马,抬至土地祠中,声请土地暂放死者,随其回归,谓之招魂看戏。”这些纸轿、纸船、纸马都是亡灵在阴间的交通工具,人们把这些抬到土地祠中,以为就可以把死者的魂灵接回家中。但是,人们又认为魂灵回家时,会有凶煞出现,所以扬州人把死者魂灵招回来,叫做“回煞”。奇怪的是家人把死者魂灵招回来,又因为害怕凶煞,当晚全家都要外出,谓之“避眚”。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设想出虚无的灵魂,反过来又被自己的设想所征服,这就是旧时迷信行为的重要特征。

清代有一本著名的笔记小说叫《浮生六记》,作者沈复的妻子芸娘就是在扬州去世的,沈复按照扬州的风俗安排了芸娘的葬礼,他在《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中就记叙了从“回煞”到“避眚”的经过:

回煞之期,俗传是日魂必随煞而归,故房中铺设一如生前,且须铺生前旧衣于床上,置旧鞋于床下,以待魂归瞻顾。吴下相传谓之“收眼光”。延羽士作法,先召于床而后遣之,谓之“接眚”。邗江俗例,设酒肴于死者之室,一家尽出,谓之“避眚”。

把死者灵魂招回家中,设酒肴招待,家中其他人都要回避,于是盗贼便有可能趁虚而入,所以《浮生六记》中又说:“以故有因避被窃者”。这倒是个难题,在家怕凶煞,外出怕盗贼,怎么办呢?于是扬州人想出了约聚亲友在出殡前到家中“坐夜”的办法。《广陵潮》第九十五回说:“过了一天,已到停灵日期,内外客人倒也来得不少。女眷们如秦氏、何氏等,都来坐夜。”“坐夜”时,因人多势众,即使有凶煞来了,也可以壮胆。现今,停灵期间“坐夜”一俗仍有,不过,不是如《广陵潮》中都是女眷们,而是以男子为主。当然,现代人“坐夜”不是为了招魂避煞,而是看作与死者的相守相伴,是亲情和友情表示,故现在扬州人把“坐夜”又叫成了“伴夜”。

现代扬州人家的丧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入殓、第二天家奠、第三天出殡。出殡,扬州人又叫“送殡”、“出丧”、“出田”。一般是在清早。清晨在家中进行最后一次家祭,便将灵柩装上灵车向墓地(今为火葬场)进发,这在扬州又谓之“发引”。这发引的队伍在旧时是讲究排场的,扬州评话《皮五辣子》有一段描述:

吴翰林是此地人,公馆就在东门城里小街上,死了多日,今天出柩,……这时候出丧送殡的人很多,孝子才十几岁,是姨太太养的,周身麻衣大孝,手拿哭丧捧,由别人搀着;送殡的女太太坐在小轿里哭着;棺材前面吹嗽叭,放炮;武职衙门里派来的队伍在最前面开路,擂鼓吹号;从小街头到东门外大街,隔三五家门面就摆一席路祭。……吴翰林的棺材上盖的大红毡毯,八个土工抬着棺材,由小街上大街。小街太窄狭,要出了小街到大街,棺材调直过来,才好上独龙杠。上独龙杠要三十二个土工抬,那个才威武。……

这个吴翰林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所以要用三十二人抬棺。以往百姓之家,抬棺也需要八人。在发引途中,还有人不断地散撒纸钱。遇有路祭,还要停下棺柩受祭。如今棺柩仍有,是火葬场租用的,也不别这么多人抬,也没有路祭(在乡村里时或还有路祭),由殡葬专用车直送火葬场,那些铺张的排场都免除了。

--下 葬

葬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下葬”。旧时扬州人去世后多为土葬,土葬要事先选好坟地。民间有一俗信,认为坟地要选择得好,可荫佑子孙平安富贵。于是,有的人家就请风水先生参与择地,风水先生因此也编造出了许多选择坟地的说法和讲究。

坟地选好后,事先掘好一个可放棺材的深坑,掘深坑,俗谓之“打金井”。待送葬行列来到坟地后,先由风水先生指明棺材在坑中的朝向,谓之“定向”。然后在坑中放进一扎稻草,点火焚烧,谓之“暖坑”。暖坑后,孝子先下到坑中,其他人向坑中撒一儿碎银或硬币,谓之“分金”。这些碎银和硬币随后都成为挖坑土工的赏钱。孝子上来后,便用绳索把棺柩牵引着,平稳地放入墓穴,再把铭旌放在柩上,这叫做“安位”。此时有人在一旁说一整套的吉利话,谓之“说好”。然后开始填土,填土要由孝子铲进第一锨土,其他送葬的人按辈份依次向坑中撒土,谓之“兜宝”。土填平,再向上垒土成坟,谓之“斗金”。坟初成,家中有人三日后再来探视,则谓之“复三”。至此,安葬事宜便告完毕。以上列举的安葬程式和相关术语,是守墓人所熟知的。扬州西北郊有好几处坟墓集中地,如平山堂北、金龟山南等,这些墓园都有守墓人员,挖墓穴的土工也由他们兼任,他们都十分熟悉这一套

安葬习俗。

在坟墓旁“说好”的,有点类似砌房造屋和新婚洞房里的“说好”,但那种“说好”是见“好”说“好”,而丧葬的“说好”却要把丧事说成喜事。在扬州的传统观念里,高龄老人去世,人们看成是顺天之道,可以把丧事当作喜事办,所以丧事“说好”就迎合这种需要。有一首八十年代在扬州仪征采录的“兜宝歌”就是这样唱道的:

小小大锹亮堂堂,府上金井四角方。

孝子兜进大元宝,子子孙孙做阁老。

孝女兜宝笑盈盈,将来是个老寿星。

儿媳兜宝笑哈哈,发财发福第一家。

孙子兜宝笑嚷嚷,大学毕业出外洋。

恭喜!恭喜!

“说好”的这一番吉利话,使得丧礼的最后程序在吉祥如意的祝福声中宣告结束。

四送亡灵莫逍遥,

(你)步步登高走仙桥,

过了仙桥有摆渡,

上了渡船(你)站稳了。

在宝应,如果老奶奶去世,在她的“寿鞋”上还会绣有小狗、小鹅,有“小狗小鹅,搀着奶奶过河”之说。可见,“助灵入阴”的信仰在民众中还是较为普遍的,这也是丧事中家奠的重要特性。

大家好,我是六安,很高兴今天在这里回答:安家哪些细思极恐的地方?

1徐文昌表面“佛系”实则运筹帷幄 从阚文涛要给知否封口费那套房子的时候 徐文昌说不做大家都说不做 只有房似锦做了 房似锦假学历被公开说想离开安家天下徐文昌却说一句:如果我们走了一定会和985为敌证明徐极其了解985事实证明最后徐和房准备创业也确实只有985当时没走 翟和房的分道扬镳的开始其实是那个假包,翟故意在张那里买个包又故意买个一模一样的假的给房 为什么要在张那里买?就是通过张的嘴来告诉徐 但是被徐反手一计。

2房似锦的弟弟:在潘贵雨找房作闹的时候不管,上热搜了他第一时间不去指责潘而是跟房侧面诉苦让其帮忙还房贷 当房的爷爷过世他给房打电话为什么她爷爷弥留之际不打而是准备出殡在打电话呢?他打电话时为了在房面前继续装好人,最后房似锦大骂一场离开时还假惺惺的说姐你不会不管我的 是怕以后房似锦给他断了房贷。

3房似锦用房托我就不说了,江奶奶的房子最后捐赠给国家 我记得那句话我小姨平时连个智能手机都用不明白怎么会想到捐赠国家去公证的手段呢?而且房似锦表现的相当之热心真的就为了想救宋爷爷?我还是信那句话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4张乘乘出轨 这点我一直没想明白你为什么要在家里出轨呢?而且还记得张生孩子后徐文昌看到给他戴绿的男人反而留了钱 很不符合常理。

很高兴今天在给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爷爷出殡,路上来了九只鸡,奶奶惊喊:这是凤凰戴孝,快封村!

所有人都惊呆了,前来祭拜的宾客之中,不乏奇门好手,有一些人准备动手时,被一个看上去和爷爷差不多老的老人给拦住了。

那老人似乎很受大家尊敬,而且非常沉得住气,当所有人都惊诧慌乱的时候,只有他始终坐在板凳上,连眉毛都没抖一下。

当有些人准备动手的时候,他才来了一句:"慌什么?高老头一辈子积德行善,受得起万灵祭拜!"

随后那些野兽就在灵棚前跪了下来,对这灵棚内爷爷的棺木叩拜,就像人们祭拜时一模一样。

跪拜完之后,那些野兽又消无声息的离去了。

一直等到那些野兽完全消失,那老人也没再说什么,只是转身拍了拍棺木,长叹了两声,出了灵棚。

直到第二天,爷爷起棺的时候,棺木却怎么也抬不起来。

八个起灵的都是壮汉,别说这是普通棺木了,就算是石棺也完全可以抬得起。

可爷爷的棺木,就像生了根一样,无论八人如何使力,就是纹丝不动。

就在大家都不明所以的时候,那老人又出现了。

老人径直走到棺前,拜了三拜,扬声说道:"老伙计,你这一辈子,没白活!够了!够了!我输了!我输了啊!"

谁也不知道他输了什么,只是那老人看上去有点沮丧。

老人说完这几句话,在我面前蹲下身来,仔细的打量了我一番,随手从腰间摘下个玉佩,又一伸手,将我脖子上的雷亟木心抢了去。

那雷亟木心经过父亲的加持,坚硬无比,就算是用刀刻,都不会留下痕迹,可那老人就这么随手一按,玉佩就被他按进了雷亟木心之中。

他随即,又将玉佩递还给父亲,说道:"这小子要是能活过十八岁,让他拿着这玉佩来我们凤家,凤天青要是不在了,凤家自有人履行承诺。"

父亲一句话没说,只是噗通一声跪倒,拉着我也跪倒,对那老人连连磕头。

我们父子刚磕完头,从爷爷的棺木之下,缓缓爬出来了九条蛇。

九条都有扁担长短、胳膊粗细、浑身金鳞的长蛇。

九条蛇一出现,宾客之中就有人惊呼出声:"九龙抬棺!这是九龙抬棺!不得了!不得了!高家这是要出雄主啊!"

那老人也顿时双目一亮,扬声长笑道:"万灵祭拜之后,还有九龙抬棺,老伙计啊老伙计,你也没想到吧!我虽然输了,可我也赢了啊!"

说完哈哈大笑,随即大笑出门,扬长而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

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父辈的荣耀》爷爷宋留喜去世了。

爷爷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三道沟林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父母来到了边河伐木。那时候,为了支持国家建设,老一辈的林业工人都在伐木这个岗位上辛勤付出,爷爷就是其中一个。爷爷没有结过婚,当了一辈子护林员,不管林场是起还是落,他都守护着三道沟林场,在国家假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他就伐木,伐完木之后,他就开始种树,一棵一棵种。

在兴杰、凤勤他们很小的时候,他曾预言过:“林场的人是被诅咒过得,要一辈子留在林场,因为伐木惹怒了山神,需要还债。”爷爷这句话是对自己说的,也是为了子孙后辈,他知道大量伐木开采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以他希望用种树的方式来弥补,让子孙后代能够在绿水青山中生活。

因此他一直在种树,即使70多岁了,还一直在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种树,他这一生一共种了36212棵树。他在种完第36212棵树之后,安详地离开了。爷爷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用他的方式守护着这片林子以及他的家人。

《父辈的荣耀》剧情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林业行业开始“减产、限伐、下岗”,顾长山一家以及923工队队员们第一次面临留下来还是走出去的选择。顾长山收养了因公牺牲搭档的儿子兴杰,经过犹豫,顾家人最终还是决定供兴杰去外面继续读书。下岗危机也以部分年轻人率先出走告终,留下的人则在顾长山带领下,搞起“家庭生态林”,暂时解决生计危机。

2007年,为保护生态、改善民生,深山远林区移民工程开始,923工队再次面临“走出去”课题。兴杰被拉回大山,接下动员移民任务,并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扛起林业改革的使命。在2014、2015年全面限伐背景下,兴杰积极响应“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号召,带着一家人和更多林区百姓,朝美好的新生活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