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战电影中,主角开坦克去银行拉金条。请问是什么电影?

老人 0 98

一部二战电影中,主角开坦克去银行拉金条。请问是什么电影?,第1张

一部二战电影中,主角开坦克去银行拉金条。请问是什么电影?
导读:《劫后余生》讲述了1943年非洲战场,一名法军上尉带领所属部队前往埃尔苏克执行任务,欲将储存在当地银行的黄金全部转移到后方。不料部队遭到德军伏击,其中90%的战士阵亡,那名前来与银行经理接头的上尉也送了命。幸免于难的中士奥卡尼厄对锁在银行金

《劫后余生》讲述了1943年非洲战场,一名法军上尉带领所属部队前往埃尔苏克执行任务,欲将储存在当地银行的黄金全部转移到后方。不料部队遭到德军伏击,其中90%的战士阵亡,那名前来与银行经理接头的上尉也送了命。

幸免于难的中士奥卡尼厄对锁在银行金库的黄金有着浓厚的兴趣,经过一番周折他得到了库存的全部黄金,并装进了缴获来的德军坦克。在一名德国军官的掩护下,这辆坦克冲出了封锁线。

为了实现黄金梦,他驾驶坦克前往异地洗钱。可是,他的美梦尚未成真,法国政府军及时赶到。他如数交出了全部黄金,受到了上司的表彰。

扩展资料:

《劫后余生》是由亨利·维尼尔执导,让-保罗·贝尔蒙多、雅克·维列雷、马赛斯·哈贝奇、玛丽·拉福莱等参与演出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1943年非洲战场,一名法军上尉带领所属部队前往埃尔苏克执行任务,欲将储存在当地银行的黄金全部转移到后方的故事。

——劫后余生

《义胆雄鹰》。我家在1991年买了松下录像机,商家随机送的录像带便是这个。

纳粹残余在巴西密林深处建了基地。还冷冻保存着小胡子。他们抓了科学家,要使用类似激光一般的秘密武器攻击卫星,向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以色列宣战。美国派男主和女搭档,深入虎穴去救科学家。女搭档被俘,男主逃脱。男主去找老相识(真是遍地留香),老相识帮他招募了一支小分队,使飞刀的、端机枪的、用弩的。大家攻入基地,猴子开着战车也凑热闹,炸个天翻地覆。男主毁掉冷棺里的小胡子,像007一样在秘密武器控制室和大BOSS搏斗,击败大BOSS。大BOSS临死前毁掉自己的指纹,秘密武器进入发射状态无法终止。男主又像007一样爬上发射塔毁掉了秘密武器。最后还是007一般,男主和女搭档扔下众人,坐着热气球XXOO飘走了。

== 这是多图版 ==

Czterej Pancerni i Pies,四个坦克兵一条狗,摄于1966-70年间,可谓波兰神剧——在整个东欧世界都被奉为经典——即便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各国尤其是波兰试图抹杀与逆转一切苏与俄的影响,并且对苏/俄的态度也大转弯——此片却依旧保留着cult神剧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此片轻快却不轻佻——盖因当时的二战片基本都苦大仇深,群众已经到了倦怠的界限,此片的横空出世,恰好填补了这个需求——整个气氛是轻快的轻喜剧,年轻帅气的主角们,活泼漂亮的姑娘们,还有一只卖萌的狗,外加优秀的剧本,出色的道具。但又并不轻佻,并不回避苦难、伤亡与生死离别。

主角们驾驶的坦克是一辆T34/85(其实按原书设定,主角们最初的坦克是T34,后期被击毁后更换的才是T34/85,但剧中一直使用一辆T34/85),名字叫做小红(Rudy),刷着编号102。四五十年来,从波兰到整个东欧世界,有无数小男孩童年第一个玩具就是一辆刷着102编号的Rudy。

主角扬·科斯(Jan Kos, Kos的意思是黑鸟,乌鸫),年轻的金发波兰人,出场的时候只有17岁,为了寻找爸爸一路跋涉到了乌苏里。

(主角与狗狗!)

——此处我要岔开讲下,此片在东欧剧变后受到的最大指责是给波俄关系洗地、粉饰,但我要说,仔细看片的话,很清楚明白的,该表达的还是都表达了的——比如Jan Kos为了找爸爸一路找到了乌苏里,他提到爸爸的时候总说他参加过西盘战役——但显然不是西盘战役之后就失踪的,否则他不该往俄国方向找——这其实很直接的表示了他爸爸是被苏军掳走的波兰人之一(他们绝大部分被杀害在卡廷),只是没捅破这层纸。坦克指挥官是被沙皇流放的波兰人的后裔。而中途苏军与波兰军民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得出隔阂——最后几集那名酷帅拽的苏联上尉花了好大力气才凭不要命的毛子战力赢得了他们的友谊 ——结果还仿佛为了映证只有死毛子和嫁过来的毛子才是好毛子一样完全莫名的横遭冷枪便当了!

(酷帅拽的毛子上尉巴甫洛夫)

继续回到主角扬·科斯。第一季(本片分3季共21集)的一条线索就是Jan Kos找爸爸(他在第一季末找到了爸爸)。开场的时候他在乌苏里,跟着一个老猎人打猎,怀里揣着一只超萌的小狗狗(就是本片另一位主角了!)

小狗名叫小毛球(Szarik,音:沙里克;义:小球、小珠子),出场的时候还能被Janek(Janek就是Jan的爱称,斯拉夫语最爱的各种爱称之一)直接揣在怀里从大衣里露出小脑袋。在跟着Janek从乌苏里为投军一路奔到东线的路上迅猛的成长为一只活泼欢腾又聪明的大狗了!

小毛球是全坦克所有成员的萌宠兼战友,有时候能发挥超强战力比如送信、找人、放炸药包之类——但是它毕竟还只是条狗,一不小心就会本性毕露叫人哭笑不得。有时候扬·科斯费尽唇舌给它解释任务,它只不为所动迷茫的望着扬·科斯卖萌发呆只做不懂不懂状,还比如去送信的时候它半路会跑去追兔子赶猫偷香肠;去放炸药包时候它累死累活终于把所有炸药包都放好了,却把引信给叼了回来,使得之前所有的累死累活都前功尽弃!

撵兔子

偷香肠

说道小毛球必须提一下它的演员——一条名叫Trymer的井犬——为何叫井犬而不是警犬呢?因为它实在是条横竖都是二的二狗,愣是考不过警犬考试!它对攻击毫无兴趣,完全不肯打架,追踪能力也很弱,当时正面临考试不及格要被踢出警队的凄凉境地,结果阴差阳错的被剧组选中从此成为了明星——但演戏的时候他依旧是卖萌打滚赶兔子追猫倒是异常在行,但是要爬上蹿下攻击搏斗就滚地不干了!剧组不得不给它请了两员犬替身,一位叫做Spik,另一位叫做Atak(看,这两员犬替身名字就很能打),一切什么从高处跳下之类的辛苦戏都由犬替身完成。

来,再上个帅照!

主角二号,格鲁吉亚人格里高利·萨卡什维利(Grigorij Saakaszwili,昵称杰什Grześ),一见面就与主角打了一场——因为大约是格鲁吉亚人的小白本性发作,这位萨卡什维利好死不死初见面才互通了姓名就挑逗Jan Kos讥笑波兰十天就完败于德国。两人大战一场,异常基情的满地乱滚,直到日本鬼子的飞机从头顶飞过他们才惊觉不妥并握手言和表示不打不相识。

初见面,格里高利笑着问在修拖拉机的扬·科斯姓名。

互通姓名后双方都表示对方的名字太难念了!

——后面剧情里也用到了很多语言梗,片中有波兰语、格鲁吉亚语、俄语、德语以及最后少量英语与法语。格里高利能讲波兰语,但是偶尔想不起来词儿。有一次他愣是想不起来蟑螂的波兰语怎么说,于是描述了一通说是“六条腿儿跑得快,黑的,超邪恶!”扬·科斯立刻表示这听起来分明是骑着马的盖世太保!

作为一个格鲁吉亚人又姓萨卡什维利,格里高利不可避免的白目发作,先表示这点雪算得了啥啊,俺们格鲁吉亚的雪才是大,而后开始胡乱讥笑起波兰十日亡国!扬·科斯年轻气盛二话不说开打!

小扬同学战力略弱。

↑ 这不是被抓x在x,而是头顶有日本鬼子的飞机飞过(还记得他们其实是在乌苏里不?)

而后格里高利因为年长两岁,顺利的投军去了。毛子却不肯收只有17岁的扬·科斯——哪怕扬·科斯已经强大到曾打杀老虎还能为给老猎人挖人参而孤身制服捕获一个潜入的日本伞兵。最后在老猎人的建议下,扬·科斯揣着小毛球从乌苏里出发直接去遥远的东线投奔将要成立的波兰军,毛子的幅员如此辽阔,千里奔波,小毛球就长成一只威风凛凛的大德牧了!

老猎人与小毛球

投军路上遇到了活泼漂亮的波兰姑娘丽兹卡(Lidia Wiśniewska,昵称Lidka)——到了营地,丽兹卡被分配去当通讯兵。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小扬是个娃儿不想带他。他带着小毛球坑蒙耍诈终于诈得坦克指挥官肯同意他与小毛球入队——并且秀了一把他的狙击手般的枪技——而后惊讶的发现坦克驾驶员竟然就是格里高利·萨卡什维利。

他们的坦克指挥官亚罗什(Olgierd Jarosz),是个相当有人格魅力、还懂气象学的军官,当年遭沙皇流放的波兰人的后裔。第一季末牺牲在波美拉尼亚。

第四个坦克乘员是古斯塔夫·耶雷力(Gustaw Jeleń),昵称Gustlik,是个能抱起三个成年人、能徒手把粗钉子掰成戒指的大力士——话说他初见面就用钉子做了个戒指送给指挥官亚罗什!

至此四人一狗的格局就形成了,他们开着坦克小红Rudy(他们还快活的在坦克上按上所有人的手印包括小毛球的爪印!)开始朝着前线进发。(顺说,他们的上校很喜欢小毛球,还特地给它批了个编制给了个铭牌好领一份口粮!)

按爪印!

这个不是口粮XD 是立功的奖励!

第一季就是这四人一狗与一坦克,快快乐乐的找爸爸、打鬼子、纠结妹子、打滚卖萌追兔子赶猫……直到第一季末亚罗什的牺牲……

期间他们还受伤了一次,扬·科斯由此开始同苏联护士玛鲁莎(Marusia Ogoniok)交往——唉,我其实更喜欢丽兹卡,可是扬·科斯同学就是喜欢金发的玛鲁莎,让丽兹卡伤心。在医院里的时候小毛球简直太萌了,一开始旁人把它丢在一个杂物间,它自己偷偷摸摸溜回扬·科斯的病房,还把小被子等整个窝拖过来放在扬的床下从此赖着不走!

丽兹卡

受伤的小毛球

拖被子

傻傻的告白……

第二季,因为指挥官的牺牲,扬·科斯升任指挥官。前后给安排了两个新成员。

第一个是Franciszek Wichura(Wichura的意思是狂风,昵称Franek),但他出场的集数不多,也没有成为固定成员。

另一个而后成为他们四人一狗组合一份子的是托马什·切雷什尼亚克(Tomasz Czereśniak,昵称Tomuś托慕什与Tomek托梅克)。

托马什是个农民的儿子,沉默寡言,凭一身蛮力干活,并且有着牛脾气,爱弹手风琴。他爸爸是特别典型的波兰小农民,演的实在太好了!起先打死也不许儿子参军,结果一日听了类似“那么小的孩子都在浴血报国,你家有这么强壮高大的儿子,却不肯付出一份力”的话彻夜难眠,半夜就把儿子叫起来去投军——中途还遇到了溃散的德兵被抢了衣服导致他们穿着德军制服被苏军抓了,老头又不敢开口,担心被当成波奸会更惨被直接毙掉——直到遇到扬·科斯他们才被解救——苏军一开始还不肯放,扬·科斯小队用手里的俩德国俘虏给换回来的。

托马什父子的农民特色实在是鲜明生动,贪小便宜又不失大节。老爷子在送子参军后,好说歹说一定要从营地军官处讹一匹马回家帮忙干活。托马什行军路上捡到头奶牛,就一定要带着它,遇到往回走的友军还嘱咐他们带回去交给他爸爸。热爱弹手风琴,战利品中的手风琴就会偷偷藏下来,见到来劳军的人有手风琴就开口要。

第二季就是这新组合的磨合与继续向着柏林开进,中途还有遇到回国途中的波兰军战俘(以前被德军俘虏的)。其中一员军官立了无数死亡flag后被一员旧下属说服不要回后方,留下来一起打鬼子向柏林推进时候我就知道不妙,结果果然在同一集里就直接便当了。(此处应当也含蓄指责了当时对归国战俘的不信任态度,如果这位留下的军官能及时配发武器,未必会死……)扬·科斯后来把他的军帽带去了勃兰登堡门。

军帽

第三季新加入的人物比较有特色的有三个。第一个是个小个子和平主义的德国一等兵库格尔(Kugel,意思也是球!这原作是多爱球这个名字啊!)

他因为不同意炸水坝淹城被德军抛弃关禁闭,当了主角组的俘虏。很有意思的一个人,反战,但是胆怯,不自觉的就会服从命令,热爱园艺与玫瑰,战前追过一个波兰姑娘所以能讲简单的波兰语。本性是个好人,但绑在德国的战车上也并不会主动反抗。

另一个是丹尼埃尔·瓦热夫斯基(Daniel Łażewski),外号Magneto磁力发电机,是个严肃的老兵。还有这等经典台词:

Magneto: 你知道为什么花儿开得这么美?因为树下埋着死人的骨灰!

这台词有没有很眼熟?!!

第三个就是帅酷拽的苏军上尉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人气极高,在波兰人普遍讨厌俄国的情况下,依旧在波兰赢得了媲美主角组的人气!是个炸弹专家,无论是安炸弹还是拆炸弹都十分在行,无敌的帅酷拽拉风,随身带个装满拆弹工具的小包,随时都在哼曲子,拆弹千钧一发的时候依旧在吹口哨哼曲子并表示要死也要死在歌声里。十分不要命的标准毛子,终于赢得主角组的友谊。还能讲英语,战后在柏林还与一帮划船而来的美国人快活交谈。

↓ 友(基)谊(情)之无节操的主角……

——说到美国人,我觉得此片立意还是很高的,在冷战时期,它依旧描绘刚战后大家和谐友好的场景。有快活可爱的法国劳军小队,推着大锅到处招待盟军吃饭(托马什从他们处也拐得一只手风琴);有快活大方的美国兵,跟波、苏军人都相处和谐融洽;路上他们还收留德国遗孤,大人们依旧很犹豫的时候,小孩子们已经开始交朋友。

——话说那群米国兵也很rp,还很基,一定要跟Gustlik讨要第二颗纽扣!Gustlik犹豫了一番还是扯下纽扣给他了。扬·科斯还把一副毛茸茸的手套送给了美国人——喂这手套是乌苏里老猎人给他的、当年他想送给丽兹卡的呀!

↓ 无法直视的讨第二颗纽扣的米国兵

但话说编剧/作者太恶意了,这人气无敌的帅酷拽拉风的毛子上尉,多少大战都过来了,柏林都攻克了,德国都投降了,我以为万事大吉最后一集就是欢庆与收了各条恋爱线该结婚的结婚的时候,最后搞出一个德军死硬顽劣分子在某城埋下大堆定时炸弹,巴甫洛夫上尉为了救城去拆弹,于是主角组也跟去。我看着他们一起去找炸弹拆弹,心想应当没事毕竟炸弹一炸就全死了,总不能在战后给个全灭结局吧!

不料大事不妙,巴甫洛夫上尉竟然拿出个照片说这是我的俩娃呀竖起这等flag,让人着实担忧,但回忆扬·科斯总是把打完仗就结婚的flag竖着却总安然无事于是我很是心存侥幸。幸好悬念做足却没真大开杀戒,虽然拆了几个都不是最大的定时炸弹,最后时刻还是终于拆弹成功!

全员大喜,少年心性大起,开始欢蹦乱跳你追我呀你追我呀的爬城堡塔楼登山哇哇乱叫听回声——我正松了口气,觉得总该HE大结局了!谁知几人在山顶一览众山小俯瞰全城心情愉悦大笑的时候,一个德国死硬sx青年余孽放了一冷枪,就这么一枪……正好干掉了巴甫洛夫上尉……简直太恶意了!!简直是纯粹为了表达只有死毛子和嫁过来的毛子才是好毛子的邪恶观点!

恋爱结局是扬·科斯娶了苏联护士玛鲁莎,落寞的丽兹卡跟了同样落寞的格里高利,嫁去了格鲁吉亚。

话说比起男女都桃花朵朵开的扬·科斯,格里高利虽然没心没肺永远天然的活泼快乐着,情路却一直不顺,他一直纠结觉得自己喜欢某次舞会上遇到的双胞胎姐妹之一(一个对他好一个对他不好),但是糟糕的是他认不出哪个是哪个!每天对着照片发呆究竟照片里哪个才是他的好姑娘……

Gustlik跟了一个智商与性格都相仿的暴力村姑!与扬·科斯同天结婚。

农民托马什则抱着手风琴回家跟爸爸过日子,他还偷偷拐带了一台留声机回去,不顾老家那小村子根本还没通电。

总之,非常有意思的片子,大推荐!浪漫主义轻喜剧,但是该做气氛的时候也做得特别足,有些地方还是很大片范儿的。比如有一集是个德国地下实验基地,阴森恐怖,恐怖氛围就做得很足。拆炸弹的时候的紧张气氛也很足——一层一层推进,一个炸弹比一个难拆,每次拆了正要松口气却发现不是最终那枚。还有一集甚至超大胆的为了出其不意攻下一个据点把坦克勉强做点密封就开进下水道泅水(这一集开始就是帅酷拽拉风的巴甫洛夫上尉大刷时髦值,先是测水位心算抽水时间、水位与泅水时间让扬·科斯小朋友惊叹了一番。泅水到据点下,又露了一手炸弹功夫,包括精密控制的小范围爆破,哼着曲儿就去装炸弹,等等等等——话说小毛球在这集累死累活做了无数无用功,就因为它最后犯二把起爆器叼回来了!)

主角们年轻、活泼、浪漫,为恋爱而纠结,又会为小东西爱不释手。姑娘们见到漂亮衣服会偷偷试穿,一小片碎镜子就能让她们兴奋不已,时时拿出来照。托马什沉迷于音乐;格里高利捡到一把乌兰轻骑兵的佩剑就激动的又耍弄又唱歌还非要带上坦克带着走;就连最正经的扬·科斯,也会在半夜遛狗的时候因为溜达到酒窖就咕嘟咕嘟同狗一起喝醉然后摇摇晃晃的表示为了避免别人喝醉俺把酒都倒掉吧——说来他们坦克里真是挤啊!四个人里有两个是大个子不说,还带一条大狗,偶尔还要挤上第五个人(Wichura或者巴甫洛夫上尉),托马什又一定要带上手风琴(后期他还藏了个留声机!)格里高利一定要带上长佩剑,扬·科斯还捎了手套军帽以前打猎打到的老虎耳朵什么的……

另外的一些截图:

一个德国老头,一直向主角小队反复叨叨“我儿子,没了,全没了。老大死在波兰,老二在克里特,老三和老四在斯大林格勒……”

还用树枝画4个小坟

从巴黎来的自带红酒与烤肉劳军的法国人!

(托马什从他们处也拐得一只手风琴)

小毛球还会站起来跳舞!

由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 》系列,

第一滴血1:

是由特德·科特切夫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编剧,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大卫·卡罗素、布鲁斯·格林德主演的动作**。

讲述了退伍军人兰博对警察展开反击的故事。

第一滴血2:

(First Blood Part II)是于1985年05月24日上映的美国R级**,其主演为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曾在北美席卷15亿票房,全球3亿票房,是当时最卖座的影片,也是《第一滴血》系列中创造票房成绩最高的一部。这回蓝博被派返回越南调查越战失踪军人下落,看看他们是否已成战俘。岂料,当蓝博到达该地后,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军备器材,只剩下一把刀及一套弓箭。后来他发现了真相——他被自己的上级出卖。在一名越南少女相助之下,蓝博发挥坚强意志及高度求生技巧,克服了一切逆境,并展开了他的复仇计画,向出卖他的人还以颜色。

第一滴血3:

兰博因内心的战争创伤而隐居在泰国曼谷城郊一佛教寺庙。一天,他唯一尊敬的人——特劳特曼上校找到他,请他随自己去阿富汗执行秘密任务。兰博表示不愿再返战场。特劳特曼上校一行刚进入阿富汗即被苏军设埋伏抓获。为拯救特劳特曼上校,兰博决定深入阿富汗腹地,再度重返战场,与苏联军队展开了殊死战斗。在阿富汗游击队的配合下,兰博多次与苏军战斗直升机交锋,摧毁了虐杀平民的苏军集中营,最后,在阿富汗游击队的帮助下,歼灭了全部敌人。

第一滴血4:

Rambo IV)是由西尔维斯特·史泰龙自导自演的一部动作片**,影片由朱莉·本茨,马修·马斯登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支教会义工小队为了进入该地区向难民提供人道主义帮助,在泰国找到了隐居的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兰博将他们送达。岂料这支义工小队在村庄中遭到军队的袭击,教会组织雇佣兵营救,并再次委托兰博带路,这一次,兰博又一次化身热血战士。

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1997)

导演: 罗伯托·贝尼尼

编剧: 文森佐·克拉米 / 罗伯托·贝尼尼

主演: 罗伯托·贝尼尼 / 尼可莱塔·布拉斯基 / 乔治·坎塔里尼 / 朱斯蒂诺·杜拉诺 / 塞尔吉奥·比尼·布斯特里克 / 更多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德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1997-12-20(意大利)

片长: 116 分钟 / USA: 118 分钟(English dubbed version)

又名: 一个快乐的传说(港) / Life Is Beautiful

“我是真的爱这部片子,想把它推荐给每一个爱**的人,想把它推荐给每一个家庭。”多年从事影视制作发行工作,负责引进这部《养家之人》的中恒星云影业(天津)有限公司蒙古族导演阿馨娜尔这样说道。

身着一袭深红色长袍的她看起来颇为朴素。在聊起自己心爱的**时,阿馨娜尔的眼睛闪闪发亮,滔滔不绝。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养家之人》都有着一个十分豪华的班底:制作团队是在动画界声名显赫的爱尔兰金字招牌——卡通沙龙工作室,共推出三部动画长片,全部获得奥斯卡提名与安妮奖提名,前作《海洋之歌》以其美轮美奂的手绘画面广为人知,这部 《养家之人》由安吉丽娜·朱莉监制,此前获奥斯卡提名,以微弱票差败给了迪士尼的《寻梦环游记》,但斩获了“动画界奥斯卡”安妮奖。此前在北影节上映时,被不少影迷奉为“北影节最佳”,目前豆瓣评分为83分,想看人数10万+。

上映6天,排片率14%,口碑与排片率倒挂,这是**市场的不成熟吗?无论如何,这部有深刻意义的影片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中东花木兰救父,童话照进现实

“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两个妹妹永远在争吵,有一天我在街上发现了一个玩具,我把它捡了起来,然后它爆炸了。后面的事我就不记得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养家之人》一改前作明亮优美的爱尔兰手绘风,将背景置于充满异域风情的阿富汗,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现实主义故事:阿富汗女孩帕瓦娜一家生活在塔利班的严酷统治之下,无法上学、被禁止在没有父兄陪同的情况下上街,否则会遭到毒打。有一天她爸爸被强行关进监狱,帕瓦娜不得不女扮男装,化身中东花木兰,扛起整个家庭。凭着坚韧、勇敢和爱心,她最终救回了自己的爸爸。

这部成人与孩子共飨的童话是坦克边开出的一朵鲜花。生活在歌舞升平的世界太久,以至于很多人遗忘了,在世界另一边,还有许多小姑娘无法出门,很多人吃不饱甚至面临着生命危险。看过的观众念念不忘于日升月落下,沙漠之中的白色建筑群,妖怪仙灵出没的奇幻世界的巍峨壮丽,以及“月亮拉起海水”等充满诗意的台词。

整部**采用“多层故事”的嵌套叙事结构。“故事讲述”这一贯穿始终的行为宛如哈利·波特对抗摄魂怪、呼唤守护神的咒语, 宛如将伤害反弹到伏地魔身上的咒语,以故事中的爱和勇气保护着主人公,促使其成长,也令奇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互为交互。成人的现实,儿童与少年的奇幻。

与文本互为注解的是现实,阿馨娜尔感叹道:“这部片子的命运真是太曲折了。” 在制作过程当中,一群理想主义者近乎强迫症的执念,最终呈现出了纤毫毕现的精美画面。**改编自小说《帕瓦娜的守候》,作者黛博拉·艾里斯是一名反战者,曾多次前往阿富汗走访女扮男装的家庭。此前卡通沙龙团队曾经拒绝了好莱坞六大之一抛来的3D制作橄榄枝,坚持2D手绘风格。

**制作成本不低,花费了四年时间,凝结着3个国家几百名艺术家的心血,期间导演诺拉·托梅曾经罹患乳腺癌,但仍一边化疗一边坚持完成了这部作品。“导演直面过死亡,所以整部影片中情绪非常克制。——我们都知道,市场喜欢什么,那种煽情的声嘶力竭的片子,有好几个情节点明明可以很煽情,但她偏偏没有这么做。”而克制,正是一部**有着良好审美品味的标志。

作为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的好友安吉丽娜·朱莉则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了影片更有真实感,导演恶补阿富汗的文化和 历史 知识,还找来很多阿富汗裔人士到剧组,请阿富汗工作人员进行表演示范,使动画师能准确捕捉阿富汗人的细节,具体到抓头发、交谈的手势都高度还原。

由于与卡通沙龙团队长期合作引进过动画剧,鉴于《三块广告牌》等现实主义题材奥系获奖片引进后相对不错的成绩,于是阿馨娜尔决定以不菲的价格,引进这部让人在逆境当中看到希望,看到亲情与温暖的优秀作品。就像影片开始帕瓦娜一家人的那顿午餐,家就是一种朴实的团圆。

而在上映之后,由于种种因素,《养家之人》遭遇了排片率困境。除了希望呼吁院线增加排片,他们更希望呼吁更多观众走进影院。

“爱尔兰版宫崎骏”,给孩子的第一堂**审美课

与 社会 固有成见相悖的是,动画不等于低幼。目前的动画市场根据年龄和受众被划分成几大区间:一类是以《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为代表的低幼动画;另一类是以《蜘蛛侠:平行宇宙》等为代表,以动画形式呈现,但实则面向成人世界的动画长片。而介于这两者之间,同时能引起孩子与成年人均有共鸣的动画影片何其珍贵。阿馨娜尔相信,《养家之人》能够填补这个空白。

阿馨娜尔和她的团队对《养家之人》的定位是“适合父母带着7岁以上的孩子去看,给他们的第一堂**审美课”。 这部**既有英文原声字幕版本,也有中文配音译制版本。精美绝伦的手绘堪称“爱尔兰版宫崎骏”,诸多细节的呼应,留白的配乐也有着非流水线产品的气质。以奥斯卡提名、安妮奖获奖动画作为审美起点,与从小带孩子去著名美术馆异曲同工,而原作中坚忍不拔等等品质或许也会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将来会开花的种子。孩子也能从**中了解到世界的另一个层面

“我们所有票房数据、想看人数和评分都是真实的,没有一点注水的成分。”她言语间直指一些行业间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为了让更多目标观众看到,他们付出了很多宣发努力,在地铁、楼宇、公共交通、医院、银行、商业大屏、广播电台、高铁周边都进行了投放,另外成为《养家之人》“自来水”的自媒体大号也不在少数。

回望2018年,“口碑驱动、回归理性、良币驱逐劣币”似乎已经成为趋势之一。而 除了商业大片之外,当更多像《养家之人》一样的小众题材、艺术化创作被认可,观众随之得到成长,也将成为市场更成熟的标志。毕竟,“每一次花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养家之人》以温情乐观的主调,讲述了有趣又励志的故事:生活在贫穷却温馨家庭的小女孩,女扮男装,勇敢地承担养家之责,为家人带来希望……好故事分享给所有热爱生活的养家之人,这也是人类生生不息力量的源泉。阿馨娜尔如是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