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满月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好?

老人 0 21

孩子满月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好?,第1张

孩子满月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好?
导读:1、奶粉和衣物孩子出生后奶粉是一个消耗品,送好的奶粉给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小孩出生后的衣物也需要经常更换,实用性很强。2、长命锁和银手镯一般小孩是带着爱和祝福降生,在满月的时候长辈对孩子满满的爱,也可以用戴在脖子和手上的配饰来表达美好的祝

1、奶粉和衣物

孩子出生后奶粉是一个消耗品,送好的奶粉给孩子,让孩子茁壮成长,小孩出生后的衣物也需要经常更换,实用性很强。

2、长命锁和银手镯

一般小孩是带着爱和祝福降生,在满月的时候长辈对孩子满满的爱,也可以用戴在脖子和手上的配饰来表达美好的祝愿,并且小孩带着很可爱。

3、手脚印模具

这个礼物可以记录孩子每个成长的过程,孩子满月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可以压一个手印或者脚印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4、婴儿车、婴儿床

婴儿车作为亲人是送的最多的一种礼物,不过在购买的时候最好是坐躺两用的,因为宝宝在很小的时候脊椎很脆弱,是不能够坐着,最好是两用的可以延长使用周期。

5、送大红包

孩子在出生之前父母和爷爷奶奶就准备好所有东西了,这个时候再买礼物重复率很好,比较浪费,直接送大红包,有需要的可以让孩子妈自己购买会更好。

宝宝百天了,爷爷奶奶送宝宝什么礼物好呢

一、婴儿用品类:

1、婴儿床:现在市面上的儿童床种类很多,有实木的也有布艺的。但是,无论哪种材质的婴儿床,都应选择环保无异味、安全系数较高的产品,以免对宝宝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在选购时还要注意观察一下床头板是否有防撞条,以防宝宝在睡眠过程中发生意外碰撞。

2、床上用品:一般来讲,纯棉质地的床上用品是最适合宝宝使用的,不仅吸汗透气,而且触感舒适柔软。此外,还可以根据季节变化为宝宝准备一些厚薄适中的被褥和床单等,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3、睡袋、抱毯、包被等寝具:这类物品虽然体积不大,但却是保证宝宝睡眠质量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议爸爸妈妈们在购买此类物品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确保质量可靠。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身体,最好选择带有护耳设计或可调节松紧带的产品,这样既不会勒到孩子,也不会影响其正常呼吸。

二、衣物鞋帽类:

1、内衣、帽子、袜子、围嘴、手套、脚套等等,这些日常穿着的小衣服小鞋子,是每个宝宝的必备品,也是父母们最费心挑选的东西。因此,在挑选的时候一定要注重面料是否柔软亲肤、做工是否细致、款式是否可爱新颖等等因素。

2、外衣外套以及裤子,由于婴幼儿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所以除了要选择保暖性好的以外,还应该考虑到服装的面料成分以及颜色搭配等因素。一般来说,浅色系的服装会比较适合婴幼儿穿着。另外,对于新生儿的皮肤来说,性小的棉制材料会比较好。

三、玩具书籍类等益智类礼物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不再满足于给孩子买吃的用的了,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而作为父母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孩子们开心快乐的成长。因此,给宝宝选一份益智类的礼物是非常必要的。

四、营养保健品类

如今的孩子大多都是家里的"掌中宝"和"心头肉",平时吃得饱穿得暖,很少会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出现。不过,有些家长却总是担心孩子营养不足或者抵抗力差等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能够合理安排饮食结构并适当为孩子补充营养就可以了。

五、其他实用礼品

如各种学习工具、洗漱用品、毛绒玩具等。当然,以上只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比较常见的送礼类型。除此之外,还有诸如鲜花、蛋糕、水果、贺卡、相册、纪念册、生日卡、胎毛笔、胎发梳、指甲剪、剃须刀、体温计等等都可以作为礼物的首选。总之呢,不管您想送什么样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都要尽量考虑周全,这样才能让宝宝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哦!

      中国古人认为,婴儿出生一个月后,就意味着他度过了人生的第一个难关。因此,需要一个宴会来庆祝。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们现在称之为满月酒。家长会邀请很多亲朋好友为宝宝参加月圆酒。为了表达对宝宝的爱,这些亲朋好友通常会为宝宝准备一些礼物,那么一般的礼物是什么呢?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儿童安全座椅已经成为非常好的送礼选择。不过,由于价格昂贵,通常是家里的长辈会送这件礼物,比如宝宝的爷爷奶奶。但不管是谁送的,我们都要提醒您,安全座椅承担着宝宝安全的责任,所以在购买时一定要选择大品牌、合格、安全、舒适的安全座椅。不要试着便宜地买三无产品,这不会保护宝贝,反而会给宝宝带来伤害。

      除了安全座椅,婴儿车和婴儿床也是给婴儿的好礼物。不过,这两件礼物的价格也相对较高,所以通常都是祖父母送的。对于这两份礼物,也有一点建议。首先,如果婴儿车只能坐着使用,宝宝至少需要6个月才能使用。因为在此之前,宝宝的脊椎还是很脆弱的,这不适合坐在婴儿车里,否则会影响到宝宝脊椎的发育。如果准备好买木头的婴儿床,应该提前几个月准备好,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把木头里的甲醛散发出去。

       很多人说,宝宝小的时候,很容易挑起脏“事”。不过,如果你戴上一些金、银、玉首饰,就 能驱除邪灵,保持安宁。虽然这不科学,但各种首饰确实是送宝宝的好选择。不过,珠宝的价格并不便宜,所以一般这些东西也是由宝宝的阿姨、叔叔、阿姨等亲戚送来的。但是当你给宝宝穿这些衣服时,你应该注意宝宝。别让他误吞了。

      除上述物品外,有些人在给宝宝送礼时会直接给宝宝发红包,然后告诉宝宝需要什么,自己买就行了。虽然在准备红包的时候不需要花任何心思,但这绝对是很多宝玛喜欢的。至于红包的金额,要看双方的关系和送红包者的经济实力,但不管多少都是福,相信宝马不会介意的。

珍惜做父母的10年“有效期”,用语言和旅行作为独特的礼物,陪孩子打开广阔世界的大门。粗糙而不放纵的养育,帮孩子抵御娇弱感和脆弱性,获得受益一生的宝贵能力。

我们在超市选购食品时,往往要精挑细选,不但看配料和营养成分,还要看有效期和生产日期,越新鲜越好。因为食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在“保质期”之前有一个“最佳风味期”。尤其是水果、蔬菜和海鲜,即便没有变质,新鲜的和放了一段时间的,口感也会不一样。做父母也有“最佳风味期”,就是在孩子10岁前,他们对父母最信赖、最崇拜的时候。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

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一辈子的事儿,不存在失效一说。但不同阶段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前10年进行培养,其效果事半功倍。错过这个阶段,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各种问题暴露出来,这时候父母就很难再“力挽狂澜”。所以说前10年是养育孩子的“最佳风味期”,可以用融洽、甜蜜的方式把很多隐患解决掉。有过来人说过,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很多问题,根源是在青春叛逆期前。前10年如果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很好,那么青春叛逆期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10年时间,听起来很长,实则过得很快。孩子越成长,距离父母就越远,父母的影响力也就会逐渐递减。与其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因为种种不满意叹气、摇头,真不如好好利用“最佳风味期”,帮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

父母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不要被旁边的声音干扰,因为只有你和孩子朝夕相处,你才最懂这个小宝宝,你才会费尽心思帮他思考未来。做父母一开始得“自以为是”,尤其是在孩子分不清对错好坏的前几年。只有父母才会花心思帮他选择,选择那些影响他一生幸福快乐的好东西。如果说意识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孩子的第一颗种子一定是父母给植入的,这是父母的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心理专家指出,在10岁前孩子处于对父母的“崇拜期”或者说是“依恋期”,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依赖父母;从10岁开始孩子就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面对现实往往又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和父母的关系会非常紧张;等到20岁之后,孩子才开始慢慢理解父母,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才会和父母慢慢和解;直到50岁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认同他们。

有儿童专家曾经说过,如果在依恋期,父母就给孩子植入好的种子,能和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家庭关系,那么青春期的冲突就不会有想象中那么激烈。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得厉害,家庭关系一团糟,那么问题往往是在依恋期就潜伏下来了。在孩子10岁前,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他们,因为这个时候的陪伴最有效。过了这个黄金时间,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谁还需要父母陪伴呢?

在我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孩子,我能给你什么?什么东西,是我能给你,也能帮助你一生幸福快乐的?我该给你种下一颗什么种子?”每位父母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把答案作为陪伴孩子度过人生前10年的路标。

如果你们正计划要一个小宝宝,或者小宝宝已经出生,还处在人生的依恋期,我建议你们要找个大段时间静下心来,泡杯茶或者咖啡,好好地思考、好好地聊聊这个话题。这是给孩子的未来规划,值得你们花上一天、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去沟通。父母之间尽早达成一致,整个家庭的 育儿 路线才能更统一,以后走的弯路才会更少,家庭关系也才会更和谐。一旦达成一致,父母就不要轻易摇摆,也不要被周围的声音左右。要记住,对这个孩子,没有人比你们更负责,没有人比你们想得更多。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参考,可以去求证,但绝对不能盲从。

如果父母能帮孩子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他们研究 探索 的空间,哪怕国内的考学竞争再激烈,孩子也可以靠兴趣爱好叩开高校的大门。但是一项基于兴趣爱好的特长,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长时间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厚积薄发。我们不能光看到人家在台上精彩亮相的时刻,也要看到台下的投入和付出。想让孩子走这条路的父母得想一想,你愿意让孩子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吗?对此,我的答案是:会的。因为除了升学,我更看重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有兴趣爱好并能坚持下去的孩子,幸福、快乐的概率要大得多。

这种兴趣爱好,不是父母大手一挥就能定下来的,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慢慢找到。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规划像“种庄稼”,种下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选择一门特长),只要多浇水施肥(勤奋地练习)就能长出玉米或小麦来。但现实生活中,孩子却是一片“热带雨林”,你种下种子A,长出的可能是B,这会给父母带来一些“惊喜”,其中也不时会有些“惊吓”。所以父母要给他们多几年尝试的时间,让惊喜慢慢多起来,这就是他们的“gap year”(间隔年)。 

在我的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和恩爸(我对孩子爸爸的称呼)就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问题,让他们之后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语言补习班中穿梭。尽管为了保持语言的敏感度,他们每天还要花点时间去练习和巩固,但学外语对他们来说绝不再是苦差。因为他们外语习得的方式,像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平时 游戏 、玩耍时用的也是外语,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自然没觉得学外语有多苦。而且,这种多语言能力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尤其是在出国 旅游 时更是如鱼得水。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他们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压力还不太重,我们尽量带着他们避开 旅游 高峰去各地游玩见世面,体验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年至少带他们出国两次,差不多要待够两个月。一方面是保证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让他们体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有些他们试一试会很快放掉,有些他们会持续一段时间突然丧失兴趣,有些他们会兴致勃勃地一直玩下去。

我们给他们创造的是一个“热带雨林”的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允许犯错,允许放下后再捡起来。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不用我们摁着他们的头学,押着他们学,他们也不会把学习视为一种苦差。不管选的是乐器、 体育 项目,还是绘画、表演项目,他们的整个状态都是辛苦但快乐着。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的内心就要很强大,比如请假带孩子出去玩,得先通过学校。这一关很顺利,因为两个孩子的老师比较开明,理解我们的苦心。但是,这也是因为孩子还小,学业压力不大,老师面对的升学考核压力也不大,所以才说是“gap year”,也只有10岁前有这种可能。我能感觉到,孩子越大,这种长假越难申请,所以我得趁着他们还小,多带他们出去长长见识。

有些父母会担心,把这么多的自由选择权留给孩子,他们会选择吗?选错了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滥用这种自由该怎么办?我很理解,因为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但后来一想,不趁着他们小的时候让他们学着自己做选择,他们就永远学不会怎么选。真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怎么办?父母能跟他们一辈子吗?小的时候走点弯路不是坏事,因为犯错带来的损失总在父母的承受范围内,真到了青春期可就不一定了。

我的两个孩子跟着我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旅行到一个地方时会去逛当地的书店。我家很多语言类的书,都是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最多的时候行李重达200多斤,还舍不得打车(国外打车费用超乎寻常地高),得靠两个孩子帮着我看行李、拖行李。想想看,他们自己挑了半天又千里迢迢带回来的书,能不看吗?Enya中午会从学校回来,在两个小时内她要吃饭、午睡、弹琴、练习西班牙语或德语,每天都是如此,已经形成习惯。但具体弹什么曲子、学什么内容是她自己决定的。这样的生活学习方式,我们还用担心她以后不珍惜时间,学习效率不高吗?

Enya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在想该怎样培养、教育她的时候,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我有什么,我擅长什么;第二,我擅长的东西里面,哪些可以影响她的一生,让她幸福和快乐;第三,哪些能力的习得有敏感期,最好让她在幼儿期就能接触并学习。基于这三个问题,我后来选择让她从小学习外语,从小和我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文化的魅力,建立张弛有度的亲子关系。

我小的时候,出国旅行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所以只能在一些文学作品、音乐和绘画中了解那些神秘的国度。当时特别想有机会能亲眼看到实物,能亲手触摸一下,能亲自闻到当地特有的气息。长大后有机会出去,我都采用深度游的方式,背着大包在景点间穿梭,觉得其乐无穷。我认为旅行就是游历,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游”,从熟悉的地方启程,通过交通工具(步行也算一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看到当地的人、事、景;二是“历”,把旅行看成一种人生经历和体验,把自己代入当地的生活中,了解这些人、这些景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采用的深度游,真正地用脚、用眼、用耳、用嘴去丈量世界,感受异域风情之美。

旅行是开阔眼界、快速学习的最好方式。 中国有句老话,讲的是怎么做学问、长见识,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就是去“游历”,不但游,还要历,要促进个人成长。旅行可不仅仅是游,如果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跟团游的方式,那可真的只是游了,旅程结束只能积攒一堆人和风景的合照,只是入手几只奢侈品包包或几袋化妆品。这样的游,别说万里,就是10万里,对个人成长都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学语言还是旅行,都是感受不同文化的方式。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我一样,用开放和欣赏的心态去多听、多读不同的语言,去游历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欣赏到不同的美。我希望等他们长大后,能与我和恩爸一起欣赏一部小说,或结伴去某个国家转一转。

但现实是,父母和孩子很难从同一件事中找到共同点,很难一起去欣赏同一样东西。

相比之下,更聪明的做法是父母通过养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大家说不到一起,不如趁着他们还小,对父母认同、崇拜的时候,把父母喜欢的东西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让父母的爱好变成他们的人生底色,这样孩子大了之后才能和父母有共同语言。当然,父母得先保证这些兴趣爱好是 健康 的,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 情感 联结。孩子长大后像风筝一样在天空翱翔,但他们的身后总是连着一根线,线的一头儿是他们自己的小生活,另一头儿是父母。父母既要通过爱去精心呵护,让孩子日益强大,也不能成为孩子展翅翱翔的阻碍。既要分开也要有牵挂,一条细细的线就够了。

对两个孩子来说,我希望这10年是幸福快乐、饱满充盈的10年。在此之前,他们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在此之后,他们能成长为有想法、有热情、有创造力的少年。我愿意陪着他们一点点长大。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擅长的东西同时也有价值,这就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 情感 纽带。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有这种意识却没有贯彻执行。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为他们错过了和孩子建立共同爱好的机会,让一个家庭缺少了可以一代代传承的东西。

Enya出生时,我还在运作自己的工作室。我面临着很多新手妈妈都要纠结的抉择:要不要回归家庭,做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我打电话咨询我妈妈,她的态度很坚决,不同意。我妈妈自己在事业上很拼,在她看来,现代女性必须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如果回到家里做全职妈妈,就是脱离 社会 ,以后得靠老公养,工作技能慢慢荒废,人就废掉了。我好不容易说服了她,没想到Enya 1岁半的时候,我又有了Enzo,又是一番说服。等到Enzo满月的时候,我妈妈对我说:“你千万别再生了,赶紧做自己的事业吧,否则你这一辈子就全毁了。”

我妈妈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市场的,周边朋友也这样劝我,因为当时我的工作室正处于上升期,但我还是选择回归家庭。我不主张夫妻一定要有一方放弃事业回归家庭,但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是要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在上幼儿园前,对于父母是极为依恋的,这也是父母最容易帮他们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即便出于种种原因,父母没办法放弃工作,也要保证每天一定量的陪伴时间,而且要保证是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时长的、优质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更强大丰盈,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顺。不到迫不得已,真的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表面看父母有两三年可以专注于事业,但“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往往需要好几个两三年才能慢慢地消除,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有这种阴影。

我后来选择做全职妈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给两个孩子做的规划,只有我自己才能完成;我计划播撒的那些小种子,我自己必须高度参与,才能让它们生根发芽。尤其是在外语习得方面,只有我可以。因为我自己是语言学家,也掌握了好几门外语,我可以更科学地教他们。童年是学语言的黄金期,错过这个阶段,以后再学绝对是事倍功半,而且很难达到“本地人”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我用的“外语习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方式,就是我们学母语的方式。这种语言学习方式和孩子在学校的“外语学习”(Foreign Language Study)是不一样的,但这种方式更适合儿童来用。只要方法用对了,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天才,每个孩子在儿童期都可以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大家要相信这一点。

全职陪伴,对一个妈妈来说,究竟是一种牺牲,还是个人的学习成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后者占的比重更大。为了教育孩子,我系统地研究了“外语习得”背后的逻辑,并基于这套理论去创业,做出了《英语遛世界》这档节目。如果没有这段全职妈妈的经历,我不会有这么好的实践机会,也没机会做这样一档节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应该感激这两个孩子,是他们陪着我去 探索 新的机会,带给我一段全新的成长体验。

当我们陪伴孩子时,陪伴质量远比陪伴时长重要。 很多父母带孩子,是在陪伴,但不是优质陪伴。比如妈妈忙于做家务,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比如爸爸带孩子出去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爸爸在一旁刷手机。这都不是优质陪伴。父母的优质陪伴不是让孩子自己学、自己玩,而是大家一起学、一起玩,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要让孩子感到更开心更快乐,让他们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优质的陪伴需要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快乐的妈妈远比完美的妈妈更重要。做妈妈的,自身愉悦的生命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好妈妈绝不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悦纳自己,滋养他人。能感知幸福的女人才是美丽的,能感知幸福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快乐、爱都是一种能力!

Enya和Enzo的出生并没有阻碍我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创作、旅行等,一样都没落下。就拿最难的旅行来说吧,没有孩子的时候,我一个人背个大包到处跑;有了孩子后,就是多了一辆童车而已,童车装上俩孩子,还是可以到处跑。Enya两个半月的时候,我们就踏上了去以色列的旅程;她刚满月的时候,我就带她在国内坐了次飞机,那是她出生后的“首飞”。当时听说航空公司有个规定,孩子出生15天之后才能上飞机,为了保险起见,我等她满月后才第一次坐飞机。

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带他们出国旅行,很少能拍下俩人都清醒的照片,不是这个睡着了,就是那个睡着了,要不俩人都睡着了。但我没有觉得带着他们有多拖累,相反,能带他们去看我喜欢的地方,我觉得很开心很享受。我会在景点等着他们醒来,抱着他们指给他们看有多美。哪怕他们一路睡着,但妈妈在身边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这让他们从小就活泼明媚。我当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当然很多照片里他们都是窝在童车上睡着的。现在大了,他们很喜欢浏览云相册,在照片堆里找到自己。两个人抱着我的手机,两个小脑袋瓜凑在一起,指指点点,看得那个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啊。

我还教孩子背那些经典的西方诗歌,感受不同语言的节奏美。我家有一张光盘,里面是英美著名儿童诗。视频画面很精美,选的诗歌也不难,很适合他们这么大的孩子看。有时候我在厨房忙碌,他们在客厅一边玩耍一边看这些视频。当那些熟悉的句子飘荡出来,我会忍不住跟着吟诵;他们听到了,也会跟着一起背,遇到好玩的情节还咯咯地笑。稚嫩的童声伴着嬉戏的笑声,让这一刻充满温馨和快乐。很多孩子比较大了才学外语,觉得很枯燥,但Enya和Enzo姐弟俩从小就闯过了这一关,平时玩耍嬉戏也是用英语或德语,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学习,而是 游戏 的一部分,他们很享受这些。

2019年3月份,两个孩子主动提出来想学乐器。我和恩爸就带他们去乐器店,Enya看中了双簧管,Enzo看上了鼓。然后我给他们报了培训班,都报在了周日晚上。因为周日上午他们本来各自还有一门课,所以我反复跟他们确认是否真的要学这两门乐器,姐弟俩把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一样。这些乐器课是他们自己选的,而且他们以前有跟我在家唱歌弹琴的底子,所以上手很快,课上总是被老师表扬有天分。孩子得到表扬,乐开了花。 

情绪是可以感染的。两个孩子的补习班都是自己选的,自己学起来也很有成就感,他们在车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时还会大声唱歌;我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唱,还把“小电驴”开得又快又稳,感觉都要飞起来了。想想这幅情景,一个妈妈骑着“小电驴”,前面站着一个孩子,后面坐着一个孩子,三个人都高兴得要命,一路上唱着歌,风驰电掣而过,是怎样一个喜兴的画面啊。

父母的优质陪伴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自律意识,也更愿意替父母着想。两个孩子看到我忙的时候,就自觉地开启“自我照顾”模式,不用父母操心。这和他们小时候我和恩爸的优质陪伴是分不开的。

编辑/弘一 文/荣荣、张文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