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叙述红楼梦“宝玉出家”的情节

老人 0 84

简要叙述红楼梦“宝玉出家”的情节,第1张

简要叙述红楼梦“宝玉出家”的情节
导读:贾家恢复官职后,已大不如前,宝玉萌发出家之念,后宝玉和贾兰参加会试,宝玉得中第七名。出了考场之后,宝玉没有回家,就此出家了。后贾政在路上遇到宝玉,已是出家之人了。宝玉在经历宝黛的情伤之后的一种顿悟。宝钗的情,黛玉的心,对宝玉来说都是无法拒绝

贾家恢复官职后,已大不如前,宝玉萌发出家之念,后宝玉和贾兰参加会试,宝玉得中第七名。出了考场之后,宝玉没有回家,就此出家了。后贾政在路上遇到宝玉,已是出家之人了。

宝玉在经历宝黛的情伤之后的一种顿悟。宝钗的情,黛玉的心,对宝玉来说都是无法拒绝的,宝钗爱着宝玉,宝玉恋着黛玉,情和伤围绕着三者,也让痛苦在他们的心间升起涟漪,看破红尘是宝玉出家的直接原因,也是宝玉批判社会制度束缚的最简单的方法。

扩展资料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

甄宝玉见面谈仕途经济,令贾宝玉失望。和尚送来通灵宝玉,引贾宝玉梦入真如福地(系太虚幻境变形),重阅金陵十二钗判册,领悟三世情缘。

宝钗借“赤子之心”之词含功名讽谏之意,贾宝玉醒悟“从此而止,不枉天恩祖德”,于是用心攻书,如期赶考。进场前跪别王夫人,揖别李纨,话别宝钗。出场后失踪,外头喜报中第七名举人。常州毗陵驿,贾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拜别贾政,临去作歌云“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贾政回京启奏,圣上给贾宝玉赏了个文妙真人的道号。甄士隐说“宝玉,即‘宝玉’也”,尘缘已满,仍是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形质归一。遗腹子贾桂,与李纨之子贾兰合为兰桂齐芳。

-贾宝玉

探春远嫁,是《红楼梦》中一个经典的场景,因为它体现出了“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无奈和悲凉。

可能会有人认为,相比起其他姐妹走的走,死的死(迎春惨死,惜春出家等),探春至少还做了王妃,可以衣食无忧,结局应该算是好的。但是,因为朝廷打了败仗,一场求和的政治联姻哪里会有身为王妃的尊严。从此远离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关键是此去再回来的可能性基本没有,真正是“分别即永别”。

在这个和家人永别的场景中,连平时关系不睦的亲生母亲赵姨娘也割舍不下骨肉亲情来送别,母女俩也摈弃素日嫌隙,抱头痛哭,难舍难分。

除了姐妹们不方便出门送别,宝玉、凤姐、甚至贾母都亲自送别探春。可是,作为亲兄弟的贾环却没有来送行,也是颇为奇怪。虽然二人平日里互相看不顺眼,关系不和洽,但毕竟是亲手足,何况此去一别不可再见,姐弟一场,无论如何都该送行。在此,不妨做几个推断:

1、姐弟关系极差,老死不相往来

书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过这对亲姐弟的关系远近,但是通过探春和宝玉,以及探春和生母赵姨娘之间的关系可以窥探出,探春和贾环的关系也不算好。

首先,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自小是养在嫡母王夫人和贾母的身边,和其他嫡出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所以从相处的感情来看,探春和宝玉反而更加亲近一些。

当然,也有红学迷认为,探春聪慧,知道王夫人才是可以依靠的大山,所以故意疏远赵姨娘和贾环,借以向王夫人示好,以便日后出嫁可以以嫡出的身份嫁到好人家。不过这一说法书中并没有直接证据。同时,探春虽然聪慧但并未未见得势利,她虽然是庶出,但是治家有方,是个有智慧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心气自然是高的,不见得疏远亲妈是为了讨好嫡母。

其次,探春和赵姨娘、贾环有嫌隙主要是因为三观不合——探春看不起赵姨娘和贾环的人品为人。赵姨娘作为贾政的妾,地位自然是不高的,王夫人作为正妻,拥有绝对的权威。即使赵姨娘生育了一子一女,但是王夫人也生育了一女二子,这一女还进宫做了娘娘,两个儿子一个读书用功得父亲贾政的欢心,一个是含玉出生贾母的掌上明珠。嫡出庶出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毫无可比之处。

长期的地位不对等,赵姨娘自然心生怨愤。但她资质鲁钝,心胸狭隘,见利忘义,即没有对抗的才能,也没有那个胆量,只能背后使坏。所以经人挑唆,才会给宝玉和凤姐“扎小人”。

这样的母亲能教导出什么好孩子呢因此,贾环也是个“不成器的东西“,嫉恨宝玉,故意泼翻烛台,烫伤宝玉,形容举止也畏缩,没有半点宝玉的风流俊雅。

长期在贾母身边长大,周围的姐妹兄弟都是想宝玉、黛玉、惜春等那样珠玉一般的人物的探春,如何会喜欢这样的母亲和兄弟呢宝玉对姐妹们都很好,对探春也从无嫡庶之分,所以探春视宝玉为自己的亲兄弟,和亲兄弟贾环却很冷漠,正如她自己所说:

“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但即便如此,在探春不得不远嫁异邦的时候,她和赵姨娘都冰释前嫌,难舍难离,和贾环也终究是至亲骨肉,以后未必可以相见,过去种种,还有什么可以介怀的

所以说,贾环不会因为和探春感情不睦而故意不送行。87 版《红楼梦》电视剧在探春离府前特意设计了赵姨娘带着贾环来和探春告别的场景,也是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

2、家族规矩导致无法送行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87版《红楼梦》在探春远嫁这个场景中的安排特别用心地只安排了女眷,而且都是已婚女眷来送亲。除了宝玉以外,所有的已婚未婚男亲属都没有出现,贾府的姐妹们也没有来送行。

这应该并非是感情冷漠所致,而是古时大家族中的规矩所致。即使是生母赵姨娘也来送行,但是也不能放声痛哭,眼睁睁看女儿远走,禁不住地想跑上前,却被凤姐拉住,还用凌厉的眼神制止住她可能的逾矩。因此,贾环也可能是不被允许出现在送行队伍中。

至于宝玉,不仅因为宝玉平时和探春等姐妹关系就亲近,而且宝玉向来不喜循规蹈矩,所以即使他是送亲队伍中唯一的男性,大家也不会奇怪或者怪责他。

无论是原著中,还是电视改编版本中,探春远嫁都是一场极富悲情色彩的重头戏。探春的被迫远嫁不仅代表着她本人的身不由己、随风飘零的悲剧命运,同时也代表了整个家族不可逆转的败落颓势,因此才会让人感到无奈凄凉。而临行前,若连亲人都无法一一辞别,更是对悲惨命运的无声控诉。

原因: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随神瑛侍者(后来的贾宝玉)入世,作为贾宝玉的贴身物件,与主人公历经了一些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通灵宝玉,贾宝玉出生时嘴里衔来,当做命根子挂在项上。贾宝玉是女娲剩一石转世真身(质),通灵宝玉则是其幻相(形)。

薛宝钗项圈上的金锁受一僧一道点化,系通灵宝玉附生物,寓意“土生金”;一边金(薛宝钗)玉(通灵宝玉),一边木(林黛玉)石(贾宝玉),双方激烈对抗,寓意“金克木”。

扩展资料

贾宝玉自幼深受贾母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近家里姐妹和丫鬟;他与林黛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发展成一段世间少有的纯洁爱情;他重情不重礼,结交了秦钟、柳湘莲、北静王等有情男子。

他喜欢诗词曲赋之类性情文学,厌恶四书和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把那些追逐科举考试、仕途经济的封建文人叫做“禄蠹”。可是到头来“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  。

他所爱的清净女儿们死的死,散的散;自身又在家族安排下糊里糊涂与薛宝钗结婚,致使林黛玉泪尽而逝;再经抄家之痛,越发唬得他疯疯傻傻。

为了报答天恩祖德,也为了尽快了却尘缘,他以高魁贵子重振家业。最后情极而毒,悬崖撒手,跟随一僧一道出走,回到青埂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贾宝玉形象带有曹雪芹自传的色彩,但其本质上属于艺术虚构,是作者有意识塑造的集意*、补天济世、正邪两赋三大美德于一身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创新性。

-贾宝玉