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主题征文

老人 0 34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主题征文,第1张

《听爷爷奶奶讲解放故事》主题征文
导读:我的奶奶(即我爷爷的妈妈)今天和我在一起交谈,讲她们的故事。老人今年90岁了,身子灵活,体质健康,心理什么事都清清楚楚,耳不聋,眼不花。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奶奶感慨万千,接着,奶奶讲述了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映射了当时中

我的奶奶(即我爷爷的妈妈)今天和我在一起交谈,讲她们的故事。老人今年90岁了,身子灵活,体质健康,心理什么事都清清楚楚,耳不聋,眼不花。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奶奶感慨万千,接着,奶奶讲述了以自己的生活为主题的真实的故事,这就映射了当时中国社会底层人的生活。

大家都知道,在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高炉,小炉,大灶,小灶日夜不停,冒着黑烟,成为当时大炼钢铁时期的中国最真实的写照。

可底层人的生活怎样,我们并不十分了解。今天我带大家走进底层人的生活。

大炼钢铁时,村里派来一些人拿着钳子把家里的门子拆了,把上面所有的铁制工具全部写下来,连锁子也不放过。当时戏剧性的话:“真是到了夜不闭户的境界了。”所有的锅全部被拿走,假使埋在院子里,那些人就拿着锄头挖地三尺。那时候,家家户户惊恐万分,奶奶在夜深的时候把一个小铁锅藏进对门的一个小洞里,才使这口锅免于被融化的命运。没饭吃,公社开立了大食堂,几个中年妇女有发小贴饼的,有舀汤的。奶奶说,她那时候是管舀汤的。一到中午,人们都提着饭桶和碗来舀汤,当时都是定量的,按每人一勺汤来计算的。那做饭的锅有2米直径那么大。奶奶那时要把勺子放平着舀,给谁少一点都不行,大家伙都看着,要是那个是满满一勺子,他的斜着舀了,往外漏了点,就会觉得不公平,弄不好就要打架啊!姥姥十分公平,所以大家都去她哪儿舀,而旁边的大锅却无人问津。奶奶舀了那锅舀另一锅,累得受不了。当人们领完饭后,姥姥回到家,左找右找找不到一点吃的,原来爷爷都吃了。奶奶说,她和爷爷的一顿饭一共才两个半小贴饼子,你也许想象不到,那贴饼子的直径还不到五厘米。但是爷爷以为奶奶在食堂可以吃饭,就把所有食物据为己有,吃了个精光。奶奶只好饿了一天。

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听母亲说,青岛解放的前夕,她们这些居家的女人一开始只是感到无比的恐惧。听着市区间或响起的枪炮声,除了为全家人的生命担忧,还对未来的日子感到茫然。当时,常年蜗居的女人们对解放军和解放都是懵懵懂懂。尽管也听到一些有关解放区的"花絮",但各种谣传却让她们真假难辨,还以为解放军跟青岛这块"殖民"土地上的所有军队一样欺压老百姓。而所谓"解放",对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另一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面临的是更深重的苦难。

就在母亲胆战心惊地饱受熬煎之际,这天早晨,一队人马开进锦州路,并驻扎到我家街对面的一座闲置的大院里。于是,恐怖就像黑暗一样降临到母亲的头上。当时,父亲出远门,去了另一个城市,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惟一能做到的是关严屋门,拉上窗帘,并把五岁的二哥紧紧地搂在怀里。

上午在平安无事中度过去了。这异样的平静让母亲禁不住撩开窗帘的一角,胆怯又好奇地朝着对面的院子张望。她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年轻人在大院里洗衣服、擦枪,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那情形就像一群课间休息的男学生,活泼而又率性。

"他们倒不像是恶人!"母亲从心里巴望着彼此能相安无事。

但到了中午,"祸事"就来了--就在一家人坐到桌前吃午饭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母亲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她看着面无血色的两个孩子,立刻强作镇定地站起身,踮着脚尖走到门口,从门缝里朝外窥探。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孔,可那军服的一 角,也让母亲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活在青岛这个"殖民"城市,与各国"大兵"遭遇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家门口如此短兵相接却是头一回。母亲预感到凶多吉少,亦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这样想着,便匆忙回头朝大哥使了个眼色。大哥心领神会地将二哥拖进了卧室,并从里面上了插销。

母亲这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头戴五角星军帽、身穿军服的小战士。他腰杆挺直,两手贴着裤线,规规矩矩地站在屋门的一侧,一脸稚气地冲母亲笑着。

母亲的心却依然悬着,她甚至不敢多看小战士一眼,忙低声下气地叫着"小老总",问他有什么事。

小战士开口便叫"大婶",接着,又让母亲喊他"同志"。

小战士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和颜悦色,母亲只是惶恐地听着,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位"小老总"登门,决不会仅仅是让母亲叫他声"同志"吧!

果然,小战士的眼睛开始盯着我家放在碗柜顶端的大号钢精锅。他说部队起灶做饭,想借钢精锅淘米。

小战士讲一口南方话,母亲听不太懂,但他的目光却说明了一切。

钢精锅,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是母亲省吃俭用才买下的,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可母亲一听说"小老总"不过是想"借"个钢精锅,心里的一块石头立刻落了地。只要"小老总"不伤害孩子,比钢精锅再贵重的东西她也舍得让他拿去。

"谢谢大婶,我们用完就还给你。"小战士接过钢精锅说。

母亲却连连摆手:"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还了!"心里只想着赶紧将他打发走,这辈子别再见到他。

小战士走后,母亲看着已空了的碗柜上方,这才禁不住伤心起来。

懂事的大哥则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他们毕竟还是登门来"借",而不是入室抢劫。想想以往的种种遭际,母亲这才释然。

可是,财破了却并没能免灾。钢精锅刚刚被"借"走,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又落到了母亲的头上。

--这天傍晚,因母亲一时疏忽,始终享受着"囚徒"待遇的二哥竟然失踪了。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和大哥。母子俩在相互埋怨中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求助邻居帮忙找孩子。

母亲最先想到有拐孩子"嫌疑"的便是新来的这群"邻居"。只是,站在自家门口朝对面的院子里望去,他们像是正在开会,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当官的边打手势边讲着什么。这样的时候,你撞进去找孩子,肯定是要吃枪子的。

但愿孩子去了别处。无奈的母亲抱着侥幸的心理,和邻居们一起在锦州路四周寻找。

"小弟会不会去了无棣二路的大姑家?"后来,大哥提醒慌乱中的母亲说。

大姑没有孩子,对聪明伶俐的二哥很是宠爱,父母也时常带他过去走亲戚。母亲想了想,便锁上家门,拉上大哥,直奔无棣二路。

天黑尽时,寻找二哥的几路人马都铩羽而归,大姑家也没有发现二哥的踪迹。在这兵慌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逃兵、劫匪,失踪的二哥想是凶多吉少了。绝望的母亲忍不住坐在街这边黯淡的路灯下失声痛哭起来。

看着母亲的眼泪,大哥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悄悄摸到了"邻居"朝向街面的厨房后窗,双手扒着窗框,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工夫,大哥便从后窗那边跑过来,惊恐万状地喊着:"妈,妈,不好啦!小弟被抓进了兵营里。我听见他在里面说话呢!"

"什么!"母亲一下从地上跳起来,将所有的恐惧都丢到脑后,发疯般地奔向"邻居"已关闭的大门,边用力敲门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光,小光!你们还我孩子!"

母亲的哭喊声很快就惊动了大院里的人。门倏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军官模样的人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母亲问:"大嫂,请问你找谁?"

"找我家小光。我家小光被你们给抓进来了。"失去理智的母亲大声嚷着。此时,她已做好了吃枪子的准备。

不料,那人却轻声笑了:"大嫂,你别急,我们这儿是有个小家伙。想不到他是你的孩子。"军官说着,就扭过头,对一旁的哨兵小声嘀咕了几句,哨兵转身而去,眨眼工夫,二哥便坐在那个"借"锅的小战士的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得意洋洋地出现在母亲面前。

"大嫂,你看这是你的孩子吧?"军官态度和蔼地问。

母亲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哥的腿,生拉硬拖地往下拽。二哥却挣脱开母亲的手,余兴未尽地央求母亲让他再玩一会儿。

原来二哥真是被两个解放军战士捡到的。这个调皮蛋趁母亲去院里水井洗菜忘记关门的间隙,逃出家门后,便去了他一直很好奇的街对面看光景。他偷偷溜进大院,看到一间房子里有人在打电话,觉得新奇无比,小脑袋贴在门边偷看了半天,就想来一次"模仿秀"。再次回到大街上的二哥,独自转悠着,到底找到一个僻静的去处--路口的一座大桥下。于是,他一头钻进桥洞里,搬来一块石头当电话,找来一根棍子做电话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人的声调,在桥下玩起"打电话"来。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小家伙看着一下变得阴森可怖的桥洞,竟失去了方向感,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害怕极了,不由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巡逻的哨兵从桥上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到桥下,将我的二哥给哄了上来。在二哥的指点下,他们来到我家门口,可看见大门紧锁,只好又把二哥带回了营房。

听着军官的讲述,看着毫发无损且兴高采烈的儿子,母亲的眼里流着感激的泪水,终于从心底发出一声真诚的"谢谢"!

二哥的失而复得很快就在坊间传开了。这一奇迹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对街对面的"邻居"有了好感。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二哥有了自豪的资本,他像个义务宣传员那样逢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军营里的经历:那些大哥哥可好了,他们给我饭吃,让我骑大马,还给我讲故事……

第二天,像是有人下了一道命令,街这边所有居民关闭的屋门都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街对面的大院。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孩子们简直把军营当成家了,常常玩得乐不思蜀。于是,沉寂多日的锦州路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让人感叹不已了。

是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此前那个小战士手里提着我家的钢精锅又站在了门口。

"大婶,我是来还你锅的。也是来给你道歉的。"小战士双手把锅交到母亲手里,又把一块大洋放进锅里。

看到自家的宝贝回来了,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战士告诉母亲本来应该早点把锅送还的,但因自己淘米时不慎,锅掉到井台边,底部摔裂了一个口子。炊事班长拿着锅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个锔锅的师傅,将锅修补好。但不管怎么说,锅还是损坏了,首长让他带来一块大洋,算是补偿。

听着小战士的话,母亲不由惊呆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不仅把借走的东西送还,还对损坏的锅底作补偿。

母亲看看补了一块黄铜片的锅底,厚重、结实。虽然不是新的,却并不影响使用。于是,又把大洋硬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你们把锅还回来,我就感激不尽了。这钱我不能要。"母亲很坚决地说。

小战士像是怕烫手似的,又把钱放到了屋中央的桌子上:"大婶,这钱你要是不收,可就是为难我了。我们解放军里有规矩,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本来,我们想买新的还你,可跑遍半个青岛也没找到同样的锅,这才……"

看着小战士一脸的难色,母亲只好收下了这块大洋。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家的屋门真正朝着对面的"邻居"敞开了。"邻居"缺什么,尽管到我家借;我家有需要帮忙的事,不等母亲开口,他们就会伸出援手。而那个借锅还锅的小战士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利用闲暇时间,给母亲讲革命道理,帮母亲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母亲亲切地喊他小赵。孩子们则无比自豪地有了一个小赵哥哥。

就这样,1949年的6月里,"解放"这个字眼像春雨一般慢慢地滋润着我的母亲的心田。这个成年累月被封闭在锅碗瓢盆间的小脚女人豁然明白,千百年来套在身上的种种枷锁在解放的隆隆炮声中已被彻底砸碎,自己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庆祝青岛解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高举着自己亲手糊的写着"解放"的彩色小旗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走上了街头。

"解放"带给母亲的欢欣是无与伦比的,那些有关"解放"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小赵哥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凡记忆中的惟一亮点。而小赵哥哥则是"解放"的形象代表--这个把自由、平等、友爱带给母亲,让她可以挺胸抬头做人的小战士,就是母亲的"解放"。

至今我还记得母亲说起小赵哥哥时的思念之情。她说他黑黑的,瘦瘦的,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笑起来像个羞涩的女孩,讲话很腼腆。母亲一生都在后悔,小赵哥哥所在部队开拔之前,没问他的姓名和家乡。但母亲一生都在讲述她的"解放"故事。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没有见过可爱可敬的小赵哥哥。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小赵哥哥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只不过,我的小赵哥哥与母亲的有所不同,他年轻、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高地扬起右手,作着有力的手势,用洪亮的嗓音告诉我:"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关于解放,对于解放后出生的我原无深切体验。所有故事都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但每每想起,却觉得温馨无比。那些人那些事仿佛亲历一样,"解放"是母亲幸福的记忆,亦成了我童年的怀想。儿时,坐在夏夜的星空下,在母亲娓娓地讲述中,我用童心将"解放"幻化成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不由浮想联翩,对那并不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憧憬,对那解放的欢乐、新生的幸福和军民的鱼水情意更是心驰神往。

听母亲说,青岛解放的前夕,她们这些居家的女人一开始只是感到无比的恐惧。听着市区间或响起的枪炮声,除了为全家人的生命担忧,还对未来的日子感到茫然。当时,常年蜗居的女人们对解放军和解放都是懵懵懂懂。尽管也听到一些有关解放区的"花絮",但各种谣传却让她们真假难辨,还以为解放军跟青岛这块"殖民"土地上的所有军队一样欺压老百姓。而所谓"解放",对老百姓来说也许是另一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面临的是更深重的苦难。

就在母亲胆战心惊地饱受熬煎之际,这天早晨,一队人马开进锦州路,并驻扎到我家街对面的一座闲置的大院里。于是,恐怖就像黑暗一样降临到母亲的头上。当时,父亲出远门,去了另一个城市,作为家里的女主人,她惟一能做到的是关严屋门,拉上窗帘,并把五岁的二哥紧紧地搂在怀里。

上午在平安无事中度过去了。这异样的平静让母亲禁不住撩开窗帘的一角,胆怯又好奇地朝着对面的院子张望。她看见几个穿军服的年轻人在大院里洗衣服、擦枪,有说有笑,打打闹闹,那情形就像一群课间休息的男学生,活泼而又率性。

"他们倒不像是恶人!"母亲从心里巴望着彼此能相安无事。

但到了中午,"祸事"就来了--就在一家人坐到桌前吃午饭时,门外突然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

母亲吓得一哆嗦,手里的筷子掉到了地上。但她看着面无血色的两个孩子,立刻强作镇定地站起身,踮着脚尖走到门口,从门缝里朝外窥探。虽然看不到对方的面孔,可那军服的一 角,也让母亲惊出了一身冷汗。生活在青岛这个"殖民"城市,与各国"大兵"遭遇是常有的事。但在自家门口如此短兵相接却是头一回。母亲预感到凶多吉少,亦做了最坏的打算。当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孩子的性命。母亲这样想着,便匆忙回头朝大哥使了个眼色。大哥心领神会地将二哥拖进了卧室,并从里面上了插销。

母亲这才战战兢兢地打开了门。

门外站着一个头戴五角星军帽、身穿军服的小战士。他腰杆挺直,两手贴着裤线,规规矩矩地站在屋门的一侧,一脸稚气地冲母亲笑着。

母亲的心却依然悬着,她甚至不敢多看小战士一眼,忙低声下气地叫着"小老总",问他有什么事。

小战士开口便叫"大婶",接着,又让母亲喊他"同志"。

小战士说这些话时一脸的和颜悦色,母亲只是惶恐地听着,丝毫不敢放松警惕。这位"小老总"登门,决不会仅仅是让母亲叫他声"同志"吧!

果然,小战士的眼睛开始盯着我家放在碗柜顶端的大号钢精锅。他说部队起灶做饭,想借钢精锅淘米。

小战士讲一口南方话,母亲听不太懂,但他的目光却说明了一切。

钢精锅,在那个年代算是奢侈品,是母亲省吃俭用才买下的,更是母亲的心爱之物。可母亲一听说"小老总"不过是想"借"个钢精锅,心里的一块石头立刻落了地。只要"小老总"不伤害孩子,比钢精锅再贵重的东西她也舍得让他拿去。

"谢谢大婶,我们用完就还给你。"小战士接过钢精锅说。

母亲却连连摆手:"你喜欢就拿去吧!不要还了!"心里只想着赶紧将他打发走,这辈子别再见到他。

小战士走后,母亲看着已空了的碗柜上方,这才禁不住伤心起来。

懂事的大哥则安慰母亲说,破财免灾。他们毕竟还是登门来"借",而不是入室抢劫。想想以往的种种遭际,母亲这才释然。

可是,财破了却并没能免灾。钢精锅刚刚被"借"走,一件更可怕的事情又落到了母亲的头上。

--这天傍晚,因母亲一时疏忽,始终享受着"囚徒"待遇的二哥竟然失踪了。这下可吓坏了母亲和大哥。母子俩在相互埋怨中不顾一切地冲出家门,求助邻居帮忙找孩子。

母亲最先想到有拐孩子"嫌疑"的便是新来的这群"邻居"。只是,站在自家门口朝对面的院子里望去,他们像是正在开会,众人围成一个大圆圈,中间站着一个当官的边打手势边讲着什么。这样的时候,你撞进去找孩子,肯定是要吃枪子的。

但愿孩子去了别处。无奈的母亲抱着侥幸的心理,和邻居们一起在锦州路四周寻找。

"小弟会不会去了无棣二路的大姑家?"后来,大哥提醒慌乱中的母亲说。

大姑没有孩子,对聪明伶俐的二哥很是宠爱,父母也时常带他过去走亲戚。母亲想了想,便锁上家门,拉上大哥,直奔无棣二路。

天黑尽时,寻找二哥的几路人马都铩羽而归,大姑家也没有发现二哥的踪迹。在这兵慌马乱的年月,到处都是逃兵、劫匪,失踪的二哥想是凶多吉少了。绝望的母亲忍不住坐在街这边黯淡的路灯下失声痛哭起来。

看着母亲的眼泪,大哥再也忍不住了,一个人悄悄摸到了"邻居"朝向街面的厨房后窗,双手扒着窗框,偷听着里面的动静。

不一会儿工夫,大哥便从后窗那边跑过来,惊恐万状地喊着:"妈,妈,不好啦!小弟被抓进了兵营里。我听见他在里面说话呢!"

"什么!"母亲一下从地上跳起来,将所有的恐惧都丢到脑后,发疯般地奔向"邻居"已关闭的大门,边用力敲门边声嘶力竭地喊着:"小光,小光!你们还我孩子!"

母亲的哭喊声很快就惊动了大院里的人。门倏地从里面打开了,一个三十岁左右、军官模样的人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母亲问:"大嫂,请问你找谁?"

"找我家小光。我家小光被你们给抓进来了。"失去理智的母亲大声嚷着。此时,她已做好了吃枪子的准备。

不料,那人却轻声笑了:"大嫂,你别急,我们这儿是有个小家伙。想不到他是你的孩子。"军官说着,就扭过头,对一旁的哨兵小声嘀咕了几句,哨兵转身而去,眨眼工夫,二哥便坐在那个"借"锅的小战士的肩头,手里拿着一个白面馒头,得意洋洋地出现在母亲面前。

"大嫂,你看这是你的孩子吧?"军官态度和蔼地问。

母亲扑上去,一把抱住了二哥的腿,生拉硬拖地往下拽。二哥却挣脱开母亲的手,余兴未尽地央求母亲让他再玩一会儿。

原来二哥真是被两个解放军战士捡到的。这个调皮蛋趁母亲去院里水井洗菜忘记关门的间隙,逃出家门后,便去了他一直很好奇的街对面看光景。他偷偷溜进大院,看到一间房子里有人在打电话,觉得新奇无比,小脑袋贴在门边偷看了半天,就想来一次"模仿秀"。再次回到大街上的二哥,独自转悠着,到底找到一个僻静的去处--路口的一座大桥下。于是,他一头钻进桥洞里,搬来一块石头当电话,找来一根棍子做电话线,惟妙惟肖地模仿着那人的声调,在桥下玩起"打电话"来。

不知不觉间,天黑了下来。小家伙看着一下变得阴森可怖的桥洞,竟失去了方向感,左冲右突,就是找不到出口,他害怕极了,不由大哭起来。

这时,两个巡逻的哨兵从桥上经过,听到孩子的哭声,便到桥下,将我的二哥给哄了上来。在二哥的指点下,他们来到我家门口,可看见大门紧锁,只好又把二哥带回了营房。

听着军官的讲述,看着毫发无损且兴高采烈的儿子,母亲的眼里流着感激的泪水,终于从心底发出一声真诚的"谢谢"!

二哥的失而复得很快就在坊间传开了。这一奇迹的发生让人们开始对街对面的"邻居"有了好感。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二哥有了自豪的资本,他像个义务宣传员那样逢人就绘声绘色地讲自己在军营里的经历:那些大哥哥可好了,他们给我饭吃,让我骑大马,还给我讲故事……

第二天,像是有人下了一道命令,街这边所有居民关闭的屋门都打开了,孩子们鱼贯而出,开始争先恐后地涌向街对面的大院。在那些美好的日子里,孩子们简直把军营当成家了,常常玩得乐不思蜀。于是,沉寂多日的锦州路上响起了孩子们稚嫩的童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更让人感叹不已了。

是在几天之后的一个上午。当时,母亲正在厨房做饭,此前那个小战士手里提着我家的钢精锅又站在了门口。

"大婶,我是来还你锅的。也是来给你道歉的。"小战士双手把锅交到母亲手里,又把一块大洋放进锅里。

看到自家的宝贝回来了,母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小战士告诉母亲本来应该早点把锅送还的,但因自己淘米时不慎,锅掉到井台边,底部摔裂了一个口子。炊事班长拿着锅跑了好几个地方,才找到一个锔锅的师傅,将锅修补好。但不管怎么说,锅还是损坏了,首长让他带来一块大洋,算是补偿。

听着小战士的话,母亲不由惊呆了。这世上哪有这样的军队,不仅把借走的东西送还,还对损坏的锅底作补偿。

母亲看看补了一块黄铜片的锅底,厚重、结实。虽然不是新的,却并不影响使用。于是,又把大洋硬塞到小战士的手里。

"你们把锅还回来,我就感激不尽了。这钱我不能要。"母亲很坚决地说。

小战士像是怕烫手似的,又把钱放到了屋中央的桌子上:"大婶,这钱你要是不收,可就是为难我了。我们解放军里有规矩,损坏老百姓的东西要赔。本来,我们想买新的还你,可跑遍半个青岛也没找到同样的锅,这才……"

看着小战士一脸的难色,母亲只好收下了这块大洋。

也就是从这一天起,我家的屋门真正朝着对面的"邻居"敞开了。"邻居"缺什么,尽管到我家借;我家有需要帮忙的事,不等母亲开口,他们就会伸出援手。而那个借锅还锅的小战士也成了我家的常客。他利用闲暇时间,给母亲讲革命道理,帮母亲打扫卫生、照看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母亲亲切地喊他小赵。孩子们则无比自豪地有了一个小赵哥哥。

就这样,1949年的6月里,"解放"这个字眼像春雨一般慢慢地滋润着我的母亲的心田。这个成年累月被封闭在锅碗瓢盆间的小脚女人豁然明白,千百年来套在身上的种种枷锁在解放的隆隆炮声中已被彻底砸碎,自己的生活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庆祝青岛解放的日子里,我的母亲高举着自己亲手糊的写着"解放"的彩色小旗子,在喧天的锣鼓声中,走上了街头。

"解放"带给母亲的欢欣是无与伦比的,那些有关"解放"的故事说也说不完。但在我的童年时代,母亲讲得最多的还是那个小赵哥哥。我知道这是母亲平

我自己虽然没有"解放"的亲历身受,没有见过可爱可敬的小赵哥哥。但随着母亲年复一年的讲述,小赵哥哥却时常走进我的梦中,只不过,我的小赵哥哥与母亲的有所不同,他年轻、英俊,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高高地扬起右手,作着有力的手势,用洪亮的嗓音告诉我:"解放"就是公平、公正和做人的尊严。

高头大马在我的梦中驰骋,我在梦乡中咀嚼着"解放"这一伟大的字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有些长,可以节选。 眼,希冀这美梦永远不醒。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扫墓作文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1

 4月4日清明节的下午,我们四年级的学生到义士陵园往跟义士扫墓。

 从学校动身,我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就像一只长龙似的。我是班上的领队,拿着旗杆,带着我们的同学在街上行走,朝着义士陵园的地方往。四年级扫墓日记400字

 到了山脚下,我看见两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地上的花五彩缤纷,好看极了。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英雄墓碑前,老师叫我们不要大声喧哗,接着,我们向英雄们默哀3分钟,在这3分钟里,我想到了他们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牺牲真是一个大英雄。3分钟完以后。有学生代表讲话,讲的是英雄为祖国顽强战争,视死如回,勇往直前的壮举,抒发了他们爱国的精神。再是,为这些英雄们唱歌献花环。最后,为这些义士英雄们献白花表达了我们对英雄们的崇敬。献完白花,我们又来到了义士英雄的记念博物馆。在这里面我看到了黄继光、赵一曼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祖国和平、解放而牺牲的,才有了今天。参观完以后,我们就依依不舍的离开了义士陵园,在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要是没有了这些保卫祖国的英雄,就没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2

 今天,是4月4日清明节,我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来到烈士陵园,为那些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祭扫。

 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就像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战士。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听老师和同学们的献词,仿佛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多少战士冲锋陷阵,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

 今天早上,舅舅来接我们一起去扫墓。走在弯弯的田间小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金**的油菜花,远远望去,油菜花儿随风轻轻摇摆,真漂亮。一路走来,田里还种着绿油油的小麦,豌豆苗,土豆苗和大豆苗,大豆开着紫色夹白色的花儿,还有许多的蔬菜。来到山上太爷爷的墓前,先敬上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然后点上蜡烛,点燃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经、金元宝、冥币,手中持香祭拜太爷爷,大家祭拜好后鸣放烟花炮竹。之后再去祭拜二外公的墓。扫墓好了以后已经十点半了,我们大家去了水坞农庄吃午饭。农庄坐落在一大片果树中间,一下车,我们几个小孩子就冲向农庄前面的那一片空地上。空地上有跷跷板、秋千、小屋攀爬,旁边还有一张台球桌,大家玩的高兴极了。大人们还采了很多野葱。午饭后,我们大家就各自回家了。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3

 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如约而至,此次我们四年级的活动与以往大不相同,同学们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去烈士陵园扫墓。

 大家在五公里的“长征”后,顺利抵达烈士陵园。当我们看到那高大的墓碑时,肃然起敬,久久沉默。我的心被深深震撼,细看泛黄的石碑,上面刻着无数英雄豪杰的名字,底座周围还雕刻着英雄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彩壁画,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精彩的事迹和辉煌的成就。轻轻环顾四周,周围绿树成荫,草坪葱翠,星星点点的黄白色小花点缀其间,默默陪伴着长眠在此的英雄们。

 活动开始了,第一个项目是:肃立默哀。大家都低下头,默默地望着胸前的红领巾。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之花,应当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第二个项目是:烈士墓前演讲。只见我班的曹凯雯和其他班的三位同学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了墓碑前,开始了激昂的演讲,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向他们献上阵阵热烈的掌声。最后一个项目是:献小白花。我们安静地排着队伍,有序地绕着烈士纪念碑行走,将自己对革命先烈的这份小小心意,亲手摆放在他们的墓碑前。

 在离开烈士墓之前,我再次向这雄伟的烈士墓碑深深鞠躬,再次注视着我胸前的红领巾。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而我们的国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一定要继承这份传统,不断向前!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4

 左盼右盼总算迎到了春游,今天老早我就起床去超市买了我想吃的零食。8点准时到了学校。老师说了地点是,万象山公园。。我们兴高采烈的走在路上,今天天气真不错。太阳早早的`象我们点头了。没过一会就到了公园。我们沿着石梯向上走去。一眼看不到顶的山路也被我一口气给我们跑到了目地地。然后,老师叫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我心里非常沉重的。给烈士们上花。记念烈士们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我真心的为他们献上一束洁白的花。希望他们在天堂里能够看到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忠心的谢谢他们给了我们这样未来的好日。 接着老师叫我们自己由活动。我们找到了绿草平,拿出了自己爱吃的零食,同学们你一堆我一堆的坐好位置。分享着不一样的美餐。我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次难忘的春游。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5

 星期五,我们四年级的同学怀着伤心、沉重的心情去扫墓。

 早上,我们都早早的去了学校。大约八点左右,我们一起挤进了公交车。我的旁边是一位年轻的阿姨,她给我让了一个座位,我就坐上去了,我对阿姨说了声谢谢,一路上,大家唧唧喳喳的不知说了些什么。到了烈士陵园,大家一拥而下,我和几个小伙伴被挤在最后,我们进了大门,啊,原来有这么多人等我们呀!我惊讶的说。过了好长时间,仪式开始了 ,我们听着主持人讲话话,优秀小学生讲话,优秀老师讲话,讲完话,就是自由参观。我首先看见了一个有两层厚厚的正方形,再加上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组成的东西,上面刻着许多英雄的名字,我想:这么不多呀。走上台阶,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极大的像蘑菇一样的烈士林墓,听老师的介绍,这里面就是那些烈士的尸体了,而两旁的四个房子却是他们的骨灰,我想:我不能不认真学习,我要做个勤奋好学的优秀少先队员。

 不知不觉,漫长的时间就过去了,我们该照相了,中午,我们带着自己采集的标本,用怀念的心情又乘坐着公交车返回到学校,经过今天的扫墓,我心里暗暗的想着:烈士们为我们一个个牺牲,我要认真学习,做个优秀个秀的学生。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6

 四月四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妈妈一大清早就把我叫起来:“快起来,我们要去给太奶奶扫墓。”于是我一跃而起,吃过早饭,我们就出发了。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我透过车窗,看到了一片春意盎然。一路上都是金黄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尤其耀眼。大树像一位位强壮的士兵排着队向我们招手,蝴蝶在空中给我们献上了优美的舞蹈,一棵棵茶树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山上,俨然就像是一个欢迎阵仗。另一个山上种满了桃树,开满了粉红粉红的鲜艳的桃花,淡淡的芳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太奶奶的坟墓旁边。这时舅妈从车子里拿出了把扫帚,轻轻地把太奶奶墓上的灰尘都扫去,爸爸妈妈也没闲着,立刻把太奶奶的墓附近的杂草给拔掉。过了一会儿,坟墓变得干干净净的,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开始放爆竹了,我急忙走远点,爆竹的烟雾腾空而起,我仿佛又看到了太奶奶那慈祥的面容。我的心里在默默祈祷:祝太奶奶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好好安息。爆竹声停了,我们要回家了。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现在太奶奶在哪里呢?”妈妈笑着对我说:“孩子,现在太奶奶在天上望着我们呢!”我天真地望着天,并大声说:“太奶奶,您好!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好孩子!”

 我们到家了,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7

 20xx年4月3日,在那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我们四年级全体同学和老师,去为那些光荣牺牲的先烈们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扫墓活动。

 老天的脸变得异常的乌黑,鹅毛般的大雪像刀片似的刮在我们冻得通红的脸上,风“呼……呼……”地刮着,看来他老人家似乎也为这些先烈们在哀念。

 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来到了烈士陵园。我们来的还不算晚,仪式就刚好开始了:首先是教育局的领导们讲了一些对先烈们敬仰的话语,之后军人叔叔们把花圈放到先烈碑上的台子中央,而后就是我们全体同学们为先烈们默哀三分钟……这三分钟对于我来说,未免有点短暂。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没有解放之前人们的生活情景:那时人们穿的衣服是多么的破烂,真是叫苦不堪,有口饭吃是多么不容易呀!就是因为战争,常常把人们温馨的家园破坏得惨不忍睹,妻离子散,无家可归。而那些先烈们,正是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在满是鲜血的屠刀面前视死如归,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烈们,您们真是太……”“哀念到此结束……”主持人宣布。“唉,竟然会有这么快呀!”我想了想,“那好吧,只能进行送白花仪式了。”

 为什么同样都是英雄,却有着不同的“待遇”呢?

 仪式结束了。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上落了一身的雪花。我们一个个站在雪地里成了“雪人”,冻得直发抖,但对于先烈们吃的那些“苦”,这当然不算什么了!

 回到了学校,我的心啊,久久不能平静……还在想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如果不是您们,就没有了现在的和平年代;如果不是您们,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如果不是您们,就没有我们今天朗朗的读书声……

 同学们,我们以后一定要奋发图强,争取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努力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年级扫墓作文 篇8

 清明节是纪念故人节日,大家都会去扫墓。但扫墓需文明且必须要有防火知识,今年的清明过得并不宁静,一个字:险。且听我细细道来。

 清晨伴随着鸡叫声我起了床,吃完早餐就写作业去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十点,这时奶奶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说后面的大山起火了。七旬多的奶奶立刻拿了把毛镰叫上妈妈一起去救火。妈妈走前叫我不要去呆在家里,说完后就向后山跑去。我只好继续做作业,看了一下时间十点半了,心想妈妈那边救火救得怎么样了呢?虽然妈妈叫我不要去,可我还是忍不住要去,我戴上斗笠,带上铁锹。那天天气很热还刮着大风。我抄了一条小路,跑到后山,后山面积很大,且树木很多,我终于找到了奶奶和妈妈。原本草色葱笼的原野快被这熊熊大火给烧了精光。妈妈用树枝拼命扑火,我把铁锹递给妈妈,妈妈接过铁锹就“猛打大火“,过了许久,一部份的火被消灭了。奶奶和妈妈又向另外大火奔去,为了我的安全,奶奶要我回去,我在家中焦急等待着奶奶和妈妈的归来。将近十二点多的时候奶奶和妈妈回来了。妈妈脸上黑乎乎的,她回到家坐在沙发上拿出手机,我一看不由得呆住了,手机怎么变成这样了?原来是妈妈在扑火时几时掉了手机竟不知道。手机触屏严重烧焦,虽然可以开机,可是屏幕却无法触摸了,不能再使用了。但妈妈说,能扑灭大火,坏了个手机也值得,毕竟再继续烧下去要烧掉多少树木啊。

 扫墓如有烧钱纸等必须要等它完全灭掉没有任何火苗时才能离开,谨记安全第一,水火可是无情的东东。

洞旁的石牌上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在花果山里有一个水帘洞,洞中有水,顺水寻其源,沿涧向上爬攀,发现源流为一股瀑布飞泉。诗曰: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海风吹不断,江周照迂依。冷气分青嶂,余流润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拄帘帷。

历史沿革

花果山,《西游记》开篇中写道:此时候,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在东胜神洲,有一国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在原著中,花果山乃孙悟空的出生地,在花果山称王称霸,并与妖界大神通者结为兄弟。大哥牛魔王称平天大圣,二哥复海大圣蛟魔王,三哥混天大圣鹏魔王,四哥移山大圣狮驼王,五哥通风大圣猕猴王,六哥驱神大圣禺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