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灶王爷本姓张,家住京东张各庄。”众所周知,“灶王爷”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体现。 传说,在顺义张镇贾家洼子东南的红山上,发生过一场牛虎大战。后来,由于天降雷电引发了山火,牛和虎都烧
“灶王爷本姓张,家住京东张各庄。”众所周知,“灶王爷”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体现。
传说,在顺义张镇贾家洼子东南的红山上,发生过一场牛虎大战。后来,由于天降雷电引发了山火,牛和虎都烧死了。偶然间路过此地的几个人,第一次吃到了熟食。熟食的美味,激发了其中一个人的灵感,提出要保藏火种,今后可以用来烧找来的食物。
于是,为了留住火种,他们动手挖了坑,把余火引到坑内,这就形成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灶”。提出保留火种的人,自然而然地担负起照看火种的重任,他就是后来人称的“灶王”。
那为何灶王爷姓张呢?因为这个人身高体长,而且善于射箭,于是便用了弓与长结合而成的“张”。那么灶王爷叫什么名字呢?灶王爷叫张单,字子郭。名单,是因为他单独一个人尝试保留火种;字子郭,是指红牛山上人是“灶王”子民之意。后来,玉皇大帝亲自封张子郭为“灶神”。
顺义区张镇“灶王爷”传说已于2007年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说名录,祭灶传统在顺义张镇传承至今。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在没去北方读书之前,一直以为过小年都是在腊月24日。因为在我们这边的习俗是腊月24日过小年,而在腊月二十三当天灶王爷就要上天言好事了。所以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会当天在灶王爷像前面摆一些 美食 ,让灶王爷来品尝。小时候听爷爷说,这个就是“贿赂”一下灶王爷,毕竟吃人家的嘴软。当时也问了到底灶王爷是谁呢?在民间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具体也没人说得清楚。
农夫记得,当时爷爷说过,灶王爷在民间常说中有多个版本,有的说灶王爷是炎帝,有的说是祝融,他是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是火神。还有的说是皇帝,从这些民间传说来看,这些灶神都是大有来头的。不过,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灶神原本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也是大家比较接受的一种说法。
民间常说灶神原本是个烦人,名字叫张万仓,他娶了个媳妇叫郭丁香。可是婚后几年,他的老婆一直没有怀上孩子。于是张万仓把郭丁香休掉了,另外又娶了一个媳妇。然后毅然还是没有怀上孩子,而且因为张万仓平时又花天酒地的爱好,很快就把家产败光了,并且沦落成为了一个乞丐,靠着乞讨为生。有一天他乞讨到了一户人家,发现这是自己的前妻家。了解得知,前妻被休掉后选择轻生,可是很幸运的是被一个砍柴的樵夫救下来了。并且郭丁香还嫁给了樵夫,剩下了一儿一女,生活过得非常的幸福。看到前妻的日子过得如此红火,张万仓是羞愧难当,于是就一下子钻进了灶膛里面,然后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玉帝知道这个事情之后,感觉张万仓已经回心转意了,又是在灶膛里面烧死的,所以就封他为灶神,专门看守灶门,主管饮食之事。所以,从这个传说来看,灶王爷是一个男性,并且其本性是和玉皇大帝同姓的,都是弓长张。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又到了腊月二十三了。这一天是胶东农村传统的小年的日子,家家户户辞灶,准备迎接春节的到来。农村有句俗话叫“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说的就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在人间督导了一年的灶王爷要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的时候,做一下年终总结。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决定对各家各户的奖赏。那民间所说的灶王爷姓甚名谁呢?
在我们胶东农村,听到的是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为啥这样说呢?胶东民间有歌谣为证,“灶王爷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由于灶王爷官位在天界中很小,但在民间却常年受人香火供奉,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准备好糖瓜,为的就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汇报工作的时候多说好话,以便得到上天的恩赐。
据传,张子郭出生在一个财主人家,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娶妻丁香。丁香勤劳有加,奈何张子郭看她不顺眼,后来张子郭的父母去世后,在一帮狐朋狗友的撺掇下,一纸休书将丁香休了。后娶了一妻海棠,这两口子可倒好,好吃懒做,真是“一担挑到渤海也不偏沉”。就这样,没多久祖上留下的家业就被败落一空。海棠看看这家没了油水,不知所踪。而张子郭因欠下赌债,被迫将房产抵押给人家,落得个无处安身的下场。
张子郭在急火攻心之下,瞎了双眼,无奈只好以乞讨为生。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他乞讨到一农户家中。恰好这农妇的丈夫外出未归,瞎了眼的张子郭哪里知道他讨饭的这家主人竟然是丁香。丁香认出张子郭后,擀了面条做给张子郭吃了,并在面条里加上了自己的头发。张子郭吃着这熟悉的味道,感觉出此人正是曾被自己逐出家门的丁香,羞愧之下,一头撞在锅台上身亡。
看着前夫撞死,丁香只好匆匆淹埋了张子郭。并找人按照张子郭的样子画了画像,贴在锅台后不显眼的地方,上供祭祀。外出归来的丈夫发现了张子郭的画像,问其故,丁香只好称此像是灶王爷,专司人间之事。后来,每逢张子郭的祭日,丁香都会摆供祭祀。时间久了,街坊邻居也信以为真,纷纷模仿,慢慢这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就传了下来。
到了现在,人们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将在家一年的灶王爷好好打点一番,要用黄裱纸粘五只口袋,一个钱袋,将旧的灶王爷画像一起烧掉。在锅灶处放上麸皮,以供灶王爷喂马用。而锅台后要摆上贡品和糖瓜,糖瓜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回到天庭不要乱说。这才有了“灶王老爷本姓张,骑着马,扛着枪,拿着糖瓜当干粮。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少带是非口舌,多带五谷杂粮”的民谣。你们那里的传说有没有不同?欢迎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不错,又是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又到了灶王爷辞灶上天言好事的日子了。民间说法,家家都有个灶神,在人间监视着人的举动,特别是有没有浪费食物的举动,但到了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回天宫开年终总结大会的日子,天宫的事情多,所以天宫的年终总结要一个星期,灶王爷要一直住到年三十才能重归人间。灶王爷的年终总结,就是向玉皇大帝回报人间的善恶及是否浪费粮食,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回报,决定对每家每户的赏罚。所以,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家家户户这天要祭灶,给灶王爷供糖瓜,让甜甜的糖瓜粘住灶王嘴,能说的话都是甜言蜜语,玉皇大帝就会对人们光赏不罚了,所以腊月三十这天,灶王爷就带着玉皇大帝的奖赏,重新降临人间,“下界降吉祥”了。
那么,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姓什么吗?
其实关于灶王,古籍上有些零星的记载,但说法不一,比如《淮南子》中记载灶王爷为炎帝,《礼记》上又说灶王爷是祝融,但到《庄子》中称“灶有髻”,变成了美女。正由于这些记载不一,才导致了民间传说的流行。在民间,普遍公认的灶王爷,原来是个负心汉,来自于张郎休妻的传说。
这个张郎,有的地方流传为张单,有的地方说叫张奎,也有的地方说叫张腊月,尽管说法不一,但共同的传说还是张生,所以,民间的灶王,实际上就是这个负心汉张生。话说这张生娶妻丁香,为人贤惠孝顺,有理有节。张生外出做生意,丁香在家照顾张生年迈的父母。不曾想后来张生发了财,又鬼混了一个叫海棠的女人,于是回家休掉糟糠之妻丁香,丁香只得外嫁邻村。但是张生新娶的海棠,生活挥霍奢侈,不会料理家务,两口子很快将家产败尽,又突遭一场天火,家里被烧个精光,海棠弃家而去,张生急火攻心,竟然瞎了双眼,只能靠乞讨度日。
这张生的原配丁香,改嫁的也并不是太远,由于她勤劳持家,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话说这年腊月二十三,张生要饭竟然要到了丁香的家里。这丁香认出张生,也听说过张生的下场,心里自然又疼又恨,就给张生下了一碗面条,面条里放上自己的长发。这张生从面条里吃出独有的味道,又吃出一根长长的头发,感觉出面对的是自己休掉的前妻,自然羞愧难当,悔恨交加,一头碰到前妻的灶台上身亡。
丁香的男人也是个生意人,正在外收账,丁香只好偷偷葬了张生,为了进行祭祀,丁香找人画了张生的画像,又怕自己男人看到,只能贴于灶后,日日供奉。丈夫来家过年,见到画像,丁香只能说,这是灶神。这张生做鬼后也知道报答前妻,因此保佑的丁香家日子越加红火。因为腊月二十三是张生的忌日,丁香每年腊月二十三为他重新换一张画像,旧像烧掉。于是民间仿照丁香家做法,灶后贴上张生的画像,也会在腊月二十三更换新的。就这样,张生慢慢演变成了灶神。腊月二十三成了辞灶的日子。
又到小年了,每年的小年供灶王爷的人家就要祭灶。祭灶时要供上灶糖,也就是用麦芽做的糖外面粘上一层芝麻,然后嘴里还要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为在这一天守在灶底的灶王爷是要升天的并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一年的好事,坏事。玉皇大帝就根据他所报的来进行奖赏或惩罚。供上灶糖就是灶王上天多说好话,嘴甜点,灶糖又很黏,把灶王的嘴粘住就少报告点。据说灶王爷姓张,名生。在世时不务正业,花天酒地,妻子劝说不听又把妻子休了。结果家业败光沿街乞讨,一天要饭要到前妻家门口,前妻不计前嫌给他饭菜,他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下烧死了。玉皇闻知此事,觉得张生良心发现,还没坏到底,就封为灶王,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各家善恶之事,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的日子,以前经常在这一天过小年形成了习惯,后来上网才了解,原来南北方风俗习惯不同,一般北方多在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多在二十四过小年,这也算是南北风俗差异不同了。
北方二十三过小年,意味着过年的大幕真正慢慢开启,年味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开始为过年而忙碌着,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最主要吃的是两种食品,饺子和灶糖,而这个灶糖的由来便是和腊月二十三这天最主要的风俗活动相关。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民间相传人们常用的火灶也有神在保佑,这个就是灶神。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把家里的灶神烧掉,送上天,同时还要摆上供品,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灶糖。意思是说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吃糖甜嘴,可以上天言好事,来年才能入地保平安。 关于灶王爷具体姓什么,这个问题还真没有人具体研究过,人们从古代就开始了祭灶的活动,关于灶王爷的出身说法也很多。有的说是祝融,因为祝融在传说中被称为火神,最早的人们过着吃生肉的日子,直到火神祝融教会人们使用火,才让人们摆脱了吃生食的日子。所以后来变成了灶神。
人们在祭拜灶王爷的时候,不仅有灶王爷同时还演化除了灶王奶奶的说法。也就是说灶神是男女都有。其实如果真从人类使用火源的 历史 来看,应该是古代的猿人从森林山火中发现了或火种。所以保留下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随着现在的厨房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了各种先进的电器,估计不久的未来,人们也很少会在自家的灶头上挂上一个灶王爷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也就会慢慢淡忘了。
民俗“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你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二十三也是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灶王爷要在今天去天庭回报工作,玉皇大帝张友仁会将全年工作报告听取后,做一个总结,并且将新的任务发放给灶王爷,灶王爷会在天庭逗留很久,处理我们一年的日常表现,灶王爷会在大年初一上班后回来我们家中继续工作。我们熟知的灶王爷姓什么呢?
对于灶王爷姓什么?民间也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多的说法是,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在北京顺义地区,被认定为灶王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的说法是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对于灶王爷姓张的传说更是多的数不过来,出处也是很多,有人认为玉帝也姓张,灶王爷也姓张,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联系,其实虽然都姓张,灶王爷和玉帝还真的没有什么连续,稍微靠谱一点的说法灶王爷姓张来自于封神榜,而玉帝姓张也是来自于封神榜。
话说姜子牙作为封神榜的主要执行官,是具有很多的权利的,什么差事比较好,什么官大,姜子牙是了如指掌的,其实姜子牙也是有私心的,他想把玉皇大帝的位子留给自己,从而那个位子一直不念,一直空着,诸神纳闷不禁都问姜子牙为啥玉皇大帝的位子没有人呢?姜子牙又不好意思明说是给自己留着的,只好迎合寒暄说这个位子有人坐,却不料话音刚落,张友仁立马就坐下去了,并且说到道:友仁谢谢丞相。这姜子牙有苦说不出打掉牙齿肚里咽啊,这封神榜宣布就不能收回的,只好让张友仁当上了玉帝,被封的还有张奎和高兰英两人,是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这里指的灶王爷姓张是指的张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知道民间说的灶王爷姓什么吗?
这个传说我打小就听过,是一老者给我讲的,说过年锅灶前贴的“灶神”叫“张奎”。灶王奶奶叫“高兰英”。一个是“七煞星”,一个是“桃花星”。
原本是没有“灶神”的,因“土地爷和土地奶奶”,也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土行孙、邓禅玉”夫妻俩是被张奎、高兰英夫妻俩打死的,封神后,土行孙夫妻为了报仇,就追着张奎夫妻俩打,张奎夫妻无处逃,就躲到人家灶台底,土行孙追到人家里,张奎不得已就从烟筒里跑了。
张奎夫妻逃出升天就告了土行孙一状,于是玉帝就让“张奎”夫妻专门监察人间一年的家庭善恶琐事,并一一记录,然后到腊月二十三到天上做汇报。
可土行孙了,原本封的就是土地神,地上哪里都可去的,于是就在院子里守着,就不让灶王从正门走,灶王不得已,年年升天都走烟囱,土行孙了也就成了人家院子里的土地。
在说“灶王爷”在人家里,人家的小善小恶,自然也知道的一清二楚,所以在灶王爷上天的时候,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吃麻糖,只说好的,保留赖的,所以腊月二十三就给灶王吃糖糖。
因灶王奶奶是“桃花星”也管男女之事,所以我们了解的“命理八字”,也就是“算命”批八字,命里有桃花,指的就是“桃花星”,命八字里犯“七煞”七煞就是指的烂桃花,都和灶王爷、灶王奶奶有关系。
所以我听到的说民间灶王爷是姓“张”。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天去,在民间也不知道说了多少年,今天还在说。
我们这里供奉灶神,送灶神,是在厨房正上面,烧三柱香,献上十三块灶干粮,(就是自家做的饼),为什么是十三块呢,这是按农历计算的,加一个润月,就是十三个月,所以大家都献十三个灶干粮。那每年腊月二十三都祭拜灶神,供送灶爷灶奶奶。那灶神到底是谁,姓什么?
说到神仙,传说很多,但比较完整的还是封神,灶神就是封神封的,掌管各家各事,做得一家之主。
这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大将张奎,其妻高兰英,张奎用地行术,日行一千五,比土行孙快,其妻高兰英女中好杰,有一个法宝火葫芦,能放火。后战死,被柏鉴迎入封神榜,封神时被封为,灶神,就是我们拜的灶爷爷和灶奶奶。
灶神早上来到人间查看,傍晚回天宫报告,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灶爷,灶奶奶手下有俩童子,也分布在家家户户,俩童子掌管着两罐子,一个善罐,一个恶罐,在每一个家庭成员中,每一天做的事都被灶神记录,把做的善事装进善罐,把做的恶事装入恶罐中,一年到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灶神带着善恶两罐回天宫向玉帝报告,善罐满盈的就会得到福报,有福,禄,寿,三星照应,会前途无量。
恶罐满盈的就会打入扡狱,受到十八层地狱的惩罚,有的永不得超生。
善罐,恶罐的浅与满决定着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命运,
这也就是说,灶神,灶奶奶就是凡人就近的,最贴实际的神仙,大家应该供奉好灶爷,灶奶奶,最重要的是每一年都要让善罐满盈,要让恶罐空着,灶神自会保佑的。
“二十三,糖瓜黏,灶君老爷要上天。”一大早,就接到了朋友小年的问候。
然后看了这一条的问题,大家说得都很好,我就补充一下,我知道的民俗。
灶王爷的头衔叫“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属于玉皇大帝体制内的,这个岗位级别不高,我估计就科级吧,但工作蛮具体的,是负责照看千家万户的灶台烟火。
那么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今天,按照规定灶王爷要上天述职,向天庭的领导汇报蹲点这一家,这一家人的情况。相应,我们也得“表示”一下。
今天应该有一个仪式——“送灶”,也有叫“辞灶”的。
我这个年龄就没有经历过了,就是道听途说,早年间送灶的时候,人们在灶王爷像前要摆放贡品,包括灶糖、清水、料豆、秣草,还有用竹篾扎的纸马,纸马这个东西大家知道的。
为什么要清水、料豆、秣草?那个时候没有高铁、没有神州租车,出个门得骑马,既然是马,还得预备饲料,马和饲料都得各家来预备。
灶糖用的是麦芽糖,确实挺黏的,捏成扁圆型就成糖瓜了。仪式开始的时候,就把糖给化开,涂在灶王爷的嘴上。然后还得说,“好话多说,不好话您就甭说了”。
祭灶是哪天?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
[祭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同时,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上天后又怎么言男人的好呢?因此,此是否是特指饭店之类的场所呢?
“小年”送灶王,大年三十的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哪天先“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灶王爷的由来:据一些史料记叙,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山西晋东南地区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一是:二十三 ,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邋遢;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
其二是: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反映了儿童盼望过年的欢乐。
晋北地区流传的歌谣是: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北京地区的歌谣则是: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
祭灶节是几月几日?2016年祭灶节是哪一天 祭灶节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2016年的祭灶节是阳历2017年1月20号。
不同地区过节习俗就不一样了。
北方的祭灶节是腊月二十三这天,南方式腊月二十四;此外,还有“官祭三,民祭四,船祭五“的说法。
不管过节时间是哪天,习俗还是一样的。小年这天的习俗有:大扫除、去灰尘、吃水饺(北方)、吃麻糖(南方)、祭灶、洗浴理发。
中国传统的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场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指农历腊月是小年的的年份;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祭灶神一般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进行 送灶 ,是在 腊月二十三的晚上 。
平日祭灶 ,在每一个月的农历初一或十五的早上 。
祭灶,除夕,春节,元宵节都在哪一天其含义是什么那天人们在做什么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又称为小年。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关。”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主要习俗有两个: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饮食: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
什么时候可以贡祭灶王爷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灶司爷爷(浙江衢州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晋以后埂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南方习俗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
为什么腊月二十三要祭灶?祭灶节的由来是什么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民间的祭灶节。祭灶风俗始于周代。祭灶时间不一,汉朝从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当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间为其设祭送行。节日这天家家在灶前贴一两只灶君菩萨升天时骑的“纸马”,用酒果、糕饼、麻糖、胡桃、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让他乱说。或将酒糟抹在灶门,以醉灶神。祭完之后,揭下灶君旧像,贴上灶君新像,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条幅。 如今,祭灶风俗已不复存在,但祭灶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糖冬瓜、松糕、酥饼、麻糖等,却被流传下来,年年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灶王爷什么时候回来 农历三十晚上零点后,各家接财神时。灶王爷归位。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 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 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 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 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灶王节是什么时候! 灶王节是腊月二十三小年。
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
丙申年(猴年)腊月廿三
距离2016年小年还有15天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王爷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民间对这位居家之神,平日态度很虔诚,且很尊重,做好饭时如包饺子,必先呈上一碗敬之,有的户初一、十五还向其烧香烧纸,总希望他保佑全家平安。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倒叫人们为难起来。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言好事,但是真的报善不报恶,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人们用柿饼、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数在祭灶时,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准备好供品,摆放在“灶王爷爷”前面,还放上纸和用箔叠的元宝,再摆上用纸粘的钱袋子、粮袋子数条(准备灶王从天上返回时装钱、装粮用)。稍等片刻,连同“灶马”(从灶马头儿上剪下来或自己画),一火焚之。主持祭灶的人一再嘱咐并要求:“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您上西天。少说闲言碎语,多捎粮食多捎钱。再待七天来家过年。”等到纸化为灰烬,从“奠壶”里倒出“奠酒”(实际是水)横着洒一道,举家男人向灶王磕仨头。辞灶仪式结束,再就是分吃那些供品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旧时此日傍晚要置酒给灶王饯行。并供以麦芽糖,意在粘住他的嘴,以防他上天去“胡说”。现在只沿阖家吃水饺之习俗。
农历十二月廿三那天晚上吃过晚饭,奶奶来到灶头旁,把一张灶神爷爷的画像撕下来,我连忙上前拦住,“别撕,别撕!”我一副慌慌张张的样子,“这可是你对灶神爷的大不敬呀!”“小傻瓜,廿三到了还不把旧神像换了才是对灶神爷爷的大不敬呢。”奶奶笑着说。接着,奶奶拿来两根蜡烛,点上火。然后在灶头前铺上一张麻袋,便磕头拜起灶神来,口中还念念有词,不,也不能说念念有词,应该说这些是奶奶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的期盼。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许了心愿,但愿能在新的一年里真的能实现。事后,我问爷爷:“我们今天晚上是在干什么?”爷爷说:“我们今天晚上是在送灶,送灶神爷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家人的善恶美丑,大年夜还要接灶呢。”原来今天晚上的送灶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啊!
中国祭灶的传统习俗大约可以上溯到周代。那时是夏天祭灶。那时人们祭灶很考究,皇帝要用牛作牺牲品,连卿大夫都要用羊来祭灶。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祭灶都在隆冬腊月呢?南宋人范晔在《后汉书·阴兴传》里讲到了这么一则传说:汉朝有一个人叫阴子方,他很孝顺父母,在腊月的一天早晨见到了灶神,他连忙叩拜,还杀了一头黄羊献祭,从此,他们家变成了富户。人们为了使家庭富裕起来,就把祭灶改在了腊月。从此,这个习俗在老百姓中间生了根。不过,现在爷爷、奶奶的祭灶又有了很多含义,除了要富裕还有一家人的平安幸福等,看来这灶神爷的威力也越来越大啦!不管怎样我真的希望爷爷奶奶的愿望能实现,一家人平安快乐!
这次回乡收获还不小,知道了送灶这个中国的传统习俗!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祭灶的由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的传说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
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剪窗花
剪好窗花后贴在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在某些地方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不过笔者对此却持怀疑态度,因为,古代男子在家中几乎是不下橱的,灶王爷天天在看着女士们下橱做饭,男士们几乎也见不到。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为了除旧迎新,中国汉族民间还有在小年“扫尘”的习俗。林希介绍说,扫尘主要是将所有的房间彻底清扫一遍,老百姓称之为“扫尘”“掸尘”。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小年除祭灶习俗外,还有扫尘、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小年,北方的人们大多讲究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某些地区还吃各种糕类和荞面;南方的人们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曰: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又曰: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 年是洞房。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的习俗。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而在山东半岛的人们又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男婚女嫁之时,胶东农村还用面做鸳鸯,象征爱情专一永恒。同时,人们特别留意看谁家的媳妇、或闺女做的面食花样好和多,赞誉为:心灵手巧。
面花的品种有面灯、巧饽饽、面老虎、小型人物、鱼等动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结合在一起,如同民间剪纸那样普遍。而且家家户户还要相互赠送,我认为,这是在暗中比手艺,比谁能干。明清时期,这种面花多用于春节,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节日,后来,延伸至婚丧嫁娶等事项,再后来,为表仪式的隆重,这种代表着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家的神龛前,供桌上,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灶王爷的由来
据一些史料记叙,在中国的汉族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此有着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据说灶君本人是炎帝、祝融的化身,后来我国道教的《经说》上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典故如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日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廿三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
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个好点子。在腊月廿三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里,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以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廿三夜里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此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廿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
祭灶简介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令菩萨”或“灶君司令”,泉人一般称“灶君公”。传说他是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的,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又称为小年。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旧俗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有些地区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送灶要摆供品,燃香烛,放鞭炮,焚“送灶书”,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有的仪式较为简单,只用小碟盛些糖果和年糕,给灶神“饯行”。据说,年糕性粘,可封住灶神嘴巴,上天不乱禀报;糖是甜的,能让他说尽好话。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在晋北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节,汉族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